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經濟改革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到2004年6月,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資委全部組建;目前市(地)級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的組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國有資產監管的組織體系基本建立。國務院國資委以《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為依據,共制定發布了企業改制、產權轉讓、資產評估、業績考核、財務監督等16個規章和40餘件規范性文件。各地國有資產監管機構也相繼出台了1000多件地方法規和規章制度,國有資產監管的法規體系基本形成。國務院國資委在中央企業實施了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初步規范了薪酬管理。各地國資委也先後對所出資企業實施了業績考核,並積極探索各種行之有效的考核激勵方式和方法,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體系基本形成。 金財工程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2006年,財政部從財政改革的大局出發,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全力推進金財工程建設,提高財政管理水平。2006年組織召開了全國財政系統金財工程建設座談會,對全國金財工程建設起到重大推進作用。一年來,在應用支撐平台建設、預算編制和執行貫通、標准制度建設、核心業務系統推廣應用和網路安全建設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信息技術在財政改革與管理創新中的作用進一步顯現。
應用支撐平台建設取得新進展
為統一標准,建立各環節一體化管理的大系統,財政部在總結國內外信息化建設經驗基礎上,著手建設應用支撐平台。至2006年4月底,基本完成了平台設計建設內容。在此基礎上,逐步開展了現行業務系統向應用支撐平台的移植改造工作,並在中央和地方財政部門進行了試點。從效果和評估情況看,應用支撐平台基本達到了統一標准、信息共享、協同工作、銜接通暢的目標,為實現本級財政、上下級財政、財政與部門之間系統貫通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預算編制和預算執行貫通工作實現新突破
預算編制與預算執行貫通是理順財政核心業務關系的重要環節。2006年8月全國財政系統金財工程建設座談會後,財政部黨組根據財政改革和金財工程建設推進的要求,提出了實現預算編制和預算執行貫通的目標。為此,財政部組織業務部門和技術部門對預算編制、指標管理、用款計劃、資金撥付、賬務處理等各環節業務重新進行了梳理,研究提出了預算與執行貫通業務方案和技術方案,並就實現預算編制與執行貫通應重點考慮的系統切換問題以及預算單位、代理銀行、清算銀行等外部系統建設問題進行了研究和規劃。2006年,財政業務流程、控制規則、司局職責分工和工作規劃擬定等工作已經完成,實施方案正在落實。
金財工程技術標准和管理制度建設邁出新步伐
為規範金財工程建設管理,使全國金財工程建設步入健康發展軌道,財政部金財辦在已制定的金財工程網路、安全、經費使用管理等辦法基礎上,2006年進一步加大了金財工程技術標准和管理制度建設力度。在技術標准建設方面,制定完成了《財政業務基礎數據規范》及基於平台的《應用系統開發標准》和《數據交換標准》,為應用支撐平台在財政部門推廣實施,確保各地現有應用系統與平台實現順利銜接奠定了基礎;在管理辦法制定方面,研究擬定了《金財工程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和《金財工程網路安全管理辦法》,進一步建立健全了金財工程管理辦法體系,為規範金財工程建設項目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財政核心業務系統推廣實施取得新成效
按照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的要求,在積極做好應用支撐平台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加強了現有核心系統的完善和推廣實施工作,全面支撐各項財政管理和改革的推進。一方面,按照政府收支分類改革要求,改造現行中央、地方核心業務系統,開發預算編制和執行數據科目對照轉換系統,開展中央部門項目預算編制細化到經濟分類試點,啟動行政事業資產管理系統和行政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另一方面,積極穩妥推進現行成熟業務系統推廣應用工作。截止2006年底,部門預算編制已在全部中央部門、34個省級財政部門及304個地市級財政部門成功應用,國庫集中支付系統推廣到所有中央預算部門及所屬5300多個基層預算單位、18個省級財政部門和87個地市級財政部門,非稅收入收繳管理系統應用到42個中央部門及226個執收單位、6個省級財政部門,工資統一發放系統連續6年完成了115個部委機關近3萬名公務員的工資統一發放工作,並推廣應用到17個省級、91個地市級財政部門。
網路及安全建設再上新台階
為了提高網路運行、管理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鞏固和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財政部按照建立一個安全穩定、功能完善的網路基礎平台的建設思路,根據金財工程網路及安全建設規劃,結合實際應用需求,2006年重點推進了網路整合和安全建設工作。積極穩妥推進部機關網路整合工作,研究制定了《財政部網路整合及安全建設規劃方案》,加大了網路安全建設與管理力度,建立了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保障了部機關計算機網路及信息系統健康穩定運行。 政府采購工作開創新局面 2006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政府采購制度改革由初創階段向全面發展階段轉變的關鍵之年。政府采購制度改革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十一五」規劃和中央紀委再次提出的深化和健全政府采購制度要求為契機,在進一步擴大政府采購范圍和規模,發揮政府政策功能,推進規范化管理和監督檢查等方面繼續深化創新,不斷推進政府采購制度改革工作。
2006年,政府采購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政府采購規模持續增長,預計突破3500億元;重點做好政府采購領域治理商業賄賂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兼顧社會效益,發揮政府采購制度的政策功能,在政府采購支持節能、節水、環境標志產品、自主創新產品等方面發揮了導向作用;政府采購機構不斷健全,運行機制日趨協調,初步建立了財政部門、集中采購機構、采購人職責清晰、運轉協調的工作機制;公開招標方式的主導地位基本確立,公開招標采購規模已達到政府采購總規模的70%以上;采購透明度不斷提高,在財政部指定媒體上發布的信息數量從2002年的5000多條增加到2006年的近8萬條;基本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投訴處理機制,2006年財政部收到16起投訴和舉報,受理14起,都及時作了處理;建立了政府采購代理機構資格認證制度,組織專門力量開展資格認定工作,已審批和確認了600多家甲級資格政府采購代理機構。
WTO《政府采購協議》研究工作全面展開。2006年4月,我國政府在第17屆中美商貿聯委會上承諾,將於2007年12月底前提交政府采購市場開放清單,啟動加入WTO《政府采購協議》(GPA)談判。國務院要求財政部盡快制訂工作方案,做好相關工作,為啟動談判做好准備。財政部全面展開了GPA研究工作。同時,加強了國際溝通與合作。5月16日,作為中歐政府采購對話機制的重要內容,中歐首次政府采購對話在京舉行。2月28日,我國就加入WTO《政府采購協議》與美國舉行了首次技術性磋商。4月26-27日,財政部與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聯合舉辦了電子化政府采購國際研討會。此外,財政部還參加了多次中澳等自由貿易區雙邊磋商、WTO政府采購委員會會議、APEC政府采購專家組會議,以及聯合國電子化政府采購能力建設研討會等活動。 大力支持企業改革和發展 2006年,財政部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以解決體制問題、機制問題和制度問題為重點,大力支持企業改革和發展,各項工作成效顯著。
積極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產政策,推動國有經濟結構調整
2006年,財政嚴格執行關閉破產工作規劃,加大了對政策性破產項目的審核和監督力度,加強對財政資金的監管。自1999年至2006年底,中央財政累計撥付1009戶企業破產補助資金近1184億元,妥善安置破產企業職工322萬人。2006年,中央財政撥付93戶企業破產補助資金201億元,妥善安置職工41萬人。實施國有企業關閉破產工作,為優化國有經濟產業結構,提升國有企業整體競爭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破產資金的及時撥付到位,保障了破產企業職工的生產生活,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了和諧社會建設。
組織實施中央企業分離辦社會工作,解決企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
企業辦社會職能問題給企業增加了大量運營成本及社會性支出,分散了企業的精力,影響了企業市場主體地位的形成。自2004年以來,中央財政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的決定,按照積極推進、穩步實施、先搞試點、逐步推開的方針,分兩批將中石油、中石化等77戶中央企業所屬的中小學和公檢法等職能單位,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對移交地方政府管理的中小學和公檢法機構,中央財政通過劃轉基數的方式對地方予以補助。截至2006年12月底,共移交普通中小學、公檢法機構2382個;移交在職人員156073人,離退休教師72913人;移交資產總額88.46億元;中央財政核定經費補助基數91.06億元。經過三年的努力,妥善地解決了中央企業辦社會這一歷史遺留的老大難問題,在體制和機制上為國有企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全面推進東北地區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
妥善解決東北廠辦大集體問題,是中央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從體制上解決制約國有企業發展問題的一項重要政策。2006年,財政部全面啟動了東北地區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工作,審核批復了吉林省長春、白山、四平三個城市的改革試點方案,審核批准了黑龍江慶華工具廠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向國務院上報了關於中石化集團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的意見,並已經國務院同意。研究制定並下發了《財政部關於東北地區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管理問題的通知》。東北地區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的全面啟動,標志著長期以來制約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這一體制性障礙已經開始進入實質性解決階段,對實現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進一步減輕國有企業負擔,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大力支持外經貿事業發展和實施「走出去」戰略
一是支持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建設。安排「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建設資金,支持國內生產能力較大、競爭力較強的企業對外投資,建立境外加工基地、營銷網路和研發機構,促進原產地多元化。
二是支持內貿流通體制改革。加大了對「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的支持力度,提高了資金支持標准,加大了貼息力度。通過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
三是支持「東桑西移」工程。將2006年度國家繭絲綢發展風險基金發展性項目專項用於支持「東桑西移」工程桑蠶基地建設。對50個有基礎、有條件、繭絲綢產業化經營初具規模的龍頭企業建設萬畝蠶桑基地及配套設施予以了資助,以及對50個為蠶桑基地配套提供優質蠶種場改造予以了資助。
四是支持紡織企業「走出去」,促進紡織行業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向國務院上報了《財政部關於促進我國紡織行業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支持紡織企業「走出去」相關政策的請示》並得到國務院的批准。制定了支持紡織行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支持海外紡織工業園區建設、支持海外投資設廠實現原產地多元化的具體政策措施。
五是支持企業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了《財政部、商務部關於對外經濟術合作專項資金支持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進一步明確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的領域和范圍。
六是支持企業開展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增加了對外承包工程保函風險專項資金,同時加大了對外承包工程項目貸款財政貼息額度。
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中小企業在保障就業、穩定經濟、促進科技進步、填補大企業的空缺及提供協作配套、改善經濟布局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央財政十分重視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2006年,中央預算安排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共10億元,比2005年增加2億元。同時,安排下達資金15.4億元,加大了對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支持力度。
積極研究提出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的政策意見
黨中央、國務院對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十分重視。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將「建立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作為完善收入分配製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的重要舉措之一。2006年,財政部提出了《國務院關於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意見(代擬稿)》(以下簡稱《意見》),並草擬了《財政部國資委關於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請示》。這兩個文件的起草,對推進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有著重大意義,不僅明確了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指導思想和原則,界定了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收入和支出范圍,確定了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職責分工及編制政策,而且還提出了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的試行方案,為國務院做出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這一重大決策奠定了基礎。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建立後,將有利於規范國家和企業間的收入分配關系,增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對進一步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修訂並頒布了新的《企業財務通則》
2006年12月14日,新的《企業財務通則》以財政部41號令的形式正式頒發,於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企業財務通則》是對現行企業財務制度的重大創新,它改革了財政對企業財務的管理方式,明確了政府投資等財政性資金的財務處理政策,改革了企業職工福利費的財務制度,規范了職工激勵制度,強化了企業財務風險管理。頒布實施新的《企業財務通則》,是建立新型企業財務制度體系的重要基礎,對企業加強財務管理,依法處理各種利益關系,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此外,還認真做好相關政策的研究制訂和落實工作,積極推動電力、民航等體制改革的深化。
『貳』 求風險廉能管理工作體系建設,最好人民銀行的,沒有的話其他行業的也可以,謝謝!
風險崗位是指部門、單位內部公共權力集中,在權力運行中容易滋生不同程度不廉潔行為的重要崗位。
在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過程中,風險崗位廉能管理工作要緊緊圍繞「預防」這一關鍵,運用教育、制度、監督等有效措施,把廉能風險查到點、懲防體系建到崗,構建預防更加超前、監督更加有力、制度更加完善、效能更加提升、幹部更加廉潔的廉能管理體系。通過加強風險崗位廉能管理,讓幹部職工查找「風險」,知道「危險」,不敢「冒險」,力求「保險」,實現崗位風險最小化、廉政效能最大化、發展環境最優化。在開展風險崗位廉能管理過程中,加速構建旨在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教育、制度、監督三位一體的懲治和預防腐敗現象發生的體系,以築牢黨的執政根基,已顯得尤為迫切。
一、當前懲防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們在長期的實踐中,實行和運用的一系列懲治腐敗的制度體系,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對源頭治理腐敗的制度建設較滯後和權力監督的「虛化」問題,亟待加以解決。
一是源頭治腐乏力。誘發腐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上的、體制上的、機制上的、制度上的、社會文化上的,而其中最主要的根源是社會公權的濫用和私慾的放縱膨脹,在我國現行的體制中,行政審批權是產生腐敗的主要源頭之一。但在行政審批權這個主要源頭中,又包含各類審批、各層次審批及相互交叉審批等許多支源頭,容易被人忽視。如果各個支源頭沒有進行相應的治理,可能會形成新的腐敗源頭,影響主源頭的治理效果。支源頭管不好,主源頭就堵不死。
二是網路建設滯後。從紀檢監察機關近年來查辦的違紀案件來看,很多是在某一腐敗現象已發展成為帶普遍性或趨勢性的問題,有關部門才就這一問題進行調研,制定治理辦法或制度。這些制度看似周全,但從整體制度網路建設來看,這些制度只是應急「單方」,互不關聯,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可能出現制度「打架」現象。有的堵住了這一方面的腐敗源頭,但又可能成為另一方面腐敗的土壤。如政府采購制度,假使不採取措施,健全配套制度,采購中心集審批權和采購權於一身,又沒有配套的監督約束機制,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很可能變過去采購中的分散小腐敗為政府采購中的集中大腐敗。這種腐敗影響更壞,為害更烈。
三是制度落實不夠。目前,大部分腐敗源頭都有相關的制度進行規范,有些還不止一個制度,但缺乏配套的制度落實保證機制,即沒有制度的執行力和沒有執行制度的懲戒力蒼白無力,往往只有在某個制度因為沒有執行或執行不夠以至引發事端,產生嚴重後果,才會進行責任追究。如領導幹部收入申報制度,這一制度對約束領導幹部濫用職權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從實際操作來看,其作用微乎其微,有人在「落實」中充其量只是報小留大,掩人耳目。由於沒有相應的配套制度,對領導幹部個人和家庭收入是否合法的審定比較困難,制度本身對領導幹部沒有較強的約束力。從近年一些領導幹部違法違紀的案件看,幾乎沒有一個領導幹部案發前是實事求是按照個人和家庭實際收入填報的,只有當組織調查其經濟問題時,才發現個人和家庭有來源不明的巨額財產。
四是忽視權力監督。由於種種原因,現行的權力機構經過多方面的改革,已有一定的改善。但權力過於集中和忽視權力監督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體制轉換,市場配置的力度還弱於行政指令的力度,權力監督還弱於權力的濫用。尤其是對主要領導幹部缺少監督和制約,常常造成「一把手」獨掌天下,一言堂、家長制和盲目決策的局面。權力過分集中,缺乏民主又缺乏制約,忽視權力監督發展下去,必將造成權力監督的「虛化」,導致權力的絕對化和權力失控,最終走向腐敗。
二、在風險崗位廉能管理中促進懲防體系建設必須把握好的三個問題
一是注重教育、制度、監督三者的內在統一性。風險崗位廉能管理,也是一個完整的教育、制度、監督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教育、制度、監督是一個有機整體,教育是基礎,制度是保證,監督是關鍵,深化改革是根本。要防止那種就教育抓教育,就制度說制度,就監督談監督的片面觀點。教育、制度、監督三者之間,要相互融通,相輔相成,做到三者協調統一,必須堅持用制度規范行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經常化、制度化。同時要注意運用監督的成果開展黨風廉政教育,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在制度方面,必須通過教育和監督,保證制度的貫徹執行,使各項制度成為「必行之法」。在監督方面,要注意通過教育增強廣大黨員幹部的監督意識和接受監督的自覺性,通過建章立制保證監督的順利開展。
二是體現改革創新精神。由於風險崗位廉能管理屬懲防體系建設的「子工程」,所以,在開展風險崗位廉能管理工作中,必須既堅持「一脈相承」,又必須堅持「與時俱進」。在教育、制度、監督的實施過程中,堅持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的有機結合。首先要在工作思路上體現改革創新。當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面臨著從以事後監督為主到以事前監督為主、從以被動防禦為主到以主動進攻為主、從以權力反腐為主到以制度反腐為主的歷史性轉變。我們必須轉變觀念,轉換思路,克服單純辦案觀點,樹立大局意識、全局觀念和系統論思想。其次,要在工作方式方法上體現改革創新。一方面,要堅持從嚴治標,進一步加大辦案力度,堅決懲治腐敗;另一方面,必須認真研究和切實做好預防腐敗工作,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有效地預防腐敗的發生。再次,要在工作機制上體現改革創新。建立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對既往制度的系統總結、完善和發展,使之系統化、體系化。這就需要我們對本區域市場經濟發展狀況、黨員幹部思想狀況、腐敗案件發案特點以及原有制度體系進行系統的調查和梳理,建立起切實管用的預防腐敗的機制制度。
三是完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必須堅持和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紀委組織協調、部門各負其責、依靠群眾支持和參與的反腐敗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充分調動全黨和全社會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負起領導責任。各級紀委要發揮好組織協調作用,協助黨委設計好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總體框架,協調各職能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探索,不斷完善,推動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逐步落到實處。
三、在開展風險崗位廉能管理中促進構建懲防體系的對策和思路
按照建立健全這一體系的要求,針對當前的實際狀況,在開展風險崗位廉能管理工作中促進懲防體系建設應當著力突出和把握「五性」。
一是要注重系統性。與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三者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一樣,開展風險崗位廉能管理工作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包括從嚴治標的措施,又涵蓋了著力治本的內容。教育是基礎,制度是保證,監督是關鍵。要按照建立健全體系的要求,統籌謀劃反腐倡廉工作。在具體工作中,要把握教育、制度、監督之間的內在聯系,注意克服孤立地抓教育、抓制度、抓監督的傾向,把三者放到懲治和預防腐敗的體系中來把握,堅持三管齊下,整體推進,協調發展,優勢互補,充分發揮體系的整體功能。
二是要突出前瞻性。建立健全體系,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要有戰略眼光和超前意識,科學規劃,穩步推進,既要有階段性任務,又要制定長遠目標。教育、制度、監督工作,都不能就事論事,就問題解決問題,要著眼於體系的長遠建設,發揮體系的治本功能,精心謀劃和設計。要圍繞大局抓好體系建設,使之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與健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相適應,與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相協調。要認真借鑒汲取古今中外反腐倡廉的有益經驗,站在更高的起點上,構築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要以改革的精神抓好體系建設,用改革的辦法解決教育、制度、監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三是要具有操作性。開展風險崗位廉能管理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從根本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大幅提升服務效能。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制定了不少反腐倡廉的政策規定,在反腐敗斗爭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這些規定,大多是實事性、應急性、階段性的措施,是對「行為」提出的規范要求,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很多制度都是「禁止」、「嚴禁」、「不準」等原則性語言,缺乏對落實制度規章的程序性規定和措施。由於原則性的要求多,保證制度落實的程序性規定少,因而在實際操作中有較大的難度和隨意性及彈性,導致有的制度流於形式。因此,體系建設一定要注重操作性,既要有宏觀架構,又要有微觀措施。注意結合實際,立足於解決問題,便於操作和執行,在實際工作中行得通,用得上,避免理論和實際相脫節,體系建設與具體工作相脫節,把體系搞成空架子,流於形式。
四是要富於開拓性。一是改革行政審批制度,規范行政審批權力。通過法律、法規、政策、市場的手段來深化行政審批改革,規范行政審批行為,盡量減少和避免行政審批中腐敗行為的發生。主要做好四項工作:一要「砍」,取消所有的不應再進行審批的項目;二要「轉」,凡是能夠通過市場機制運作代替行政審批的,都要轉由市場手段來處理;三要「限」,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要建立管理科學、程序規范、制約有效的監督管理制度,規范行政審批行為,防止濫用審批權問題的發生;四要「建」,用制訂制度和建立機制來規范行政審批的運行。二是改革財政制度,強化資金監管。全面實行部門預算。不斷擴大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范圍。逐步推行會計集中核算制度。繼續清理銀行帳戶,嚴禁設立帳外帳,堅決取消「小金庫」,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進一步規范政府采購工作,完善政府采購制度,加強監督檢查。要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金融監管機制。三是改革幹部人事制度,遏制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全面落實中央關於《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黨政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健全和完善幹部考察、評價、激勵的科學機制,完善民主推薦、民主測評、民主評議、公開選拔、競爭上崗、任前公示等項制度。建立科學的幹部評價標准,從德、能、勤、績、廉五個方面全面評價和考核幹部。通過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推進幹部人事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和制度化。
五是要強化職能性。一要領導到位。各級黨委、政府要認真貫徹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黨政一把手要切實履行好抓源治本的領導責任。各部門、各單位必須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發揮好職能作用。要自覺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把反腐敗抓源頭工作作為事關全局的大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實施統一領導,保證這項工作健康發展。二要責任到位。要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層層落實領導責任和工作責任。要結合實際,把抓源治本工作按照「一崗雙責」的原則,逐級逐層落實,逐人逐項分解,一級一級抓落實,並按照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要求,切實可行強化責任考核和責任追究。對不認真履行職責,造成嚴重後果的,堅決追究責任。三要制度到位。各級黨委和政府,各部門和單位,要結合各自的工作職責,制定相互關聯,總體配套的改革方案和具體措施,整體推進這項工作。從保證權力規范運行和強化監督制約入手,進一步拓寬工作領域,積極探索和建立起系統的規章制度,並切實抓好貫徹實施,保證抓源治本工作逐步走上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軌道。
總之,我們應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深刻認識在開展風險崗位廉能管理工作中促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重要意義,狠下功夫,著力抓好,把反腐倡廉工作推向新階段。(
『叄』 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的第三部分 重點領域
按照「在發展中調整,在調整中發展」的動態調整原則,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和城鄉結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全方位逐步推進國民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初步形成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可持續發展國民經濟體系。
--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提高土地和水資源的利用率,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調整種植業、養殖業內部結構,優化農業生產區域布局,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鄉鎮企業技術進步和體制創新。對工業進行改組改造和結構優化升級,減少產業發展對資源環境造成的壓力,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有重點地改造一批骨幹企業和發展一批高技術工程。大力發展服務業,提高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滿足人民生活質量日益增長的需要,發展以住宅為重點的房地產業,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優化配置和充實社區服務設施,壯大社區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流通業、運輸業和郵政服務業;發展信息產業,實施信息化戰略,推進政務、金融、外貿、廣播電視、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公用事業等重點領域信息化進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以大江大河治理為重點的防洪工程建設,加快南水北調等水資源宏觀配置工程,加快重點公路國道主幹網建設,建設改造主要鐵路通道。
--區域發展與消除貧困。調整區域結??開發戰略,加快西部地區的水利、交通、能源、通信、廣播電視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特色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逐步消除絕對貧困和減少相對貧困,繼續實行開發式扶貧,實行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採取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綜合配套的扶貧措施,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醫療衛生等基本條件;積極穩妥地開展生態移民,減輕生態惡化地區的壓力,促進生態保護和恢復。
--城鎮化與小城鎮建設。加強城鎮體系規劃,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完善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發揮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適時、科學、穩妥地調整城鎮行政區劃設置,構建適應我國城鎮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框架、政策框架和規劃體系,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進程,完善城鎮社會經濟綜合發展規劃,分類指導不同類型的城鎮發展。發展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資金等要素市場,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步伐。把引導農村中小企業合理集聚、完善農村市場體系、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等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通過繁榮小城鎮經濟,提高小城鎮對農村人口的吸納能力。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鎮的就業容量,健全城鎮居住、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等功能;加強城市社區管理,建設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加強城鎮綜合治理,改善城鎮環境,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鎮風格,全面提高城鎮管理水平。
--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完善進口商品管理,擴大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限制和禁止影響人類健康、安全、破壞環境的商品和技術進出口;逐步提高進出口商品的環境質量標准,建立健全保護人類健康、動植物健康和環境的管理體制;大力發展國際經貿,吸引外資投向我國鼓勵發展的領域和地區,鼓勵有實力的國內企業向海外發展;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將傳統的資源密集型產業調整為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相結合的產業;積極參與多邊貿易、環境等規則制定,與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反對利用環境、人權等問題製造新的貿易壁壘,切實保障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 建立完善的人口綜合管理與優生優育體系,穩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總量,提高人口素質。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醫療衛生體系、勞動就業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建立健全災害監測預報、應急救助體系,全面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加強人口綜合管理。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現行生育政策,加快我國有關人口方面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切實加強計劃生育基層基礎工作,農村抓村組,城市抓社區,落實企事業單位計劃生育法人責任制,加強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網路建設,提高幹部隊伍管理和服務水平;加強社會主義新型生育觀念和生育文化宣傳教育,加強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建設,加強與計劃生育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採取多種綜合措施,鼓勵家庭實行計劃生育,加強計劃生育人群權益保護;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綜合管理;高質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搞好學前教育,在城市和發達地區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強高等教育,發展繼續教育,提高人口素質。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獨立於企業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調整和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穩步推動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健全失業保險制度;努力擴大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穩步推進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加強和完善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的社會救濟制度,加快社會福利特別是社區老年福利事業的發展;在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建立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社會保障管理和服務的社會化;加強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和管理;加快社會保障立法步伐;加快社會保障信息系統建設;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廣開就業門路,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推行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
--發展衛生事業。建立健全衛生法律法規體系、監督執法體系。繼續深化醫療衛生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政府調控下的各項醫療衛生管理政策;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合理布局,逐步形成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分工合理、方便、快捷的新型城鎮衛生服務體系;加強農村衛生事業建設,建立適應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具有預防保健和基本醫療功能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實現農民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目標;提高對突發事件、緊急疫情的迅速反應和處理能力,加強對重大疾病的預防與有效控制;切實加強婦女兒童的預防保健工作,提高兒童全程免疫接種率,全面提高婦女兒童的保健水平;加強社會養老保障建設,完善老年醫療、康復服務以及醫院、社區衛生服務與家庭護理服務體系;加強職業病的防治,保護從業人員健康;全面普及衛生知識,提倡健康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
--加強災害綜合管理。進一步完善災害管理法律法規,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制定防災減災規劃和應急方案;建立和完善主要自然災害以及重大事故的監測、預報預警系統,全面提升和整合信息處理能力,提高預報的時效性和准確性;加強部門協作與配合,建立完善的災害處理應急指揮系統和減災救災綜合協調機制,加強防災減災工程建設、救援物資和設備儲備,形成一支快速反應的救災力量,提高緊急救援能力,減少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推進經常性社會捐助工作網路建設和制度建設,逐步形成良好的社會化災害救助機制。 合理使用、節約和保護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綜合利用水平。建立重要資源安全供應體系和戰略資源儲備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證國民經濟建設對資源的需要。
--水資源優化配置、合理利用、有效保護與安全供給。健全水資源開發、管理與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實施更嚴格的水資源管理政策;實施水資源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明確水權,實施流域與區域水資源總量的分配製度,合理調配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重大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促進水資源利用與人口、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立合理的價格機制和激勵機制,實施計劃用水與定額用水相結合的綜合管理措施,推行用水審計,促進水資源的合理利用;鼓勵發展節水農業、節水工業,建設節水型城市和節水型社會,全面節約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實施水功能區劃管理制度,有效保護水資源;實施南水北調工程,改善水資源的宏觀布局;大力提倡污水再生利用等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在沿海地區積極開發利用海水資源,推廣應用海水淡化技術,補充陸地淡水不足。
--土地合理利用。貫徹執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堅持實行世界上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強土地資源調查、評價和監測,科學編制和嚴格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加強耕地保護和基本農田建設,防止耕地質量退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強林地保護和森林資源建設,確保國土生態安全;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強建設用地管理,控制建設用地規模,促進農民居住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工業園區集中,保障經濟建設必需的土地;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和復墾,適度開發土地後備資源;加強土地資產管理,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大力推進土地使用權市場建設,完善地價管理制度和土地稅費體系,引導集約高效利用土地資源;完善土地產權制度,保障農戶承包經營權;改革征地制度;深入開展土地科技的研究與應用,擴大土地遙感監測,逐步完善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統;加強土地法制建設,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健全土地執法體制,加大土地執法力度。
--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大力發展天然氣、水電、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清潔能源,發展清潔燃料公共汽車和電動公共汽車,積極利用國外油氣資源,努力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大力發展清潔利用煤炭和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技術,強化能源節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在適宜地區大力發展沼氣、節能灶、太陽能、風能等,改善農村能源結構;實施「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重大工程,改善能源布局。
--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加大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監督和執法力度,制止亂砍濫伐林木、毀林開墾等行為,提高全民保護森林資源的意識;積極落實森林資源管護經營責任制,明確「責、權、利」關系,理順森林資源管理體制;深化林業的分類經營改革;調整和完善不適應的林業政策,切實減輕林業稅費負擔;提高科技含量,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淘汰落後生產方式,加快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和林業產業;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全面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
--草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加強草原管理機構建設,強化管理職能,加大執法力度;積極落實草原承包制,明確草原使用的「責、權、利」關系;提高科技含量,改變草原資源利用方式,變傳統的粗放數量型為質量效益型;加大以人工種草、飛播種草、圍欄封育、草場改良、劃區輪牧和草地鼠蟲害防治等為主要內容的天然草原保護建設實施力度,防止超載過牧,強化「三化」草地治理,恢復天然草場植被。
--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一步健全礦產資源法律法規體系;科學編制和嚴格實施礦產資源規劃,加強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宏觀調控,促進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的合理布局。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和勘查工作,提高礦產資源保證程度;對戰略性礦產資源實行保護性開采。健全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依靠科技進步和科學管理,促進礦產資源利用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國內外資金、資源和市場,建立大型礦產資源基地和海外礦產資源基地。加強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和保護。
--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制定合理利用和保護海洋的發展規劃;嚴格執行海洋功能區劃,強化海域使用管理,加強海域使用審批,全面推行海域有償使用制度;加強海洋監測、執法管理系統建設;開展全國性海洋生態環境調查與研究;大力發展海洋高新技術,積極開發利用深海和大洋資源。
--氣候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一步增強全民的氣候資源意識;建立和健全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制定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規劃;及時修訂、更新氣候資源區劃;採用先進的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和遙感技術,加強對氣候資源的監測與評估;建立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試驗示範基地。重點做好農業氣候資源、風能、太陽能的監測、區劃、規劃和試驗示範工作。
--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建立戰略礦產資源儲備制度,完善相關經濟政策和管理體制;建立戰略礦產資源安全供應的預警系統,在大城市實行多水源供給的水資源戰略儲備制度;採用國家儲備與社會儲備相結合的方式,實施石油等重要礦產資源戰略儲備。 建立科學、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管理體系,形成類型齊全、分布合理、面積適宜的自然保護區,建立沙漠化防治體系,強化重點水土流失區的治理,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強城市綠地建設,逐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生態環境監測及安全評價。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與安全評估技術和標准體系,形成國家級、區域級、保護區等多層次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採用遙感和地面監測等現代技術手段對森林、草地、濕地、農田、自然保護區、沙漠、水土保持、農業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大型生態建設工程、重點資源開發區及土地利用變化等進行有效監測與管理,對嚴重突發污染事故和海上赤潮、石油污染、沙塵暴等災害進行應急跟蹤監測;建立生態環境安全評價及預警預報系統。
--建設林業重點生態工程。重點保護長江上游、黃河中上游和東北國有林區天然林資源,治理水土流失,減少風沙危害,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速生豐產林基地,逐步滿足人們對生態環境和林副產品的需求。加快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等重點防護林建設、野生動植物及自然保護區建設、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六大林業生態工程。
--建立自然保護區。加強現有森林生態系統、珍稀野生動物、荒漠生態系統、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等類型自然保護區建設,強化現有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野生植物、地質遺跡、古生物遺跡等類型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在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源頭區域及青藏高原的重要天然濕地,西南、東北以及西北荒漠地區等生物多樣性豐富、原生生態系統保存較好且生態敏感區域以及珍稀瀕危物種的棲息地,有計劃地建立一批質量高、有實效的自然保護區。合理空間布局,加強生物走廊帶建設。--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加強現有生態功能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在江河源區,長江、黃河和松花江等流域重要濕地(湖泊),塔里木河、黑河等內陸河流域,南方紅壤丘陵區、黃土高原、北方土石山區,農牧交錯區、乾旱草原地區,近海重要漁業水域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調整生態功能保護區內的產業結構,發展生態「友好型」的產業,最大限度地減輕人為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堅持「封育為主,宜治則治,宜荒則荒」的原則,盡快恢復與重建生態功能。
--防治土地沙化。制定適合土地沙化地區經濟發展的經營機制和政策,研究、推廣防治土地沙化的適應耕作制度;形成防、治、用有機結合的土地沙化防治體系;乾旱沙漠邊緣及綠洲類型區以保護現有植被為主,在綠洲外圍建立綜合防護體系;半乾旱沙地類型區主要是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高原高寒沙化土地類型區主要是在做好現有植被保護的前提下,對人類經濟活動集中地區的沙化土地進行治理;黃淮海平原半濕潤、濕潤沙地類型區應全面治理沙化土地並適度開發利用,南方濕潤沙地類型區應對沙化土地進行綜合治理和開發。對不具備治理條件和不宜開發利用的連片沙化土地,採取措施,嚴禁開發。
--加強水土保持。完善水土保持政策,落實國家對退耕還林、還草的各項政策,加強基本農田和草原水利建設;堅持水資源保護與開發相結合,水土流失治理與群眾脫貧致富、發展地方經濟相結合的原則,實施以大流域為骨幹、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防止大規模開發建設過程中造成新的人為水土流失;建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結合的綜合防治體系;研究、開發和推廣水土保持實用技術,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和推廣先進技術、優良品種、管理方法和手段。
--發展生態農業。加大對農業野生生物資源保護的監督管理力度,搶救性收集重點地區農業野生生物資源,建立農業野生生物原生地保護示範區或保護點;大力開展保護性耕作,繼續開展旱作農業示範縣和生態農業示範縣建設;制訂有效的政策及管理機制,研究、推廣生態農業關鍵技術和模式,鼓勵農民採用清潔生產技術,合理使用化肥、農葯,開展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態系統;健全無公害農產品法律法規、標准、檢測體系,完善農業生態環境檢測、評價及預警系統;強化農產品生產基地及產品安全管理,創建各類特色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及品牌。
--加強風景名勝區保護。按照「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編制風景名勝區規劃,並嚴格實施。風景名勝區規劃中要劃定核心保護區(包括生態保護區、自然景觀區和史跡保護區)保護范圍,制定專項保護規劃,確定保護重點和保護措施。核心保護區禁止與資源保護無關的工程建設。風景名勝區規劃要與當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協調一致。
--重視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合理規劃城市建設用地,建立並嚴格實施城市「綠線」管制制度。按現代化城市的標准,確保一定比例的公共綠地和較大面積的城市周邊生態保護區域。加大城市綠化建設力度,提高城市大氣環境質量。大力推動園林城市創建活動,減輕「城市熱島效應」。加強城市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及市容環境管理,減少揚塵和噪音 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開展流域水質污染防治,強化重點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加強重點海域的環境綜合整治。加強環境保護法規建設和監督執法,修改完善環境保護技術標准,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和環保產業發展。積極參與區域和全球環境合作,在改善我國環境質量的同時,為保護全球環境作出貢獻。
--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大重點河流和湖泊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富營養化湖泊治理、面源污染控制;推行清潔生產,進一步減少污染物排放量;實行流域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提高污水處理率,在一些行業推行污水零排放;繼續加大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力度;優化產業、產品結構,發展環保高技術,加快研發和推廣適合國情的重污染行業污染治理技術工藝,提升我國整體產業水平和水污染治理水平。
--海洋污染防治。完善全國海洋環境監測網路,強化海洋污染及生態環境監測;逐步減少陸源污染物向海排放和各種海洋生產、開發活動對海洋造成的污染,實施污染物入海總量控制制度;開展重點海域的環境綜合整治,加大海岸帶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力度。
--大氣污染防治。控制致酸物質、有毒有害工業氣體排放,防治酸雨、可吸入顆粒物、光化學煙霧和室內空氣污染。
--城市交通管理。整合城市交通結構,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特大城市要注重發展軌道交通,建立公共交通優先的路網系統,控制城市機動車尾氣污染和雜訊污染。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逐步實行垃圾分類收集,實現垃圾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綜合利用率;進一步提高固體廢棄物中可利用物質的綜合利用率,加強礦山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治理;加強危險廢物的安全處置。
--環保產業發展。規范環保產業市場,優化環保產業結構,通過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企業化、產業化,構築面向市場的環保技術服務體系和良好的市場運行機制;制定引導環保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加強環境保護關鍵技術和工藝設備的研究開發,提高高效實用環保設備的生產能力,促進重大環保設備的成套化、系列化和標准化;通過環境標准、技術政策、示範工程和重點實用技術等引導環保產業發展;實施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制度,大力加強環保中介、環保技術和工程服務。 建立完善人口、資源和環境的法律制度,加強執法力度,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教育媒體,全面提高全民可持續發展意識,建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與監測評價系統,建立面向政府咨詢、社會大眾、科學研究的信息共享體系。
--可持續發展的立法與實施。加強可持續發展立法,完善有關法律制度;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制定和完善人口、資源、生態環境、自然災害防治以及信息資源共享和利用等方面的法規;根據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和世貿組織的規則,修訂相應的法規。建立健全可持續發展的法律實施保障體系,嚴格依法行政,加強執法監督,切實保證可持續發展的各項法律制度得以實施。
--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與監測評價。逐步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多層次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和監測評價系統,開展國家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水平監測評價,定期發布監測評價報告。
--可持續發展的信息共享。建立公共基礎數據、人口、社會經濟、資源、生態、環境和災害等信息庫,實現基於高速網路基礎上的、面向社會各界的、具有數據分析與處理能力的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務體系;建立適應於政府決策的信息共享網路。
『肆』 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都需要報發改委批嗎
固定資產投資項目不都需要報發改委批。企業使用自有資金投資固定資產,應按照固定資產的種類辦理手續,如果只是買個機器設備,沒有必要報發改委,如果是修建房屋、購買土地,那麼都有相應的手續要辦理。
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是社會固定資產再生產的主要手段。社會固定資產再生產過程包括固定資產更新(局部和全部更新)、改建、擴建、新建等項目。
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是社會固資產再生產的主要手段。固定資產投資額是以貨幣表現的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活動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速度、比例關系和使用方向的綜合性指標。
(4)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正在穩步推進擴展閱讀:
固定資產投資項目
一、按建設項目的市場性能分類
1、公益性建設項目,主要指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建設項目,包括國防、科學研究、教育、文化設施、醫療衛生、體育運動、生態和環境保護等建設項目。
2、基礎性建設項目,主要指具有自然壟斷性、建設周期長、投資規模大、投資回收期長、收益低的基礎設施和部分基礎工業建設項目,如能源項目、交通項目、水利項目、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等。
3、競爭性建設項目(又稱經營性項目),主要指投資收益好、對市場反應靈敏,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建設項目,如加工工業項目、商業及服務項目、房地產開發項目等。
二、按政府管理許可權分類
劃分為實行審批制、核准制、備案制項目。
1、核准類:工業類、倉儲物流的項目大部分屬於備案類,其中對環境有污染的化工、石油、爆炸等、還有外資企業的工廠類項目屬於核准類。對於實行核准制的項目,企業僅需向政府提交項目申請報告即可,不再經過批准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節能評估報告和開工報告的程序。
2、審核類:所有的房地產項目由國家財政出錢建設的項目屬於審批類,包含文、教、衛系統,即圖書館、文化宮、音像器材、書店,教育系統等。
對於政府直接投資或以資本金注入方式投資的項目,需報送審批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對於投資補貼、貸款貼息、轉貸的項目,只審批資金申請報告。
3、備案類:即自然人自籌資金開發的房地產項目,如商品房、商業大樓、住宅小區、幼兒園、私立學校、辦公大樓等等均屬備案類,重點是自然人自籌資金開發的房地產項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固定資產投資項目
『伍』 「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帶動城鄉統籌創新
提到「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大家並不陌生。兩年前,國土資源系統開始全面推進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江蘇省結合省情深入實際調研,探索研究集聚資源統籌發展的路徑,設計推行了「萬頃良田建設工程」試點。經過兩年的探索實踐,統籌集聚成效初顯。
當下,以「構建國土資源保障和促進國土資源科學發展新機制」為重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已然成為國土資源系統一種工作常態。「萬頃良田建設工程」作為一種探索城鄉統籌發展的創新性制度設計,經過兩年摸索,在江蘇省「有效集聚潛在資源,有序統籌城鄉發展」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本期約請「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總設計師」兼「總工程師」———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夏鳴,為我們全面解析這項工程的設計理念,分析交流經驗,謹供大家參考與探討。
問:什麼是「萬頃良田建設工程」?
答:江蘇省「萬頃良田建設工程」以土地整理項目為載體,以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為抓手,通過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通過將農村居民遷移到城鎮,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資源,建成大面積、連片的高標准農田,優化區域土地利用布局,實現農村耕地資源、建設用地資源、市場需求與公共服務資源的有效集聚,實現農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約。
「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已成為江蘇省適應科學發展要求、破解用地難題的創新舉措,是有效集聚資源、有序統籌發展的一項制度設計,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基礎性轉變、開辟國土資源工作新天地的現實路徑。
問:「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基本做法是什麼?
答:「萬頃」不是單個工程計量標准,而是一個規模性概念題名,是由若干300公頃以上成片的規模農田共同組成。工程從保護耕地著眼,以耕地規模化、農業集約化、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為歸宿,基本做法是將項目區內的村莊整體搬遷,將居民集中到鎮及鎮以上多層或高層住宅居住。除永久保留少數具有政治經濟人文特色的村莊外,一般純農業性的村莊都將逐漸集中到城鎮去;每個縣(市)以規劃建設3~5個重點中心鎮輻射和服務全域為最佳,實現工業向園區集中、居住向城鎮集中、耕地向集體組織集中。
問:「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是如何設計的?
答:「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設計理念是:合理配置土地資源,優化生產力布局,進而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基礎性轉變。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就是要沖破現有農民分散居住、資源分散經營對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束縛,改變原有資源的空間布局和配置方式,逐步轉移和減少農民,讓生產資料與勞動力之間合理匹配。最終要從根本上促進「四大轉變」:即轉變現有資源失配格局,轉變傳統農耕作業方式,轉變固有農村散居模式,轉變既往城鄉發展路徑。
問:推進這一工程有何意義?
答:「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是統籌城鄉發展路徑的創新探索,蘊含著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理念,旨在對一產的著力提升,作二產的有效支撐,促三產的繁榮興盛,穩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基礎性轉變。有序推進這一工程,將促進城鄉資源配置漸趨合理,二元結構矛盾順勢破解。在耕地得到集中連片保護,農業現代化成功推進,農民收入顯著提高的同時,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城鄉居民共享科學發展的豐碩成果。
堅持土地公有,優化市場取向
統籌城鄉發展是一個全局性、根本性、戰略性問題。研究這一問題,應當立足國情,胸懷全局,科學謀劃,確保方向不偏移、效能大提升。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下的土地公有制
公有制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也是優勢所在,具體到國土資源領域,核心是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變。一方面,土地公有奠定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所有制基礎,必須加以堅持。簡單模仿、照搬照抄土地私有的做法,不僅不能解決現實問題,還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無從談起。另一方面,土地公有在建設發展中是最顯公平、最有效率的體制,可以大大降低發展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與一些推行土地私有化的國家相比,國土規劃質量大大提高,項目建設周期大大縮短,土地利用效率大大提升。
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的高速增長,以工業化、城市化為主要推動力,而土地公有制為其迅速推進提供了有規劃、高效率、低成本的土地資源支撐。事實證明,土地公有制是中國創造經濟奇跡的關鍵之一。
在社會主義經濟規律下堅持三大市場取向
社會經濟綜合效益和要素資源運行效率的理念是不可缺失的。
一方面要堅持發展取向,促進生產力進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必須消除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素和環節,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其中一個重點就是統籌城鄉勞動力、土地、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實現生產要素在城鄉間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在城鄉生產力共同進步中逐步縮小差距。
另一方面要堅持效益取向,發展集約型經濟。逐步改變分散的土地經營模式,實行規模化生產經營,實現耕地資源使用收益的大幅提升。切實改變「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式的產業布局,實行區域化集中布局,實現經濟發展環境的大幅優化。堅決破除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各種束縛,促進勞動力要素順暢流動,實現勞動力資源使用受益的大幅提高。
此外,還要堅持聯動取向,推進一體化跨越。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城市化道路,不斷為農村剩餘勞動力創造新的城市就業機會,進而帶動農村土地相對集中和規模經營。城市化的動力機制是市場機制,核心是尊重市場規律,應用市場手段,引導農村人口向城市有序流動,增強城市發展活力。要著力發揮城市化對農村的積極滲透和正面影響,形成城市帶動農村發展、農村促進城市發育的良性互動格局,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描繪城鄉發展藍圖
集聚資源,統籌城鄉發展,必須堅持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在目標指向上,應科學明晰:堅定不移地通過城鄉國土資源的集聚,促進生產力布局優化和民生狀況改善,推動初級階段兩大任務的落實。在政策制定上,應量力而行:不能超越實際,讓大量實際已經離開家鄉、不再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既享受佔地的補貼,又享受城市的生活保障和服務設施,進而引起新的配置失衡;應當推動土地向「大戶」集中,讓真正從事耕作的農民發展規模化生產,先富起來;讓離土又離村的農民得到妥善安置,充分享受城鎮生活。在實際操作上,應循序漸進,統籌考慮經濟發展水平、市場開發潛力、農民需求狀況和政府支持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正確處理需要與可能、眼前與長遠的關系,調動和發揮政府、農民和企業的積極性,鼓勵試點,穩步推進。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這一重要論述和科學定性,為我們提供了創新空間和實踐動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今後農業生產必然實行規模化、機械化,集中連片作業;農村人口必然大量集居到城鎮,村莊逐漸減少。當前的農村政策,應當瞄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未來目標,把握好城鄉統籌發展的總體方向。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順應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趨勢,統籌配置城鄉土地資源,逐步減少農村建設用地,適度增加城鎮建設用地,創建一套「佔地少、效益高」的土地利用新模式,實現城鄉一體化跨越發展。
集聚資源促集約發展
「萬頃良田建設工程」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一個重要載體和基礎平台,可實現農村耕地資源、建設用地資源從零星分散轉向空間集聚,進而推動各類關聯生產要素在一定區域內流動集聚、集中配置,最終產生巨大的聚合效應。
農村耕地資源集聚,保有耕地數量提升耕地質量
保有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是「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的基本任務。農村耕地資源集聚首先有利於增加耕作面積。農地整治一般增加5%左右的實際種植面積,村莊搬遷則是100%復墾成為有效耕地。經過統一規劃和綜合整理,建成規模成片的優質「大田」。其次,有利於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農田集中成片,便於發展現代高效農業項目,利於機械化作業、科學化管理和集約化經營,實現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業產出水平。再其次,有利於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現代化種植、規模化生產和高標准維護,可以促進農業高新技術的大面積推廣,從而減少化肥投入、農葯噴灑、秸稈焚燒等傳統作業方式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保證消費安全。最後,還有利於國土資源部門加強土地行政管理。通過建設大規模連片的農田,利用航空和衛星攝像,圖斑與實地利用現狀便可一清二楚,可以有效提高耕地保護的真實性、准確性和可控性。
建設用地資源集聚,實現「一舉三得」
拓展新的建設用地空間,最大的潛力在於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建設萬頃良田工程,必然帶來建設用地資源的集聚。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途徑,把農村散亂、粗放、低效的建設用地,如撤並的村落、搬遷的學校、廢棄的道路、淘汰的窯業和破產的鄉鎮企業等,復墾或調整置換成建設用地。按照建新拆舊、集中集約的要求,把農民整村轉移到中心鎮以上,建成公寓式住宅,可以節約70%以上的建設用地。假若每年搬遷1個村,以1個村3000~5000人測算,平均能夠掛鉤置換出700~800畝的用地指標。這相當於一個縣1~2年的指令性建設用地計劃總量。隨著農村人口轉移,逐步壓縮農村建設用地供給,在優先安排農民安置房、基礎設施等配套建設用地後,節余的用地指標可以規范、有序地調劑彌補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用地缺口。這樣可以實現「一舉三得」:一是大大改善土地利用計劃緊張的狀況,充分緩解土地資源硬約束;二是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三是理順、暢通土地供需渠道,切實減少基層違法違規用地行為的發生。
勞動力資源集聚,顯化集聚效應的價值優勢
當前,農村勞動力收入結構、就業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主要收入不是來自農業,而在第二、第三產業,農村勞動力大都不在農耕,而在城鎮打工。盡管勞動力轉移的組織程度有所提高,但由於現存散居模式下勞動力市場供需信息不對稱等多種原因,造成了大量勞動力無序流動。就異地打工農民而言,顛沛流離中做到獨善其身不易;從地方政府來說,資源分散前提下做到兼濟天下亦難。許多「兩棲化」農民主要生活在城市,卻不能享有與城鎮居民同等的保障待遇。盡管各級政府有心解決農民工及其子女就醫、上學、住房和社會保障等問題,但受能力限制,外來務工農民要享受真正意義上的市民待遇,將是一個長期難題。
實際上,這種以自發為主、分散無序的勞動力流動,使人力資源的優勢和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如果各地有計劃地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將村莊向中心鎮以上集中,帶動大批的農村人口向鄉鎮以上轉移和集居,實現勞動力供需貼近,幫助農民就地就近就業,達成穩定有序的非農化轉型,既豐富並擴大本地勞動力資源優勢,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由於農村勞動力跨區域流動引發的住房、醫療、就學等社會問題,減輕各級政府的負擔。工程實施後,通過引入企業化生產經營方式和城鎮化聚居模式,延伸加工產業、流通運營和市場服務,可以產生大量就業機會,勞動力資源的價值能夠得以充分實現。
市場需求與服務資源集聚,提高公共服務資源效益
需求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大量的農村人口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城鎮化水平滯後,制約了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升級。農村傳統的散居方式,對應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匹配的是自產自用的生產方式,客觀上制約了其消費傾向和需求慾望。人口的持續集聚,會不斷產生新的、更多的消費需求。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引導項目區內農民到中心鎮居住,不僅可以將發散的需求集中呈現,形成新興市場,而且可以將潛在的消費需求進一步挖掘和激發,放大集聚需求的乘數效應,促進服務業的繁榮興盛。
我國現行公共服務資源效益尤其值得我們關注和反思。人口的城鎮化集中居住,不僅形成市場需求積聚,更能極大地節約公共服務成本,減少或避免大面積低效投入造成的資源浪費。因此,應當相對集中財力,大力提高中心鎮各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完備程度,提高鎮區的教、衛、文、體、商等服務功效,引導農民進入城鎮居住享受高效率、低成本的公共服務。
調整資源配置,轉變發展方式
就國土資源管理而言,解放思想必須放眼城鄉發展全局,把握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市化趨勢,積極探索更加節約、更加高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充分發揮其在經濟社會科學發展中的基礎性、引導性和保障性作用。
調整要素資源配置,改變資源失配格局
目前我國農村最根本的矛盾,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嚴重失配。改革開放初期實行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度,曾經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改善了億萬農民的生活。然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迅速提升,這一資源配置方式正逐漸成為一種束縛,根本的解決途徑就是調整要素資源配置。單純從經濟角度分析,一戶種3~5畝地,耕地近乎是負效資源,政府必須補貼;假如一戶種30~50畝地,耕地大體屬於常效資源,應當可以實現自我平衡;設想一戶種300~500畝地,耕地就會成為高效資源,可為國家作出經濟貢獻。
目前江蘇非農產業在農村經濟中的比重超過90%,大部分農民已經不再主要靠種地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沖破現有資源分散經營對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束縛,改變原有資源的空間布局和配置方式,讓生產資料與勞動力之間合理匹配,應該成為我們的目標取向。
轉變農耕作業方式和農村固有散居模式
現代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必然方向,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是建立規模化的經營模式。現存資源失配格局所維系的一家一戶的經營方式,與現代農業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傳統農耕作業方式不僅客觀上阻斷了農業產業鏈的有效連接,延緩了農業機械化的進程,還阻礙了優質化、標准化、無公害化生產技術的使用與研發,使農村土地的價值仍處於單一甚至原始的農產品產出效益上。毋庸置疑,通過轉變資源配置格局、轉變傳統作業方式,建立規模化的農業經營模式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工業化進程需要集聚人力資源,城鎮化繁榮需要集聚人口,市場經濟平台正呼喚集約節約的新型居住模式。而現實狀況是,一方面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實際處於隱性失業狀態,散居模式直接導致勞動力供需脫節;另一方面農村大量棄農務工經商人員實際上處於「兩棲」生活狀態,廣大農民的散居模式直接制約消費需求的實現。
目前我國總體上處於工業化中期,江蘇則處於從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後期演進階段。從國際經驗看,這一時期正是村莊大量減少、城市快速發育的階段。歐美如此,與我國同為人口密集國家的日韓也是如此。轉變現有散居模式,既是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也是廣大農民自身的需求。在散居條件下,農民對公共設施、社會服務的需求與農村公共設施閑置、服務質量偏低的矛盾難以解決,更難以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社會化服務。因此,需要我們把握生產力發展需要和農民居住需求升級趨勢,因勢利導,改變散居格局。
轉變城鄉發展路徑,堅持「四不」原則
統籌城鄉發展既要把握好城鄉投入比例,提高城鄉發展協調性;更要選擇好支農投入方向,提高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在投入理念上,要大幅度壓減原有城鄉發展模式下的低效性投入,大力度推進創新城鄉發展路徑的高效性轉變。事實上,現有農業作業方式、現存農村居住模式下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屬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投入,短期效益十分有限,長遠效益幾近於零。
在投入方向上,要將轉移農村人口作為首選目標,將縣城和中心鎮作為首選載體。大量農民集居到縣城和中心鎮,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趨勢,因為現代和未來生產力發展都不需要大量村落模式的延續。在投入重點上,要以活躍市場為目標,突出市場平台建設。市場帶動就業創業,就業創業促進民富。向市場投入,就是向農村投入、向農民投入,這一投入具有前瞻性、根本性,著眼未來,收攏戰線,重點投入,必能獲取事半功倍之效。
土地管理領域內的思想解放,必須在國家的法律法規和大政方針框架中進行,必須堅持「四不」原則:一是耕地總面積不減少。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既是黨中央三令五申的硬性要求,也是地方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的共同責任。二是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關鍵要善於通過改變利用模式、周轉掛鉤指標、調整布局結構等,實現土地節約、集約、高效利用,拓展新的用地空間。三是農民利益不受損。土地是農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保障,動用土地,必須得到農民認可,要保證農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四是國土規章不違背。基本標準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不逾越,土地資源管理基礎規章制度不突破。既要嚴格許可權程序,不折不扣地執行法律、政策,又要嚴格標准要求,規范有序地開發利用資源。
城鄉統籌以農為先
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要集中投入,減少浪費,科學引導,有序推進。
集中有效性投入,不斷優化資金投向
各級政府把各大部門投入到農村的各項資金集中起來,優化資金投向,提高投入的有效性,引導和促進人、財、物更多地向中心鎮有效集聚,形成輻射農村的市場平台。農田水利投入應當到村、入田,公共服務投入主要安排在規劃確定的中心鎮。幫扶農村不僅要授之以魚,更需要授之以漁。「授魚」應限於特困群體的生計支撐;「授漁」是惠及全體農民的市場功能,目的是為農產品流通提供順暢的通道,為轉移農民的就業、創業提供良好的平台。
就「萬頃良田建設工程」而言,需要集中投入一定的資金,但這項投入應該是合理高效、節約集約的,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向。如果有計劃地將各項支農財政資金,集中有效地投到重點中心鎮建設,必將促進四大要素資源的逐步集聚,彰顯資源集聚的倍增效能。
減少過程性浪費,在目標規劃引領下形成有效集聚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住房經歷了從草房、瓦房到樓房甚至別墅的多次變遷,其間拆了又建、建了又拆的過程。這種短期重復建拆行為,可以說是一種「過程性浪費」。許多地方大力推行簡單「新村建設」的做法,很值得商榷。「新村建設」只是將分散居住的本村居民組織集居,其人數偏少構不成市場平台,耕地資源和建設用地資源僅有少量集中、微量集聚,而勞動力資源、市場需求和公共服務資源集聚效應則根本無以發揮。
從經濟視角看,「新村建設」並沒有改變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失配狀態,會產生新的「過程性浪費」。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直接將工程區農民轉移到中心鎮以上,省略了「小村變大村」的環節,在目標規劃引領下有序形成有效集聚,可以避免或減少新農村建設中的過程性浪費。
把握引導性措施,政策導向體現差別化
保證順利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首先應妥善解決好項目區農民的土地補償和社會保障等問題。在拆遷補償方面,要堅持充分補償的原則,合理審慎地處置農民個人和農村集體資產,防止因補償不到位或強行實施而引發糾紛和不穩定因素。在生活保障方面,提倡給予「讓渡」承包地的農民以充分的城市保障,確保他們實際生活水平有所提升。支持地方政府探索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城鎮社會保障、宅基地使用權置換城鎮住房的「雙置換」改革,加快實現農民向市民的身份轉換。
在政策導向上要體現差別化,佔用耕地資源與享受城鎮保障不可同時兼得。在土地用途管制方面,農業、工業和商業土地的用途由政府管制,不同用途變更產生的收益當屬政府,用於社會,造福全民。動用土地應依法公開出讓,政府給予農民合理透明的補償。只有加強政策引導,才能減少推行操作上的困難,增加農民轉移的意願,保證工程可持續實施。
有序協調性推進,統籌城鄉以農為先
「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推進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基礎性轉變,涉及面廣、工作量大,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和漸進性工程,必須統籌協調,有計劃有步驟施行。
一方面,堅持科學規劃,有序推進。按照「全面探索,局部試驗,封閉運行,結果可控」的方略,組織工程試點。既可以選擇經濟基礎相對較好,第二、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建設用地需求相對較大的地區先行試驗,更贊許在本地區最為貧困,改變狀況最為迫切的村莊進行試點。但都要統一規劃設計,有計劃地實施搬遷和整理,嚴格試點審批的程序和標准,嚴格方案審查論證,做到「成熟一個、啟動一個」。
另一方面,要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同。「萬頃良田建設工程」不能憑國土資源部門一己之力推行,必須由縣、市政府主導,國土資源、財政、農業、建設、水利、勞動保障等相關部門協同作戰,共同實施。規范管理和主動服務是國土資源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
此外,還要堅持統籌城鄉,以農為先。欲修廣廈萬間,先建萬頃良田。工程要將建城與建田結合起來,以建成大面積連片高標准農田為起點和重點,把城郊和遠郊的土地聯動運作,城郊的土地安置居住,遠郊的土地建設萬頃良田,並劃入永久性基本農田保護區。從現行試點情況看,到2012年,江蘇將建成集中連片、基礎設施配套的高標准農田5萬公頃以上,工程區將切實建成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和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區。
『陸』 談談如何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
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需要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職能,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進一步提高宏觀經濟治理能力。
(一)構建有效協調的宏觀調控新機制。加快建立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宏觀調控目標體系、政策體系、決策協調體系、監督考評體系和保障體系。健全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就業優先政策為主要手段,投資、消費、產業、區域等政策協同發力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增強宏觀調控前瞻性、針對性、協同性。完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科學穩健把握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更好發揮財政政策對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支持作用,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發揮民生政策兜底功能。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加強國家經濟安全保障制度建設,構建國家糧食安全和戰略資源能源儲備體系。優化經濟治理基礎資料庫。強化經濟監測預測預警能力,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建立重大風險識別和預警機制,加強社會預期管理。
(二)加快建立現代財稅制度。優化政府間事權和財權劃分,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形成穩定的各級政府事權、支出責任和財力相適應的制度。適當加強中央在知識產權保護、養老保險、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事權,減少並規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權。完善標准科學、規范透明、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依法構建管理規范、責任清晰、公開透明、風險可控的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強化監督問責。清理規范地方融資平台公司,剝離政府融資職能。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完善直接稅制度並逐步提高其比重。研究將部分品目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建立和完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健全地方稅體系,調整完善地方稅稅制,培育壯大地方稅稅源,穩步擴大地方稅管理權。
(三)強化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和金融監管協調。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健全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決策機制,完善基礎貨幣投放機制,推動貨幣政策從數量型調控為主向價格型調控為主轉型。建立現代金融監管體系,全面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強化綜合監管,突出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制定交叉性金融產品監管規則。加強薄弱環節金融監管制度建設,消除監管空白,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依法依規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權責分工,強化地方政府屬地金融監管職責和風險處置責任。建立健全金融消費者保護基本制度。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四)全面完善科技創新制度和組織體系。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編制新一輪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使國家科研資源進一步聚焦重點領域、重點項目、重點單位。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在重要領域適度超前布局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研究建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多元投入機制,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創新攻關。建立健全應對重大公共事件科研儲備和支持體系。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形成機制和組織實施機制,更多支持企業承擔科研任務,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科技創新績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大中小企業和各類主體融通創新,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完善技術成果轉化公開交易與監管體系,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健全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改進科技評價體系,試點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
(五)完善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體系。推動產業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轉型,強化對技術創新和結構升級的支持,加強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協同。健全推動發展先進製造業、振興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建立市場化法治化化解過剩產能長效機制,健全有利於促進市場化兼並重組、轉型升級的體制和政策。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完善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推進實施機制,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六)以一流營商環境建設為牽引持續優化政府服務。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精簡行政許可事項,對所有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實行「證照分離」改革,大力推進「照後減證」。全面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簡化、整合投資項目報建手續,推進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依託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台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創新行政管理和服務方式,深入開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快推進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建設。建立健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完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適時在全國范圍開展營商環境評價,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七)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社會信用體系和新型監管機制。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推進信用信息共享,建立政府部門信用信息向市場主體有序開放機制。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培育具有全球話語權的徵信機構和信用評級機構。實施「信易+」工程。完善失信主體信用修復機制。建立政務誠信監測治理體系,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責任追究制度。嚴格市場監管、質量監管、安全監管,加強違法懲戒。加強市場監管改革創新,健全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以食品安全、葯品安全、疫苗安全為重點,健全統一權威的全過程食品葯品安全監管體系。完善網路市場規制體系,促進網路市場健康發展。健全對新業態的包容審慎監管制度。
資料來源: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 網頁鏈接
『柒』 哪裡有2007、2008、2009中央經濟會議全文要本人的講話,不要第三者的內容!
一、提高宏觀調控水平,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勢頭。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重點。要突出財政政策實施重點,加大對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對「三農」、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保障性住房、節能環保等方面和中小企業、居民消費、欠發達地區支持力度,支持重點領域改革。要保持投資適度增長,重點用於完成在建項目,嚴格控制新上項目。要加強稅收征管和非稅收入管理,繼續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貨幣政策要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要密切跟蹤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把握好貨幣信貸增長速度,加大信貸政策對經濟社會薄弱環節、就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轉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緩解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保證重點建設項目貸款需要,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著力提高信貸質量和效益。要積極擴大直接融資,引導和規范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二、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要以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為重點,以穩步推進城鎮化為依託,優化產業結構,努力使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一是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要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要保持政策連續性,進一步做好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工作,繼續實施家電和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增加農機購置補貼,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購房需求,加大農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要適應群眾生活多樣性、個性化的需要,引導消費結構升級。二是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提升城鎮發展質量和水平。要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著力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發揮好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壯大縣域經濟。當前,要把重點放在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上。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提高城市規劃水平,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鎮化發展水平。三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要抓緊研究提出培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思路,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投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抓緊落實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四是推進節能減排,抑制過剩產能。要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加強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堅決管住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開展低碳經濟試點,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五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引導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積極扶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自主發展能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讓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三、夯實「三農」發展基礎,擴大內需增長空間。要堅持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增加涉農補貼規模,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步擴大農村需求,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要鞏固農產品保障供給能力、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完善農業補貼和價格支持制度,保持主要農產品價格基本穩定,提高主要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格水平。要搞好主要農產品市場調控,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強對農民創業的金融和財稅支持,培育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要大力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實施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加強水利特別是中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加快建設高標准農田,推進電網改造、飲水安全、農村道路等建設。要加強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改進教育培訓、醫療衛生、公共文化服務,強化鄉村正常運轉的財力保障,培育農村新型金融組織,解決好農村融資難問題。要推動農村改革創新,加快健全有利於農業農村發展的制度體系,完善農業經營體制,引導家庭經營向生產集約化方向發展,鼓勵農戶運用現代科技和物質裝備,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育發展專業化、市場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定信心、銳意改革,統籌兼顧、綜合配套,加強調查研究和戰略規劃,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一是進一步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深化資源價格和財稅體制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扎實推進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二是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對經濟服務功能。要加強金融監管機制建設,改善境外投資外匯管理和服務,繼續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三是進一步優化所有制結構,完善市場競爭機制。要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壟斷性行業體制改革。要增強非公有制經濟和小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增加就業、發展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放寬市場准入,保護民間投資合法權益。
五、推動出口穩定增長,促進國際收支平衡。要堅持開拓國際市場和擴大國內市場並舉,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健全開放型經濟體系。一是努力促進出口穩步回升,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要保持外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深入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穩定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提高出口產品檔次、附加值、競爭力,繼續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努力增加進口,促進貿易平衡。二是做好利用外資工作,提高引資質量。要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堅持以我為主、擇優選擇,積極穩妥推進服務業開放,促進「引資」與「引智」相結合,引導外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和增加投資。三是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拓展經濟發展空間。要加強同周邊國家的協力共建和優勢互補,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加快完善境外投資促進體系。
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也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明年要把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作為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堅定不移加以推進。要堅持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擴大就業。引導和促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各種服務業加快發展,積極鼓勵和支持勞動者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就業和自主創業;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就地就近就業和返鄉創業。各級政府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公共就業服務,加強對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的就業援助,鼓勵有實力的大企業創造更多智力密集型就業機會。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加大對低收入群眾的幫扶救助力度,提高城鄉低保標准,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部分優撫對象待遇水平,抓緊制訂實施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深入扎實地做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各項工作。加快落實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加強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棚戶區改造。要優先發展教育,改善教育辦學條件。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機制,促進城鄉、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提高教育質量,解決好睏難家庭子女上學問題。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推進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領域重大文化建設項目和產品創新,精心組織和辦好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
『捌』 關於進一步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號)
天津、內蒙古、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湖北、廣東、四川等省(區、市)國土資源廳(局):
《關於規范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試點工作的意見》(國土資發[2005]207號)下發以來,各試點省(區、市)高度重視、精心組織、扎實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以下簡稱掛鉤試點),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個別試點地區仍存在思想認識不統一、整體審批不完善、跟蹤監管不到位等問題。為統一思想,明確要求,嚴格管理,穩步推進,現就進一步規范試點工作的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統一思想認識,進一步明確掛鉤試點工作的指導原則
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號)的重要措施。掛鉤試點工作要以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為統領,堅持以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為目標,以優化用地結構和節約集約用地為重點,以保護資源、保障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各試點省(區、市)要按照國發[2004]28號和國土資發[2005]207號文件的要求,充分認識掛鉤試點工作的重要意義,統一思想認識,明確指導原則,嚴格規范管理,扭轉片面追求周轉指標規模等傾向,防止大拆大建、侵害農民權益等行為。
二、突出規劃引導,嚴格控制掛鉤試點的范圍和規模
強化規劃對掛鉤試點工作的整體控制。要按照現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統籌安排試點並合理組織試點項目區,優先考慮城鄉結合部等有條件的地區開展試點;要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科學編制掛鉤專項規劃,合理布局項目建新區和拆舊區,避免城鄉建設中的二次拆遷;要扎實做好項目區實施規劃編制工作,高度重視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社會經濟狀況和村民意願調查等基礎工作,確保項目區嚴格按規劃實施。
嚴格控制試點范圍和規模。推進城鄉增減掛鉤工作,要與當地經濟社會和城鎮化發展水平相適應,要充分考慮農村社會保障能力,充分尊重當地文化習慣和農民意願。要從嚴控制掛鉤試點的范圍,試點必須經部批准,未經批准不得擅自開展。要嚴格按照部批復的省級掛鉤試點工作總體方案及下達的掛鉤周轉指標總規模,合理確定掛鉤試點項目區。不得隨意擴大試點范圍,不得擅自突破規劃,不得突破周轉指標規模,未經批准擅自開展掛鉤試點,增加建設用地的,要追究責任,並相應扣減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
三、從嚴規范管理,促進掛鉤試點工作有序開展
嚴格規范試點項目區的整體審批。掛鉤試點涉及的農用地和建設用地調整、互換、使用,統一納入項目區進行整體審批,實行行政區域和項目區雙重管理,對未經整體審批的項目區,不得使用掛鉤周轉指標。要進一步規范項目區實施規劃的審批和備案工作,要在不突破省級試點總體方案及掛鉤周轉指標總規模的前提下,從嚴審批項目區實施規劃,並及時報部備案。
加強掛鉤周轉指標的全程跟蹤管理,確保指標按時足額歸還。掛鉤周轉指標專項用於項目區內建新地塊的面積規模控制,不得作為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使用。歸還的周轉指標,農用地不得少於建新佔用的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耕地不得少於建新佔用的耕地面積。要建立掛鉤周轉指標台賬管理制度,全程跟蹤掛鉤周轉指標的下達、使用和核定歸還。要建立並嚴格執行掛鉤試點工作年度考核和驗收制度,建立掛鉤試點情況年度報告制度。
四、尊重農民意願,切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
充分尊重農民意願。要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建立公眾參與和監督制度,項目區選點布局要實行聽證、論證,充分吸收當地農民和社會各界意見;項目區實施過程中,涉及農用地和建設用地調整、互換,以及集體土地徵收,涉及農民補償安置的,要實行公示。要循序漸進地推進掛鉤試點工作,不得違背當地農民意願,搞大拆大建,不符合農民意願的,不得搞行政命令強行拆遷。要堅決防止盲目推進試點,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給當地農民帶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
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要按照國發[2004]28號和《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06]31號)文件的要求,對被拆遷農民要足額補償並妥善安置,切實提高被拆遷農民的生活水平,保障其長遠生計;集中安置的,要從實際出發,方便生產生活,使被拆遷農民真正享受到掛鉤試點工作帶來的實惠。要貫徹落實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政策,建新地塊中實行招標拍賣掛牌供地所得收益,要按一定比例返還農村,支持農村集體發展生產和經濟。
五、加強組織領導,確保掛鉤試點工作取得成效
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掛鉤試點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議程,積極爭取當地政府支持,加強相關部門配合。要建立掛鉤試點工作目標責任制,嚴格責任考核,確保掛鉤試點工作取得成效。各試點省份要加強對試點工作的指導,抓緊完善規范管理的各項辦法,對不符合國土資發[2005]207號文件和本通知精神的,要抓緊整改,並及時報部備案;要加強政策調研,有針對性研究解決試點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要不斷總結經驗,注重宣傳引導,防止試點工作走樣,確保掛鉤試點工作規范平穩開展。
各地要根據本通知要求,抓緊對第一批項目區開展全面調查,對存在問題的要及時整改,並於8月15日前將整改情況報部。部將適時對各試點省份工作進行抽查,對存在突出問題的進行通報。
國土資源部
二〇〇七年七月十三日
『玖』 如何做好工程項目投資控制管理
1 工程項目投資控制的基本概念
1.1工程建設項目投資
所謂工程建設項目投資,一般是指進行某項工程建設花費的全部費用,即該工程項目有計劃地進行固定資產再生產和形成相應無形資產和鋪底流動資金的一次性費用總和。它主要由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建築安裝工程投資和工程建設其他投資組成。
1.2投資控制
所謂投資控制就是為盡可能好地實現建設項目既定的投資額而進行的一系列工作,其基本目標是使既定投資額不被突破,或在突破既定投資額已不可避免的情況下,使突破的幅度盡可能小。
2 投資控制的基本原則
建設項目投資控制是每個投資者所關心的重要內容之一,就工程項目建設而言,投資控制應貫穿於項目建設的全過程。從目前的投資控制來看,通過對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階段投資估算的審批和項目法人負責制的實行,投資規模得到了有效控制。
為了進行工程建設項目的有效投資控制,除要運用控制論的一般原理之外,還需堅持以下幾項基本原則:
2.1動態控制
由於建設項目建設周期長,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受到的干擾因素多,如社會、經濟、自然等方面的干擾,因而實際投資偏高於概(預)算投資的情況發生,這就需要不斷地進行投資控制即動態控制。任何投資控制措施都不可能一勞永逸,原有的矛盾和問題解決了,還會出現新的矛盾和問題。因此投資控制人員應根據投資計劃值與實際值比較的結果,分析其產生偏差的原因,採取針對性措施。
2.2主動控制與被動控制相結合
被動控制是減少偏差的活動表現為被動性的控制,這種控制的基本特點是:如果實際值與計劃值之間沒有偏差或所出現的偏差在允許范圍之內,不採取措施,系統活動仍按原樣運行;一旦實際值與計劃值之間出現偏差或偏差超出允許范圍,就採取糾偏措施。
主動控制是減少偏差的活動表現為主動性的控制。它與被動控制的區別在於把控制的重點放在偏差發生之前,即在系統目標確定之後,首先全面分析各種干擾因素及其導致系統目標偏差的可能性和程度,並採取預防措施以避免干擾的發生或減輕干擾的程度,從而盡可能避免偏離系統目標或減少系統目標的偏離程度。
對於建設項目的投資控制系統來說,由於控制周期較長,每一控制周期所可能發生的目標偏差程度較大,目標偏離的後果亦較嚴重,因而僅僅採用被動控制就難以保證系統目標的實現。從另一方面來看,建設項目的投資控制系統僅僅採用主動控制又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為無論採取什麼預防措施,都不可能保證不發生干擾,也不能保證系統目標不偏離,因而在實際建設項目投資中主動控制總是與被動控制相結合的。
2.3全過程式控制制
建設項目的實施階段,包括設計准備階段、設計階段、施工階段、動用前准備階段和保修階段。在建設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一方面累計投資在設計准備階段和設計階段緩慢增加,進入施工階段後則迅速增加,至施工後期,累計投資的增加又趨於平緩。另一方面,節約投資的可能性在設計准備階段和設計階段由100%迅速降低,至施工開始時已降至10%左右,其後的變化就相當平緩了。這表明雖然建設項目的實際投資主要發生在施工階段,但節約投資的可能性卻主要在施工以前的階段。
因此,所謂全過程式控制制,要求從設計准備階段開始就進行投資控制,並將投資控制工作貫穿於建設項目實施的全過程,直至項目結束。在明確全過程式控制制的前提下,還要特別強調早期控制的重要性,越早進行控制,投資控制的效果越好,節約投資的可能性越大。
2.4全方位控制
工程建設項目的投資由地價、建安工程費、配套費、前期費等構成。全方位控制,就是對這些費用都要進行控制,既要分別進行控制,又要從項目整體出發進行綜合控制。
3 投資失控的原因分析
建設項目概算超估算、預算超概算、決算超預算的現象稱為投資失控。引起投資失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項目本身而言,具體有:
3.1建設前期工作深度不夠,項目決策缺乏科學性
近年來,由於強調了可行性研究和技術經濟評價,建設前期工作比過去有所進展。但是,不進行可行性研究就草率「上馬」的項目仍然時有發生,致使一些建設項目決策缺乏科學性,控制項目投資和提高投資效益往往成為一句空話。有的建設項目雖然做了可行性研究,但內容和數據不實,流於形式,一開始就使項目投資失控。
3.2對設計缺乏有效約束,設計超標准現象嚴重
工程設計是一項技術性很復雜的工作,在實施過程中有一些修改或變更是難免的,有時是非常必要的,可能成為節約投資的重要途徑。但是,實踐中的設計修改或變更,有的是由於建設單位的要求,有的則是由於前一階段設計過於粗糙或因功能和構造處理不當引起的,而且其結果大多是超標准、增投資。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設計單位主要只負技術責任,基本不負經濟責任,沒有限額設計的嚴格規定。
3.3投資估算、設計概(預)算本身不準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缺項或漏項,往往對前期工程、配套設施、特殊技術措施考慮不周;其二,仍按靜態方法編制,有關材料和設備價格的上漲、物價指數、人工費提高、利息、風險等因素均未考慮;有時雖有所考慮,但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這就使得投資估算、設計概(預)算失去了控制投資的作用。
3.4施工承包合同過於簡單,建設單位管理(監理)不力
建設項目周期長,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干擾因素,有的屬建設單位責任,有的則屬承包單位責任。實踐中有些施工單位高估算,或與建設單位相互扯皮,鑽空子增加造價的現象並不鮮見。某些建設單位有關人員不熟悉監理業務,不清楚自己的責任,常常使自己陷入被動的境地。
3.5投資控制工作帶有隨意性,缺乏嚴格的工作程序和科學的方法
即使實行建設監理的項目,大多也停留在驗工計價和控制工程款支付的階段,這就根本談不上主動控制和動態控制,不能做到防患於未然,而往往是事後算帳,重復交「學費」。以上原因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投資目標確定得不合理,二是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未能進行有效的全過程式控制制。
4 項目投資控制措施
工程建設項目投資控制工作是建設經濟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每個投資者所關心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國家的經濟建設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改革開放二十年,在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的同時,工程項目投資控制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實踐證明,搞好工程建設項目投資控制工作不僅要有業務素質高的建設項目投資控制的專門人才,做到全方位、全過程有重點的控制,而且建設項目投資控制和監督更應從組織、技術、經濟、合同等多方面採取措施。
4.1組織措施
(1)通過建立合理的項目組織結構,在項目管理班子中落實投資控制的人員、任務分工和職能分工。
(2)委託或聘請有關咨詢單位或有經驗的工程經濟人員做好工程造價控制及管理工作;
(3)積極推行項目設計、施工、材料采購等的招投標制度。
4.2技術措施
(1)做好設計方案的技術經濟論證,優選最佳設計方案;
(2)積極推行限額設計;
(3)做好施工圖預算和工程招標標底的審查工作;
(4)採用降低消耗、提高工效的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
4.3經濟措施
(1)編制資金使用計劃,確定、分解投資控制目標;
(2)進行工程計量;
(3)復核工程付款帳單,簽發付款證書;
(4)在施工過程中進行投資跟蹤控制,定期地進行投資實際支出值與計劃目標值的比較;發現偏差,分析產生偏差的原因,採取糾偏措施;
(5)對工程施工過程中的投資支出做好分析與預測,經常或定期向業主提交項目投資控制及其存在問題的報告。
4.4合同管理
(1)做好工程施工記錄,保存各種文件圖紙,特別是注有實際施工變更情況的圖紙。注意積累素材,為正確處理可能發生的索賠提供依據,參與處理索賠事宜。
(2)參與合同修改、補充工作,著重考慮它對投資控制的影響。
4.5信息管理
定期收集工程項目投資規劃信息、投資耗用情況信息、已完成的任務量情況信息和建築市場人、材、物等數據,定期進行投資對比分析。
5 優化設計與工程建設項目投資控制
從目前的投資控制來看,通過對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階段投資估算的審批和項目法人負責制的實行,投資規模得到了有效控制,象以前那種投資無底洞,工期馬拉松的現象已基本杜絕。設計階段通過限額設計,使設計概算超投資估算的現象得基本到了控制。施工階段通過招標投標和施工監理的全面推行,使工程預算投資得到了合理的確定和有效控制,通過造價咨詢服務部門和審計部門對工程結算和決算的審核,剔除了其中的不合理部分,使該階段的投資也得到了應有的控制。但如何通過優化設計來有效控制投資,尚未得到廣泛重視。
5.1優化設計對建設項目投資的影響
5.1.1設計方案直接影響投資
工程建設過程包括項目決策、項目設計和項目實施三大階段。進行投資控制的關鍵在於決策和設計階段,而在項目作出投資決策後,其關鍵就在於設計。據研究分析,設計費一般只相當於建設工程全壽命費用的1%以下,但正是這少於1%的費用對投資的影響卻高達75%以上,單項工程設計中,其建築和結構方案的選擇及建築材料的選用對投資又有較大影響。據統計,在滿足同樣功能的條件下,技術經濟合理的設計,可降低工程造價5%~10%,甚至可達10%~20%,如某無線電廠的多層框架結構廠房(4層),設計單位按常規設計為獨立基礎,由於多層廠房荷載較大,致使獨立基礎的單體尺寸較大,埋深較深(-3.2m),事後經其他設計人員分析如採用柱下條基,可節約大量的砼,並可降低埋深減少土方開挖,相比可節約投資20多萬元;某兩幢功能、結構、面積、基礎形式均相近的綜合樓,其中一幢因考慮立面效果設置了多處裝飾柱及裝飾線條,致使該部分費用相差10多萬元,真可謂是筆下一條線,投資花萬千擾。
5.1.2設計質量間接影響投資
據統計,在工程質量事故的眾多原因中,設計責任多數佔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築產品由於缺乏優化設計,而出現功能設置不合理,影響正常使用。有的設計圖紙質量差,專業設計之間相互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現象;有的造成質量缺陷和安全隱患,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損失,造成投資的極大消費。震驚全國的寧波大橋事故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例證。
5.1.3設計方案影響經常性費用
優化設計不僅影響項目建設的一次性投資,而且還影響使用階段的經常性費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潔、保養、維修費等,一次性投資與經常性費用有一定的反比關系,但通過優化設計可努力尋求這兩者的最佳結合,使項目建設的全壽命費用最低。
5.2搞好優化設計的幾點建議
5.2.1主管部門應加強對優化設計工作的監控
為保證優化設計工作的進行,開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門來強制執行,通過對設計成果進行全面審查後方可實施。作為《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的配套文件之一的《建築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暫行辦法》已由建設部建設[2000]41號文頒布施行,它的實施將對控制設計質量提供重要保證。但《辦法》規定的審查主要是針對設計單位的資質、設計收費、建設手續、規范的執行情況、新材料新工藝的推廣應用等方面的內容,缺乏對方案的經濟性及功能的合理性方面的審查要求,所以建設主管部門在執行《辦法》的同時,應增加人員配備和審查力度,對設計成果進行全面審查。
(2)應加強對設計市場的管理力度,嚴格通過資質管理、人員注冊、設計招標、圖紙審查等環節來規范設計市場,減少黑市設計。
(3)利用主管部門的職能,總結推廣標准規范、標准設計、公布合理的技術經濟指標及考核指標,為優化設計的進行提供良好服務。
5.2.2加快設計監理工作的推廣
優化設計工作的推行,僅靠政府監控還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設計監理已成為形勢所迫、業主所需。通過設計監理可打破設計單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單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門應在搞好政府監理的同時,一方面應盡快建立設計監理單位資質的審批條件,加強設計監理人才的培訓考核和注冊,制定設計監理工作的責職、收費標准等;另一方面通過行政手段來保證設計監理的廣度,為設計監理的社會化的提供條件。
5.2.3建立必要的設計競爭機制
為保證設計市場的公平競爭,設計經營也應採用招標投標。
(1)應成立合法的設計招標代理機構;
(2)各地方主管部門應建立相應的規定,符合條件的項目必須招標;
(3)業主對擬建項目應有明確的功能及投資要求,有編制完整的招標文件;(4)招標時應對投標單位的資質信譽等方面進行必要的資格審查;
(5)應設立健全的評標機構合理的建設評標方法,以保證設計單位公平競爭,並限制業主在項目上的隨意性。
設計單位為提高競爭能力,在內部管理上應把設計質量同個人效益掛鉤,促使設計人員加強經濟觀念,把技術與經濟統一起來,通過室主任、總工程師與造價工程師層層把關,共同控制設計過程。
5.2.4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
優化設計的推廣還應有一定的法律法規作為保證,目前已有《合同法》、《建築法》、《招投標法》、《建築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等在規范項目建設工作,但這些都是從項目建設的總體出發,對設計方面的規范不夠具體,因此為更好地監督管理設計工作,還應建立和完善相應法律法規,如設計監理、設計招投標、設計市場及價格管理等。江蘇省人民政府於2000年3月31日頒布的《江蘇省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辦法》便是該省加強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規范工程勘察設計行為的法規。
5.2.5注意優化設計工作的綜合性
通過優化設計來控制建設項目投資是一個綜合性問題,不能片面強調節約投資,要正確處理技術與經濟的對立統一是控制投資的關鍵環節。設計中既要反對片面強調節約,忽視技術上的合理要求,使項目達不到功能的傾向,又要反對重視技術,輕經濟、設計保守浪費的現象。
設計人員要用價值工程的原理來進行設計方案分析,要以提高價值為目標,以功能分析為核心,以系統觀念為指針,以總體效益為出發點,從而真正達到優化設計效果。
6 結論
工程建設項目投資控制工作是建設經濟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每個投資者所關心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國家的經濟建設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就工程項目建設而言,投資控制貫穿於項目建設的全過程。在實際工作中政府部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都應共同努力控做好工程建設項目投資控制工作。建設項目投資控制和監督不僅應從組織、技術、經濟、合同等多方面採取措施,而且更應該從設計入手抓好優化設計工作,做到全方位、全過程有重點的控制,降低投資風險,提高資金的利用率
『拾』 2009年被稱為"改革年",其改革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2009年被稱為"改革年",其改革主要體現在: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把應對危機作為深化改革的契機,圍繞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切實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推動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體制機制。
總體要求。把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結合起來,抓住時機消除制約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影響長遠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把加強宏觀調控與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結合起來,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提高宏觀調控水平,增強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把整體部署與局部試點結合起來,充分調動中央、地方和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改革的新局面;把應對挑戰與把握機遇結合起來,統籌出台改革措施的時機、力度和節奏。
二、加快轉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激發市場投資活力
繼續削減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切實把政府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監察部牽頭)。結合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探索建立有利於促進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體制機制(中央編辦牽頭)。建立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投資政策協調配合機制,完善宏觀調控政策體系(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民銀行負責)。深入推進投資體制改革,修訂出台政府核准投資項目目錄,最大限度地縮減核准范圍、下放核准許可權;抓緊研究起草政府投資條例、企業投資項目核准和備案管理條例,進一步規范和優化投資管理程序,提高效率;健全政府投資管理機制,穩步推行非經營性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建立和完善投資項目後評價、重大項目公示和責任追究制度;科學界定政府投資領域和范圍,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對社會投資的引導和帶動作用(發展改革委牽頭)。
三、深化壟斷行業改革,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渠道
加快研究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石油、鐵路、電力、電信、市政公用設施等重要領域的相關政策,帶動社會投資(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鐵道部、商務部、電監會負責)。抓緊研究制訂鐵路體制改革方案,加快推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鐵道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負責)。繼續深化電信體制改革,制定出台配套監管政策,加快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格局;深化郵政體制改革,推動郵政速遞物流業務重組改制(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負責)。落實國家相關規定,實現廣電和電信企業的雙向進入,推動「三網融合」取得實質性進展(工業和信息化部、廣電總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負責)。加快推進電網企業主輔分離和農電體制改革(發展改革委、電監會、國資委、能源局、財政部、水利部負責)。制訂出台鹽業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加快推進市政公用事業改革,擴大城市供水供熱供氣、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特許經營范圍(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負責)。
四、大力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節能環保體制改革,努力轉變發展方式
繼續深化電價改革,建立與發電環節適度競爭相適應的上網電價形成機制;推進輸配電價改革;調整銷售電價分類結構,減少各類用戶電價間交叉補貼;適時理順煤電價格關系;研究制訂農村電力普遍服務政策(發展改革委牽頭)。推進大用戶直接購電和雙邊交易試點(電監會、發展改革委負責)。完善煤炭成本構成,反映開采、經營過程中的資源、環境和安全成本(財政部牽頭)。完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逐步理順與可替代能源的比價關系(發展改革委牽頭)。加快建立初始水權制度;積極推進水價改革,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非農業用水價格,完善水資源費徵收管理體制(水利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負責)。完善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評價考核體系和多元化節能環保投入機制;健全高效節能環保產品推廣激勵制度及落後產能退出機制;研究建立循環經濟考核體系(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環境保護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局負責)。探索建立環境法制、綠色信貸、政績考核、公眾參與等環境保護長效機制(環境保護部牽頭)。加快推進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收費制度改革(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環境保護部負責)。加快推進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工作;擴大排污權交易試點范圍,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財政部、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水利部負責)。建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准備金制度;推進礦產資源補償費制度改革,建立與資源利用水平和環境治理掛鉤的浮動費率機制(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負責)。
五、著力優化產業結構與所有制結構,推動服務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繼續推進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繼續推進國有資本結構優化和戰略性調整;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和制度(國資委、財政部負責)。完善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抓緊完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和貸款擔保機構等多層次擔保體系,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補償機制;推進中小企業信用制度和信用擔保機構評級制度建設(銀監會、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民銀行、財政部負責)。繼續發展中小企業板市場,穩步發展中小企業集合債券,繼續開展中小企業短期融資券試點(證監會、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負責)。完善服務業發展規劃體系,加快建立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動服務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發展改革委牽頭)。進一步放寬服務業市場准入,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服務企業改革(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資委負責)。深化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後勤服務社會化改革(中央編辦、財政部、國管局負責)。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民辦非企業單位,培育多元化的服務業市場主體(發展改革委、民政部負責)。
六、加快推進民生領域改革,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和意願
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靈活多樣的就業和創業促進機制,進一步完善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政策措施(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牽頭)。研究出台關於收入分配調節的指導意見(發展改革委牽頭)。規范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制度,合理控制收入分配差距(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國資委負責)。研究制訂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的意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負責)。推動工資集體協商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建設,落實最低工資制度;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繼續開展做實個人賬戶試點,全面推進省級統籌;出台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推進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試點;制訂實施農民工養老保險辦法;出台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指導意見;研究解決農墾職工社會保障問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牽頭)。建立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准正常調整機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民政部、財政部負責)。健全廉租住房制度,規范經濟適用住房建設與管理,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規劃建設管理體制(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推動林區棚戶區房屋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林業局、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負責)。健全食品葯品安全監管體制,實行嚴格的食品質量安全追溯、召回、市場准入和退出制度(衛生部、農業部、質檢總局、工商總局、食品葯品監管局負責)。
七、深化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制改革,加快社會事業發展
以加強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為突破口,加快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科技資源的整合與開放共享,動員廣大科技人員深入基層服務企業,大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中的重要作用(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國資委負責)。研究制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教育部牽頭)。進一步健全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推進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均等化;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制定和完善學費和助學貸款代償政策(財政部、教育部負責)。推進中等職業教育體制改革,建立面向農村地區的免費中等職業教育制度(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負責)。加快建立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就學制度(教育部牽頭)。繼續深化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體制改革(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負責)。認真組織落實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發展改革委、衛生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負責)。深化體育體制改革,加強體育公共服務,促進體育產業健康發展(體育總局牽頭)。
八、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建立健全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著力增強鄉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小組牽頭)。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制訂流轉管理辦法,探索建立統一規范的城鄉建設用地市場;深入推進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嚴格限定劃撥用地范圍(國土資源部牽頭)。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加強流轉管理和服務,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進國有農場體制改革(農業部牽頭)。加快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積極推進國有林區、國有林場體制改革(林業局牽頭)。完善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發展改革委、糧食局負責)。完善與化肥、柴油等農資價格掛鉤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財政部牽頭)。加快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農業部牽頭)。探索建立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管理體制(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探索建立統籌城鄉的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體系(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牽頭)。研究制訂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允許符合條件的農村居民在城市落戶的相關政策;推動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體制創新(公安部牽頭)。
九、加快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建立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體制
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健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推進省直管縣財政管理方式改革,逐步建立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規模和比例,加快完善統一規范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健全公共財政職能,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財政部牽頭)。深化預算制度改革,研究起草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條例,試行社會保險預算制度,實現政府公共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和社會保障預算有機銜接(財政部、國資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負責)。研究建立全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統計報告制度(財政部牽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統一內外資企業和個人城建稅、教育費附加等稅收制度;研究推進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研究制訂並擇機出台資源稅改革方案;加快理順環境稅費制度,研究開征環境稅;深化房地產稅制改革,研究開征物業稅(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負責)。
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構建現代金融體系
深化國有控股商業銀行改革;繼續推進政策性銀行改革(人民銀行牽頭)。推進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改革(財政部牽頭)。穩步發展各種所有制中小金融企業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推進農村信貸擔保機構發展(銀監會牽頭)。擴大農村有效擔保范圍,發展農村多種形式擔保的信貸產品(人民銀行、銀監會負責)。出台放貸人條例,積極引導民間融資健康發展(人民銀行、法制辦負責)。建立健全存款保險制度(人民銀行、銀監會負責)。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人民銀行牽頭)。加強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有利於資本市場穩定發展和投資者權益保護的法規體系;適時推出創業板,推進場外市場建設,完善資本市場功能(證監會牽頭)。完善債券市場化發行機制、市場約束與風險分擔機制,逐步建立集中統一的債券市場監管規則和標准(證監會、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民銀行負責)。深化保險業改革,積極發揮保險保障和融資功能(保監會牽頭)。加快股權投資基金制度建設,盡快出台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辦法(發展改革委牽頭)。建立健全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和國際合作機制(人民銀行、金融監管機構負責)。
十一、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健全開放型經濟體系
盡快建立服務貿易促進體系,研究制訂服務貿易促進條例,制定並實施加快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先進技術、設備和戰略性資源進口的協調、管理機制;建立健全有效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和爭端的工作協調機制;積極穩妥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進一步推進區域和次區域經濟合作,推進邊境經濟合作區建設;著力推進對外勞務合作管理體制改革,加快相關立法進程(商務部牽頭)。完善國際貿易投資風險防範機制,研究建立國際經濟波動對我國經濟影響的信息引導和預測預警機制(商務部、發展改革委、海關總署負責)。加快建立外資並購安全審查機制;完善利用外資的管理體制和政策法規,進一步下放審批許可權、簡化審批程序(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法制辦負責)。研究制訂境外投資條例,進一步簡化對外投資管理程序,擴大境外投資備案登記范圍,完善信貸、外匯、財稅、人員出入境等方面支持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加快對外投資合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人民銀行、財政部等部門負責)。
十二、積極推進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為全國改革提供示範和借鑒
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等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要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向,針對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根據統籌城鄉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開發開放、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等發展戰略的要求,在行政管理、財政、金融、土地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方面積極探索,勇於創新。發展改革委要加強對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健全試點工作協調推進機制,保障改革試點平穩有序推進。各部門要結合自身職能,積極支持和指導改革試點,將有關專項改革試點放在相應試驗區先行先試。各地區可結合自身實際,在有效防控風險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各類綜合和專項改革試點。
2009年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對經濟體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通過深化改革破解發展難題,通過擴大開放贏得發展機遇。各地區、各部門圍繞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圍繞調整結構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圍繞關系全局與長遠的重點難點問題,著力推進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繼續完善,改革在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