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每一個環境污染的實例,可以說都是大自然對人類敲響的一聲警鍾。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為了維護人類自身和子孫後代的健康,必須積極防治環境污染。 如果不保護環境,人類將面臨著滅亡.
我國防治環境污染的對策
為了防治環境污染,我國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1983年,我國政府宣布把環境保護列為一項基本國策,提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戰略方針。1994年,我國政府制定了今後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行動指南——《中國21世紀議程》,指出「通過高消耗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後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要求,而必須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對滿足後代人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的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在防治環境污染方面做了許多方面的工作,諸如:成立環境保護部;頒布實施政策法規;制定科技標准;控制、治理污染;保護自然生態;進行環境評價;開展宣傳教育;發展國際合作;進行環境監察等等。政府有關部門在防治環境污染方面也做了許多方面的工作,象財政部、化工部、國家海洋局、國務院辦公廳、最高人民法院、環境保護部等部門都頒發過相關法規和規章。例如:2006年6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91次會議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有關環境污染犯罪行為,規定了 「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或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處罰。再如:2008年2月6日國家環境保護部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局(廳),副省級城市環境保護局,計劃單列市環境保護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解放軍環境保護局頒發了:《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關於加強防範應對雨雪冰凍災害次生環境污染事故的緊急通知》;2008年5月13日環境保護部向各有關地區省環境保護(廳)局頒發了:《關於防範和應對地震災害次生環境污染事件的通知》。為了做好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們每一個公民必須努力增強環境意識:一方面要清醒地認識到人類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往往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另一方面要把這種認識轉變為自己的實際行動,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態度積極參加各項環境保護活動,自覺培養保護環境的道德風尚。防治環境污染的措施很多,其中與生物科學密切相關的有利用生物凈化來消除環境污染和發展綠色食品等。
生物凈化
生物凈化是指生物體通過吸收、分解和轉化作用,使生態環境中污染物的濃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過程。在生物凈化中,綠色植物和微生物起著重要的作用。
綠色植物的凈化作用
綠色植物的凈化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綠色植物能夠在一定濃度范圍內吸收大氣中的有害氣體。例如,1hm2(公頃)柳杉林每個月可以吸收60kg的二氧化硫。第二,綠色植物可以阻滯和吸附大氣中的粉塵和放射性 污染物。例如,1hm2山毛櫸林一年中阻滯和吸附的粉塵達68t;又如,在有放射性污染的廠礦周圍,種植一定寬度的林木,可以減輕放射性污染物對周圍環境的污染。第三,許多綠色植物如懸鈴木、橙、圓柏等,能夠分泌抗生素,殺滅空氣中的病原菌。因此,森林和公園空氣中病原菌的數量比鬧市區明顯減少。總之,綠色植物具有多方面凈化大氣的作用,特別是森林,凈化作用更加明顯,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屏障。
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的國家,發展林業有著比較優越的條件,我國古代許多地方都覆蓋著茂密的森林。但是,長期以來,由於人們對森林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如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等,使我國的森林越來越少。近幾十年來,我國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目前我國的森林覆蓋率仍然很低,按人均計算,我國是世界上森林最少的國家之一。因此,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從我做起,愛護周圍的一草一木,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活動,努力提高我國的森林覆蓋率。
自1978年起,我國先後確立了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資源永續利用為主要目標的十大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工程。這十大林業工程是:三北(東北西部、華北北部、西北地區)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平原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太行山綠化工程;全國防沙治沙工程;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珠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遼河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和黃河中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共規劃造林1.2億公頃。十大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工程的實施,使我國相當大一部分地區的生態環境開始逐步得到改善。
微生物的凈化作用
污染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土壤和水體中有大量的細菌和真菌,這些微生物能夠將許多有機污染物逐漸分解成無機物,從而起到生物凈化作用。
自然界中不同的有機污染物,被微生物分解的情況不同:有些有機污染物比較容易分解,如人畜糞尿等;有些有機污染物比較難分解,如纖維素、農葯等;有些有機污染物則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如塑料、尼龍。
農葯的化學性質一般比較穩定,能夠在土壤中殘留較長的時間。農葯能不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呢?對此,科學家們進行了實驗。他們選取幾種有代表性的土壤,將土壤混合均勻,並等量地分裝在一些相同的容器中。容器分成兩組:一組進行高壓滅菌;另一組作為對照不滅菌。接著,分別向兩組容器內的土壤上噴施等量的「敵草隆」①,然後把兩組容器放入溫箱中培養。六周以後,檢測兩組容器中「敵草隆」消失的情況,發現經滅菌處理過的土壤中「敵草隆」只被分解了10%,而對照組土壤中的「敵草隆」則被分解了近50%。科學家們通過多種實驗得出結論,土壤中農葯的消失,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利用微生物凈化污水 污水處理廠對污水進行處理時,一方面利用過濾、沉澱等方法,除去工業污水②和生活污水中個體比較大的固體污染物;另一方面利用污水中的多種需氧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以及含氮的和含磷的無機鹽等,使污水得到凈化(如圖)。污水經過凈化處理以後,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就可以用於農田灌溉和工廠的冷卻用水。
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的生產方式生產,經過專門機構認定和許可後,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的營養食品。由於與環境保護有關的事物通常都冠有「綠色」二字,為了突出這類食品產自良好的生態環境,人們將這類食品叫做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的開發包括產地的選擇,以及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和儲運等一系列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標准和要求,以便防止和減少污染。例如,農田的大氣、土壤、水質都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生態環境標准;包裝時不能對食品造成污染,食品要密封。
綠色食品標志由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中心的蓓蕾組成,象徵和諧的生態系統。整個標志為正圓形,寓意為保護,綠色食品分為A級和AA級兩類,這兩類的主要區別是:A級綠色食品在生產過程中允許限量使用限定的有機化學合成物質;AA級綠色食品在生產過程中不允許使用任何有機化學合成物質。1999年,我國生產出七百多種綠色食品,有些已經進入國際市場,並且使一百多萬公頃的農田受到了良好的保護。
總之,開發綠色食品,是我國重視保護生態環境的產物,是我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觀念改變的產物。綠色食品的開發,不僅有利於提高我國人民的身體素質,而且能夠促進我國生態環境的改善
Ⅱ 建築工地存在哪些環境問題
1 三峽庫區態環境存問題
近,庫區斷加強環境保護態建設,積極展態環境綜合
治理工程,新建4自保護區,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萬余km2,森林覆蓋率城市綠化率均定程度提高,態環境定改善.,庫區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效控制,環保工作尚面臨幾主要問題.
1.1水污染嚴重
1999 ,庫區廢水排放量共10.1 億t,COD排放總量27.8萬t,其工業廢水7.1億t,近1/3工業廢水未達標排放;污水3.0億t,集處理率僅7.7 % .據1999 江水質綜合評價結表明:江重慶段17監測斷面水質級別,二類水體僅佔5.9%,三類水體佔17.6%,四類水體佔70.6%,五類水體佔5.9%.江、嘉陵江、烏江三江重慶段腸菌群、非離氨、COD 等10 項指標超標.庫區級河流污染更嚴重,56% 斷面水質能滿足水域功能要求.
整三峽庫區城市江段,水質受污水影響江段總28.97km,寬2~150m,重慶江段污染帶,5.73 km ,占庫區污染帶總74.7%.
1.2垃圾量
庫區工業固體廢物產量743.62萬t,危險廢物39.5萬t,工業固體廢物歷堆存量達3000萬t,綜合利用率約43%.按城市非農業口均產垃圾量1kg/d計算,三峽庫區城市垃圾總量178萬t/a.目前僅基本做清運城進行簡易處理,害化率僅7.1%.各種廢棄物散亂堆放,甚至直接沿岸傾倒,雨水浸泡洪水沖刷,量污染物匯入江河,造三峽水庫嚴重水污染,導致三峽庫區水體腸菌群全面超標幹流豐水期水質惡化主要原.
1.3船舶污染趨嚴重
庫區船舶產垃圾約3 萬t,其入江約8000t,船舶污水產量約1800 萬t 左右,其含油污水約近40萬t,排放COD約600t,石油類100餘t.庫區農葯化肥污染、水面集養殖污染、鄉鎮企業污染等較突,1999 庫區農葯使用量達1160.6t,其機磷農葯佔半份額.
1.4森林覆蓋率低,城市均綠少
破壞性墾荒、鄉鎮企業序發展新城區發建設,原森林植破壞相嚴重,導致庫區森林覆蓋率幅度減少,僅22.3%.庫區兩岸數區縣森林覆蓋率僅7.5%~13.6%,平均10%.且林種結構盡合理,熟林、特種林、經濟林比例低,幼林所佔比重極,涪陵、豐都、奉節等幼林比例甚至高達90% ,基本熟林.庫區森林群落結構簡單、功能失調,植處於逆向演替趨勢,由森林向灌叢—草坡—裸岩向退化.
庫區各級城鎮綠化水平均偏低.重慶市主城區均綠僅2.08m2,相於全城市均綠面積5.3m2 39.2%,全3 5 百萬口
城市居末位.其縣市更少,例萬縣市均公共綠僅1.8m2,奉節縣城僅0.3m2.
1.5態失衡嚴重
物性態平衡重要指標態建設重要內容.據統計,三峽庫區植物資源約6500種,約佔全植物種類總數20%,家
級保護植物別8種6種,二級保護植物別35種22種,
三峽庫區豐富第三紀孑遺植物.由於物種群賴存森
林覆蓋率低,海拔1000m 原始森林殘存幾,導致林麝、豹貓
猛禽數量明顯降,虎豹庫區已瀕臨絕跡.些水物種,
家級保護水物白鰭豚、白鱘、華鱘江鱘等,二級保護水
物江豚胭脂魚等,都面臨三峽水庫建造態結構變遷
存環境破壞嚴峻形勢.形勢直接威脅其存,加速瀕危.
態惡化勢能效制止,極能造挽物種滅絕.
1.6水土流失嚴重
三峽庫區山高坡陡、質構造復雜,全質災害發嚴重區.據移民部門2000復查數據表明,三峽庫區質災害點2 萬余處,其前緣淹沒線175m 崩滑體1302 處, 體積達333400 萬m3,具同程度危險性潛危險性區域1133處,占崩滑體總數87%.崩滑體影響決定搬遷村莊405 、城鎮60 座.
三峽庫區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面積占土總面積62%,達5002.55萬畝,流入江河泥沙總量達1億t,必加重三峽水庫水體泥沙含量.雖三峽壩設計排沙孔,能解決庫區600km 河道排沙問題,加強態建設,保持水土才解決問題根本.
1.7態環境污染已城市向
農村急速擴展城市化進程加快鄉鎮企業遍花、序發展,加劇環境污染由城市向農村蔓延.酸雨范圍明顯向遠郊縣擴展,pH 值4.5 等值線區域幾乎已覆蓋整庫區.90% 區酸性降水區,酸雨頻率60%~90%,酸雨pH值均值4.3左右.庫區每氣污染造直接經濟損失達20億元.
產述問題根源主要:工業布局合理,城市基礎設施嚴重足,粗放型增式使態環境惡化,能源消耗結構合理,環保投入嚴重足,環境管理薄弱等等.些問題隨著西部發、態建設序幕拉逐步解決.,江流域(重點三峽庫區及其游)、黃河流域(重點浪底及區)列入十五水污染治理重點;實施林資源保護、退耕林草及治理沙土流失工程;重慶市實施三峽庫區重點青山綠水工程主城區重點山水園林城市工程;1990 外專家、者及際組織、政府機構代表6000餘重慶市進行環保考察交流,重慶市已列環境合作示範城市,並獲世界銀行環保貸款.
2 三峽庫區解決態環境問題策
早1994 我政府頒布《21世紀議程》,已明確持續發展戰略作民經濟社發展期計劃重要指導針.庫區持續發展關鍵於保護態環境,提高自環境承載能力.三峽庫區態環境壞直接關系三峽工程效益發揮,直接影響整江游經濟發展,同江游區城市用水、農田灌溉、防洪及南水北調工程都著決定性作用,使庫區持續發展受全甚至世界關注.根據庫區態環境現狀,依照庫區區情,要協調經濟發展與態環境保護關系,提幾面策.
2.1 統籌規劃、綜合決策
要態環境保護建設作經濟社發展重決策,作西部發根本切入點.進行區域發、資源發及產業結構產力布局調整,必須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統,合理利用自資源,態建設確保經濟持續發展,經濟發展進步促進態環境建設.倡導保護發,發保護,預防主,保護優先持續發展原則.
另外,由於三峽庫區環境保護與態建設整江流域經濟帶持續發展具特殊位與重影響,建議家三峽庫區環境保護與態建設列入家優先重點治理計劃,按照三河三湖納入家民經濟社發展規劃,項目資助、經費投入、銀行信貸利用外資等面給予優先、傾斜扶持.同加強關態環境建設各種專項資金征、管、用,確保投向.
2.2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加污染源治理
結合工業結構調整與技術進步,採取控制企業污染物排放總量與濃度措施,加快工業污染源限期治理進度.通取締、關停重污染源,淘汰家禁止設備工藝,推行清潔產;禁止技術含量低、污染嚴重企業進入庫區,防新污染.同,實施區域污染物總量控制濃度控制,並定期公布各控制斷面監測結,嚴格其目標考核.其,加強面源污染治理.庫區面源污染主要源於農葯、化肥畜禽糞水污染占水體污染總量40%.控制面源污染關鍵於控制水土流失,提高農葯與化肥產品質量及利用率,力發展綠色食品等.
2.3 加強城市規劃,合理布局新縣城
三峽庫區全遷縣城5座:重慶市雲陽、縣、奉節、豐都湖北秭歸.城市建設定要結合移民搬遷,科規劃、合理布局.
其,保護環境角度發,城市布局要考慮形、氣象、水文等環境影響.城市工業嚴重污染區,定要布置風向,同要密切注意河流走向、流量、泥沙流規律河流自凈能力,使城市規劃與流域規劃相結合,加強游全流域水資源保護;其二,城市內部布局應利於保護環境.例,單同圓式,向外發散延伸城市布局形態,使市與周圍自環境相隔越越遠,新鮮空氣難
進入,污濁空氣排放受阻,利於空氣自調節.採取組
團帶狀結構,城市若乾片區,區間用綠化帶隔,減輕城
市氣、雜訊、熱污染等起積極作用.同應配套建設城市污水
處理系統垃圾害化處理系統,合理布城區公共綠,建設具
庫區山水特色新城鎮.
2.4依靠科技進步,增強庫區環境保護態建設首先,針三峽庫區污水工業廢水現狀發展趨勢,研究優選適合環境要求經濟能力污水處理工藝.庫區各級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應堅持微結合,採用熟靠技術科合理處理式.處理工藝應根據處理規模、水質特徵、受納水體環境功能及實際情況,經全面技術、經濟比較優選確定.其,垃圾治理應堅持制宜、技術行、設備靠、規模適度、治理與利用相結合原則,合理選擇衛填埋、焚燒、堆肥、收利用等垃圾處理技術,並淹沒區建築廢棄物進行收綜合利用.第三,態建設要斷增加科技含量,確保態建設質量效益.要研究態適應性,做適適樹適草.各縣(市)要依據林草植帶布規律條件,研究林草植建設適宜類型、適宜規模與合理結構布局,確定科林草植結構及相應技術支撐措施,並荒蕪區態重建進行科技攻關.第四,建立健全態環境預防監測體系.圍繞庫區態環境建設與水土保持重點領域,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建立綜合性環境監測及
網路系統.首先涪陵、萬州、巫山、黔江建4重點監測網路,使庫
區水質、水域態、重氣象災害、質災害效監控,並
基礎採取相應防治措施.
2.5實施制度創新,實行環境資源償使用
環境問題產根源於經濟外部性,利用經濟政策,通市場機制,由於物質利益致造經濟外部性,內化各級經濟析決策程,通事增加污染本消減污染.既能效約束污染者排污行,確保污染者負擔,能政府進行庫區環境集治理籌集資金,或資金用於清潔產技術研究發等.庫區環境污染所十嚴重,程度未實行環境資源償使用.比企業排污費標准太低,城鄉居民污水排放及垃圾排放基本收費,污染者造經濟外部性沒通市場反映產本,直接加劇資源浪費環境惡化.所,實行環境資源償使用,庫區控制環境污染根本思路.例,向庫區游流域實施達標水資源收費政策,2001 2 月內已購買水資源先例.另外應完善自資源償使用機制環境經濟政策,強化污水、垃圾等污染物處理收費制度.
2.6力發展環保產業
三峽庫區目前環境污染嚴重,需建設基礎設施重點工程項目,環保市場容量,發展環保產業提供利條件.發展環保產業既經濟社持續發展客觀需要,增強三峽庫區綜合經濟實力競爭力必選擇,環保科技轉化產力提供產業依託.應環保產業列優先發展領域,爭取新世紀支柱產業新經濟增點.
2.7加強環境制建設,依保護建設態環境
嚴格貫徹執行家頒布關環境保護規,抓緊制定完善三峽庫區針性規技術規定.二要建立健全關環境保護態建設制度,比排污申報登記制度、排污收費制度、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等.三要嚴肅查處破壞態污染環境行,加強環
境保護規宣傳教育,提高全社保護態環境意識.2.8 積極展交流與合作,提高三峽庫區態環境保護科技水平通各種際術交流、技術交易、展覽,解世界環保科技新態,習先進家治理江河、流域型水庫熟經驗.通型城市廢物、污水處理套設備及態系統恢復等先進技術引進、消化產化,縮短與發達家差距.同,要積極展東西部合作.東部我改革放已先行步,經濟實力環保技術水平遠西部,經歷發展規范兩歷程,積累相豐富經驗教訓,,應廣泛展東西部合作與際交流,引進先進技術、項目高素質才,爭取早使庫區態環境研究水平與應用技術達際先進水平.
Ⅲ 建築工地怎麼應對因環保停工的應對措施
二、揚塵管理
1、加強對可能產生揚塵的物資管理,袋裝水泥、粉煤灰、石灰等在裝卸及使用過程中,應避免從高處摔落,應輕拿輕放,不應用力摔打。
2、在切割瓷磚、砼等塊體材料時採用濕作法。
3、對施工現場的道路、砂石等建築材料堆場及其他作業區,在連續高濕地面乾燥時,要經常灑水濕潤,保持塵土不上揚。
4、散體物料、建築垃圾必須按照規定實行車輛密閉化運輸,裝卸時嚴禁凌空拋散。要嚴格控制攪拌機械的揚塵。腳手架等設施要先除塵後拆除,並做到拆除時有人監控安全和環保。
三、煙塵管理
1、生活區食堂爐灶盡量採用液化氣、煤氣和電,不得使用木料和竹片等,減少煙塵污染。
2、工地嚴禁焚燒垃圾和廢物料及油氈、塑料等,專人及時清理垃圾。
3、現場不準熔化瀝青,杜絕廢氣和煙塵污染。
4、現場水泥進庫防止揚塵,注意控制水泥庫的進貨量。
四、聲環境管理
(一)聲環境管理
1、嚴格控制施工噪音,噪音排放應符合國家規定的《建築施工場地環境噪音排放標准》(GB12523-90)。
2、應科學合理安排作業時間,必須夜間施工的,要按規定辦理施工許可證,降低施工噪音。
3、對產生噪音的重點設施、設備採取加強潤滑和維護保養等有效措施,以減少噪音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4、避免人為產生噪音,做到施工不擾民。
Ⅳ 建築工地如何防止施工廢棄物污染
一、提高建築施工隊伍的環保意識
在建築工程施工中,提高施工隊伍的環保意識是實現文明施工,防範各種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在對國內建築施工隊伍定期進行環保教育和培訓的同時,還應將環境保護列為建築企業的主要管理項目,與進度、質量、成本、安全等管理項目有機結合。在建築施工中,對於各崗位操作人員的監管要符合相關工藝和技術標准,尤其是要注重對環境污染防範措施的研究,在企業內部樹立良好的環境保護氛圍,從而推進全員環保意識的提高。
二、強化環境污染的動態管理
在建築施工的環境污染問題防範中,應注重動態管理模式的強化,即針對各種常見的環境污染問題,分別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
三、建築施工過程中環境污染問題的防治措施
1、防治水污染的措施:
第一,凡需進行混凝土、砂漿等攪拌作業的現場,必須設置沉澱池。排放的廢水要排入沉澱池內經兩次沉澱後,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線或回收用於灑水降塵,未經處理的泥漿水,嚴禁直接排入城市排水設施和河流;第二,施工現場臨時食堂的污水排放控制,要設置簡易有效的隔油池,產生的污水經下水管道排放要經過隔油池,平時加強管理,定期掏油,防止污染;第三,施工現場要設置專用的油漆和油料庫,油庫地面和牆面要做防滲漏的特殊處理,使用和保管要專人負責,防止油料的跑、冒、滴、漏、污染水體;第四,施工現場建造集水池、沉砂池、排水溝等水處理構築物,對施工期廢污水應分類收集,按其不同的性質,作相應的處理後排放。
2、空氣污染的具體防治措施
首先,施工現場垃圾要及時清運,適量灑水,減少揚塵。高層或多層施工垃圾,必須搭設封閉臨時專用垃圾道或採用容器吊運,嚴禁隨意凌空拋灑造成揚塵。同時,對場地容易起塵的原材料進行遮蓋。經過採取措施後,可以有效地減少70%的起塵量,從而大大降低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其次,施工現場的攪拌設備,必須搭設封閉式圍檔及安裝噴霧除塵裝置;最後,運輸車輛不應裝載過滿,並盡量採取遮蓋、密閉措施,減少沿途拋灑,並及時清掃散落在路面上的泥土和建築材料,沖洗輪胎,定時灑水壓塵,以減少運輸過程中的揚塵;另外,還應首選商品混凝土,進行現場攪拌砂漿、混凝土時,應盡量做到不灑、不漏、不剩、不倒;混凝土攪拌應設置在棚內,攪拌時要有噴霧降塵措施;施工現場要設圍欄或部分圍欄,縮小施工揚塵擴散范圍。施工期間產生的粉塵污染主要決定於施工作業方式、材料的堆放及風力等因素,其中受風力因素的影響最大。
3、雜訊污染的具體防治措施
第一,從聲源處降低雜訊,選用低雜訊的施工機械設備和施工工藝,如選用低雜訊的振搗器、風胡、電鋸;改變垂直振打式為螺旋、油壓、噴注式打樁機,以液壓工具代替氣壓工具等;第二,對於施工現場強雜訊機械,如攪拌、電鋸、電刨、砂輪胡等要設置封閉的機械棚,以減少強雜訊的擴散;第三,加強施工現場的管理,特別要杜絕人為敲打、尖叫、野蠻裝卸現象,最大限度地減少雜訊擾民;第四,合理安排施工作業時間,禁止夜間進行高雜訊施工作業。
4、固體廢棄物污染的防治措施
首先,盡量採取措施從源頭上減少建築垃圾的產生,例如盡量採用預制構件,減少施工階段建築垃圾的產生。盡可能准確地計算材料用量,以減少施工廢料產生;其次,優化施工組織設計,減少施工階段建築材料的浪費,減少建築垃圾的產生;最後,建築企業應該派遣專門的人員對建築施工和生活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進行管理,對施工現場進行及時的清理,各種建築垃圾和生活垃圾應該及時的運出施工和生活區域,對有用物品進行回收再利用,減少不必要的浪費,節省了建築的材料成本。對於生活垃圾還應該進行分類收集,並運往垃圾處理站進行處理,防治造成白色污染等。
Ⅳ 施工單位在建築施工現場應當採取的防止環境污染的措施
(一)硬化處理現場地表、平整場地、設置排水設施,確保地表無大面積積水,
保持施工現場場容整潔;
(二)設置沉澱池,妥善處置泥漿、廢水排放;
(三)遮蓋或者在庫房內存放易產生揚塵的水泥、砂石等物料;
(四)分類堆放建築垃圾和生活垃圾並及時清運;
(五)集中堆放工程渣土並及時密閉清運。未清運的,及時覆蓋、固化、灑水,不得裸露;
(六)施工現場進出口設置清理設施,清洗進出的車輛,凈車出場。設置的沖洗台長不得少於6米,寬不得少於4米;
(七)妥善保管現場存放油料、化學用品、外加劑,防止滲漏或者危害。
Ⅵ 重大工程建設中的環境保護問題
環境污染的各種分類:
按環境要素分 :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類活動分:工業環境污染、城市環境污染、農業環境污染。
按造成環境污染的性質、來源分: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電磁波)固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
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 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於污染引起 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環境污染的防治
每一個環境污染的實例,可以說都是大自然對人類敲響的一聲警鍾。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為了維護人類自身和子孫後代的健康,必須積極防治環境污染。
我國防治環境污染的對策
為了防治環境污染,我國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1983年,我國政府宣布把環境保護列為一項基本國策,提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戰略方針。1994年,我國政府制定了今後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行動指南——《中國21世紀議程》,指出「通過高消耗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後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要求,而必須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對滿足後代人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了做好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們每一個公民必須努力增強環境意識:一方面要清醒地認識到人類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往往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另一方面要把這種認識轉變為自己的實際行動,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態度積極參加各項環境保護活動,自覺培養保護環境的道德風尚。防治環境污染的措施很多,其中與生物科學密切相關的有利用生物凈化來消除環境污染和發展綠色食品等。
生物凈化
生物凈化是指生物體通過吸收、分解和轉化作用,使生態環境中污染物的濃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過程。在生物凈化中,綠色植物和微生物起著重要的作用。
綠色植物的凈化作用
綠色植物的凈化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綠色植物能夠在一定濃度范圍內吸收大氣中的有害氣體。例如,1hm2(公頃)柳杉林每個月可以吸收60kg的二氧化硫。第二,綠色植物可以阻滯和吸附大氣中的粉塵和放射性 污染物。例如,1hm2山毛櫸林一年中阻滯和吸附的粉塵達68t;又如,在有放射性污染的廠礦周圍,種植一定寬度的林木,可以減輕放射性污染物對周圍環境的污染。第三,許多綠色植物如懸鈴木、橙、圓柏等,能夠分泌抗生素,殺滅空氣中的病原菌。因此,森林和公園空氣中病原菌的數量比鬧市區明顯減少。總之,綠色植物具有多方面凈化大氣的作用,特別是森林,凈化作用更加明顯,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屏障。
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的國家,發展林業有著比較優越的條件,我國古代許多地方都覆蓋著茂密的森林。但是,長期以來,由於人們對森林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如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等,使我國的森林越來越少。近幾十年來,我國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目前我國的森林覆蓋率仍然很低,按人均計算,我國是世界上森林最少的國家之一。因此,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從我做起,愛護周圍的一草一木,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活動,努力提高我國的森林覆蓋率。
自1978年起,我國先後確立了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資源永續利用為主要目標的十大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工程。這十大林業工程是:三北(東北西部、華北北部、西北地區)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平原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太行山綠化工程;全國防沙治沙工程;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珠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遼河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和黃河中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共規劃造林1.2億公頃。十大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工程的實施,使我國相當大一部分地區的生態環境開始逐步得到改善。
微生物的凈化作用
污染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土壤和水體中有大量的細菌和真菌,這些微生物能夠將許多有機污染物逐漸分解成無機物,從而起到生物凈化作用。
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凈化作用
自然界中不同的有機污染物,被微生物分解的情況不同:有些有機污染物比較容易分解,如人畜糞尿等;有些有機污染物比較難分解,如纖維素、農葯等;有些有機污染物則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如塑料、尼龍。
農葯的化學性質一般比較穩定,能夠在土壤中殘留較長的時間。農葯能不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呢?對此,科學家們進行了實驗。他們選取幾種有代表性的土壤,將土壤混合均勻,並等量地分裝在一些相同的容器中。容器分成兩組:一組進行高壓滅菌;另一組作為對照不滅菌。接著,分別向兩組容器內的土壤上噴施等量的「敵草隆」①,然後把兩組容器放入溫箱中培養。六周以後,檢測兩組容器中「敵草隆」消失的情況,發現經滅菌處理過的土壤中「敵草隆」只被分解了10%,而對照組土壤中的「敵草隆」則被分解了近50%。科學家們通過多種實驗得出結論,土壤中農葯的消失,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利用微生物凈化污水 污水處理廠對污水進行處理時,一方面利用過濾、沉澱等方法,除去工業污水②和生活污水中個體比較大的固體污染物;另一方面利用污水中的多種需氧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以及含氮的和含磷的無機鹽等,使污水得到凈化(如圖)。污水經過凈化處理以後,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就可以用於農田灌溉和工廠的冷卻用水。
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的生產方式生產,經過專門機構認定和許可後,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的營養食品。由於與環境保護有關的事物通常都冠有「綠色」二字,為了突出這類食品產自良好的生態環境,人們將這類食品叫做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的開發包括產地的選擇,以及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和儲運等一系列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標准和要求,以便防止和減少污染。例如,農田的大氣、土壤、水質都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生態環境標准;包裝時不能對食品造成污染,食品要密封。
綠色食品標志由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中心的蓓蕾組成,象徵和諧的生態系統。整個標志為正圓形,寓意為保護,綠色食品分為A級和AA級兩類,這兩類的主要區別是:A級綠色食品在生產過程中允許限量使用限定的有機化學合成物質;AA級綠色食品在生產過程中不允許使用任何有機化學合成物質。1999年,我國生產出七百多種綠色食品,有些已經進入國際市場,並且使一百多萬公頃的農田受到了良好的保護。
總之,開發綠色食品,是我國重視保護生態環境的產物,是我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觀念改變的產物。綠色食品的開發,不僅有利於提高我國人民的身體素質,而且能夠促進我國生態環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