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雙龍橋位於及創建時間是怎樣的
雙龍橋位於建水古城城西瀘江與塌沖河交匯之水面上,是一座三閣十七孔大石拱橋。因兩河蜿蜒如龍,故而得名;俗稱「十七孔橋」。雙龍橋是雲南省古橋梁中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座多孔聯拱石橋。
雙龍橋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當時只是在滬江上建三孔石橋,後因滬江、塌沖河水泛濫,河床逐漸加寬,三孔小橋獨居河中,不能橫貫兩岸。
㈡ 雙龍橋有哪些特色
1839年,當地居民在石橋南端新建石橋14孔,與原有的3孔成雁齒連接,共為17孔,全長148米。
橋身用打鑿得很平整的約500塊石塊鑲砌而成,兩側壘條石為欄。正中一孔用巨石砌成台墩,上建一大閣樓,下留有泄水孔洞,橋的南北兩端各建一小閣,三閣交相輝映,蔚為壯觀;後於咸豐年間全部毀於戰火。1898年,又重建三座飛檐式閣樓,比原建的更為氣勢恢宏。
中間的大閣為坊式結構,三層。屋頂為金黃琉璃瓦,歇山頂,高接雲霄,造型的獨特在於頂層分隔成小屋三間,一大二小,呈「山」字形排列,屋頂也分解成「品」字形的3個小歇山頂,二樓也因勢隆起4個小歇山頂。此閣大而壯觀,素有「滇南大觀樓」之稱。
橋南端為雙層八角攢尖頂橋亭,高約有10多米,玲瓏秀麗,造型美觀,與大閣互相輝映。
㈢ 雙龍橋的介紹
雙龍橋,俗稱「十七孔橋」,是座三閣十七孔大石拱橋。它坐落於建水古城城西5里處,橫跨瀘江與塌沖河交匯之水面上,是雲南省著名古跡之一,已列入中國造橋史冊。清乾隆年間先建三孔,道光年間又建十四孔與之相連,因此俗稱 「十七孔橋」。橋中建有三層樓閣,兩端各有亭閣一座。橋身用巨石砌成,全長148.26米,寬3米,遠看猶如一艘樓船,近觀似長虹卧波。它造型奇巧,是我國現存的優秀古橋之一,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景點。2006年05月25日,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㈣ 雙龍橋的簡介
雙龍橋位於建水城西3公里的瀘江與塌沖河上,因兩河蜿蜒如龍,故而得名,俗稱「十七孔橋」,是一座三閣十七孔大石拱橋,長148米,寬3-8米,是雲南省著名古跡之一,被認為是雲南省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座多孔連拱橋,已列入中國造橋史冊。
橋中建有三座飛檐式閣樓,樓中有樓,橋樓相映,蔚為大觀,不失為我國造橋史上極為珍貴的傑作。兩端閣樓略小,居中一座大而壯觀,素有「滇南大觀樓」之稱。
1965年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前來考察,將其列為全國大型古橋之一,遂被定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㈤ 雙龍橋建於什麼年代
雙龍橋,俗稱「十七孔橋」,是座三閣十七孔大石拱橋。它坐落於建水古城城西5里處,橫跨瀘江與塌沖河交匯之水面上,是雲南省著名古跡之一,已列入中國造橋史冊。
建水城西三里滬江河上的雙龍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當時只是在滬江上建石橋三孔,後因滬江、塌沖河水泛濫,河床逐漸加寬,三孔小橋獨居河中,不能橫貫兩岸,當地官民又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續建十四孔,與原建的三孔橋首尾相連,雁齒蟬聯、合為一體,故又稱「十七孔橋」。橋高9米,初建三孔寬5米,後建十四孔寬3米,全橋長148米、橋身用打鑿得很平整的約500塊石塊鑲砌而成,兩側壘條石為欄。並在橋上建蓋了三座飛檐式閣樓。兩端閣樓略小,居中一座大而壯觀。後於咸豐年間全部毀於戰火。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又重建三座飛檐式閣樓,比原建的更為氣勢恢宏。橋上建有亭閣三座,層檐重疊,檐角交錯。
㈥ 雙龍橋起到哪些作用
在這上洋的峽谷中,有一木拱廊橋,是一座重建的雙龍橋,橋長66米,寬4.5米,兩墩三孔。
雙龍橋既是交通兩岸的橋梁,又是遊客中途休息,乘涼和避風雨的場所,而且還是觀賞白水洋全景的觀景台。橋的樑上書寫著優美的對聯供遊客鑒賞,橋中的神龕上祀奉的觀音菩薩是善男信女們朝拜的地方。
㈦ 關於雙龍橋的修建有哪些傳說
據說,金碧溪原來只是一個渡口。行人過往都需要擺渡乘船過河。古時候,在金碧溪的渡口擺渡的人往往是有錢人家的行善之舉,渡河是不收錢的,當地人們將它稱為「義渡」。
有一年,這個渡口設「義渡」的是一位攬載幫當水手的陳洪順。後來他發家致富,樂善好施,將家產變賣設義渡。但是「義渡」了多年的陳洪順,已經是年邁多病了,72歲那年去世後,原來那隻破舊的渡船也被洪水沖走了。
人來人往的「義渡」由於陳洪順的去世而中斷了,港口很快也淪為了路斷人稀的溪口。每當夏秋季節時山洪瀑瀉,嘉陵江江水倒灌,無船擺渡,人們只有望溪興嘆。
傳說,金碧溪的坡上有一家姓劉的農民,家中只有母子倆人。年方20歲的劉世海,從小喪父,與老母相依為命。
一天,劉世海的老母親突發重病,臨終之前拉著兒子的手說:「孩子,你要為人們多做好事,要行善積德。今後,你只要有辦法,一定要在渡口修座橋來方便行人。」
有孝心的劉世海含著淚答應了老母親等葬送走老母親以後,劉世海便決定遵從老母親臨終前的託付在這里修一座橋。
但是劉世海的家裡一直是清貧如洗,哪來的錢修橋呢?他決定先背人過河,有了錢再修橋。
從母親去世後起,劉世海便在渡口的淺溪處開始背人渡河。十年如一日,他背了成千上萬的過往行人過了河,包括那些年輕少婦和姑娘。
在背女子過河時,他從沒動過一絲邪念,讓姑娘們伏在他寬厚的背上,穩穩當當背她們過河。不少過河的人拿出錢來給他,有時他都一文不收。
劉世海的善行,不僅在嘉陵江沿岸碼頭傳為美談,也感動了天上的玉皇大帝。太白金星根本不相信凡間竟會還有這樣沒有私慾的青年人。
玉皇大帝為了探知真相,便讓太白金星化為一位美貌俊俏的女子來溪邊過河。劉世海見到這等天仙般的美女,依然不為其所動,小心穩當地背她過了河。
玉皇大帝聽了,十分感動,決定讓劉郎修橋的願望得到實現。
一天,劉郎一早又來河邊背人過河。有位年輕姑娘來到溪邊,懇求說:「我老母患急病,急需過河去請郎中。我母患病已將家裡錢財用完,沒錢酬勞,希望做做好事。」
劉世海二話沒說,背起姑娘就下水,可是他越走越感身上背的人越來越重,又不好意思轉臉去看。當他一腳跨上岸時,「咚」的一聲,身子突然一閃跌倒在沙壩上。
劉世海定睛一看,這哪是什麼姑娘,背上背的竟是閃閃發光的一背篼元寶。劉世海心中彷彿早已明白,這是神仙顯靈了,送來助他修橋的資金。
劉世海當機立斷,馬上雇請能工巧匠進行設計和修建。經過七七四十九天,溪上一座3孔石橋架起來了。
但天公不作美,眼看橋面要合攏了,修橋大師傅安裝石橋差兩節,不管用什麼石料怎麼也合不攏。眼看要發大水了,急得劉郎燒香祈禱。
此事傳到了龍宮,驚動了龍王,於是傳令小白龍、小青龍前來聽令。命他們助劉郎完成修橋的義舉。小白龍和小青龍降臨溪的上空一看,橋身不多不少就差橋面兩邊一節石板。
小白龍與小青龍龍身一躍弓腰躺到橋面空擋中,只聽「卡」的一聲,不偏不倚,不多不少,穩穩當當補上了空隙。青、白兩小龍,以身化橋,幫助劉郎修好了石拱大橋。
於是橋面上,一側白色龍頭伸出橋頭,後面露出龍尾;另一側,一青色龍頭突出橋頭,後面露出龍尾。一架飛跨金碧溪的三孔石拱大橋連成了。
從此,人們就把這座橋叫做「雙龍橋」。
㈧ 雙龍橋是哪個時候的
雙龍橋,俗稱「十七孔橋」,是座三閣十七孔大石拱橋。它坐落於建水古城城西5里處,橫跨瀘江與塌沖河交匯之水面上,是雲南省著名古跡之一,已列入中國造橋史冊。
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當時只是在滬江上建石橋三 雙龍橋孔,後因滬江、塌沖河水泛濫,河床逐漸加寬,三孔小橋獨居河中,不能橫貫兩岸,當地官民又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續建十四孔,與原建的三孔橋首尾相連,雁齒蟬聯、合為一體,故又稱「十七孔橋」。橋高9米,初建三孔寬5米,後建十四孔寬3米,全橋長148米、橋身用打鑿得很平整的約500塊石塊鑲砌而成,兩側壘條石為欄。並在橋上建蓋了三座飛檐式閣樓。兩端閣樓略小,居中一座大而壯觀。後於咸豐年間全部毀於戰火。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又重建三座飛檐式閣樓,比原建的更 雙龍橋為氣勢恢宏。橋上建有亭閣三座,層檐重疊,檐角交錯。
㈨ 雙龍橋的歷史狀況
何謂「雙龍」,即是以塌沖、瀘江兩條河匯合在一起,有一橋鎮鎖「雙龍」,因此而得名。建水城西三里滬江河上的雙龍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當時只是在滬江上建石橋三孔,後因滬江、塌沖河水泛濫,河床逐漸加寬,三孔小橋獨居河中,不能橫貫兩岸,當地官民又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續建十四孔,與原建的三孔橋首尾相連,雁齒蟬聯、合為一體,故又稱「十七孔橋」。橋高9米,初建三孔寬5米,後建十四孔寬3米,全橋長148米、橋身用打鑿得很平整的約500塊石塊鑲砌而成,兩側壘條石為欄。並在橋上建蓋了三座飛檐式閣樓。兩端閣樓略小,居中一座大而壯觀。後於咸豐年間全部毀於戰火。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又重建三座飛檐式閣樓,比原建的更為氣勢恢宏。橋上建有亭閣三座,層檐重疊,檐角交錯。正如碑記中所稱的「橋上建有飛閣三座,中間一閣層累為二,高接雲霄。更加左右兩閣,互相輝映,巍巍乎西望大觀也!」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曾在《儀態萬千的我國古代橋梁》專著中,把建水雙龍橋列入全國最著名的10餘座古橋代表作之中,且又在《中國古橋技術史》巨著中,設專目介紹了建水雙龍橋和北京頤和園的十七孔橋。
㈩ 建水的雙龍橋在哪裡
建水雙龍橋具體地址:建水縣西庄鎮張家營。其實只要坐上去西庄的車,問司機,他就會准確告訴你的,下車後再問一下路人,就可以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