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結合自己的認識談談目前水利工程的建設對環境產生哪些影響
1 對局部氣候和大氣的影響
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會使庫區微氣候環境條件有所改變,包括氣溫、風速、濕度 、降水等。有關研究表明,水面上空比成片的房屋群上空空氣的透明度高 8 %~ 10 %;水面上空與陸地上空相比較 , 紫外線輻射高出 30 %, 氣溫降低 4 ~ 5 ℃, 相對濕度提高 10 % ~ 15 %。一般情況下, 地區性氣候狀況受大氣環 流控制,但大中型水庫和灌溉工程的修建,使原先的陸地變成了水體或濕地, 對局部小氣候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降雨 、氣溫、風和霧等氣象因子的影響。
1.1 對降雨量的影響
a .降雨量有所增加。
這是由於修建水庫形成了大面積蓄水,在陽光輻射下,蒸發量增加,引起降雨。
b .降雨地區分布發生改變 。
水庫低溫效應的影響可使降雨地區分布發生改變:庫區和鄰近地區的降雨量有所減少, 而一定距離的外圍區降雨則有所增加 ;地勢高的迎風面降雨增加,而背風面降雨則減少。
c .降雨時間分布發生改變 。
夏季水面溫度低於氣溫 ,氣層穩定 ,大氣對流減弱 ,降雨量減少;但冬季水面較暖 ,大氣對流作用增強 ,因而降雨量增加。
1.2 對氣溫的影響
水庫建成後 ,庫區與空間的接觸由陸面變為水面 ,與空氣間的能量交換方式和強度均發生變化 ,從而導致氣溫發生變化, 庫區年平均氣溫略有升高 。
1.3 對大氣的影響
在談到大壩與生態問題時, 首先談到的最重要問題就是大壩建設對大氣的影響。從世界范圍看, 這個問題十分突出 ,因此,國際上把對大氣的影響看做是建壩對生態影響的首要問題。但是 , 這個問題在中國並不嚴重, 原因有 2 個 :①中國的電站雖然很大 ,但多屬高山峽谷型水庫, 與國外的水庫相比, 庫水面面積並不大;②我國有大面積森林的庫區不多。
2 對水文情勢和水溫的影響
2.1 對水文情勢的影響
水利工程尤其是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改變了流域水文循環情勢 ,對整個流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 其影響有利有弊。水庫蓄水後 ,原先的河流變為湖泊 ,水位抬高且水面面積增大,這一方面加大了水面的蒸發量,引起水分循環變化;另一方面由於岩層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水庫會發生滲漏,使地下水水位升高 。水庫水位的變化與天然情況下水位的變化大不相同。調蓄能力較大的水庫 ,其水位變幅較大;而徑流式水庫的水位變幅不大, 不會出現明顯的季節性變化 。與天然河道相比, 水庫的流速變化也很明顯。在水庫的不同庫段, 流速的變化不一樣, 一般越靠近庫尾 ,流速越接近天然河道, 越近壩前, 流速越小,在某些條件特殊的庫灣,流速甚至接近於零。攔河築壩使水文情勢發生突變, 影響原河流的生態過程和功能。水文情勢的主要變化包括:流量的穩定化與流速頻率的變化 ;季節性高峰流量的喪失 ,流速變緩 ,急流狀態消失 ;水位落差變化平緩 ,來水時間 、來水時期改變;水量向上蒸發和向下滲漏改變水分循環等。
2.2 對水溫的影響
水溫變化指水庫的特殊水溫結構使入流和出流產生溫差的現象。水庫工程引起水溫變化, 是水庫建設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水庫流速從上游到壩址處逐漸減小,水體性質也發生了改變,長期滯留在庫內的水與大氣之間的熱量產生變化引起水溫和流態產生變化 。
3 對泥沙的影響
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將改變庫區和上下遊河道泥沙的輸移及沉降模式, 對上下游及工程區的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水庫蓄水後 ,上游流速減小,水庫來水攜帶的泥沙將會在庫區內淤積, 而水庫泥沙淤積會減小庫容 , 從而降低水庫的運行效益 。泥沙問題是水利工程建設中最重要的環境問題之一。在河流上建壩, 阻斷了天然河道,導致河道的流態發生變化,改變了河流的泥沙運動規律,進而引發整條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徵發生改變, 這是建壩帶來的最大生態問題之一 , 也是最令人擔憂的問題, 應該特別慎重對待。水庫蓄水後 , 流速降 低,河水挾沙能力減弱,水體中的懸浮物質或多或少地沉積下來,不僅影響到航道的運用,而且減少了水庫的庫容, 影響水庫的使用年限 。水庫的回水沉積作用對河道形態也有影響 。河流被大壩攔截後 , 泥沙在水庫底部沉積, 形成一個回水三角洲,這個三角洲朝水壩方向漸漸遞升, 泥沙顆粒變細 。
4 對水質的影響
水利工程的建設會對水質產生一定影響 。一方面 ,水體經過長距離的輸送或一段時間的儲存, 會使復氧過程充分形成, 從而豐富了水體潛在的環境容量資源 ;另一方面 ,庫區水體抬高 ,水流緩慢,不利於污染物的擴散。
通常河流水的礦化度和總硬度均較低, pH 值適中 ,溶解氧豐富。但對河流無論採取哪種開發方式, 對水質都將產生影響 , 尤其是水庫工程對水質的影響較明顯。水庫形成後 ,庫區流速減小,水庫的沉清作用顯著,有利於削減溶解礦物質,減少渾濁度和生化需氧量,增加營養物質濃度。水庫建成後,入庫支流河水的稀釋自凈能力降低 ,導致入庫支流河道污 染加重。庫內水溫一旦出現分層, 庫水會形成一種密度屏蔽,使底層冷水層變成厭氧微生物層,庫內不 溶解的固體物質沉降在庫底就會產生營養富集現象 。總的來說 ,水庫對水質可產生正負兩方面的影響 。
①正面影響:庫內大體積水體流速慢 ,滯留時間長 ,有利於懸浮物的沉降, 可使水體的濁度 、色度降低 ;同時由於庫內流速慢, 藻類活動頻繁 , 呼吸作用產生的 CO2 與水中鈣、鎂離子結合產生 CaCO3 和 MgCO3 並沉澱下來 ,降低了水體硬度 ,減少了因鹼性增加(pH 值上升)而導致水體毒性加大的可能性。
②負面影響 :庫內水流流速小, 降低了水 、氣界面交換的速率和污染物的遷移擴散能力, 因此復氧能力減弱,使得水庫水體自凈能力比河流弱;庫內水流流速小,透明度增大 ,利於藻類光合作用, 壩前儲存數月甚至幾年的水 , 因藻類大量生長而導致富營養化;被淹沒的植被和腐爛的有機物會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氣,並釋放沼氣和大量二氧化碳,同樣導致溫室效應 ;懸移物質沉積於庫底,長期累積, 不易遷移, 其中含有的有毒物質或難降解的重金屬會形成次生 污染源。另外由於減少了河流基流生態水量 ,可能會加劇河道斷面萎縮 ,增加污水排放總量,改變農 業灌排系統 , 提高面源入河比例, 加快面源入河速度 ,惡化下遊河流 、湖泊的水環境質量。
5 對土壤和環境地質的影響
5.1 對土壤的影響
水庫蓄水後, 將導致沿岸地下水狀態發生變化, 通常在水庫的近壩部分出現地下水升高 , 而庫周地下水位升高, 會浸沒土地, 並使土地沼澤化、鹽鹼化。
a .浸沒 。在浸沒區 ,因土壤中的通氣條件差, 會造成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動減少 、肥力下降,從而影 響作物生長 。
b .沼澤化 。過分濕潤致使植物根系衰敗 、呼吸困難 ,當潛水層達到耕作層時, 造成土壤濕度過大, 以至大多數包氣帶被破壞 。
c.鹽鹼化。由庫岸滲漏補給地下水 ,經毛細管 作用升至地表, 在強烈蒸發作用下 ,使水中鹽分濃集於地表,形成鹽鹼化 。土壤溶液滲透壓過高, 可引起植物生理乾旱。當然, 鹽鹼化不是水利工程建設必然帶來的 ,也有設計 、運行不當造成的。
5.2 對環境地質的影響
修建大壩後可能會觸發地震、滑坡 、塌岸 、水庫滲漏等不良地質災害。
a .大型水庫蓄水後可誘發地震 。水庫誘發地震主要是因為巨大體積的蓄水增加的水壓,以及在這種水壓力下岩石裂隙和斷裂面產生潤滑, 使岩層和地殼內原有的地應力平衡被改變。值得注意的是,水庫蓄水可以在天然地震較少和地震強度較弱的地區,誘發較強烈的地震。
b .庫岸產生滑塌。水庫蓄水後 , 由於水位升高,岸坡土體的抗剪強度降低 ,故易發生塌方、山體滑坡及危險岩體失穩 。
c.水庫滲漏。水庫滲漏造成周圍的水文條件發生變化 ,若水庫為污水庫或尾礦水庫 ,則將造成水庫周圍地區和地下水體的污染。
6 對河道的影響
河道整治是水利工程建設的組成部分。河道是水生態環境的重要載體, 護岸工程是河道生態治理的一項重要措施 ,對保護堤防免受沖刷 、防止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 水利工程建設對河道的影響也是顯著的 ,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①河道順直化工程改變了自然水系 ,使生態結構單一化 ,生物群落減少, 河水凈污能力削弱, 從而降低了環境質量 , 引起生態退化;
②河道橫斷面幾何規則化 ,往往會把自然河流的復雜形狀變成若干種幾何規則斷面, 改變了河流橫斷面深潭淺灘交錯的自然格局 ;
③構築堤防會引起河流側向的非連續化。 因為堤防妨礙汛期主流與岔流之間的溝通, 阻止了 水流的橫向擴展, 形成另一種側向的水流非連續性 ;
④河口整治工程可能造成岸線 、河床高程變化,由此可能會影響到該地區的潮水位 ,從而影響排澇總水量 ;
⑤人工裁彎改直工程會造成河床演變,引發河道沖刷,導致河道水位下降。
7 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生物多樣性是指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所有生物物種及其變異的生態系統 。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主要是由於人類各種經濟和社會發展活動造成的 。水利工程建設的大發展, 淹沒了成片的森林草地, 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水利工程建設對生物多樣性產生的影響通常可分為對陸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產生的影 響。
7.1 對陸生生物的影響
對陸生生物的影響總的來說有 2 個方面, 一個是永久性及直接的影響 , 指庫區淹沒和永久性的工程建築物對陸生植物和動物造成的直接破壞 ;另一個是間接的影響, 指局部氣候變化 、土壤沼澤化、鹽鹼化等所造成的對動植物的種類、結構及生活環境的影響。
水庫興建、蓄水將會淹沒大片陸地,這對陸生生物的生長棲息地、覓食地產生危險,所以水利工程對陸生生物帶來的影響大多是不利的。具體表現為河濱植被、河流植物面積的減少 , 微生物多樣性的降低 ,鳥類 、兩棲動物和昆蟲棲息地的改變或避難所的消失 ,造成物種數量的減少和某些物種的消亡。 但水利工程淹沒的土地主要是流域或沿岸的一些農田 、平原 、坡地等海拔較低地區, 主要以農作物為主, 動物很少 , 因此, 水庫興建淹沒土地對農業影響較大 ,對動物影響不大 。水利工程運行後, 水庫水 體的存在使空氣相對濕度有所提高, 將減少森林火災發生的概率,降低庫周防火等級,對庫周陸生植物 生態系統結構的穩定和植物的生長有利。另外, 水利工程的興建將會增加流域沿岸濕地、沼澤的面積, 而對這一帶兩棲生物以及水禽會帶來有利影響, 使它們的種類 、密度相應增加 。
7.2 對水生生物的影響
由於水利工程作用的對象主要是水體, 所以水生生態系統受工程影響較直接、明顯 。水庫的興建 抬高了水位 ,改變了河流水生生態系統,破壞了水生生物的生長、產卵所必需的水文條件和生長環境。 此外 ,水庫淹沒區和浸沒區原有植被的死亡以及土 壤可溶鹽都會增加水體中氮磷的含量, 加上庫區周圍農田、森林和草原的營養物質隨降雨徑流進入水體 ,從而形成富營養化的有利條件 。 興建水利工程對水生生物的影響重點體現在對魚類資源的影響上:
①阻隔了魚類洄遊通道。水庫 大壩截斷江河 ,使洄遊性魚類不能順利完成其生活 周期 ,河流的梯級開發會加重這一影響 。
②改變魚類區系組成 。水庫形成後 ,水體的水文條件發生較大變化 ,從而改變了魚類的棲息環境 。不同的魚類棲息環境不同, 因此 ,庫區的魚類組成常發生明顯的變化。
③影響魚類繁殖。水庫的存在和運行 影響魚類的產卵場和魚類的產卵活動, 水庫蓄水後水流減緩、水深加大和泥沙沉積則對喜在急流河底產卵的魚類不利;水庫運行時,庫水位的變動不利於在草上產卵的魚類繁殖, 因為水庫水位的消落常將 它們的卵暴露在庫岸上致其死亡。
8 對人口遷移和土地利用的影響
水利工程的興建必然帶來移民問題 。由於水庫建設打破了移民原有的生產體系、生活方式及地緣、血緣和親屬網路 , 使他們長期賴以生存的政治、經濟、文化體系解體;與此同時 ,移民安置還造成安置地人口增加 ,以及資源、基礎設施承載力增加等一系列問題 。但對於不同的水利工程, 移民問題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如都江堰是古代水利工程, 從現 有可查閱的資料看, 移民問題不是其突出問題 ;萬家寨水利樞紐及引黃工程妥善安置了庫區移民, 改善 了其生活條件和生存環境 ,提高了供水保證率 ,對人口遷移和土地利用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塔河下游生態調水工程由於塔河下遊人煙稀少 ,因而沒有人口遷移問題。總的來看, 水利工程建設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定的人口遷移現象, 並且由於水庫淹沒 佔用一部分土地 ,使得人地矛盾更加緊張。另外, 水利工程的興建必然會使諸多環境因子發生變化 , 如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雜訊 、固體廢棄物等 , 將影響施工區的環境衛生和當地居民及施工人員的健康 。
❷ 水利工程修建對庫區的影響
大壩建設後,河流上有出現較大面積的水庫,大壩攔截泥沙,庫區泥沙淤積,地面負荷壓力增大,岩體深入水分增加,庫區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增加,答案A錯誤,水庫調節徑流,下游水流量變化減小,流速減慢,自凈能力降低,使下游水質變差,答案B錯誤,大把建設,可以實現水能開發,將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促進流域經濟發展,答案C正確,水庫建設提供灌溉用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旱情,但不能避免乾旱現象的發生,答案D錯誤.
故選:C
❸ 水利工程的建設對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產生了哪些影響
影響肯定是會有的,關鍵是要,盡力保持原自然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努力形成良性循環。
❹ 水利工程建設過程對生態環境有哪些不利影響
破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揚塵污染空氣,雜訊污染,施工廢水污染,建築垃圾污染等等。
❺ 修建水利工程有何利弊
利:防洪、發電、航運、灌溉、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開發旅遊資源,改造利用自然。
弊:由於科學技術水平有限,人類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方式不一定合理,可能存在許多目前科學技術尚未發現或解釋的潛在危害。比如,人工蓄積大量水體於一處,使得壩址處地層承受超過自然狀態下的荷載,可能對地層運動、地震、地下水等產生影響,而目前我們並沒有研究清楚是什麼影響、影響多大、何時顯現;此外,修建水利工程改變了原來的河流發展進程,甚至改變了河道,對環境的影響到底會如何,什麼時候顯現,這都是不能斷定的。
❻ 水利工程的建設對周邊環境會造成哪些方面的影響
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後評價理論與方法初探
2004-11-19
[摘 要] 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後評價指對已建水利工程項目進行回顧評價,它是基本建設程序的最後一個環節。環境影響後評價是工程後評價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對環境影響後評價的涵義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對環境影響後評價的目的和作用進行了分析,對環境後評價的方法、步驟和內容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水利工程、環境影響、後評價
1 前言
水利工程後評價始於1993年,幾年來先後進行了丹江口水利樞紐、高州水庫、韶山灌區、潘家口水利樞紐、陳垓灌區等十幾個工程項目的後評價,部分項目後評價包含有環境影響後評價的內容。為了編制水利水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規范,曾開展了盤錦灌區、三門峽水利樞紐等工程的環境影響專題回顧評價。水利工程環境影響後評價開展的時間不長,進行後評價的項目不多,環境影響後評價的理論支持和依據的規程規范比較缺乏。為了更好地開展環境影響後評價,需要對環境影響後評價的概念、作用、方法和內容等進行研究。
2 環境影響後評價的涵義
水利工程環境影響後評價是指建設項目建成並運行一段時間後,通過對實際發生的環境影響進行調查研究,和環境影響預測評價成果進行對比,復核項目對環境影響實際發生情況和預測評價成果的差異,以檢驗環境影響預測成果和環保設計的合理性,並對工程建成後的環境質量進行評價。簡言之環境影響後評價就是評價項目對環境質量、自然資源利用和生態平衡實際產生的影響。
3 環境影響後評價的目的和作用
3.1 對環境影響預測和環保設計成果進行驗證
環境影響評價和環保設計成果是在工程建設前,在調查研究、分析預測的基礎上提出的。預測方法是否合理,參數選用是否恰當,結論是否正確,需要工程運行實踐進行檢驗。通過環境影響後評價,將實際發生的環境影響與環境影響預測評價成果相對照,可以驗證評價方法的合理性和評價結論的正確性。
3.2 為進一步加強工程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工程項目建成並運行一段時間後,工程項目引起的環境影響逐漸表現出來,環境影響後評價可以通過調查工程建設後環境變化情況,分析環境變化趨勢,找出項目實際存在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因素,提出進一步發揮工程的有利影響和減小不利影響的措施,為進一步加強工程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環境影響回顧評價,系統總結了工程建成三十多年的環境變化,分析研究了環境演變趨勢,提出了主要影響因素,提出了控制污染、保護水源、消滅鼠害以及切實解決好移民遺留問題等的對策措施,並提出了進一步加強科學研究和環境管理的建議。
3.3 為其它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環保設計提供借鑒
水利工程一般規模大,影響范圍廣,影響因子多,環境影響預測評價比較困難。水利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在我國起步較晚,八十年代中期才相繼開展,至今只有十幾年的歷史,環境影響評價的理論和方法還很不完善,環境影響預測評價有的還難以定量。通過環境影響後評價,可以探索環境影響評價的理論和方法,使預測方法更為合理,評價結果更加符合實際。環境影響後評價成果,還可為同類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和環保設計提供借鑒,如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環境影響回顧評價成果為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提供了技術支持,三門峽水溫預測模型和參數,運用於小浪底水庫水溫預測,取得了較好效果。
3.4 檢查工程項目環保設施「三同時」制度執行情況
《環境保護法》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規定,建設項目需要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環保設施竣工驗收,應當與主體工程竣工驗收同時進行。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是環境影響後評價的一種形式,通過竣工驗收可以有效地檢查建設單位是否按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要求建設環境保護設施;檢查施工期間環境保護工作完成情況,一些受到破壞的環境是否已經恢復,檢查施工期間環境監測的開展情況;檢查環境管理機構設置和運行情況。隔河岩水利樞紐工程等通過環保竣工驗收,對工程建設的環保工作進行全面總結,對項目「三同時」執行情況進行了全面的回顧和評價。
3.5 檢查環境監測設施的運行情況,為環境監測斷面和監測項目的調整和優化提供依據
工程項目的環境監測站網設計中,環境監測斷面和監測項目是根據原有的環境條件在預測評價的基礎上進行設置的,與工程運行後的環境狀況可能存在差異,工程投入生產運行後,自然環境條件和社會環境條件也在發生變化,需要根據新的環境狀況對原來的環境監測站網設計進行檢驗。環境影響後評價過程中,對工程投入生產運行後的環境狀況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對污染源的數量和分布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對監測數據進行系統分析,在此基礎上,對環境監測斷面和監測項目進行合理的調整和優化。
4 環境影響後評價的方法和步驟
4.1 環境影響後評價的方法
環境影響後評價的基本方法是有無對比法,即項目建成後實際產生的環境影響和環境質量狀況,與項目建設前環境本底狀況和項目決策過程中環境評價預測成果相比較,通過綜合分析,對工程建成後的環境質量進行評價,確定項目實際存在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因素,提出進一步發揮工程的有利影響和減小不利影響的措施。
4.2 環境影響後評價的步驟
4.2.1 調查收集資料
環境影響後評價需要收集以下五個主要方面的資料。
⑴環境影響評價成果。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環境影響評價成果資料是開展水利工程環境影響後評價的基礎,工程建設前的環境背景,是環境影響後評價分析工程運行後產生環境影響和環境變化趨勢的前提。各環境要素的預測成果也是後評價復核的主要內容。在環境影響後評價時應收集環境影響報告書及環保部門的審批意見,包括環境監測資料、各環境要素(水質、水溫、氣象、土壤、陸生生物、水生生物、人群健康等)的影響預測成果和擬採取的減免不利影響的環境保護措施等資料。
⑵環境保護設計成果。環境保護措施設計和環境監測站網設計成果是環境保護設施實施的重要技術文件,是檢查環境保護設施「三同時」制度執行情況的依據,也是後評價需要驗證的重要內容。後評價時應收集初步設計階段的環境保護設計成果和審查意見。
⑶施工期間環境保護措施實施的有關資料。施工活動對周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如排放廢污水、排放廢氣、產生雜訊、破壞植被等,後評價時應收集施工期間環境保護工作開展情況,施工期間環境監測資料,特別是施工臨時佔地的植被恢復和復墾情況。
⑷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資料。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是水利工程竣工驗收不可缺少的內容,也是水利工程環境管理工作的新內容。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申請報告的內容一般包括前期環保工作及審批情況、應建的環保設施及運行情況、應採取的環保措施及完成情況、環保檔案、環保人員和制度,以及環境監測報告等。後評價時應收集經批準的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報告以及有關資料,作為環境影響後評價的重要基礎資料。
⑸環境監測資料。環境監測數據是環境質量狀況最直接的反映,也是分析評價環境演變趨勢的重要手段;環境監測數據的完整和准確與否,也是後評價成果是否合理正確的關鍵。後評價時應收集各監測站(點)歷年來的監測資料,包括氣象要素、水質、水溫、陸生生物、水生生物等。
4.2.2 編制環境影響後評價工作大綱
通過對收集資料的分析,根據項目特性和環境影響程度,確定後評價的環境因子,制定環境因子評價的技術路線,在此基礎上編寫環境影響後評價工作大綱。
4.2.3 環境影響後評價的實施
根據工作大綱,分因子對工程的環境影響進行評價,在單因子評價的基礎上對工程項目的環境影響進行綜合評價,提出工程環境影響的結論和趨利避害的措施。
4.2.4 編寫環境影響後評價報告
環境影響後評價報告包括工程概況、工程建設前環境狀況、工程環境影響後評價、綜合評價及結論等幾方面的內容。
5 環境影響後評價的主要內容
5.1 對局地氣候影響
水利工程建設使水體面積、體積、形狀等改變,水陸之間水熱條件、空氣動力特徵發生變化,工程建設對水體上空及周邊陸地氣溫、濕度、風、降水、霧等產生影響。環境影響後評價主要是復核工程興建後氣溫、降水、風速、濕度和霧的實際變化,並與環境影響評價預測成果相對照,在此基礎上預測氣候的變化趨勢,並提出對策措施。
氣溫影響主要復核工程影響區年平均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最高月平均氣溫、年極端最高氣溫、年極端最低氣溫的變化。
降水影響主要復核工程影響區年降水量和各季(月)降水量的變化。
風速影響主要復核工程興建後水體上風岸與下風岸年、月平均風速以及瞬時最大風速的變化。濕度和霧主要復核工程影響區年月濕度和霧日數量的變化。
局地氣候影響後評價主要採用統計對比法,將收集的水利工程建設前後氣象要素監測資料進行比較,對比分析建庫前後工程影響區氣候因子的變化趨勢,並與鄰近地區工程建設前後參證站的氣象因子統計值進行比較,確定工程興建對局地氣候的影響范圍和氣象因子的變化趨勢。
5.2 對水溫影響
水體的熱量傳輸機理是經過水和大氣的接觸面輸送,通過水體流動傳遞熱量。天然河道水流湍急,水體表面吸收的熱量通過水體紊動迅速傳向整個過流斷面,故天然河道水溫呈混合型,水溫變化滯後於氣溫,呈周期性變化。水庫蓄水後,水深增大,水體交換速度減緩,從而改變了水氣交界面的熱交換和水體內部的熱傳導過程。典型的水庫水溫效應表現為水體的垂直方向上的熱分層現象。
水溫影響後評價復核內容是:①統計建庫後實測的庫內不同區域各月水溫的垂直分布、橫向分布、縱向分布以及水庫各月下泄水溫、下泄水溫的沿程變化資料,調查下泄水溫對水生生物和農作物生長的影響;②將水溫結構分層和下泄水溫觀測值與預測值進行比較,對環評時採用的經驗公式和預測模型的適用性作出評價。
5.3 水質影響
築壩建庫,庫區水面擴大,水深增加,河水流速變緩,使污染物的擴散能力減弱,庫區水域污染物的濃度、分布都將發生變化。水庫攔蓄營養物質氮、磷、鉀,促進藻類生長,可能導致富營養化。灌區開發也會對水質帶來不利影響。
水質影響後評價,對水庫工程應復核水庫蓄水後污染來源、分布,水庫水質變化,水庫富營養化趨勢,庫底淤積物污染物質的富集情況,出庫水質和下遊河段水質變化;對灌區開發項目,應復核灌溉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灌溉回歸水對河流或承泄區水質的影響。此外後評價時尚應收集工程運行後的水質監測資料,對環評中採用的水質模型和預測成果進行驗證,對工程建設中和運行後水質保護措施的執行情況進行評價,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應進一步採取的水污染控制的對策措施。
5.4 環境地質影響
水庫蓄水後,庫水的附加荷載及水的滲透壓力,可能改變岩體的應力狀態,產生局部的應力集中,誘發水庫地震。水庫蓄水後,庫水對岸坡的淘刷和浸泡,改變了庫岸原有的穩定狀態,可能產生滑坡塌岸,黃土庫岸滑塌的可能性更大。
環境地質影響後評價主要是調查水庫投入運行後水庫誘發地震發生的時間、震級、震中位置,調查庫岸滑塌的范圍、滑塌量和滑塌區的地質條件,分析產生誘發地震和滑坡塌岸的原因,分析評價誘發地震和滑坡塌岸的發展趨勢,提出工程的安全防範措施;根據實際發生的水庫誘發地震和滑坡塌岸情況,對預測成果進行復核。
5.5 土壤環境影響
灌區開發可能導致地下水位上升,會產生土壤潛育化和次生鹽鹼化;在乾旱、半乾旱地區,水利工程興建如水資源分配不當,可能導致局部地區地下水位下降,使土壤發生沙化。工程施工和移民搬遷破壞植被,會引起新的水土流失。
土壤環境影響後評價主要是復核水利工程投入運行後發生沼澤化、潛育化、次生鹽鹼化、沙化的面積和分布及其原因,以及需採取的對策措施;復核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和建設後水土流失的發生和發展趨勢以及需進一步採取的防治措施。
5.6 陸生生物影響
水庫對陸生植物的影響主要是淹沒影響,對野生動物的不利影響主要是棲息地喪失、覓食地轉移、活動范圍受到限制,許多動物在水庫蓄水後被迫遷移。但水庫蓄水後改善了局地氣候,使庫區周圍的植被類型豐富;灌區開發後提供的濕生環境,適宜於一些水禽棲息。
陸生生物影響後評價,主要是復核工程投入運行後對植物、特別是珍稀植物的影響,復核工程投入運行後動物、特別是珍稀動物的影響;復核採取的珍稀動、植物保護措施的實施效果,並提出需進一步採取的保護措施。後評價可採用調查對比的方法。
5.7 水生生物影響
興建水利工程將影響魚類生活的環境條件。建庫後下遊河道天然水文情勢改變,其中水流狀態和漲水過程的變化對魚類影響較大。水庫蓄水後由於水庫水文條件和營養物質的變化,也會對浮游動植物、底棲動物產生影響。
水生生物影響後評價主要是復核工程興建後對浮游動植物、底棲生物、高等水生植物、魚類及其它水生動物的影響,重點復核對珍稀水生生物的影響;復核對魚類產卵場的影響;復核水生生物保護措施的效果,並提出需進一步採取的保護措施,後評價可採用調查對比的方法。
5.8 人群健康影響
水利工程興建將不同程度地引發人群健康問題。由於大面積淹沒、大批人口搬遷以及施工人員集中,為某些疾病的傳播和擴散提供了可能。
人群健康影響後評價應復核水利工程興建後周圍地區疾病的發生及流行情況,包括:①自然疫源性疾病如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肺吸蟲病、流行性出血熱等的流行頻率及強度;②介水傳染病如肝炎、傷寒、痢疾等的疫情發生及發展趨勢;③蟲媒傳染病如瘧疾、乙型腦炎、絲蟲病等的流行頻率及強度;④地方病如地方性甲狀腺腫、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等的流行頻率及強度等。並應與預測評價成果進行比較,分析產生疾病流行的原因,提出應進一步採取的防治措施。
評價可採用統計對比法,對比分析工程建設前、後各種疾病的發生流行趨勢,並與鄰近地區疾病發生流行趨勢進行比較,評價工程興建對人群健康的影響。
5.9 水文情勢及下游影響
水利工程建設因攔蓄、調水等改變工程下游來水來沙過程,下遊河段流速、流量、水位、泥沙運移規律等有所改變,可能影響下游工農業用水,河道沖刷也可能對下游的水利工程和橋涵等產生影響。
水文情勢及下游影響後評價主要是統計分析工程投入運行後實測的下游來水來沙過程,實際的河道沖淤變化資料,調查對水利工程和橋涵存在的影響,提出進一步減免不利影響的措施;根據實際發生的影響,對環境評價預測成果進行復核。
5.10 文物景觀影響
水利工程建設可能使自然景觀和文物受到淹沒、破壞或干擾,水庫的形成也可能增添新的景觀。文物景觀影響後評價主要是調查自然景觀和文物受影響的程度,分析評價保護措施實施的效果,提出進一步開發利用景觀文物的措施。
5.11 環保設施和監測設施運行情況
環境保護設施指為工程服務和減免工程對環境不利影響需採取的環保設施,包括水質(水溫)保護設施、土壤環境保護設施、陸生植物保護設施、陸生動物保護設施、水生生物保護設施、景觀保護及綠化設施、人群健康保護設施和下游影響補償設施。
環境監測設施指工程完建後為掌握環境要素的動態變化需要建設的監測設施,包括地表水水質(水溫)監測設施,局地氣候監測設施,生態監測設施,土壤監測設施,地下水監測設施等。
環境影響後評價主要是復核:①環保設施和監測設施是否按照「三同時」的要求進行建設,環保設施和監測設施是否投入運行,運行情況如何;②是否按環境影響報告書和環境保護設計確定的監測項目、監測斷面、監測因子進行監測,監測數據的准確性和可靠性如何。③監測項目的設置是否能夠反映水利工程投入運行後的環境質量狀況和環境演變趨勢。④在對監測數據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對環保設施和監測設施的運行情況進行評價,根據工程運行後產生的環境變化,提出調整監測斷面、監測項目和增設環境保護設施的建議。
黃河規劃設計 2004-11-19
❼ 水利工程建設受哪些因素影響
質量、進度、投資、物價、技術、管理、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等等
❽ 水利工程的建設對環境產生哪些影響
一,水利工程建設導致氣候環境差異性擴大,氣溫升高
水利工程建設對於降雨量、氣溫、大氣、風力、霧氣等氣候環境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主要原因是水庫大壩等水利工程擴展建設,使得原本的水資源系統發生改變,河流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系統因為人為作用聚集或分散,造成局部水因子聚集量超標或驟減,產生水量失衡,破壞了原有的氣候環境。
首先,例如在水庫大壩灌溉工程分布密集的地區,因為水分子集中在水庫上空,造成水庫區域內濕度高,蒸發量也會有所增加,減少了庫區降雨量,城市地區則會相對增加降雨量,並且由於降雨量的增加,再加上城市廢氣污染嚴重極易導致城市地區出現霧霾天氣,影響人們生活的同時更加有害人類的身體健康。
其次,由於水庫等水利工程的建設是將大量水資源引入到人工開鑿的地面區域內,這樣的工程模式改變了水量平衡,讓原本的陸地聚集了大量水源影響空氣內部結構,造成氣溫年平均值呈上升趨勢,加快溫室效應程度,導致氣溫持續升高。
二,水利工程建設影響河流水位,破壞水文環境平衡
河流是陸地水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水利工程重點控制調節的關鍵內容,水利工程建設對於河流的治理與規劃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加強了城市建設,保證了人們的能源需求,其中水力發電這一重要措施大大滿足了生產生活用電需求,使水利工程建設成為了解決民生問題的重大發展性課題,然而水利工程在供應人力所需的同時對於水文的影響也是最直接的。
主要表現在建造水庫大壩灌溉發電等水利工程時打破了水勢結構、河流流量、水資源分布等原有平衡格局,為了滿足發電、灌溉等要求所使用的節流泄洪等手段導致水位出現不合理管控,上下游植被、水量、生態都受到嚴重影響,破壞了生態環境也造成了水質的大面積污染,最終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
三,水利工程建設影響地殼承受力,引發地質災害
水利工程建設的主要內容是控制與利用地下水與陸地水,雖然針對的是水資源體系的治理,但其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項就是往往被人們所忽視的關於對陸地環境的影響。陸地因水利工程建設產生的影響不被人們所重視的原因是其影響過於深遠,水利工程建設中水量大量聚集導致地殼壓力過大,影響板塊平衡,形成地震等地質災害。除了對深層次地殼的影外,對於地表土壤也存在著一定的破壞,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節流蓄水改變水量等措施導致水庫下游農田土地的土壤養分流失嚴重,大面積土壤活性降低成為鹽鹼漬地,不利於植被、農作物等生長,降低農業生產率的同時對生態環境也有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