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福建省穎航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福建省穎航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是2011-08-15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城廂鎮金融行政服務中心6號樓C幢707-710室。
福建省穎航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50524581104157E,企業法人謝省治,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福建省穎航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公路工程施工總承包;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房屋建築工程施工總承包;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總承包;城市照明工程專業總承包;土石方工程專業承包;拆除工程專業承包;管道工程專業承包;建築幕牆工程專業承包;園林綠化工程承包。(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福建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392442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5000萬以上 規模的企業中,共55家。
通過工程資訊網查看福建省穎航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B. 安徽文穎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安徽文穎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是2017-04-21在安徽省合肥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翠微路與松谷路交口麗景碧雅花園1幢1單元1102室。
安徽文穎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40111MA2NJHQ90B,企業法人汪美琴,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安徽文穎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水利水電工程;堤防工程;河湖整治工程;土地整理;水運工程;港口與航道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園林綠化工程;古建景觀工程;公路工程;道路養護及路基路面工程;橋梁隧道工程;地基與基礎工程;土石方工程;房屋建築工程;房屋拆除工程;防水、防腐、保溫工程;建築裝飾裝修工程;電力工程;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鋼結構工程;消防工程;智能化工程;環保工程;礦山工程設計與施工;勞務分包;廣告牌製作;金屬結構製作、安裝;機電設備安裝;地質災害治理;房地產開發;設備租賃;建築材料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安徽文穎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對外投資3家公司,具有4處分支機構。
通過工程資訊網查看安徽文穎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C. 雲南十二五規劃與橋頭堡戰略的重要內容
中共雲南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國共產黨雲南省第八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通過)
科學編制「十二五」規劃,對於我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實現富民強省的宏偉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精神,結合雲南實際,提出如下建議。
一、緊抓難得機遇,增強科學發展的信心
(1)「十一五」時期雲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十一五」時期是雲南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面對百年不遇特大旱災的嚴重影響,面對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的嚴峻考驗,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省第七次、第八次黨代會精神,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奮力克難攻堅,不斷開拓創新,勝利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經濟發展取得重大成效。全省生產總值實現翻番,人均生產總值接近翻番,糧食連續8年豐收,工業增加值實現翻番,旅遊等第三產業快速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1.8萬億元,比「十五」時期增加2.2倍,發展基礎更加牢固。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效。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有序推進,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到6‰左右,和諧穩定的大好局面進一步鞏固。改善民生取得重大成效。城鄉居民就業不斷擴大、收入持續增加,城鎮社保覆蓋面進一步擴大,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全面加強,民族貧困地區發展加快,累計減少貧困人口210萬人,全省各族人民居住、生活、交通、通訊條件全面改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重大成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七彩雲南保護行動」深入實施,滇池等九大高原湖泊和重點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節能減排目標如期完成,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森林雲南」建設有序開展,森林覆蓋率達到53%,城鄉環境明顯改善。今天的雲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民族團結、邊境安寧,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五年來,在推進科學發展的偉大實踐中,我們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始終堅持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始終堅持增強後勁提高質量,始終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終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始終堅持統籌協調維護穩定。五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
(2)「十二五」時期是我省跨越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為我省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和促進生產要素重組提供了有利條件。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雲南發展,作出了把雲南建成中國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的重大部署,為我省發揮優勢、彰顯特色、全面發展、實現跨越提供了重大契機。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更加重視邊遠、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發展,為我省進一步打牢基礎、培育產業、改善民生、建設生態提供了難得機遇。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繼續加快,增長動力更加重視內需拉動,生產要素更加突出技術創新,為我省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營造了良好環境。尤其是經過多年的積累,雲南進入了厚積薄發新時期,支撐發展的產業平台更加扎實,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瓶頸制約得到有效緩解,各族人民群眾加快發展、奮力崛起的內在要求不斷增強,為我省加速發展積蓄了強大能量。
(3)全面做好「十二五」時期各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關鍵時期,是我省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是我省加速發展、進一步提升競爭實力的重要時期。必須認清形勢,切實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齊心協力建和諧,使雲南豐富的資源優勢迸發出巨大的活力,使雲南優越的區位條件迸發出巨大的活力,使雲南多年積累的基礎條件迸發出巨大的活力,使雲南各族人民加快發展的激情和干勁迸發出巨大的活力,推動全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二、著力調結構、轉方式,推動科學發展上水平
雲南經濟社會發展雖然取得了巨大進步,但由於集邊疆、民族、山區、貧困於一體的特殊省情,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突出,集中表現為綜合經濟實力較弱、發展方式粗放、產業支撐力不強、資源環境約束強化、城鄉居民收入偏低、公共服務體系不夠健全、維護社會穩定任務繁重、少數黨員幹部的能力素質與科學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等。必須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更加周密地做好應對困難和挑戰的准備,更加准確地把握發展中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充分發揮我省資源富集、市場廣闊等潛在優勢,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努力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4)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制定「十二五」規劃,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強省和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戰略目標,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推進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教育現代化,加快改革創新,加大開放步伐,加強統籌協調,強基礎、快發展,調結構、上水平,惠民生、促和諧,不斷推進富裕民主文明開放和諧雲南建設邁上新台階。
——必須突出科學發展這一主題。發展是解決雲南所有問題的關鍵,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期待。在新形勢新階段條件下,我們要爭取一個更高起點、更高標准、更高質量的發展,全面推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千方百計使雲南在科學發展軌道上走得更好更快,走出一條更有效率和更富活力的科學發展之路。
——必須突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我省經濟發展層次不高、環境約束較大,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尤為迫切、尤為重要。要緊緊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重大任務,大力調整經濟結構,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使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和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轉變。要下更大決心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著力解決需求結構失衡、供給結構不協調、要素利用效率低、環境損害大、空間布局不夠合理等突出問題,著力提升我省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抗風險能力。
——必須突出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教育現代化這個抓手。雲南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歸結起來是因為「四化」進程緩慢。要更加有力地推進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教育現代化,努力形成「四輪驅動」的良好局面,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水平,為加快發展提供強大推動力。
——必須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這個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發展的最終目的,也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戰略舉措。要更加註重社會建設,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發展手段和目的的有機統一。
——必須突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這個重要保障。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是鞏固雲南生態優勢的必然選擇,是破解資源環境制約的有效辦法。要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必須突出改革開放這個強大動力。改革開放是實現科學發展、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要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要適應國內外環境和條件的新變化、新要求,進一步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創造參與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
(5)「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要推動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兩強一堡」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就業持續增加,價格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全省生產總值和人均生產總值確保實現兩位數增長,力爭實現翻番。
——結構調整邁上新台階。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步伐加快,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消費率持續上升,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增加。農業基礎更加牢固,傳統產業得到優化提升,服務業比重進一步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成長,非公有制經濟比重提高,產業結構和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
——人民生活水平邁上新台階。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城鄉居民收入明顯增長,貧困人口比例明顯降低,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各族群眾生活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
——社會建設邁上新台階。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民族文化強省建設取得新進展,各族群眾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社會保持更加和諧穩定。
——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江河湖泊水質進一步好轉,「森林雲南」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持續降低,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和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高,循環經濟取得新進展,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明顯增強。
——對外開放邁上新台階。橋頭堡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開放合作平台和機制進一步完善,國際大通道建設全面推進,「引進來」和「走出去」實現重大突破,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 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打牢「三農」發展基礎
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為「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進一步強化對「三農」的投入,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6)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繼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農業基礎產業、農民基本素質、農民基本保障、農村黨員幹部隊伍基本隊伍建設。推進「百億斤糧食增產計劃」,提高單產和品質,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嚴格保護耕地,加強農村土地整理復墾,推進中低產田地改造和「興地睦邊」農田建設工程,積極開展農田水利建設,增加旱澇保收的高穩產農田。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進優質農產品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提高優勢特色經濟作物和生態畜牧業的比重。加強農業良種基地建設,發展現代種業,擴大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快山區綜合開發,大力推進中低產林改造和木本油料基地建設。引導外商投資發展現代農業,支持優勢農產品擴大出口,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
(7)加快農業產業化。以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為核心,完善和落實支持農業產業化的政策措施。引進和培育一批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准化、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積極發展各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廣泛推廣訂單生產,完善生產、加工、儲運、銷售、服務鏈條,形成有效的產業化經營模式。
(8)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突出地方特色,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健全農村綜合信息化服務體系,強化農村基層科技推廣、動植物防疫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繼續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和農村公路建設,加大農村危舊房和林區、墾區、棚戶區危舊房改造力度。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探索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完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積極開展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改革,繼續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農墾改革、供銷社改革、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培育小型農村金融機構,推廣農村小額信用貸款。
(9)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繼續實施「農民收入翻番計劃」,廣泛開辟農民增收渠道。鼓勵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持續增收。鼓勵農民優化種養結構、提高效益,增加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大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扶持力度,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增強農民轉移就業的穩定性和增加收入的可靠性。建立和完善支持農民創業的政策體系,促進農民就近就地創業就業。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民直接補貼力度。建立健全大宗農產品價格保護機制。
四、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提升經濟競爭能力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必須選准突破口,抓好具有支撐作用的大產業,培育具有領軍作用的大企業,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著力打造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10)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產業政策為導向,加大工業投入力度,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繼續發揮煙草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作用,深度開發糖、茶、膠等優勢資源,積極發展特色鮮明、市場廣闊、吸納就業人員多的食品、葯品、生活用品、石材和工藝品加工等產業。大力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推動有色、冶金、化工等傳統行業向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方向發展,提升裝備製造業。完善礦電結合政策,加快發展現代新型載能產業。統籌發展配套產業,增強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龍頭企業的配套能力。
(11)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准確把握未來市場需求變化和技術發展趨勢,立足於現有產業基礎,確定重點領域,加強政策支持,大力培育和發展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光電子及信息、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突破一批前沿性、關鍵性、基礎性技術,抓好一批重大產業化項目,培育一批創新型龍頭企業,加快形成一批新興產業集群。
(12)積極培育壯大市場主體。重視企業在產業建設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增強企業的創新力、競爭力和綜合實力。鼓勵兼並重組,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培育發展更多擁有核心競爭力、國內外知名的大企業大集團。加強與國際大企業的戰略合作,推動「央企入滇」取得更大成效,積極引進知名民營企業來滇發展。加強產業園區建設,支持優勢企業向園區聚集,促進產業集群式發展。
五、進一步搞活流通、擴大消費,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
更加註重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完善以內需促發展的內生機制,進一步加強市場流通體系建設,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
(13)加強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加快提升傳統商貿業,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業,積極拓展新興業態。著力抓好農村消費市場體系的配套建設,健全農村流通網路,搞活農產品流通。加快推進社區便民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組織形式。規劃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流通企業集團,在區域中心城市建設一批大型商業中心。加強政府儲備和商業儲備體系建設。
(14)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進一步完善激勵政策。著力提高城鄉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改善居民消費預期,增加即期消費。改善消費環境,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積極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大力培育文化、體育、保健、旅遊、汽車等新的消費熱點。合理引導消費行為,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
(15)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推進旅遊業「二次創業」,加快旅遊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強資源整合、項目開發、品牌培育和市場開拓,促進文化與旅遊互動發展,推動雲南旅遊由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省級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建設一批現代物流園區,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業集團和大型商品集散市場、專業市場,把雲南建成連接國際國內市場的重要物流樞紐。堅持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並舉,大力發展金融、信息、科技、商貿、服務外包、會展以及社區、餐飲、家政、養老等服務業。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推進服務業規模化、品牌化、網路化經營。加大財稅、金融、投資、土地等政策扶持力度,營造有利於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 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推進城鎮化
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的要求,以產業為依託,以城鎮為載體,加速人口、資源和其他生產要素的有序集中,加快形成優勢互補、定位清晰、分工合理、布局得當的區域發展格局。按照統籌城鄉、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原則,科學定位城鎮功能,推進城鎮化快速健康發展。
(16)完善生產力布局。加快實施滇中城市經濟圈規劃,將其培育成全省加快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點和中國西部重要的經濟聚集區。重視建設沿邊對外開放經濟帶。通過規劃和產業政策的引導,吸引各種生產要素向城鎮、園區和重要交通沿線聚集發展,形成一批輻射力強的增長極和對內對外開放的經濟走廊。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突出區域發展特色,防止同質無序競爭和重復建設,逐步形成以優勢產業為標志的特色經濟區域。著力培育市場競爭力強的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和優勢產品,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培育一批經濟強縣。進一步開展擴權強縣試點,擴大縣級管理許可權。
(17)優化城鎮體系和管理。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加快構建大中小並舉、分布合理、優勢互補、特色鮮明、協調發展的城鎮化體系。做強大城市,做優中小城市,做特小城鎮,做美鄉村,加快推進城鎮村落一體化,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融合。在有條件的地區積極培育發展城市群、城鎮帶和組團型城市,促進不同規模的城市和小城鎮共同發展。重視集約、節約用地,多利用荒坡荒地、緩坡丘陵搞建設,強化土地、水、能源和環境等要素保障。堅持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放寬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戶籍限制,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注重從制度上維護好農民工權益,研究解決農民變市民後的土地、山林、宅基地、生育及教育、醫療、社保、住房等實際問題,力爭「十二五」時期末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著力構建城鎮管理長效機制,提高城鎮管理水平。規范發展住房市場,有效增加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應,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18)推進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把民族地區發展擺到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優先安排與各族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公益性項目,不斷壯大民族地區經濟實力,有效改善民族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加大對革命老區、貧困地區、邊境地區、高寒山區和石漠化地區的政策、資金支持力度,增強欠發達地區的內在發展動力。加快我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繼續推進興邊富民行動。以扶持邊遠、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深度貧困群體脫貧發展為突破口,鞏固脫貧成果,全面推進扶貧工作,重點解決深度貧困群眾溫飽問題。加快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貧開發步伐,推進青藏高原東緣地區、烏蒙山區、滇西邊境山區整體脫貧。
七、著力完善基礎設施,創造更加良好的發展條件
堅持擴大投資規模和優化投資結構並舉,多方籌集建設資金,增加對民生和社會事業、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新興產業、生態環保、資源節約等領域的投入,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形成功能完善、安全高效、適度超前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
(19)突出加強水利建設。科學規劃,統籌實施,掀起新一輪水利建設高潮。繼續推進「潤滇工程」建設,以農村人畜飲水安全、農田水利配套、城鎮用水供給為重點,完成一批骨幹水源工程、「五小水利」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加快推進滇池補水工程,力爭開工建設滇中引水工程,從根本上解決滇中地區的缺水問題。開展地下水普查和規劃,科學利用地下水資源。繼續開展六大江河干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和防洪體系建設,提高重點城市和農村集鎮、糧食主產區的防洪保障能力。加強跨界河流防護治理,確保國土安全。
(20)構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現代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建設鐵路新通道,大幅增加鐵路營運里程和運輸量,加快建設城市軌道交通和城際高速鐵路,努力構建完善的鐵路運輸體系。繼續完善公路網路,提高等級和路網密度,基本建成連接各州市、通達周邊的高速公路網和覆蓋全省的高等級公路網,實現州市高速路、縣縣二級路、縣鄉柏油路、鄉村硬化路的目標。完成昆明新機場建設,擴建、遷建、新建一批支線機場。加強港口、航道等航運設施建設,增加通航里程,提高通航能力。
(21)推進信息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鄉寬頻網路、無線通信、衛星通信等綜合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融合」發展,提高農村和邊遠地區的信息網路普及水平。推進物聯網研發應用。突出抓好城鎮路網改造、通訊、能源、給排水、防災減災設施和無障礙設施建設,提高城鎮承載能力。積極開展園林綠化,加強城鎮綠化體系建設。
(22)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加快清潔能源開發,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轉變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把雲南建成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地。積極開發利用水電,提高火電清潔化水平,加快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和地熱能開發,探索發展核電,進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生產中的比重。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積極發展沼氣等農村新能源,大幅提升水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在全省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完善省內城鄉電網,提高西電東送、雲電外送能力。加快發展石油天然氣化工產業。
八、深入實施科教興滇戰略和人才強省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及省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推進科技創新,加快教育改革發展,發揮人才資源優勢,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奠定堅實的科技和人才基礎。
(23)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繼續實施創新型雲南行動計劃,把科技進步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善民生緊密結合,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深入實施科技創新重大工程,推進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努力在共性和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強化基礎性、前沿性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平台建設。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廣泛開展科技服務,加強科普工作。強化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積極推進質量興省戰略。
(24)加快教育事業發展。按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以鞏固義務教育和發展職業教育為重點,全面發展各級各類教育,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積極調整優化教育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積極發展學前教育,鞏固提高義務教育,加快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強分類指導,積極推進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加快發展繼續教育,積極發展民族教育,關心支持特殊教育,促進各類教育全面協調發展。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探索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質量評價制度。加強教師隊伍能力培訓和師德師風建設,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健全教育資助體系。努力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
(25)強化人才支撐。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發的指導方針,全面加強黨政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以及工業人才、技能人才等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政府宏觀管理、市場有效配置、單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擇業的體制機制,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產業為牽引的人才引進機制,重點引進我省發展急需緊缺的專門人才和高端人才。營造尊重人才的社會環境、平等公開和競爭擇優的制度環境,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改進人才管理方式,抓好重大人才工程,推動人才事業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