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建築設計 >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系統工程關鍵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系統工程關鍵

發布時間:2021-08-17 07:41:57

⑴ 我國信用管理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發展制約因素,和解決對策研究

一、社會信用體系的概念
我們知道:一個人或單位做了失信的事,將同時受到兩種懲罰,一是法律懲罰,即國家機關依據法律、法規對失信者做出的民事、行政或刑事制裁;二是社會懲罰,就是當人們都知道這個人或單位不講信用時,都不願意和他再打交道,他只能是寸步難行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誠信度,就取決於上述兩個懲罰的力度。我國現在之所以失信事件屢屢發生,很多行業或地區出現信用危機,就是因為上述兩個懲罰力度太小,法律懲罰缺乏剛性,社會懲罰幾乎沒有。對失信者的社會懲罰機制,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說的社會信用體系,它是對失信者的法律懲罰機制的有力補充,二者共同決定著一個國家、地區的誠信度。
二、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
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一定要按照市場經濟本身的規律進行。上面我們已經談到,社會信用體系就是對失信者的社會懲罰機制。其實,市場經濟本身就具備對失信者的社會懲罰機制。我們還從最早的村社經濟說起,當時人類活動范圍小,經濟交易地域較小,交易雙方大部分都居住在同一村莊或社區,或者居住得比較近,人們長期生活在一起。這時候,人們之間不願意失信,因為如果一旦失信,全村莊或全社區的人都知道了,都不願再和他打交道。比如:張三借了李四 500 元錢,如果賴賬不還,李四就會告訴其他人,那麼張三以後就很難借到錢了。後來經濟發展了,社會分工多了,交易區域也擴大了,交易雙方都不認得,並且居住也比較遠,也就不怕別人說他失信了,這種村社經濟基礎上的失信懲罰就失效了,開始大量的出現騙子。經濟學上講,有缺失必然有市場,這時間,信用行業就應運而生。信用公司為了讓委託者滿意和增加自身的競爭力,大量的收集與整理失信者的信息,並且信用公司之間也組織成了聯盟與協會,共享各自的信用信息。一個人或單位的失信記錄,會被信用公司搜集並整理,並向社會提供,所以人們又不願意失信了,騙子也就少了。這樣,對失信者的社會機制又建立了。
既然市場經濟本身具備對失信者的社會懲罰機制,我們要進行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必須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從立法等各個方面完善對失信者的社會懲罰機制和保證其正常運行,堅決不能損害這種機制的運行。
三、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信用體系
我國關於社會信用領域的研究和實踐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期,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批從事信用評價、信用擔保等業務的信用服務機構,一些部門和地方政府也在不同程度上對信用體系建設進行了探索。但總的來說,目前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還處在起步階段,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未能在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方面發揮出全面的強有力的作用,必須加快建設步伐。
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工作,應當以建立全社會的誠信環境,形成規范的市場經濟秩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的;以發揮政府的示範作用,培育良好的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為重點,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信用體系。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應當包括社會信用制度、信用管理和服務系統、信用實踐活動、監督與懲戒機制四個方面。建立社會信用制度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核心,培育信用管理和服務系統是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任務,開展社會信用流動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實踐環節,建立信用行業監督和失信懲戒機制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保障措施。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復雜的任務。在方法步驟上,應當堅持政府推動,市場化運作,全社會廣泛參與;堅持總體規劃,精心試點,統籌協調,分層推進,分步實施;堅持誠信宣傳教育與信用制度建設並重;堅持採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統一的信用信息標准;堅持培育社會信用市場需求、促進商業性信用服務行業發展與加強信用監管相結合。到2008年,力爭達到以下目標:全社會的誠實守信的道德水準、企業的信用管理水平和政府部門的公信力顯著提高;信用管理方面主要的法律法規、信用制度基本形成;社會信用服務行業有較大的發展,信用服務需求明顯擴大;對偷逃稅款、惡意合同違約、故意拖欠債務、商業欺詐、假冒偽劣等行為形成有效的社會聯防和制約懲戒機制,面向企業和個人、覆蓋經濟社會生活主要方面的社會信用體系初步建立,市場經濟秩序明顯好轉。
20 世紀 80 年代末期,我國徵信業開始起步。在地方徵信體系建設上,以上海為代表的東部沿海地區和城市率先邁出第一步。 1997 年,上海開始開展企業資信評級,並根據實際需要,逐步建立了個人和企業聯合徵信系統。浙江省、深圳市等也都較早地試點進行地方徵信體系建設。上海、深圳、浙江等模式都獲得了較大成功,區域內部信用信息缺乏和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得到明顯改變,市場經濟秩序得到有效規范,金融生態環境顯著改善。人民銀行 2003 年 10 月被賦予管理信貸徵信業的職能後,開始著手建設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徵信體系,地方徵信體系建設納入了全國徵信體系統一框架。 2004 年,山東省堅持 「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 」 的原則,在 4 個城市積極開展借款企業資信評級試點。 12 月末,共有 85 戶企業與相關評級公司簽訂評級協議,完成企業評級作業 83 戶,初步啟動了資信評級市場。
雖然我國地方徵信體系建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如各方面反映突出的徵信相關法律不健全、信息數據部門分割、行業自律不足等。同時,我們在推進地方徵信體系建設中,還遇到其他一些問題和困難,需要認真研究解決。
(一)徵信體系發展的迫切需要與徵信產品的市場需求不足之間的矛盾。當前,包括政府、企業和個人在內的社會各界對於加快徵信體系建設的重要性、迫切性已經達成共識,金融機構與企業對徵信產品的需求也十分迫切。但企業和金融機構對我國評級機構的徵信產品認知和信任程度遠遠不足,企業參與評級的積極性不高;商業銀行也不能主動利用外部評級結果加強信貸管理,對徵信產品的市場需求不足客觀上制約著徵信體系建設和徵信市場的發展。
(二)徵信體系發展的市場化原則和行政化推動之間的矛盾。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按照 「 完善法規、特許經營、商業運作、專業服務 」 的方向,加快建設企業和個人徵信服務體系,即:走市場化發展的道路。但在地方徵信市場建設初期,由於徵信機構缺乏、徵信意識不強、市場規范欠缺等,較多地使用了行政化手段,如政府全額出資或部分出資成立徵信中介機構;利用行政手段開拓評級市場,明確規定一定范圍的企業必須參與評級等。行政化推動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外部評級的路徑依賴,致使非政府背景的徵信機構發育不足,市場競爭不充分;徵信機構市場細分和定位能力較弱,市場深化和發展的可持續性差。
(三)徵信業的外部性與監管不足之間的矛盾。與金融業一樣,徵信業也具有較強的外部性:資信評級機構的不公正評級可能會誤導市場判斷,扭曲市場信號,甚至造成金融機構的貸款損失等,社會影響很大;同時,徵信業還涉及到企業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保護、國家的信息安全等,嚴格監管徵信市場勢在必行。從目前徵信市場發展看,資信評級機構的買級賣級、壓價競爭等現象時有發生,各地對於徵信市場的監管重視不夠,既沒有建立健全的徵信管理法規,也缺乏可靠的監管手段,未能對徵信市場發展提供有效的監管保障。
(四)資信評級指標體系和評級標準的共性和個性之間的矛盾。統一的評級指標體系和評級標准有利於提高外部評級的一致性和權威性,但壓抑資信評級機構的創新動力,也不利於資信評級市場的細分和深化;個性有利於激發評級機構的創新動力,合理確定市場定位,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但評級結果的一致性差,可利用價值低,外部評級的准確性和權威性受到置疑。最佳的評級指標體系和評級標准應該在共性和個性之間尋找一個均衡。當前,資信評級機構的評級指標體系個性太強、共性不足。評級機構的指標體系各不相同、評級標准差別很大,造成評級報告參差不齊,同一企業可能會被評為不同的級別,同一評級公司的評級標准存在普遍較高或較低的問題,金融機構無法甄別評級報告的合理性,外部評級的可利用價值很低。不解決好共性與個性的矛盾,徵信業的發展便沒有生命力。
(五)徵信業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要求與目前人才缺乏之間的矛盾。徵信業是知識和技術含量很高的行業,評級涉及不同的業務品種、不同的行業背景、不同的法律環境,需要大量不同行業的高素質人才。以 EXPERIAN 為例,公司總部僅軟體工程師就有 200 多名。但我國現有的業務人員以具有會計專業背景的評級人員為主,從事行業研究和產品開發的分析人員缺乏;我國只有極少數大學開設了信用管理課程,人才供給嚴重不足;大部分徵信機構處於虧損狀態,經營狀況非常艱難,難以吸引大量的優秀人才。

今年3月4日,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針對經濟領域見利忘義、不講信用、爾虞我詐等消極現象,提出要樹立「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榮辱觀,從道德層面明確了誠信的標准和界限。
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已全面展開,並取得了顯著進展。
(一)有關部門根據職責分工,實行信用分類監管
有關部門緊密結合自身工作,初步建立了一套符合業務特點和監管需求的信用分類標准和內部評估機制,以監管對象的誠信守法水平為基礎,建立信用檔案,實施分類管理,使誠信守法企業享有便利,限制不法企業的生存空間。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建立了企業信用信息資料庫,已錄入600多萬戶企業的基本信息,根據企業信用等級標准,明確了在市場監管中相應的激勵、預警、懲戒和淘汰機制;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建立了全國聯網的企業和個人信貸登記咨詢系統,覆蓋了4.88億自然人的信用記錄和82%的企業信貸總額;海關總署對在冊的30多萬家企業實施信用分類監管,將企業劃分為A、B、C、D四個類別,定期公布誠信企業「紅名單」和失信企業「黑名單」;公安部正在建設「全國人口基本信息資源庫」、「全國違法犯罪人員信息資源庫」等八大基礎性、共享性信息資源庫;國家稅務總局正全面建設「金稅」三期工程,以實現對納稅人的綜合管理和監控;財政部依託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建立了注冊會計師、注冊資產評估師誠信檔案系統;司法部正在建立律師行業信用信息系統。建設、質檢、食葯監、外匯等部門也對企業實施了信用分類監管。
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積極推進工商、國稅、地稅、質監等部門的企業基礎信息共享,經杭州、濟南等城市試點後,正在全國推廣;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北京、天津、黑龍江、安徽、湖北五省市開展信用信息互聯互通試點。
(二)各地積極探索信用體系建設,改善投資環境。
地方政府高度重視信用體系建設,27個省市建立了領導推進機制。北京、天津、浙江、杭州、寧波、深圳、汕頭等省市都建立了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浙江省的信用信息平台匯集了工商、國稅、地稅、質監、海關、公安等39個部門的信息。有些地區之間形成了區域間聯防機制,如上海、江蘇、浙江聯手推進「信用長三角」建設。
各地區根據需要,開展了信用立法、數據標准化方面的探索和實踐,對信用信息的內容,歸集的渠道和時限,公開的范圍和方式作出規定,統一信用信息的數據格式和傳輸方法,為信用體系的運轉提供法律依據和技術保障。吉林、江蘇、浙江等省制訂了信息公開管理辦法;上海、深圳市出台了企業和個人信用徵信管理辦法;天津市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涵蓋企業信用評價的156項基礎指標,為信用信息的收集明確了范圍。
(三)企業信用實踐不斷深入,誠信水平有較大提高。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國內企業不斷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競爭的要求,積極推進企業信用建設,企業的信用自律和信用風險防範的意識和能力有了較大提高。中國企業聯合會問卷調查顯示,大多數企業把誠信作為核心價值觀,設立了兼職或專門的信用管理部門,制定員工的誠信行為准則,並通過信用評級、信用檔案等方式對商業夥伴進行信用管理;許多企業從自身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中深深體會到,信用可以轉化為競爭優勢,可以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相反,如果不講信用,雖然也可能一時得利,但這種不當得利只能是短期的、局部的、不可持久的。不少企業通過誠信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四)信用服務行業逐步發展,信用需求日漸增加。
我國信用服務行業正步入發展期,成為一個新興的服務行業。目前我國有各類信用調查機構100多家,資信評級機構近80家,信用擔保機構2000多家,其他專業信用服務機構500多家,信用服務市場已經初具規模。勞動保障部於2005年3月決定將信用管理師作為一種新職業,並於今年1月頒布了信用管理師國家職業標准。信用服務行業的標准化建設工作也已經啟動,全國標准化委員會已經成立全國信用標准工作組,正在起草有關信用基礎標准。
一些部門和地方政府積極培育信用服務需求,制定了專門的辦法和鼓勵措施,要求在人才流動、公證、保險、重大項目招投標等領域使用信用報告。
(五)誠信宣傳深入人心,誠信意識明顯增強。
經過近幾年來大范圍、高強度的宣傳教育,誠信已經成為社會道德中重要的主旋律,「守信光榮、處處受益,失信可恥、處處受制」的觀念深入人心,日益成為政府官員、學界專家、廠長經理和普通百姓的廣泛共識。
各地按照《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全國整規辦等單位聯合下發的《關於開展社會誠信宣傳教育的工作意見》等文件要求,深入開展誠信宣傳教育。2005年9月,全國整規辦會同中宣部等10個部門和單位,首次聯合舉辦了「誠信興商宣傳月」活動,吳儀副總理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誠信經營就是生產力,就是競爭力」,並且在宣傳月活動的總結報告上批示:「這項活動抓得很好。今後每年都要堅持辦下去」。今年,全國整規辦、中宣部等13個部門和單位聯合下發了《關於深入開展「誠信興商」活動的意見》,對「誠信興商」活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主要內容提出了明確要求。根據吳儀副總理的指示,今後每年都要舉辦「誠信興商宣傳月」活動。
盡管我國的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必須看到當前還處於起步階段,面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目前我國關於信用管理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全國范圍內信用信息的公開、共享、使用、服務機制還沒有建立,社會的信用意識還有待繼續加強,商業欺詐、偷逃騙稅、毀約、欠債不還、侵犯知識產權等違法失信現象還比較普遍。這說明,我國的信用體系建設任重道遠。
二、打擊商業欺詐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
商業欺詐是不守信用、見利忘義的極端表現。國際上許多人認為,商業欺詐已成為與洗錢、販毒並列的三大毒瘤,日益具有組織化、智能化和跨國化的特點,嚴重擾亂各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秩序,也嚴重影響正常的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已經成為各國政府重點打擊的對象。
當前,我國正處於商業欺詐的高發時期,各種商業欺詐行為花樣繁多,層出不窮,流毒甚廣,為害甚烈,嚴重擾亂市場經濟秩序,敗壞社會風氣,侵蝕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優良傳統,損害企業和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必須採取果斷措施,嚴厲打擊。2005年,國務院專門部署了打擊商業欺詐專項行動,著力打擊虛假違法廣告、非法行醫和商貿活動中的各類欺詐行為。今年,又把打擊傳銷作為打擊商業欺詐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打擊商業欺詐已經取得初步成效。
(一)打擊虛假違法廣告,切斷商業欺詐的信息傳播渠道。
2005年,工商系統共查處虛假違法廣告案件3萬余件,責令停止發布虛假廣告4萬余件,曝光典型違法案件2300件。2006年上半年,集中整治虛假違法的醫療廣告,共監測醫療廣告86萬條,責令改正1.5萬余條,共查處違法醫療廣告案件2998件。經過整治,社會反映強烈、內容嚴重違法、表現形式低俗的虛假違法廣告大幅減少,廣告總體違法率下降。2005年葯品等五種商品服務廣告的總平均違法率,由第一季度的17.8%下降至第三季度的9.98%。近年來違法問題突出的虛假醫療廣告,在主流媒體已基本消失,在非主流媒體的發布量也大幅度下降。
(二)打擊非法行醫,保障人民群眾就醫安全。
自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的一年時間里,全國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共取締無證行醫13.2萬余戶次,查處聘用非衛生技術人員行醫的醫療機構、計生機構4.4萬余戶,清理出租、承包科室醫療機構4971戶,查處醫療機構和計生機構其它違法行為6.8萬余戶;沒收葯品、器械30萬余箱(件),沒收違法所得6339萬余元,罰款1.74億元,警告、責令改正11.4萬余戶,吊銷醫師執業證書995人,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2476戶,暫停機構執業1.5萬余戶,暫停人員執業3.4萬餘人;向公安、工商、葯監等部門移送案件4886件,共追究刑事責任176人;對209名有關衛生行政部門、違法違規醫療機構負責人和相關責任人員給予了黨紀政紀處分。
(三)整治商貿活動中的欺詐行為,規范流通秩序。
重點打擊了商業零售企業虛假促銷,商業零售企業超出合同期限占壓、騙取供應商貨款,美容美發等服務業和特許經營中的欺詐行為,對外貿易領域和對外經濟合作領域中的欺詐行為。2005年,各地共檢查各種經營場所10萬多個,當場糾正不規范行為1萬多次;查處虛假有獎銷售和違法巨獎銷售案件2千多宗,美容美發違法廣告案件1萬多宗,對外勞務合作領域詐騙案件20多宗。
(四)開辦中國反商業欺詐網,為企業和消費者提供反欺詐服務。
今年「3.15」消費者權益日,全國整規辦會同有關部門開通了中國反商業欺詐網。建設這個網站的目的,是要為企業和消費者提供反欺詐信息服務,傳播打擊商業欺詐的方針政策和最新動態,披露違法違規的負面信息,普及反欺詐知識,接受公眾投訴舉報;同時,推動市場監管信息共享和各部門聯合監管,最終逐步實現跨部門、跨行業和跨區域的反商業欺詐的信息共享和分析預警,形成執法協調和社會聯防。網站開通以來,平均日點擊次數超過20萬人次,其中瀏覽時間15分鍾以上的超過40%,1小時以上的達到26%。網站提供了大量的反商業欺詐的咨詢服務,受理了1437件投訴舉報,舉報投訴的內容包括虛假違法廣告、非法行醫、商業零售企業不規范促銷和占壓騙取供應商貨款、服務業虛假宣傳和銷售質次價高產品、虛假特許經營、商品房交易欺詐以及網路欺詐等問題。依據群眾提供的線索,查處了一批商業欺詐案件。網站的開通和運行,引起了社會關注,產生了良好的反欺詐效果。
三、繼續推進誠信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開展「誠信興商」活動,是經濟領域踐行「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具體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工作,也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必須堅持不懈地抓下去。
(一)推動綜合性「誠信興商」創建活動。
近年來,各地各級商務、價格、海關、稅務、工商、質檢、食品葯品、外匯等部門,開展了「百城萬店無假貨」、「價格誠信」、「納稅誠信」、「守合同,重信用」、「質量誠信」等多種多樣的誠信建設活動;商會協會和企業開展了制定行規行約、簽訂誠信公約、創建文明窗口和服務品牌、開展行業行風評議等活動。這些都是「誠信興商」創建活動的有效形式。在此基礎上,全國整規辦將與有關部門共同組織開展「誠信興商」示範縣市、社區(街道)、示範市場及示範企業等綜合性創建工作。通過綜合性的「誠信興商」創建活動,協調動員各方面誠信建設的積極性,形成共鑄誠信的合力和對失信行為的綜合治理。
(二)開展行業信用體系建設。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企業的信用狀況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信用環境。通過商會、協會推動企業的信用實踐是當前推動信用建設的有效途徑。2005年12月,全國整規辦會同國資委發布了《商會協會行業信用建設工作指導意見》,並召開了行業信用建設推動會。今年5月,我們專門對商會協會開展了行業信用建設培訓,100多家全國性商會協會參加了培訓。目前,我們正在啟動行業信用評價試點工作,推動商會、行業協會制定行規行約,建立行業評議和失信懲戒制度,幫助企業建立信用風險管理制度,為企業提供信用信息服務。
(三)探索建立反商業欺詐長效機制。
各有關部門將結合工作職責,總結打擊商業欺詐的有效做法和經驗,完善信用制度,探索建立反商業欺詐長效機制。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記錄違法違規企業和個人的行為,建立信用檔案和市場監管信息的共享機制,向社會公布「黑名單」。研究分析各類商業欺詐行為,特別是以高額回報為誘餌非法斂財等欺詐行為的特點和規律,摸清慣用手法、騙術類型和高發領域,制定有針對性的規范性文件,據此早發現、早定性、早打擊;同時,建立跨地區、跨部門和跨行業的反商業欺詐信息共享、預警監管、執法協調和社會聯防體系,從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方面遏制商業欺詐的泛濫,從根本上鏟除商業欺詐滋生的土壤。
(四)繼續開展誠信宣傳教育,辦好一年一度的「誠信興商宣傳月」。
組織動員新聞媒體宣傳誠信人物、誠信故事,提倡誠信興商、守法經營,弘揚誠信理念,使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的誠信意識增強,合同履約率、承諾兌現率明顯提高;使商會、行業協會、學會以及經濟鑒證類的社會中介組織服務公益、重視操守、依法執業的理念明顯增強;使政府部門依法行政的能力明顯提高,社會公信力顯著增強。
在每年的9月份,聯合開展「誠信興商宣傳月」活動,統一活動標識,大力宣傳有關市場監管的法律法規;表彰「誠信興商」示範縣市、社區(街道)、行業和企業以及在組織「誠信興商」活動成績突出的地方和單位;發布行業誠信狀況,以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社會危害大的領域為重點,揭露違法違規行為,曝光典型案例,把「誠信興商宣傳月」辦成誠信宣傳教育的重要品牌。

⑵ 我國在社會信用體系的框架上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改進

一、社會信用體系的概念
我們知道:一個人或單位做了失信的事,將同時受到兩種懲罰,一是法律懲罰,即國家機關依據法律、法規對失信者做出的民事、行政或刑事制裁;二是社會懲罰,就是當人們都知道這個人或單位不講信用時,都不願意和他再打交道,他只能是寸步難行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誠信度,就取決於上述兩個懲罰的力度。我國現在之所以失信事件屢屢發生,很多行業或地區出現信用危機,就是因為上述兩個懲罰力度太小,法律懲罰缺乏剛性,社會懲罰幾乎沒有。對失信者的社會懲罰機制,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說的社會信用體系,它是對失信者的法律懲罰機制的有力補充,二者共同決定著一個國家、地區的誠信度。
二、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
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一定要按照市場經濟本身的規律進行。上面我們已經談到,社會信用體系就是對失信者的社會懲罰機制。其實,市場經濟本身就具備對失信者的社會懲罰機制。我們還從最早的村社經濟說起,當時人類活動范圍小,經濟交易地域較小,交易雙方大部分都居住在同一村莊或社區,或者居住得比較近,人們長期生活在一起。這時候,人們之間不願意失信,因為如果一旦失信,全村莊或全社區的人都知道了,都不願再和他打交道。比如:張三借了李四 500 元錢,如果賴賬不還,李四就會告訴其他人,那麼張三以後就很難借到錢了。後來經濟發展了,社會分工多了,交易區域也擴大了,交易雙方都不認得,並且居住也比較遠,也就不怕別人說他失信了,這種村社經濟基礎上的失信懲罰就失效了,開始大量的出現騙子。經濟學上講,有缺失必然有市場,這時間,信用行業就應運而生。信用公司為了讓委託者滿意和增加自身的競爭力,大量的收集與整理失信者的信息,並且信用公司之間也組織成了聯盟與協會,共享各自的信用信息。一個人或單位的失信記錄,會被信用公司搜集並整理,並向社會提供,所以人們又不願意失信了,騙子也就少了。這樣,對失信者的社會機制又建立了。
既然市場經濟本身具備對失信者的社會懲罰機制,我們要進行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必須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從立法等各個方面完善對失信者的社會懲罰機制和保證其正常運行,堅決不能損害這種機制的運行。
三、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信用體系
我國關於社會信用領域的研究和實踐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期,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批從事信用評價、信用擔保等業務的信用服務機構,一些部門和地方政府也在不同程度上對信用體系建設進行了探索。但總的來說,目前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還處在起步階段,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未能在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方面發揮出全面的強有力的作用,必須加快建設步伐。
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工作,應當以建立全社會的誠信環境,形成規范的市場經濟秩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的;以發揮政府的示範作用,培育良好的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為重點,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信用體系。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應當包括社會信用制度、信用管理和服務系統、信用實踐活動、監督與懲戒機制四個方面。建立社會信用制度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核心,培育信用管理和服務系統是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任務,開展社會信用流動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實踐環節,建立信用行業監督和失信懲戒機制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保障措施。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復雜的任務。在方法步驟上,應當堅持政府推動,市場化運作,全社會廣泛參與;堅持總體規劃,精心試點,統籌協調,分層推進,分步實施;堅持誠信宣傳教育與信用制度建設並重;堅持採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統一的信用信息標准;堅持培育社會信用市場需求、促進商業性信用服務行業發展與加強信用監管相結合。到2008年,力爭達到以下目標:全社會的誠實守信的道德水準、企業的信用管理水平和政府部門的公信力顯著提高;信用管理方面主要的法律法規、信用制度基本形成;社會信用服務行業有較大的發展,信用服務需求明顯擴大;對偷逃稅款、惡意合同違約、故意拖欠債務、商業欺詐、假冒偽劣等行為形成有效的社會聯防和制約懲戒機制,面向企業和個人、覆蓋經濟社會生活主要方面的社會信用體系初步建立,市場經濟秩序明顯好轉。
20 世紀 80 年代末期,我國徵信業開始起步。在地方徵信體系建設上,以上海為代表的東部沿海地區和城市率先邁出第一步。 1997 年,上海開始開展企業資信評級,並根據實際需要,逐步建立了個人和企業聯合徵信系統。浙江省、深圳市等也都較早地試點進行地方徵信體系建設。上海、深圳、浙江等模式都獲得了較大成功,區域內部信用信息缺乏和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得到明顯改變,市場經濟秩序得到有效規范,金融生態環境顯著改善。人民銀行 2003 年 10 月被賦予管理信貸徵信業的職能後,開始著手建設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徵信體系,地方徵信體系建設納入了全國徵信體系統一框架。 2004 年,山東省堅持 「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 」 的原則,在 4 個城市積極開展借款企業資信評級試點。 12 月末,共有 85 戶企業與相關評級公司簽訂評級協議,完成企業評級作業 83 戶,初步啟動了資信評級市場。
雖然我國地方徵信體系建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如各方面反映突出的徵信相關法律不健全、信息數據部門分割、行業自律不足等。同時,我們在推進地方徵信體系建設中,還遇到其他一些問題和困難,需要認真研究解決。
(一)徵信體系發展的迫切需要與徵信產品的市場需求不足之間的矛盾。當前,包括政府、企業和個人在內的社會各界對於加快徵信體系建設的重要性、迫切性已經達成共識,金融機構與企業對徵信產品的需求也十分迫切。但企業和金融機構對我國評級機構的徵信產品認知和信任程度遠遠不足,企業參與評級的積極性不高;商業銀行也不能主動利用外部評級結果加強信貸管理,對徵信產品的市場需求不足客觀上制約著徵信體系建設和徵信市場的發展。
(二)徵信體系發展的市場化原則和行政化推動之間的矛盾。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按照 「 完善法規、特許經營、商業運作、專業服務 」 的方向,加快建設企業和個人徵信服務體系,即:走市場化發展的道路。但在地方徵信市場建設初期,由於徵信機構缺乏、徵信意識不強、市場規范欠缺等,較多地使用了行政化手段,如政府全額出資或部分出資成立徵信中介機構;利用行政手段開拓評級市場,明確規定一定范圍的企業必須參與評級等。行政化推動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外部評級的路徑依賴,致使非政府背景的徵信機構發育不足,市場競爭不充分;徵信機構市場細分和定位能力較弱,市場深化和發展的可持續性差。
(三)徵信業的外部性與監管不足之間的矛盾。與金融業一樣,徵信業也具有較強的外部性:資信評級機構的不公正評級可能會誤導市場判斷,扭曲市場信號,甚至造成金融機構的貸款損失等,社會影響很大;同時,徵信業還涉及到企業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保護、國家的信息安全等,嚴格監管徵信市場勢在必行。從目前徵信市場發展看,資信評級機構的買級賣級、壓價競爭等現象時有發生,各地對於徵信市場的監管重視不夠,既沒有建立健全的徵信管理法規,也缺乏可靠的監管手段,未能對徵信市場發展提供有效的監管保障。
(四)資信評級指標體系和評級標準的共性和個性之間的矛盾。統一的評級指標體系和評級標准有利於提高外部評級的一致性和權威性,但壓抑資信評級機構的創新動力,也不利於資信評級市場的細分和深化;個性有利於激發評級機構的創新動力,合理確定市場定位,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但評級結果的一致性差,可利用價值低,外部評級的准確性和權威性受到置疑。最佳的評級指標體系和評級標准應該在共性和個性之間尋找一個均衡。當前,資信評級機構的評級指標體系個性太強、共性不足。評級機構的指標體系各不相同、評級標准差別很大,造成評級報告參差不齊,同一企業可能會被評為不同的級別,同一評級公司的評級標准存在普遍較高或較低的問題,金融機構無法甄別評級報告的合理性,外部評級的可利用價值很低。不解決好共性與個性的矛盾,徵信業的發展便沒有生命力。
(五)徵信業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要求與目前人才缺乏之間的矛盾。徵信業是知識和技術含量很高的行業,評級涉及不同的業務品種、不同的行業背景、不同的法律環境,需要大量不同行業的高素質人才。以 EXPERIAN 為例,公司總部僅軟體工程師就有 200 多名。但我國現有的業務人員以具有會計專業背景的評級人員為主,從事行業研究和產品開發的分析人員缺乏;我國只有極少數大學開設了信用管理課程,人才供給嚴重不足;大部分徵信機構處於虧損狀態,經營狀況非常艱難,難以吸引大量的優秀人才。

⑶ 社會信用如何解釋

社會信用是指由各種社會主體基於契約精神而構成的社會整體信用。現代社會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不同的社會主體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因此社會信用決不是各種社會主體信用的簡單相加,而把社會信用等同於交易信用的觀點是十分片面的。根據社會主體的不同,社會信用可分為個人信用、企業信用、銀行信用、政府信用和司法信用等。

社會信用是指全社會的信用狀況。社會信用制度則是由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信用形式、信用工具及其流通方式、信用機構和信用管理體制有機結合的統一體。現代市場經濟中的信用形式多種多樣。在我國,信用按債務主體即按借款人劃分,大體上可以分為政府信用、銀行信用、商業信用、企業信用、個人信用和民間信用等等。

社會信用是指社會成員在社會活動中遵守法律、履行義務中的自覺程序。主要包括政府信用、企業信用、個人信用三個方面,它是綜合評定社會成員信用情況的一項綜合性指標。社會的市場化程度越發達,對社會成員的信用程序要求就越高。社會信用的建立又是一項系統工程,所以,稱之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一般來講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社會信用的道德體系建設、社會信用的法律體系建設、社會信用的管理體系建設、社會信用的經營體系建設。

信用是指不同主體之間在經濟、社會交往中的誠實與信任。經濟意義上的信用是指以信任為基礎、以按期償還為條件的交易券關系和價值轉移方式。社會信用體系是關於社會信用信息傳輸使用、維護的制度體系。

社會信用一般包括政府信用、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三類。政府信用主要是指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對自身行使權力的行為承擔責任的落實狀況;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則主要是指企業和個人在市場交易活動中遵守諾言、信守合約、履行義務的誠信狀態。

社會信用體系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礎,它以解決市場參與者的信息不對稱為目的,使守信者受到鼓勵,失信者付出代價,保證市場經濟的公平、公正與效率。社會主義信用體系,體現了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的特徵。

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時期,加快建立有中國特色並與國際接軌的社會信用體系,有利於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有利於促進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有利於提高全民族的誠信意識和道德水準,營造和諧信任的社會環境;有利於依託良好的信用基礎和市場秩序,促進資本的流動和重組,建立現代產權制度;有利於優化我國的投資和貿易環境,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有效防範包括金融風險在內的各類交易風險,擴大對外開放和信用交易規模,進而推動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的文明進步。

提示: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論述:¨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的必要條件,也是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增強全社會的信用意識,政府、企事業單位和個人都要把誠實守信作為基本行為准則。按照完善法規、特許經營、商業運作、專業服務的方向,加快建設企業和個人信用服務體系。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逐步開放信用服務市場。"

⑷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點是哪些方面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點是政務誠信。
政務誠信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各類政務行為主體的誠信水平,對其他社會主體誠信建設發揮著重要的表率和導向作用。

社會信用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法律、法規、標准和契約為依據,以健全覆蓋社會成員的信用記錄和信用基礎設施網路為基礎,以信用信息合規應用和信用服務體系為支撐,以樹立誠信文化理念、弘揚誠信傳統美德為內在要求,以守信激勵和失信約束為獎懲機制,目的是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
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對增強社會成員誠信意識,營造優良信用環境,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促進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健全社會徵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意見》提出的「建立健全社會誠信制度」,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制定本規劃綱要。規劃期為2014—2020年。重點工作是:
一、推進重點領域誠信建設
(一)加快推進政務誠信建設
政務誠信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各類政務行為主體的誠信水平,對其他社會主體誠信建設發揮著重要的表率和導向作用。
(二)深入推進商務誠信建設
提高商務誠信水平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點,是商務關系有效維護、商務運行成本有效降低、營商環境有效改善的基本條件,是各類商務主體可持續發展的生存之本,也是各類經濟活動高效開展的基礎保障。
(三)全面推進社會誠信建設。
社會誠信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社會成員之間只有以誠相待、以信為本,才會形成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才能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和長治久安。
(四)大力推進司法公信建設。
司法公信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樹立司法權威的前提,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
二、加強誠信教育與誠信文化建設
誠信教育與誠信文化建設是引領社會成員誠信自律、提升社會成員道德素養的重要途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普及誠信教育
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將誠信教育貫穿公民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創建全過程。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在全社會形成「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良好風尚。
(二)加強誠信文化建設。
弘揚誠信文化。以社會成員為對象,以誠信宣傳為手段,以誠信教育為載體,大力倡導誠信道德規范,弘揚中華民族積極向善、誠實守信的傳統文化和現代市場經濟的契約精神,形成崇尚誠信、踐行誠信的社會風尚。
樹立誠信典型。充分發揮電視、廣播、報紙、網路等媒體的宣傳引導作用,結合道德模範評選和各行業誠信創建活動,樹立社會誠信典範,使社會成員學有榜樣、趕有目標,使誠實守信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追求。
(三)加快信用專業人才培養。
加強信用管理學科專業建設。把信用管理列為國家經濟體制改革與社會治理發展急需的新興、重點學科,支持有條件的高校設置信用管理專業或開設相關課程,在研究生培養中開設信用管理研究方向。開展信用理論、信用管理、信用技術、信用標准、信用政策等方面研究。
加強信用管理職業培訓與專業考評。建立健全信用管理職業培訓與專業考評制度。推廣信用管理職業資格培訓,培養信用管理專業化隊伍。促進和加強信用從業人員、信用管理人員的交流與培訓,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供人力資源支撐。
三、加快推進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和應用
健全社會成員信用記錄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發揮行業、地方、市場的力量和作用,加快推進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完善信用信息的記錄、整合和應用,是形成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的基礎和前提。
(一)行業信用信息系統建設。
加強重點領域信用記錄建設。以工商、納稅、價格、進出口、安全生產、產品質量、環境保護、食品葯品、醫療衛生、知識產權、流通服務、工程建設、電子商務、交通運輸、合同履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教育科研等領域為重點,完善行業信用記錄和從業人員信用檔案。
建立行業信用信息資料庫。各部門要以數據標准化和應用標准化為原則,依託國家各項重大信息化工程,整合行業內的信用信息資源,實現信用記錄的電子化存儲,加快建設信用信息系統,加快推進行業間信用信息互聯互通。各行業分別負責本行業信用信息的組織與發布。
(二)地方信用信息系統建設。
加快推進政務信用信息整合。各地區要對本地區各部門、各單位履行公共管理職能過程中產生的信用信息進行記錄、完善、整合,形成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為企業、個人和社會徵信機構等查詢政務信用信息提供便利。
加強地區內信用信息的應用。各地區要制定政務信用信息公開目錄,形成信息公開的監督機制。大力推進本地區各部門、各單位政務信用信息的交換與共享,在公共管理中加強信用信息應用,提高履職效率。
(三)徵信系統建設。
加快徵信系統建設。徵信機構開展徵信業務,應建立以企事業單位及其他社會組織、個人為對象的徵信系統,依法採集、整理、保存、加工企事業單位及其他社會組織、個人的信用信息,並採取合理措施保障信用信息的准確性。各地區、各行業要支持徵信機構建立徵信系統。
對外提供專業化徵信服務。徵信機構要根據市場需求,對外提供專業化的徵信服務,有序推進信用服務產品創新。建立健全並嚴格執行內部風險防範、避免利益沖突和保障信息安全的規章制度,依法向客戶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徵信服務,進一步擴大信用報告在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及政府部門行政執法等多種領域中的應用。
(四)金融業統一徵信平台建設。
完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繼續推進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建設,提升數據質量,完善系統功能,加強系統安全運行管理,進一步擴大信用報告的覆蓋范圍,提升系統對外服務水平。
推動金融業統一徵信平台建設。繼續推動銀行、證券、保險、外匯等金融管理部門之間信用信息系統的鏈接,推動金融業統一徵信平台建設,推進金融監管部門信用信息的交換與共享。
(五)推進信用信息的交換與共享。
逐步推進政務信用信息的交換與共享。各地區、各行業要以需求為導向,在保護隱私、責任明確、數據及時准確的前提下,按照風險分散的原則,建立信用信息交換共享機制,統籌利用現有信用信息系統基礎設施,依法推進各信用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和信用信息的交換共享,逐步形成覆蓋全部信用主體、所有信用信息類別、全國所有區域的信用信息網路。各行業主管部門要對信用信息進行分類分級管理,確定查詢許可權,特殊查詢需求特殊申請。
依法推進政務信用信息系統與徵信系統間的信息交換與共享。發揮市場激勵機制的作用,鼓勵社會徵信機構加強對已公開政務信用信息和非政務信用信息的整合,建立面向不同對象的徵信服務產品體系,滿足社會多層次、多樣化和專業化的徵信服務需求。
四、完善以獎懲制度為重點的社會信用體系運行機制
運行機制是保障社會信用體系各系統協調運行的制度基礎。其中,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直接作用於各個社會主體信用行為,是社會信用體系運行的核心機制。
(一)構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
加強對守信主體的獎勵和激勵。加大對守信行為的表彰和宣傳力度。按規定對誠信企業和模範個人給予表彰,通過新聞媒體廣泛宣傳,營造守信光榮的輿論氛圍。發展改革、財政、金融、環境保護、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商務、工商、稅務、質檢、安全監管、海關、知識產權等部門,在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過程中,要深化信用信息和信用產品的應用,對誠實守信者實行優先辦理、簡化程序等「綠色通道」支持激勵政策。
加強對失信主體的約束和懲戒。強化行政監管性約束和懲戒。在現有行政處罰措施的基礎上,健全失信懲戒制度,建立各行業黑名單制度和市場退出機制。推動各級人民政府在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的市場准入、資質認定、行政審批、政策扶持等方面實施信用分類監管,結合監管對象的失信類別和程度,使失信者受到懲戒。逐步建立行政許可申請人信用承諾制度,並開展申請人信用審查,確保申請人在政府推薦的徵信機構中有信用記錄,配合徵信機構開展信用信息採集工作。推動形成市場性約束和懲戒。制定信用基準性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完善失信信息記錄和披露制度,使失信者在市場交易中受到制約。推動形成行業性約束和懲戒。通過行業協會制定行業自律規則並監督會員遵守。對違規的失信者,按照情節輕重,對機構會員和個人會員實行警告、行業內通報批評、公開譴責等懲戒措施。推動形成社會性約束和懲戒。完善社會輿論監督機制,加強對失信行為的披露和曝光,發揮群眾評議討論、批評報道等作用,通過社會的道德譴責,形成社會震懾力,約束社會成員的失信行為。
建立失信行為有獎舉報制度。切實落實對舉報人的獎勵,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
建立多部門、跨地區信用聯合獎懲機制。通過信用信息交換共享,實現多部門、跨地區信用獎懲聯動,使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寸步難行。
(二)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規和標准體系。
完善信用法律法規體系。推進信用立法工作,使信用信息徵集、查詢、應用、互聯互通、信用信息安全和主體權益保護等有法可依。出台《徵信業管理條例》相關配套制度和實施細則,建立異議處理、投訴辦理和侵權責任追究制度。
推進行業、部門和地方信用制度建設。各地區、各部門分別根據本地區、相關行業信用體系建設的需要,制定地區或行業信用建設的規章制度,明確信用信息記錄主體的責任,保證信用信息的客觀、真實、准確和及時更新,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公開制度,推動信用信息資源的有序開發利用。
建立信用信息分類管理制度。制定信用信息目錄,明確信用信息分類,按照信用信息的屬性,結合保護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依法推進信用信息在採集、共享、使用、公開等環節的分類管理。加大對販賣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行為的查處力度。
加快信用信息標准體系建設。制定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採集和分類管理標准,統一信用指標目錄和建設規范。
建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完善相關制度標准,推動在經濟社會活動中廣泛使用統一社會信用代碼。
(三)培育和規范信用服務市場。
發展各類信用服務機構。逐步建立公共信用服務機構和社會信用服務機構互為補充、信用信息基礎服務和增值服務相輔相成的多層次、全方位的信用服務組織體系。
推進並規范信用評級行業發展。培育發展本土評級機構,增強我國評級機構的國際影響力。規范發展信用評級市場,提高信用評級行業的整體公信力。探索創新雙評級、再評級制度。鼓勵我國評級機構參與國際競爭和制定國際標准,加強與其他國家信用評級機構的協調和合作。
推動信用服務產品廣泛運用。拓展信用服務產品應用范圍,加大信用服務產品在社會治理和市場交易中的應用。鼓勵信用服務產品開發和創新,推動信用保險、信用擔保、商業保理、履約擔保、信用管理咨詢及培訓等信用服務業務發展。
建立政務信用信息有序開放制度。明確政務信用信息的開放分類和基本目錄,有序擴大政務信用信息對社會的開放,優化信用調查、信用評級和信用管理等行業的發展環境。
完善信用服務市場監管體制。根據信用服務市場、機構業務的不同特點,依法實施分類監管,完善監管制度,明確監管職責,切實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制定信用服務相關法律制度,建立信用服務機構准入與退出機制,實現從業資格認定的公開透明,進一步完善信用服務業務規范,促進信用服務業健康發展。
推動信用服務機構完善法人治理。強化信用服務機構內部控制,完善約束機制,提升信用服務質量。
加強信用服務機構自身信用建設。信用服務機構要確立行為准則,加強規范管理,提高服務質量,堅持公正性和獨立性,提升公信力。鼓勵各類信用服務機構設立首席信用監督官,加強自身信用管理。
加強信用服務行業自律。推動建立信用服務行業自律組織,在組織內建立信用服務機構和從業人員基本行為准則和業務規范,強化自律約束,全面提升信用服務機構誠信水平。
(四)保護信用信息主體權益。
健全信用信息主體權益保護機制。充分發揮行政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在信用信息主體權益保護中的作用,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和行政等手段,切實保護信用信息主體權益。加強對信用信息主體的引導教育,不斷增強其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
建立自我糾錯、主動自新的社會鼓勵與關愛機制。以建立針對未成年人失信行為的教育機制為重點,通過對已悔過改正舊有輕微失信行為的社會成員予以適當保護,形成守信正向激勵機制。
建立信用信息侵權責任追究機制。制定信用信息異議處理、投訴辦理、訴訟管理制度及操作細則。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對信用服務機構泄露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侵犯個人隱私等違法行為,依法予以嚴厲處罰。通過各類媒體披露各種侵害信息主體權益的行為,強化社會監督作用。
(五)強化信用信息安全管理。
健全信用信息安全管理體制。完善信用信息保護和網路信任體系,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安全監控體系。加大信用信息安全監督檢查力度,開展信用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實行信用信息安全等級保護。開展信用信息系統安全認證,加強信用信息服務系統安全管理。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安全應急處理機制。加強信用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信用服務機構信用信息安全內部管理。強化信用服務機構信息安全防護能力,加大安全保障、技術研發和資金投入,高起點、高標准建設信用信息安全保障系統。依法制定和實施信用信息採集、整理、加工、保存、使用等方面的規章制度。

參考:http://ke..com/view/1478540.htm

⑸ 與我國傳統信文化相比,社會信用體系有哪些先進之處

社會信用體系有強大的監督制約功能,如果你不守信,那不能光付出道德上的代價,而要讓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處處難行,步步難行,逼著你不得不遵守社會信用體系,這就是比我國的傳統信用文化的進步之處,強調制裁,強調懲罰,逼著你必須按社會信用體系來執行。

社會信用體系是一個由社會法律制度、教育、文化以及專業社會信用服務體系等諸多元素構成的社會治理系統,是社會誠信的制度保證。公民誠信道德是公民對誠信的內在信守和對自我承諾的忠實踐履,是社會誠信的個體條件。誠信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社會信用建設需要公民誠信道德和社會信用體系的協同作用。

在中國傳統社會,以農耕文明為基礎形成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關系。血緣親情是維系社會關系的主要紐帶,血緣親情和長期交往形成的親切感是社會誠信的基礎。隨著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社會人際關系結構隨之急劇變化,中國社會由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過渡,孕育傳統誠信觀念的社會基礎逐漸消散。在現代社會中,人際交往主要發生在陌生人之間,誠信只能建立在對彼此道德素質的信任上。

社會轉型導致社會信用建設面臨諸多新挑戰。個別公民守信動力不足,甚至是信無所守,失信違約司空見慣;社會徵信系統與社會總體發展未能完全同步:守信獎勵缺失,失信懲罰乏力;社會信用服務機構公信力低,服務體系不夠發達。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導致的社會問題林林總總。社會要實現良序發展,只有通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強化社會制度的約束和規范,督促全體公民共同努力,才能促使社會總體誠信度不斷提高。

(5)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系統工程關鍵擴展閱讀:

公民的誠信素養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相輔相成。有道德素養的公民既是社會信用體系的建構者,也是社會信用體系的踐履者和成就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價值本源。《說文解字》將誠與信互訓:「誠,信也。」「內誠於心、外誠於人」是說,不欺人更不自欺,既是取信於人更是自身有信念、有信守。

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信念是一切社會實踐的價值導向,是行為的內在動力,誠信信念是社會信用體系的靈魂。中國古人將誠信作為合於天理的人道,把追求誠信作為人之為人的前提,為誠信道德建構了形而上基礎。中華民族傳統誠信文化賦予現代誠信體系建構充分的價值合理性,為公民的誠信素養提升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

⑹ 經常被提及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怎樣的一種架構類似蘇州[誠信園區]這類網站的數據由什麼支撐

社會信用體系是規范一個國家或地區信用活動的綜合管理機制,是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重要制度安排.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由政府推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社會系統工程.
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是在國務院領導下,由中國人民銀行組織商業銀行建立的個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其日常運行和管理由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承擔。該資料庫採集、保存、整理個人信用信息,為商業銀行和本人提供信用報告查詢服務,為貨幣政策、金融監管提供統計信息服務。
類似蘇州誠信園區這種網站的數據應該來自的范圍更廣吧,畢竟不僅僅是個人的,還提供企業的,可以去他們網站上看看,有哪些信用數據,就知道來源,支撐了。

⑺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點是什麼誠信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點是政務誠信。


政務誠信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各類政務行為主體的誠信水平,對其他社會主體誠信建設發揮著重要的表率和導向作用。

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系統工程關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州假山景觀設計工程 瀏覽:862
哈爾濱工程造價招聘 瀏覽:937
建築工程土建勞務分包 瀏覽:632
道路監理工程師 瀏覽:476
安徽工程大學機電學院在本校嗎 瀏覽:370
河北工程大學保研率多少 瀏覽:287
有學質量工程師的書嗎 瀏覽:479
康樂縣建築工程公司 瀏覽:569
助理工程師二級 瀏覽:872
注冊安全工程師初級考試時間 瀏覽:90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題研究 瀏覽:881
工程造價圖紙建模 瀏覽:888
遼寧恆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瀏覽:93
實行施工總承包的工程項目 瀏覽:737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興趣愛好 瀏覽:316
密歇根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專業 瀏覽:388
廣西交通工程質量監督站 瀏覽:31
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考研參考書目 瀏覽:858
有線電視工程建設管理條例 瀏覽:270
雲南工程監理公司排名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