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礦山開采方面的設計規范有哪些
甕安監管字[2010]20號
甕安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關於印發
2010年非煤礦山安全監管工作要點的通知
各鄉(鎮)安全監管站、局機關各股室:
為切實加強全縣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監管工作,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安全發展,以預防為主,加強監管,落實責任,有效防範一般事故,遏制較大事故的發生,按照國家、省、州有關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監管工作的安排部署,結合我縣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工作實際,制定以下年度工作要點。請結合實際,採取有效措施,統籌安排,認真組織實施,扎實開展2010年非煤礦山安全監管工作。
一、總體思路
2010年非煤礦山安全監管工作總體思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的理念。貫徹落實國家、省、州關於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以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年」活動為主線,進一步深化「一年四個三」(即:安全生產年,三項行動,三項建設,三個突出,三個加強),抓好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工作,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和事故責任追究制,加大重大危險源監控和重大隱患排查整治力度,用安全發展的理念推動非煤礦山的安全監管工作,以降低事故總量、遏制較大事故為目標,夯實基礎為重點,努力在落實安全生產兩個主體責任方面取得新進展,在「治散」、「治亂」、「治差」方面取得新突破,在技術、管理、監管方面取得新成效,以嚴格監管,真抓實干,嚴謹勤奮工作為手段,努力促進全縣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狀況的進一步穩定好轉。
二、工作目標
到2010年底,要努力實現以下工作目標:
1、非煤礦山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2%以上,堅決遏制重大事故。
2、取締關閉非法生產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金屬非金屬礦山、尾礦庫7處(座)以上。
3、完成5座尾礦庫的隱患治理任務,督促企業對屬於重大危險源的在用尾礦庫,建立在線監測系統;建立完整的尾礦庫檔案;完成轄區內尾礦庫安全區域的劃定。
4、地下礦山機械通風率達100%。
5、13家非煤礦山企業達到安全標准化五級以上建設水平。
6、10家露天採石場實行中深孔爆破,機械鏟裝率均達到50%以上。
7、嚴格按照國家安監總局24號令制定年度、季度安全監管執法工作計劃。組織開展非煤礦山專項安全生產大檢查4次以上,召開現場會3次以上。
三、重點工作
(一)大力開展安全生產宣傳教育行動
以「關愛生命、安全發展」為主題,指導、布置各鄉(鎮)、各企業大規模開展一次以宣傳黨和國家安全生產方針政策,貫徹執行非煤礦山生產法律法規規程標准為內容的宣傳教育活動,努力打造全縣非煤礦山行業的發展理念,提升守法遵規意識。建立非煤礦山信息通報制度,及時公布全縣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工作情況、重大隱患整改進展情況、事故調查處理情況等,推動全縣各界關心、支持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工作。
(二)深入開展非煤礦山「打非治違」專項執法行動
1、按照州、縣政府開展打擊非法違法生產經營行為安全生產執法行動工作的要求,制定非煤礦山「打非治違」專項行動工作目標、部門職責、方法步驟等具體措施。
2、督促各鄉(鎮)組織實施打擊非煤礦山非法違法生產專項行動,採取聯合執法、嚴查重罰、嚴厲追究等手段,重點打擊無證無照、證照不全、關閉取締後死灰復燃、拒不執行停產停業整頓與限期整改指令、亂采濫挖、超層越界、以采代探等非法違法生產行為,依法提請取消非法違法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資質,依法提請吊銷其安全生產許可證。
3、嚴格執行非煤礦山與尾礦庫新、改、擴建設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審批。並對在建項目「三同時」工作進行一次全面清理,對未經安全設施「三同時」審查或批復建設工期已超期的項目,一律責令停止建設,限期補辦相關手續。
4、對安全生產許可證到期未依法辦理許可證延續換證的,轄區安全監管站一律下達責令停產指令,並督促企業向安全監管局申請安全生產許可證延期手續;安全生產許可證到期後申請延續換證的,必須經州局組織專家現場審查後才予辦理延期換證;對安全生產許可證期到且已停產整頓滿三個月,沒有向安全監管局申請安全生產許可證延期手續的企業,要報縣政府依法予以關閉,並報省、州局吊銷其安全生產許可證。
5、建立和完善非煤礦山安全生產「黑名單」制度。在媒體上公布拒不執行安全監管部門強制行政指令、存在明顯非法違法生產行為和發生較大責任事故或同類事故重復發生以及發生重大社會影響事件的礦山企業,要從安全生產行政許可、安全資格證等方面,予以制裁和限制。
6、加強監督管理,強化安全生產雙基工作。礦山安全管理工作關鍵是基層,重點是基礎,要進一步抓好雙基工作,健全和完善各礦山生產管理制度,加大反「『三違』(反違章指揮、反違章操作、反違反勞動紀律)、查『三超』(超能力、超強度、超定員)、防事故」活動,規范經營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形為。切實加強企業生產作業現場的安全管理,嚴格執行礦山安全操作規程。
7、按照「四不放過」原則,認真查處每一起死亡事故,嚴肅責任追究,堅持約見警示、現場分析會和事故通報制度,用事故教訓推動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工作。小型露天礦山與小型地下礦山,凡是發生死亡1人事故的,依法給予罰款並責令停產整頓2個月;發生一次死亡2人事故的,給予罰款並責令停產整頓6個月;發生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事故或一年內累計發生2起死亡事故的,依法提請吊銷安全生產許可證。
(三)著力推進非煤礦山資源整合、整頓關閉工作
1、認真貫徹落實國土資源部等12部門《關於進一步推進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9]141號)要求,按照「一把鋤頭開礦」和「一個礦區只能有一個開發主體,一個礦體必須只有一個開發主體」的原則,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國土資源等部門,加快推進全縣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整合和非煤礦山企業重組工作。一本采礦許可證,原則上只能對應頒發一本安全生產許可證,一個採石場只能建一個開采工作面,爭取在2012年前全縣現有礦山減少20%。
2、規范非煤礦山安全生產許可工作,嚴格發證換證程序與條件。未取得安全生產許可證的一律不予生產,未經「三同時」審查批復的項目,一律不予施工建設。
(四)以開展地下礦山安全大檢查為重點,統籌抓好尾礦庫、露天礦山專項整治,深化非煤礦山安全生產治理行動。
1、堅持徹底整治尾礦庫隱患。要嚴格按照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貴州省尾礦庫隱患治理實施方案的通知》(黔府辦發[2009]103號)文件精神,切實抓好營上尾礦庫等5座尾礦庫的隱患治理及銷號工作。11月底前全面完成玉華營上尾礦庫治理,完成珠藏騰發公司尾礦庫「三同時」手續並爭取早日動工建設,完成珠藏高山顧金生尾礦庫、誠安化工有限公司選礦廠尾礦庫和草塘那鄉硫鐵礦尾礦庫的銷號工作。同時,要對全縣范圍內的尾礦庫、堆渣場進行一次再清理、摸底排查,對其存在隱患及時予以治理和排除。
2、扎實開展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隱患治理。重點整治沒有正規設計 、系統存在缺陷,井巷沒有兩個獨立、直達地面、能行人的安全出口,頂板不穩固的采場沒有採取監控手段和處理措施,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的提升設備設施,井下防洪、防透水及排水措施不落實,沒有建立機械通風系統或通風系統、風質、風量、風速不符合規程要求,技術管理、現場管理不規范、不到位,通訊系統不到位、不可靠,采空區、火工品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落實,礦井提升系統不定期進行檢查檢測等10個方面的安全隱患。
3、嚴格金屬非金屬露天礦山隱患整治。重點整治一面坡和傘檐開采、不實行分台階(分層)開采,邊坡出現變形和滑動跡象,排土場排土工藝參數不符合設計規定,未建立排土場監測系統,排土場下遊人員和重要設施不符合安全要求等5個方面的安全隱患。對不實行分台階(分層)開採的,停產整頓、限期6個月以內完成整改。
(五)加快推廣非煤礦山先進適用技術為重點,著力加強安全監管支撐體系,切實提高非煤礦山安全保障能力。
深入落實《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於在非煤礦山推廣使用安全生產先進適用技術和裝備的指導意見》(安監總管一[2009]177號),強制推行露天採石場中深孔爆破技術、推廣露天礦山機械鏟裝和液壓錘二次破碎技術、推廣尾礦庫的在線監測和乾式排尾技術。對凡能夠採用中深孔鑿岩爆破技術的採石場,力爭年底前必須採用中深孔爆破技術。避免在採石場坡腳15米范圍內進行人工裝運和二次破碎作業。今年,將在去年5家採石場推廣中深孔爆破的基礎上新增8家(共計13家)採石場(藍寶石建材廠、桐木黃砂廠、河西建材有限責任公司、乾田坎簡槽沖砂場、宋家寨砂石場、銀橋砂場、喜達砂場、興安採石場、何家坳砂場、涼水井砂場、那鄉建材廠、蘭花坡砂場、塘春灣砂場)推行中深孔爆破技術,在7家採石場(藍寶石建材廠、喜達砂場、銀海砂場、銀橋砂場、興安採石場、宋家寨砂場、河西建材有限責任公司)推廣液壓錘二次破碎技術,在50%以上採石場推廣機械化鏟裝作業。
(六)以安全標准化建設為重點,扎實推進安全班組建設,切實加強非煤礦山安全基礎建設
1、落實《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於加強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標准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安監總管一[2009]80號),通過典型示範和行政手段,全面加強非煤礦山安全標准化建設,健全制度,抓好試點。確保13家企業標准化建設達五級以上水平,力爭完成15家(即:甕安磷礦1號平硐、甕安磷礦1048礦井、磷化公司4號井、磷化公司5號井、大信公司技改井、藍寶石建材廠、乾田坎簡槽沖砂場、河西建材有限責任公司、銀橋砂場、班鳩山砂場、涼水井砂場、興安採石場、那鄉硫鐵礦、珠藏高山礦山、安信公司尾礦庫)
2、健全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和安全管理機制,明確企業法定代表人的安全責任,督促企業法定代表人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執行安全生產規程、規范、標准,設置安全生產機構、配足專職安管人員,加大安全生產投入、加強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嚴格落實「三級」安全教育和全員安全培訓,改善企業安全基礎條件,使企業安全管理真正做到責任明確、制度完善、執行有力、監督嚴格的「四到位」。
3、深入落實《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型金屬非金屬礦山(尾礦庫)安全基礎工作 改善安全生產條件的指導意見》(安監總管一[2009]44號),著眼基層、立足現場,改善條件、提高水平。繼續深化非煤礦山強基固本示範單位創建活動,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示範帶頭作用,以點帶面,促進中小礦山安全生產水平提高。大力加強礦山安全基礎建設。地下礦山重點圍繞「設計建設合法,安全出口暢通,提升運輸可靠,通風系統完善,水火防範到位,頂板邊幫穩固,安全管理規范」7個方面加強安全基礎建設;露天礦山重點圍繞「設計施工合規,開采工藝先進,排土有序規范,安全管理到位」4個方面加強安全基礎建設,尾礦庫企業重點圍繞「設計達標,建設規范,築放合理,排洪可靠,監測有效,管理到位」6個方面加強安全基礎建設。
4、學習借鑒「白國周班組管理法」工作理念、思路和措施,完善非煤礦山安全班組建設目標和標准,推行班組安全風險預控,推動非煤礦山企業把安全班組建設納入企業發展總體規劃。
5、規范非煤礦山採掘(采剝)工程承包隊伍安全監管。工程承包隊伍必須取得有建設部門頒發礦山工程施工資質,承包工程項目負責人與專職安全人員必須取得企業負責人安全管理資格證,以上資質與人員必須經州級安監部門備案方可從事礦山工程承包(需提供相關安全管理資質和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嚴禁採掘(采剝)工程「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發包單位與承包單位簽訂的工程勞務合同必須明確雙方的安全生產管理職責。
6、繼續推進金屬與非金屬礦山安全標准化建設。加大指導培訓推進力度,實行「一對一」聯系幫扶,培養樹立安全標准化先進典型,適時召開現場會,通過典型示範帶動逐步普及。指導督促企業加強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規范安全生產行為,實現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標准化、現場標准化、操作標准化」。
(七)及時上報相關資料和反饋信息。各鄉(鎮)安全監管站、各非煤礦山(尾礦庫)企業要嚴格按照《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暫行規定》(國家安監總局第16號令)和國務院第493號令及其他相關規定等要求,按時上報安全生產相關資料,每季度上報一次隱患排查報表,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及時向縣安全監管局和相關部門報告。
2. 露天礦山高陡邊坡如何定義
高邊坡及邊坡的定義
高邊坡
對於土質邊坡高度大於20m、小於100m或岩質邊坡高度大於30m、小於100m的邊坡,其邊坡高度因素將對邊坡穩定性產生重要作用和影響,其邊坡穩定性分析和防護加固工程設計應進行個別或特別設計計算,這些邊坡成為高邊坡。
邊坡
在岩土工程或工程地質(地質工程)研究領域,所謂「邊坡」一般指自然斜坡、河流水岸坡、台塬塬邊、崩滑流堆積體、以及人工邊坡(交通道路、露天采礦、建築場地與基礎工程等所形成)等坡體形態的總稱。也可以廣義定義為地球表面具有傾向臨空的地質體,主要有坡頂、坡面、坡腳及下部一定范圍內的坡體組成。邊坡的分類有很多種。
分類
按照坡高可以分為:低邊坡、高邊坡、特高邊坡;按照邊坡成因可分為:人工邊坡、自然邊坡;按照物質組成可分為土質邊坡、岩質邊坡、二元結構邊坡等等。
邊坡病害
邊坡的常見病害類型有風華剝落、流石流泥、掉塊落石、崩塌、傾倒、坍塌、潰屈、溜坍、坍滑、錯落等11大類。
3. 露天井工聯合開采閉坑露天礦邊坡穩定安全及環境治理與生態重建
露天井工聯合開采露天煤礦閉坑礦坑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歷史遺留的、已造成一系列環境地質災害的、並將繼續的閉坑采場礦坑。礦坑與周邊存在露天開采與井工開采聯合造成的地表變形、井采沉陷、邊坡滑坡等一系列環境地質災害,邊坡穩定與閉坑環境治理與重建的難度極大。另一種是目前我國新建大型露天煤礦普遍採用的內部排土回填露天采場礦坑的方法。這種方法不但根本消除了地表變形、地面沉陷、邊坡滑坡的發生,又利於生態環境的治理與重建。因此需大力推薦並且應上升到立法、規范的高度,要求必須實現內排回填礦坑、土地復墾、環境治理與重建,即實現露天井工聯合開采露天礦生產與環境治理、生態重建一體化。
8.2.4.1 露天井工聯合開采露天礦閉坑保留礦坑方案的邊坡穩定與環境治理與重建
以撫順西露天礦為例。
(1)露天井工聯合開采影響下的撫順西露天礦閉坑環境問題的經驗教訓
撫順西露天礦閉坑環境問題實際上是典型的露天井工聯合開采影響下的保留礦坑的閉坑問題,所引發的環境地質災害復雜、特殊、多樣、敏感,對城市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影響和破壞非常巨大。所沉積的問題和危害在我國老礦區城市之中也是空前的、典型的。
1)歷史遺留問題是保存礦坑的露天井工聯合開采露天礦閉坑礦山環境問題多、危害大、治理難的主要根源。
露天井工聯合開采影響下的撫順西露天礦閉坑環境問題主要是歷史遺留問題造成的。包括兩部分:一是解放前的,二是解放後的。
解放前掠奪式開采和無序建廠為今天的環境問題埋下難以逆轉的隱患
撫順煤礦1901年光緒年間正式開采,1903年俄國接管開采,1905年日俄戰爭,日本佔領至1945年,1946年~1948年10月由國民黨接管開采。
解放前掠奪式的瘋狂開采,根本不考慮什麼今後環境、布局、規劃。撫順西露天礦建於1914年,勝利礦建於1907年,撫順發電廠建於1908年,撫順石油一廠建於1928年。兩個工程均建在露天礦附近,上部露天開采、下部井工開采,且地表又位於F1A斷層的條帶上。采場內的露天井工聯合開采格局為環境問題「奠定了基礎」。
解放後露天礦山、石油一廠、發電廠等企業屬國家所有,追求產量、產值、利潤。為國家、人民作出了重大貢獻,但缺乏礦山環境需要保護和管理意識,也沒有科學的長遠的規劃和戰略預見,使礦山環境問題在幾十年後愈演愈烈。確實,我們取得了對大自然的勝利。建國50年,撫順礦區為國家生產優質煤4.5億t以上,創利稅46億元。其中露天開采約佔1/3(至1997年露天採煤2.52億t,油母頁岩富礦4.71億t)。可是,自然界開始對我們進行報復。從露天礦開始發生滑坡,至80年代礦坑邊坡不穩態,災害頻發;撫順石油一廠場區地面發生變形,1987年以來,變形急劇增加,危及工廠重要裝置安全生產(如地下巷道、西汽鍋裂化裝置等);撫順發電廠也在井下和露天採煤影響下,在F1A斷層帶區發生地表移動而影響裝置安全和生產;露天礦東部的北幫附件的居民、建築物也開始受到危害或破壞。到這時,才引起國家、省、市、廠、礦的高度重視。為了「雙保」,不得不花費巨大的財力、物力、人力進行勘查評價和治理。並隨著露天礦的閉坑,治理礦山環境的任務將更加繁重,仍需要付出幾代人的努力。
2)傳統的地質、采礦、管理學科沒有將礦山環境勘查、評價、預測、管理立法、執法與露天礦建設、設計、生產有機結合起來,更缺乏露天井工聯合開采安全控制、環境治理、生態重建的實踐與理論。
地勘單位在以住的地質勘察中,只是探明煤炭儲量、品位,對礦床工業遠景初步評價,沒有或很少對環境影響做出評價,也沒有或很少提出負面影響的對策;礦山生產技術部門,以住的采礦工程學科只是從煤炭開採的各個技術環節進行設計、生產,只注重把礦物多開采一些出來,而沒有或很少考慮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及如何在開采過程中和開采後,恢復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更不會考慮在開采結束閉坑逐漸充水後,邊坡岩體強度下降,穩定性、安全性大幅下降可能引發的環境地質災害及防治對策,更沒有露天井工聯合開采環境影響的意識;管理部門注重當前經濟效益,預見不到若干年後可能產生的危害,往往忽略了長遠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也就忽略了長遠的經濟效益,或是缺乏科學的、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法規和標准,或是有法沒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形成好象有人管、誰都管,實際誰都不管或管不了的局面。
隨著中央和各級政府對資源環境工作的高度重視和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制定,及要加大礦山環境管理和治理力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實現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使我們認識到要深層次開始研究傳統理論中勘探、開采、管理、效益、執法等人類生存活動與地質環境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以從理論上撥亂反正。
對露天井工聯合開采露天礦閉坑環境問題從學科上、技術上就應將煤炭露天井工開采、煤礦閉坑地質災害防治、生態地質環境恢復有機的結合起來,要將將來用於治理的投入同開礦的效益統一起來考慮規劃、設計和生產。用現代化的技術方法防止、減少和改進采礦引起的地質環境改變,整治采礦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決不要以不可逆轉的破壞地質環境、生態環境為代價來開採煤炭資源,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強國富民安天下。
3)露天礦閉坑環境問題根本上說就是人類采礦工程活動使環境逐步惡化,多種成災因素長期作用、復雜疊加,而逐步的導致環境地質災害發生和加劇。這就需要決策者、管理者、生產者有戰略眼光和戰略胸懷,高度重視預測未來露天礦特別是露井聯采露天礦閉坑後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環境可能發生的變化趨勢和災變,列項開展這方面的科學研究和實行綜合防治。
(2)露天井工聯合開采影響下的撫順西露天礦閉坑總體思路
在露天礦進入閉坑期後,通過由干坑(進行疏干工程的邊坡)向濕坑(不疏干將充水的邊坡)逐漸過渡的模式分階段進行露天井工聯合開采露天礦閉坑環境地質災害(包括滑坡、地表變形、沉陷、水污染、油母頁岩自燃、揚塵等)監控、預測、防治和利用。
露天井工聯合開采露天礦閉坑環境地質災變將按工程地質、變形動態和災害危險性區劃的兩種分區,在利用原有監測線並擴建環境監測網的長期監控下採用現代技術和建立的環境地質信息和預警系統按區動態的跟蹤預測。特別是預測傾倒區、沉陷區、潛在沉陷滑移區中的變形破壞區、變形危險區、一般變形區;或災害危險區和易發區的界線在干坑向濕坑過渡中的動態變化趨勢,並研究相應的防治對策和措施。對閉坑期水文地質環境的變化(包括水污染、水質評價治理、水資源利用)利用原有的相應的疏干排水系統設施(地表水排水系統、坑內上部淺水排水系統、坑內下部排水系統)也在由干坑向濕坑過渡中由疏干排水單一功能過渡和建成為水匯集、水質評價、水污染治理、引水成湖、景觀建設、水資源利用等多功能的為水文地質環境治理利用服務的綜合設施。考慮到東露天礦恢復開采後部分剝離岩石進入西露天礦內排土場排棄的規劃,設計露天礦閉坑北幫邊坡的災害防治、綠化、復墾利用。對於露天礦閉坑後期殘余工作區(主要在東南幫E2500-E2800,-90-248水平;東本層E1400-E1500區域,東南幫保安煤壁E2600-E3600,-150水平)及露天礦結束期並段要按現行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等礦山環境保護法規進行開采和生態地質環境保護,避免造成新的環境地質災害。露天礦礦坑環境災變防治同時,對三個排土場進行成災性預測評價、整治和復墾,恢復生態環境。西排土場立即著手開展工作,汪良排土場、東排土場隨後。這樣,逐漸的形成一個集各種人文景觀、工業景觀,能多種經營,可持續發展的寶地,形成撫順市南部綠色園林。並總結礦山地質環境管理、法規、治理方面的經驗教訓,成為我國露天礦山環境管理、治理恢復的一個示範。
(3)露天井工聯合開采影響下的撫順西露天礦閉坑礦坑利用的幾個方案
露天礦閉坑後礦坑的利用應建立在閉坑前後地質災變監測、預測、防治的基礎之上,綜合研究並達到最佳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就是說要從干坑向濕坑逐漸過渡的過程中研究最佳的利用方案。
① 從干坑向濕坑過渡,最終充水成湖。這一方案在周邊沒有重要工業設施和居民建築物或充水成湖後不構成威脅的前提下應是一最佳經濟的方案。通過充水成湖,生態環境恢復、景觀建設,實現水資源利用。
② 礦坑回填或局部回填利用。削山平坑(包括剝離回填)從防治閉坑環境地質災害和復墾來講,不失為一最有效的方法,但從經濟上考慮,填平或局部填平至不危害地而建築物,17億m3的工程量,既要巨大的投入,又要漫長的時間,目前是難以實現的。但東露天礦恢復開采,部分剝離物至礦坑內排線排棄,是有利於減小地面變形和災害發生的。
③ 干坑利用方案。露天礦坑理論上具有1萬億元的挖方價值能否利用這一優勢,結合國家長遠規劃興建巨型建築群,或從下至上綜合規劃建設有世界之最特色的人文景觀,也是一個可以研究的方案。但如果沒有國內外巨額資金注入,或戰略需求,恐怕很難有所作為。
④ 下部充水成湖,上部維持疏干排水,進行復墾、綠化、利用。這是綜合以上方案的折衷方案。從水資源利用、恢復環境和防治環境災害幾個方面出發進行規劃研究。但要綜合考慮投入與產出的效益比。
(4)露天井工聯合開采影響下的撫順西露天礦閉坑前後環境地質災害防治對策
通過對撫順西露天礦閉坑前後環境地質問題的勘察,綜合分析,災變預測和評價,對經過八十多年露天采礦井工采礦所誘發和累積的各種環境地質災變的現狀、成因、特點、危害和發展趨勢的研究,清楚的表明露天礦閉坑環境地質災害防治本身也是一項綜合的、復雜的、龐大的系統工程。要應用環境地質學、系統工程、工程經濟學等學科的原理和思路研究防治時策。將露天礦閉坑引起的環境災變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並探索適合合理開發、利用的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防治方法。
1)建立露天井工聯合開采露天礦閉坑環境地質監測網站。建站原則為在充分利用原有城市監測網站的基礎上結合閉坑系統特點建站。監測網包括三部分,一是在完善原有企業包括石油一廠、發電廠、露天礦閉坑期余留的地表變形、地下位移監測點線的基礎上建立長期的露天礦周邊環境地表變形、地下位移監測網,實現長期的地表位移、地下位移監測,積累數據和資料供變形特徵分析,變形發展趨勢和災變預測,為防治提供依據。以地表變形監測為主,地下位移視不同區域需要建立。二是水文地質環境監測。充分依靠利用省、市地質環境監測站對省布城市地質環境長期監測和積累的地下水動態、地下水環境、地質災變等方面的基礎數據和監測手段,拓展監測並將閉坑環境有關監測納入市地質環境監測站業務中。三是對大氣、水體、土壤、岩石和排棄廢矸,環境污染等方面的監測。充分依靠和利用環保部門系統建立的市級環境監測站對城市的環境監測數據資料和監測手段、儀器裝備。拓展監測內容和范圍,將閉坑環境有關監測內容納入環境監測站的業務中。三部分的監測匯總就能實現露天礦閉坑環境動態的較為全面、長期跟蹤監測。地表變形監測網主要要補充建立E1500以東地區三條監測線(D線、E線、F線),南幫千台山九個監測點,實現潛在沉陷滑移區的監測和千台山地區變形監測。以上3部分監測聯成網路,組成系統,資料匯總,信息共享。
2)在開始建立的露天礦閉坑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和露天礦環境地質監測網基礎上建成閉坑地質環境災害預警系統。這個預警系統基本包括環境地質信息變化趨勢調查評價,監測網長期、持續、跟蹤的三部分監測資料,災變發展趨勢分析,災害預警信息傳播、會商和防治對策建議等5個方面。可以依靠和充分利用地區(如市)地質環境監測站建立的地質環境、地質災害監測體系和預警、預報監測網路建立的預警系統,二者相互依存,也可作為市地質災害預警系統的一個子系統管理。這個系統主要目的為伴隨著露天礦逐漸閉坑對環境地變化趨勢和災變進行跟蹤預測,為礦山閉坑管理、監控和災害防治服務。側重於空間預警,即基於閉坑環境地質災變的主要控制因素(如地層岩性、地質結構、閉坑地貌形態、地層災變、地下水等)和誘發因素〔如降雨、消融、人為工程活動、礦震等〕開展工作。根據長期的監測和分析,比較明確的劃定一定時間內環境地質災變將要發生的區域或地點,工程地質及變形分區中傾倒滑移區、沉陷滑移區中的危險區、變形區界線動態變化趨勢、潛在區發展趨勢,環境地質災變預警預報模型,及相應的防治對策建議。
露天礦閉坑環境監測網系統和預警系統宜在露天礦閉坑前期即近幾年內建成並投入運行。一是實現閉坑前期地質環境的實時監控、預測和管理,二也為通過閉坑這一完整過程從工程技術上、政策、法規、標准制定、管理和執法上積累經驗和資料,三是為實現邊閉坑(終采前的開采過程)、邊防治、邊恢復地質和生態環境提供依據,從而減少閉坑後環境地質災害和減小其危害和治理難度,從經濟上也能減少投入。
3)露天礦閉坑前後同邊地區環境地質災害,地表變形防治對策。露天礦閉坑前後周邊地區環境地質災害的主要問題是地面變形、沉陷、地面塌陷、滑坡。而重點在北幫,其造成的災害對石油一廠、發電廠、居民建築物影響大,破壞也嚴重。防治也主要針對這一地區。上述監測網和預警系統也主要布設在北面,為防治對策的制定提供基礎資料。防治對策立足兩點:一是避讓原則。在傾倒、傾倒滑移體區和沉陷、沉陷滑移體區的危險區甚至變形區內不要安排、布置工程建設和民居建築,不要搞新的雙保。也就是這兩個區的F1A斷層以南地區均應避讓。二是針對性治理原則。對己經存在的位於變形區內又不宜搬遷的重要工業設置和建築物,採取針對性治理。
4)閉坑前後水文地質環境災變防治對策。水文地質環境災害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干坑向濕坑過渡中,岩體強度因水浸下降,可能發生滑坡、崩塌等災害;二是在徑流條件下,地面的發電廠、石油一廠、水泥廠等企業及周圍民居群的工業、生活污水大部分排入沖積層,成為降雨和河流補給以外的充水補給源,水質將嚴重的受到污染。岩體中的有害元素也可能污染水體,這一問題將成為露天礦閉坑後顯現出來的最大問題之一,將影響長遠的生態環境和水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露天礦生產中,建有一套完整的疏干排水系統。基本格局是地表水不下坑,坑內上部淺水淺排,下部貯在露天礦,排在勝利礦。
南部地面設有2條截水溝:北沿幫水溝由東崗向西流入大官暗渠,南沿幫水溝由注砂井向西流入古城子河。坑內分不同水平設有50km長永久和臨時性水溝,分別流向各泵站。
結合這一具體狀況,最佳、最經濟的防治對策為充分利用閉坑前的疏干排水系統設置,隨著由干坑向濕坑過渡逐步改造、完善成閉坑後的水質評價、水污染防治和水資源利用的系統和設置。地表水經水溝匯集後需經水質分析、水污染防治後方允許流入坑內,坑內由下往上的泵站按防治、利用需要改造成相應裝置,並隨著充水成湖,湖面上升而逐級廢止或保留。這一項工程主要圍繞水資源利用而展開。
5)閉坑後坑內邊坡滑坡、崩塌等災害防治對策。露天礦進入開采後期,加大了內部排土,並於2000年關閉了西排土場,內部排上線由4條增至16條。內排最大的容量每年將達到840萬m3。這樣對邊坡穩定和減少地面變形是十分有利的。西部北幫地區就由於W200以西實現壓腳護坡。14段以下實現部分內排而使地面變形明顯減小,僅為上年同期的10%~50%(A線、C線)。但是隨著露天采剝工程集中在中區EWO~E1200范圍,東部(B線)地面變形仍呈增加趨勢。並將隨著露天礦結束期的來臨,鐵道運輸改汽車運輸,油母頁岩富礦和貧礦實行汽車並段,邊坡將逐漸加陡。而且閉坑後,干坑向濕坑過渡,岩體強度下降,因此在某些敏感區段,如原來經常發生滑坡的區段有可能發生滑坡等災害,影響邊坡整治與復墾。為防止閉坑後出現這類災害,最佳的防治對策應是在閉坑前,也就是開采後期就充分考慮閉坑後邊坡加陡充水狀態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也就避免閉坑後發生這類災害。東露天礦批准開采,設計將部分排棄物(貧礦、綠頁岩)排至西露天礦坑E1400以西內排土場內,這將有利於減緩北幫邊坡和地面變形,有利於減少滑坡地質災害的發生。但需要總體協調、規劃,綜合考慮排棄生產與礦坑災害防治、利用,以達到最佳效果。
6)完善和加強閉坑前後礦山環境管理和治理力度是露天礦閉坑環境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對策。制定一套自成體系、完整的有關露天礦山特別是露天井工聯合開采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生產期和閉坑後應達到的標准、驗收方法等標准規范對完善露天礦山地質環境管理、執法及防治閉坑環境地質災害是十分必要、十分有效的防治對策。另外對諸如有關露天礦工程設計、建設的規范,學科教材理論也有必要補充和修訂有關開采、閉坑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復墾有關實際措施的條款和內容。
7)建立健全的以現代技術為依託的礦山環境(包括露天井工聯合開采露天礦閉坑環境)管理體系與系統,強化國家對礦山環境的監督管理手段,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科學技術、宣傳教育等多種手段和措施,對各種礦業活動從勘察、設計、建設、開采、終采閉坑這一全過程進行系統規劃、調整、監控和法治。從而有效的防止包括露天礦閉坑在內的礦山環境的破壞與災害的發生,實現礦山地質環境改變—破壞—恢復的良性循環,促進可持續發展。
8.2.4.2 露天井工聯合開采閉坑露天礦再利用
(1)露天井工聯合開采閉坑露天礦再利用研究技術路線
每年我國有不少新建煤礦投產,也有不少數量的煤礦終采閉坑成為廢棄煤礦,其中有不少歷史遺留的老礦區如撫順、阜新等為露天井工聯合開採的煤礦。煤礦開采中不可避免的對生態地質環境造成影響和破壞,包括地面塌陷、地裂縫、崩塌、滑坡、含水層破壞、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等;同時煤礦開采中又產生大量的廢水、廢渣,形成大量的矸子山和排土場;廢舊煤礦、矸子山、排土場中的殘余煤炭或煤矸石又可能自燃發火,對環境造成更大的影響與破壞,對人類居住地的大氣、生態、土地環境造成破壞。這些都將嚴重影響煤礦所在地區(如煤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影響人居安定、和諧。因此廢舊煤礦的再利用與殘余資源的再開采研究是煤礦安全、綠色開采技術與戰略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建立煤炭安全、高效、綠色開采經濟社會評價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對煤礦所在地區環境保護,生態重建,城市美化建設、發展、提升的一大貢獻。
露天井工聯合開采閉坑露天煤礦再利用研究技術路線應分階段進行:
第一步:摸清情況。就是對閉坑煤礦的基本情況(包括殘余煤炭資源情況)進行調查、勘察、摸底,包括閉坑前後煤礦造成的生態地質環境破壞情況,引發的採煤沉陷、地表變形、滑坡、含水層破壞、自燃發火等災害情況;
第二步:針對性治理。對閉坑煤礦造成的環境破壞與各類環境災害進行針對性治理。包括環境與災害區劃分、評價、監測預警、針對性治理(如分別針對采沉、滑坡、自燃發火等)方案設計並實施,並提出再利用可行性研究。
第三步:規劃、設計閉坑煤礦再利用方案。即在摸清情況,針對性治理的基礎上統籌規劃閉坑煤礦再利用方案。這個規劃往往要在整個礦區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規劃的基礎上制定各個具體閉坑煤礦的利用方案。
第四步:閉坑煤礦再利用方案實施與維護。再利用方案的實施也應分步進行,同時盡可能將殘余的煤炭資源開采出來。一是利於殘余煤炭這種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二是采盡殘余煤炭後清除了殘余煤炭對閉坑煤礦利用與環境造成新的隱患。利用方案實施後仍應加強維護與監測,以實現生態環境的優化,顯現預計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實現煤炭開采自始至終的綠色效應。
(2)阜新礦區露天井工聯合開采閉坑露天煤礦再利用
阜新市號稱百里煤海,阜新煤田長130km,寬8~20km,煤田分布總面積2000km2,可采面積181km2,4個可采地區總長44.5km,寬3~8km,總面積168.4km2,已有近百年開采歷史,前後有多個露天煤礦,幾十個礦井進行過開采,己閉坑的廢棄露天礦坑和井工礦也有多個。煤礦開采形成的大、中、小型矸石山就有近240餘座,佔地面積2885hm2,總堆積12.11×108m3。在阜新礦區內形成了20個相對獨立的沉陷盆地、2個大露天采坑、4個小露天采坑。現有13個採煤沉陷區總沉陷面積10138hm2,總采空區面積7369hm2。早就閉坑的新邱露天煤礦曾有上百個殘煤自燃點,使廢坑成為終日煙霧彌漫的火坑。
煤礦開采還造成地下水污染、邊坡滑坡、坍塌等環境災害。而阜新煤炭資源已顯現枯竭,使阜新成為全國最早顯現煤炭資源枯竭的城市。破壞了的生態地質環境如何治理?廢棄的礦井與露天礦坑如何利用?資源枯竭型煤礦區、煤城如何轉型?這些已成為國內最典型、國際上也罕見的難題。2001年12月,阜新市被國家列為第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開始了資源枯竭型城市煤礦區生態環境治理與利用及經濟轉型的研究。
通過近十年對城市環境、礦區環境、廢舊煤礦的治理,矸石山復土復綠植樹造林、復墾,全市生態環境明顯改觀,礦區綠化5萬畝,人造矸石山變成了人造綠洲;對污染了的地表水系(細河)、地下水進行治理,水環境大大改善。被評為「水環境治理優秀城市」。而2005年閉坑的海州露天煤礦被國家確定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礦山公園,2006年9月動工建設,現已正式開放。
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被定位為世界工業遺產旅遊項目。礦山公園分為四大板塊,長4km、寬2km、深350m的巨大礦坑建成的礦山公園能產生巨大的視覺震撼和心靈震撼。生態恢復示範區、大型礦山設備展示區、礦山公園博物館、地質遺跡、露天采礦模擬場等等採煤與地質景觀,成為展示中國現代工業百年發展史的網路全書,並成為遊人工業生產深度體驗的度假天堂。
圖8-25為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現狀照片。
圖8-25 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
海州露天煤礦國家礦山公園是以廢棄閉坑露天煤礦資源為資源構成的新的產業,理論上是創新、實際上是突破,是我國廢棄露天煤礦再利用的最典型代表。
(3)廢舊閉坑露天煤礦再利用研究
我國露天煤礦中小型露天煤礦雖然占絕大多數,但露天煤炭基地建設的規劃,今後主要還是發展大型露天煤礦,因此大中型露天煤礦閉坑、排土場的再利用是綠色開采技術研究的重點。目前已閉坑的露天煤礦中,影響面大、治理難度大、利用價值大的主要還是歷史遺留的大中型露天煤礦礦坑,如海州露天煤礦就是近期已閉坑的影響面最大、最廣的世界著名露天煤礦,另外,如撫順西露天煤礦,也已進入閉坑前期,它的治理、利用就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得到國際上的極大關注。
從閉坑露天煤礦包括井聯采露天煤礦的利用看,主要有四種方式:
1)建設礦山公園
以展示露天煤礦礦業遺跡景觀為主體,體現礦業發展歷史內涵,具備研究價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們游覽觀賞、科學考察。建設中要融礦業、地質景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採用環境更新、生態恢復和采礦文化重現等手段,達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這種方式適用於開采歷史久遠,又有較多礦業、地質遺跡、自然景觀、礦業文化、礦業發展內涵豐富的大中型露天煤礦。典型代表是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
2)作為臨近露天煤礦排土場
一個煤田有多個露天煤礦,開采中先期閉坑或進入閉坑期的露天煤礦的礦坑作為臨近生產露天煤礦剝離物的排土場,既可以節約排土場佔用土地又利用剝離物回填廢礦坑,也利於治理、減緩廢坑邊坡滑坡與地表變形。對回填後的礦坑區及其他地區同時進行治理、重建生態環境,可以植被造林,規劃建設成青山綠水的礦坑森林公園。
典型代表是進入閉坑期的撫順西露天礦,西部內排區作為恢復生產的東露天礦剝離物的排土場,既不用佔用土地,又利於西露天礦北幫邊坡的穩定與減緩地表變形對地面建築物的影響。同時對北幫到界邊坡進行生態環境治理與重建。規劃閉坑後建設成生態、人文、工業景觀人體的青山綠水風景旅遊森林公園。
3)采礦-內排復墾一體化
露天煤礦生產中主動利用采礦工程實施內部排土,使礦坑邊采邊內排回填,在終采閉坑時基本上不再形成龐大的礦坑,實現礦坑大部分回填復墾。這是露天煤礦特別是露井聯采露天煤礦實施綠色開採的一種最好的形式。
4)對廢舊露天礦坑與內排土場實施復墾與生態重建
對於露天煤礦開采形成的外部排土場及一般的不實施回填的中小型露天煤礦礦坑採用覆土綠化、植被造林、生態重建的方式利用廢棄礦坑與排土場,邊生產邊治理。對於排土場更是這樣,排土台階一到界就開始治理復綠,在閉坑前排土場已經綠樹成林,恢復重建了生態環境且已產生較高的生態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廢棄的露天礦礦坑大多採用復土綠化植被造林的方式,加以利用。而排土場的治理與生態重建更是一旦排土到界即開始復土復綠、重建環境。如伊敏露天礦到界的外排土場的綠化效果已恢復到原始生態草原狀態。霍林河煤田、勝利煤田的外排土場也均是採用形成外排土場同時進行綠化復墾。
我國包括實行露天井工聯合開採的閉坑露天煤礦再利用與殘余煤炭資源再開采研究可以圍繞以上方式結合煤礦具體情況進行。但最值得推薦與應該採用的還是內部排土回填礦坑,並採用生產、復墾、環境治理、生態重建一體化技術的閉坑露天煤礦再利用方案。
4. 露天礦山邊坡治理措施中的周邊爆破是指什麼
周邊爆破,英文名perimeter blasting,采礦專業術語,指露天礦邊界及建築物周邊的石灰石筍的控制爆破。
對周邊爆破技術在不同條件下的爆破效果進行爆前、爆後的聲波、光學和物理力學性試驗,獲得被爆岩體不同的結構構造對採下的條狀塊石的損傷程度不同的結論,這將有利於指導石材開采,充分利用資源,提高荒料率和出材率。
降低爆破對圍岩的損傷十分必要,利用試驗方法尋求周邊爆破參數對圍岩爆破損傷的影響規律是促進這一問題解決的有效方法。據此,介紹周邊爆破造成圍岩損傷研究的模型試驗技術與測量方法,並對不同周邊爆破參數條件下取得的試驗結果進行分析,進而獲得周邊爆破參數影響圍岩中爆破損傷分布的基本規律。研究結果對爆破工程實踐、爆破參數優化和深入的周邊爆破理論研究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5. 礦山地質工程問題及工程地質條件
礦山地質工程研究的主要任務是對礦山建設中將要遇到的地質工程問題和工程地質條件進行預報,這項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這項工作做好了,不僅可為國家節省大量資金,且可加快礦山建設速度。礦山建設中經常遇到的地質工程問題有:①露天礦邊坡穩定性問題;②井巷及采場圍岩穩定性問題。
控制上列地質工程問題的關鍵性工程地質條件有四項:①軟弱、破碎岩體及軟弱夾層;②軟弱結構面,包括斷層帶、層間錯動帶及貫通較長的大節理;③地下水;④地應力。這四項工程地質條件是控制上列礦山地質工程問題的關鍵,在礦山地質工程研究中必須查明。
地質因素是有規律的,工程地質條件是可以查清和作出預報的,我國礦山建設中有許多成功的實例,淮南煤礦成功地強行通過潘集三井下部含水層便是一例,潘集礦區位於淮河中游,沖積層厚139~463m,含有孔隙水,屬於水下採煤,涌水、突水是該礦基建中遇到的大問題。調查報告提出可能遇到17個含水層,需做5次注漿處理,需耗費工期9個月,投資246.28萬元。淮南指揮部地質測量處在施工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找出地質規律,修正原地質勘察資料,在施工過程中不斷作出預報,保證順利地完成了建井任務。他們對礦井出水點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該地區基岩裂隙水主要從NWW及NNE組裂隙及斷裂中湧出。前者為淋水,水量不大,時間長;後者為突水方式出現,出水集中,而時間短。基岩裂隙水主要通道是區域性活動斷裂,裂隙水具有垂直分帶規律,它與岩層中的砂岩密切有關。測量結果分析表明,裂隙水的補給源是有限的。因為該地區煤系地層均上覆有較厚的新生界鬆散蓋層。其中有較厚的粘土層分布,特別是底部有一層較厚的粘土層將上層水隔開,下部煤系中斷裂不發育,且有粘土層分隔,水力聯系差,突水條件極小,且在其附近的潘集一主井在323m處發生突水,開始時漏水量為151m3/h,突水點集中在井筒9m段內。第二天減為99m3/h,三五天減為74t,64t,48t。停工17d就復工了。據此判斷,三井不會產生嚴重突水,故決定不進行注漿止水,而做好准備採取強行通過。結果表明,施工工程地質預報是正確的,共節約注漿費326.49萬元,提前工期兩個月,超進尺一倍,三個井筒原計劃進尺450m,而年末實際進尺為922.8m。
兗州煤田興隆庄東翼皮帶大巷穿過巨王林斷層的地質預報是又一個成功的實例。興隆庄礦精查報告劃定的巨王林斷層是影響井田設計開拓的主要斷層之一,同時是東翼皮帶大巷施工的一大障礙。原精查報告指出,該斷層落差為25~110m,斷層附近岩石中裂隙發育,破碎帶較寬,導水性強,施工時將面臨斷層突水和頂板難於支護等困難。第一工程處地質組對精查報告重新進行了分析,發現原勘察中對巨王林斷層僅有一個鑽孔控制,而對皮帶大巷將穿過的地方斷層落差未予確定。他們根據斷層性質、斷層面向深部延展時斷距變化規律及施工中獲得的資料分析,提出:巨王林斷層為一扭性斷層,落差較小,應在1~17m之間,具有尖滅的可能性。岩層不會太破碎,且導水性不會好。皮帶大巷遇到斷層時,預計斷層兩盤以塑性泥質岩、粘土岩為主,斷層泥充填應較密實,亦預示導水性差,阻水可能性大。鑒於上述對斷層導水性和臨近含水層的分析認識,預計皮帶大巷遇到斷層時可能出現的最大涌水量為80m3/h,或者不出現涌水,不必停工注漿處理。在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取消了原施工組織設計中的注漿堵水措施,採取強行通過的方法通過。掘進實際情況表明,這一預報是正確的。結果井筒施工提前10個月左右完成,為國家節約投資240餘萬元。
上面兩個實例表明,工程地質工作在適量的勘察工作量配合下,充分利用地質原理,完全可以作出正確的地質預報。關鍵在於礦山工程地質工作者不僅要掌握一般的地質原理,而且還要掌握與礦體埋藏條件有關的地質規律,特別是小構造及小小構造,斷層、節理、蝕變帶等規律,這樣才能主動地去查明具體礦山工程地質條件,預報礦山建設及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地質工程問題。
6. 邊坡滑坡治理工程需要什麼資質的施工單位
滑坡防治屬於采礦工程,所以要看礦山工程施工總承包資質標准。
1、一級資質
近 10 年承擔過下列 5 類中的 2 類或某 1 類的 3 項工程的施工總承包或主體工程承包,工程質量合格。
(1)100 萬噸/年以上鐵礦采、選工程。
(2)100 萬噸/年以上有色砂礦或 60 萬噸/年以上有色脈礦采、選工程。
(3)120 萬噸/年以上煤礦工程或 300 萬噸/年以上洗煤工程。
(4)60 萬噸/年以上磷礦、硫鐵礦或 30 萬噸/年以上鈾礦工程。
(5)20 萬噸/年以上石膏礦、石英礦或 70 萬噸/年以上石灰石礦等建材礦山工程。
2、二級資質
近 10 年承擔過下列 5 類中的 2 類或某 1 類的 2 項工程的施工總承包或主體工程承包,工程質量合格。
(1)60 萬噸/年以上鐵礦采、選工程。
(2)60 萬噸/年以上有色砂礦或 30 萬噸/年以上有色脈礦采、選工程。
(3)45 萬噸/年以上煤礦工程或 150 萬噸/年以上洗煤工程。
(4)30 萬噸/年以上磷礦、硫鐵礦或 20 萬噸/年以上鈾礦工程。
(5)10 萬噸/年以上石膏礦、石英礦或 40 萬噸/年以上石灰石礦等建材礦山工程。
(6)礦山工程設計露天開采邊坡擴展閱讀
承包工程范圍
1、一級資質:可承擔各類礦山工程的施工。
2、二級資質:可承擔下列礦山工程(不含礦山特殊法施工工程)的施工:
(1)120 萬噸/年以下鐵礦采、選工程。
(2)120 萬噸/年以下有色砂礦或 70 萬噸/年以下有色脈礦采、選工程。
(3)150 萬噸/年以下煤礦礦井工程(不含高瓦斯及(煤)岩與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礦井、水文地質條件復雜以上的礦井、立井井深大於 600 米的工程項目)或 360 萬噸/年以下洗煤工程。
(4)70 萬噸/年以下磷礦、硫鐵礦或 36 萬噸/年以下鈾礦工程。
(5)24 萬噸/年以下石膏礦、石英礦或 80 萬噸/年以下石灰石礦等建材礦山工程。
7. 露天開采礦山的儲量報告中計算儲量是否扣除邊坡損失
礦山開採的儲量都在設計范圍內,邊坡(壓礦)已屬開采境界外的,不在計算范圍里。
8. 露天礦山的整改報告怎麼寫
我有報告,參與了幾個國內礦山採石場的生態修復、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可以找我。
①新建露天開采礦山的開采方案中,應明確包含該礦山環境的保護預案,重點是剝離土層存儲、非礦岩土的轉移、礦渣的堆放、尾礦的排放等。
②正在開採的露天礦山,除對粉塵、雜訊加強控制外,既要對已出現的礦山環境問題提出治理方案,又要根據預測的環境問題提出預防措施。
③有鬆散覆蓋層的礦山,應統籌安排剝離表層土的堆放、存儲、復墾再利用。如表層土中富集有適於本地生長的植物種子、腐植土等,不宜與廢棄礦渣混合堆放,應獨立存儲。
④采礦廢棄的礦渣、圍岩雜石等固體廢棄物,應在采礦前制定最佳的存放方案,並應注意對可利用的有益成份進行合理利用。
⑤露天采礦選礦中產生的尾礦渣、泥應制定合理的排放、存儲方案。
⑥編制露天開采礦山綜合治理方案應突出以下內容:
a.采礦場及梯級開拓的穩定邊坡的保護和邊坡再造;
b.防治由采礦誘發的地質災害,消除礦區的潛在地質災害體;
c.消除露天采礦中普遍存在的粉塵、雜訊污染;
d.露天采礦的土地復墾和采區的植被重建。
礦區植被重建
1、邊坡覆綠
露天開采礦山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出現坡面岩石裸露、地面碎石間含土量少、水分難以保持、太陽輻射強烈導致高溫、乾旱或水澇等極端環境條件。植被復綠必須有與相宜的立地條件,即需創造和解決土壤條件、營養條件、物理條件和植物物種條件等。同時,要恢復植被,首先需了解植物生長和與其密切相關的因素之間的關系。
按礦區不同類型治理設計的要求,結合邊坡物理治理工程的手段可對礦山進行以下一種或同時進行數種類型相結合的生態治理。
1)CBS植被混凝土技術噴漿型(陡峭的岩石邊坡綠化新技術)
在大坡度岩面架立體塑料網或平面鐵絲、塑料網、錨固,再用壓力噴混機逐層噴塗混有土壤、肥料、有機質、疏鬆材料、保水劑、粘合劑等混合料加水成漿,噴射到岩面上網架內,待下層固化後再噴灌及至要求的厚度,再在上層噴播含草籽的混合料。
2)營造台階型
對礦山相對較高坡度大、坡面緻密穩定,對放緩邊坡復土種植不易和投入較大的,可以營造台階式,台階一般要求為10m以下、不高於20m,寬1—2m,台階上構造種植槽,槽高60cm以上,離槽底5cm設排水溝,槽中回填種植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