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峽大壩是怎麼建造的
你所要的答案盡在下面的網址里
http://www.ctgpc.com.cn/
㈡ 三峽工程最早是由誰提出來的,並簡述它的建設過程及社會意義
最早提出三峽工程設想的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先生。1918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改良現存水路及運河"一節中提出:"自宜昌而上入峽行,……急流與灘石沿流皆是,改良此上流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其灘石應行爆開除去,於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漢口,上達重慶,可得而致。"1924年8月,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國立高等師范學校禮堂作《民生主義》演講時又講道:"像揚子江上游夔峽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至萬縣一帶的水力,可以發生三千餘萬匹馬力的電力,像這樣大的電力,比現在各國所發生的電力都要大得多……"? 這是我國最早提出梯級開發三峽、改善川江航道、結合水力發電的設想。盡管這一設想僅限於長江的興利方面,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孫中山先生能夠以現代科學的觀點提出變革三峽、強我中華的宏圖方略,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三峽工程建設從1993年開始施工准備,1994年12月14日正式開工;到1997年11月8日實現大江截流,2002年11月6日樞紐工程導流明渠成功截流,2003年6月三峽工程下閘蓄水、永久船閘試通航,2003年8月首批機組正式並網發電,已歷經十個春秋。十年風雨,十年奮戰,三峽工程建設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成果。它符合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符合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體現廣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現代化建設風貌。三峽工程建設,無論在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必將載入中國和世界發展的史冊。 三峽工程不但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有利於加快長江中上游水電資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有利於三峽庫區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首先,三峽工程是解決長江中下游嚴重洪水威脅的關鍵性工程。三峽工程全部建成後,將形成庫容為393億立方米的大水庫,可攔蓄洪水、調節洪峰,使長江荊江河段的防洪標准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其次,三峽工程是國家調整能源布局和促進全國電網聯網的重要措施。三峽工程建成後,水電站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年發電量847億千瓦時,可以緩解華中、華東和華南等地區能源緊張局面。而且,隨著三峽電站、長江上游電站以及輸變電工程的相繼建成,將使我國華北、西北、華中、華東、華南和川渝地區實現聯網,進而實現全國聯網。第三,三峽工程是長江流域水能資源和水資源滾動開發的基礎。長江上游幹流金沙江段可規劃10個左右梯級電站,總裝機容量可達6000多萬千瓦,是未來「西電東送」重要基地之一。三峽工程建成後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和資金能力,為梯級開發上游幹流水能資源提供了物質保證。此外,三峽水庫的形成,為南水北調提供了可靠的水源,必將進一步促進全國水資源的合理配置。第四,三峽工程可以改善長江中上游通航條件。三峽水庫蓄水後,萬噸級船隊可從上海直達重慶,運輸成本可降低1/3,使長江真正發揮「低成本、大通量」黃金水道的作用。
㈢ 三峽工程建設過程中應考慮哪些地質因素
一、三峽工程的生態環境效應三峽工程的生態環境效應是指建設三峽工程對生態與環境的有利和不利影響。1、有利影響(1)防洪:三峽工程的建設,可以有效減輕洪水對中下游地區生態與環境的破壞,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區人們的生存環境。(2)防治血吸蟲病:三峽工程的建設,將改變釘螺「夏水冬陸」的生存環境,從而有利於中下游血吸蟲病的防治。(3)減輕洞庭湖淤積:三峽工程的建設,使長江中游的水位在洪水期間有所降低,減輕了長江洪水對洞庭湖湖水的頂托作用,從而減輕洞庭湖的萎縮和泥沙淤積(4)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質:三峽工程的建設,可以調節長江徑流的季節變化,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質。(5)調節局部氣候:三峽工程的建設,使三峽庫區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人工湖泊,從而調節了三峽地區的局部氣候。(6)減輕環境污染:三峽水電的使用,改善了華中、華東地區的能源消費結構,清潔的水電替代火電,可減少環境污染及酸雨危害。綜上所述,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有利影響主要在中下游。2、不利影響及措施(1)沉沒土地、耕地:水庫蓄水將沉沒土地、耕地。(2)加劇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在移民開發和城市遷建過程中,處理不當可能產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等問題。(3)誘發地質災難(地震、滑坡):水庫蓄水改變了原有地應力的平衡,可能誘發地震,並使庫岸發生滑坡等地質災難的可能性增大。(4)加重泥沙淤積:水庫蓄水,使庫區水流速度變慢,庫區和庫尾的泥沙淤積加重。(5)自然景觀受到一定影響。(6)影響物種生存:水庫蓄水,對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種的生存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7)增加蚊蟲孳生:水庫蓄水,可能增加蚊蟲孳生,對人群健康帶來影響。綜上所述,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主要在庫區。二、生態與環境問題對策三峽工程建設對庫區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根據其所受影響程度的大小可以分為不可逆轉的、影響較大的和影響較小的三種類型。表5—6: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對策生態環境問題成因危害對策不可逆轉的生態環境問題不可逆轉的,但仍可以採取措施加以補救或挽回部分損失的生態環境問題沉沒耕地水庫蓄水,水位上升,沉沒線下耕地受淹耕地減少,加劇人多地少的矛盾合理開發現有土地資源,發展大農業,解決耕地不足。沉沒文物古跡水庫蓄水,水位上升,沉沒線下文物古跡受淹文物古跡受損對被淹文物古跡實施搬遷、防護影響珍稀水生生物三峽大壩的阻隔作用,隔斷了中華鱘的洄遊產卵路線,影響白鰭豚的棲息環境影響珍稀物種和生物多樣性(1)採用人工繁殖投放措施;(2)在大壩下游江段形成新的繁殖場所;(3)在部分江段建立白鰭豚自然保護區可逆轉的生態環境問題影響較大但採取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減輕其不利影響的生態環境問題水土流失和庫區 人地矛盾問題農村移民開發、城市遷建處理不當河流含沙量增大,加劇水庫及中下游湖區淤積;破壞庫區生態環境(1)調整農業結構,發展林、牧、果、副、漁大農業生產;(2)改造中低產坡地、三跑田,開發高標准水平梯田;(3)政策、資金上給予傾斜,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泥沙問題水庫蓄水後水流條件發生巨大變化,導致庫區和庫尾回水區泥沙淤積影響水庫使用壽命;威脅重慶港通航(即礙航問題)(1)採用「蓄清排諢」的水庫運行方式,使來沙和輸沙總體趨於平衡;(2)港口整治、航道疏浚影響較小且可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危害發生或把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的生態環境問題水庫誘發地震問題影響大壩安全(1)三峽壩址及庫區為難得的弱震區;(2)工程設計在抗震方面留有餘地影響珍稀陸生生物(1)移植;(2)人工培育;(3)建立植物園和保護區</TABLE>
㈣ 簡述三峽工程的工程概況
三峽水電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而由它所引發的移民搬遷、環境等諸多問題,使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巨大的爭議相伴。
三峽水電站的功能有十多種,航運、發電、種植等等。三峽水電站1992年獲得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建設,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六月一日下午開始蓄水發電,於2009年全部完工。
機組設備主要由德國伏伊特(VOITH)公司、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德國西門子(SIEMENS)公司組成的VGS聯營體和法國阿爾斯通(ALSTOM)公司、瑞士ABB公司組成的ALSTOM聯營體提供。
三峽水電站大壩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庫長2335米,靜態投資1352.66億元人民幣,安裝32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
三峽電站最後一台水電機組,2012年7月4日投產,這意味著,裝機容量達到2240萬千瓦的三峽水電站,2012年7月4日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2018年12月21日8時25分21秒,三峽工程在充分發揮防洪、航運、水資源利用等巨大綜合效益前提下,三峽電站累計生產1000億千瓦時綠色電能。
(4)三峽工程的建設過程擴展閱讀:
三峽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發電和航運,其中防洪被認為是三峽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防洪:歷史上,長江上遊河段及其多條支流頻繁發生洪水,每次特大洪水時,宜昌以下的長江荊州河段(荊江)都要採取分洪措施,淹沒鄉村和農田,以保障武漢的安全。
在三峽工程建成後,其巨大庫容所提供的調蓄能力將能使下游荊江地區抵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於洞庭湖的治理和荊江堤防的全面修補。
發電:三峽工程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發電。該工程是中國西電東送工程中線的巨型電源點,所發的電力將主要售予華中電網的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華東電網的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南方電網的廣東省,可緩解我國的電力供應緊張局面。
截至2012年底,三峽電站歷年累計發電量達到6291.4億千瓦時,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4.96億噸,減排二氧化硫595萬噸,為節能減排做出了積極貢獻。
2018年12月21日8時25分21秒,三峽工程在充分發揮防洪、航運、水資源利用等巨大綜合效益前提下,三峽電站累計生產1000億千瓦時綠色電能。
據統計,1000億千瓦時綠色電能,相當於節約標煤0.319億噸,減排二氧化碳0.858億噸。如果按照每千瓦時電量產生12元GDP計算,1000億千瓦時電量可以支撐我國1.2萬億元GDP。
航運:三峽蓄水前,川江單向年運輸量只有1000萬噸,萬噸級船舶根本無法到達重慶。三峽工程結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歷史,三峽幾次蓄水使川江通航條件日益改善。
2009年,通過三峽大壩的貨運量有7000萬噸左右。自2003年三峽船閘通航以來,累計過壩貨運量突破3億噸,超過蓄水前22年的貨運量總和。
㈤ 三峽工程度
世界第一大的水電工程,位於西陵峽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里。三峽大壩工程包括主體建築物工程及導流工程兩部分,工程總投資為954.6億元人民幣。於1994年12月14日正式動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線建成。2010年7月19日,三峽大壩將迎來一次峰值在65000立方米/秒左右的洪水。堪比1998年長江三峽河段的最高峰值,這也將是三峽水庫建成以來所面臨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洪水挑戰。
1994年12月14日,當今世界第一大的水電工程--三峽大壩工程正式動工,它位於西陵峽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里。三峽大壩工程包括主體建築物工程及導流工程兩部分,工程總投資為954.6億元人民幣(按1993年5月末價格計算),其中樞紐工程500.9億元;113萬移民的安置費300.7億元;輸變電工程153億元。工程施工總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期進行,到2009年工程全部完工。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頂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能夠抵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配有26台發電機的兩個電站年均發電量849億度。航運能力將從現有的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同時運輸成本也將降低35%。 三峽大壩建成後,將會形成長達600公里的巨型水庫,成為世界罕見的新景觀。三峽大壩採取分期蓄水。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後,水位從原來66米提高到88米,三峽一切景觀不受影 三峽大壩鳥瞰圖
響;2003年6月,第二期工程結束後,水位提高到135米,三峽旅遊景區除張飛廟被淹將搬遷外,其餘景區基本保存;2006年,長江水位提高到156米,僅屈原祠的山門被淹而將重建;2009年整個三峽工程竣工後,水位提高到175米,屆時將有少數石刻將搬遷,石寶寨的山門將被淹1.5米,目前正計劃修築堤壩圍護,那時石寶寨所在的玉印山將成為一座四面環水的孤峰,更別致傳奇。而其它各景點的雄姿依然不變。隨著沿江山脈間人造湖泊的形成和通航條件的改善,原本分散在三峽周圍的許多景點將更容易到達,如小三峽、神農溪等千姿百態的仙境畫廊。 另外,三峽大壩和葛洲壩這兩座現代奇觀也將成為長江三峽的新景點,為其添姿增色。集自然美景、古代遺址和現代奇跡於一身的未來長江三峽將一如既往地吸引和陶醉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遊客。三峽工程壩址位於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中堡島,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里,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工程採用「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方案。工程總工期17年,分三個階段施工:第一階段工程1994--1997年,為施工准備及一期工程;第二階段工程1998--2003年,為二期工程;第三階段工程2004--2009年,為三期工程。三峽工程動態總投資預計為2039億元人民幣,水庫最終將淹沒耕地43.13萬畝,最終將移民113.18萬人。 工程竣工後,水庫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總庫容達393億立方米,可充分發揮其長江中下游防洪體系中的關鍵性骨幹作用,使荊江河段防洪標准由現在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並將顯著改善長江宜昌至重慶660公里的航道,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港,將發揮防洪、發電、航運、養殖、旅遊、保護生態、凈化環境、開發性移民、南水北調、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電站無法比擬的。 三峽工程專用公路 三峽工程專用公路始建於1994年,1996年10月正式通車,總投資約10億元人民幣。為准一級專用公路,單線全長28.64公里(其中橋梁、隧道佔40%)。公路上有橋梁34座,其中特大型橋梁4座,雙線隧道5座,其中最長的「木魚槽」隧道單線長3610米,是當時我國最長的公路隧道之一。專用公路是三峽工程的對外交通工程,也堪稱中國公路橋梁、隧道的博物館。 毛公山 在樂天溪大橋檢查站處可以看到江南高高入雲的山頂起伏的輪廓線,好像一個人仰卧 大壩巨大閘孔
在高山之巔:由銀白色山石組成,頭東腳西,安詳仰卧,其頭發、額頭、眉眼、鼻嘴、中山裝衣領、胸腹惟妙惟肖,清晰可見,極像一代偉人毛澤東。就是毛公山,因山頂酷似毛澤東主席卧像而得名。毛公山原名黃牛岩,長江水路在這一帶九曲回環,而古代西陵峽的這一帶灘險水急,航行緩慢,乘客多逆江而上幾天,似乎還在黃牛岩跟前徘徊,走不出這頭神奇的老黃牛的牽絆。1956年毛澤東橫渡長江之後,寫下了一首《水調歌頭·游泳》,其中一句「高峽出平湖」表現了毛主席想在這建一個大壩的豪情壯志,而三峽工程歷經七、八十年的論證研究,終於將壩址選在了處於黃牛岩山腳的三斗坪鎮。正巧,在毛主席誕辰100周年、三峽工程破土動工之際的1993年,毛公山被發現,無論是天意還是人為附會,都反映了興建三峽工程應了天時、地利、人和,是利國利民的大業。在「一江萬里獨當險,三峽千山無比奇」的黃牛頂的毛澤東主席安卧像,如此巧合令人拍案稱奇。 三峽壩區 三峽壩區總面積為15.28平方公里,分為施工區和總建築面積54.6萬平方為主的辦公生活區。辦公生活區建有一座四星級飯店--三峽工程大酒店、三峽工程展覽館、三峽工程建設指揮中心、環保公園和現代化生活小區等。未來的三峽壩區將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宏傳的現代化工程與自然生態有機融合的佳境將呈現在您眼前。
三峽大壩俯視圖
導流明渠全長3410米,寬350米,寬度約占整個長江江面的1/3,是三峽工程第一期工程完成的主要項目。它的設計通航流量為2萬立方米/秒,當江水流量超過2萬立方米/秒時,船舶通過臨時船閘。施工期間共完成土石方開挖2823.68萬立方米,約佔三峽工程開挖總量的1/3。 導流明渠在1997年7月1日試通航,10月1日正式通航之後,長江上往來船隻都改道導流明渠航行,有效使用期為6年。目前,導流明渠正承擔著三峽第二階段工程建設期間通航的重任。 三峽風光會消失嗎? 四百里長江三峽風光,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每年遊客達上千萬人次,「三峽明珠」宜昌是游覽長江三峽的最佳出發地和中轉港。隨著三峽工程的興建,近年來,造成了「告別三峽游」誤導。那麼,長江三峽的絕佳風景會不會真正與我們揮手道別呢? 有關權威部門論證後認為,三峽工程分三期,總工期17年,不同工期對三峽風光有不同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並不是很大,而且這種微小的影響還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第一期工程5年(1992-1997年)。已於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而宣告完成。長江水位從原來66米提高到88米,沿線景觀不受影響,長江水運,航運不會因此受到很大影響。 第二期工程6年(1998-2003年)。2003年6月,水位提升到135米。回水至長江萬州境內,張飛廟將被淹沒,長江的急流險灘再也見不到,水面平緩。 第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其間,2006年水位提高到156米,屈原祠將被淹沒。2009年大壩竣工,再經過三年時間,即到2012年,最終壩上水位海拔高度將達175米,水位實際提升110米,回水將上溯到重慶境內,屆時,「高峽出平湖」的壯麗景觀才真正形成。 水庫正常蓄水後,鬼城豐都、石寶寨、白帝城等處水將淹至山腰,形成水霧繚繞,仙山瓊閣般的勝境。同時,由於水位的升高,這類景點的參觀遊客還減少了攀登百級石梯之苦,瞿塘峽山峰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峽谷感毫不減弱,夔門雄姿依舊。只是入口處的「粉壁堂」、「孟良梯」等需原樣移刻至高處。巫峽十二奇峰海拔高在900米以上,水位上升後,峽谷感亦不會減弱,「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編輯本段基本概況
1994年12月14日,當今世界第一大的水電工程--三峽大壩工程正式動工,它位於西陵峽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里。三峽大壩工程包括主體建築物工程及導流工程兩部分,工程總投資為954.6億元人民幣(按1993年5月末價格計算),其中樞紐工程500.9億元;113萬移民的安置費300.7億元;輸變電工程153億元。工程施工總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期進行,到2009年工程全部完工。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頂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能夠抵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配有26台發電機的兩個電站年均發電量849億度。航運能力將從現有的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同時運輸成本也將降低35%。 三峽大壩建成後,將會形成長達600公里的巨型水庫,成為世界罕見的新景觀。三峽大壩採取分期蓄水。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後,水位從原來66米提高到88米,三峽一切景觀不受影 三峽大壩鳥瞰圖
響;2003年6月,第二期工程結束後,水位提高到135米,三峽旅遊景區除張飛廟被淹將搬遷外,其餘景區基本保存;2006年,長江水位提高到156米,僅屈原祠的山門被淹而將重建;2009年整個三峽工程竣工後,水位提高到175米,屆時將有少數石刻將搬遷,石寶寨的山門將被淹1.5米,目前正計劃修築堤壩圍護,那時石寶寨所在的玉印山將成為一座四面環水的孤峰,更別致傳奇。而其它各景點的雄姿依然不變。隨著沿江山脈間人造湖泊的形成和通航條件的改善,原本分散在三峽周圍的許多景點將更容易到達,如小三峽、神農溪等千姿百態的仙境畫廊。 另外,三峽大壩和葛洲壩這兩座現代奇觀也將成為長江三峽的新景點,為其添姿增色。集自然美景、古代遺址和現代奇跡於一身的未來長江三峽將一如既往地吸引和陶醉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遊客。三峽工程壩址位於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中堡島,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里,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工程採用「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方案。工程總工期17年,分三個階段施工:第一階段工程1994--1997年,為施工准備及一期工程;第二階段工程1998--2003年,為二期工程;第三階段工程2004--2009年,為三期工程。三峽工程動態總投資預計為2039億元人民幣,水庫最終將淹沒耕地43.13萬畝,最終將移民113.18萬人。 工程竣工後,水庫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總庫容達393億立方米,可充分發揮其長江中下游防洪體系中的關鍵性骨幹作用,使荊江河段防洪標准由現在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並將顯著改善長江宜昌至重慶660公里的航道,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港,將發揮防洪、發電、航運、養殖、旅遊、保護生態、凈化環境、開發性移民、南水北調、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電站無法比擬的。 三峽工程專用公路 三峽工程專用公路始建於1994年,1996年10月正式通車,總投資約10億元人民幣。為准一級專用公路,單線全長28.64公里(其中橋梁、隧道佔40%)。公路上有橋梁34座,其中特大型橋梁4座,雙線隧道5座,其中最長的「木魚槽」隧道單線長3610米,是當時我國最長的公路隧道之一。專用公路是三峽工程的對外交通工程,也堪稱中國公路橋梁、隧道的博物館。 毛公山 在樂天溪大橋檢查站處可以看到江南高高入雲的山頂起伏的輪廓線,好像一個人仰卧 大壩巨大閘孔
在高山之巔:由銀白色山石組成,頭東腳西,安詳仰卧,其頭發、額頭、眉眼、鼻嘴、中山裝衣領、胸腹惟妙惟肖,清晰可見,極像一代偉人毛澤東。就是毛公山,因山頂酷似毛澤東主席卧像而得名。毛公山原名黃牛岩,長江水路在這一帶九曲回環,而古代西陵峽的這一帶灘險水急,航行緩慢,乘客多逆江而上幾天,似乎還在黃牛岩跟前徘徊,走不出這頭神奇的老黃牛的牽絆。1956年毛澤東橫渡長江之後,寫下了一首《水調歌頭·游泳》,其中一句「高峽出平湖」表現了毛主席想在這建一個大壩的豪情壯志,而三峽工程歷經七、八十年的論證研究,終於將壩址選在了處於黃牛岩山腳的三斗坪鎮。正巧,在毛主席誕辰100周年、三峽工程破土動工之際的1993年,毛公山被發現,無論是天意還是人為附會,都反映了興建三峽工程應了天時、地利、人和,是利國利民的大業。在「一江萬里獨當險,三峽千山無比奇」的黃牛頂的毛澤東主席安卧像,如此巧合令人拍案稱奇。 三峽壩區 三峽壩區總面積為15.28平方公里,分為施工區和總建築面積54.6萬平方為主的辦公生活區。辦公生活區建有一座四星級飯店--三峽工程大酒店、三峽工程展覽館、三峽工程建設指揮中心、環保公園和現代化生活小區等。未來的三峽壩區將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宏傳的現代化工程與自然生態有機融合的佳境將呈現在您眼前。
編輯本段永久船閘
壇子嶺左側的深槽就是建設中的永久船閘,為雙線五級(葛洲壩為單級船閘),單線全長1607米,由低至高依次為1-5#閘室,每個閘室長280米,寬34米,可通過萬噸級船隊,船隻通過永久船閘需2.5-3小時,主要供貨運船隊通航。閘室內水位的升降靠輸水系統完成。這個深槽開挖最大深度170米,總開挖量3685萬立方米,為三峽工程總開挖量的40%。混凝土澆注量357萬立方米,金屬結構安裝4.17萬噸。1999年底,永久船閘基礎開挖工程全部完成。2000年開始閘門金屬結構安裝,預計2002年6月閘門安裝完畢,2003年7月永久船閘通航。
編輯本段西陵長江大橋
西陵長江大橋於1996年8月10日建成通車,是連接兩岸工地的主要通道。大橋全長1118.66米,單跨900米,橋面為四車道,兩側各設寬1.5米的人行道,橋面凈寬18米,橋梁樣式屬於第四代橋梁--懸索橋,它的特點是沒有橋墩,橋身承重由兩根鋼纜與橋兩端的兩個塔柱承擔,橋身可載重290噸。橋上的兩根主懸鋼索直徑57厘米,每根造價1億元人民幣,每一根鋼纜由10010根英國進口的鍍鋅鋼絲所組成。橋兩端白色主塔塔頂高程187.5米,僅比未來的三峽大壩高出2.5米。這座橋的顏色是橘紅色,其橋身顏色定為橘紅色的原因是:一、橘紅色鮮艷醒目,有利於導航。二、橘紅色代表了富貴吉祥。三、宜昌市是全國有名的柑橘之鄉。
編輯本段導流明渠
三峽大壩俯視圖
導流明渠全長3410米,寬350米,寬度約占整個長江江面的1/3,是三峽工程第一期工程完成的主要項目。它的設計通航流量為2萬立方米/秒,當江水流量超過2萬立方米/秒時,船舶通過臨時船閘。施工期間共完成土石方開挖2823.68萬立方米,約佔三峽工程開挖總量的1/3。 導流明渠在1997年7月1日試通航,10月1日正式通航之後,長江上往來船隻都改道導流明渠航行,有效使用期為6年。目前,導流明渠正承擔著三峽第二階段工程建設期間通航的重任。 三峽風光會消失嗎? 四百里長江三峽風光,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每年遊客達上千萬人次,「三峽明珠」宜昌是游覽長江三峽的最佳出發地和中轉港。隨著三峽工程的興建,近年來,造成了「告別三峽游」誤導。那麼,長江三峽的絕佳風景會不會真正與我們揮手道別呢? 有關權威部門論證後認為,三峽工程分三期,總工期17年,不同工期對三峽風光有不同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並不是很大,而且這種微小的影響還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第一期工程5年(1992-1997年)。已於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而宣告完成。長江水位從原來66米提高到88米,沿線景觀不受影響,長江水運,航運不會因此受到很大影響。 第二期工程6年(1998-2003年)。2003年6月,水位提升到135米。回水至長江萬州境內,張飛廟將被淹沒,長江的急流險灘再也見不到,水面平緩。 第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其間,2006年水位提高到156米,屈原祠將被淹沒。2009年大壩竣工,再經過三年時間,即到2012年,最終壩上水位海拔高度將達175米,水位實際提升110米,回水將上溯到重慶境內,屆時,「高峽出平湖」的壯麗景觀才真正形成。 水庫正常蓄水後,鬼城豐都、石寶寨、白帝城等處水將淹至山腰,形成水霧繚繞,仙山瓊閣般的勝境。同時,由於水位的升高,這類景點的參觀遊客還減少了攀登百級石梯之苦,瞿塘峽山峰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峽谷感毫不減弱,夔門雄姿依舊。只是入口處的「粉壁堂」、「孟良梯」等需原樣移刻至高處。巫峽十二奇峰海拔高在900米以上,水位上升後,峽谷感亦不會減弱,「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編輯本段利益最大的水利樞紐:
遠觀三峽大壩
1、防洪效益大。
三峽水庫運行時預留的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水庫調洪可削減洪峰流量達27000-33000立方米/秒,屬世界水利工程之最。
2、水電站大。
三峽水電站將安裝32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其中地下廠房裝有6台水輪發電機組),外加兩台5萬千瓦時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時,年發電量達1000億度,將是世界最大水電站。
3、航運效益顯著。
三峽水庫回水至西南重鎮重慶市,它將改善航運里程660公里,使重慶至宜昌航道通行的船隊噸位由現在的3000噸級提高至萬噸級,年單向通航能力由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稱三峽工程為世界上改善航運條件最顯著的第一樞紐工程當之無愧。
4、世界上工程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①、綜合工程規模大。三峽水利樞紐主體(含導流)建築物施工總工程量包括:建築物基礎土石方開挖10283萬立方米,混凝土基礎2794萬立方米,土石方填築3198萬立方米,金屬結構安裝25.65萬噸,水電站機電設備安裝26台套、1820萬千瓦。除土石方填築量外,其它各項指標均屬世界第一。 ②、單項建築物大。⑴大壩:三峽水利樞紐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式,擋水前沿總長2345米,最大壩高181米,壩體總混凝土量為1486萬立方米,其大壩總方量居世界第一。⑵水電站:三峽水電站為壩後式廠房。水電站單機容量、總裝機容量、年發電量均居世界第一。水電站送出工程包括2回±500千伏直流輸電,11回500千伏交流輸電線路,送出工程規模居世界第一。⑶雙線五級梯級船閘:三峽工程梯級船閘是世界總水頭最高(113米)、級數量多(5級)的內河船閘,其單級閘室有效尺寸(長280米、寬34米、坎上水深5米)及過船噸位(萬噸級船隊),屬世界已建船閘最高等級的內河船閘。船閘最大工作水頭49.5米,最大充泄水量26萬立方米,邊坡開挖最大高度170米,均屬世界最高水平。⑷單線一級垂直升船機:三峽水利樞紐升船機承船廂有效尺寸120×18×3.5米,總重11800噸,最大提升高度113米,過船噸位3000噸,水位變幅上游30米,下游12米等指標均超世界水平。三峽升船機屬世界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的升船機。 ③、金屬結構居世界第一。三峽工程金屬結構總量包括各類閘門386扇,各種啟閉機139台,引水壓力鋼管26條,總工程量26.65萬噸。其綜合工程量為世界已建和在建工程之首。單項金屬結構中,引水鋼管的內徑12.4米,永久船閘人字工作門擋高度37.75米,門高39.75米,運轉時最大淹沒水深17-35米,均屬世界之最。
5、發揮抗旱功能。
下游大旱,三峽可加大放水力度增大下泄流量使抗旱局面得以有效緩解。三峽工程主要設計者、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守仁介紹說,抗旱功能是三峽水利樞紐新增的一個功能。他說:三峽工程設計時只有防洪、發電、航運和供水功能。補水功能是考慮到下游兩岸的居民和生產用水,但現在看來還要滿足抗旱用水。這部分水量需求比較大。
編輯本段三峽工程
簡介
如今,三峽工程17年工期已經全面完成,舉世矚目的三峽大壩展現雄姿。尤為可喜的是,三峽建設者不僅創造了水電建設史上的多項世界記錄,而且把住了質量關,已竣工的單元項目質量評定全部合格。 三峽大壩樞紐布置示意圖
三峽建成步驟
●1918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一文中提出了建立三峽工程的原始設想:「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2月長江水利委員會成立,著手開展長江的綜合治理。 1955年開始全面開展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勘測、科研與計劃工作,1957年底基本完成。 ●1970年12月26日,長江葛洲壩工程批准興建,這是有計劃、有步驟地為建設三峽工程作實戰准備。 ●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關於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完成三峽工程的立法程序並進入實施階段。 ●1993年9月27日,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在宜昌市正式成立。 ●1994年12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在宜昌三斗坪向全世界宣布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1997年11月8日,三峽工程勝利實現大江截流,第一階段建設目標完成。 ●1998年,三峽工程進入第二階段的建設。 ●2000年,三峽工程機組安裝奏序曲。 ●2002年10月10日,國務院三峽工程二期工程驗收委員會樞紐工程驗收專家組會議在壩區召開,導流明渠截流前驗收工作正式啟動。 ●2002年10月21日,三峽大壩最關鍵的泄洪壩段已經全部建成,全線達到海拔185米大壩設計高程。 ●2002年10月25日,國務院召開長江三峽二期工程驗收委員會全體會議,同意樞紐工程驗收組關於在2002年11月份實施導流明渠截流的意見。 ●2002年10月26日,全長1.6公里的三峽左岸大壩全線封頂,整段大壩都已升高到海拔185米設計壩頂高程。 ●2002年10月29日,朱鎔基總理主持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11次會議,同意國務院三峽二期工程驗收委員會的意見,決定在11月6日進行導流明渠截流合龍。 ●2002年11月7日,世界上最大的水輪發電機組轉子在三峽工地成功吊裝,標志著三峽首台機組大件安裝基本完成,從此進入總裝階段。 ●2002年12月16日,三峽工程三期碾壓混凝土圍堰開始澆築。三期圍堰設計總澆築量為110萬立方米,將與下游土石圍堰一起保護右岸大壩、電站廠房及右岸非溢流壩段施工,是實現三期工程蓄水、通航、發電的關鍵性工程。 ●2003年4月11日,三峽工程臨時船閘停止通航運行,長江三峽水域擬實行為期67天的斷航,至6月16日恢復通航。與此同時,翻壩轉運工作全面啟動。 ●2003年4月16日,三峽三期碾壓混凝土圍堰全線到頂,比合同工期提前55天達到140米設計高程。 ●2003年4月22日,三峽工程左岸臨時船閘改建沖沙閘工程開工。 ●2003年4月27日,三峽工程二期移民工程通過國家驗收。這標志著三峽移民工作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三峽庫區135米水位線下移民遷建及庫底清理工作已全面完成,達到三峽工程按期蓄水的要求。 ●2003年5月21日,國務院長江三峽二期工程驗收委員會樞紐工程驗收組正式宣布,三峽二期工程達到蓄水135米水位和船舶試通航要求。同意三峽工程6月1日下閘蓄水,並可以在2003年6月份實施永久船閘試通航。
三峽工程利弊
三峽工程的益處,最主要是集中在防洪、發電和航運方面。 另外,三峽工程還對環境、南水北調、養殖等多方面具有很大的益處。 但一個決策要歷時這么久才得以決定,當中的影響因素是不可忽視的,三峽工程的興建,主要阻礙的因素是文物古跡的保護、生態保護以及大規模的移民。
㈥ 三峽大壩是什麼時候建成的
三峽大壩工程於1994年12月14日正式動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線修建成功。包括主體建築物及導流工程兩部分,全長約3335m,壩高185米,工程總投資為954.6億人民幣。
經國家防總批准,三峽水庫於2011年9月10日零時正式啟動第四次175米試驗性蓄水,至18日19時,水庫水位已達到160.18米。
2012年7月23日,三峽樞紐開啟7個泄洪深孔泄洪。
(6)三峽工程的建設過程擴展閱讀:
三峽大壩的管理措施:
1、陸生生態
中國三峽集團堅持採取種質資源保存、植物園保存、野外遷地保存、建設三峽珍稀特有植物培育基地等多種措施,開展了以琪桐、疏花水柏枝、荷葉鐵線旅、紅豆杉等三峽珍稀特有植物為重點的保護與研究工作。對工程施工區的古樹名木,實行了就地或移栽保護。根據水土保持方案,分區進行了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
2、水生生態
水生生態的管理措施需建立在生態影響評估的基礎之上。三峽工程運行對中下游幹流以及兩湖(洞庭湖和鄱陽湖)的水沙平衡以及生態等的可能影響亦備受關注,但精確評估卻十分困難,因為水系異常復雜,空間尺度巨大,各種不同的過程交織在一起。
3、污染防治
中國三峽集團始終關注項目建設與運行過程中的污染防治工作。通過科學的管理、有效的措施、先進的設備,對項目建設與運行過程中產生的生產廢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壩前漂浮物、危險固體廢棄物進行了有效的處理和回用,有效控制、減少施工粉塵的產生,消除、減緩雜訊影響,努力營造清潔、健康的環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峽大壩
㈦ 三峽工程是哪一年開始修建的
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六月一日下午開始蓄水發電,於2009年全部完工。 三峽水電站,即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又稱三峽工程。
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以1767票贊成,177票反對,664票棄權,25人未按表決器通過《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決定將興建三峽工程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由國務院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國家財力、物力的可能,選擇適當時機組織實施。
三峽工程採取「一次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的建設方式,水庫淹沒涉及湖北省、重慶市的20個區縣、270多個鄉鎮、1500多家企業,以及3400多萬平方米的房屋,從開始實施移民工程的1993年到2005年,每年平均移民近10萬人左右,累計有110多萬移民告別故土。
1993年7月26日,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查批准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報告(樞紐工程),標志著三峽工程建設進入正式施工准備階段。1994年12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在宜昌三斗坪舉行的三峽工程開工典禮上宣布;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7)三峽工程的建設過程擴展閱讀;
2000年1月24日,三峽工程左岸電站廠房首台機組基礎環在一號機安裝就位,標志著三峽左岸電站廠房施工由土建施工為主轉入土建與機組埋件安裝並舉階段。2002年3月17日,三峽工程首台發電機組轉輪吊裝成功。轉輪的順利安裝為三峽工程在2003年實現首批機組發電創造了條件。
2004年8月24日,三峽工程左岸電站8號機組於正式並網發電。至此,三峽工程已有10台機組投產發電,投產總裝機容量達700萬千瓦,實際裝機容量已位居世界發電廠第3位,發電能力位居全國第一。
三峽水電站大壩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庫長2335米,總投資954.6億元人民幣,安裝32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三峽電站最後一台水電機組,2012年7月4日投產,2012年7月4日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目前,三峽工程已經連續8年實現175米試驗性蓄水目標,防洪,航運,發電,補水等巨大綜合效益顯著發揮,在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對保障流域防洪安全,航運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以及我國能源安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㈧ 三峽大壩是怎麼建立起來的
在開始的時候,在河道的中間攔截,分為南北兩段,把中間的水抽干,修建一條河道,接下來在左右兩邊建起大壩,之後就往裡面倒大量的石頭。
直到石頭能覆蓋在江面上把水堵住,長江的水就會繞道從另外一邊的通道往下流,把水抽干就可以修大壩了,修建完成後接下來繼續在另一邊修建,直到兩邊都修建完成,很多大壩都是採用這樣的方法修建的。
樞紐布置
樞紐主要建築物由大壩、水電站、通航建築物等3大部分組成。主要建築物的型式及總體布置,經對各種可行性方案的多年比較和研究,並通過水力學、結構材料和泥沙等模型試驗研究驗證,均已確定。選定的樞紐總體布置方案為:
泄洪壩段位於河床中部,即原主河槽部位,長483米,在泄洪壩段底部,均勻分布有22孔導流底孔弧形門,底坎高度為56米(或57米),弧門寬6米,高8.5米,22孔弧門分別由22台液壓啟閉機啟閉,兩側為電站壩段和非溢流壩段。
水電站廠房位於兩側電站壩段後,另在右岸留有後期擴機的地下廠房位置。永久通航建築物均布置於左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