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做好工程項目突發事件輿情應對」教育動漫片
教育動漫專題片從快速反應、公開透明、合理引導等三個方面,詳細闡述了工程項目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如何第一時間採取行動,及時准確地發布信息,採取有效輿論引導措施,讓事件的影響逐漸弱化直至消除,傳遞振奮士氣、鼓舞人心的消息和畫面。此外,通過公司微信訂閱號、各項目微信群、QQ群以及朋友圈、微博等網路社交工具,及時轉載學習,進一步擴大學習范圍,確保學習教育傳播至各項目、每一位員工,達到學習教育全覆蓋效果,對於工程項目突發事件輿情可以用輿情監測系統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系統監測,第一時間控制輿情的傳播。
❷ 突發事件發生後如何開展輿論宣傳引導和輿情控制工作
1、提高網路輿情環境監測能力,增強對於危機的研判能力。
2、第一時間發布准確信息。全面拓展新媒體信息發布渠道,快速、全面、以我為中心的發布准確信息。越早介入輿情事件,越有助於把握輿情主動權。在發布信息時要做到全面客觀,以免陷入新一輪的輿情危機。發布信息除了要及時、全面,還應該主動掌握信息發布的主動權。
3、第一時間修復自身形象。採取合作而非對抗的危機應對策略,勇於承擔責任。要坦誠地公開信息,讓公眾、消費者或媒體參與輿情事件的處理,有助於化解危機。直接面對網民,把已經了解和可以確定的事實真相、正在採取的措施、有關部門和責任人員的態度予以公布,只有讓真相站出來,佔領輿論的制高點,才能防止流言蜚語,變被動為主動。對重大輿情適時跟蹤,及時公開事件調查、處置情況,不給濫加猜測留有空間。
❸ 如何提高對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能力
1.主動及時客觀報道突發事件的真相,贏得輿論引導主動權。
近年來我們遇到的大量事件說明,當重大突發性事件發生時,主流媒體在政府和宣傳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在第一時間及時、准確地進行報道,就有可能抑制謠言傳播的空間,維護社會穩定和人心安定,在第一時間掌握話語權,排解萌芽中的非理性輿論壓力。在互聯網時代,人們通過互聯網、手機簡訊等渠道,獲取信息快捷便利,一有重大事件發生,消息會不脛而走,短期內就會對大眾心理產生強大沖擊。主流媒體應當在履行相關的審稿程序後,在事件一發生就占據輿論的先機,主動、及時地公開報道,以樹立本媒體的公信力,贏得受眾的信任。
2.報網融合,優勢互補,形成正確引導輿論走向的合力。
過去電視比報紙快,現在網路比電視快,將來手機比網路快。傳播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輿論引導的效果。面對輿論傳播中的這種新情況,作為平面媒體的黨報,該怎樣在競爭和競合中,努力發揮自己的傳統優勢,同時藉助其他媒體的速度優勢,提高輿論引導的有效性?實踐表明,報網融合,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傳統媒體與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之間,只有實現優勢互補、彼此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為主動。
不久前,有家大型商場為了搞店慶促銷活動,貼出告示:開張當天排隊進店的前100名顧客,每人可領到一定數額的免費購物券。第二天一早,前來店門口排隊的達數千人,有的凌晨就來了。購物券發完後,沒有領到的人心中不滿,往前亂沖,現場秩序混亂,店門的玻璃被擠破。這起突發性事件由於發生在市中心,很快有人通過手機、網路快速傳播,質疑「商場在商業炒作,吹泡泡」,「購物券早就分給了關系戶」,等等,一時傳言四起,引發了網路和現實的雙重關注。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媒體在第一時間迅速通過網路版將最新了解到的情況告訴網民,既報道了商場分發購物券的活動是公正的,同時又指出現場管理、秩序維護做得不夠,估計不足。面對網路上對這種促銷手段的質疑,我們還主動設置議題,在網路論壇中就「商場該如何促銷讓利顧客」為主題,展開網上討論,力求把媒體輿論和民間輿論最大限度重疊,以群眾需求點、關注點為助推,對事件進行多方位、多層次的深入探討,整合網友議論,努力發掘這起事件中值得引發人們進行有意義的深度思考的內容,正確引導輿論走向。
事實證明,在突發事件發生時,社會最需要的是傳媒的准確、及時傳播,以及態度鮮明、立場明確、導向清晰的評論。現在,我們地方黨報大都同時辦有網站,要搶占第一時間發出第一個聲音,首先可以通過網路發布消息,以及時滿足受眾的需求,將受眾的注意力盡可能多地吸引到本媒體中。通過報網聯動,將網路上發布的消息與報紙的進一步報道加以整合,使報道更深入地走進受眾,擴大黨報的輿論影響力。
3.堅持以人為本,以降低突發事件的危害性為准則,承擔起主流媒體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
突發性事件,國際上稱為「危機事件」,一般由地震、礦難、空難、火災、交通事故、恐怖襲擊等自然災害及人為事故或價值觀念、利益的沖突而引發,具有很強的「眼球吸引力」。它的震撼性、負面性和未來走向的不可預料性,直接牽動著受眾的閱讀期待。中國的發展,離不開穩定與和諧。對於突發事件的報道,黨報不能隨波逐流,不能搞西方新聞教科書中的「壞新聞就是好新聞」那一套,而必須站在黨和政府的立場上,以大局為重,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重,精心部署,精心引導。其中,必須以降低事件對於公眾的危害性影響為第一準則,以提振信心、凝聚人心、扶正祛邪、維護穩定為己任。特別是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時,黨和政府要實現的目標是最大程度地降低災害帶來的破壞沖擊和負面影響,地方黨報必須毫不猶豫地與黨和政府站在一起,全面承擔起主流媒體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
受突發性事件的影響,人們在初期會產生疑惑、緊張、不安的情緒,這是正常的。對這種情緒的引導,重點在做好對人的報道。同處於災害中的人的表現與理念,會對其他人產生無形的影響。在2008年初那場嚴重雨雪冰凍災害中,金華日報、晚報一改以往災害報道的傳統方式,既及時報道災情、提供各類相關信息,又注意把報道重點放在捕捉以人為焦點的新聞上,關注人的命運、人的情感,展現向上的、積極的人生態度,使報道更有魂魄和厚度,更有親和力和影響力。這是媒體對災難關注角度的調整,也是對報道內容新聞價值的重新定位,更是主流媒體在提升輿論引導能力上的新探索。回鄉民工、解放軍、社區志願者、電力工人、執勤交警……這些普通人與雨雪冰凍災害抗爭的故事,通過記者筆尖娓娓道來,他們奮力抗災的精神讓讀者感動,他們信任黨和政府的態度讓讀者受到感染,他們鎮靜、樂觀的情緒也使讀者有所感悟,消減人們不安的情緒,從而產生積極的作用。
4.周密部署,主動出擊,提高對突發事件的前瞻性、預判力。
主流媒體能否在突發事件中迅速到位、主動出擊,以嫻熟的專業技巧和現代傳播理念,藉助各方優勢和資源,及時、准確、全面地進行報道、評論、互動,關繫到是否能掌握話語權的問題。因此,作為地方主流媒體的排頭兵,黨報應對突發事件,必須周密部署,主動出擊,對突發事件要有前瞻性、預判力,從「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關注重點」的高度出發,主動搶占輿論高地,運用好傳播規律,把堅持正面宣傳與疏導公眾情緒結合起來,發揮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
在重大事件面前,輿論引導必須聞風而動,全力提速,這是最有效的方式和路徑。作為黨報,既要第一時間出擊,第一現場采訪,也要認真分析研究,精心組織策劃,提高前瞻性,增強預判力,挖掘出內在的新聞價值。
2007年11月底,解放軍駐浙江金華某部副連職機要參謀孟祥斌從10米高的橋上跳入婺江,勇救跳江輕生女青年,自己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一個人感動了一座城。數萬金華市民先後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孟祥斌。《金華日報》立刻判斷出這個突發性事件不是一般的社會新聞,而是可以做大做強的一個系列典型報道。從事發的第二天到隨後的一個多月里,《金華日報》及所屬子報經過周密部署,跟蹤報道,發稿超過一百篇。在這一系列報道中,記者始終堅持到現場去近距離地觀察,忠實地記錄,真實地呈現;充分發揮文字的優勢和圖像的魅力,高揚主流價值觀道德觀的旗幟,追求新聞輿論場與群眾口頭輿論場高度重合;精兵組成突擊隊,多媒體形成大合唱,實現先進典型報道的最大最佳的社會效果。金華日報社的這組系列報道得到了專家和群眾的一致好評,在浙江新聞獎評選中獲得5個一等獎。
5.加強對突發事件的動態引導,提高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突發事件發生後,就會引起社會公眾對事件發生的起因、過程、危害等十分關心,同時對調查過程、善後工作以及處理結果也密切關注。因此,要做好突發公共事件核心議題、次生議題的分級動態引導,根據各個階段輿論發展動態,針對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熱點議題,提高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做好這些,我們主流媒體必須做到三點。首先是直面熱點。主流媒體如果繞開社會熱點,就等於把公共輿論場的控制權拱手讓給了網路流言。因此,我們主流媒體必須圍繞突發性事件的社會熱點和網民關注的問題做新聞,讓民眾的訴求不斷得到釋放,也使媒體自身的信息與觀點富有社會價值。通過對熱點問題的深入調查采訪,推進民主問題的解決,就是幫助黨委政府樹立良好形象。即使在平時,主流媒體也必須高度關注網路上的信息、事件與言論,主動出擊,還原事實,解讀熱點,以正視聽。通過直面熱點,樹立黨報可信、可親的良好形象,也是做到輿論引導針對性和有效性的前提。其次是解剖難點。其實,政府工作的難題往往就是百姓關注的焦點。突發事件難在及時公布真相。針對不實傳言,媒體應該與權威部門一起及時開展調查,澄清事實,從而遏制謠言傳播擴散 。杭州「5·7」飆車事件中,關於肇事者的家庭背景傳言四起,地方黨報選派得力記者,通過調查走訪,用事實攻破了肇事者身家如何顯赫的謠言,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矛盾,改善了事故處理工作的輿論環境。第三是亮出觀點。突發事件發生後,在互聯網的海量信息面前,我們黨報作為主流媒體要站在更高層次來觀察、整理信息,及時發表評論亮明觀點,贏得輿論引導主動權。這種以事說理、以事論理的評論方式,正是黨報應對和引導突發事件的優勢所在。
❹ 如何做好突發事件中的輿論引導工作
媒體如何加強對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搶占輿論制高點
1.
主動及時客觀報道突發事件的真相,贏得輿論引導主動權。
近年來我們遇到的大量事件說明,
當重大突發性事件發生時,
主流媒體在政府和宣傳部門的
支持和指導下,
在第一時間及時、准確地進行報道,就有可能抑制謠言傳播的空間,維護社
會穩定和人心安定,
在第一時間掌握話語權,
排解萌芽中的非理性輿論壓力。
在互聯網時代,
人們通過互聯網、手機簡訊等渠道,
獲取信息快捷便利,
一有重大事件發生,消息會不脛而
走,
短期內就會對大眾心理產生強大沖擊。
主流媒體應當在履行相關的審稿程序後,
在事件
一發生就占據輿論的先機,主動、及時地公開報道,
以樹立本媒體的公信力,
贏得受眾的信
任。
2.
報網融合,優勢互補,形成正確引導輿論走向的合力。
過去電視比報紙快,
現在網路比電視快,
將來手機比網路快。
傳播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
著輿論引導的效果。
面對輿論傳播中的這種新情況,
作為平面媒體的黨報,
該怎樣在競爭和
競合中,
努力發揮自己的傳統優勢,
同時藉助其他媒體的速度優勢,
提高輿論引導的有效性?
實踐表明,
報網融合,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傳統媒體與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之間,
只有
實現優勢互補、彼此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為主動。
不久前,
有家大型商場為了搞店慶促銷活動,
貼出告示:
開張當天排隊進店的前
100
名顧客,
每人可領到一定數額的免費購物券。
第二天一早,
前來店門口排隊的達數千人,
有的凌晨就
來了。購物券發完後,沒有領到的人心中不滿,往前亂沖,現場秩序混亂,店門的玻璃被擠
破。這起突發性事件由於發生在市中心,很快有人通過手機、網路快速傳播,質疑
「
商場在
商業炒作,吹泡泡
」
,
「
購物券早就分給了關系戶
」
,等等,一時傳言四起,引發了網路和現
實的雙重關注。
面對這種情況,
我們媒體在第一時間迅速通過網路版將最新了解到的情況告
訴網民,
既報道了商場分發購物券的活動是公正的,
同時又指出現場管理、
秩序維護做得不
夠,估計不足。
面對網路上對這種促銷手段的質疑,我們還主動設置議題,
在網路論壇中就
「
商場該如何促銷讓利顧客
」
為主題,
展開網上討論,
力求把媒體輿論和民間輿論最大限度重
疊,
以群眾需求點、
關注點為助推,
對事件進行多方位、
多層次的深入探討,
整合網友議論,
努力發掘這起事件中值得引發人們進行有意義的深度思考的內容,正確引導輿論走向。
事實證明,在突發事件發生時,社會最需要的是傳媒的准確、及時傳播,以及態度鮮明、立
場明確、導向清晰的評論。現在,我們地方黨報大都同時辦有網站,要搶占第一時間發出第
一個聲音,
首先可以通過網路發布消息,
以及時滿足受眾的需求,
將受眾的注意力盡可能多
地吸引到本媒體中。
通過報網聯動,
將網路上發布的消息與報紙的進一步報道加以整合,
使
報道更深入地走進受眾,擴大黨報的輿論影響力。
3.
堅持以人為本,
以降低突發事件的危害性為准則,
承擔起主流媒體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
❺ 面對突發事件 如何處理網路輿情
首先分清楚業務主體是政府還是公司,是教育機構還是個人,然後針對不同的主體,輿情應對的措施各不相同。
以天津港「8·12」事故為例,進行分析:
天津港「8·12」事故一聲巨響,瞬間集合了人們對當下中國各種問題的猜疑要素。當官方回應尚在各層級中踱步跨欄時,虛假猜測信息已經向公眾發動沖鋒,而受眾先入為主的心理,令當地政府陷入被輿論拖著走的尷尬境地。
輿情應對,考驗的是官方應對主體在網路時代與眾多自媒體的競爭中,預見與把控紛繁信息的能力。對政府來說,能夠解開問題的關鍵是,公眾需要的真相能否跑在質疑前面,權威媒體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引導自媒體。官方權威信息只有搶在網路謠言前面,才能佔領輿論制高點,爭奪話語主動權,主導輿論的演變進程,從而為解決問題提供更好的主觀路徑和客觀環境。
輿情應對是整個突發事件的晴雨表,更是救援處置工作的另一個戰場,關系著政府的公信力,百姓的信任度。災難發生後,最大限度地挽回人心的損失非常重要。在突發事件中,牽扯到的部門眾多,所屬管理結構又不盡相同,只有高度統一的權力統攬,才能協調各方,確認事實,迅速回應關切。
同時,要在日常工作中把應對機制落到實處,把紙上談兵變成現實演練,避免因協調不力、信息不暢導致出面發布的單位和個人一邊承受公眾的指責,一邊在信息發布中無能為力,最終陷於被動拆台中。
與此緊密相關的是,對於輿情應對失職的部門和個人,一定要堅決追責。政府部門在突發事件中的信息發布必須反應快速、准確權威,在第一時間主動說、盡快說、如實說。在社會質疑出現前,先把答案公之於眾,協調官方媒體把政府的聲音放大,同時引領自媒體理性盡責。
❻ 如何進行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
突發事件一般具有不可抗拒、無法預料、破壞性強、瞬間聚眾等特點,而政府或媒體對於突發事件的信息發布是否及時、真實,採取的處理措施是否得力、有效,都成為平息事件、安撫公眾的關鍵因素,媒介融合的傳播優勢也在突發事件的危機公關中彰顯出來。如何進行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
一、及早介入,讓政府的主流意見成為輿論主導
由於報紙、電視台等傳統主流媒體相對有一個製作周期,因此官方對突發事件的處理一般遵循「黃金24小時」原則,即在突發事件發生的24小時內通過主流媒體向外發布權威消息。用傳統的「黃金24小時」處理突發事件之法,已經讓人感覺力不從心,但以論壇、貼吧、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卻能夠快速生成輿論並迅速傳播。對此,人民網的輿情監測室根據突發事件的輿情生成和發展規律,提出了「黃金4小時媒體」之說,即在事發四小時內,利用微博、微信、BBS論壇、QQ群等新媒體傳播平台,及時有效地發布信息,利用這些「黃金4小時媒體」進行危機公關。這一方面需要政府各部門協調工作,釐清事實真相,組織文字語言,完成信息發布;另一方面,在這段時間內的危機公關可以在短時間內控制事件的傳播、發酵,避免發展成為重大輿論事件。
由於新媒體信息有發布門檻低、傳播速度快、環境虛擬性等特點,近年來很多突發事件、熱點事件都是在新媒體平台上發布,並得到迅速擴散。從輿情生成的規律來看,在一個突發事件發生的最初幾小時之內,意見的呈現是多元的、弱小的,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或有意見領袖的民間輿論。但是幾小時的發酵之後,輿論導向或意見領袖一旦占據了主導性優勢,就能很容易影響公眾的意見走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當某一突發事件出現時,與其等待其自行發酵、最終發展成輿論風暴,不如及早介入,讓政府的主流意見成為輿論主導。
無論是政府,還是主流媒體,都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黃金4小時」傳播優勢,使其成為公眾了解突發事件發展進程的重要傳播渠道。這既能在第一時間滿足受眾對信息的需求,又有利於社會穩定及事件的妥善處理。
二、及時發布消息,避免信息傳播出現「真空期」
隨著手機、網路等新媒體平台的廣泛應用,公眾的參與意識也越來越強,微博、微信、微視等「三微」信息鋪天蓋地,逐漸形成強大的「民間輿論場」。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主流媒體,都有義務對要發布的信息內容進行客觀取捨。這種客觀有效的取捨,一方面要保障黨、國家和人民的權益不受損害;另一方面也要綜合考慮,滿足公眾的基本知情權,避免產生次生輿論災害。
尤其是對那些涉及到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突發事件,政務新媒體和主流媒體在事件信息的發布中應兼顧大局,秉承人文關懷,從人性化的角度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這種媒介融合信息發布的形式既是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具體體現,也是在處理重大輿情事件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同時在面對突發事件時,採取客觀公正的態度,是政府和傳統主流媒體首先要做到的。政府和主流媒體第一時間利用新媒體平台發布真實的信息,可以避免信息傳播過程中出現「真空期」,防止謠言滋生。從利於人心安定、社會穩定、利於事件妥善處理的角度,有效封殺謠言傳播的空間,阻止那些非理性、有意損害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的不和諧雜音出現,凈化社會輿論環境。
三、加強政府、主流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融合協作
傳統主流媒體以深度的新聞報道見長,是新聞事件的敘述者,是國家政策法規的解讀者,也是社會主流輿論的引導者,其信息傳播一直被認為是最權威和最具影響力的。對於突發事件的危機公關,不僅要依靠政府網站的信息發布,而且要與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主流媒體合作,尤其是與主流新聞網站的合作更是不容忽視。
同時,也要加強與其他門戶網站共享信息資源。政府網站和主流媒體在對事件信息發布的權威性和把握輿論的正確導向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宣傳優勢,社會公眾對其信息傳播有著很強的認同感。而新媒體的優勢資源在於其對民意輿情的收集和監測,新媒體網路已經成為輿論生成的重要信源。政府可以在第一時間從博客、論壇、貼吧、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上搜集相關信息,從中提取與突發事件相關的輿情關鍵詞,進行正確的分析和研究篩選,開展動態跟蹤,及時通過新媒體的傳播平台進行問題處理,通過多種手段和渠道,傳播正確的輿論導向。
四、以平等而又不失嚴謹的態度積極通報事件的過程與進展
由於面對突發事件時,很多公眾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應對措施,所以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公眾情緒的波動。因此,政府加強對公眾的輿論引導和心理疏導就顯得十分重要。政府和主流媒體在發布和報道重大輿情事件時,除了要及時准確地向公眾傳遞事件的最新進展外,還要科學解讀輿情事件產生的根源。通過政務新媒體的科學解讀、主流媒體的現場報道,進而引導公眾科學、理性地對待事件本身。
比如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發生後,包括新媒體在內的多家媒體都對事件進行了全方位關注、報道。一些政府網站,新聞網站和主流媒體除了不間斷地報道事件的最新進展之外,還針對此類事件,整理總結了近幾年來全國各地發生的各類踩踏事件,從領導意識、信息發布、城市管理、風險評估、安全責任、公共安全等各方面提出問題並進行反思,更重要的是邀請部分專家和社會專業人士進行深入分析,告知公眾在遇到此類突發事件時,學會如何自救、互救等救助方法,使人們了解和掌握此類突發事件的自救之道。這種痛定思痛的信息發布和深度報道形式,不僅及時客觀地對事件進行報道,充分尊重了公眾的知情權,而且督促政府建立起有效的管理責任機制,通過科學解讀、媒體引導,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我國各級政府在經過一些重大輿情事件的歷練後,在對外發布消息、對輿情事件進行應急處理和對公眾進行輿論引導方面,己經吸取了一些教訓,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政府和媒體在進行事件平息、輿論引導的過程中,官方用語上的不嚴謹和小失誤,都有可能引起公眾的反感和不良情緒的蔓延。政務新媒體和傳統主流媒體在進行重大輿情事件的信息發布和報道時,以何種口吻、何種形式、何種姿態向民眾及時而准確地傳遞事件的最新進展,要把握語言上的嚴謹和措辭的准確性,通過政務新媒體的傳播和主流媒體的現場報道,告知人們事實真相,有助於輿情事件的解決。此外,政府在引導輿論時,需要摒棄以往簡單的、強勢的、慣性思維的官方態度,而要注意官方用語的藝術性和人文性,以接地氣、親民的語言與民眾溝通。同時,政府部門需要用積極謹慎的態度面對媒體與公眾,以平等而又不失嚴謹的態度積極通報處理事件的過程與進展,以緩解社會的恐慌情緒,消除公眾誤解。
這種政府、主流媒體以及新媒體之間的媒介融合聯動工作機制,不僅可以發揮媒體之間的引導作用,也可以正確應對突發事件的危機問題,成功進行突發事件後的危機公關。最終既能達到疏解公眾情緒的良好效果,又取得公眾的信任和支持,有利於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
❼ 突發事件輿情有什麼特點
事件的輿論情況呈突發性,難以把握;有連鎖反應的效果甚至有時會產生較大的破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