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聽說天宮 總工程 才26歲
天宮一號總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1957年1月出生,湖南望城人,中共黨員。1989年10月獲國防科技大學固體力學專業博士學位。
B. 天舟一號飛船即將進行零窗口發射難度極高是怎麼回事
按照計劃,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將於本月20日至24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擇機發射,氣象條件將是影響發射至關重要的因素。氣象部門加大會商力度,由一天一次增加到一天四次,確保為發射提供准確氣象預報。
2016年,文昌航天發射場相繼成功完成了長征七號和長征五號新型運載火箭的發射任務,這也是對發射場各系統的工作檢驗。在進行天舟一號飛行任務之前,文昌航天發射場信息技術室的工作人員,對火箭發射的圖像信息採集工作進行了優化。 文昌航天發射場信息技術室高級工程師司長哲介紹:「這次我們增加了攝像機,可以對火箭進行觀測,對決策提供一些支持。」
據了解,此次發射是零窗口發射,難度非常高,面臨著極大挑戰。 天舟一號飛行任務發射場區指揮部指揮長張學宇介紹, 零窗口發射在文昌場區是屬於首次,主要是貨運飛船入軌以後要和天宮二號要准確地對接,這就要各系統協調配合精準操控精確決策及時果斷地指揮確保飛船能夠准時成功圓滿地入軌,才能保證飛船和天宮二號及時交會對接, 發射場區經過全區合練, 目前各項裝備的狀態和參數正常, 具備發射條件。
C. 天宮一號總設計師
楊宏
14年10月8日,南校區圖書館報告廳座無虛席,「天宮一號」總設計師、校友楊宏研究員應邀為師生作了一場題為《空間站技術發展研究》的報告。
報告會上,楊宏向大家介紹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和國際空間站的發展歷史。他告訴在座的同學和老師們,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有「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天宮一號首次交會對接任務具有四個方面的難點:
1、技術要求高。發射神舟飛船的運載火箭入軌精度指標比工程前期有大幅提高;載人飛行器在軌壽命要求大幅提高。
2、新技術採用多。首次使用了運載火箭高精度迭代制導技術,組合體控制和管理技術等。
3、驗證難度大。由於受地面環境和試驗條件限制,部分新研設備在空間環境下的功能性能指標無法得到全面真實的驗證,尚需通過飛行試驗考核。
4、組織實施復雜。由於任務持續時間長,發射次數多,整體性、時效性和關聯性強,交會對接過程關鍵事件多、決策點多,對任務組織指揮、各系統協同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D. 天宮一號資料
天宮一號(英文名稱:Tiangong-1)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它的發射標志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2011年11月3日凌晨順利實現與神舟八號飛船的對接任務。按照計劃,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將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依次與天宮一號完成無人或有人交會對接任務,並建立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
目錄
簡介
早期方案與命名
歷程
發射背景
結構資源艙
實驗艙
主要任務
後續計劃簡介
早期方案與命名
歷程
發射背景
結構 資源艙
實驗艙
主要任務
後續計劃
展開編輯本段簡介
天宮一號[1](Tiangong-1或Heavenly Palace 1)是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2],屬載人航天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高10.4米、重8.5噸[3]。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4],由長征二號FT1火箭運載,火 2011年4月CAST會展中心展示的天宮一號模型
[5]箭全長52米,運載能力為8.6噸[6]。天宮一號設計在軌壽命兩年[3]。 由於天宮一號是空間交會對接試驗中的被動目標,所以叫「目標飛行器」(Target Spacecraft[2],天宮一號的主要任務之一即為實施空間交會對接試驗提供目標飛行器)。而之後發射的神舟系列飛船,也稱作「追蹤飛行器」,入軌後主動接近目標飛行器[7]。 天宮一號的發射標志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8](即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及建立空間實驗室);同時也是中國空間站的起點,標志著中國已經擁有建立初步空間站,即短期無人照料的空間站的能力[9]。 2011年11月,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飛船成功對接[10],中國也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自主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8]。 據相關專家透露,天宮一號在壽命末期,將主動離軌,隕落南太平洋[11]。
編輯本段早期方案與命名
天宮一號的任務方案早在1992年國家制訂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時就已確定。2002年,在進行了方案論證和審查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整個任務方案得到通過。但天宮一號還尚未定名,只是稱為「目標飛行器」,縮寫:MB。2006年,天宮一號進入初樣研製階段,並命名為「天宮一號」,縮寫:TG[12]。命名可能根據以下幾點: 第一,希望宇航員們在太空中生活的地方能與宮殿一樣舒適[13]。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工程師 王菡 第二,具有中國特色,與「神舟」、「嫦娥」相呼應,有一種真正的空間站雛形[14]的概念[12]。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實驗室系統副總設計師 白明生
編輯本段歷程
對外披露階段(2008年9月28號—2011年7月23日)
2008年9月28日 中國首次披露「天宮一號」發射計劃[15]。
2009年1月26日 天宮一號模型在2009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亮相[16]。
天宮一號模型亮相春晚
[17]
2009年2月27日 中央電視台軍事報道中首次出現了中國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實體畫面,此前天宮一號僅有電腦效果圖和模型對外公開。
此時天宮一號初樣產品的研製生產已基本完成[18]。
2010年8月中旬 天宮一號完成總裝,轉入電性能綜合測試階段[19]。
2011年3月3日 全國政協委員、空間技術專家戚發軔向新華社記者透露,中國將在2011年發射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20]。
2011年6月29日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通過出廠評審,轉運至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展任務實施前最後階段的測試工作[21]。
2011年7月23日 用於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23日上午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至此,執行天宮一號飛行任務的各大系統參試人員和飛行產品,已集結載人航天發射場[22]。
發射調整及准備階段(2011年8月—2011年9月28日)
2011年8月18日 實踐十一號04星發射失利。由於發射天宮一號的運載火箭於發射失利的長征二號丙火箭屬同一類型,後出於安全考慮,原定8月底發射天宮一號的原計劃被取消[23]。
2011年9月10日 發射場區測試工作重新啟動,進展順利[23]。
2011年9月20日 天宮一號和運載火箭組合體運載至發射塔架[24]。
2011年9月25日 包括發射場地及飛行航區在內的全區測控通訊系統進行合練並取得成功[25]。
2011年9月26日 考慮到27日及28日發射場將出現的大風降溫天氣,原定於27日至30日之間的發射計劃更正為在29或30日擇機發射。
同日上午,天宮一號飛行任務進行了火箭推進劑加註前全系統質量評審。天宮一號具備執行發射任務的條件。
當日下午,發射場組織進行了火箭加註設備、加註軟管和信號電纜連接等工作[25]。
2011年9月28日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宣布了天宮一號的發射時間——「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至21時31分在窗口前沿發射」。
當日上午進行了第二次全區測控通訊系統合練。並組織了火箭推進劑加註前的各項准備工作,包括加註量計算、加註系統信號聯調等。
13時起,先後實施了燃燒劑和氧化劑加註。
至18時,約450噸的推進劑全部加註完畢[26]。
發射當天(2011年9月29日)
2011年9月29日 13時16分,發射天宮一號的長征二號FT1型火箭進入8小時倒計時發射程序,調度點名,收集8小時准備情況,進入臨射前准備[27]。
14時16分,載人航天各系統功能檢查,地面設備開機自檢[28]。
約18時,火箭系統開始進行全箭狀態檢查[29]。
發射前半個小時,最後一批工作人員撤離[30]。
21時16分3秒,搭載著天宮一號的長征二號FT1運載火箭點火發射[4]。
21時19分,天宮一號火箭助推器分離[31](助推器殘骸於10時25分在內蒙古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烏蘭烏素嘎查的一塊空地上找到[32])。
21時19分,火箭一二級分離成功,一級墜落[31]。
21時19分,整流罩分離[31]。
21時25分45秒,天宮一號准確進入預定軌道[4]。
21時29分,太陽能電池帆板展開[31]。
21時35分左右,入軌運行[31]。
21時38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宣布,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圓滿成功[4]。
運行階段(2011年9月30日—)
2011年9月30日 1時58分,天宮一號飛行至第4圈時,實施了第一次軌道控制,將遠地點高度由346公里抬高到355公里。
16時9分,天宮一號飛行至第13圈時,實施了第2次軌道控制,近地點高度由200公里抬升至約362公里,順利進入在軌測試軌道,為後續進入交會對接軌道奠定了基礎[33]。
天宮一號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也已啟動,轉入自主運行狀態[34]。
2011年10月6日 18時,天宮一號已在軌飛行109圈,先後進行了遙控指令、控制開關、圖像發音設備、艙內溫度濕度、交會對接設備等在軌測試[11]。
2011年10月10日 首次公布了由天宮一號自帶相機拍攝的太空圖片。
此時,目標飛行器的在軌測試階段已基本結束[35]。 天宮一號拍攝的首張外太空圖片
[36]
2011年10月14日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進入交會對接的准備階段[37]。
2011年11月3日 1時36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完成首次交會對接[10]。
2011年11月4日 11時37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的組合體第一次軌道維持[38]。
2011年11月14日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第一次分離,約半小時後,進行了第二次對接[39]。
2011年11月15日 12時4分,組合體完成了第二次軌道維持,開始了神舟八號返回前的軌道精化調整[40]。
16時59分,組合體進行了姿態調整,從第二次對接的狀態轉體180度進入正常飛行姿態,為神舟八號返回做准備[41]。
2011年11月16日 18時30分,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分離[42]。神舟八號飛船返回艙17日19時30分左右在內蒙古預定區域著陸[43]。
目前運行中。神舟九號計劃於2012年6月至8月擇機發射,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載人交會對接。此次飛行將搭載三名航天員[44]。
編輯本段發射背景
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准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即「921工程」,在「921工程」設計之初,便確定了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即第一步,實現天地往返,航天員上天並返回地面; 第二步,實現多人多天飛行、航天員出艙和太空行走、飛船與空間艙的交會對接等多項任務,並發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第三步,建立空間站。 1999年11月20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初步實現了第一步的航天器天地往返。此後,中國又先後發射神舟系列的4艘飛船,並在神舟五號發射、楊利偉成為中國「太空第一人」後,完成了「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 2005年起,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相繼發射,拉開了「三步走」戰略第二步的序幕,並完成了前半部分,而天宮一號則將完成第二步後半部分的任務——進行空間交會對接,建立空間實驗室[45]。
編輯本段結構
分為實驗艙和資源艙,艙體的最大直徑達3.35米。與之前的載人航天器相比,天宮一號為航天員提供的可活動空間大大拓展,達15立方米,能夠同時滿足3名航天員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實驗艙前端裝有被動式對接結構,可與追蹤飛行器進行對接[3]。
資源艙
(資源艙的主要任務是為天宮一號的飛行提供能源保障,並控制飛行姿態) 天宮一號的電源分系統的所有設備(太陽能電池翼)都在資源艙內,並包括了為飛行器提供能量的燃料。天宮一號的導航與制導系統中6個控制力矩陀螺也在資源艙內。導航與制導系統的用途是在天宮一號與追蹤飛行器進行對接之際負責尋找目標,而控制力矩陀螺則會對天宮一號進行精確的姿態控制[46]。
實驗艙
(實驗艙主要負責航天員工作、訓練及生活) 實驗艙是全密封的環境,對接完成後航天員進艙進行工作、訓練,一些必要的生活活動、睡眠等也都在這里進行。內設睡眠區(包括航天員睡眠所用的睡袋)以及使航天員保持骨骼強健的健身區[47]。
E. 天宮一號哪個工程師死了
清華校友陳天智:40歲探月工程專家工作中突發腦出血不幸辭世
陳天智,1971年出生,祖籍四川遂寧。1989年考入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2000年博士畢業後先後前往日本、新加坡攻讀博士後和工作。2004年放棄國外工作回國,進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為探月工程的一名副主任設計師。9月6日19時40分許,在辦公室突發腦出血,9月15日19時50分,醫治無效逝世,享年40歲。
9月19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探月工程副主任設計師陳天智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9月6日晚,陳天智在辦公室突發腦出血,被同事送往醫院搶救。9月15日晚,醫治無效逝世,享年40歲。
搶救9天死亡
據陳天智的弟弟陳天勇轉述,9月6日晚7時40分許,吃完晚飯的陳天智去辦公室處理白天沒做完的工作,突然嘔吐、頭疼,陳天智趕忙讓同事撥打急救電話,在送往醫院的途中,陳天智已昏迷不醒,雖經醫務人員全力搶救,九天後,陳天智醫治無效辭世。
19日上午10時,陳天智的遺體告別儀式已結束,陳天智的生前領導、同事、好友向陳天智的家人表示慰問後陸續離開。
陳天智的一名同事說,昨日上午有兩百多人來送別陳天智,「才40歲就走了,太可惜了。」同事們不住嘆惜。面對前來送別的朋友,父親陳祖瑞不停囑咐,「年輕人,再忙都要注意身體啊。」
骨灰將撒入大海
陳天智至今未婚。他的父親、弟弟等四位家人為陳天智的骨灰送靈。
捧著骨灰盒,陳天智4歲的侄子開元不解地問爺爺,「盒子里是什麼?」「這是你大大(伯父)的骨灰。」爺爺用顫抖的聲音回答。「什麼是骨灰?」「你大大走了,留下來的最後的東西……」
「我好久沒見大大了,他什麼時候來找我玩啊?」小傢伙並沒有理解這一切意味著什麼,繼續問爺爺。聽到這番話,陳祖瑞沉默不語,眼淚滑落下來。
陳祖瑞說,過幾天他會去海邊,將兒子的骨灰撒向大海,「以後只要是有水的地方,我們都可以祭奠他。」
——■追憶——
家中天才 工作狂人
弟弟稱每次打電話,哥哥都在加班
「那年我們市只有3個人被清華錄取,其中就有我兒子。」回憶起20多年前的場景,父親陳祖瑞掛滿淚痕的臉上,仍然透著自豪。
在弟弟陳天勇看來,哥哥絕對是個天才。陳天勇說,初學編程時「我想半天都想不出來,他兩三分鍾就編完了。」
讀書好,但並不是書獃子。陳天勇說,哥哥人緣一直很好,大學時當過輔導員、團支書、黨代表,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如學校登山俱樂部,還有一次跟朋友騎自行車去天津。工作後,他熱心公益事業,捐助了幾名貧困生。
「他責任心很強,在工作上對自己要求特別嚴格。」陳天勇說,每次給哥哥打電話,他都在加班。
探月工程專家陳天智在辦公室工作時突發腦溢血,9天以後,40歲的他英年早逝,走了;其父陳祖瑞不停囑咐,「年輕人,再忙都要注意身體啊」,過幾天他會去海邊,將兒子的骨灰撒向大海,「以後只要是有水的地方,我們都可以祭奠他」;弟弟陳天勇說,哥哥讀書好,但並不是書獃子;人緣一直很好,大學時當過輔導員、團支書、黨代表,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工作後,他熱心公益事業,捐助了幾名貧困生;「他責任心很強,在工作上對自己要求特別嚴格」,每次給哥哥打電話,他都在加班。
誰是共和國的脊樑?陳天智用自己的生命做了最好的詮釋!誰是真正的專家?陳天智用自己的行動做了最好的回答!中國航天--共和國的標桿,正是無數個像陳天智那樣的人拼盡全力地托舉著;共和國充滿贅肉、龐大而又畸形的身軀,全仰仗那些默默無聞、憑天良、憑信仰的人所構成的瘦弱脊樑,在苦苦支撐;有些人,註定是為信仰而活著,這些人衣食基本無憂,卻每每廢寢忘食,為事業、為信仰而忘我工作,這樣的人,越來越少了;有些人走了,但還活著---陳天智,請你一路走好,你會看見嫦娥的,會喝上一口吳剛捧出的桂花酒!如今的專家、學者、教授與權威,如陳天智者,可謂鳳毛麟角,他們拿著國家給予的榮譽擺譜、拿著人民給予的知識炫耀,穿梭於各種名利場所,信仰早已不知為何物,事業早已雜草叢生一片荒蕪,知識本身的樂趣早已換之為澀苦,武功全廢之人,只剩下一副皮囊,卻總是一有露臉之機,便跳將出來,冒充武林至尊,這種人其實是很悲哀的,可他們還渾然不覺,依然我行我素,在眾人鄙視的目光里洋洋自得;各種「精英」人等,別不服,這個引號是你們給自己加上的,你們至少都是知識人,至少都解過數學難題,那種非數鈔票可比的快感應該依稀可記,何況你們現在早已不差錢;如果你們能利用手裡的資源,為國家的科技發展做出貢獻,其成就感遠非那些追名逐利者所能想像,為什麼非要與此等人為伍?如果你們業務真的衰退了,能不能降低自己有意抬高的門檻,讓那些為職稱而蛙跳者、讓那些報國無門者、讓那些被閑置的賢者挑起大梁?待遇不減,還坐享伯樂美譽,這個買賣可以做;如果做不到,能不能為自己減負?那麼多的名頭死扛在肩膀不累的慌?能不能吃肉時,也扔過去幾根骨頭,讓脊樑們補補鈣?如果還做不到,能不能珍惜自己手裡的話語權?別動輒「11刀不多」、「判得過重」?至少站在人性的立場,替人民說說話,你們得到的尊重會比現在多得多,何樂而不為?何不為而樂乎?否則,只能哀嘆,有些人活著,卻早已不知所終。
提到陳天智,自然想起清華;這些年清華北大的學生,都到哪裡去了?航天與航空,大量的人才是由北航與西大等准一流大學輸送,而清華北大等超一流大學的大量人才又是往哪裡輸送?像陳天智那樣,報效國家的人才有幾個?又有多少人在幫洋人做事,報銷中國的企業?不應該啊!但如果把此種現象,簡單地歸為學生不愛國,則有失偏頗;為什麼建國初期,有那麼多的海外學子放棄優厚的待遇,義無反顧地投身於國家建設?相比於當時國內外硬體的巨大懸殊,現在的差距要小很多,吸引力要大很多,為什麼反而留不住人?以前是海水倒灌,為何現在水土流失?只能解釋為,我們的軟體倒退得實在太多!信仰可以流失,道德可以流失,天良可以流失...既然稀土都流失了,水土豈能不流失?沒有信仰的教育,沒有唯才是舉、唯賢是舉的科研環境,又如何能留住人?但還是要說,雖然很無力;清華北大的學子們,你們縱有一千個另攀高枝的理由,但有一個理由必須首先考慮,那就是--報效國家;相比於其他部門與單位,航天或航空等國家重地,軟硬環境要好得多,如果專業對口,那裡絕對是你們的首選,向陳天智學習!沒錯的。每一次航天發射,每一次J20試飛,那種感動,相信你們也有,請你們快快熱血激盪,讓你們的夢想快快展翅翱翔。
天宮一號發射在即,萬望我們的科研人員保重身體,重壓之下必傷身;也希望我們的領導,越是關鍵時刻,越要給他們減壓,我們需要更多的陳天智,但我們首先要做到---絕不能再失去陳天智!我們的領導,假設要你們做一個殘酷的二選一,在天宮一號與陳天智之間做選擇,你們會選什麼?我們已經選好了,並為此做好了心理准備,希望你們也如此;自重8噸的天宮一號,還是輕裝上陣為好!
F. 中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成功發射 對中國來說有何重要意義
天舟一號飛行任務,是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收官之戰,對於空間站工程後續任務順利實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天舟一號任務的圓滿成功,突破和檢驗了空間站貨物運輸、推進劑在軌補加等關鍵技術。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勝利完成,也正式宣告中國航天邁進「空間站時代」。
天舟一號填補了我國空間貨物運輸系統空白。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25年來,先後建立了載人天地往返、交會對接、空間實驗室等核心系統。天舟一號任務的完成將使中國具備向在軌運行航天器補給物資、補加推進劑的能力。這一能力,是確保未來中國空間站在軌長期載人飛行的基本前提。空間貨物運輸系統,是空間站建造的關鍵要素和重要基礎之一。
天舟一號開創了載人航天任務天基測控體制為主的飛行控制先河。在過往的載人航天任務中,對航天器的跟蹤、測控以及在軌異常的及時監測處置,主要依賴陸基測控站和海基測量船。
G. 中國載人航天死過人嗎
「神舟五號」:中國首位航天員進太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神舟六號」:實現「多人多天」飛行任務 2005年10月12日,中國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成功發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被順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經過115小時32分鍾的太空飛行後,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 「神舟六號」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這也是世界上人類的第243次太空飛行。飛船進行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飛行試驗,完成了中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 「神舟七號」:航天員出艙在太空行走 2008年9月25日,中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神舟七號」飛船載有三名宇航員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神舟七號」飛船候補梯隊航天員分別為陳全(指令長)、費俊龍、聶海勝。主要任務是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 27日,翟志剛身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身著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的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中國隨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神舟八號」: 與 「天宮一號」進行空間交會對接 2011年11月1日,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艘飛船「神舟八號」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 升空後2天,「神舟八號」 飛船與此前發射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了空間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12天後,「神舟八號」飛船脫離天宮一號並再次與之進行交會對接試驗,這標志著中國已經成功突破了空間交會對接及組合體運行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11月16日,「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分離,返回艙於11月17日許返回地面。 「神舟九號」: 執行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 11月16日,「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分離,返回艙於11月17日許返回地面。 「神舟九號」: 執行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 「神舟九號」飛船執行此次任務的飛行乘組由3名航天員組成,三名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首次出現女航天員,打破中國從未有女航天員進入太空的紀錄。此外,這也是載人飛船第一次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航天員第一次進入到「天宮一號」。 雖然去年發射的「神舟八號」飛船沒有載人,但卻是按照載人飛船設計的,與「神舟九號」飛船基本相同。不同點在於,此次「神舟九號」由航天員來控制。據專家介紹,中國此次載人交會對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掌握航天員手控對接技術。 據工程師介紹,「神舟九號」飛船在軌時間為13天左右,是目前中國載人航天在軌時間最長的一次,3名航天員所帶的生活用品和物資比以往更加豐富。就發射而言,神九與神八的基本狀態十分類似。 「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對接形成組合體後,航天員將通過對接通道,進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實驗艙工作和生活。完成第二次組合體飛行後,航天員手動控制神舟九號飛船撤離,飛船返回著陸場,目標飛行器轉至自主飛行軌道。
H. 天宮一號的有關資料
我國在神八、神九、神十任務中,將突破無人與有人飛船對接技術,並建設首個名為「天宮一號」的空間實驗室。這是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神七任務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長張建啟在接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專訪時透露的。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建啟今天上午在接受本台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將於2010年— 2011年底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的重量有8噸,類似於一個小型空間實驗站,在發射天宮一號之後的兩年中,我國將相繼發射神舟8、9、10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實現對接。
我國在神八、神九、神十任務中,將突破無人與有人飛船對接技術,並建設首個名為「天宮一號」的空間實驗室。這是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神七任務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長張建啟在接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專訪時透露的。
針對女性何時能加入中國航天員的隊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王兆耀在昨晚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中國暫時沒有選拔女航天員的時間表,但相關課題正在研究。
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陳善廣日前透露,中國新一代航天員的選拔准備工作已完成,預計在神七任務結束後,選拔將正式啟動。 新一代航天員仍計劃從空軍飛行員中挑選,數量不會超過第一批即14人。
編輯本段了解天宮一號
「神七」升空,舉國振奮。在神七實現「太空行走」後,中國的空間站距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的消息,中國未來的空間站的名稱叫「天宮」。這是一個具有濃郁中國特色、寄託了華人無限憧憬的名字。
根據規劃,中國將在2010年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實際上是空間實驗室的實驗版,採用兩艙構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之後,再發射「神舟八號」。「神八」是一艘無人的神舟飛船,與「天宮」一號進行無人自動對接試驗。2015 年前,再陸續發射「天宮」二號、「天宮」三號兩個空間實驗室。 「天宮」二號將主要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天宮」三號將主要完成驗證再生生保關鍵技術試驗、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貨運飛船在軌試驗等,還將開展部分空間科學和航天醫學試驗。
我國目前在研的空間實驗室採用兩艙結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實驗艙可保證艙壓、溫濕度、氣體成分等航天員生存條件,可用於航天員駐留期間在軌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後錐段安裝再生生保等設備。實驗艙前端安裝一個對接機構,以及交會對接測量和通信設備,用於支持與飛船實現交會對接。資源艙為軌道機動提供動力,為飛行提供能源。
建設實現空間站的關鍵技術是「空間交會對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航天器通過軌道參數的協調,在同一時間到達太空同一位置的過程稱為交會。對接是在交會的基礎上,通過專門的對接機構將兩個航天器連接成一個整體。實現兩個航天器在太空交會對接的系統,稱為交會對接系統。
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難度很大,因為空間實驗室體積都比較大,發射空間實驗室的時候是不裝人的,人是後來通過太空梭或者飛船送上去的。人要進入到空間實驗室,太空梭或飛船就必須和空間實驗室對接起來。這個難度很大,在太空中的空間實驗室和太空梭都是高速運行的,時速到達28000公里以上,在對接過程中,如果計算不準,就可能發生飛船相撞事故。
空間交會對接控制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人工控制、另一種是自動控制。用人工控制來完成太空交會對接可以提高交會對接的成功率。自動控制交會對接可靠性高,不需考慮人員的安全和救生問題。在航天器的交會對接技術方面,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人工控制和自動控制相結合,以提高交會對接的靈活性、可靠性和成功率。
目前我國的火箭最大運載能力只有10噸,不僅無法將體積更大、重量更重的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也滿足不了空間實驗室在運行期間所需大量物資的運輸要求。在後續的發射中,將採用新一代大推力長征5號火箭。長征5號火箭的運載能力可達25噸,基本與國際上的頂級水平相當,可以滿足在低軌道發射空間實驗室的需要。
人類目前載人航天活動的終極目的,是將實驗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獨特環境,開展地面無法進行的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實驗,從而為人類造福。
太空生命科學試驗不僅可以進行植物育種、發明新的葯物,而且在半導體、特種材料、天文學、對地觀測等方面的好處更是不一而足。因此,以神七為起點的空間站建設,將為科學研究帶來更大的舞台。
I. 天舟1號與天宮2號完成分離了嗎
9月17日16時15分,經過近5個月的飛行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按計劃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完成分離,繼續開展離軌前的拓展應用和相關試驗。
天舟貨運飛船是中國正在研製的一款貨運飛船,主要用於對中國未來空間站在軌運行期間,提供補給支持。
預計在2015年底以前,中國將先後發射天宮二號、和天舟貨運飛船,位於海南的第四個發射場也將嶄新啟用,擔綱重任。中國載人航天總工程師周建平2013年兩會時透露,神舟十號任務之後,中國將發射天宮二號,再發射貨運飛船,二者發射或間隔半年。如果說載人飛船是天地往返的載人工具,那麼貨運飛船就是天地間運貨的工具。周建平介紹,中國的天舟貨運飛船基於神舟飛船和天宮一號的技術研發,只運貨不運人,在功能、性能上都處於國際先進水平。
J. 中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成功發射 對中國來說有何重要意義
意義如下:
天舟一號飛行任務,是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收官之戰,對於空間站工程後續任務順利實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天舟一號任務的圓滿成功,突破和檢驗了空間站貨物運輸、推進劑在軌補加等關鍵技術。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勝利完成,也正式宣告中國航天邁進「空間站時代」。[7]
天舟一號任務突破和掌握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填補了我國航天領域的空白,實現了空間推進領域的一次重大技術跨越,為我國空間站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掃清了能源供給上的障礙,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這一關鍵技術的國家。[7]
天舟一號填補了我國空間貨物運輸系統空白。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25年來,先後建立了載人天地往返、交會對接、空間實驗室等核心系統。天舟一號任務的完成將使中國具備向在軌運行航天器補給物資、補加推進劑的能力。這一能力,是確保未來中國空間站在軌長期載人飛行的基本前提。空間貨物運輸系統,是空間站建造的關鍵要素和重要基礎之一。
天舟一號填補了我國載人航天器型譜化設計空白。天舟系列貨運飛船作為空間貨物運輸的航天器,按照模塊化思路搭建平台型譜,不同的貨物艙模塊與推進艙模塊組合,構成「全密封」「半開放」和「全開放」貨運飛船,有利於今後的貨運飛船區別不同類型的貨物運輸需求進行針對性生產。
天舟一號開創了載人航天任務天基測控體制為主的飛行控制先河。在過往的載人航天任務中,對航天器的跟蹤、測控以及在軌異常的及時監測處置,主要依賴陸基測控站和海基測量船。[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