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建設生態文明的必要性和舉措是什麼
一、建設生態文明,觀念要先行。要使生態文明觀深入人心,在全體公民中強化我國人
口多、人均資源少、環境形勢嚴峻的國情意識;強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的效益意識;強化經濟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人文指標全面發展的政績意識;強化環
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資本,破壞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環保意
識。在全社會形成了解國情、珍愛環境、保護生態、崇尚自然、節約資源、造福後代的共識,
使生態文明觀念成為13 億中國人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自覺行動。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鍵。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統一到經
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上來,樹立保住綠水青山也是政績的理念,把產業結構調整與節約資
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產業結
構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逐步改變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的狀況,
達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三、堅定不移地抓好節能減排工作是核心。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好」是基礎,「好」
的體現之一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做到節能減排。要讓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成為兩根「高壓
線」,加快利用先進技術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堅決淘汰落後的生產力,堅定不移地走
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四、實行嚴格的制度是保障。完成硬指標要出硬招數,不動真格的換不來藍天碧水。要
像控制人口、保護耕地一樣,實行嚴格的環境資源保護制度,嚴肅法律制度、環境標准、執
法紀律、執法手段,建立健全節能目標責任和評價考核制度,將能耗降低和污染減排完成情
況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實行政績督察制和行政問責制,對那些我行我素、無視
法紀、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人要堅決懲處,杜絕一切環境違法行為,絕不允許「少數人發財、
人民群眾受害、全社會買單」的情況再出現。
Ⅱ 建設生態文明的初衷是什麼
從漫漫的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人類文明經歷了從農業文明走進工業文明,再邁向生態文明的歷史。
從這個角度看,人類歷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文明進步史。
1.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人類文明的歷史,是一部人與自然相處的歷史。
漫長的原始文明時期,人類主要靠採集果實、漁獵為生,人類順從自然、敬畏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到農業文明時期,人類的生產方式轉向農業生產,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質的飛躍,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開始產生矛盾,逐漸出現了對立的萌芽。
而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興起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人類社會開始進入了工業文明階段,崇尚「人與天斗」,崇尚人類「統治自然」、「戰勝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人與自然極端對立、矛盾叢生。
歷史的發展就需要一種嶄新而更為高級的文明形態,這樣生態文明就應運而生了,人類社會必然就要走向「天人合一」的生態文明時期,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生、共同發展,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這是全人類根本利益所在,也正是人類建設生態文明的初衷。
Ⅲ 哪些是生態建設工程
生態建設目標:
到下個世紀中葉,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分近期、中期和遠期三個階段進行規劃。各階段的奮斗目標是:
(一)近期目標。從現在起到2010年,用大約12年的時間,堅決控制住人為因素產生新的水土流失,努力遏制荒漠化的發展。生態環境特別惡劣的黃河長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點地區以及嚴重荒漠化地區的治理初見成效。主要奮斗目標是:到201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0萬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積2200萬公頃;新增森林面積39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十九以上(按郁閉度大於0.2計算,下同);改造坡耕地670萬公頃,退耕還林500萬公頃,建設高標准、林網化農田1300萬公頃;新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5000萬公頃,治理「三化」草地3300萬公頃;建設一批節水農業、旱作農業和生態農業工程;改善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面積達到百分之八。在生態環境重點區域建立預防監測和保護體系。
從現在起到2003年是實現近期目標的關鍵時期。要力求起好步,開好局。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治理步伐,有效遏制黃河上中游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有計劃地停止天然林的採伐和濕地開發,堅決禁止毀林毀草開墾和圍湖造地,對過度開墾、圍墾的土地,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還林還草還湖,逐步將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25度以下的坡地實現梯田化。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建設高產穩產基本農田,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穩定解決貧困地區的脫貧問題,減輕經濟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壓力。到2003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0萬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積960萬公頃;新增森林面積25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十七點六以上,新增自然保護區面積800萬公頃;改造坡耕地300萬公頃,退耕還林300萬公頃,建設高標准、林網化農田面積600萬公頃;新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2000萬公頃,治理「三化」草地1500萬公頃。在重點區域建設一批水土保持、節水灌溉、旱作農業和生態農業示範工程。建立全國生態環境預防監測體系。
(二)中期目標。從2011—2030年,在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之後,大約用20年的時間,力爭使全國生態環境明顯改觀。這一時期的主要奮斗目標是:全國百分之六十以上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得到不同程度整治,黃河長江上中游等重點水土流失區治理大見成效;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積4000萬公頃;新增森林面積4600萬公頃,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二十四以上,各類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國土面積達到百分之十二;旱作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技術得到普遍運用,新增人工草地、改良草地8000萬公頃,力爭一半左右的「三化」草地得到恢復。重點治理區的生態環境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三)遠期目標。從2031—2050年,再奮斗20年,全國建立起基本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系統。主要奮斗目標是:全國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基本得到整治,宜林地全部綠化,林種、樹種結構合理,森林覆蓋率達到並穩定在百分之二十六以上;坡耕地基本實現梯田化,「三化」草地得到全面恢復。全國生態環境有很大改觀,大部分地區基本實現山川秀美。
全國生態環境建設總體布局:
我國地域遼闊,區域差異大,生態系統類型多樣。東部地區,地勢低平,氣候濕潤,雨熱同季,經濟比較發達,生態環境相對較好。西部地區,降雨稀少,乾旱高寒,交通不便,經濟欠發達,生態環境惡劣,林草植被一旦遭受破壞,極難恢復。中部地區,處於東部平原和西部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形復雜,生態環境脆弱,長期以來由於資源過度利用,自然生產力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問題最為嚴重,是生態環境治理的重點區域。針對上述特點,參照全國土地、農業、林業、水土保持、自然保護區等規劃和區劃,將全國生態環境建設劃分為八個類型區域。
(一)黃河上中游地區。本區域包括晉、陝、蒙、甘、寧、青、豫的大部或部分地區。生態環境問題最為嚴峻的是黃土高原地區,總面積約64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黃土覆蓋地區,氣候乾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水土流失面積約占總面積的百分之七十,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地。這一地區土地和光熱資源豐富,但水資源缺乏,農業生產結構單一,廣種薄收,產量長期低而不穩,群眾生活困難,貧困人口量多面廣。加快這一區域生態環境治理,不僅可以解決農村貧困問題,改善生存和發展環境,而且對治理黃河至關重要。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以小流域為治理單元,以縣為基本單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溝壩地等基本農田為突破口,綜合運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盡可能做到泥不出溝。陡坡地退耕還草還林,實行草、灌木、喬木結合,恢復和增加植被。在對黃河危害最大的砒砂岩地區大力營造沙棘水土保持林,減少粗沙流失危害。大力發展雨水集流節水灌溉,推廣普及旱作農業技術,提高農產品產量,穩定解決溫飽問題。積極發展林果業、畜牧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二)長江上中游地區。本區域包括川、黔、滇、渝、鄂、湘、贛、青、甘、陝、豫的大部或部分地區,總面積170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55萬平方公里。該區域山多山高平壩少,生態環境復雜多樣,水資源充沛,但保水保土能力差,土地分布零星,人均耕地較少,且旱地坡耕地多。長期以來,上游地區由於受不合理的耕作、草地過度放牧和森林大量採伐等影響,水土流失日益嚴重,土層日趨瘠薄;滇、黔等石質山區降雨量和降雨強度大,滑坡、泥石流災害頻繁,不少地區因土地「石化」而貧困,甚至喪失基本生存條件。中游地區因毀林毀草開墾種地,水土流失嚴重,造成江河湖庫泥沙淤積,加上不合理的圍湖造田,加劇洪澇災害的發生。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以改造坡耕地為中心,開展小流域和山系綜合治理,恢復
和擴大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保護天然林資源,支持重點林區調整結構,停止天然林砍伐,林業工人轉向營林管護。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和人工草地。有計劃有步驟地使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還林(果)還草,25度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草地資源、農村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禁止濫墾亂伐,過度利用,堅決控制人為的水土流失。
(三)「三北」風沙綜合防治區。本區域包括東北西部、華北北部、西北大部乾旱地區。這一地區風沙面積大,多為沙漠和戈壁,適宜治理的荒漠化面積為31萬平方公里。由於自然條件惡劣,乾旱多風,植被稀少,草地「三化」嚴重,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農村燃料、飼料、肥料、木料缺乏,嚴重影響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在沙漠邊緣地區,採取綜合措施,大力增加沙區林草植被,控制荒漠化擴大趨勢。以「三北」風沙線為主幹,以大中城市、廠礦、工程項目周圍為重點,因地制宜興修各種水利設施,推廣旱作節水技術,禁止毀林毀草開荒,採取植物固沙、沙障固沙、引水拉沙造田、建立農田保護網、改良風沙農田、改造沙漠灘地、人工墊土、綠肥改土、普及節能技術和開發可再生能源等各種有效措施,減輕風沙危害。因地制宜,積極發展沙產業。
(四)南方丘陵紅壤區。本區域包括閩、贛、桂、粵、瓊、湘、鄂、皖、蘇、浙、滬的全部或部分地區,總面積約120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土壤類型中紅壤佔一半以上,廣泛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崗地,以湘贛紅壤盆地最為典型。由於森林過度砍伐,毀林毀草開墾,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加劇,泥沙下泄淤積江河湖庫,影響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區域內的沿海地區處於海陸交替、氣候突變地帶,極易遭受台風、海嘯、洪澇等自然災害的危害。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並舉,加大封山育林和退耕還林力度,大力改造坡耕地,恢復林草植被,提高植被覆蓋率。山丘頂部通過封育治理或人工種植,發展水源涵養林、用材林和經濟林,減少地表徑流,防止土壤侵蝕。坡耕地實現梯田化,配置坡面截水溝、蓄水溝等小型排蓄工程。發展經濟林果和人工草地。解決農村能源問題。沿海地區大力造林綠化,建設農田林網,減輕台風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五)北方土石山區。本區域包括京、津、冀、魯、豫、晉的部分地區及蘇、皖的淮北地區,總面積約44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約21萬平方公里。部分地區山高坡陡,土層淺薄,水源涵養能力低,暴雨後經常出現突發性山洪,沖毀村莊道路,埋壓農田,淤塞河道;黃泛區風沙土較多,極易受風蝕、水蝕危害;東部濱海地帶土壤鹽鹼化、沙化明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加快石質山地造林綠化步伐,積極開展緩坡整修梯田,建設基本農田,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多林種配置開發荒山荒坡,合理利用溝灘造田。陡坡地退耕造林種草,支毛溝修建攔沙壩等,積極發展經濟林果和多種經營。
(六)東北黑土漫崗區。本區域包括黑、吉、遼大部及內蒙古東部地區,總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約42萬平方公里。這一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和木材生產基地。區內天然林與濕地資源分布集中,土地以黑土、黑鈣土、暗草甸土為主,是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由於地面坡度緩而長,表土疏鬆,極易造成水土流失,損壞耕地,降低地力;加之本區森林資源嚴重過伐,濕地遭到破壞,乾旱、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對農業的穩產高產造成危害,甚至對一些重工業基地和城市安全構成威脅。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停止天然林砍伐。保護天然草地和濕地資源。完善三江平原和松遼平原農田林網。綜合治理水土流失,減少緩坡面和耕地沖刷。改進耕作技術,提高農產品單位面積產量。
(七)青藏高原凍融區。本區域面積約176萬平方公里,其中水力、風力侵蝕面積22萬平方公里,凍融侵蝕面積104萬平方公里。該區域絕大部分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帶,土壤侵蝕以凍融侵蝕為主。人口稀少,牧場廣闊,東部及東南部有大片林區,自然生態系統保存較為完整,但天然植被一旦破壞將難以恢復。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以保護現有的自然生態系統為主,加強天然草場、長江黃河源頭水源涵養林和原始森林的保護,防止不合理開發。
(八)草原區。我國草原分布廣闊,總面積約4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百分之四十以上,主要分布在蒙、新、青、川、甘、藏等地區,是我國生態環境的重要屏障。長期以來,受人口增長、氣候乾旱和鼠蟲災害的影響,特別是超載過牧和濫墾亂挖,使江河水系源頭和上中游地區的草地「三化」加劇,有些地方已無草可用、無牧可放。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保護好現有林草植被,大力開展人工種草和改良草場(種),配套建設水利設施和草地防護林網,加強草原鼠蟲災防治,提高草場的載畜能力。禁止草原開荒種地。實行圍欄、封育和輪牧,建設「草庫侖」,搞好草畜產品加工配套。
規劃優先實施的重點地區和重點工程:
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需要把持久的奮斗和階段性攻堅結合起來,把全面推進和重點突破結合起來。繼續抓好目前正在實施的「三北」防護林體系等各類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廣泛發動群眾持久地開展植樹種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設生態農業。今後5年和到2010年,國家把目前生態環境最為脆弱,對改善全國生態環境最具影響,對實現近期奮斗目標最為重要的黃河長江上中游地區、風沙區和草原區作為全國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地區,集中力量予以支持,力爭在短時期內有所突破。
黃河上中游地區。以坡耕地改造和溝道治理為基礎,堅持草灌(木)先行,擴大林草植被,遏制水土流失面積擴大,減少輸入黃河的泥沙量。以黃土高原地區為重點,優先建設天然林保護工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重點水土流失區林業與草地治理工程、節水灌溉工程、以旱作農業為主的生態農業建設工程等。主要建設任務是:到2003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萬平方公里,完成造林面積350萬公頃,改造坡耕地30萬公頃,建設一批節水灌溉、旱作農業、生態農業、農村能源和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工程。到2010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萬平方公里,完成造林面積970萬公頃。
長江上中游地區。把對減少泥沙流失,保障長江安全至關重要的嘉陵江流域、雲南金沙江流域、洞庭湖區、鄱陽湖區、川西地區和三峽庫區等重點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好,努力在以坡改梯為主的基本農田建設、以小型水利設施為主的水利建設以及自然資源保護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優先建設一批林果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加快天然林區森工企業轉產,停止天然林砍伐,大力開展營林造林,建設生態農業工程,推廣水土保持耕作技術。主要建設任務是:到2003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萬平方公里,完成造林面積300萬公頃,改造坡耕地70萬公頃,建設一批旱作農業、生態農業、農村能源、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工程以及沃土示範工程。到2010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萬平方公里,完成造林面積1500萬公頃。
風沙區。把重點放在土地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半乾旱農牧交錯地帶,遏制荒漠化擴大的勢頭。生態環境建設要與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結合起來,以增加沙區林草植被為主,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農藝措施綜合配套,優先建設「三北」防護林工程、防治荒漠化工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生態農業建設工程等。主要建設任務是:到2003年,綜合治理風沙面積4萬平方公里,治沙造田45萬公頃,建設農田防護林75萬公頃,建設一批旱作農業、生態農業、農村能源工程。到2010年,綜合治理風沙面積9萬平方公里,建設農田防護林160萬公頃。
草原區。採取人工種草、飛播種草、圍欄封育等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辦法,變草地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提高牧業生產水平,實現草場永續利用,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優先建設內蒙古呼倫貝爾、錫林郭勒、鄂爾多斯,青海環湖、青南,甘肅甘南,四川甘孜、阿壩,新疆天山等重點地區的「三化」草地治理工程、草地鼠蟲害防治工程等。主要建設任務是:到2003年,人工種草和改良草場面積累計1000萬公頃,建設高標准圍欄草場300萬公頃,治蟲滅鼠2500萬公頃。到2010年,人工種草和改良草場面積累計2670萬公頃,建設高標准圍欄草場800萬公頃。
通過重點工程的建設,把這些關系全局發展的重點地區的基本農田、優質草地、水源涵養林和防風固沙林建設起來,形成帶網片結合、縱橫交錯、相互聯結、結構合理的林草植被體系和水土流失防治體系,使這些區域的生態環境有較大改觀,為全國生態環境的改善奠定基礎。此外,國家還要按照區域布局,有計劃、有步驟地選建一批生態環境建設綜合示範區,建立和完善預防監測保護體系。
Ⅳ 六大生態建設工程是什麼
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四個領域,不知道你指的那個領域。
Ⅳ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有哪些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亟須完成的四項任務: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這既是我國為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舉措,更是就人類未來的美好願景所作出的庄嚴承諾。加快建設現代林業,增加森林資源和生態總量,推動經濟社會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在更高層面上、更大范圍內審視和解決我國突出的環境問題,積極探索中國環境保護的新道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正確政績觀,堅持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積極倡導生態文明,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生態養殖,擴大規模,加工產銷配套連接,讓農民的收入得到提高,實現山綠人富。
Ⅵ 建設生態文明,應該實施哪些發展戰略和基本國策
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基本國策: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就是如此,謝謝採納
Ⅶ 建設生態文明,我國應該實行什麼戰略和國策
應該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 可持續發展,系指滿足當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後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還意味著維護、合理使用並且提高自然資源基礎,這種基礎支撐著生態抗壓力及經濟的增長。可持續的發展還意味著在發展計劃和政策中納入對環境的關注與考慮,而不代表在援助或發展資助方面的一種新形式的附加條件。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生態可持續能力、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上;它所追求的目標是: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個人得到充分發展;又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對後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它特別關注的是各種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強調對資源、環境有利的經濟活動應給予鼓勵,反之則應予擯棄。 所謂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行動計劃和綱領,是多個領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總稱,它要使各方面的發展目標,尤其是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目標相協調。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里約召開,會議提出並通過了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21世紀議程》,並且要求各國根據本國的情況,制定各自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計劃和對策。1994年7月4日,國務院批准了我國的第一個國家級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
Ⅷ 如何在當地新建道觀並成立道協
土地局要批地 統戰部要批准 宗教局要審核。首先你要是道士,然後你得有資金建設。簡單點說 政府部門是不是想做這個工程 畢竟宗教的東西 和馬列是有點矛盾的 新的道教宮觀很難批下來。
Ⅸ ''建設生態文明''提法的背景和意義
①政治背景: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態文明」,「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方式」,這是我們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一次升華。中共十八大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一個重要議題來討論。
②社會背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活動正在進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正處於關鍵時期;人們的生態理念進一步轉變;社會資源能源環境問題突出。
③國際背景:全球氣候變化正處於異常時期,各國呼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共建人類美好家園。
意義:建設生態文明,不僅有利於解決我國突出的資源、環境等問題,更是對今後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規劃和指導,必將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社會和諧、民生改善。同時,建設生態文明,對於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可持續發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