導航:首頁 > 建築設計 > 生物固沙技術工程設計

生物固沙技術工程設計

發布時間:2021-08-13 11:04:41

❶ 固沙造林

一、標准條款

1 固沙造林的規劃設計

1.1 林帶規劃設計

設計內容包括林帶走向、寬度、間距、結構、混交類型。

1.1.1 林帶走向

1.1.1.1 防風阻沙、固沙基幹林帶,應設在農田林網外圍的沙丘前沿地帶及流沙邊緣與農田綠洲交界處,林帶走向應垂直於沙丘流動方向。

1.1.1.2 農田防護林網(包括護牧林網),有主風害地區應採取長方形網格,無主風害地區可採取正方形網格。主林帶走向應垂直於主風方向,或不大於45°的偏角。副林帶和主林帶應垂直;如因地形地物限制,主副林帶可以有一定偏角。低窪地區可「林隨水走」;平坦地區可「林隨路走」;風蝕山丘地區,主林帶可沿等高線布設,副林帶可和上下坡的路邊造林、河邊溝岸造林互相連接,形成林網。

1.1.1.3 沿海岸線防風林帶應垂直於主風害方向設置,也可按沙灘沿海岸線的自然分布走向設置。

1.1.2 林帶寬度

1.1.2.1 防風阻沙、固沙基幹林帶,可分別採用單帶或雙帶式。在風沙危害嚴重地區可採用多帶式。帶寬一般為50~100m,大面積流沙入侵前沿地區帶寬可為200~1000m,綠洲與沙丘接壤地區允許帶寬30~50m。

1.1.2.2 農田防護林網,主帶寬應為8~12m(3~4行樹),副帶寬可為4~6m(1~2行樹),地少人多地區,可採取主帶寬5~6m,副帶寬3~4m。

1.1.2.3 沿海岸線防風林帶,應根據海風強勁程度和海灘情況確定,一般寬20~100m,最大可達100~200m。

1.1.3 林帶間距

1.1.3.1 防風阻沙、固沙基幹林帶,可採用單帶、雙帶或多帶式,間距應為50~100m。

1.1.3.2 農田防護林網,林帶的間距應按喬木主要樹種壯齡時期平均高度的15~20倍計算。主林帶和副林帶交叉處只在一側留出20m寬便於交通的缺口。林網的網格面積一般15~20hm2,最大不應超過30hm2,嚴重風沙區應控制在15hm2以下。

1.1.3.3 沿海岸線防風林帶,依沙灘分布的寬度,可設近海前沿一道主幹防風林帶,或者在第一道近海防風主幹林帶之後,每隔100~300m,再設第二、三道防風林帶。

1.1.4 林帶結構(圖6-1)

1.1.4.1 疏透型。林帶間距10~15倍樹高,適用於重度風蝕區農田防護林網、海岸防護林。

1.1.4.2 緊密型。林帶間距8~10倍樹高,適用於風口造林和防風阻沙、固沙基幹林帶,以及鐵路、公路干線兩側林帶。

1.1.4.3 通風型。林帶間距15~20倍樹高,適用於中、輕度風蝕區農田防護林網和沿海岸線防風林帶。見圖6-1。

圖6-1 林帶結構示意圖

1.1.5 林帶混交類型

1.1.5.1 喬灌混交林帶:喬木、灌木樹種按比例組成,構成緊密結構或疏透結構林帶,適於乾旱與風害嚴重的地區。

1.1.5.2 喬木混交林帶:由兩層喬木組成,上層為喜光樹種,下層為耐蔭的伴生樹種。也可用兩種喜光樹種,分別配置於林帶兩側,組成通風結構林帶,適於農耕地或沿海沙帶。

1.1.5.3 灌木混交林帶:林帶全由灌木組成,用作生物沙障。

1.1.5.4 綜合型混交林帶:喬灌混交和喜光、耐蔭性、伴生樹種混交的綜合性林帶。適於防風固沙基幹林帶和風口造林。

1.2 風口造林設計

設置與主害風向相垂直的帶狀沙障,其寬度1~2m,間距20~30m。在沙障內可營造緊密型喬灌混交林,株距0.5m,行距1.0m,交錯排列;株間或行間混交或呈塊狀混交,喬灌比例1∶1,迎風面栽灌木,背面栽喬木。

1.3 片狀造林設計

1.3.1 風蝕較輕的沙地或穩定的低沙丘、半流動沙丘,可直接成片造林,全面固沙。

1.3.2 對流動沙丘,應先設置沙障,減緩風速,固定流沙,然後成片造林。在背風坡丘間低地栽植喬木林帶,阻擋流沙前移;在迎風坡腳下種植灌木,拉低沙丘。

1.3.3 片狀造林的株行距,應根據樹種和立地條件確定。植株一般均呈「品」字形排列。

2固沙造林的樹種選擇

2.1 樹種選擇原則

2.1.1 應選擇適合當地生長的優良樹種和鄉土樹種。

2.1.2 沿海、沿湖造林應選擇耐水浸、鹽鹼和抗風的樹種。

2.1.3 灌木應選擇防風固沙效果好、抗旱性能強、不怕沙埋、枝條繁茂、萌櫱力強、條材(或薪柴)產量高、質量好的樹種。

2.2 北方風沙區造林主要樹種

2.2.1 喬木:楊、柳、白榆、樟子松等。

2.2.2 灌木:沙柳、沙米、沙棘、沙蒿、花棒、踏郎、檸條、紫穗槐、沙拐棗、紅柳、枸杞等。

2.3 黃泛區古河道沙區造林主要樹種

2.3.1 喬木:楊、柳、榆、臭椿、刺槐、側柏、泡桐等。

2.3.2 灌木:紫穗槐、胡枝子、杞柳、荊條等。

2.4 東南沿海岸線沙區造林主要樹種

2.4.1 喬木:木麻黃、相思、水杉、柳杉、火炬、松側柏、楊、苦楝、麻櫟、烏桕等。

2.4.2 灌木:杞柳、刺梨、白刺、黃槿、夾竹桃等。

3 固沙造林施工

3.1 造林整地

3.1.1 整地時間

3.1.1.1 營造喬木林,在北方的中度、輕度風蝕區和雜草叢生的草灘地、質地較硬的丘間地和固定沙丘等,應於前一年秋末冬初整地,次年春季造林。流動沙丘和半流動沙丘造林不宜整地,避免造成風蝕。重風蝕區可在春季隨整地隨造林。南方地區可在造林前整地。

3.1.1.2 營造純灌木林時,可隨整地隨造林;營造喬灌混交林和喬木林整地時間相同。

3.1.2 一般整地方法

3.1.2.1 在大片完整和坡度較緩的沙荒地上造林,可用帶狀整地,帶寬1.0~1.5m,帶面耙平後,在其上再挖穴栽樹,按設計的株行距呈「品」字形排列。有條件時可採用機械開溝作帶。

3.1.2.2 在地形破碎、坡度較陡的沙荒地上造林,可採用魚鱗坑整地,坑徑1.0~1.5m,坑深0.6~0.8m,坑距3~5m,呈「品」字形排列。

3.1.2.3 營造灌木林可採用穴狀整地,按設計的株行距,定點挖穴,穴徑不小於0.6m,坑深0.3~0.6m,視苗木根系而定。

3.1.3 特殊的整地方法

3.1.3.1 翻淤壓沙整地。黃泛區古河道沙地,沙層較淺(0.5~0.6m),下為淤土。造林前,可先用人工或機械將下層淤土翻起,壓在沙上,厚0.3~0.4m,然後在淤土上造林。

3.1.3.2 客土整地:東南沿海岸灘,夏季地溫高,應先按株行距挖坑,然後用低溫客土種樹。

3.2 植苗造林

3.2.1 選好苗木

3.2.1.1 裸根苗應執行GB6000的規定;容器苗應執行LY1000—91的規定。

3.2.1.2 闊葉樹種應選擇1~2年生,株高1.5m以上,主根長30cm,地徑2.0cm以上,喬木主根系長度25~30cm以上,生長健壯的苗木;針葉樹種應選擇2~3年生容器苗或植生苗,有完整的頂芽。灌木苗應選擇1~2年生苗木。

3.2.1.3 應把好起苗質量關。起苗時應不傷根,不損苗,保持較完整的毛細根;針葉樹苗起苗後,做到隨起隨栽。外地運苗,應做到當日起苗,當日運到造林地,最多不得超過2d。對不能及時栽植的苗木,應打漿並做好假植,並設擋光擋風措施,防止暴曬風干或堆放發熱。

3.2.2 栽植技術

3.2.2.1 闊葉喬木宜在春秋二季挖坑栽植。

3.2.2.2 根系不大的灌木苗或針葉喬木苗,一般在春季或雨季採用窄縫栽植。

3.2.2.3 用容器苗或植生針葉苗造林,應事先整地,待春季墒情好時造林,或在立秋前的雨後栽植。乾旱、半乾旱地區的闊葉喬木苗,可截桿造林。

3.2.2.4 風口造林,栽植深度應超過當年最大風蝕深度,直達沙地的濕沙層,並在植穴周圍培置沙埂,增加地面糙度,減輕風蝕。

3.2.2.5 營造海岸線防風林時,應採取客土和適時深栽。

3.3 插(壓)條造林

3.3.1 選條

選擇一年生新條、壯條,隨剪隨插(壓),備用枝條應保濕。一般條長0.4~0.7m,地徑粗1~2cm;高桿桿長2.5~4m,徑粗3~6cm。

3.3.2 插條

插條應露出地面3~4cm,留有1~2個芽眼,並防止芽眼倒植;高稈造林應埋入地下0.8~1.2m,地面以上為1.5~3m;利用卧干栽植時,覆土厚度宜為10cm。

3.4 飛播造林

3.4.1 播前勘查、規劃

3.4.1.1 應對飛播地區進行勘查、調查,掌握沙丘類型、走向、原有植被種類和覆蓋度以及降水季節沙地土壤水分條件等。

3.4.1.2 應根據飛播造林可能取得的效率,確定具體的飛播范圍,進行測量、規劃接近於平行主風向的航播帶,埋設入航出航的標樁,繪制飛播作業圖(比例尺1/1萬)和播區位置圖(比例尺1/20萬)。

3.4.2 播幅與航高設計

3.4.2.1 應根據播區情況,確定單程或復程的航帶長度、播種寬度和飛行高度。大粒種子設計播幅寬為50m,航高為50~70m;沙蒿等小粒種子設計播幅寬度40m,飛行高度50~60m。

3.4.2.2 如播幅較寬,應在上述寬度基礎上增加20%~30%的重疊率。

3.4.2.3 飛播作業時,側風風速不應超過5.4m/s,側風角度不應超過40℃(小粒種子不應超過20℃)。順、逆風飛播風速:大粒種子,不應超過6~8m/s,小粒種子不應超過6m/s。

3.4.3 播前的准備工作

3.4.3.1 飛播固沙植物的選擇。在流沙地區飛播應選擇抗風蝕、耐沙埋、生長迅速、自然繁殖力強、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植物,如:沙蒿、踏郎、花棒等。每公頃播量:踏郎12~18kg,花棒15~23kg,沙蒿7.5~15kg。

3.4.3.2 種籽大粒化處理。為解決小粒種子和易飄移種子的位移,應在種子外面裹上黃土,製成比種子重2~3倍的大粒化種子丸,保證飛播種子分布均勻,提高飛播保苗的面積率。

3.4.3.3 種籽防害處理。播前應採用對人畜無害的葯液浸種,防治鼠、兔、蟲三害。

3.4.3.4 應根據規劃設計飛播的范圍與幅寬,在地面設置明顯的標志。

3.4.3.5 播種期宜選在夏秋雨季,並在有效降雨前7~15d作好天氣預報。

3.4.4 飛播後的管理

播區應設專人管護,禁止人畜進入播區放牧,以及割草、挖樹根等破壞幼苗和樹木的活動。

4 固沙造林的撫育管理

固沙造林後應加強幼林撫育管理,及時進行幼林補植、除草、中耕管理和幼林管護。各項管理工作應按GB/T16453.2第一篇有關規定執行。

二、理解與實施

固沙造林指的是在風沙地區營造防風固沙基幹林帶、農田防護林網、沿海岸線防風林帶、風口造林、片狀固沙造林。這一節主要介紹了固沙造林的規劃設計、樹種選擇、施工和管理。在固沙造林中必須結合水分條件考慮造林密度的問題,不能單一追求大密度。飛播造林是利用飛機進行播種的造林方法,適用於一些人煙稀少,或急需建立大面積植被而又缺乏勞力的地區,具有速度快、功效高、成本低的特點。

因為這一節是防止風蝕的重點,與原標准相比,改動較大:

(1)刪除原標准5固沙造林的開頭介紹「固沙造林包括防風固沙基幹林帶、農田防護林網、沿海岸線防風林帶,風口造林,片狀固沙造林」。

(2)在原標准防風固沙的基礎上,改為防風阻沙固沙。突出其阻沙和固沙的雙重功能。

(3)將原標准5.1.1.1.2「農田防護林網(包括護牧林網),主林帶走向應垂直於主風方向,或不大於30°~45°的偏角。副林帶和主林帶應垂直,如因地形地物限制,主副林帶可以有一定偏角。低窪地區可「林隨水走」;平坦地區可「林隨路走」;風蝕山丘地區,主林帶可沿等高線布設,副林帶可和上下坡的路邊造林、河邊溝岸造林互相連接,形成林網」改為「農田防護林網(包括護牧林網),有主風害地區應採取長方形網格,無主風害地區可採取正方形網格。主林帶走向應垂直於主風方向,或不大於45°的偏角。副林帶和主林帶應垂直,如因地形地物限制,主副林帶可以有一定偏角。低窪地區可「林隨水走」;平坦地區可「林隨路走」;風蝕山丘地區,主林帶可沿等高線布設,副林帶可和上下坡的路邊造林、河邊溝岸造林互相連接,形成林網。即:增加了「有主風害地區應採取長方形網格,無主風害地區可採取正方形網格」,對長方形網格和正方形網格的使用作了區分。將主林帶走向與主風向偏角的度數由「不大於30°~45°」改為「不大於45°的偏角」,原因是風向是林帶、林網或防護林體系設計的主要配置參數。當正方形林網與風向呈45°左右的交角時,具有防護效能的截面積最大,其原因是風向與林帶斜交時,受相鄰兩條林帶的共同作用,增大了風通過林網的截面積。一般林網都是方形的,但不一定都是正方形(多為矩形),當風向與林網斜交時,防護效率不次於風向與單條林帶正交時的防護效率,且在相鄰兩條林帶的長度相差不懸殊的情況下是不變的。因此可以認為,風向與林網垂直時,林網的防護效應是顯著的,風向與林網斜交時,林網的防護效應也是顯著的,使標准更精確。

(4)原標准5.1.1.1.3「沿海岸線防風林帶,應按沙灘沿海岸線的自然分布走向設置」改為「沿海岸線防風林帶應垂直於主風害方向設置,也可按沙灘沿海岸線的自然分布走向設置」。增加了應垂直於主風害方向的防風林設計。

(5)原標准5.1.1.2.1「防風固沙基幹林帶,可分別採用單帶或雙帶式。在風沙危害嚴重地區可採用多帶式。帶寬一般為50~100m」改為「防風阻沙、固沙基幹林帶,可分別採用單帶或雙帶式。在風沙危害嚴重地區可採用多帶式。帶寬一般為50~100m,大面積流沙入侵前沿地區帶寬可為200~1000m,綠洲與沙丘接壤地區允許帶寬30~50m」。新標准大大增加了防風林帶的寬度,增強阻沙固沙的效果。

(6)原標准5.1.1.2.2「農田防護林網,主帶寬應為8~12m,副帶寬可為4~6m,地少人多地區,可採取主帶寬5~6m,副帶寬3~4m」改為「農田防護林網,主帶寬應為8~12m(3~4行樹),副帶寬可為4~6m(1~2行樹),地少人多地區,可採取主帶寬5~6m,副帶寬3~4m」,對原標准進行了具體的細化說明。

(7)原標准5.1.1.2.3「沿海岸線防風林帶,應根據海風強勁程度和海灘情況確定,一般寬10~20m,最大可達100~200m」改為「沿海岸線防風林帶,應根據海風強勁程度和海灘情況確定,一般寬20~100m,最大可達100~200m」,增加了沿海岸線防風林帶的寬度,意在增強防風阻沙固沙的效果。

(8)在原標准5.1.1.3.2的基礎上增加了「林網的網格面積一般15~20hm2,最大不應超過30hm2,嚴重風沙區應控制在15hm2以下」。

(9)原標准5.1.1.4.1在疏透型林帶結構適用類型中增加了海岸防護林。

(10)刪除原標准5.1.1.5林帶混交類型中「混交類型有喬灌混交、喬木混交、灌木混交、綜合型混交四種」,原因是在下文中分別對此作了介紹。

(11)刪除原標准5.2.1.1中「有利於發展農、林、牧、副業生產」。

(12)刪除原標准5.1.1.2「喬木樹種應具有耐瘠薄、乾旱、風蝕、沙割、沙埋,生長快,根系發達,分枝多,冠幅大,繁殖容易,抗病蟲害,改良沙地見效快,經濟價值高等優點。北方選擇的樹種須耐嚴寒,南方選擇的樹種須耐高溫」改為「沿海、沿湖造林應選擇耐水浸、鹽鹼和抗風的樹種」,簡化了新標準的語言。

(13)刪除原標准5.2.2.1中楊樹的幾個種類,即:「(青楊、胡楊、小葉楊、新疆楊、河北楊、合作楊、大官楊)」。

(14)原標准5.3.2.1.1「要求選用一、二級苗,不能用等外苗木」改為「裸根苗應執行GB6000的規定;容器苗應執行LY1000—91的規定」。其中GB6000是指《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LY1000—91是指《容器育苗技術》。

(15)刪除原標准5.3.3中插(壓)造林技術的分類「包括插條、壓條、高稈、卧稈等栽植方法」。

三、示例

農田防護林網是一項兼顧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於一體的生態系統工程,是農業和水利的生態屏障,也是實現田、林、溝、路、渠綜合治理,維護平原生態平衡的根本措施。搞好農田林網是建立生態農業區的需要,也是農區糧棉穩、高產提供保障的基礎工作。

示例鄂爾多斯市黃河南岸農田防護林建設理論與實踐

1.自然條件

鄂爾多斯市區域內黃河南岸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大陸度75%。年平均降水量300mm,降水多集中於6~9月份,約佔全年降水量的70%,年蒸發量2160mm。年均日照時數3194h,年均氣溫6.5℃,極端氣溫最高40.2℃,最低為-32℃。年均風速達2.7m/s以上的大風天數180餘天,沙塵暴出現日數27次之多,最多達38天,多集中於11月至翌年4月,主要為西北風。無霜期120~140天,晝夜溫差大。沿河地區主要分布著草甸土、鹽土、沼澤土以及風沙土。

2.固沙造林的規劃設計

(1)農田防護林的結構選擇。按透光孔隙的大小和分布以及防風特性,通常把林帶的結構劃分成疏透型、通風型和緊密型三種類型。

1)疏透結構類型:高大喬木加灌木,灌木多配置在林緣一側或兩側。其縱斷面上具有較均勻分布的透光孔隙。在沒有適當灌木樹種的地方,可採用邊行喬木平茬的辦法代替。疏透結構林帶能減低風速緩慢,林帶內和林緣附近不會產生風蝕現象,在風沙較嚴重的地區宜於營造。最小弱風區出現在背風面3-5H處,風速減弱53%~56%,相對有效防風距離為25H(H為林帶寬度,單位m,下同)。

2)通風結構類型:單一高大喬木樹種的純林林帶,林冠層緊密不透風,下部透光,風能順利地通過下層樹干間的大孔隙形成許多通風道。窄林帶可採用株間或行間混交,寬林帶可採用帶狀或行間混交方式。最小弱風區出現在背風面3-5H處,隨著遠離逐漸增加,相對有效防風距離為30H,風速平均減低24.7%。通風結構林帶的防護范圍最大,特別在主風不垂直(呈不大於30~45°的偏角)於林帶時,非常適合農作物種植。

3)緊密結構類型:選擇三種或兩種喬灌木進行混交的林帶,林帶較寬,上中下緊密,不透光也不透風。可採用行間、帶狀、行帶狀混交,喬與灌木可採用株間、行間混交或在林帶邊行配置灌木。最小弱風區出現在背風面1~3H處,風速減弱59.6%~68.1%。相對有效防風距離為10H計算,在30H范圍內風速平均減低30.16%。對於農田防護林來說,緊密結構不適合作物種植,防風距離最小,一般不採用。

經過以上比較並結合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區實際,確定本區採用通風結構林帶。

(2)農田防護林林帶的配置模式選擇。

1)黃河灌區農田防護林林帶配置模式。黃河灌區農田防護林林帶,採取林隨路走、林隨渠行的配置模式,盡量少佔地。通常沿灌水渠、道路、地埂栽植樹木。在機耕路和干、支渠兩側各栽植1~3行樹,形成主林帶,走向與主風方向垂直,或呈不大於30°~45°的偏角;在小毛渠和農田地埂邊栽植1行樹,株距1.5m,形成副林帶。主林帶與副林帶垂直,防護林網格面積250~400畝。

2)純井灌區農田防護林林帶配置模式。

a.林—路—林配置。在機耕路兩側各栽1~2行喬木,主路寬6m,輔路寬4m,主林帶間距300~400m,副林帶間距500m,主林帶與副林帶垂直。

優點:施工方便,佔地少,林木生長迅速,護路效果好。

缺點:一是林帶脅地嚴重,林農矛盾大;二是林牧矛盾大,管護難;三是不利於機械化作業。這種配置模式保存率很低,一般不採用。

b.林—路配置。林帶寬佔地2.5~4m,主路寬6m,輔路寬4m;採取開溝造林,樹溝深以地平線為基準60~70cm之間,底寬為2~3m,上口寬為2.5~4m。靠農田的一側修地埂。主林帶間距300~400m,副林帶間距500m,主林帶與副林帶垂直。

優點:一是易撫育管理,特別是灌水方便,能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二是可以減輕林帶脅地;三是樹溝還能起到排水的作用。

缺點:有林一側,輕微影響機械耕作。

c.路—林—路配置。路、林、路寬佔地分別為4.5m、2.5~4m、4.5m,均採取開溝造林,樹溝深以地平線為基準60~80cm之間,底寬為2~3m,上口寬為2.5~4m。樹溝內栽2~3行喬木。林帶間距500m。

優點:一是易撫育管理,能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二是有效減輕林帶脅地,樹木與農作物爭水、爭肥、爭光矛盾不突出;三是緩解了林牧矛盾;四是有效地避免農民耕作過程中損壞樹木;五是便於機械耕作;六是生產資料及農產品拉運方便順暢。

缺點:規劃的路佔地較多。

根據造林成效分析,農田防護林林帶配置模式應採取第二和第三方案。

3.農田防護林的樹種選擇

(1)樹種選擇:通常選擇高大、深根性以及經濟價值較高的樹種。如新疆楊、旱柳、樟子松、油松等。

(2)苗木規格:喬木苗規格,苗高3.5m以上(栽植時地上部分截為2.5m),胸徑3~5cm,無凍害、病蟲害、機械損傷等優質苗木。同一條樹溝內要求苗木胸徑一樣粗。

(3)整地:黃河灌區結合農田土地平整、修渠、修路等工程同時進行,一般在秋季完成,第二年春季隨挖坑隨造林。井灌區秋季結合修路開挖樹溝,並將溝底疏鬆土整平,邊坡整齊。第二年春季(4月初造林)挖栽植坑,要掛線劃行定點,按行點挖植樹坑,規格一般為60cm×60cm×60cm,株行距2m×2m。隨挖坑隨造林。

(4)造林:起苗前將圃地澆灌一次,苗木拉運到項目區後,在水中浸泡3~5天。栽植時,在樹苗上用油漆劃栽植深度(60cm)線,然後將地上部分高度統一定為2.5m齊頭,並用油漆塗好剪口,以防失水,隨栽隨取。

(5)補植:一條林帶如果缺株斷行,必將影響林帶的預計結構,減低防護效果,必須及時進行補植。缺什麼樣規格苗,補什麼樣苗,缺多少,補多少。

4.農田防護林的撫育管理措施

(1)及時落實林權。農田防護林工程竣工後,堅持「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將農田防護林拍賣或承包給單位或個人。林木產權歸購買者所有,由林業部門頒發林權證,保障防護林承包者的利益。在防護林更新利用時,防護林承包者(或購買者)與防護林旁的土地承包戶按7∶3的比例分成林木收入,讓農民也得到部分利益,但更新利用時必須經有關部門批准方可實施。

(2)加強幼林撫育管理。必須適時進行幼林撫育,確保林木的正常生長發育。撫育管理包括農田防護林栽植以後的澆水、鬆土鋤草、修枝、抹芽、管護及病蟲害防治等。每年l~3次,第1年3次,入冬封凍時澆水,第2~3年每年2次,第3年修枝時只剪掉畸形枝和並生枝。枝下高度為樹高的1/3。

(3)強化管護措施。通過開溝造林,基本上解決了林農矛盾。但是隨著農區畜牧業的發展,林牧矛盾比較突出,牲畜毀林事件時有發生,為此要強化管護措施。一是加強護林隊伍建設,派責任心較強的護林員,勤於夜間看護;二是對毀林案件及時查處,加大處罰力度;三是對管護好的項目區實行重獎,充分調動項目區幹部群眾愛林護林的積極性;四是利用沙柳枝條等材料圍捆樹干或塗白刷葯,防止牲畜啃食。2004~2007年達拉特旗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用石棉網布圍捆樹干,成本低,防護效果非常好。

❷ 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項目成果

實驗室圍繞上述國內外相關學科領域的發展趨勢和面臨的國家重大需求,共承擔科研究課題134項,其中主持的973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2項,它們分別是湖泊富營養化過程與藍藻水華暴發機理研究(2002年啟動,2800萬元,首席科學家劉永定研究員)和重要養殖魚類品種改良的遺傳和發育基礎研究 (2004年啟動,2500萬元,首席科學家桂建芳研究員),主持的863重大水專項2項,它們分別是受污染城市水體修復技術與工程示範( 2003年啟動,2583萬元,首席科學家吳振斌研究員)和受納湖灣污染負荷有效削減和生態系統重建技術與工程示範(2005年底啟動,2000萬元,首席科學家宋立榮研究員),還主持973課題3個,863課題6個,傑出青年基金3項,重點基金6項和歐盟項目1項等。這些項目的承擔體現了實驗室在國內外相同學科領域的地位和在國家科技發展和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同時也為實驗室的學科發展和自主創新提供了必要條件。
實驗室共發表SCI收錄論文247篇,並有相當多的論文被本學科領域國際頂尖級雜志接受發表,如SCIENCE,PNAS,DEV. BIOL.,MOL. BIOL. EVOL.,J. VIROL.等都發表有水生所完成的論文;發表的論文被國際同行廣為引用,據不完全查證,其中105篇SCI論文被SCI刊源論文引用353次。同時,還主持編寫出版著作8本,獲授權專利23項。通過研究實踐和自主創新,一批在理論上有重大突破或在應用上有廣闊前景的研究成果已經形成。如2005年已獲得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重大成果長江中、下游湖泊群漁業資源調控及高效優質模式,採用生物操縱和生態對策原理,系統探討了湖泊無公害漁業的可行途徑及主要工藝,提出了湖泊小型魚類、食魚魚類生產力動態估算方法,建立了湖泊鱖魚規模化養殖、河蟹生態養殖和團頭魴增殖等技術,2000-2004年在長江中下游600多萬畝湖泊推廣,增加產值超過20.5億元;2002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熱帶、亞熱帶區域水質改善、回用與水生態系重建生物工藝學對策研究,依據生態學原理,將垂直流構建的人工濕地用於中小城市污水的綜合治理,在水環境污染治理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2003年獲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銀鯽兩種生殖方式的遺傳基礎及其育種意義,首次以確鑿的分子遺傳證據證明銀鯽存在雌核生殖和兩性生殖兩種不同的生殖方式,並闡明了其遺傳基礎,取得了一系列的新發現和新認識,發表的論文廣為引用,並收入國際知名專著;2003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異育銀鯽營養、飼料與投喂技術,根據魚類能量學研究結果,研製出高效、無公害、無污染營養飼料,建立了異育銀鯽的合理投喂模式,具有明顯的環境和經濟效益;2004年獲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重要水產動物病毒病原的鑒定及致病機理研究,在建立和篩選到一批用於病毒增殖的水產動物細胞的基礎上,從患病的鱉、蛙、鱖魚和牙鮃的組織中分別分離到相應的病毒病原,並對這些病毒的病原性質、理化特性、分子結構、致病機理及其免疫應答等多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2004年獲總裝備部全軍武器裝備科技進步二等獎的空間飛行環境的生物學效應研究,發現重復再搭載仍然會導致性狀分離等新的空間生物學效應,發現質膜、鈣離子、細胞儲存產物(甘油)共同作用於重力感受、傳導和響應的實驗證據,設計並生產出進行空間生物學研究的通用生物培養箱;2005年獲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中國土壤藻的研究,實現了荒漠藻人工大量培養,發明了乾旱區微藻固沙技術,首次完成了利用荒漠藻固定野外流沙的試驗研究,首創性地開辟了藻-草-灌-喬的荒漠化綜合治理新途徑;2005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名特優淡水魚養殖技術叢書,將名特優魚類養殖品種和技術介紹給廣大養殖戶,促進了名特優淡水魚類的健康養殖及其規模化養殖,帶動了水產行業科普作品的創作和發展,是科研服務於農村和農民的橋梁和紐帶。這些成果有的解決了我國面臨的淡水養殖與水環境保護的矛盾問題,有的推動了魚類發育遺傳學和水生病毒學以及漁業生物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有的解決了我國城市受損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的技術難題。
此外,本實驗室在世界上率先開展轉基因魚研究,並一直處於該研究領域的前列。培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快速生長轉基因魚家系;首次系統完成了轉基因魚大規模養殖試驗,建立了高效、安全的養殖模式。在科技部組織的現場鑒定會上,由包括三名院士組成的專家組一致認定:本項目的完成,使我國在轉基因魚的理論研究和應用前景方面居國際領先水平,為轉基因魚的商品化提供了科學依據。國家科技部等主編出版的《中國生物技術發展報告》認為我國轉基因魚育種處於國際領先水平。針對轉基因魚的生態安全,本實驗室創造性的提出了通過構建人工模擬湖泊,在受控隔離的生態系統中進行轉基因魚生態安全評價的策略,自行設計並構建了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轉基因魚生態安全研究人工模擬試驗湖泊,全面評價轉基因魚的生態安全。在轉基因魚的遺傳生態安全控制策略方面,本實驗室取得具有戰略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採用反義轉基因技術,研製獲得性腺完全不發育的轉基因魚。迄今只有本實驗室可以通過轉基因技術,成功控制魚類性腺發育。相關研究結果被遴選為第5屆國際魚類內分泌學學術研討會大會報告,並分別申請了中國和美國專利。與此同時,本實驗室還首次提出組織特異性的兩性互補外源基因剔除概念,並首次建立了魚類轉植基因定點整合技術,實現了魚類性腺中的轉植基因剔除。
在魚類抗病毒基因細胞模型研究方面,應用差減技術克隆滅活病毒感染魚類培養細胞誘導的差異表達基因,已鑒定出一批參與魚類抗病毒和免疫反應的基因,尤其是干擾素系統基因。自2003年底以來,已相繼發表論文10餘篇,受到國際同行高度關注,如鯽魚的類-PKR基因於2004年10月在《魚類和貝類免疫學》發表後,很快被評為該刊的熱點論文之一,並已被他引4次,如德、美三家實驗室聯合發表在《PNAS》上的論文在評價其研究目的時說:這里,我們對一個與哺乳類PKR最相近的來自於斑馬魚的基因進行鑒定和特徵分析,該基因的預期產物在N-端含有Z-DNA結合結構域,而不含dsRNA結合結構域。一個類似的基因最近在鯽魚中已被報道。這些發現支持Z-DNA結合結構域在魚類抗病毒應答中起了重要作用。
在水生態毒理學和生物監測方面,已形成了一系列環境監測和評價技術的規范;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二惡英研究專用實驗室,按照國際標准對二惡英進行靈敏、准確的檢測;承擔了國家和地方委託的數十個環境影響評價項目;多次舉辦環境生物學監測及水污染治理的國內國際培訓班,培養了大批環境生物學監測與環境影響評價技術人員。在水污染控制技術與治理工程示範方面,開展了氧化塘與污水凈化資源化生態工程及相關技術研究;在內污染防治生態工程技術和湖區生態優化對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研發的復合垂直流構建濕地系統為主的可持續利用水質管理工藝及對策,研究成果已在德國、奧地利和中國武漢、上海、深圳等地推廣應用;圍繞城市受污染水體的生境改善、生態系統結構優化與系統穩定等問題,研發和集成了水生植物定植、湖濱人工濕地、原位水質凈化、藻類控制、基底修復、水力調度等一批水質改善技術,形成以水力調度和水生植物恢復與重建相結合的城市受污染水體修復技術方案,研究成果不僅在示範工程得到應用,而且在武漢新區的規劃和建設、六湖連通工程的實施中得到廣泛應用,同時為全國其他類似地區水體修復提供借鑒。
圍繞直接威脅到人類健康和生存的藍藻毒素,我們從基礎和應用兩方面開展了研究。在基礎研究方面,系統地研究了微囊藻毒素對動物、植物和其他藻類的毒性效應,此項研究加深了對微囊藻毒素環境風險的認識,為制定飲用水和水產品中的毒素閾值提供了科學依據;開展了微囊藻毒素對於水生動植物和其他藻類的生態效應的研究,發現了一種能夠吞噬微囊藻並降解其毒素的金藻,且這種金藻具有鑒別產毒和非產毒藻類的能力,此項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論和應用價值。在應用研究方面,建立並完善了藍藻毒素及其分析技術體系,研製出的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微囊藻毒素標准品及微囊藻毒素ELISA檢測試劑盒在國內占據了一席之地,打破了我國藻毒素純品緊缺及檢測方法不完善的尷尬局面。微囊藻毒素ELISA試劑盒已廣泛應用於我國環境監測部門、自來水公司、科研院所,在創造了一定經濟效益的同時,為我國尚缺的微囊藻毒素國家標准檢測方法的制訂奠定了基礎,為建設部頒布的《城市供水水質標准》中對微囊藻毒素將於2006年6月起進行檢驗的要求提供方法學依據。
與世界上從事藻類學和藻類生物技術研究的機構相比較,本實驗室具有全面、系統而且相互銜接的特徵。我們的研究覆蓋了系統分類、生理生化、分子遺傳和環境生物學4個層次。在基礎研究方面,有關微囊藻毒素對動物、植物和其他藻類的生態效應的研究與國外同類研究相比是較為突出的;有關藍藻適應力的遺傳學研究在選題和研究方法上能夠與國外生物學主流相接軌,發現了一些藍藻生存適應或細胞分化必需的新基因;鞘藻目的系統學依然是我所藻類學研究的特色之一。在應用研究方面,對於荒漠藻類在生物結皮中作用的研究和人工結皮技術的開發達到國外同類研究水平;發展了葛仙米優良藻種篩選和培養技術,在我國率先實現規模化養殖。
底棲動物生態研究旨在定量闡明底棲群落的結構和功能,從而為底層系統調控提供操作依據。在經濟底棲動物方面,首次建立了以實現河蟹最大持續產量為目的的放養量模型,2005年底,鑒定專家認為該項成果在河蟹增殖領域居國際領先水平;區域湖沼學的研究致力於運用比較湖沼學的方法和預測生態學的理論探討泛濫平原生態系統的宏觀規律。開展長江中下游富營養湖泊的比較湖沼學研究,旨在定量揭示大尺度上富營養化機理。同時,開展長江江湖復合系統的生境破碎過程與對策研究,以期提出整體保護長江水系生物多樣性的戰略對策。
隨著人口的增加,對水產品的需求量在增加,水產養殖也迅速發展。同時,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環境意識的加強,水產發展越來越面臨食物安全、食品安全和環境安全的挑戰。但是由於對水產養殖尤其是集約化養殖中水產動物的營養學、飼料技術和養殖技術等的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導致水產養殖出現效益低、飼料浪費、環境污染、產品質量差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本就是對其營養需求、營養素利用、飼料配方等有關水產動物對環境因子的反應不清楚造成的。針對這些問題,從基礎入手,研究水產養殖動物的營養需求、蛋白源利用、投喂技術、能量學利用模式等,為無公害水產養殖提供理論基礎。有關魚類的營養學研究基本上達到國際同類水平,在魚類能量學模型、補償生長等方面居國際前沿。本實驗室對國家對水產健康發展的根本需求,研究結果不僅可以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指導飼料配方、水產養殖均有重要的意義。部分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合理的飼料配方和投喂技術改進,可以明顯地節約飼料,降低對環境的氮磷排放,降低養殖成本,減少漁業污染。
水環境工程示範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如滇池藍藻水華污染控制技術研究課題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關注,課題通過驗收後,路甬祥院長發來賀信;武漢新區水專項示範工程已得到科技部和地方政府的肯定,科技部李學勇副部長在視察時說,搞水污染治理只有在藍藻水華最嚴重的地方做才最有意義,你們有一支隊伍在這里,做出了效果,國家要繼續支持,你們要繼續做下去。
針對水環境和水生生物安全提出的重大建議也引起了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如為《2001高技術發展報告》第五章生物技術對社會的影響撰寫的開篇文章《轉基因安全與對策研究》,提出了轉基因安全問題的三條對策建議;2004年,為中共中央黨校撰寫了理論學習材料轉基因及其安全性,闡述了轉基因研究的起源及發展,分析了轉基因安全爭論的實質,提出了如何正確認識轉基因及其安全性的思路。培育的魚類品種支持地方政府組建了國家良種場,形成了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
實驗室的國際合作渠道不斷拓寬,已成功主辦了水環境保護與水污染治理國際培訓班 等8次國際和多邊學術會議,有10多人次在國際學術組織中任職,與德國、日本、英國、法國、歐盟等研究機構保持著長期友好的合作關系,組織承擔並完成了1項歐盟項目。國際合作形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由我室研究人員出國接受培訓、攻讀學位或作博士後研究到外國人來我室接受培訓、攻讀學位或作博士後研究。
總之,實驗室全體研究人員堅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扎實工作,積極面向國家需求和國際科學前沿,辛勤探索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前沿領域的難點和熱點問題,努力尋求保護健康水環境和發展可持續漁業的理論和技術,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與此同時,實驗室也全面完成了更新改造,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投資1400多萬元,已基本建成了生態學技術研究平台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平台;並通過研究人員的不斷引進和更新,實驗室已有50歲以下研究員1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者5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6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3人,通過課題開放等措施,有40多位高級訪問學者來室合作研究,進室博士後20多人,一支年齡結構合理、知識結構優化、業務水平較強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已經形成。實驗室在國內外相同學科領域的地位和在國家科技發展和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得到了明顯增強。

❸ 沙漠化治理都有哪些新技術

有效治理荒漠化一直是世界性難題。有鑒於沙的流動性,應對風害成為難中之難。在目前主要的固沙技術中,工程固沙採用人工設置沙障等工程手段,如草方格、石方格來阻止沙子移動;化學固沙通過噴灑化學固沙劑,如乳化瀝青、聚合物樹脂等;植物固沙則是透過種植沙生植物的手段來穩定和阻絕沙體,以達到固沙目的。下面我們來盤點這三種固沙技術中的最熱門的新科技:立體固沙車、藻類治沙固沙技術,植物性纖維黏合劑,這三種技術中前兩項已被證明行之有效,第三種還存在爭議,效果有待驗證。

立體固沙車--速度是人工的約180倍

經施工改造後的沙體當即固定,並表現出持久的抗風蝕能力。試驗地種植了70多種植物,長勢旺盛。為了檢驗治理成果,研究團隊在改造後的沙漠中種植了70多種植物,其長勢都非常好。為了檢驗安全性,團隊還請來了第三方機構對粘合劑及「沙變土」土壤進行檢測。易志堅拿出了西安國聯質量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對粘合劑的檢測報告,上面多項指標遠遠低於國家標准。

對於這項科研成果,該成果專家評審組的中國林業科學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的秘書長楊文斌認為,其研究還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對於一項研究來說,需要有實驗室的結果,還要有基礎性成果,還需要實地的實驗結果,也就是大面積的區域實驗,區域實驗完成之後才能開始推廣,即使區域實驗有了初步成果,也不能說這是一項可以推廣的技術。易教授團隊所做的4000畝實驗在普通人看來面積廣闊,但是對於荒漠化研究來說,4000畝的面積太小了,根本不算什麼。這項所謂的成果也到不了大面積推廣的階段。

而且,沙漠如果有水的話,根本不用治理就會變成農田。楊文斌說:「沙漠是最好的土壤,就是缺水,只要有水就是好土壤。如果沙漠有水,就不用做任何工作,就可以直接種植了。在沙漠上安裝上灌溉設備並保持植被一定密度生長,是現在科學家在著力解決的問題。」

我國目前的沙漠形成有的是自然條件,而有的是人為因素,特別在靠近河套地區的一些沙漠地帶確實是人類破壞植被造成的,所以可以分門別類地對沙丘和沙地進行改造,對於人類過度開采造成的荒漠化地區可以優先修復,這些地區曾經也有綠植生長的基礎。所以,沙漠的改造的關鍵在於應該分類分區,而不能違背自然規律。

原生沙漠是地質時期形成的,是荒漠生態系統,是一種一種生態系統,它和濕地生態系統,和森林一樣都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治沙不是消滅所有沙地,不能把全部沙漠都變綠洲,否則,地表下墊面均勻一致,反而無法形成氣壓差,不利於形成空氣流動,進而影響水分的運移。從另一面可能惡化了區域氣候,利弊需要權衡。

❹ 蘇州中材非金屬礦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蘇州中材非金屬礦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中國非金屬礦行業唯一的甲級設計研究單位。設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非金屬礦發展中心」、科技部「國家非金屬礦深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在深圳上市。

公司以非礦資源高效開發利用、提高非礦資源的功能化材料化水平為方向,圍繞超細、純化、改性、復合及工業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材料化的成套技術與裝備的研究為重點,加強環境礦物材料、節能密封材料等新型礦物材料的研究開發,引導行業技術創新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推動行業技術進步與結構調整,促進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公司主營業務:非金屬礦及深加工、防水材料、新型礦物材料研究開發、咨詢、設計、裝備製造、工程總承包。設有地質、采礦、選礦、設備、窯爐、製品、建築、結構、概預算、技術經濟評價、智能化等26個專業;擁有各類國家注冊工程師65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及高級工程師70人;建有3個中試基地、9條中試線、6個實驗室、1個國家級理化檢測中心、1個大學科研教學基地、1個產業化基地,1個國家重點刊物編輯部,配有試驗研究、分析檢測儀器設備300餘台套。承擔了包括國家「八五」至「十一五」科技攻關計劃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在內的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及企業委託的重大研發項目,國內外大型非礦工程設計承包項目;獲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優秀工程獎三十餘項。

主要技術、裝備創新成果:

1)高嶺土(含煤系高嶺土)、膨潤土、石墨、碳酸鈣、滑石等規模化高效開發利用成套技術及裝備;

2)固沙植被用新材料與低成本制備技術;

3)新型葯物制劑輔料制備技術;

4)脈石英制備超細高純石英新材料技術;

5)礦物干法提純、復雜礦物除雜提純技術及裝備;

6)超細高純石墨制備技術;

7)粘土礦物制備新型防水材料加工技術;

8)工業廢水處理用粘土礦物材料加工技術;

9)新型農葯載體材料加工技術;

10)綠色牆體材料制備技術及裝備;

11)晶型保護濕法超細粉碎分級技術及裝備;

12)表面改性及修復技術;

13)改型復合技術;

14)專用原料復配技術。

聯系地址:蘇州市三香路999號 郵編:215004

電話:0512-68274788 郵箱: [email protected]

網址:www.sz-sinoma.cn 董事長、總經理:唐靖炎

聯系人:張翊

❺ 廣饒縣科達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科達集團成立於1984年,以山東科達集團有限公司為主體,擁有科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代碼:600986)、東營大橋有限責任公司、青島科達置業有限公司、煙台科達置業有限公司、東營科英置業有限公司、濱州市科達置業有限公司、廣饒縣金橋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首信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科達半導體有限公司、東營科英進出口有限公司、東營科創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等18家成員企業,在上海、深圳、海南、香港、阿聯酋迪拜等地設有下屬機構,在全國12個省市設有工程項目部。
科達集團主要從事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管理運營,工程設計、咨詢,房地產開發,功率半導體器件和生物技術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以及金融服務等業務。具有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施工總承包壹級資質,水利工程、鐵路工程施工總承包貳級資質,橋梁、公路路基、路面工程專業承包壹級資質,市政工程、風景園林、公路工程設計乙級資質,交通安全設施專業承包資質和出國施工經營權,房地產開發壹級資質,物業服務貳級資質。2006年以來,獲國家專利18項,主編國家標准1項,獲國家級工法3項,獲省部級工法36項。
科達集團在基礎設施領域,構築了從投資開發、設計咨詢、建設施工、建材物流、工程檢測到管理運營一體化的、完整的產業鏈,是全國基礎設施行業綜合能力最強、規模最大的民營企業;在房地產開發領域,推進住宅產業化,倡導低碳智能地產,打造全國地產品牌;在高科技產業領域,掌握了世界先進的功率半導體核心技術和國內先進的生物法生產丙烯醯胺技術;在金融服務領域,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與金融服務。
科達集團擁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山東省企業技術中心和山東省功率半導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國建築業企業500強、中國企業信息化500強,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全國優秀施工企業」、「全國守合同重信用企業」、「全國工程建設科技創新示範單位」等多項國家級榮譽稱號。
科達集團實施「一基、一房、一金融」發展戰略,履行「築就文明、奉獻社會」企業使命,發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敬業報國、追求卓越」企業精神,踐行「視企業為生命、建綠色潤人民」核心價值觀,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質量、一流的信譽,創造一流的業績,回報股東、回報社會。
法定代表人:趙振學
成立日期:1996-12-28
注冊資本:9497.8萬元人民幣
所屬地區:山東省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370500725422219H
經營狀態:遷出
所屬行業:製造業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人員規模:100-500人
企業地址: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
經營范圍:橡膠製品、混凝土外加劑、OCP系列粘土穩定劑、GS-1高溫固沙劑、道路路面材料、電子產品生產銷售及新技術研究開發;廣告發布(不含固定式)。(以上各項國家限制和禁止的除外及涉及法律法規規定需經審批的憑許可證經營)(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❻ 防風固沙水土保持措施設計有幾種形式分別是怎麼設計的

大體分成兩種形式,一種是植物措施,另一種是工程措施。
植物措施比如栽植油松,沙棘,播撒草籽等等。
工程措施比如修築擋土牆,護地堤,谷坊壩,魚鱗坑,梯田等等。
怎麼設計根據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范,「水土保持水土」有一些水保工程技術參考資料可以關注一下。

❼ 甘肅綠野上品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甘肅綠野上品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2016-12-02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甘肅省蘭州市安寧區萬新南路高新什字16號(科技產業孵化園綜合樓3層306室)。

甘肅綠野上品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620105MA71A5ET5X,企業法人姜明基,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甘肅綠野上品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農業科技技術領域內的技術咨詢、技術轉讓、技術服務、技術研發;農業基礎設施、日光溫室大棚的開發、建設;土地整理;節水灌溉工程;節水灌溉設備、園林綠化設備的製造、銷售;水果、蔬菜、初級農產品、花卉種子種苗、蔬菜種子種苗、牧草種子、苗木種子、苗木、花卉、草坪、盆栽植物的種植、銷售及新品種研發;植物雕塑、五色草造型、立體花壇、花卉造型、模擬造型、彩燈造型、立體綠化、花境景觀的設計、製作、安裝、銷售;園林綠化工程、園林景觀工程的設計、施工、養護;花箱、花缽、花盆、造型花架、玻璃鋼製品的加工、銷售、安裝;化肥、中低毒化學農葯及生物農葯的批發、零售;有機肥料、有機無機復混肥料、水溶性肥料、栽培基質的生產、銷售;市政公用工程;城市亮化工程;生態治理工程;植樹造林工程;防風固沙工程;荒漠化治理工程;邊坡治理工程;網圍欄安裝工程;環保設備的研發、銷售;保潔服務;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分撿、運輸、處理服務;建築工程施工勞務作業(以上項目依法須經批準的,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工程資訊網查看甘肅綠野上品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與生物固沙技術工程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州假山景觀設計工程 瀏覽:862
哈爾濱工程造價招聘 瀏覽:937
建築工程土建勞務分包 瀏覽:632
道路監理工程師 瀏覽:476
安徽工程大學機電學院在本校嗎 瀏覽:370
河北工程大學保研率多少 瀏覽:287
有學質量工程師的書嗎 瀏覽:479
康樂縣建築工程公司 瀏覽:569
助理工程師二級 瀏覽:872
注冊安全工程師初級考試時間 瀏覽:90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題研究 瀏覽:881
工程造價圖紙建模 瀏覽:888
遼寧恆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瀏覽:93
實行施工總承包的工程項目 瀏覽:737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興趣愛好 瀏覽:316
密歇根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專業 瀏覽:388
廣西交通工程質量監督站 瀏覽:31
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考研參考書目 瀏覽:858
有線電視工程建設管理條例 瀏覽:270
雲南工程監理公司排名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