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神舟六號發明人是誰
各分系統負責人
航天員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陳善廣
飛船應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顧逸東
飛船系統總指揮:尚志,總設計師:張柏楠
火箭系統總指揮:劉宇,總設計師:劉竹生
發射場系統總指揮:張育林,總設計師:陸晉榮
測控通信系統總指揮:董德義,總設計師:於志堅
著陸場系統總指揮:隋起勝,總設計師:侯鷹
2. 製造「神舟六號」的人有誰
50年後解密
3. 神舟五號,六號,七號的航天員分別是那些人
1.神舟五號載人航天員是:楊利偉;
2.神州六號載人航天員是:費俊龍和聶海勝;
3.神舟七號載人航天員是:翟志剛;劉伯明;翟志剛。
(3)神舟六號總工程師擴展閱讀:
1.神舟五號
中國首位航天員進太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2.神舟六號
實現「多人多天」飛行任務
2005年10月12日,中國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成功發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被順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經過115小時32分鍾的太空飛行後,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
「神舟六號」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這也是世界上人類的第243次太空飛行。飛船進行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飛行試驗,完成了中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
3.神舟七號
航天員出艙在太空行走
2008年9月25日,中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神舟七號」飛船載有三名宇航員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神舟七號」飛船候補梯隊航天員分別為陳全(指令長)、費俊龍、聶海勝。主要任務是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
參考資料
網路-中國載人航天
4. 神舟六號所有工作人員名單
徐克俊,1943年出生,湖北武昌人,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高級工程師。從事運載火箭、衛星、導彈的測試發射工作,曾參加我國洲際運載火箭、人造衛星和導彈的發射,參與組織指揮我國洲際運載火箭、人造地球衛星、導彈的研製、定型飛行和「神舟」號飛船發射等國家級試驗100餘次,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獲部級科技成果獎10項。原中國酒泉 衛星發射中心副總工程師、中國載人航天發射場總設計師。
欒恩傑,1940年出生,遼寧人,1965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自動控制專業,1968年我校精儀系研究生畢業。歷任航天部第二研究院副院長,航空航天部總工程師,航天工業總公司副總經理兼國家航天局副局長,第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中共候補中央委員。現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國家航天局局長、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
周建平,1957年生,湖南望城人,1977年大學畢業,先後獲大連理工學院碩士和國防科技大學博士學位,1993年留學美國,1995年回國。曾任國防科技大學航天技術系總工程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總體技術室主任。現任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總工程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場系統總設計師。
重要的就這幾個!其他都是保密或無從考證
5. 神舟六號資料
神舟六號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的第六艘飛船。是中國的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人類世界上第243次太空飛行,也是中國「三步走」空間發展戰略的第二階段。
神舟六號於2005年10月12日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於2005年10月17日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完成了「多人多天」航天飛行的任務。
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標志著工程第二步任務實現順利開局,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繼神舟五號首次載人飛行之後取得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成果。
任務特點:
1、多人值乘。神舟六號為由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航天員組成的乘組。
2、多天飛行。神舟六號要在軌運行多天,飛行圈數、距離與以往相比大大增加。
3、人工實驗。神舟六號艙內實驗是中國第一次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
4、多艙工作。神舟六號首次實現航天員前往軌道艙工作。
6. 神州六號的總設計師是誰
「神舟」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
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總設計師侯鷹
「神州六號」總設計師劉竹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
7. 神州六號主要的設計者是誰
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神六」飛船總指揮尚志和神舟六號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
66歲的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校友是唯一一位年過六旬的長者;而年僅42歲的「神六」飛船總指揮尚志校友,是掌控此次載人航天的統帥中年紀最輕的一位。哈工大校友「老將少帥」共同擔綱「神六」飛天。
本文原題: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一架天梯 代代人梯--老將少帥共擔綱的「神六」指揮員們
在目睹神舟六號飛船安全返航的瞬間,作為神舟一號到五號飛船的設計者,戚發軔目光澹定。
兩年前,在神舟五號的慶功會上,已過七旬的戚發軔就曾表示,神舟五號圓滿完成任務,不僅是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也是中國航天人才培養的成功。今天,戚老當年的斷言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兩年前,坐鎮指揮神舟五號七大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平均年齡53.6歲,而兩年過去了,神舟六號的領軍人物的年齡降為48.7歲。其中,44歲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偉慶已是身經百戰,「長二F」火箭系統總指揮劉宇43歲,「神六」飛船系統總設計師的張柏楠43歲,「神六」飛船系統總指揮尚志42歲……「少帥」擔綱「神六」飛天,證明中國航天的「接力棒」正在平穩交接。老將寶刀不老、新秀層出不窮,神舟飛船見證了整整30歲年齡跨度的兩代中國航天人的共同追求。
戚發軔:「我是第三個饅頭」
從中國第一代航天人錢學森算起,戚發軔已經是第三代,戚發軔習慣將自己這一代航天人稱作「第三個饅頭」。正是這第三代航天人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的夢想,但戚老卻無意貪功,他總是說,假設一個人在吃饅頭,吃到第三個吃飽了,但如果沒有前兩個墊底,僅第三個又怎麼能行?作為「第三個饅頭」,戚老對錢學森先生、留學蘇聯的第二代航天人充滿了敬意。
有人將航天工程比作建造「天梯」,而這「天梯」的建造者們又何嘗不是一隊「人梯」,站在前輩的肩膀上,每一代航天人從事的都必然是開創性的工作。正如戚老的名字「發軔」所代表的含義,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枚運載火箭、第一顆通訊衛星、第一艘載人試驗飛船……戚發軔親歷了中國航天的一次次新的出發。
在戚發軔領導「神舟」飛船的研發中,有兩個時刻是不能忽略的。
一個是1999年神舟一號的初次太空之旅。這原本是一次用來測試運載飛船的新型火箭的試驗,有關人員卻提出了借機搭載試驗性飛船的想法。在戚發軔和眾多科技人員的努力下,竟然要將一艘僅用於地面電性能測試的試驗飛船經過改裝送上太空!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次冒險,但作為總設計師的戚發軔卻將它視為一次必須抓住的機會。事實證明,正是這次「冒險」,拉開了中國飛天壯舉的序幕。
另一次是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號安全歸來,楊利偉在歡迎的人群中見到戚發軔後說的那句話:「謝謝您,戚總。你們設計的飛船太好了。」只是一句簡短的感謝,但是所有航天人都清楚,一切盡在不言中。在「神舟」不斷傳來喜訊的同時,戚老的夫人卻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戚發軔用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成功告慰遠在天國的親人。「做航天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兒」,戚發軔常常這樣說。做航天人,不僅需要智慧和毅力,更是選擇了奉獻和堅強。
劉竹生:「三個支撐我的夢想」
在「神六」發射的「船」、「箭」兩大系統的4位總指揮、總設計師中,66歲的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是唯一一位年過六旬的長者。在他看來,「神六」或許是自己作為火箭總設計師打的最後一仗。
時光荏苒,劉竹生跨入中國航天之門已有40年。不知不覺間,當年的青年才俊如今已霜染青絲。但他無怨無悔:「支撐我一輩子要干航天事業的動力是我的『三個夢』:小時候聽嫦娥奔月幻化的『飛天之夢』;工作後探索宇宙奧秘而欲罷不能的『航天之夢』;上歲數後,我心中越來越強烈的『強國之夢』」。
劉竹生是我國運載火箭捆綁分離技術的開拓者,他攻克的助推捆綁分離技術,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捆綁技術的空白,使我國進入了世界捆綁運載火箭的先進行列。他曾經創造了在18個月內拿出全新的「長二捆」的「奇跡」。
「在我心中,火箭最美。」劉竹生如是說。2000年12月31日,在神舟二號發射前十天,長征二號F火箭意外被撞。專家「會診」後,決定原地修復。為了確定火箭的碰撞過程和變形,劉竹生不分晝夜出現在現場,在各層工作平台間跑上跑下,對火箭與平台反復測量、計算,同相關人員反復研究技術問題。短短幾天後,重現英姿的長征火箭按時聳立在了發射塔架旁。當這枚長征火箭成功地完成發射使命時,一句「你們看看,什麼叫金牌火箭!」盡顯豪情。
神舟六號不是神舟五號的翻版,同樣,此次的長征二號F火箭也不是兩年前發射的那枚火箭的簡單重復。在發射當天的現場直播中,數以億計的觀眾都通過火箭新裝的圖像測量系統,目睹了火箭的助推器分離、芯級火箭的分離等等精彩時刻。而還有一些類似在逃逸系統加「鎖」這樣的「密技」,並不為多數人所知。「我們這一代人用長征火箭把衛星送到了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我相信新一代航天人在不遠的將來,一定能夠把航天器送到380000公里的月球軌道上。」劉竹生的話,正是所有中國人的期待。
尚志:「解決難題的人」
年僅42歲的「神六」飛船總指揮尚志,是掌控此次載人航天的統帥中年紀最輕的一位,但卻擁有「飛船每遇難題都缺不了的人」這樣一個美譽。在「神六」遨遊天宇的日子裡,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指控大廳里,尚志指揮若定。
「功夫到家,規格嚴謹」,多少年來,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尚志總是將這條校訓銘記在心。
從容,來自於自信。
早在神舟一號發射時,時任總調度的尚志便一改以往在衛星發射前一天張貼工作安排的老辦法,編制出《神舟一號發射場-8小時工作程序》,使每個人、每輛車、每項工作內容及保障條件,在每個時間的位置、要求都一目瞭然。這份流程成為此後衛星、飛船發射現場組織的基礎和範本。此次「神六」進入發射場後,他編制出包括324份技術文件的《神舟六號出廠評審文件體系表》和《神舟六號項目管理計劃》,並逐一審查,只要有一處差錯、有一段漏項,馬上推倒重來。在工作中,對他而言,「基本符合要求」、「基本可行」這類用語是絕對不符合要求、絕對不可行的。
在初任飛船總指揮伊始,尚志處理難題的方式,便令人嘆服。
飛船返回艙大底上的數據匯流排電纜,由於廠家在應該鍍金的地方鍍了錫,導致電纜氧化「生」出綠斑。經過調研,尚志急令有關人員在全世界范圍內搜集能滿足需要的電纜線。
幾乎同時,技術人員發現,飛船用的導線上,有些隔一段就有一處原因不明的壓痕,有的用放大鏡才能看出來。重新訂購導線將導致發射推遲,尚志決定,將庫存的30公里長的導線像拉網捕魚一樣,全部篩查一遍,挑沒有壓痕的先用。
尚志深知,一艘飛船有8萬個電纜網節點,十萬余支元器件,幾十萬條計算機軟體語句。一個焊點、一根導線、一支元件、一行語句出了錯,就會釀成大禍。
為了穩定軍心,確保產品質量,今年春節前夕,他嚴令所有「神六」科研人員必須退掉返鄉車票!而2月6日當工作完成,總指揮已為回家探親人員買好機票,並為他們的父母捎上一份節日禮物。這讓人們感受到這位「冷酷」總指揮內心的一片柔腸。
張柏楠:「不能只看眼前成功」
飛行時間由1天增加到5天(實際具備飛行7天的能力);航天員由1名增加到兩名;「神五」上航天員只是在返回艙的固定位置進行操作,而「神六」在飛行過程中的各種工作都要由航天員親自動手去做,航天員將首次進入軌道艙生活並開展科學試驗活動……「神六」與「神五」的差別一目瞭然。2004年1月,張柏楠從戚發軔手中接過神舟六號飛船系統總設計師的帥印時,「神六」要在不到兩年內完成實現「多人多天」的擔子著實不輕。
一年多以後,當神舟六號出現在人們面前時,「新意迭出」令人們眼前一亮。
其一,改進緩沖桿,航天員在落地時的反作用力被輕松化解;其二,改進艙門,在失重狀態下的航天員在飛船軌道艙和返回艙間往返,在開關自如艙門的同時確保了艙門密封;其三:「裝修」內艙,既防止航天員在運動中碰壞儀器設備,也避免航天員受傷;其四:增強抗擾性,減少航天員在艙內運動對飛船飛行的影響,做到了航天員「你動你的」,飛船「我飛我的」……
「一切為載人,全力保成功」,這是在飛船隊伍中叫得最響的一句話。實現這一切的前提,是科技的創新。中國第四代航天人用聰明才智正在書寫屬於他們的新的一頁。
在「神六」又一次如願取得成功的時候,作為新一代飛船總設計師,張柏楠看得更遠:「我的工作不僅要求確保神舟六號成功,還要保證在研項目的順利進行。只看眼前的成功而冷落未來的型號,到時候要受懲罰的。」43歲的張柏楠心靜如水。在他看來,將基礎工作做得更加扎實,打造一支能打硬仗的精英團隊,關乎神舟飛船的未來。「很難說有什麼辦不到的事情,因為昨天的夢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而且還可以成為明天的現實。」「美國火箭之父」羅伯特·戈達德道出的是全人類的心聲。今天,在中國航天飛船、火箭試驗隊伍中,80%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他們正在把中國人的夢想變為明天的現實。
不用謝~~~~~~~~~~~~~~~~~~~~~~~~~~~~~~~~~~~~~~~~~~
8. 神舟六號的完整資料
神舟六號飛船為中國第二艘搭載航天員的飛船,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飛天」任務的載人飛船。於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2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搭載著費俊龍,聶海勝兩名航天員繞地飛行了115小時32分鍾。並於北京時間2005年10月17日4:33成功降落於內蒙古四子王旗的主降落場。
飛船構成:
軌道艙:"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是一個圓柱體,總長度為2.8米,最大直徑2.25米,一端與返回艙相通,另一端與空間對接機構連接。"神六"的軌道艙之所以被稱為"多功能廳",是因為2名航天員除了升空和返回時要進入返回艙以外,其他時間都在軌道艙里。軌道艙集工作、吃飯、睡覺、盥洗和方便等諸多功能於一體。
軌道艙也叫工作艙。其外形為兩端帶有錐角的圓柱體,它是航天員的"太空卧室"兼"工作間"。它還兼有航天員生活艙和留軌實驗艙兩種功能,所以也稱留軌艙。
軌道艙裡面裝有多種試驗設備和實驗儀器,可進行對地觀測,其兩側裝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陽能電池帆翼、太陽敏感器和各種天線以及各種對接結構,用來把太陽能轉換為飛船的能源、與地面進行通訊等。作為航天員的"太空卧室",軌道艙的環境很舒適,艙內溫度一般在17至25攝氏度之間。
逃逸救生塔:位於飛船的最前部,高8米。它本身實際上就是由一系列火箭發動機組成的小型運載火箭。在運載飛船的火箭起飛前900秒到起飛後160秒期間火箭運行距離在0至100公里,一旦發生緊急情況,這個救生塔將緊急啟動,拽著"神舟六號"飛船的返回艙和軌道艙與火箭分離,迅速逃離險地,並利用降落傘降落到安全地帶。
返回艙:又稱座艙,它是航天員的"駕駛室"。是航天員往返太空時乘坐的艙段,為密閉結構,前端有艙門。"神舟六號"完成繞地飛行任務後,兩名航天員也將乘坐返回艙回歸地球。
推進艙:又叫儀器艙。通常安裝推進系統、電源、軌道制動,並為航天員提供氧氣和水。推進艙的兩側還裝有面積達20多平方米的主太陽能電池帆翼。
(8)神舟六號總工程師擴展閱讀:
神舟五號飛船已經實現了炎黃子孫千年飛天夢,神舟六號上天也許不再具有轟動效應,但神舟六號飛船載人畢竟與神舟五號飛船載人有著較大的區別,意義和風險程度均大不一樣。
據有關航天專家透露,這次神舟六號載人飛行與2003年發射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行最大不同之處就在於:一是航天員由一人變成了兩人;二是由在軌運行一天變成了多天;三是兩位航天員屆時將打開返回艙與軌道艙連接處的艙門,首次進入軌道艙進行一些科學實驗活動。
根據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的運行特點,在飛船升空之前,有幾個方面將有針對性地重點加強。如針對「兩人」和「多天」,在對航天員進行培訓時,必須加強兩人之間的磨合和適應訓練,如工作、生活習慣方面的協調以及脾氣性格上的搭配等等。
神舟五號升空時最後選定由楊利偉擔任首飛任務,而他的候補人選有2位。根據航天員選拔有關規定,選拔一人升空時,通過前期嚴格考核和挑選,飛行前的結果必須由一組三人組成的第一梯隊,最後人選只能在這三人中產生。
而現在是兩人升空,那就必須由六人三組組成第一梯隊,再加上選拔須有備份,屆時就將由12個人組成六組梯隊,進行強化訓練,使得挑選餘地更大。經過嚴格的選拔和考核,飛行前必須從第一梯隊中的六人中最後確定兩人,由這兩位最優秀的航天員進入太空。
9. 神舟六號的故事
兩名航天員在太空遨遊期間,中國航天員中心的領導給記者講了一段故事——
當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遨遊太空,全程嚴格保密。他從太空歸來,降落在伏爾加河畔一個部隊的營地。著陸後,他聽到的第一句話是一位哨兵警惕的詢問:「您的證件!」
如今,中國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的飛天之旅向世界全程直播。這是一次全程幾乎「透明」的飛行。傳到地面的不僅有艙內固定攝像頭拍攝的畫面,還有兩名航天員用手持DV拍攝的畫面。記者在航天員中心的監視室,還聽到了兩名航天員互拍時的對話:當時,費俊龍正在喝水。聶海勝一邊拍攝一邊問他:「好喝不好喝?」費俊龍俏皮地拖了一個長音——「好喝!」
這些音像素材也是航天員中心的「獨家寶貝」。航天員還在天上飛,他們就在編輯一本世界上第一本以《航天員》命名的雜志,裡面的很多插圖都是兩名航天員在天上的「互拍」,攝影署名是「費俊龍」、「聶海勝」。
同時,一張名為《太空掠影》的DVD光碟也在編輯中。封面上,費俊龍和聶海勝身穿航天服,微笑著注視前方。背景是他們拍攝的藍色地球。一行黃字格外醒目——「本片由神舟六號飛行任務航天員拍攝,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10. 神舟六號飛船的參與人員
執行任務宇航員:費俊龍,指揮長;聶海勝,操作手
這是兩位太空人第一次進行太空任務飛行。聶海勝2005年10月13日在太空慶祝他的41歲農歷生日。
後備宇航員:第一梯隊:劉伯明、景海鵬;第二梯隊:翟志剛、吳傑
各分系統負責人:
航天員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陳善廣
飛船應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顧逸東
飛船系統總指揮:尚志,總設計師:張柏楠
火箭系統總指揮:劉宇,總設計師:劉竹生
發射場系統總指揮:張育林,總設計師:陸晉榮
測控通信系統總指揮:董德義,總設計師:於志堅
著陸場系統總指揮:隋起勝,總設計師:侯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