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項目工程 > 十二五工程項目管理

十二五工程項目管理

發布時間:2021-08-16 15:35:47

Ⅰ 十二五規劃內容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綱要)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10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 「十二五」時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深刻認識並准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科學制定「十二五」規劃,對於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
[2]二、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三、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五、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 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七、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八、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九、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十、加快改革攻堅步伐,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十一、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十二、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起來,為實現「十二五」規劃而奮斗
編輯本段規劃進展
綜述
2008年11月6日國家發改委召開了新聞通氣會,規劃司司長李守信介紹開展「十二五」規劃前期重大問題研究工作的有關考慮。李守信主要從三方面作了介紹。
前期研究意義
啟動「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在即。充分和扎實做好各項前期准備工作,搞好規劃前期重大問題研究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即將進入的「十二五」時期,中國仍將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於挑戰。因此,「十二五」規劃將是中國妥善應對國內外發展環境重大變化的五年規劃,是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十七大提出的新的發展要求的五年規劃,也是承諾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五年規劃。科學制定並實施好「十二五」規劃,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提高規劃編制的透明度、民主參與度,廣泛凝聚社會各界的智慧,對重大問題形成共識,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國家發展改革委決定對「十二五」規劃前期重大問題研究進行公開選聘研究單位。 每個五年規劃的編制工作一般都要經過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規劃框架和起草規劃草案幾個階段。前期重大問題研究是基礎,是否能夠做到充分和扎實,直接影響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響到最後形成的規劃的科學性、有效性和權威性。
內容要求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基本要求: 為了做好「十二五」規劃前期研究課題公開選聘研究單位工作,發展改革委在課題內容安排上作了改進。按照黨的十七大的總體部署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充分討論和廣泛徵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包含8個領域39個題目的《十二五」規劃前期重大問題選題指南》,供大家申請課題時參考。《指南》選取的這些題目,重點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關於「十二五」規劃總體思路研究,發展目標研究等;另一方面是關於需要推動解決的制約經濟社會中長期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統籌城鄉發展等,研究重點是尋找破解這些問題路徑、方向,提出具體可行的政策舉措。項目單位在申報課題時,可以依據自己的研究優勢,直接用《研究指南》列出題目,也可以圍繞《研究指南》確定的領域,自行確定研究題目,但是一定要圍繞規劃編制工作需要,突出關系全局發展的問題,突出戰略發展的問題,突出宏觀性、政策性方面的問題。要能直接為提出「十二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思路、起草「十二五」規劃《綱要》服務,從國家中長期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把問題分析透徹,把解決思路梳理清楚,並提出針對性和實用性強的政策措施。
工作安排
公開選聘工作的有關安排: 具體安排大家可以參考國家發展改革委《「十二五」規劃前期重大問題研究公告》或登陸發展改革委門戶網站查詢。目前,發展改革委課題申請對象僅限於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行業協會及國際組織,以及其他經審查符合條件的機構或組織,不面向個人。請有意申請課題的單位,一定要在規定日期前報送課題申請書,以免錯過評審。發展改革委將主要依據申請單位選題是否准確,針對性如何;課題方案思路是否清晰,可操作性如何;研究方法是否科學,是否適合選題要求;以及研究單位的資質、研究人員的素質和以往的研究成果等,來確定最終入選課題。為進一步將課題研究與規劃編制工作結合起來,增強研究成果的針對性、實用性,發展改革委將在研究期間,組織有關專家聽取2-3次課題成果匯報,請各課題負責人能夠帶頭做好研究工作,按要求進行匯報。希望各單位能夠繼續本著為國家未來發展出謀劃策的意願出發,並撰寫出有思想、有深度、有實際可操作性的研究報告,高水平、高質量地完成研究任務。
編輯本段規劃特色
綜述
「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工作據悉已經開啟,中國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楊偉民近日透露了「十二五」規劃的5條思路,其中,結構調整為首要目標,社會建設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富民任務
須明確提出「富民」任務 做為統領未來5年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總體規劃,我認為,「十二五」規劃應明確提出「富民」的目標和任務。 中國每個五年計劃或規劃都有一個相對明確的主題。所謂主題,也就是未來5年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當然,問題最後能否解決或解決的程度如何,取決於諸多因素,但在編制規劃的時候,總有個相對集中的主題。具體到「十二五」規劃,之所以應將「富民」做為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而提出來,是基於以下幾點考慮。 首先,「十二五」規劃是新中國60年後的一次再出發。中國剛剛隆重慶祝了60歲生日,進入下一個甲子,應該有一個新的發展思路。 其次,「十二五」規劃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實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而此次金融危機無論對世界還是對中國,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題。 第三,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目前中國人均GDP首次達到3200美元,按照國際標准,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便開始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這一時期的發展思路肯定與過去不同。 上述三點決定了「十二五」規劃與此前的十一個規劃有著本質的差別。這個差別就是,過去的十一個規劃追求「國強」,「十二五」規劃則追求「民富」。這當然不是說,建國60年來特別是改革30年來百姓的生活沒有提高,而是指相對於GDP的增長,作為整體的民眾的富裕程度沒有GDP增長快。何況,按照聯合國的貧困標准,中國至少還有一億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下。 另外,從近幾年的情況看,中國社會的很多問題都跟貧富差距和民眾的普遍不富裕有著直接的關系。如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問題、消費和內需不足的問題,乃至一些群體性事件,都有著貧富分化的影子。貧富分化甚至直接影響到中國社會的穩定。 所以,「十二五」規劃政策的著力點應該轉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富裕人民群眾作為全新思路和戰略,圍繞著如何「富民」問題,制定行動路線圖。而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今天的經濟實力也已經為解決「富民」問題提供了物質基礎。 民乃國之本。對於「民富與國強」的關系,是先有民富而後才有國強,而不是相反。事實上,多少國家興衰的歷史也告訴人們,民富雖然不必然等於國強,但民不富,國家必然不強;即使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強,也只能是外強中干。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礎上的強大,才是根本性的強大。 因此,中國政府需要更新觀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為一個明確的目標和任務。這就有必要在編制「十二五」規劃時,制定一個長期的提高福利的戰略規劃,這個戰略規劃的目的,是為建立一個有競爭力和公平正義的福利國家打下基礎。 「富民」雖然是一個經濟問題,但經濟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政治。事實上,改革以來貧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內。為什麼經濟高速增長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卻得不到同步提升?症結就在於蛋糕的分配不合理。也就是說,經濟發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眾,而是政府及其與公權力有關聯的利益群體,以及資本利益集團和壟斷國企的經理層與員工等。而政府之所以能夠抽走國民收入的大頭,並隨心所欲地支配財富而不受監督,資本之所以能夠壓制眾多的勞動力,原因又在於政府的權力過大。 中國傳統上本就是一個大政府國家。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普通民眾,心中都存在一個大政府觀念。所以,要在政府權力過大的情形下改變收入分配不合理狀況,須將之作為一個政治問題來看待,否則,僅僅視之為一個經濟問題,解決起來很難。 另一方面,盡管「富民」問題在未來5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內非常重要,但畢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問題的解決。正如本文開頭所說,在官方看來,「十二五」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和區域結構等諸種結構構成的結構難題。結構問題在中國來說不是一個新問題,但「十二五」規劃還是把它列為必須優先解決的頭等大事,這說明,結構問題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續下去。 現在的情況是,雖然高層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要解決起來相當困難,否則,它也不會積累到今天這個程度。中國經濟結構的失衡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的不當干預造成的。眾所周知,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是政府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該增長方式的特點是,以追求GDP為主要目標,以擴大投資規模為主要任務,以重化工業項目和熱衷批租土地為主要途徑,以行政推動和行政干預為主要手段。 在這樣一種增長方式下,經濟越是高速發展,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獲利就越大。原因很簡單,政府掌握著切蛋糕的刀,他當然會把最大的一塊留給自己。而利益一旦累積,要改變起來就非常難。這也是調整結構和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喊了多少年卻一直進展不大的根源。不但如此,當遇到外部的危機時,就像本次金融危機一樣,為了保增長,還會進一步強化結構失衡和政府對經濟增長方式的主導。
政府變革
以外部力量促進政府變革 所以,要轉變增長方式,推進各種結構調整,關鍵在於變革政府的治理方式。政府若不放棄對經濟增長方式的主導權,不將自身對經濟運行的干預建立在市場基礎上,要轉變發展方式只能是一句空話。 但在政府成為市場最大獲利群體的情況下,要政府放棄自身利益,主動改革,談何容易?這個時候,就需要靠非政府的外部力量去促使政府變革。外部的力量可以通過立法等手段對行政權力進行修正性、補充性的約束和重新界定,或者以嚴格的程序防止行政權力的過度使用,或者通過加強社會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從而迫使政府做到: (一)轉變和縮減政府的行政職能,限制行政權力; (二)規范行政行為,控制行政權; (三)加強社會自治,將一部分行政權轉化為社會的權力,使公民參與到國家事務的管理和監督。以此建立起政府的公共治理結構。 應該說,在目前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博弈成為基本現實的背景下,依靠包括經濟主體的市場力量在內的廣泛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促進政府變革,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已越來越大。總之,要減少政府對經濟的不當干預,須使政府形成一個穩定和完善的權力運作機制和框架。當政府用一種比較規范的方式來行使公權力時,經濟主體自會在市場的作用下,自然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型,而無須政府勞神費力。就此而言,「十二五」規劃的目標和任務能否如期完成,取決於政府變革的程度。
編輯本段相關報道
10月15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定於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是會議主要議程之一。 7月22日和9月28日召開的兩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別確定了此次會議的主要議程和日期,並討論了擬提請全會審議的文件。 中央政治局會議傳遞明確信號 中央全會在黨的歷史上通常都有重要標識意義。近年來,通過定期的政治局會議和中央全會的平台,黨先後討論和作出了包括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和具體決策部署。比如,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十一五」規劃建議、十六屆六中全會的社會和諧部署,十七屆四中全會的進一步推進黨的建設決定。 十七屆五中全會有關「十二五」規劃建議,將勾勒出中國未來五年經濟、社會、民主民生方面的發展路徑與圖景,引起各方高度關注。 9月28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中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 會議強調,制定「十二五」規劃,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註重統籌兼顧,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要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媒體分析指出,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有關表述,傳遞出明確的信號――即將啟程的「十二五」,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將邁出更大的步伐,邁向更廣的領域,將為中國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奠定體制基礎。「十二五」規劃將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入手,在健全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務。 地方業績考核淡化GDP目標 其一,定調「十二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其二,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十二五」關注度密集加溫 9月以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等九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密集赴各地考察調研,廣東、新疆、黑龍江、寧夏……足跡遍及東部、西部和中部不同類型的省區,考察調研內容涉及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民生改善、重點領域改革等多個方面。分析認為,在五中全會前夕高層密集下基層,了解實際情況和民眾所需,將有助宏觀決策。同時,也凸顯出中央高層對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的高度重視,對制定好十二五規劃、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決心和信心。 近期,中國主流媒體也紛紛推出系列報道,回顧「十一五」,展望「十二五」。新華社的文章指出,「十一五」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間,中國經受住了國際金融危機、汶川地震等一系列歷史罕見的嚴峻挑戰,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結構調整也取得了積極進展,為「十二五」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中新社報道說,五年前,「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之類的表述,就已出現在「十一五」規劃中。如今,在「十二五」期間完成這一轉變已變得更為迫切。事實上,要取得突破性進展,仍然面臨巨大的困難,甚至更嚴峻的挑戰。觀察家們普遍認為,中國正步入1950年代社會制度轉型和1980年代以來經濟體制轉型之後的第三次社會轉型。 港台地區近期也顯示出對「十二五」的高度關注。台灣輿論對「十二五規劃」多有期許。《工商時報》日前發表社論指出,站在台灣的立場,我們期盼大陸經濟得以在未來5年內全面轉型更新,因為那將為兩岸經貿合作的深化與提升帶來新的契機。 《聯合報》從10月4日到8日開辟「十二五新方向」專題,連載5篇文章分析大陸經濟轉型契機、兩岸新產業合作等。文章說,大陸「十二五」期間將加速經濟結構改變,從「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台灣產業如能掌握大陸轉型契機,利用兩岸互補優勢,培育國際化品牌,自是商機無限。 進入10月,香港各界對於「十二五」的關注度日益升溫,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10月13日在《施政報告》記者會上表達了香港對「十二五」充滿期望。 曾蔭權說,香港參與「十二五」規劃的工作已經開始很久,已邀請了發改委的專家來香港實地研究幾次,也在北京商討了多次,今年也跟內地的專家、廣東省以及港澳辦商討這件事。 曾蔭權說,最重要是利用「十二五」清楚介紹香港將來發展的定位,特別是香港作為國際性的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的地位,並講清楚香港與上海等國內的金融中心的分工問題,以及把粵港合作、特別是融合香港作為區域發展財務中心的工作更清楚地寫出來,這樣香港就可以放心「先行先試」。[3]
編輯本段解讀建議
建議公布
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規劃建議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規劃建議稱,十二五規劃期間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我們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十二五規劃將對社會經濟發展與居民的工作生活都有怎樣的提示作用?[4]對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的將「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綜合處石象斌認為,粗放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建議將經濟轉型作為主線,以符合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新特徵。對國家提出的「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專家們認為,這將有利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局面。[3]
城市發展
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剛剛發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提出:「合理確定城市開發邊界,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積過度擴張。」「如今,我國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城市化脫節的問題。」北京中原三級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認為,農村人口直接進入「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直接導致一線城市人口密度過大,而二三線城市人口密度不足、發展較為緩慢。 「城市發展要一步一步來,此次《建議》提出的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主要針對的是我國的二三線城市。」王珏林表示,目前大量的中小城市存在著人口密度不足的問題,而從節約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以及完善城市功能的角度出發,這一現狀亟須改變。 「這從最近的樓市宏觀調控政策中也可窺見一斑。」張大偉分析,系列樓市調控政策主要著力點是房價上漲較快的一線城市而非二三線城市。「可以預見,在『十二五』規劃指導下,二三線城市將迎來一輪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新機會。」[5]
推進物聯網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昨日出席2010中國國際物聯網(感測網)博覽會時表示,國家十二五規劃已經明確提出,要發展寬頻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國家基礎設施,推進物聯網的應用。他介紹說,目前國家發改委正圍繞物聯網的技術、標准、應用示範等內容做相關的推進工作。 報告建議,為推進中國物聯網健康發展,在發展策略層面,國家應統籌規劃,加快構建產業鏈。通過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引導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加快融合,重點加強晶元設計製造、設備製造、運營、解決方案、系統集成等環節的產業鏈構建、整合和優化,盡快形成完整、貫通的產業鏈。相關省、市要因地制宜,結合自身特點,發揮差異化優勢,有所側重地發展物聯網產業,並與本地原有的產業形成良性互動,實現產業的協同放大效應。[6]
水電未冷落
如果要達到中國已經定下的減排目標,以及極富進取心的清潔能源發展目標,積極發展水電和核電成為最便捷的道路。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就提出,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 關於「十二五」期間中國水電的布局,曾參與「十二五」規劃制定的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王民浩透露,「十二五」期間新開工水電將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預計建設投產的都是裝機容量較大的水電項目;從我國常規水電發展布局來看,我國水電投產規模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的金沙江、大渡河、雅礱江、瀾滄江和黃河上游,其他中型水電和小水電分布較為分散。 王民浩表示,由於水電工程建設周期長,如金沙江的溪洛渡、向家壩等「十二五」期間投產的水電項目基本上都已經開工建設,按照他的估計,均可以在「十二五」期間順利投產。[7]

Ⅱ 十二五計劃的內容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新華社北京2011年3月16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1] 目 錄 第一篇 轉變方式 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第一章 發展環境 第二章 指導思想 第三章 主要目標 第四章 政策導向 第二篇 強農惠農 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第五章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第六章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第七章 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第八章 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 第三篇 轉型升級 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第九章 改造提升製造業 第十章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第十一章 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 第十二章 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第十三章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 推進海洋經濟發展 第四篇 營造環境 推動服務業大發展 第十五章 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第十六章 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 第十七章 營造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環境 第五篇 優化格局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鎮化健康發展 第十八章 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第十九章 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 第二十章 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 第六篇 綠色發展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第二十一章 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第二十二章 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第二十四章 加大環境保護力度 第二十五章 促進生態保護和修復 第二十六章 加強水利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第七篇 創新驅動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 第二十七章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發展 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第三十一章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第三十二章 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 第三十三章 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九篇 標本兼治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第三十七章 創新社會管理體制 第三十八章 強化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 第三十九章 加強社會組織建設 第四十章 完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 第四十一章 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 第十篇 傳承創新 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 第四十三章 推進文化創新 第四十四章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第十一篇 改革攻堅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十五章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 第四十六章 推進行政體制改革 第四十七章 加快財稅體制改革 第四十八章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第四十九章 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 第十二篇 互利共贏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第五十章 完善區域開放格局 第五十一章 優化對外貿易結構 第五十二章 統籌「引進來」與「走出去」 第五十三章 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 第十三篇 發展民主 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第五十四章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第五十五章 全面推進法制建設 第五十六章 加強反腐倡廉建設 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設中華民族共同家園 第五十七章 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 第五十八章 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 第十五篇 軍民融合 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 第五十九章 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 第六十章 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 第十六篇 強化實施 實現宏偉發展藍圖 第六十一章 完善規劃實施和評估機制 第六十二章 加強規劃協調管理
編輯本段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綱要)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10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 「十二五」時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深刻認識並准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科學制定「十二五」規劃,對於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
[2]二、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三、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五、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 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七、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八、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九、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十、加快改革攻堅步伐,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十一、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十二、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起來,為實現「十二五」規劃而奮斗
編輯本段規劃進展
綜述
2008年11月6日國家發改委召開了新聞通氣會,規劃司司長李守信介紹開展「十二五」規劃前期重大問題研究工作的有關考慮。李守信主要從三方面作了介紹。
前期研究意義
啟動「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在即。充分和扎實做好各項前期准備工作,搞好規劃前期重大問題研究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即將進入的「十二五」時期,中國仍將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於挑戰。因此,「十二五」規劃將是中國妥善應對國內外發展環境重大變化的五年規劃,是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十七大提出的新的發展要求的五年規劃,也是承諾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五年規劃。科學制定並實施好「十二五」規劃,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提高規劃編制的透明度、民主參與度,廣泛凝聚社會各界的智慧,對重大問題形成共識,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國家發展改革委決定對「十二五」規劃前期重大問題研究進行公開選聘研究單位。 每個五年規劃的編制工作一般都要經過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規劃框架和起草規劃草案幾個階段。前期重大問題研究是基礎,是否能夠做到充分和扎實,直接影響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響到最後形成的規劃的科學性、有效性和權威性。
內容要求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基本要求: 為了做好「十二五」規劃前期研究課題公開選聘研究單位工作,發展改革委在課題內容安排上作了改進。按照黨的十七大的總體部署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充分討論和廣泛徵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包含8個領域39個題目的《十二五」規劃前期重大問題選題指南》,供大家申請課題時參考。《指南》選取的這些題目,重點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關於「十二五」規劃總體思路研究,發展目標研究等;另一方面是關於需要推動解決的制約經濟社會中長期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統籌城鄉發展等,研究重點是尋找破解這些問題路徑、方向,提出具體可行的政策舉措。項目單位在申報課題時,可以依據自己的研究優勢,直接用《研究指南》列出題目,也可以圍繞《研究指南》確定的領域,自行確定研究題目,但是一定要圍繞規劃編制工作需要,突出關系全局發展的問題,突出戰略發展的問題,突出宏觀性、政策性方面的問題。要能直接為提出「十二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思路、起草「十二五」規劃《綱要》服務,從國家中長期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把問題分析透徹,把解決思路梳理清楚,並提出針對性和實用性強的政策措施。
工作安排
公開選聘工作的有關安排: 具體安排大家可以參考國家發展改革委《「十二五」規劃前期重大問題研究公告》或登陸發展改革委門戶網站查詢。目前,發展改革委課題申請對象僅限於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行業協會及國際組織,以及其他經審查符合條件的機構或組織,不面向個人。請有意申請課題的單位,一定要在規定日期前報送課題申請書,以免錯過評審。發展改革委將主要依據申請單位選題是否准確,針對性如何;課題方案思路是否清晰,可操作性如何;研究方法是否科學,是否適合選題要求;以及研究單位的資質、研究人員的素質和以往的研究成果等,來確定最終入選課題。為進一步將課題研究與規劃編制工作結合起來,增強研究成果的針對性、實用性,發展改革委將在研究期間,組織有關專家聽取2-3次課題成果匯報,請各課題負責人能夠帶頭做好研究工作,按要求進行匯報。希望各單位能夠繼續本著為國家未來發展出謀劃策的意願出發,並撰寫出有思想、有深度、有實際可操作性的研究報告,高水平、高質量地完成研究任務。
編輯本段規劃特色
綜述
「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工作據悉已經開啟,中國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楊偉民近日透露了「十二五」規劃的5條思路,其中,結構調整為首要目標,社會建設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富民任務
須明確提出「富民」任務 做為統領未來5年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總體規劃,我認為,「十二五」規劃應明確提出「富民」的目標和任務。 中國每個五年計劃或規劃都有一個相對明確的主題。所謂主題,也就是未來5年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當然,問題最後能否解決或解決的程度如何,取決於諸多因素,但在編制規劃的時候,總有個相對集中的主題。具體到「十二五」規劃,之所以應將「富民」做為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而提出來,是基於以下幾點考慮。 首先,「十二五」規劃是新中國60年後的一次再出發。中國剛剛隆重慶祝了60歲生日,進入下一個甲子,應該有一個新的發展思路。 其次,「十二五」規劃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實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而此次金融危機無論對世界還是對中國,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題。 第三,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目前中國人均GDP首次達到3200美元,按照國際標准,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便開始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這一時期的發展思路肯定與過去不同。 上述三點決定了「十二五」規劃與此前的十一個規劃有著本質的差別。這個差別就是,過去的十一個規劃追求「國強」,「十二五」規劃則追求「民富」。這當然不是說,建國60年來特別是改革30年來百姓的生活沒有提高,而是指相對於GDP的增長,作為整體的民眾的富裕程度沒有GDP增長快。何況,按照聯合國的貧困標准,中國至少還有一億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下。 另外,從近幾年的情況看,中國社會的很多問題都跟貧富差距和民眾的普遍不富裕有著直接的關系。如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問題、消費和內需不足的問題,乃至一些群體性事件,都有著貧富分化的影子。貧富分化甚至直接影響到中國社會的穩定。 所以,「十二五」規劃政策的著力點應該轉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富裕人民群眾作為全新思路和戰略,圍繞著如何「富民」問題,制定行動路線圖。而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今天的經濟實力也已經為解決「富民」問題提供了物質基礎。 民乃國之本。對於「民富與國強」的關系,是先有民富而後才有國強,而不是相反。事實上,多少國家興衰的歷史也告訴人們,民富雖然不必然等於國強,但民不富,國家必然不強;即使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強,也只能是外強中干。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礎上的強大,才是根本性的強大。 因此,中國政府需要更新觀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為一個明確的目標和任務。這就有必要在編制「十二五」規劃時,制定一個長期的提高福利的戰略規劃,這個戰略規劃的目的,是為建立一個有競爭力和公平正義的福利國家打下基礎。 「富民」雖然是一個經濟問題,但經濟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政治。事實上,改革以來貧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內。為什麼經濟高速增長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卻得不到同步提升?症結就在於蛋糕的分配不合理。也就是說,經濟發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眾,而是政府及其與公權力有關聯的利益群體,以及資本利益集團和壟斷國企的經理層與員工等。而政府之所以能夠抽走國民收入的大頭,並隨心所欲地支配財富而不受監督,資本之所以能夠壓制眾多的勞動力,原因又在於政府的權力過大。 中國傳統上本就是一個大政府國家。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普通民眾,心中都存在一個大政府觀念。所以,要在政府權力過大的情形下改變收入分配不合理狀況,須將之作為一個政治問題來看待,否則,僅僅視之為一個經濟問題,解決起來很難。 另一方面,盡管「富民」問題在未來5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內非常重要,但畢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問題的解決。正如本文開頭所說,在官方看來,「十二五」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和區域結構等諸種結構構成的結構難題。結構問題在中國來說不是一個新問題,但「十二五」規劃還是把它列為必須優先解決的頭等大事,這說明,結構問題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續下去。 現在的情況是,雖然高層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要解決起來相當困難,否則,它也不會積累到今天這個程度。中國經濟結構的失衡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的不當干預造成的。眾所周知,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是政府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該增長方式的特點是,以追求GDP為主要目標,以擴大投資規模為主要任務,以重化工業項目和熱衷批租土地為主要途徑,以行政推動和行政干預為主要手段。 在這樣一種增長方式下,經濟越是高速發展,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獲利就越大。原因很簡單,政府掌握著切蛋糕的刀,他當然會把最大的一塊留給自己。而利益一旦累積,要改變起來就非常難。這也是調整結構和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喊了多少年卻一直進展不大的根源。不但如此,當遇到外部的危機時,就像本次金融危機一樣,為了保增長,還會進一步強化結構失衡和政府對經濟增長方式的主導。
政府變革
以外部力量促進政府變革 所以,要轉變增長方式,推進各種結構調整,關鍵在於變革政府的治理方式。政府若不放棄對經濟增長方式的主導權,不將自身對經濟運行的干預建立在市場基礎上,要轉變發展方式只能是一句空話。 但在政府成為市場最大獲利群體的情況下,要政府放棄自身利益,主動改革,談何容易?這個時候,就需要靠非政府的外部力量去促使政府變革。外部的力量可以通過立法等手段對行政權力進行修正性、補充性的約束和重新界定,或者以嚴格的程序防止行政權力的過度使用,或者通過加強社會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從而迫使政府做到: (一)轉變和縮減政府的行政職能,限制行政權力; (二)規范行政行為,控制行政權; (三)加強社會自治,將一部分行政權轉化為社會的權力,使公民參與到國家事務的管理和監督。以此建立起政府的公共治理結構。 應該說,在目前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博弈成為基本現實的背景下,依靠包括經濟主體的市場力量在內的廣泛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促進政府變革,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已越來越大。總之,要減少政府對經濟的不當干預,須使政府形成一個穩定和完善的權力運作機制和框架。當政府用一種比較規范的方式來行使公權力時,經濟主體自會在市場的作用下,自然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型,而無須政府勞神費力。就此而言,「十二五」規劃的目標和任務能否如期完成,取決於政府變革的程度。
編輯本段相關報道
10月15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定於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是會議主要議程之一。 7月22日和9月28日召開的兩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別確定了此次會議的主要議程和日期,並討論了擬提請全會審議的文件。 中央政治局會議傳遞明確信號 中央全會在黨的歷史上通常都有重要標識意義。近年來,通過定期的政治局會議和中央全會的平台,黨先後討論和作出了包括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和具體決策部署。比如,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十一五」規劃建議、十六屆六中全會的社會和諧部署,十七屆四中全會的進一步推進黨的建設決定。 十七屆五中全會有關「十二五」規劃建議,將勾勒出中國未來五年經濟、社會、民主民生方面的發展路徑與圖景,引起各方高度關注。 9月28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中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 會議強調,制定「十二五」規劃,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註重統籌兼顧,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要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媒體分析指出,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有關表述,傳遞出明確的信號――即將啟程的「十二五」,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將邁出更大的步伐,邁向更廣的領域,將為中國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奠定體制基礎。「十二五」規劃將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入手,在健全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務。 地方業績考核淡化GDP目標 其一,定調「十二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其二,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十二五」關注度密集加溫 9月以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等九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密集赴各地考察調研,廣東、新疆、黑龍江、寧夏……足跡遍及東部、西部和中部不同類型的省區,考察調研內容涉及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民生改善、重點領域改革等多個方面。分析認為,在五中全會前夕高層密集下基層,了解實際情況和民眾所需,將有助宏觀決策。同時,也凸顯出中央高層對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的高度重視,對制定好十二五規劃、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決心和信心。 近期,中國主流媒體也紛紛推出系列報道,回顧「十一五」,展望「十二五」。新華社的文章指出,「十一五」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間,中國經受住了國際金融危機、汶川地震等一系列歷史罕見的嚴峻挑戰,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結構調整也取得了積極進展,為「十二五」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中新社報道說,五年前,「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之類的表述,就已出現在「十一五」規劃中。如今,在「十二五」期間完成這一轉變已變得更為迫切。事實上,要取得突破性進展,仍然面臨巨大的困難,甚至更嚴峻的挑戰。觀察家們普遍認為,中國正步入1950年代社會制度轉型和1980年代以來經濟體制轉型之後的第三次社會轉型。 港台地區近期也顯示出對「十二五」的高度關注。台灣輿論對「十二五規劃」多有期許。《工商時報》日前發表社論指出,站在台灣的立場,我們期盼大陸經濟得以在未來5年內全面轉型更新,因為那將為兩岸經貿合作的深化與提升帶來新的契機。 《聯合報》從10月4日到8日開辟「十二五新方向」專題,連載5篇文章分析大陸經濟轉型契機、兩岸新產業合作等。文章說,大陸「十二五」期間將加速經濟結構改變,從「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台灣產業如能掌握大陸轉型契機,利用兩岸互補優勢,培育國際化品牌,自是商機無限。 進入10月,香港各界對於「十二五」的關注度日益升溫,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10月13日在《施政報告》記者會上表達了香港對「十二五」充滿期望。 曾蔭權說,香港參與「十二五」規劃的工作已經開始很久,已邀請了發改委的專家來香港實地研究幾次,也在北京商討了多次,今年也跟內地的專家、廣東省以及港澳辦商討這件事。 曾蔭權說,最重要是利用「十二五」清楚介紹香港將來發展的定位,特別是香港作為國際性的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的地位,並講清楚香港與上海等國內的金融中心的分工問題,以及把粵港合作、特別是融合香港作為區域發展財務中心的工作更清楚地寫出來,這樣香港就可以放心「先行先試」。[3]
編輯本段解讀建議
建議公布
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規劃建議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規劃建議稱,十二五規劃期間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我們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十二五規劃將對社會經濟發展與居民的工作生活都有怎樣的提示作用?[4] 對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的將「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綜合處石象斌認為,粗放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建議將經濟轉型作為主線,以符合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新特徵。對國家提出的「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專家們認為,這將有利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局面。[3]
城市發展
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剛剛發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提出:「合理確定城市開發邊界,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積過度擴張。」 「如今,我國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城市化脫節的問題。」北京中原三級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認為,農村人口直接進入「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直接導致一線城市人口密度過大,而二三線城市人口密度不足、發展較為緩慢。 「城市發展要一步一步來,此次《建議》提出的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主要針對的是我國的二三線城市。」王珏林表示,目前大量的中小城市存在著人口密度不足的問題,而從節約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以及完善城市功能的角度出發,這一現狀亟須改變。 「這從最近的樓市宏觀調控政策中也可窺見一斑。」張大偉分析,系列樓市調控政策主要著力點是房價上漲較快的一線城市而非二三線城市。「可以預見,在『十二五』規劃指導下,二三線城市將迎來一輪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新機會。」[5]
推進物聯網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昨日出席2010中國國際物聯網(感測網)博覽會時表示,國家十二五規劃已經明確提出,要發展寬頻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國家基礎設施,推進物聯網的應用。他介紹說,目前國家發改委正圍繞物聯網的技術、標准、應用示範等內容做相關的推進工作。 報告建議,為推進中國物聯網健康發展,在發展策略層面,國家應統籌規劃,加快構建產業鏈。通過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引導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加快融合,重點加強晶元設計製造、設備製造、運營、解決方案、系統集成等環節的產業鏈構建、整合和優化,盡快形成完整、貫通的產業鏈。相關省、市要因地制宜,結合自身特點,發揮差異化優勢,有所側重地發展物聯網產業,並與本地原有的產業形成良性互動,實現產業的協同放大效應。[6]
水電未冷落
如果要達到中國已經定下的減排目標,以及極富進取心的清潔能源發展目標,積極發展水電和核電成為最便捷的道路。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就提出,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 關於「十二五」期間中國水電的布局,曾參與「十二五」規劃制定的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王民浩透露,「十二五」期間新開工水電將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預計建設投產的都是裝機容量較大的水電項目;從我國常規水電發展布局來看,我國水電投產規模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的金沙江、大渡河、雅礱江、瀾滄江和黃河上游,其他中型水電和小水電分布較為分散。 王民浩表示,由於水電工程建設周期長,如金沙江的溪洛渡、向家壩等「十二五」期間投產的水電項目基本上都已經開工建設,按照他的估計,均可以在「十二五」期間順利投產。[7]

Ⅲ 十二五規劃綱要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十二五」時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深刻認識並准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科學制定「十二五」規劃,對於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1)「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實施正確而有力的宏觀調控,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我們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巨大沖擊,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良好態勢,並為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我們戰勝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勝利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經過五年努力奮斗,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創造的精神財富影響深遠。
(2)「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外環境。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徵。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科學把握發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出現新變化,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國和平發展。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全球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准等的競爭更加激烈,氣候變化以及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我們必須堅持以更廣闊的視野,冷靜觀察,沉著應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從國內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人均國民收入穩步增加,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資金供給充裕,科技和教育整體水平提升,勞動力素質改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體制活力顯著增強,政府宏觀調控和應對復雜局面能力明顯提高,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們完全有條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再上新台階。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主要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我們必須科學判斷和准確把握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加快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制定「十二五」規劃,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是時代的要求,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我國是擁有十三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註重統籌兼顧,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性新特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基本要求是: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壯大創新人才隊伍,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堅定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改革,加快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分享發展機遇。
(4)「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十二五」規劃要具有戰略性、前瞻性、指導性,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重大部署緊密銜接,與到二0二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緊密銜接。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就業持續增加,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居民消費率上升,服務業比重和城鎮化水平提高,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穩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社會管理制度趨於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財稅金融、要素價格、壟斷行業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互利共贏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
經過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奮斗,要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禦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二、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必須充分挖掘我國內需的巨大潛力,著力破解制約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
(5)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是「十二五」時期的重要任務。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和預見性,防範各類潛在風險,避免經濟大的起落。把短期調控政策和長期發展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各項政策協調配合,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6)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逐步使我國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大力發展服務業和中小企業,增加就業創業機會。要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著力提高城鄉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強居民消費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於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比重,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費預期。要加強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發展新型消費業態,拓展新興服務消費,完善鼓勵消費的政策,改善消費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積極促進消費結構升級。要合理引導消費行為,發展節能環保型消費品,倡導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模式。
(7)調整優化投資結構。發揮投資對擴大內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優化投資結構,完善投資體制機制,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有效拉動經濟增長。「十二五」前期要確保國家擴大內需的重點在建和續建項目順利完成並發揮效益。發揮產業政策作用,引導投資進一步向民生和社會事業、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生態環保、資源節約等領域傾斜。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引導投資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區。嚴格執行投資項目用地、節能、環保、安全等准入標准,有效遏制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促進投資消費良性互動,把擴大投資和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最終需求。明確界定政府投資范圍,加強和規范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管理,防範投資風險。規范國有企業投資行為,注重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鼓勵擴大民間投資,放寬市場准入,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
三、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8)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大糧食主產區投入和利益補償。嚴格保護耕地,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准農田。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發展現代種業,加快農業機械化。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促進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規模種養,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准化、規模化、集約化。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發展節水農業。推廣清潔環保生產方式,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9)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以水利為重點,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設和管護機制,推進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區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完善農村小微型水利設施,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繼續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氣建設,繼續改造農村危房,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和均衡發展水平,推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加強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建設。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提高保障標准。深入推進開發式扶貧,逐步提高扶貧標准,加大扶貧投入,加快解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貧困問題,有序開展移民扶貧,實現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
(10)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鼓勵農民優化種養結構、提高效益,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農業補貼等支持保護制度,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收入。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在產區布局,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
(11)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在依法自願有償和加強服務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加快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完善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促進土地增值收益和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業農村。按照節約用地、保障農民權益的要求推進征地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以縣為單位建立社區銀行,發展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和小額信貸,健全農業保險制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集體林權和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認真總結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經驗,積極探索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新途徑。

Ⅳ 十二五規劃內容

七、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必須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發展,發揮人才資源優勢,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奠定堅實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

(27)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增強共性、核心技術突破能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快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深入實施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工程。把科技進步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在現代農業、裝備製造、生態環保、能源資源、信息網路、新型材料、安全健康等領域取得新突破,在核心電子器件、極大規模集成電路、系統軟體、轉基因新品種、新葯創制等領域攻克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加強基礎前沿研究,在生命科學、空間海洋、地球科學、納米科技等領域搶占未來科技競爭制高點。

(28)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強化基礎性、前沿性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平台建設,加強軍民科技資源集成融合,推進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鼓勵發展科技中介服務,深化科研經費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評價獎勵制度。重點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增強科研院所和高校創新動力,鼓勵大型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發揮企業家和科技領軍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勵發明創造。強化支持企業創新和科研成果產業化的財稅金融政策,加大政府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開放共享,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培育和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完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

(29)加快教育改革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按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積極發展學前教育,鞏固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和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加快發展繼續教育,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發展,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質量評價、考試招生制度。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健全國家資助制度,扶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業務水平,鼓勵優秀人才終身從教。增加教育投入,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以加強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為重點,實施重大教育改革和發展項目。

(30)建設人才強國。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發的指導方針,加強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國內人才作用,積極引進和用好海外高層次人才。建立健全政府宏觀管理、市場有效配置、單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擇業的體制機制,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明顯提高人力資本投資比重。營造尊重人才的社會環境、平等公開和競爭擇優的制度環境,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改進人才管理方式,落實國家重大人才政策,抓好重大人才工程,推動人才事業全面發展。

Ⅳ 「十二五"期間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關於「十二五」時期經濟建設的主要任務

《建議》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一項重大任務進行了專門闡述,強調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和預見性,把短期調控政策和長期發展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各項政策協調配合,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主要是考慮,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是「十二五」時期的重要任務。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防範各類潛在風險,避免經濟大的起落。這里,重點說明以下幾個問題。

(一)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是我國的一項長期戰略方針。充分挖掘我國內需的巨大潛力,著力破解制約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障礙,是促進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面。《建議》提出,要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這是把居民消費潛力有效轉化為現實消費需求,促進持續穩定擴大消費的必然要求。從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看,「十二五」時期構建擴大消費需求的機制,必須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積極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合理引導消費行為。做好這些工作,不僅有利於從根本上消除制約消費需求擴大的因素,也有利於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必須調整優化投資結構。我國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需求有較大增長空間,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越來越突出。我們既要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又要不斷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有效拉動經濟增長。

(二)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十二五」期間,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對我們這個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糧食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這幾年自然災害頻發、農產品價格波動加劇的嚴峻形勢警醒我們,農業基礎薄弱、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強仍然是現代化建設的瓶頸。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大的結構問題,是城鄉二元結構。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現代化建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也是關鍵所在。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全面小康。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必須更好地統籌城鄉發展,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要突出抓好以下幾個重點:一是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我國人均耕地、淡水擁有量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農業受自然資源約束日益凸顯,靠增加自然資源投入來提高農產品產出的空間越來越小。根本出路在於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力。二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國仍將有幾億人口生活在農村。我們必須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特別要以水利為重點,大幅度增加投入,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要加大扶貧投入,逐步提高扶貧標准,採取多種方式,推進扶貧減貧取得更大進展。三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農民增收難,主要在外出就業難、務農效益低。必須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四是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完善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促進土地增值收益和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村。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認真總結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經驗,積極探索解決「三農」問題新途徑。

(三)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和主要內容,是適應國際需求結構調整和國內消費升級新變化,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建議》對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出了明確要求和全面部署。主要是:改造提升製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發展海洋經濟。這里,我重點說明三個問題:一是改造提升製造業。我國製造業規模已經很大,在製造業行業分類的30多個大類中,已有半數以上行業生產規模居世界第一,但是製造業總體水平還比較低,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十分迫切,提升空間很大。必須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合理引導企業兼並重組,淘汰落後產能,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全面提升製造業的水平和競爭力,促進製造業由大變強。二是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是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的重要舉措。我們必須抓住機遇,有所作為,盡快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先導性、支柱性產業。三是加快發展服務業。服務業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巨大的需求潛力,但由於長期發展滯後,服務業對拉動產業發展、擴大就業、帶動消費的優勢沒有完全發揮出來。要把推動服務業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把發展服務業與擴大城鄉居民消費有機結合起來,與擴大就業緊密結合起來,使服務業發展邁上一個新台階。

(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建議》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全面部署。主要是: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加強城鎮化管理。這里,我重點說明三個問題:一是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十二五」時期的重要戰略任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進一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重在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有針對性地解決各地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重在扭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增強發展的協調性;重在加快完善公共財政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推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中先行先試的重要作用。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二是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與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的完整戰略格局。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是尊重自然、因地制宜謀發展的必然要求。要抓緊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完善績效考核辦法和利益補償機制,引導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進發展。三是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加強城鎮化管理。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強勁動力。必須遵循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一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要重視和解決城鎮化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特別是一些大城市中心功能區過於集中、人口增長過快、土地佔用過多、交通擁擠、環境惡化等問題。二要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大城市要加強和改進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根據實際放寬外來人口落戶條件。要注重從制度上解決好農民工權益保護問題。三要完善符合國情的住房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住房問題涉及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必須形成合理的社會預期和有效的調控體系。要強化各級政府職責,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給。合理引導住房需求,抑制投機需求,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五)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們的基本國策。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議》從五個方面進行了全面部署,包括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這里,我就兩個問題作點說明。一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需要國際社會合作應對。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力度,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去年,中央提出了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並決定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我們付出艱苦的努力。《建議》提出「十二五」規劃綱要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並就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部署。這些都是根據我國國情採取的主動行動。我們要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下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二是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證。近幾年我國重特大自然災害頻發,給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重大損失。這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生態環境惡化不僅影響發展,而且威脅到人類生存。我們必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建議》明確提出了以防洪和防治地質災害為重點的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要求推進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推進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我們必須以高度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做好這些工作。

四、關於「十二五」時期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務

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任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國內需求的重要途徑。「十二五」時期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在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更大進展。這里,重點說明以下幾個問題。

(一)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議》圍繞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對科技、教育和人才改革發展重點工作進行了部署。一是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科技創新的關鍵是增強共性、核心技術突破能力,為當前和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這就必須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把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著力在一些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攻克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把握科技發展趨勢,加強基礎前沿研究,搶占未來科技競爭制高點。二是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有效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會的創新活力。保護知識產權,對鼓勵自主創新、優化創新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三是加快教育改革發展。這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大計。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必須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要按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要求,推動教育事業發展,提高現代化教育水平。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要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質量評價、考試招生制度。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健全國家資助制度,加快縮小教育差距。要繼續推進和完善免費師范生教育制度,不斷提高教師隊伍水平。四是建設人才強國。人才是第一資源。更好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必須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

(二)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議》提出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為「十二五」期間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出了總體要求。符合國情,就是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要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需求相適應,把握好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的關系;比較完整,就是這一體系應該包括涉及基本民生保障的各個主要領域;覆蓋城鄉,就是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既覆蓋城鎮居民,也覆蓋農村居民,特別是社會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社會救助要實現城鄉全覆蓋,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和個人賬戶跨省可接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持續,就是制度的設計和財力的保障,要形成一種常規的、長效的機制,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隨著國力的提高而不斷增強。《建議》從六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部署:一是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我們都必須堅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要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促進充分就業。要加強政策支持和就業指導,著力做好重點人群就業工作。要發揮政府、工會和企業作用,努力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建立和諧勞動關系。二是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這是群眾呼聲最強烈、全社會十分關注的問題。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收入分配製度不斷完善,形成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也出現了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問題。黨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要更加註重公平。這對我們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要充分認識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堅持不懈地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時要充分認識到,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根本目的是要讓全體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必須始終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們的分配製度和政策既要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率,不斷增加社會財富;又要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十二五」時期要按照黨的十七大確定的方向,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扭轉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趨勢。我們不僅要通過發展經濟,把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做大,也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把「蛋糕」分好,讓全體人民都能夠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三是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作為一項基本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網」和「穩定器」。讓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無後顧之憂,是黨和政府的重要職責。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已初步建立,但總體上看還不完善,主要是城鄉社會保障發展不平衡,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蓋面還比較窄,基本統籌層次低,保障水平不高,與全體人民的期待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十二五」時期,要按照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方針,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擴大覆蓋范圍、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統籌層次和實現制度統一等方面邁出更大的實質性步伐。四是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我國醫療衛生服務供給總量相對不足,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均衡,城鄉醫療保障水平差距較大,「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比較突出,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和健康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中央已經作出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從理念到體制的重大變革,也是一個逐步的、長期的甚至是艱苦的過程。為此,中央提出在2011年底前,要重點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等五項改革。「十二五」時期,我們既要完成近期任務,也要向長遠目標邁出堅實的重大步伐。《建議》對未來五年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我們一定要把這些工作落實到位,讓人民群眾享受醫改工作的重大階段性成果,增強他們對醫改的信心和對政府的滿意度,確保醫改工作順利推進。五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必須創新社會管理機制,提高社會管理能力和水平。要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能力建設,完善社會管理格局,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六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逐步完善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切實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

(三)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化建設是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力量,更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建議》提出了三方面的任務。一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沒有全民族文明素質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實現現代化。要加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導愛國守法和敬業誠信,構建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范。二是推進文化創新。要適應群眾文化需求新變化新要求,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使精神文化產品和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三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文化的社會效益是第一位的,但隨著現代經濟與文化因素的融合,文化的經濟效益也越來越明顯。政府要履行好發展公益性文化體育事業的責任,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需要和權益。同時,要在政府引導下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五、關於「十二五」時期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主要任務

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重大決策,是實現國家強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國過去30多年的發展進步,靠的是改革開放,未來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仍然要靠改革開放。我國生產力總體水平還不高,影響生產力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體制性障礙還不少,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最大限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不竭的動力。《建議》強調要加快改革攻堅步伐,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建議》根據「十二五」期間面臨的新形勢,對深化體制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進行了全面部署。這里,我著重說明幾個問題。

一是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要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制度環境。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加快國有大型企業改革,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收益分配製度。要從多方面採取措施,放寬市場准入,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二是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點任務。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完善重要商品、服務、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健全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使各類要素價格真正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三是深化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改革的方向是,進一步理順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積極構建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稅體制。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加強縣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財力保障,繼續完善稅制,逐步健全地方稅體系,賦予省級政府適當稅政管理許可權等。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是防範金融風險的重要舉措。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改進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建立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預警體系和處置機制。四是深化政府自身改革。這些年,政府自身改革雖然取得一些進展,但與人民群眾的期望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對微觀經濟主體干預過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比較薄弱;一些工作人員依法行政意識不強;一些領導幹部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一些領域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必須通過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和加強制度建設,從制度上解決權力過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約的問題,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要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用法律法規調整政府、市場、企業之間的關系,依法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推進政府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要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繼續優化政府結構、行政層級、職能責任。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把政府該管的事情切實管好,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要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健全決策程序,強化決策責任。要推進政務公開,加強對權力的有效監督和制約,堅決懲治和預防腐敗,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高政府公信力。五是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十二五」時期,我國對外開放的國內外環境和條件發生深刻變化,對外開放進入由出口為主向進口和出口並重、由吸收外資為主向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由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轉變的新階段。我國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和內外聯系更為密切,也對我國與國際社會實現良性互動和互利共贏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時期,要適應新變化、新要求,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創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擴大和深化同各方的共同利益,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建議》明確了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重點任務。一要優化對外貿易結構,繼續穩定和拓展外需,促進出口結構轉型升級,積極擴大進口,促進進出口平衡發展。二要提高利用外資水平,進一步優化結構、豐富方式、拓寬渠道、提高質量,更好地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需要。三要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按照市場導向和企業自主決策原則,引導各類所有制企業有序到境外投資合作。維護我國海外權益,有效防範各類風險。四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Ⅵ 我國的十二五計劃有哪些重大工程項目

為做好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十二五」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設規劃項目建議的編制工作,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開展國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設規劃(2011-2015年)編制工作的通知》要求,我部成立了由辦公廳、規劃司、通信發展司、電信管理局、通信保障局、信息化推進司、信息安全協調司等組成的國家「十二五」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設規劃項目建議編制工作組,負責組織編寫我部相關的國家「十二五」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設規劃項目建議。

目前,項目建議編制工作組已制定了項目建議編制工作方案,明確了項目建議編制的工作內容及分工,提出了工作要求和進度安排,並召開了多次協調會,推進項目建議編制工作。在各司局的共同努力和有關支撐單位的配合下,各項工作按計劃穩步推進。

Ⅶ 十二五規劃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有哪些

一是要通過擴大內需,特別是要通過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二是要通過增強創新能力,培育新型戰略型產業,優化經濟結構;
三是要通過推進城鎮化和加快新農村建設,調整優化城鄉結構;
四是要通過優化生產力布局,發揮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五是要通過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六是要通過完善公共服務,加強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七是要通過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八是要通過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形成國際合作和對外競爭的新優勢。
上述規劃重點意味著「十二五」規劃指標,將涵蓋「十一五」規劃中諸如GDP(國內生產總值)、第三產業比重、森林覆蓋率、單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減排等多項預期和約束性指標。

Ⅷ 國家十二五規劃全文

還沒弄出來呢,

明年的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才會制定~~!

Ⅸ 「十二五」國家政務信息化工程建設規劃的保障措施

(一)科學組織工程建設
國家政務信息化工程建設任務涵蓋的具體工程項目,均應嚴格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審批。要加強工程建設的跨部門統籌協調,確定牽頭建設部門,建立健全「一把手」負責制,確保完成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牽頭建設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嚴格依照規劃要求,對具體工程項目開展專題研究,逐項細化工程體系架構和具體項目的建設范圍,落實實施步驟和部門職責分工。各項目建設單位必須充分利用統一的國家電子政務網路開展本部門信息化工程建設,避免重復投資、重復建設。對各自為政、不支持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不能滿足國家政務信息化工程整體建設要求、論證不充分的項目不予審批。有關部門要抓緊研究制定部門現有業務專網遷移規劃,促進部門業務網路盡快向國家電子政務網路遷移。原則上不再審批新建部門信息化專網。要進一步明確工程項目完工投用後的共用共享機制,增強部門間的業務協同能力,確保工程項目取得實際效果,切實提高國家投資效益。鼓勵採用物聯網、雲計算、下一代互聯網、綠色節能、模擬模擬等新技術,以促進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共享,培育多元化公共服務為重點,在相關領域開展政務信息化試點示範工程建設。
(二)落實工程建設資金
充分保障國家政務信息化工程的建設資金和運維經費。中央地方共建項目按照統一規劃,根據中央地方事權劃分確定相應的建設內容和建設資金。建設資金列入同級政府固定資產投資,運維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國家對西部地區和中部欠發達地區的中央和地方共建項目予以適當補助,通過中央基建投資安排解決。中央和地方的建設資金、運維經費必須及時到位,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三)加強工程全過程管理
項目建設單位應按照國家電子政務工程建設項目管理的相關規定加強項目的全過程管理。嚴格項目概算調整管理,嚴格工程項目信息通報制度和檔案管理制度, 同步推進電子化檔案管理,進一步強化工程監理。有關部門要抓緊研究制定國家政務信息化工程效能評價指標體系,在項目驗收階段和投入運行後對工程項目進行效能評價,評價結果作為項目驗收和後續項目建設立項的重要參考。要深入開展項目需求分析,科學確定項目建設內容和投資規模,確保政務信息化工程取得實效。
(四)推進工程建設管理創新
鼓勵項目建設單位積極採用服務外包、項目代建等專業化和市場化方式,探索政務信息化工程建設運行的新機制新模式。有關部門應抓緊研究編制國家數據中心和災備中心的整體規劃,制定促進部門信息化建設採用共建、代建、服務外包等方式的具體措施,以及與之配套的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有效促進部門信息化建設的改革發展,合理控制、切實降低建設與運維成本,提高專業化水平和服務質量,確保重要信息系統安全可靠運行。工程建設中應按照優先採購安全可控、綠色節能軟硬體產品的原則進行設備選型和招標,並將采購情況作為項目驗收和效能評價的重要內容。繼續組織實施信息安全產品和服務產業化專項,推進自主創新產品發展,為政務信息化工程提供技術支持。
(五)加強信息安全保密
工程建設必須與安全保密措施有機結合,做到安全保密措施先行。項目建設單位要嚴格依據國家關於涉密信息系統分級保護和非涉密信息系統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的有關規定,在政務信息化工程項目的需求分析報告和建設方案中同步落實分級保護和等級保護要求,制定實施與業務應用緊密結合、技術上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和保密解決方案。項目建成後的試運行期間,項目建設單位應按有關規定組織開展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確保信息化工程項目安全保密。
(六)強化規劃監測評估
建立動態評估機制,強化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督促檢查。發展改革委要對規劃實施的年度進展情況進行總結,並適時開展中期評估,不斷優化規劃實施方案和保障措施,促進規劃工程建設目標和任務的順利實現。

與十二五工程項目管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州假山景觀設計工程 瀏覽:862
哈爾濱工程造價招聘 瀏覽:937
建築工程土建勞務分包 瀏覽:632
道路監理工程師 瀏覽:476
安徽工程大學機電學院在本校嗎 瀏覽:370
河北工程大學保研率多少 瀏覽:287
有學質量工程師的書嗎 瀏覽:479
康樂縣建築工程公司 瀏覽:569
助理工程師二級 瀏覽:872
注冊安全工程師初級考試時間 瀏覽:90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題研究 瀏覽:881
工程造價圖紙建模 瀏覽:888
遼寧恆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瀏覽:93
實行施工總承包的工程項目 瀏覽:737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興趣愛好 瀏覽:316
密歇根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專業 瀏覽:388
廣西交通工程質量監督站 瀏覽:31
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考研參考書目 瀏覽:858
有線電視工程建設管理條例 瀏覽:270
雲南工程監理公司排名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