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治理灞河污染的建議有哪些各位幫幫忙~~急需,快!快!快!
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並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於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佔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裡,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於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雲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准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裡,國內製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後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裡,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裡,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後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於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項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項目是否會存在污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准,個別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志」、「先上車,後買票」等違法現象。
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稜兩可,將項目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於形式,喪失了第三方咨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後,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項目,顯然力不從心。
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後的經濟利益在驅使。
掀起真正的「環保風暴」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迴旋餘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後崛起的一個後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後再來治理。
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
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一個環境污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願的增強。污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後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
毫無疑問,中國沒有可能跨越這樣一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國家太大,無法像芬蘭那樣,在本國製造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藉助於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過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清河水,坐著船就可到達四鄉八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令筆者吃驚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污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
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
『貳』 灞河的開發治理
輞灞渠
無壩引水自流灌溉渠道。從藍田藍關鎮南寨村引灞河水。1857年11月動工修建,1958年5月竣工。1963~1964年整修、擴大斷面,1966年11月~1967年5月建成渠首200米長駝峰壩,灌溉面積2.06萬畝,旱澇保收面積1.65萬畝,灌溉面積中抽水灌溉3400畝,水田1700畝,渠井雙灌1.3萬畝。主要工程:乾渠1條,18.6公里長,襯砌5公里;斗渠40條,36公里長;建築物120座,其中渡槽7座,隧洞2處,抽水站6座,灌區打井106眼。工程總投資56.6萬元,其中國家補助38.9萬元。灌溉藍關、三里鎮、洩湖、華胥、馮家村、孟村等6個鄉鎮的21個行政村、38個自然村的耕地。上游流域面積1460平方公里,渠首建築物為4級建築物,渠首年引水量3000萬立方米以上,年灌溉面積1.7~3.5萬畝(次),渠道利用系數0.56,平均灌溉效率1100畝每晝夜,畝均毛用水量480立方米,灌區糧食平均畝產從80年代始過500公斤,1990年達675公斤。1959年開征水費,1984年調整水費,年徵收水費1.2~2.4萬元。年管理經費支出0.9~1.7萬元,經費基本自給。
1959年成立輞灞渠灌溉管理委員會,1964年11月成立灌溉管理站,並建有灌溉管理,計劃用水、灌溉試驗、財務包乾等制度。灌區田間工程較全,冬、春、夏灌溉順利。曾受到地、市、縣水電部門和西安市人民政府表彰獎勵。
躍進渠
位於藍田縣橫嶺的厚鎮鄉清峪河右,由槐樹溝口無壩引水。1958年8月動工修建,以玉山、厚鎮鄉農民為主施工,灞源、金山、三官廟、華胥、洩湖、三里鎮、普化、城關等8個鄉農民支援。日上民工3000~4000人,1961年1月乾渠竣工,1961年3月試水,因木質倒虹縫隙漏水過多,壓力不足,試水失敗。同年7月開通官道支渠,當年灌秋田1800畝,1962年夏灌玉米2500多畝。乾渠長12.5公里,建築物34座,其中官道木質倒虹800米長。南峪乾渠、北峪乾渠引水量均為1立方米每秒,下游乾渠引水量2立方米每秒。
1961年,設躍進渠管理處,內有幹部1人,鄉村管理工人20人,1962年工人因生活困難回家,至1972年,10年期間渠道工程無人管理,損毀者多。
1972年冬季,第二次修建躍進渠,修復加固渠道建築物12座,改建官道木質倒虹為鋼筋混凝土管,1973年5月1日試水成功,並由2名幹部、20名農民工人管理渠道。1984年秋,陰雨連綿,環山渠道滑塌,大部破壞,不能通水灌溉。
藍橋渠
位於藍田縣南大寨鄉。民國24年(1935)縣長郝兆先組織修建。1956年重建,無壩引水自流灌溉,從馮林寨村東引藍橋河水西流,灌馮林寨、蔣寨、洛寨、新寨、張寨、胡家巷、圪塔、、大寨9個行政村,34個自然村,5630畝耕地。重建工程1958年竣工,投工3.3萬個工日,動用土石1.86萬立方米,修建建築物13座。1964年,因渠道工程不配套,灌溉面積降至800畝。同年冬季,灌區農民施工160天,修建長33米,高1.35米底欄柵壩1座,暗洞80米,4孔節制閘1座,槳砌渠道300米,投工9075個工日,渠灌面積恢復到5600畝。1987年以後,渠道未設管理機構與管理人員,工程老化、淤積、損壞嚴重。
普惠渠
位於藍田縣東馬樓、普化鄉,從窯溝河口灞河北岸引灞河水,由鐵瓦溝退入灞河。1957年12月動工修建,1958年6月建成。渠長7.9公里,引水流量1立方米每秒,設計灌溉5500畝。工程投工5.2萬個工日,動用土石1.78萬立方米,1984年7月18日第二次整修,8月27日竣工。磣成石拱渡槽、清涼寺排洪橋及進水閘各1座,投資4000元,投工4636個工日,補助糧食305公斤。渠灌秋樹廟、石頭灘、景靳村、石韋和清涼寺5個行政村耕地,鄉管工程,管理站設於石頭灘村,兼管人員5人。
灞惠渠
灞惠渠原名「西長臨」合作渠。渠首位於灞河右岸灞橋鎮西渠村,無壩引水,設進水閘1座,設計引水流量4萬立方米/秒。灌區包括縣(區)7鄉,耕地面積4.97萬畝。其中:灞橋區1鄉0.99萬畝;長安縣3鄉2.91萬畝(1958年10月劃歸灞橋區);臨潼縣3鄉1.07萬畝。渠系工程有:乾渠1條長2.57公里,渠底寬2米,渠深1.80米,邊坡比1:1,比降1/2500。支渠2條長16.7公里,渠底寬1米,渠深1.56米,邊坡比1:1,比降1/2000,輸水流量各2立方米/秒,各類配套建築物57座。工程設計考慮到灞河流量不足,確定運用方案以冬、春灌為主,爭取引洪灌溉秋田,設施面積4.47萬畝。
1957年9月16日,陝西省水利局召開座談會,決定成立「西長臨合作渠工程委員會」。主任由灞橋區副區長擔任、副主任由長安縣、臨潼縣副縣長擔任,下設辦公室,負責組織施工。建設資金採取民辦國助方式解決,凡灌區鄉村按受益面積每畝負擔2.29元。總投資14.90萬元,其中國家9.70萬元,鄉村自籌5.20萬元。
灌區由3縣(區)抽調專人組成管理機構,負責灌溉管理和工程維護。1959年,實灌面積3.30萬畝,引水量約300萬立方米。1965年後,由於灞河采沙和城市水源地影響,河床下切,地下水位下降,渠首不能正常引水,灌溉面積逐年下降,臨潼縣3鄉停灌,渠道失修報廢。1973年3月,郊區革委會決定,由灞橋人民公社組成「灞惠渠管理站」。1980年,僅存干支渠5公里,灌溉灞橋鎮耕地0.05萬畝。1984年,因河床下切1.5米,無法引水而廢棄。
團結渠
團結渠位於灞河右岸灞橋區洪慶鎮。1957年8月,由原豁口鄉組織2800名民工修建,投資0.16萬元,同年12月建成並引水冬灌。渠首位於灞河右岸的惠東村,設計引水量1.5立方米/秒。有乾渠1條長3公里,支渠8條長5公里,灌溉惠東、惠西、田王3村的河岸耕地0.50萬畝,其中新增灌溉面積0.33萬畝,渠井雙灌0.17萬畝。經過長期運行,渠道淤積失修,1978年,實灌面積下降到0.16萬畝。1989年,河床取沙下切,將渠首移至上游燎原村,無壩引水,設進水閘1座,並對灌區重新進行規劃,干支渠長11.2公里,設施面積1.80萬畝。1991年,對渠首1公里乾渠進行漿砌石防滲。1993年,有效灌溉面積0.30萬畝,年引水量約100萬立方米。
立新渠
立新渠位於灞河左岸灞橋區霸陵鄉。1972年12月開工,1973年5月竣工。渠首位於馬渡王村,設計水流量1.5立方米/秒。灌區包括霸陵鄉13村36個村民小組。渠系工程有乾渠1條長11.5公里,已襯砌8.5公里,支渠5條長13.5公里,分渠51條長25.5公里。設施面積0.6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0.56萬畝。旱澇保收面積0.30萬畝。
污水過灞工程
污水過灞工程位於灞河右岸灞橋區新築鄉。國有工程。引用西安市城市污水(灃惠渠),設計灌溉面積11萬畝,其中自流6萬畝,提灌5萬畝。1975年3月,由郊區革委會組織施工,1978年5月,基本完成自流灌區渠系工程。渠首位於灞河左岸未央區潭家鄉下水腰村,灃惠渠勝利一支渠末端,通過渡槽引入右岸。設計流量3立方米/秒。灌區包括灞橋、新築、水流、新合4鄉(鎮)、24村、254個村民小組,有6.34萬人,耕地11.39萬畝。建成乾渠3條長26.41公里,襯砌12.5公里;支渠8條長32.4公里,各類建築物106座。主要有灞河渡槽1座,長500米,寬3.5米,為箱形雙懸臂鋼筋混凝土薄殼結構,槽上設便橋,荷載3噸;雙曲拱斜拱渡橋2座,凈跨度6米,橋面荷載3噸,渡槽側牆採用無筋肋板結構,支承部分採用空腹雙曲拱結構;新合輸水隧洞,長360米,高2米,寬1.2米,採用裝配式施工方法,側牆用水泥塊砌築。國家投資137萬元。污水過灞自流灌區,主要利用城市污水資源,進行冬春施肥灌溉,設施面積6.64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67萬畝。1977~1982年,最大灌溉面積1.68萬畝,最大引水量352萬立方米(1980年)。1983年後,因供水不足和引起地下水污染等原因而停灌。1985年,灞橋區人民政府決定廢棄,管理機構撤並,渠道工程報廢。 灞河治理
灞河流經藍田縣13個鄉(鎮),66個行政村,273個村民小組。河床比降大,洪水期水流湍急,河床左右擺動,河道彎曲甚多。60年代,上游斷面150~200米,下游250~400米,少數河段達700米。
1961年11月,縣水利站規劃設計,華胥公社惠家斜大隊修建70米混凝土砌石河堰,堤河灘地700多畝。接著張家斜、惠家斜、張河灣、拾旗寨4個大隊聯合修建7公里防洪堤,堤內拾河灘地1100多畝。1963年,洩湖公社漫道、薛家河、十里鋪,三里鎮公社青羊庄、白羊寨,普化公社馬灣,李後公社羅李村,馬樓公社馬樓、安溝,玉山公社玉山、尚寺、閻河等大隊修建河堤。1965年,上下游修建重點防洪堤17處,群眾自蜣石灰2000多噸,挖基礎8.8萬立方米,砌石5.7萬立方米,堆砂堤31萬立方米,投資31.6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6.4萬元,群眾自籌5.2萬元),投工70多萬個工日,修建沉捆壩、鉛絲籠壩、干砌石壩14.5公里,拾河灘地2730畝,保護耕地6700多畝。「文革」期間,治河無人問津,群眾自發進行補修。1977年10月下旬,縣委、縣革命委員會成立治理灞河總指揮部,下設東川、城關、西川三個戰區,組織沿河玉山、九間房、馬樓、普化、李後、大寨、城關、三里鎮、洩湖、安村、孟村、華胥等12個公社社員開展治理「百里灞河」大會戰。先後有51個大隊,244個生產隊的3萬多名男女社員,在41.6公里長的灞河兩岸開展治河工程。到1978年春季,治河5個多月,投工382.82萬個工日,投資100多萬元(其中國家投資34萬元),移動土石593.12萬立方米,修建河堤67公里,修丁壩345個,加厚土層改造低產田6536畝,新拾河灘地1856畝,修建田間道路35公里,植樹41.55萬株。這次治理灞河指導施工中強調「百里灞河一條線」,一些河段違背自然規律,縮窄了河道行洪斷面,一些新修工程質量不高。到1983年,新修河堤一半沖毀,損失很大。
輞川河治理
1953年支流輞川河上游東、西采峪遭受洪水災害後,沿河葛牌街、鐵索橋、白家村、草坪、陰坡等村採取隨彎就勢,壘石砌堰,修拾河灘地。1962年冬季,草坪街投資9400元,用工1.2萬個工日,修建漿砌石河堤450米,保護了街鎮安全,拾河灘地150畝。1963年冬至1965年春,大寨公社薛家村、營上、大寨、榆林等大隊對河口以下河道進行治理。工程分為兩期進行,投工10.2萬個工日,投資3.11萬元(其中國家補助2.7萬元),移動土石6.94萬立方米,共修防洪堤7.5公里,修拾河灘地3100多畝,保護堤內耕地5800畝。70年代後期,西采峪甘家坪、板廠、龍王廟、獅子溝、紅門寺、玉川、兩河橋、董家崖和官上、閻家村動工治河修堤,拾河灘地。
『叄』 西安奧體中心建成將會成為西安新地標
西安奧體中心項目位於滻灞渭三角洲,處於西安國際港務區的精華區域。項目分兩期建設。
「三河六岸」形象提升,將趁著全運會場館建設水到渠成;新型農村和新型社區的發展,人居環境的大幅提升,將借著全運會場館及全運村等建設和後續利用而開花結果。
西安越來越好了,成為大家所羨慕的城市!
『肆』 陝西省西安灞橋區灞河特大橋有沒有其他名字啊
灞河入渭口特大橋;
特大橋位於灞河入渭口三角洲地帶,由西向東跨過灞河,
將渭河南岸堤頂道路延伸到滻灞生態區和國際港務區,使之與灃渭新區、經開區緊密相連
特大橋全長1320米,橋面道路為Ⅰ級城市主幹道,橋寬25米,設計為雙向4車道,
時速60公里。河兩岸分別是河灘運動公園。
『伍』 西安灞河之濱將再添文化新地標,為什麼要建文化新地標
西安灞河之濱將再添文化新地標——長安書院,長安書院建成後將成為西安奧體中心門戶形象展示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提升西安文化軟實力,滿足西安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長安書院概況標志性文化地標也是一塊地方文化名片,對城市形象的傳播具有巨大的流量效應。近幾年來,文化旅遊市場持續升溫,各種文化地標成為旅遊的熱點、網紅打卡地。我相信長安書院的落成必將在西安的文化名片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陸』 項目經理如何做好年終總結
風風火火又一年,項目上的痛還沒散去,又要准備開始新的一年。這一年的項目管理,你有什麼收獲呢?有人說做的好不如匯報的好,其實不然,沒有一個切身體驗的過程,怎麼能有一個真實可信的結果呢?你以為編出來的話,高層們看不透嗎?那身為苦逼的項目經理應該如何做年終總結呢?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喝?辛辛苦苦一年的項目經理,該怎麼做呢,越臻項目管理幫您總結幾個小技巧:
巧用思維導圖
在動手寫PPT之前,先構思你想呈現的部分,採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窮盡你想匯報和表達的內容。回顧展現全年的工作情況,大概分哪幾部分,每部分的實現情況,有那幾方面的收獲和產出。將一個大體框架呈現出來。這樣你就可以按照這個邏輯去不斷豐滿它。
總結不足,並制定改進計劃
說完優點當然還要說一下自己的不足,不然老闆以為你不靠譜呢。但是在講述自己的不足時,一定要注意措辭,不能自己把自己說的一無是處,簡單帶過,並制定改進計劃,如要參加什麼培訓,提高什麼能力等等。
展望新一年,弘揚正能量
總結最後要做好對新一年的展望和規劃,不要抱怨不要訴苦,而是要弘揚正能量。這樣才能跟領導統一戰線,得到領導的賞識。
『柒』 西延高鐵途徑洛川那個村
為縣城東側安民。
以13.60km長隧道穿越阿黨鎮,跨越洛河後緊坡而上洛川塬,在縣城東側安民設洛川站,而後緊坡下塬,引線設16.293km長隧道下穿青蘭高速,在富縣北側袁家坬村新設富縣北站。
而後主要以橋隧工程在洛河西岸邊布線,於既有包西線甘泉北站西側並站,出站後取直線路以16.0km長隧道翻越湫沿山,利用既有包西鐵路接入線路終點既有延安站,同時還建包西鐵路 6.449km。
(7)跨灞河工程項目擴展閱讀:
西延高鐵的相關情況:
1、西延高速鐵路全長約300公里,預計總投資近600億元,線路由西安樞紐北客站引出,經高陵、閻良、富平、銅川、黃陵、富縣等市縣,引入延安樞紐延安火車站後向北延伸至延安新區站。
2、項目起點自西安樞紐內西安東站北端咽喉引出,向北布設於既有西康鐵路東側通過西安灞河水源地東側邊緣,上跨隴海鐵路,設置歇駕寺線路所實施引入西安站聯絡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