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建築設計 > 生態影響型建設工程

生態影響型建設工程

發布時間:2021-08-16 00:21:22

❶ 生態工程的影響

生態工程與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
「環境」是一定空間與時間內?多種成分相互作用的多維結構?只有依靠多方面的有效的環境管理?方能造成比較健康的環境和科學地利用自然資源。
生態工程原理和技術?為緩解與恢復惡化的生態環境提供了有效的途徑。我國舉世矚目的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環境自凈工程、污染環境修復工程等均是例子。
生態工程與我國工業與城市發展
根據社會——經濟——自然三系統的循環關系?「模擬自然生態系統長期維持鏈環結構的功能過程」的生態工程機理研究可望在緩解這些城市及工業發展矛盾中積極發揮「有效管理」及「化害為利?化廢為寶」的重要作用。
例如城市污水處理生態工程?工業廢水余熱利用的溫室農業生態工程?農牧產品加工業的副產品及廢棄物的利用等等。
此外生態工程技術可用於城市的總體規劃和生態經濟小區規劃中?如城市綠地、公園、林木的規劃等。 ? 生態工程為工業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加強生態工程研究將使21世紀的整個生物學科與農業產生重大突破。

❷ 什麼是生態影響類建設項目

舉例來說,如水利工程項目、環保工程項目、電子工程工廠等。

❸ 什麼是生態建設項目

生態建設項目,就是非污染型項目,說是非污染,但是有一些污染,但是非工業型的,主要是生活污染,污染不嚴重,容易處理.
影響方面,主要是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如土地利用,植被覆蓋,珍稀動植物的影響.不是環境質量,氣,水,聲,渣等為主的影響.

❹ 分析污染型和生態型工程分析的異同及側重點

分析項目建設內容、性質、選址;工程組成以及總投資、環保投資;主要設備;主要原輔材料及其他物料消耗、原材料理化性質和毒理特徵;能源消耗數量、來源及其儲運方式;燃料類別、構成與成分,產品及中間體的性質、產品方案,物料平衡,水資源利用指標(總用水量、新鮮水用量、重復用水量、排水量等)、水平衡;工程佔地類型及數量,土石方量、取棄土量等,交通運輸等情況。核算項目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和工程技術數據。

❺ 減少生態環境影響的工程措施有哪些

從工程項目自身的合理選址選線、合理的工程設計方案、合理的施工建設方式和有效的管理出發來減少生態環境影響,是最有效的方法,也最具有可行性。這些措施也是項目建設者應盡的環保責任。

1.合理選址選線

從環境保護出發,合理的選址和選線主要是指:

(1)選址選線避繞敏感的環境保護目標,不對敏感保護目標造成直接危害。這是「預防為主」的主要措施。

(2)選址選線符合地方環境保護規劃和環境功能(含生態功能)區劃的要求,或者說能夠與規劃相協調,即不使規劃區的主要功能受到影響。

(3)選址選線地區的環境特徵和環境問題清楚,不存在「說不清」的科學問題和環境問題,即選址選線不存在潛在的環境風險。

(4)從區域角度或大空問長時間范圍看,建設項目的選址選線不影響區域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美學價值、社會文化價值和潛在價值的地區或目標,即保障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不受到損害或威脅。

2.工程方案分析與優化

從以經濟為中心轉向「以人為本」,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僅是經濟領域的重大戰略轉變,也是環境保護戰略和環評思想與方法的重大轉變。許多工程建設方案是按照經濟效益最大化進行設計的,這在以經濟為中心的戰略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總戰略方針),但從科學發展觀來看,就可能不完全合理,因為可持續發展就是追求經濟-社會-環境整體效益的最佳化,或者說發展戰略以單一經濟目標轉向經濟-社會-環境綜合目標。因此,一切建設項目都須按照新的科學發展觀審視其合理性。環境影響評價中,亦必須進行工程方案環境合理性分析,並在環保措施中提出方案優化建議。從可持續發展出發,工程方案的優化措施主要是:

(1)選擇減少資源消耗的方案。最主要的資源是土地資源、水資源。一切工程措施都需首先從減少土地佔用尤其是減少永久佔地進行分析。例如,公路的高填方段,採用收縮邊坡或「以橋代填」的替代方案,需在每個項目環評中逐段分析用地合理性和採用替代方案的可行性。水電水利工程需從不同壩址、不同壩高等方面分析工程方案的佔地類型、佔地數量及佔地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給出土地資源損失最少、社會經濟影響最小的替代方案建議。

(2)採用環境友好的方案。「環境友好」是指建設項目設計方案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較少,或者雖有影響也容易恢復。這包括從選址選線、工藝方案到施工建設方案的各個時期。例如,公路鐵路建設以隧道方案代替深挖方案;建設項目施工中利用城市、村鎮閑空房屋、場地,不建或少建施工營地,或施工營地優化選址,利用廢棄土地,少佔或不佔耕地、園地等。環評中應對整體建設方案結合具體環境認真調查分析,從環境保護角度提出優化方案建議。

(3)採用循環經濟理念,優化建設方案。目前,在建設項目工程方案設計中採用的一些方法,如公路鐵路建設中的移挖作填(用挖方的土石作填方用料),港口建設中的航道開挖做成陸填料,水利項目中用洞采廢石做混凝土填料,建設項目中棄渣造地復墾等,都是一種簡單的符合循環經濟理念的做法。循環經濟包括「3R」(Rece減少,Recycle循環,Reuse再利用)概念,也包括生態工藝概念,還包括節約資源、減少環境影響等多種含義。利用循環經濟理念優化建設方案,是環評中需要大力探索的問題,應結合建設項目及其環境特點等具體情況,創造性地發展環保措施。尤其需不斷學習和了解新的技術與工藝進步,將其應用於環評實踐中,推進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的進步與深化。

(4)發展環境保護工程設計方案。環境保護的需求使得工程建設方案不僅應考慮滿足工程既定功能和經濟目標的要求,而且應滿足環境保護需求。這方面的技術發展十分薄弱,需要在建設項目環評和環保管理中逐步推進。例如,高速公路和鐵路建設會對野生生物造成阻隔,有必要設計專門的生物通道;水壩阻隔了魚類的洄遊,需要設計專門的過魚通道;古樹名木受到建設項目選址選線的影響,不得不進行整體移植;文物的搬遷和易地重植、水生生物繁殖和放流等,都是新的問題,都需要發展專門的設計方案,而且都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其是否真有效果。因此,建設項目環評中不僅應提出專門的環境保護工程設計的要求,而且往往需要提出設計方案建議或指導性意見和一些保障性措施,才可能使這些措施真正落實。

3.施工方案分析與合理化建議

施工建設期是許多建設項目對生態環境發生實質性影響的時期,因而施工方案、施工方式、施工期環境保護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

施工期的生態環境影響因建設項目性質不同和項目所處環境特點的不同會有很大的差別。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時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做具體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施工期環境保護工作建議。一般而言,下述方面都是重要的:

(1)建立規范化操作程序和制度。以一定程序和制度的方式規范建設期的行為,是減少生態環境影響的重要措施。例如,公路、鐵路、管線施工中控製作業帶寬度,可大大減少對周圍地帶的破壞和干擾,尤其在草原地帶,控制機動車行道範圍,防止機動車在草原上任意選路行駛,是減少對草原影響的根本性措施。

(2)合理安排施工次序、季節、時間。

合理安排施工次序,不僅是環境保護需要的,也是工程施工方案優化的重要內容。程序合理可以省工省時,保證質量。

合理安排施工季節,對野生生物保護具有特殊意義,尤其在生物產卵、孵化、育幼階段,減少對其干擾,可達到有效保護的目的。

合理安排時間,也是一樣,例如學生上課、居民夜眠時,都需要安靜,不在這一時段安排高雜訊設備的施工,就可大大減少影響。

(3)改變落後的施工組織方式,採用科學的施工組織方法。

建設項目的目標是明確的,並且一定可以實現,需要講究的是項目實施過程的科學化、合理化,以收到省力省錢、高質高效的效果。要做到科學化、合理化,就必須精心研究、精心設計、精心施工,把功夫下在前期准備上。與此相反的做法就是「三邊」工程,即「邊勘探、邊設計、邊施工」,這種「目標不明干勁大,心中無數點子多」的做法,曾一度盛行,至今仍不時可見。更有甚者至今仍有「會戰」式的施工方式,拿打仗的做法來搞建設,混淆了兩類不同事物的性質,沒有不失敗的。因此,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了解施工組織的科學性、合理性,提出必要的合理化建議,是十分必要的。
4.加強工程的環境保護管理

加強工程的環境保護管理,包括認真做好選址選線論證,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做好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工作,做好「三同時」管理工作等。根據建設項目生態環境影響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過程性」特點,以及建設項目生態環境影響的漸進性、累積性、復雜性、綜合性特點,有兩項管理工作特別重要,那就是:

(1)施工期環境工程監理與施工隊伍管理。

(2)營運期生態環境監測與動態管理。

❻ 污染型項目工程分析基本內容是什麼

對於環境影響以污染因素為主的建設項目來說,工程分析的主要內容通常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工程分析項目 工作內容

工程概況 工程一般特徵簡介
物料與能源消耗定額
項目組成
工藝流程及產污環節分析 工藝流程及污染物產生環節
污染物分析 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源強核算
物料平衡與水平衡
無組織排放源統計及分析
非正常排放源強統計及分析
污染物排放總量建議指標
清潔生產水平分析 清潔水平分析
環保措施方案分析 分析環保措施及所選工藝及設備的先進水平和可靠程度
分析與處理工藝有關技術經濟參數的合理性
分析環保措施投資構成及其在總投資中佔有的比例
總圖布置方案分析 分析廠區與周圍的保護目標之間所定防護距離的安全性
根據氣象、水文等自然條件分析工廠和車間布置的合理性
分析環境敏感點處置措施的可行性

❼ 環境影響評價有哪些方法

有三種:

第一種是環境影響報告書,指的是對建設項目本身或可能對周圍環境造成重大影響或污染的;

第二種是環境影響報告表,指的是對建設項目本身可能產生或是能周圍環境造成較大污染和影響的;

第三種是環境影響登記表,指的是造成的污染或影響較輕。

常用術語:

(1)環境要素。環境要素也稱作環境基質,是構成人類環境整體的各個獨立的、性質不同的而又服從整體演化規律的基本物質組分。通常是指自然環境要素,包括大氣、水、生物、岩石、土壤以及聲、光、放射性、電磁輻射等。環境要素組成環境的結構單元,環境結構單元組成環境整體或稱為環境系統。

(2)環境遙感。用遙感技術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環境以及環境各要素的現狀、動態變化發展趨勢,進行研究的各種技術和方法的總稱。具體地說,是利用光學的、電子學的儀器從高空(或遠距離)接收所測物體的反射或輻射電磁波信息。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環境影響評價

❽ 環境影響評價大綱有哪些內容

14.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1. 環境影響評價的特點、概念及意義
特點:
(1)預測性
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前者是指預測和評價擬建項目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後者是指通過環境調查和監測,對一定區域的環境質量現狀進行評定。
(2)客觀性
進行必要的環境監測,然後作出科學的預測和評價。
(3)綜合性
涉及到多種學科;需要由持有評價證書的單位互相協作,共同完成評價任務。
根據開發建設活動的不同,可以分為
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
 區域開發建設的環境影響評價
 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

概念:見第2題

意義:
⑴貫徹「預防為主」,實現經濟、環境效益統一的重要手段
實踐證明,單純的末端治理是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環境質量下降局面的。
⑵為某一地區的發展方向和規模提供科學依據
通過環境影響評價, 可弄清該地區的環境現狀,及開發建設活動對環境可能產生影響的范圍和程度。
⑶加強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重要內容
將建設項目的環境管理納入建設項目管理的軌道。從而有效地防止新污染源的產生

2.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適用范圍與分類管理

3. 環境影響評價機構與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

15. 環境影響識別
 基本概念和一般特徵

 環境影響識別的方法
16. 環評專題設置
17. 工程分析
 基本概念和主要作用
概念:工程分析的主要任務是對工程的一般特徵、污染特徵、以及可能導致生態破壞的因素做全面分析。從宏觀上掌握開發行動或建設項目與區域乃至國家環境保護全局的關系,從微觀上為環境影響預測、評價和污染控制措施提供基礎數據。
作用:
1. 項目決策的主要依據之一
2. 為環境影響評價提供基礎資料
3. 為生產工藝和環保設計提供優化建議

 分析方法:類比調查法、物料衡演算法、資料復用法的概念
1、類比法:是用與擬建項目類型相同的現有項目的設計資料或實測數據進行工程分析的常用方法。
採用此法時,為提高類比數據的准確性,應充分注意分析對象與類比對象的相似性和可比性。如工程一般特徵的相似性、污染物排放特徵的相似性和環境特徵的相似性等。
2、物料衡演算法:
3、此法是利用已有的同類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資料或可行性研究報告等資料進行工程分析的方法。

18. 大氣環境影響評價
• 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等級劃分的判據及其確定
劃分依據:
污染物排放量
地形復雜程度
大氣環境質量標准
計算:

• 大氣環境影響評價中不同等級的范圍確定
評價等級:
Pi≥2.5×109 2.5×109>Pi≥2.5×108 Pi< 2.5×108
復雜地形 一 二 三
平 原 二 三 三
復雜地形:山區、丘陵、沿海、大中城市的城區
評價級別的調整:
(1)根據項目的性質、總投資額和產值,周圍地形的復雜程度、環境敏感區分布、當地大氣污染程度,可適當調整,幅度上下不應超過一級(2)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有危害而又沒有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污染物,其評價工作等價不應低於二級。
評價范圍:
級 別 一 二 三
范 圍 16~20km 10~14km 4~6km
• 決定於評價等級
• 平原取上限,復雜地形取下限
• 少數等標排放量較大的一、二級項目,評價范圍應適當擴大。
• 主要污染源為中心,主導風向為主軸,按正方形或矩形劃定范圍
• 無明顯主導風向,可取東西向或者南北向為主軸
• 某些項目需要擴大時,各方位的界外區域的邊長大致為評價區域邊長的0.5倍
• 若界外區域包含環境敏感區,應將評價區擴大到界外區域;若包含荒山、沙漠等非敏感區,可適當縮小。
• 核設施的大氣環評以核設施為中心,半徑為80Km的圓形地區。

•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分類管理名錄》環境敏感區的概念
• 1、需特殊保護地區:指國家或地方法律法規確定、縣以上人民政府劃定的需特殊保護的地區,如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歷史文化保護地(區),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
• 2、生態敏感與脆弱區:指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及重點監督區、天然濕地、珍稀動植物棲息地或特殊生境、天然林、熱帶雨林、紅樹林、珊瑚礁、產卵場、漁場等重要生態系統或自然資源。
• 3、社會關注區:指文教區、療養地、醫院等區域以及具有歷史、科學、民族、文化意義的保護地。
• 4、環境質量已達不到環境功能區劃要求的地區。

• 了解評價區環境空氣監測制度
(1)監測因子:篩選因子
(2)監測布點:以功能區為主兼顧均勻性。
一級(10個),二級(不少於6個),三級(1-3,含例行監測點)
(3)監測制度:一級2期(冬、夏):二級(一期不利氣象季節,必要時二期)三級:必要時作一期
(4)統計分析:濃度范圍、一次最高值、日均范圍、超標率、日變化及季變化等。
(5)同步污染氣象調查:主要有風玫瑰、季(期)小時平均風速的日變化。

• 大氣環境影響預測的主要內容
(1)代表性氣象條件下的最大落地濃度及距源距離;
(2)不利氣象條件下(逆溫、靜風、小風、熏煙)的評價區濃度分布;
(3)對保護目標或敏感點的影響;
(4)對評價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的變化及影響;
(5)對國家實施總量控制因子、提出總量控制建議指標;
(6)進行無組織排放濃度影響預測,計算衛生防護距離。

19. 水環境影響評價
• 評價等級劃分的判據
1.項目污水排放量
2.污染物分類
3.污水水質的復雜程度
4.受納水域的規模
5.受納水域的水質類別需求

• 水環境現狀調查范圍的確定原則
(1)包括受建設項目影響較顯著的范圍
(2)按照污染物排放後的達標范圍,並考慮評價等級(等級高、范圍大)
(3)下游附近有敏感區(水源地、自然保護區),應延長到敏感區上游邊界。

• 水環境影響預測的內容
1.建設項目地面水環境影響預測時期原則上一般劃分為:建設期、運行期和服務期滿後三個階段;
2.所有建設項目均應預測生產運行期對地面水環境的影響。個別項目需要預測服務期滿後。
3.地面水環境預測考慮水體自凈能力的不同時段。分為:自凈能力最小、一般和最大。

• 完全混合河流水質模型的適用范圍及計算
1.河流充分混合段;
2.持久性污染物
3.河流為恆定流動
4.廢水連續排放

• C-污染物濃度,mg/L;
• C0-上游來水污染物濃度,mg/L;
• Q0-上游來水流量,m3/s;
• Cw-污水排放濃度,mg/L ;
• q-污水排放量,m3/s ;

20. 環境雜訊影響評價
• 環境雜訊的概念
工業生產、建築施工、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中產生、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聲音。
• 環境雜訊評價等級的判據及主要內容
雜訊評價工作等級劃分的依據包括:
(l)按投資額劃分建設項目規模(大、中、小型建設項目);
(2)雜訊源種類及數量;
(3)項目建設前後雜訊級的變化程度;
(4)建設項目雜訊有影響范圍內的環境保護目標、環境雜訊標准和人口分布。
一級評價:
對於大、中型建設項目,屬於規劃區內的建設工程,或受雜訊影響的范圍內有適用於GB3096-93規定的0類標准及以上的需要特別安靜的地區,以及對雜訊有限制的保護區等雜訊敏感目標;項目建設前後雜訊級有顯著增高(雜訊級增高量達5~10dBA或以上)或受影響人口顯著增多的情況,應按一級評價進行工作。
二級評價:
對於新建、擴建及改建的大、中型建設項目,若其所在功能區屬於適用於GB 3096—93規定的1類、2類標準的地區,或項目建設前後雜訊級有較明顯增高(雜訊級增高量達3~5dBA)或受雜訊影響人口增加較多的情況,應按二級評價進行工作。
三級評價:
對處在適用GB 3096~93規定的3類標准及以上的地區(指允許的雜訊標准值為65dBA及以上的區域)的中型建設項目以及處在GB 3096-93規定的1、2類標准地區的小型建設項目,或者大、中型建設項目建設前後雜訊級增加很小(雜訊級增高量在3dBA以內)且受影響人口變化不大的情況,應按三級評價進行工作。

• 環境雜訊衰減及計算
(1)聲壓級定義:
某聲壓p與基準聲壓po之比的常用對數乘以20稱為該聲音的聲壓級,以分貝計,計算式為:
Lp=20lg(P/P0)
(2)聲級(分貝)的相加
分貝相加一定要按能量(聲功率或聲壓平方)相加,求合成的聲壓級L1+2計算式為:
L1+2=10lg (10L1/10+10L2/10)
幾個聲壓級相加的通用式為:
L總=10lg∑100.1Li
式中:L總為幾個壓級相加後的總聲壓級,dB;
Li為某一個聲壓級,dB。
若上式的幾個聲壓級均相同,即可簡化為:
L總=LP+10 lgN
式中: LP為單個聲壓級,dB;
N為相同聲壓級的個數。
(3)聲級(分貝)的相減
兩個聲壓級相減的計算式:
L1-2=10 lg(100.1L1-100.1L2)
式中:L為兩個相減後的聲壓級,dB;
L1、L2為兩個聲壓級(L1≥L2),dB。
雜訊隨距離的衰減
1、點聲源隨傳播距離增加引起其衰減值
點聲源的聲音向外發散在自由場中遵循著球面發散規律:
ΔL1=10 lg1/4πr2
式中:ΔL1—距離增加產生衰減值,dB;
r——點聲源至受聲點的距離,m。
在距離點聲源r1~r2處的衰減值:
ΔL1=20 lg r1/r2
當r2=2r1時,△L1=−6(dB),即點聲源聲傳播距離增加1 倍,衰減值是6dB。
2、線聲源隨傳播距離增加引起其衰減值
線聲源的聲音向外發散遵循著圓柱體發散規律:
ΔL1=10 lg1/2πrl
式中:ΔL1—距離增加產生衰減值,dB;
r—線聲源至受聲點的距離,m;
l—線聲源的長度,m。
當r/l<1/3時,可視為無限長線聲源。此時,在距離線聲源r1~r2處的衰減值為:
ΔL1=10 lg r1/r2
當r2=2r1時,由上式可計算出ΔL1=−3(dB),即線聲源聲傳播距離增加一倍,衰減值是3dB。
當r/l>1時,可視為點聲源。
3、雜訊從室內向室外傳播的聲級差計算
當聲源位於室內,設靠近開口處(或窗戶)室內和室外的聲級分別為L1和L2
若聲源所在室內聲場近似擴散聲場,則聲級差為:
NR=L1-L2=TL+6
式中:TL為隔牆(或窗戶)的傳輸損失。
其中L1可以是測量值或計算值,若為計算值時,按下式計算:

式中:
LW1—為某個室內聲源在靠近圍護結構處產生
的倍頻帶聲功率級;
r1—某個室內聲源在靠近圍護結構處的距離;
R—房間常數;
Q—方向性因子;
L1—靠近圍護結構處的倍頻帶聲壓級。

21. 土壤環境影響評價
• 土壤環境質量的分類與分級
分類:
根據土壤應用功能和保護目標,劃分為三類:
Ⅰ類主要適用於國家規定的自然保護區(原有背景重金屬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茶園、牧場和其他保護地區的土壤,土壤質量基本 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類主要適用於一般農田、蔬菜地、茶園、果園、牧場等土壤,土壤質量基本上對植物和環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類主要適用於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礦產附近等地的農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質量基本上對植物和環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分級:
一級標准 為保護區域自然生態,維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環境質量的限制值。
二級標准 為保障農業生產,維護人體健康的土壤限制值。
三級標准 為保障農林業生產和植物正常生長的土壤臨界值。

• 土壤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內容
(1)土壤環境資料、植物生長及污染物含量、土壤標准和土地利用狀況;
(2)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和累積規律
(3)土壤侵蝕和沉積預測
(4)土壤污染預防和治理措施

22.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 生態環境影響的概念
通過定量揭示和預測人類活動對生態影響及其對對人類健康和經濟發展作用分析確定一個地區的生態負荷或環境容量。
• 生態環境影響替代方案概念
替代方案指開發項目的規模、選址(線)的可以替代方案。也包括項目環保措施的多方案比較。

23. (開發區)區域環境影響評價
• (開發區)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
(1) 識別開發區的區域開發活動可能帶來的主要環境影響以及可能制約開發區發展的環境因素。
(2) 分析確定開發區主要相關環境介質的環境容量,研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方案。
(3) 從環境保護角度論證開發區環境保護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設施的規模、工藝和布局的合理性,優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
(4) 對擬議的開發區各規劃方案(包括開發區選址、功能區劃、產業結構與布局、發展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環保設施等)進行環境影響分析比較和綜合論證,提出完善開發區規劃的建議和對策。
• (開發區)區域環境影響識別的內容
(1) 按照開發區的性質、規模、建設內容、發展規劃、階段目標和環境保護規劃,結合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和環境功能區劃等,調查主要敏感環境保護目標、環境資源、環境質量現狀,分析現有環境問題和發展趨勢,識別開發區規劃可能導致的主要環境影響,初步判定主要環境問題、影響程度以及主要環境制約因素,確定主要評價因子。
(2) 主要從宏觀角度進行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兩方面的環境影響識別。
(3) 一般或小規模開發區主要考慮對區外環境的影響,重污染或大規模(大於10平方公里)的開發區還應識別區外經濟活動對區內的環境影響。
(4) 突出與土地開發、能源和水資源利用相關的主要環境影響的識別分析,說明各類環境影響因子、環境影響屬性(如可逆影響、不可逆影響),判斷影響程度、影響范圍和影響時間等。
(5) 影響識別方法一般有矩陣法、網路法、GIS支持下的疊加圖法等。

• 了解(開發區)區域環境影響識別的專題設置
a.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
b.規劃方案分析與污染源分析
c.環境空氣影響分析與評價
d.水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
e.固體廢物管理與處置
f.環境容量與污染物總量控制
g.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
h.開發區總體規劃的綜合論證與環境保護措施
i.公眾參與
j.環境監測和管理計劃

24.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 規劃環評的適用范圍
適用於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組織編制的「一地三域」和「十種專項規劃」 的環境影響評價。
「一地三域」規劃指: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區域、流域、海域的建設、開發利用規劃;
「十種專項規劃」指:工業、農業、畜牧業、林業、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設、旅遊、自然資源開發的有關專項規劃。
• 規劃環評的基本概念
在規劃編制階段,對規劃實施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價,並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的過程。
• 介入規劃環評的四種方式
1.目標型:在規劃的制定之初介入,通過評價以明確規劃的環境目標及環境保護原則與要求。
2.融合型:評價成為規劃的編制過程的一個環節,可充分的評價與分析規劃的各替代方案的環境影響,以規范規劃的環境目標和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3.反映型:在規劃的草案形成之後、正式報批之前介入,此類尤其適用於由第三方承擔的評價。
4.部分切入型:在規劃制定過程的一個或多個時間段,以及規劃的一個或多個方面介入開展專題性環境影響評價。
• 規劃環評的基本內容
1、規劃分析
2、環境現狀與分析
3、環境影響識別與確定環境目標和評價指標
4、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
5、針對各個規劃方案(包括替代方案),擬定環境保護對策和措施,確定環境可行的推薦規劃方案。
6、開展公眾參與
7、擬定監測、跟蹤評價計劃
8、編寫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報告書、篇章或說明)

❾ 哪些是生態建設工程

生態建設目標:
到下個世紀中葉,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分近期、中期和遠期三個階段進行規劃。各階段的奮斗目標是:

(一)近期目標。從現在起到2010年,用大約12年的時間,堅決控制住人為因素產生新的水土流失,努力遏制荒漠化的發展。生態環境特別惡劣的黃河長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點地區以及嚴重荒漠化地區的治理初見成效。主要奮斗目標是:到201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0萬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積2200萬公頃;新增森林面積39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十九以上(按郁閉度大於0.2計算,下同);改造坡耕地670萬公頃,退耕還林500萬公頃,建設高標准、林網化農田1300萬公頃;新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5000萬公頃,治理「三化」草地3300萬公頃;建設一批節水農業、旱作農業和生態農業工程;改善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面積達到百分之八。在生態環境重點區域建立預防監測和保護體系。

從現在起到2003年是實現近期目標的關鍵時期。要力求起好步,開好局。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治理步伐,有效遏制黃河上中游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有計劃地停止天然林的採伐和濕地開發,堅決禁止毀林毀草開墾和圍湖造地,對過度開墾、圍墾的土地,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還林還草還湖,逐步將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25度以下的坡地實現梯田化。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建設高產穩產基本農田,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穩定解決貧困地區的脫貧問題,減輕經濟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壓力。到2003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0萬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積960萬公頃;新增森林面積25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十七點六以上,新增自然保護區面積800萬公頃;改造坡耕地300萬公頃,退耕還林300萬公頃,建設高標准、林網化農田面積600萬公頃;新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2000萬公頃,治理「三化」草地1500萬公頃。在重點區域建設一批水土保持、節水灌溉、旱作農業和生態農業示範工程。建立全國生態環境預防監測體系。

(二)中期目標。從2011—2030年,在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之後,大約用20年的時間,力爭使全國生態環境明顯改觀。這一時期的主要奮斗目標是:全國百分之六十以上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得到不同程度整治,黃河長江上中游等重點水土流失區治理大見成效;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積4000萬公頃;新增森林面積4600萬公頃,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二十四以上,各類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國土面積達到百分之十二;旱作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技術得到普遍運用,新增人工草地、改良草地8000萬公頃,力爭一半左右的「三化」草地得到恢復。重點治理區的生態環境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三)遠期目標。從2031—2050年,再奮斗20年,全國建立起基本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系統。主要奮斗目標是:全國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基本得到整治,宜林地全部綠化,林種、樹種結構合理,森林覆蓋率達到並穩定在百分之二十六以上;坡耕地基本實現梯田化,「三化」草地得到全面恢復。全國生態環境有很大改觀,大部分地區基本實現山川秀美。

全國生態環境建設總體布局:

我國地域遼闊,區域差異大,生態系統類型多樣。東部地區,地勢低平,氣候濕潤,雨熱同季,經濟比較發達,生態環境相對較好。西部地區,降雨稀少,乾旱高寒,交通不便,經濟欠發達,生態環境惡劣,林草植被一旦遭受破壞,極難恢復。中部地區,處於東部平原和西部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形復雜,生態環境脆弱,長期以來由於資源過度利用,自然生產力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問題最為嚴重,是生態環境治理的重點區域。針對上述特點,參照全國土地、農業、林業、水土保持、自然保護區等規劃和區劃,將全國生態環境建設劃分為八個類型區域。

(一)黃河上中游地區。本區域包括晉、陝、蒙、甘、寧、青、豫的大部或部分地區。生態環境問題最為嚴峻的是黃土高原地區,總面積約64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黃土覆蓋地區,氣候乾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水土流失面積約占總面積的百分之七十,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地。這一地區土地和光熱資源豐富,但水資源缺乏,農業生產結構單一,廣種薄收,產量長期低而不穩,群眾生活困難,貧困人口量多面廣。加快這一區域生態環境治理,不僅可以解決農村貧困問題,改善生存和發展環境,而且對治理黃河至關重要。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以小流域為治理單元,以縣為基本單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溝壩地等基本農田為突破口,綜合運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盡可能做到泥不出溝。陡坡地退耕還草還林,實行草、灌木、喬木結合,恢復和增加植被。在對黃河危害最大的砒砂岩地區大力營造沙棘水土保持林,減少粗沙流失危害。大力發展雨水集流節水灌溉,推廣普及旱作農業技術,提高農產品產量,穩定解決溫飽問題。積極發展林果業、畜牧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二)長江上中游地區。本區域包括川、黔、滇、渝、鄂、湘、贛、青、甘、陝、豫的大部或部分地區,總面積170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55萬平方公里。該區域山多山高平壩少,生態環境復雜多樣,水資源充沛,但保水保土能力差,土地分布零星,人均耕地較少,且旱地坡耕地多。長期以來,上游地區由於受不合理的耕作、草地過度放牧和森林大量採伐等影響,水土流失日益嚴重,土層日趨瘠薄;滇、黔等石質山區降雨量和降雨強度大,滑坡、泥石流災害頻繁,不少地區因土地「石化」而貧困,甚至喪失基本生存條件。中游地區因毀林毀草開墾種地,水土流失嚴重,造成江河湖庫泥沙淤積,加上不合理的圍湖造田,加劇洪澇災害的發生。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以改造坡耕地為中心,開展小流域和山系綜合治理,恢復
和擴大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保護天然林資源,支持重點林區調整結構,停止天然林砍伐,林業工人轉向營林管護。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和人工草地。有計劃有步驟地使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還林(果)還草,25度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草地資源、農村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禁止濫墾亂伐,過度利用,堅決控制人為的水土流失。

(三)「三北」風沙綜合防治區。本區域包括東北西部、華北北部、西北大部乾旱地區。這一地區風沙面積大,多為沙漠和戈壁,適宜治理的荒漠化面積為31萬平方公里。由於自然條件惡劣,乾旱多風,植被稀少,草地「三化」嚴重,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農村燃料、飼料、肥料、木料缺乏,嚴重影響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在沙漠邊緣地區,採取綜合措施,大力增加沙區林草植被,控制荒漠化擴大趨勢。以「三北」風沙線為主幹,以大中城市、廠礦、工程項目周圍為重點,因地制宜興修各種水利設施,推廣旱作節水技術,禁止毀林毀草開荒,採取植物固沙、沙障固沙、引水拉沙造田、建立農田保護網、改良風沙農田、改造沙漠灘地、人工墊土、綠肥改土、普及節能技術和開發可再生能源等各種有效措施,減輕風沙危害。因地制宜,積極發展沙產業。

(四)南方丘陵紅壤區。本區域包括閩、贛、桂、粵、瓊、湘、鄂、皖、蘇、浙、滬的全部或部分地區,總面積約120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土壤類型中紅壤佔一半以上,廣泛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崗地,以湘贛紅壤盆地最為典型。由於森林過度砍伐,毀林毀草開墾,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加劇,泥沙下泄淤積江河湖庫,影響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區域內的沿海地區處於海陸交替、氣候突變地帶,極易遭受台風、海嘯、洪澇等自然災害的危害。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並舉,加大封山育林和退耕還林力度,大力改造坡耕地,恢復林草植被,提高植被覆蓋率。山丘頂部通過封育治理或人工種植,發展水源涵養林、用材林和經濟林,減少地表徑流,防止土壤侵蝕。坡耕地實現梯田化,配置坡面截水溝、蓄水溝等小型排蓄工程。發展經濟林果和人工草地。解決農村能源問題。沿海地區大力造林綠化,建設農田林網,減輕台風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五)北方土石山區。本區域包括京、津、冀、魯、豫、晉的部分地區及蘇、皖的淮北地區,總面積約44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約21萬平方公里。部分地區山高坡陡,土層淺薄,水源涵養能力低,暴雨後經常出現突發性山洪,沖毀村莊道路,埋壓農田,淤塞河道;黃泛區風沙土較多,極易受風蝕、水蝕危害;東部濱海地帶土壤鹽鹼化、沙化明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加快石質山地造林綠化步伐,積極開展緩坡整修梯田,建設基本農田,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多林種配置開發荒山荒坡,合理利用溝灘造田。陡坡地退耕造林種草,支毛溝修建攔沙壩等,積極發展經濟林果和多種經營。

(六)東北黑土漫崗區。本區域包括黑、吉、遼大部及內蒙古東部地區,總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約42萬平方公里。這一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和木材生產基地。區內天然林與濕地資源分布集中,土地以黑土、黑鈣土、暗草甸土為主,是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由於地面坡度緩而長,表土疏鬆,極易造成水土流失,損壞耕地,降低地力;加之本區森林資源嚴重過伐,濕地遭到破壞,乾旱、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對農業的穩產高產造成危害,甚至對一些重工業基地和城市安全構成威脅。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停止天然林砍伐。保護天然草地和濕地資源。完善三江平原和松遼平原農田林網。綜合治理水土流失,減少緩坡面和耕地沖刷。改進耕作技術,提高農產品單位面積產量。

(七)青藏高原凍融區。本區域面積約176萬平方公里,其中水力、風力侵蝕面積22萬平方公里,凍融侵蝕面積104萬平方公里。該區域絕大部分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帶,土壤侵蝕以凍融侵蝕為主。人口稀少,牧場廣闊,東部及東南部有大片林區,自然生態系統保存較為完整,但天然植被一旦破壞將難以恢復。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以保護現有的自然生態系統為主,加強天然草場、長江黃河源頭水源涵養林和原始森林的保護,防止不合理開發。

(八)草原區。我國草原分布廣闊,總面積約4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百分之四十以上,主要分布在蒙、新、青、川、甘、藏等地區,是我國生態環境的重要屏障。長期以來,受人口增長、氣候乾旱和鼠蟲災害的影響,特別是超載過牧和濫墾亂挖,使江河水系源頭和上中游地區的草地「三化」加劇,有些地方已無草可用、無牧可放。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保護好現有林草植被,大力開展人工種草和改良草場(種),配套建設水利設施和草地防護林網,加強草原鼠蟲災防治,提高草場的載畜能力。禁止草原開荒種地。實行圍欄、封育和輪牧,建設「草庫侖」,搞好草畜產品加工配套。

規劃優先實施的重點地區和重點工程:

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需要把持久的奮斗和階段性攻堅結合起來,把全面推進和重點突破結合起來。繼續抓好目前正在實施的「三北」防護林體系等各類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廣泛發動群眾持久地開展植樹種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設生態農業。今後5年和到2010年,國家把目前生態環境最為脆弱,對改善全國生態環境最具影響,對實現近期奮斗目標最為重要的黃河長江上中游地區、風沙區和草原區作為全國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地區,集中力量予以支持,力爭在短時期內有所突破。

黃河上中游地區。以坡耕地改造和溝道治理為基礎,堅持草灌(木)先行,擴大林草植被,遏制水土流失面積擴大,減少輸入黃河的泥沙量。以黃土高原地區為重點,優先建設天然林保護工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重點水土流失區林業與草地治理工程、節水灌溉工程、以旱作農業為主的生態農業建設工程等。主要建設任務是:到2003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萬平方公里,完成造林面積350萬公頃,改造坡耕地30萬公頃,建設一批節水灌溉、旱作農業、生態農業、農村能源和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工程。到2010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萬平方公里,完成造林面積970萬公頃。

長江上中游地區。把對減少泥沙流失,保障長江安全至關重要的嘉陵江流域、雲南金沙江流域、洞庭湖區、鄱陽湖區、川西地區和三峽庫區等重點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好,努力在以坡改梯為主的基本農田建設、以小型水利設施為主的水利建設以及自然資源保護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優先建設一批林果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加快天然林區森工企業轉產,停止天然林砍伐,大力開展營林造林,建設生態農業工程,推廣水土保持耕作技術。主要建設任務是:到2003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萬平方公里,完成造林面積300萬公頃,改造坡耕地70萬公頃,建設一批旱作農業、生態農業、農村能源、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工程以及沃土示範工程。到2010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萬平方公里,完成造林面積1500萬公頃。

風沙區。把重點放在土地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半乾旱農牧交錯地帶,遏制荒漠化擴大的勢頭。生態環境建設要與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結合起來,以增加沙區林草植被為主,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農藝措施綜合配套,優先建設「三北」防護林工程、防治荒漠化工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生態農業建設工程等。主要建設任務是:到2003年,綜合治理風沙面積4萬平方公里,治沙造田45萬公頃,建設農田防護林75萬公頃,建設一批旱作農業、生態農業、農村能源工程。到2010年,綜合治理風沙面積9萬平方公里,建設農田防護林160萬公頃。

草原區。採取人工種草、飛播種草、圍欄封育等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辦法,變草地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提高牧業生產水平,實現草場永續利用,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優先建設內蒙古呼倫貝爾、錫林郭勒、鄂爾多斯,青海環湖、青南,甘肅甘南,四川甘孜、阿壩,新疆天山等重點地區的「三化」草地治理工程、草地鼠蟲害防治工程等。主要建設任務是:到2003年,人工種草和改良草場面積累計1000萬公頃,建設高標准圍欄草場300萬公頃,治蟲滅鼠2500萬公頃。到2010年,人工種草和改良草場面積累計2670萬公頃,建設高標准圍欄草場800萬公頃。

通過重點工程的建設,把這些關系全局發展的重點地區的基本農田、優質草地、水源涵養林和防風固沙林建設起來,形成帶網片結合、縱橫交錯、相互聯結、結構合理的林草植被體系和水土流失防治體系,使這些區域的生態環境有較大改觀,為全國生態環境的改善奠定基礎。此外,國家還要按照區域布局,有計劃、有步驟地選建一批生態環境建設綜合示範區,建立和完善預防監測保護體系。

❿ 生態影響型項目工程分析的基本內容有什麼呢

墮彍槈湉s瀉能殖A、工程概況 B、施工規范 C、生態環境影響源強分析 D、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E、替代方案

與生態影響型建設工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州假山景觀設計工程 瀏覽:862
哈爾濱工程造價招聘 瀏覽:937
建築工程土建勞務分包 瀏覽:632
道路監理工程師 瀏覽:476
安徽工程大學機電學院在本校嗎 瀏覽:370
河北工程大學保研率多少 瀏覽:287
有學質量工程師的書嗎 瀏覽:479
康樂縣建築工程公司 瀏覽:569
助理工程師二級 瀏覽:872
注冊安全工程師初級考試時間 瀏覽:90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題研究 瀏覽:881
工程造價圖紙建模 瀏覽:888
遼寧恆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瀏覽:93
實行施工總承包的工程項目 瀏覽:737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興趣愛好 瀏覽:316
密歇根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專業 瀏覽:388
廣西交通工程質量監督站 瀏覽:31
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考研參考書目 瀏覽:858
有線電視工程建設管理條例 瀏覽:270
雲南工程監理公司排名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