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修河的水利概況
修河歷史上通航條件較好,木帆船曾上溯到上游段的渣津。航運是物資運輸和貿易的主要方式。
1972年,柘林水庫大壩建成蓄水後,原來的天然通航道從此被截斷。
1983年4月,壩頭右側建成設計通航能力50噸、年運貨量25萬噸的翻壩船滑道,水庫內外的船泊可過壩繼續航行。
2002年,修河中上游交匯處再次攔河建起抱子石水庫大壩,使幹流通航到此終止。而下游永修河段航道基本保持不變,貨物運輸可經鄱陽湖上溯南昌等地,下入長江諸河。永修縣城至吳城河口35千米的航道經1991年初整治後,已由VI級提升至V級,當年水上貨運量達67.3萬噸。2000年修河水上貨運量26.7萬噸。水上客運是永修縣重要交通方式,2000年縣城建成一處新客運碼頭,當年全縣水上客運量為96萬人次。
隨著公路交通發展,航運逐步減少。 修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設可上溯到唐代。唐會昌六年(846年),永修代知縣何易於在縣治南築何公堤,咸通三年(862年),永修縣令孫永築孫公堤。1948年底,全流域僅有小型水利工程100多座,灌溉面積10萬余畝;少量的圩堤工程也標准很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修河流域加固修復了原有水利設施,新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至2015年,流域內有大型水庫3座(柘林水庫、東津水庫、大塅水庫);有中型水庫16座(紅旗水庫、源口水庫、雲山水庫、石嘴水庫、盤溪水庫、抱子石水庫、郭家灘水庫、淹家灘水庫、龍潭峽水庫、小山口水庫、羅灣水庫、小灣水庫、石馬水庫、小欄關水庫、香坪水庫、樟樹嶺水庫);有小(一)、(二)型水庫599座。
柘林水庫於1975年末建成,壩長590.7米,最大壩高62米,集雨面積9340平方公里,占整個修河流域面積的63.5%;總庫容79.2億立方米,為全國土壩水庫之冠,其中防洪庫容32億立方米,興利庫容34.4億立方米,是一座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運和發展水產事業等綜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水電工程。
東津水庫於1993年興建,大(二)型水庫。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080 km,水庫總庫容7.05 億立方米,壩址至河源長117 km。
大塅水庫大塅水庫位於江西省銅鼓縣城東北的大塅鎮太坪村,距銅鼓縣城約32km,是大(二)型水庫,總庫容1.15億立方米。 修河上的橋梁建設歷史悠久,早在宋朝就建有石橋、木橋和浮橋。修水的北宋香花橋、西擺南宋橋等至今仍在使用。自宋以來,流域內建造的各種橋梁數以千計。清道光年間,修建的渣津福星橋,跨噪口、東港南北兩河水,全長240米,石墩石樑至今保持完整,為跨度最長的「修河古道第一橋」。
修河幹流上建橋則始於民國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修河幹流上相繼建成了坑口大橋、郭家灘橋、茅坪大橋、撫州坊大橋、寧紅大橋、武寧大橋、山下渡公路大橋、塗家埠鐵路橋(新橋)、易家河大橋、虯津公路大橋、立新公路大橋、福銀高速修河大橋等。
寧紅大橋位於修河修水大橋之上游的一座特大公路橋。2001年竣工通車。主橋全長540米。
武寧大橋位於武寧縣城東北角,橫跨修河。2001年主橋工程竣工。主橋長847米。
清江修河大橋是武吉高速公路跨越修河的一座鋼筋混凝土30米連續T形梁橋。2007年12月竣工。橋長578米。
易家河大橋位於柘林湖風景區易家河附近,橫跨修河。2010年建成。大橋總長915米。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流域水力資源逐步得到開發,先後建有柘林水電站 、東津電站 、抱子石電站等大型水電站,裝機5000千瓦以下小水電站有349座,總裝機容量17.29萬千瓦,年發電量5.95億千瓦時。銅鼓、修水、武寧3縣已實現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建設目標。
柘林水電站位於幹流中游末段。工程於1958年秋季開工興建,1970年8月復工續建,1972年8月第一台機組投產發電,1975年6月四台機組全部並網發電首期裝機18萬千瓦,2002年擴容至42萬千瓦。
東津電站位於上游修水,裝機6萬千瓦。
抱子石電站位於幹流上游末段,裝機4萬千瓦。
大圾水電站位於支流定江河一山口水中段,裝機1.28萬千瓦。
茶子崗水電站位於下游,裝機2.3萬千瓦。
盤溪水電站位於武寧羅溪水下游,裝機1.2萬千瓦。 修河流域境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眾多,內有雲居山一柘林湖國家級風景區、天柱峰、九嶺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南崖一清水岩省級風景區。位於河口處有永修縣吳城鎮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雲居山位於永修縣西北隅,方圓220平方千米,主峰海拔1 143米。山間有一處約7公頃的平原,禪宗千年古剎真如寺就坐落其中,現為國家重點開放寺廟,也是全國3個樣板叢林之一。
九嶺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處武寧縣,森林覆蓋率達91%,活立木總蓄積量達14.5萬立方米。園內珍稀樹種眾多,自然景觀奇特,有吳王峰、桃花尖、雲騰洞、象鼻洞等自然景觀。園內留有陶淵明、蘇軾、黃庭堅、周敦頤、韓琦等歷代文人筆墨古跡。
柘林湖位於永修縣西北部,地跨永修、武寧兩縣,是江西最大的一座人工湖,為省級地質公園。湖區為典型的向斜構造窪地,總面積308平方千米,蓄水量多達70億立方米,湖內含有大小不等的997個島嶼。
B. 誰能幫我找到江西余江縣的水利志!!高分懸賞!一九九一年編的 !
樹立「精品」意識,努力編修
集時代精華、流傳百世的一代名志
《長江志》編委會副總編 毛振培
李鐵映同志在全國地方誌第二次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指出:「現在志書多而不精,名志不多。」他號召:「修志者應有創名志、佳志、良志的意識和抱負,寫出一批優質志書來。」
今修江河水利志,發動面之廣,歷時之長,投入人力、財力之多,為有史以來之僅有。我們有幸參與新修江河水利志,應該樹立「精品」意識,努力編修集時代之精華、可流傳百世的一代名志佳作。而要出
「精品」 名志,應該注意以下一些環節。
一、志書屬性要定位準確
修志首先應該明確所修志書的屬性,這樣才能把握住所修志書的主線、記述范圍和科學內涵。
江河水利志包括:江河志、湖泊志、水利志、工程志、水利專業志等各種類型。
江河(湖泊)志是流域范圍內的水利專志。它以一個特指的江河水系為記述范圍,以該流域內江河(湖泊)治理開發和水資源綜合利用為主線。其科學內涵主要應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流域的基本情況,主要是流域內的各種資源特別是水資源的狀況;(2)流域內江河(湖泊)治理開發的基礎工作;(3)治理開發和水資源綜合利用的成就。今修江河(湖泊)志不應該成為流域范圍內的通志,如清代萬年淳撰修的《洞庭湖志》便是洞庭湖區的通志。
水利志則分為二種。當它作為省、地、縣志的水利卷時,是依附於省、地、縣志而存在的分志,應以該地區水利部門所管轄的事業發展為主線,而不涉及其他部門所從事的水利事業門類。當它獨立成書,作為省、地、縣級水利志時,則是本地區的水利專志,應以該地區水利事業的發展為主線,而不僅局限於水利部門所管轄的事業門類。因此,今修水利志不要混淆了「分志」和「專志」的概念,從而混淆了「水利事業門類」與「水利部門所管轄的事業門類」的差別。
二、篇目結構要反復斟酌
擬訂科學合理的篇目結構是精修江河水利志的前提。擬訂江河水利志的篇目結構,應遵照以下基本原則:(1)按照志書「橫排豎寫」的體例要求,江河水利志的篇、章、節、目應該按事業門類、專業特點或地區特色「橫排」;(2)篇章節目的「橫排」應符合事業、專業門類的科學領屬關系,做到領屬得當,歸屬得體,不要侵疆犯界;(3)篇目結構的安排要突出本志的主線和科學內涵;(4)篇目結構的設置要便於駕馭材料,以利於體現本志的特點特色。現以《長江志》為例,說明以上原則。
《長江志》的篇目結構採用了卷、篇、章、節、目的五級篇目體。以卷為類屬,以篇為實體。我們加強了對《長江志》篇目結構的宏觀研究,力求更好地體現江河志多層次、多學科的特點。經過反復研究調整,最後確定的篇目,全志分為7卷25篇。為了突出流域內江河湖泊治理開發和水資源綜合利用的主線,用2卷6篇全面記述治江的各項基本工作,包括:水文、測量、工程地質勘察,規劃、設計、科學研究;用2卷10篇記述治理開發成就。考慮到長江治理開發和流域綜合利用的復雜性,對治理開發成就未採用單一的專業分類法,而是採用系統工程的網路結構來謀篇設章,以利於立體交叉的綜合記述。治理開發分二個層次進行記述,一卷按水利專業門類,分別記述防洪、水力發電、灌溉與城鄉供水、航運工程、水土保持、水資源保護6項;另一卷則按點(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建設)、線(中下遊河道整治)、面(水庫移民與庫區建設、湖區開發治理),從不同的角度對具有長江流域特點特色的治理開發項目進行立體交叉的綜合記述。除了突出《長江志》主線的這4卷外,另三卷,一卷為流域綜述,分水系、自然條件、社會經濟、自然災害、歷代開發治理5篇,綜述流域基本情況,特別是流域內各種資源的情況;一卷大事記,分古近代大事記、當代大事記2篇;確定《長江志》篇目時,水政尚未作為水利事業的一個門類,因此將水政、人文2篇並列為一卷。
《長江志》記述治江基本工作的6篇,基本按事業(專業)門類分章。在這里我們注意了二點。一是要保證專業門類的完整性,做到「橫不漏項」。如《長江志·規劃》篇,按水利專業門類,規劃應包含流域規劃、幹流河道規劃、支流規劃、專業規劃、區域規劃、跨流域調水規劃等項。因此,我們即不能因為二次長江流域規劃的內容十分豐富,而將流域規劃的子項(二次「長流規」)升格成二章;也不能因為區域規劃的內容太少,而取消區域規劃章。二是要保證專業門類領屬關系的科學性,不因各章篇幅失衡而隨意變更歸並章節。如《長江志·科學研究》篇,「河流泥沙試驗研究」章的篇幅數倍於其他章,為了保持專業門類領屬關系的科學性,我們沒有歸並其他篇幅小的章。
但在按其他類編法分章時,只要不違背學科體系領屬關系的科學性,仍然可以作特殊的處理。《長江志·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建設》記述治理開發成就的10篇,多根據該項目在長江流域的特點特色分章。有按專業工作結合專業門類分章,有按工程項目或工程規模分章,有按水繫上中下游分章,有按區域分章。我們對這些篇,適當考慮了各章篇幅的均衡。如《長江志·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建設》篇是按工程分章,為了突出在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三個不同時期興建並在長江流域綜合利用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水利樞紐典型,我們將丹江口、葛洲壩、三峽水利樞紐單獨設章,而將其他綜合利用水利樞紐歸並為一章。
在《長江志》最初擬訂的篇目中,河流水系歸屬於自然條件篇,同其他江河水利志一樣,是將河流水系作為水利的環境背景來處理的。在進一步明確江河志的志書屬性定位以後,我們將河流水系視為江河志的一個記述主體,而列為《長江志》的第一篇。《長江志·水系》篇基本按上中下游水系分章,但根據長江的特點又將上游水系分為江源水系、金沙江水系、川江水系三章。因為按照地理學的原理,長江上中下游應以宜賓、宜昌為界劃分;而現在長江上中下游的劃分方法是民國時期提出以後約定俗成的。宜昌以上的上游水系河流形態、河谷地貌與水力資源有較大差異,混為一章記述有一定難度;而且,歷史文獻中對江源水系和金沙江水系的記述較少,而長委會組織的兩次江源考察又搜集了大量江源水系的資料尚未刊布,因此有必要將上游水系分為江源水系、金沙江水系、川江水系三章記述。
三、要緊緊把握科學內涵
志書對記述內容的基本要求是緊緊把握住本志所必需的科學內涵,盡可能減少不適當的外延。我們以編撰《長江志·科學研究》篇為例,予以說明。
編撰《長江志·科學研究》篇,首先要分辨幾組概念。「水利科學研究」並不等同於「水利科學」,但「水利科學研究」卻以「水利科學」的一些學科為基礎;「水利科學研究」也不等同於「水利科學技術」,但「水利科學研究」卻貫穿於「水利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科學研究」又不等同於「試驗研究」,但「科學研究」卻以「試驗研究」為主要的研究方法。
其次,要界定廣義的「科學研究」與狹義的「科學研究」。廣義的「水利科學研究」,包括各個水利專業的科學研究,各類水利行業的科學研究,各種水利技術的科學研究。《長江志·科學研究》篇所記述的科學研究,不是廣義的「科學研究」,也不只是水利工程的試驗研究,而應該是以傳統力學為學科基礎,以建立在相似理論與量綱分析基礎上的實驗理論和迅速發展起來的現代實驗技術為研究手段的狹義的「科學研究」。
《長江志·科學研究》篇是把科學研究作為治江的一項基本工作來記述,應該突出科學研究作為一項事業在長江治理開發中是怎樣發展前進的,各專業學科在治江建設中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其篇目結構按專業學科設章,按課題項目分節設目,目下以時為序,以任務帶學科進行記述。
要把握住本篇的科學內涵,真正做到突出主線,一是應注意材料的選取,二是要注意背景和成效的記述。材料的選取並不要求全,但要典型。所謂典型,一是要著重選取重要工程重大技術問題的重點科研課題;二是要著重選取在專業學科上具有首創性、轉折性、典型性的科研課題。至於背景,包括工程背景和學科背景。工程背景不是指對工程情況的介紹,而是工程急待解決的技術問題,及其相應要求試驗研究的課題;學科背景是指該項課題所涉及的學科理論、實驗方法、測試手段的時代水平及該課題的難度。記述成效,一是該項科研解決工程重大技術問題的實際運行效果;二是該項科研在學科的理論、方法、手段上有何創新和發展。
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我們往往需要對志書的科學內涵加以限定。在編撰《長江志·航運工程》篇時,出於水利專志的要求,我們將本篇航運工程的科學內涵限定為:航道整治工程、人工運河工程、港口建設,以及與綜合利用水利樞紐相關的通航建築物;而對船舶、運輸、航務等雖屬航運工程但屬交通行業的內容,僅在概述章簡述發展。
在編撰《長江志·設計》篇時,由於從事長江流域水利工程設計的單位多,大量的工程是由長委會以外的單位設計的,資料特別是具體的核心技術資料徵集困難,我們將本篇的科學內涵作了相應的變更。對水工設計、機電設計、施工設計各章,主要是記述設計建設的工程所反映出來的水工技術、機電技術、施工技術的成就水平;而對設計工作、設計理論、計算方法、設計力量等內容只能簡述發展。
我們在研究水利史問題時,常常因為史籍舊志中僅記述了某時某人做了某事,而對用何種方法怎樣做該事卻語焉不詳,雖多方考證卻不得其解。我們編修新江河水利志,特別要強調志書的科學內涵,不要給後人留下此類疑難。
四、重點掌握三種寫法
在新修地方誌之初,一些史志工作者根據方誌學理論,提出了許多編修志書的規則。我們認為先有志書,後有方誌學。新修地方誌固然要遵循方誌學理論中的一些最基本規則,但不必拘泥於舊方誌理論的諸多條例規則。我們在編修《長江志》的過程中,始終強調的是重點掌握好「橫排豎寫」、「詳獨略同」和「精煉概述」三點。
1.「橫排豎寫」是編修志書最基本的要求
「橫排」主要體現在篇目設置中,要做到「橫不漏項」;「豎寫」則落實到每一個編寫單元,要做到「豎不斷線」。
要避免技術人員將志書寫成技術報告,關鍵在於「豎寫」,即寫清楚發展歷程。寫發展歷程,重點是理請兩種脈絡:一是事物發展階段的脈絡;二是事物發展階段中重大問題研究決策過程的脈絡。兩種脈絡,前者反映了事物發展的全貌和進程,後者反映了事物發展中的轉折和變革。
寫清事物發展階段脈絡的難點在於合理劃分並准確表達階段,使其符合事物客觀的發展規律。寫清事物發展階段中重大問題研究決策過程脈絡的困難,一是重大問題研究決策過程往往發生在較高層次,且缺乏檔案資料的文字記載,需要認真去搜集發掘;二是重大問題上不同意見的分歧往往涉及到具體的單位和個人,需要把握記述的分寸。寫出矛盾和斗爭,寫清研究和決策,這正是一般技術報告無法反映,而又恰為志書所必須的。
2.「詳獨略同」是新修地方誌的重要規則
「詳獨略同」是舊方誌理論的一般性規則,舊方誌要求志書成為一方資料之總匯,新方誌則不然。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新方誌要在幾近泛濫的出版物與資料信息之中尚有立足之地,就應該強化志書區別於其他書籍的獨特功能,詳其獨特,略其共同。
我們在編修《長江志》時強調「詳獨略同」,首先是要求對其他書籍(包括有關長江的技術書籍和流域內各省地縣的水利志、工程志)中詳加闡述的具體技術內容,在《長江志》中只作簡要記述;而對這些書籍中很少涉及的發展脈絡和研究決策過程要作詳細記述。
我們強調「詳獨略同」,其次是要求簡述共性的問題,而對反映特點特色和成就水平的的重大問題則應作重點記述,揭示問題產生、研究、解決的過程。對工程而言,突出特點特色,不僅是突出工程規劃、設計、施工、運行中具體技術性的特點特色,更應該突出整個工程的特點特色,包括時代特色。
我們強調「詳獨略同」,還在於處理好《長江志》各篇章節目內容之間的交叉重復。由於江河水利志多層次、多學科的特點和篇目結構的局限,各篇章節目內容的交叉重復是不可避免的,我們需要減少的只是不必要的交叉重復。處理各篇章節目內容之間交叉重復的原則是,按照科學領屬關系在相應篇目中著重記述該篇目所要求的內容,而對其他篇目中已具體記述的內容則略去不記或只簡略交代。鑒於目前眾手修志的現實,通常這一任務應由總編或主編在總纂定稿時完成。
3.「精煉概述」是出精品的重要環節
加設概述章節是新修地方誌的創新,也是講求效率的時代要求。我們強調志書概述章節應該做到:總括全貌,起導向作用;縱述發展,起統領作用;畫龍點睛,起啟迪作用。
《長江志》各篇的概述章(節)應該總括本篇(章)所記門類的全貌,說明其主要內涵及其在長江治理開發中的地位作用;而不只是對本篇(章)內容簡單的濃縮,更不是寫成概括和簡介。
各篇的概述章(節)應該縱述本篇(章)所記門類的發展歷程,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成就水平,發展進程中的重大轉折。縱述發展,應根據該門類自身的發展規律劃分階段,而不要統一按照傳統的社會發展階段。
舊志要求「述而不作」,要「寓觀點於記述之中」,甚至提出要「無一言出於己」。我們在編修《長江志》時強調,《長江志》不是技術總結,但應該是更高層次的科學總結。我們修志要做到「諸說並存」,但《長江志》所貫穿的主體思路要成「一家之言」。我們要把我們這幾代人治理開發長江的成敗得失和經驗教訓作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留給正在和將要從事長江治理開發的人們,特別是其中的領導者和決策者。因此,我們除了在主體章節用記述體而不是議論體,將這些成敗得失和經驗教訓用具體的事例客觀而分散地如實記載之外,還特別要求在各篇的概述章(節)中畫龍點睛地提出對該門類成敗得失和經驗教訓的認識,以便能對沒有充裕時間閱讀全篇和細心品味其中真諦的讀者起啟迪作用。
《長江志》各篇概述章寫成敗得失和經驗教訓的方法不同。由於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建設在長江治理開發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建設過程中又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和沉痛的教訓,而且現在時常在重復著這些教訓,因此《長江志·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建設》篇的概述章採取正面寫對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建設的認識,直述成敗得失和經驗教訓,希望給讀者以明確的警示和啟迪。而《長江志·規劃》篇的概述章則採取了另外的寫法。因為長江流域規劃工作的主體是長委會,我們在概述章採用
寫規劃思想的演變過程和規劃正確指導思想的確立,來反映規劃工作的成敗得失和經驗教訓。
五、建立質量保證體系,將確保志書質量貫徹始終
為了保證《長江志》編修工作能夠始終高質量的順利進行,編委會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1.《長江志》編纂切實執行總編負責制。1992年以後,以篇為單位,實行總編領導下的主編、審訂、統纂分篇負責的三級責任制;2000年以後,以篇為單位強化主編負責制,審訂和統纂作為主編負責制的補充。
2.編委會成立《長江志》統纂小組,在總編的領導下,加強對各承編單位修志全過程的研討、協調和指導;每部志書由一位統纂人員負責對送審稿進行總纂,提交終審稿。
3.《長江志》各篇由業務歸口的部門承編,由在職或退居二線的業務領導主持,中青年技術骨幹參加,熟悉全局的老同志把關,組織專兼結合、以兼為主的修志隊伍,以保證志書內容的科學性、准確性、實用性。
4.堅持初審、復審、終審的三審定稿制度。每次評審的過程,各位老領導和老專家都要充分討論志書是否反映了該項事業的發展歷程和特點特色,都要認真總結該項事業發展的成敗得失和重大技術問題研究決策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真心地期望能夠將這些寶貴的經驗教訓流傳後世,特別是能夠為正在領導崗位指揮治江大業的各級領導和專家提供借鑒。
5.業務指導制度化、規范化。長江志總編室先後制訂了關於編寫規則、崗位職責、編輯出版審批條例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長江志統纂小組經常針對各承編單位修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研討提出書面的指導性意見。每次審稿會後,都由總編召集該篇的主編、審訂、統纂,研究綜合評審會議的意見,提出切實可行的修改方案,並形成可操作性強的會議紀要,作為指導修改和驗收下一階段成果的依據。
6.為了確保《長江志》的編修質量和出版質量均為上乘,我們在全國知名的出版社中,議標選擇了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作為出版單位,並組織力量嚴把出版質量關。每部志書交付出版前,都要經過兩個副總編認真審查定稿,力求記述的史實科學、准確、實用。作為幾代長江委人經驗和心血的結晶,我們希望《長江志》不僅能夠成為長江流域的「地情書」、長江的「水情書」、長江水利建設的「工情書」,而且能夠成為長江水利事業發展的科學總結,能夠發揮存史資治、提供借鑒的功用。
C. 江西的信江河源頭是那裡/
上饒的兩大河流——信江、饒河的源頭在哪裡,其河口在何處?多年來,有關各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為了科學、准確地分析判定,2002年11月,由省水文、測繪、林業、地礦、人事等部門的專家組成了江西五大河流科學考察小組,同月向省科技廳申報了2003年「江西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並獲得批復同意。經過近4年的艱苦努力,科考小組採用溯源而上、走訪群眾、實地勘測、資料分析、科學論證的方法,於2006年9月提交了《江西五大河流科學考察報告》。2006年12月9日,省科技廳組織省內外專家學者進行評審。至此,上饒的兩大河流的源頭和河口首次有了權威認證。
專家們在考察報告中得出明確結論:信江發源於玉山縣與德興市交界的信源山南側,於余干縣瑞洪鎮附近張家灣與進賢縣三里鄉愛國村章家之間入鄱陽湖;饒河發源於贛皖交界的蓮花頂西側,於鄱陽縣蓮湖鄉龍口入鄱陽湖。
D. 江西鷹瑞高速公路的項目簡介
濟南至廣州國家高速公路是國家規劃的「7918」網中的第四縱,它起於山東省濟南,經山東的菏澤,河南的商丘,安徽的阜陽、六安、安慶,江西的景德鎮、鷹潭、南城、瑞金,廣東的河源,終於廣東省廣州市。是2005年11月5日開通的全長5500公里的「哈爾濱至海口」鮮活農產品流通「綠色通道」的一部分。它將膠東半島與珠江三角洲兩大經濟區連接起來,對全國和江西高速公路網的形成,拉動沿線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沿線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推動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經濟圈以及山東半島、遼中南、中原和關中四個城市群發展,加速東中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均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景德鎮至尋烏段是濟廣國家高速公路江西境內路段,全長630km,也是江西省規劃的「三縱四橫」高速公路主骨架中的「第一縱」。在濟廣高速公路上它北接安慶至景德鎮段,南連尋烏至河源段。在江西境內,與該高速公路交叉的有杭州至瑞麗、上海至昆明、福州至銀川、泉州至南寧、廈門至成都等國家高速公路。景德鎮至尋烏段與省內已建成的贛粵、福州至銀川高速公路形成江西高速公路的三條縱骨架,與上述各橫貫江西的高速公路形成江西的高速公路骨架網。本項目為濟南至廣州高速公路在江西境內的中間段,即鷹潭至瑞金段,是國家規劃的「7918」高速公路網中的第四縱—濟南至廣州高速公路在江西境內的中間段,也是我省高速公路「三縱四橫」主骨架規劃的組成部分。路線起點為鷹潭市余江縣五湖水庫和洪湖水庫之間的黃柏張家,與濟南至廣州國家高速公路景德鎮至鷹潭段終點相接,沿線經鷹潭市龍虎山管理區,撫州市金溪縣陸坊(跨206國道)、城南(設金溪互通),資溪縣翁源(設資溪互通),南城縣黃獅渡(跨206國道)、天井源東(跨黎灘河)、上塘(西)(與福銀高速公路共線約10公里),南豐縣城東楊梅坑(跨南建線、設南豐互通)、白舍鎮(東)、廣昌縣甘竹(東)、盱江鎮、在木灣與青壽之間跨盱江、至赤水鎮回辛(跨206、設赤水互通)、驛前鎮,贛州市石城縣小松(設石城北互通),寧都縣田埠(設田埠停車區)、固厚、固村(設固村互通、服務區,跨規劃的泉南國家高速公路,預留樞紐互通),並於固村鎮附近跨越琴江河,瑞金市大柏地、黃柏(設瑞金北互通)、七堡(與廈蓉高速相交、設樞紐互通),在扶丘塘跨323國道及贛龍鐵路,終於瑞金市以南武陽,與206國道相接(設瑞金南互通)。路線共經過上述三個設區市的十個縣市(區)。地理位置為東經115°45′00″~117°00′00″,北緯25°30′00″~28°13′00″,路線總長308.843公里,項目概算總投資約130億元人民幣。路線北接安徽、景德鎮和鷹潭,東鄰浙江、福建兩省,南連廣州、深圳、香港,其位置十分優越。 對江西省經濟社會發展來說,建設鷹瑞項目具有重大意義:一是對於完善國家高速公路網和區域高速公路網建設意義重大;二是對於構築江西公路主骨架、完善江西公路網建設意義重大。鷹瑞項目是我省「三縱四橫」高速公路主骨架中的「第一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皖贛粵省際快速通道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我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向3000公路邁進的重要項目;三是對於加快沿線地區經濟發展、促進我省東部地區經濟騰飛意義重大。項目地處江西東部,對沿線三個社區市共十個縣(市、區)人民加速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四是對開發、利用沿線旅遊資源,加快江西省旅遊業的發展意義重大。
(一)本項目的建設對完善國家高速公路網和區域高速公路網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國際上經濟發達、交通現代化的國家,從政治、經濟、國防等方面的需要,都在一定時期內規劃建設國家高速公路網路。從長遠看,國家高速公路網的建設對於我國保持發展後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國際競爭力,實現長期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01年,為在國道主幹線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國家干線公路網的布局,指導2020年前全國特別是東、中部地區干線公路建設,交通部出台了國家重點公路建設規劃。國家重點公路規劃方案由13條縱向線路和15條橫向線路組成,規劃建設里程約8.3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約4.5萬公里。它與國道主幹線共同構成全國公路網骨架,連接大中城市、區域經濟中心、交通樞紐及旅遊名勝,承擔大經濟區和省際間中長距離的客貨運輸,為全國及區域經濟中心的快速發展服務。
2004年,交通部就我國的高速公路網規劃做了調整,新的《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提出:規劃建設國家高速公路網是貫徹科學發展觀,推進「五個統籌」,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規劃國家高速公路網有利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市場,促進商品和各種要素在全國范圍自由流動、充分競爭。同時國家高速公路網的建設對縮小地區差別、增加就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濟南至廣州國家高速公路是交通部規劃並經國務院審議批準的國家「7918」高速公路規劃網中的「第四縱」,是縱貫我國山東、河南、安徽、江西、廣東五省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南北向大通道。我省境內的景德鎮至尋烏段是濟南至廣州國家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高速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高速公路網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本項目的建設對構築江西公路主骨架、完善江西省路網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本項目是江西省規劃的「三縱四橫」高速公路主骨架中的「第一縱」,是皖贛粵省際快速通道的主要組成部分。本項目的建設不但可使江西東部皖贛粵方向的車流免於繞行贛粵高速公路而直接南下北上,而且使沿線十個縣市上高速公路便捷,縮短了行車里程(鷹潭至瑞金南北方向縮短里程約30公里)和節約旅客的時間,並能迅速與國家高速公路網、省內高速公路網銜接。項目起點附近與上海至昆明國家高速公路江西境內的梨溫高速公路交叉,在南城與福州至銀川國家高速公路交叉,在寧都與泉州至南寧國家高速公路交叉,在瑞金與廈門至成都國家高速公路交叉,項目終點在瑞金市以南,並與206國道相接。本項目的建設,將江西省的高速公路有機聯結起來形成網路,並延伸到全國各地。沿線互通的設置,將其它等級的國道、地方道路與高速公路緊密聯結起來,形成更進一步的加密路網,使得江西省公路網進一步完善。
(三)本項目的建設對發展江西省區域經濟、促進江西東部地區經濟騰飛和加快沿線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要實現中部地區崛起,需要加強各省聯動發展,尤其要注重跨區域的資源及產業的整合與重組,這就需要更大程度地發揮中部地區交通運輸的適應和帶動作用。交通運輸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是中部地區崛起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十一五」時期是實現在中部地區崛起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實現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的關鍵時期。江西省「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著眼加快崛起、富民興贛,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經濟國際化和市場化,建設創業江西、綠色生態江西、和諧平安江西,提升發展質量和層次,增強全省經濟社會綜合實力,為實現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十一五」的特殊歷史使命,決定了江西必須在支柱產業的壯大、工業園區的建設、循環經濟的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的培育等關鍵領域尋求突破。
緊緊抓住工業化的主戰略不放鬆,我省把「十一五」工業化實現突破的重點放在六大支柱產業和工業園區上,提出到2010年,六大支柱產業要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把我省建設成為中部地區重要的現代製造業聚集區。工業園區要提升產業層次,建設成為經濟發展的帶動區、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的試驗區、城市發展的新區,與國際接軌的前沿區。此外,當經濟發展不斷使基礎設施瓶頸凸顯出來,交通、能源、水利也再次成為「十一五」關注的焦點。
江西的發展,處於一個起步攻堅階段,離其他的發達省份差距很大,本項目地處江西東部,在南段途徑廣昌、寧都、石城和瑞金等市縣,這些地區在革命時期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但至今群眾生活並不富裕,有的甚至仍未脫貧,因此本項目的興建,對沿線革命老區加速脫貧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項目所經過的區域,交通運輸主要是依靠公路來完成的,本項目是贛東南地區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基礎設施。也是加快「對接長珠閩,融入全球化」的江西開放型經濟發展必備的基礎。
(四)本項目的建設對開發、利用沿線旅遊資源,加快江西省旅遊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江西省「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江西省「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做強做大旅遊業,充分發揮旅遊業的先導和帶動作用,使旅遊業發展與調整經濟結構緊密結合,形成新機制,開拓大市場,把旅遊業培育成新興支柱產業,推動我省由旅遊資源大省向旅遊經濟強省跨越。著力打造「紅色搖籃,綠色家園,藍色風情,古色文化」旅遊品牌,整體構建以名山、名湖、名城、名村為重點的精品旅遊線路。抓住國家發展紅色旅遊的機遇,加快實現紅色旅遊上水平、上規模。
從本項目沿線小范圍看,資源和人文、自然景觀十分豐富。金溪的黃梔子,資溪茂密的原始森林,南豐的蜜桔,廣昌的白蓮、茶樹菇,還有沿線豐富的礦產資源,均正待充分開發利用。鷹潭龍虎山的中國道教發源地和4A級風景區,臨川湯顯祖文化藝術中心,南城麻姑山,贛南的客家文化和瑞金的「紅色故都」近代革命史跡群等均亟待發展成為精品旅遊區。
從大范圍看,以鷹潭市為核心,在半徑300公里內有廬山、黃山、井岡山、武夷山、三清山、龍虎山、鄱陽湖、千島湖、柘林湖、南昌、景德鎮、瑞金、衢州等「六山三湖四城」旅遊熱點和婺源文化與生態旅遊區,其中廬山、黃山、武夷山、景德鎮已列為「世界遺產」,鄱陽湖為國際重要濕地和候鳥自然保護區,南昌、景德鎮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瑞金為紅色故都,黃山、千島湖和三清山、龍虎山為4A級國家旅遊風景區,婺源和景德鎮的陶瓷博物館為3A級國家旅遊風景區。
本項目的建設對於充分開發利用資源,加快我省旅遊事業的發展,促進贛皖浙閩旅遊風光帶和旅遊經濟圈的早日形成,從而帶動當地社會和國名經濟的迅速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一)技術標准
1、按高速公路雙向四車道設計(與福銀高速公路共線段9.058公里,在原雙向四車道的基礎上拓寬為雙向六車道);
2、全線採用計算行車速度100公里/小時的標准;
3、路基設計寬度為26米(與福銀高速公路共線段,在原路基寬26米的基礎上,拓寬為路基寬33.5米),路面結構為瀝青混凝土。其中:單向行車道寬2×3.75m,中間帶寬度3.5 m(含中央分隔帶寬2.0m和兩側路緣帶寬各0.75m),硬路肩寬3.0m(含路緣帶寬0.5m),土路肩寬0.75m;
4、設計荷載:公路―Ⅰ級;
5、設計洪水頻率:特大橋為1/300,大、中、小橋涵和路基為1/100;
6、全線設置安全、監控、通訊、收費、供電照明及服務等設施。
(二)建設規模
鷹瑞高速公路項目所經區域地質條件復雜、工程艱巨。項目主要工程數量為:
1、路基土石方約5946.5萬立方米;
2、瀝青混凝土路面686.9萬立方米;
3、橋梁226座,總長37205米;
4、涵洞682道,通道494道;隧道6587.5米/9座;
5、互通立交16處、分離式立交72處、隧道管理所3處、服務區5處、停車區6處、養護工區6處、收費站12處、監控中心1處、監控分中心3處等。
E. 江西有幾條河
江西境內有大小河流 2400 余條, 常年有水的僅 160 余條。
河流總長約 1.84 萬公里。全省各主要河流均匯注鄱陽湖後經湖口入長江,瑞昌、彭澤等地部分河流直接入長江,萍鄉、尋烏和定南部分河流則分屬湘水和珠江流域。贛江、撫河、信江、修河和饒河為江西五大河流。
江西的水系:
江西省境內地形南高北低,有利於水源匯聚,水網稠密,降水充沛,但各河水量季節變化較大,對航運略有影響。地表徑流贛東大於贛西、山區大於平原。
除邊緣部分分屬珠江、湘江流域及直接注入長江外,其餘均分別發源於省境山地,匯聚成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河系,最後注入鄱陽湖,經湖口縣匯入長江,構成以鄱陽湖為中心的向心水系,其流域面積達16.22萬平方公里。
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連同其外圍一系列大小湖泊,成為天然水產資源寶庫,並對航運、灌溉、養殖和調節長江水位及湖區氣候均起重要作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江西
F. 浙贛粵運河這一項工程,對於上饒來說機遇有多大
如果這條大運河貫穿,將形成一條貫穿北方的大運河,並將黃河,長江和珠江流域緊密相連,這將是我國水運歷史上的傑作,浙贛粵大運河已經准備動工了,如果開通這條大運河,將對我國南部特別是江西省的發展格局產生巨大影響,簡單來說,浙贛粵大運河的總體路線如下,從浙江杭州的京杭大運河開始,沿著錢塘江和富春河,經過新疆河到鄱陽湖,然後沿著贛江上游,漳水是贛江的發源地之一,與江西省大禹市廣東省南雄市的珠江北部支流北江相連。
據統計江西高鐵通車里程已增至全國第三,僅次於廣東和遼寧,然而高鐵畢竟以客運為主,而水運最適合散裝貨運,畢竟水路的運輸成本是各種運輸方式中最低的,據估算,現如今江西水上運輸成本是鐵路運輸成本的1/2,公路運輸成本的1/5和航空運輸成本的1/20,從長遠來看,通過運河運輸具有很高的成本效益,水路運輸更環保,更節能,對保護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所以一旦建成,江西上饒的發展也會跟著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