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長沙市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製造基地嗎
如果是主機產品,那就是了。
國內工程機械廠家能進世界前10的只有三家。根據最近(2011年10月19日)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美國設備製造商協會、日本建築機械工業協會、韓國建築機械工業協會,在北京聯合公布了「2011年度全球工程機械製造商50強排行榜」。徐工第七,中聯第八,三一第九。中聯總部在長沙河西,三一總部在星沙,各自在長沙有好幾個大型工業園,所以可以說長沙是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製造基地。
至於樓上說得山河智能基本排不上號,遠大根本不是這個行當的
如還有疑問,隨時解答:)
㈡ 高端裝備製造業排行榜前十都是哪些企業
1、中國南車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南車主要從事鐵路機車、客車、貨車、動車組、城軌地鐵車輛及重要零部件的研發、製造、銷售、修理、租賃,和軌道交通裝備專有技術延伸產業,以及相關技術服務,信息咨詢,實業投資與管理,進出口等業務。
中國南車具備鐵路機車、客車、貨車、動車組、城軌地鐵車輛及相關零部件自主開發、規模製造、規范服務的完整體系。公司擁有中國最大的電力機車研發製造基 地,全球技術領先的高速動車組研發製造基地,行業領先的大功率內燃機車及柴油機研發製造基地,同時,南車利用軌道交通裝備專有技術,積極開發並成功擴展延 伸產品市場,包括電動汽車、風力發電設備、汽車配件、船用曲軸和柴油機、大功率半導體元件、工程機械等。
2、中國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簡稱中船重 工,CSIC)成立於1999年7月1日,是在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資產經營主 體,由中央管理。中船重工是中國最大的造修船集團之一,擁有46個工業企業、28個科研院所,員工14萬人,總資產1,900億元。
中 船重工擁有我國目前最大的造修船基地,集中了我國艦船研究、設計的主要力量,有3萬多名科研設計人員,8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7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 心,150多個大型實驗室,具有較強的自主創新和產品開發能力,能夠按照世界知名船級社的規范和各種國際公約,設計、建造和塢修各種油船、化學品船、散貨 船、集裝箱船、滾裝船、LPG船、LNG船及工程船舶等,並出口到世界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形成年造船能力500萬噸。
3、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於1992年,主要從事建築工程、能源工程、環境工程、交通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所需重大高新技術裝備的研發製造,是一家持續創新的全球化企業。
公司生產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13大類別、86個產品系列,近800多個品種的主導產品,為全球產品鏈最齊備的工程機械企業。
公司是國際標准化組織/起重機技術委員會(ISO/TC96)秘書處承擔單位,代表國家在國際標准化組織ISO中履行流動式起重機、塔式起重機的國際表決和國內歸口職責。
4、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徐工集團成立於1989年3月,成立 25年來始終保持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排頭兵地位,位居世界工程機械行業第5位,中國500強企業第122位,中國製造業百強第49位,中國機械工業百強第4 位,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規模最大、產品品種與系列最齊全、最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徐工集團年營業收入由成立時的3.86億元,發展到2012年突破1000億元,保持行業首位。徐工集團注重技術創新,建立了以國家級技術中心和江蘇徐州工程機械研究院為核心的研發體系,徐工技術中心在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評價中持續名列行業首位。
5、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ZPMC)是重型裝備製造行業的知名企業,為國有控股A、B股上市公司,控股方為世界500強之一的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總部設在上海,於上海本地及南通、江陰等地設有8個生產基地,佔地總面積1萬畝,總岸線10公里,特別是長江口的長興基地有深水岸線5公里,承重碼 頭3.7公里,是全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重型裝備製造企業。公司擁有26艘6萬噸~10萬噸級整機運輸船,可將大型產品跨海越洋運往全世界。
ZPMC研製的大型港口集裝箱機械和礦石煤炭等散貨裝卸機械產品,技術一流,耐用可靠,如今已遍布全世界76個國家,並佔世界市場75%以上的份額。
6、中國機械設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於1978年,目前注冊資金陸億貳仟肆佰肆拾玖萬柒仟元人民幣,是中國第一家工貿結合、以國際工程承包、成套設備出口及機電產品進出口業務為主的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大型企業。
公司與世界上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形成了遍及五大洲的信息、銷售、服務網路和多元化的市場營銷格局。公司在國內設有22家全資、控股子 公司,在國外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設有10家全資控股子公司、近40家駐外代表處和項目辦事處。公司已發展成為以產權為紐帶,以外貿為主體,集貿易、工業、科 技、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集團。CMEC司徽和有關產品商標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注冊登記,受法律保護,具有很高的國際知名度。
目前公司 承擔外國政府貸款項目采購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及項目經理都有著超過20年外國政府貸款項目采購工作的經驗,且20多年來公司的團隊一直保持著穩定。人員均為 本科或本科以上學歷,具有中級及中級以上職稱佔3/4以上。工作人員不僅具備豐富實用的外貿和招標進口工作經驗,而且還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同時熟悉國家 相關政策和法規,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意識,是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從事外國政府貸款業務的精幹隊伍。
7、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廣西柳工集團有限公司是國有資產授權經營 方式組建的國有獨資企業,是國家重點聯系的首批300家國有大型企業集團之一,是廣西「十一五」期間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工程機械集群產業中的龍頭企業,現由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接監管。公司創建於1958年,其核心企業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是於1993年改制上市,是行業和廣 西第一家上市公司。
柳工的製造工廠和營銷網路布局初具規模。目前在全國包括柳州、上海、江蘇鎮江、江陰、揚州、安徽蚌埠、天津在內的國 內製造基地,柳工打造了行業最具競爭力的全球營銷和服務配件網路,在國內有130多家實力雄厚的一級經銷網路和900多家經銷服務網點,保證了公司以最快 的速度對市場做出反應。
柳工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博士後工作站,有全球領先的產品系列和自主創新能力,目前核心業務為輪式裝載機、 全液壓履帶式挖掘機、路面機械、小型工程機械、叉車、起重機、推土機、混凝土機械、預應力錨具橋梁拉索、樁工機械(旋挖鑽機、液壓連續牆抓鬥)等十四大系 列產品的研發、製造和銷售,以及相應的配件銷售和服務支持。其中柳工牌裝載機是中國第一品牌、中國名牌產品,裝載機產品銷售收入多年持續保持國內行業第 一;預應力錨具、橋梁拉索及旋挖鑽機、液壓連續牆抓鬥等產品連續多年居於行業前列。另一核心業務挖掘機發展相當迅速,短短幾年進入國內民族挖掘機品牌前 列。此外,集團各子公司還經營工程機械零部件生產、房地產、物流、進出口業務等。
8、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金風科技股份公司(XinjiangGoldwindSci&TechCo.,Ltd.)是中國成立最早、自主研發能力最強的風電設備研發及製造企業之一。公司主營業務為大型風力發電機組 的開發研製、生產及銷售,中試型風力發電場的建設及運營,是國內最大的風力發電機組整機製造商,主要產品有600kW、750kW、1.2MW、 1.5MW系列風力發電機組,正在研製的產品有1.5MW部分新機型、2.5MW、3.0MW、5.0MW風力發電機組。公司是大型風力發電機組 「863」項目及國家「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關項目的重點承擔單位,目前正承擔「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大功率風電機組研製與示範」重 大項目課題。
公司現有6個全資子公司和一個控股子公司:北京金風科創風電設備有限公司(注冊資本9.9億元)、內蒙古金風科技有限公司 (注冊資本1.5億元)、德國金風風能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35萬歐元)、北京天潤新能投資有限公司(注冊資本3.316億元)、新疆天運風電設備配送 有限公司(注冊資本400萬元)、甘肅金風風電設備製造有限公司(注冊資本8860萬元)和北京天源科創風電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2500萬元)。
9、第一拖拉機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拖拉機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內地在香港上市 的唯一農機製造與銷售企業。其前身第一拖拉機製造廠,創建於1955年,是我國「一五」期間興建的156個國家重點項目之一,是中國農機行業唯一的特大型 企業,1990年被國務院企業管理委員會評為「國家一級企業」,1997年,中國一拖集團將與拖拉機相關的業務、資產、負債人員重組後進行股份制改造,依 法設立了第一拖拉機股份有限公司,並在境外發行H股股票,於同年6月23日在香港上市。
公司佔地約100萬平方米,總資產32億元,固 定資產14億元,擁有職工1.6萬餘人,其中專業管理及工程技術人員1700餘人。公司擁有強大的鍛件、機械加工、裝配和測試的全套生產能力,流水生產線 近百條,公司主導產品含蓋「東方紅」系列履帶拖拉機、輪式拖拉機和收獲機械、工程機械、柴油機共計100餘個品種。四個專業化拖拉機裝配廠,分別生產履帶 拖拉機及變型產品、大中小型輪式拖拉機,拖拉機產品功率覆蓋范圍17~188馬力。遠銷世界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10、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始建於1950年,是新中國 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重型機械製造企業。是中國最大500家工業企業之一,中國機械行業最大50家工業企業之一。屬國家特大型重點骨幹企業。
太原重工是中 國最著名的重型機械設備製造商之一,是中國最大的起重設備生產基地、最大的挖掘設備生產基地、最大的航天發射裝置生產基地、最大的大型軋機油膜軸承生產基 地、最大的矯直機生產基地、最大的多功能旋轉舞台生產基地、唯一的管軋機定點生產基地、唯一的火車輪對生產基地、國內品種最全的鍛壓設備生產基地。
太原重工擁有較強的自主研發能力,設計、製造生產的產品廣泛用於冶金、礦山、水電、火電、核電、能源、交通、航空、航天、化工、鐵路、造船、環保、交通 運輸設備等行業,多項產品填補國家空白,許多產品榮獲國優金獎,累計創造了360餘項中國和世界第一。2011年,太原重工入選國家首批火炬計劃重點高新 技術企業,技術中心在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排名中上升至第12位。20~75m³;礦用挖掘機、500t鑄造起重機、三峽1200t橋式 起重機、20~225MN鋁擠壓機、Φ180mm三輥連軋管機組成套設備、Φ720mm大口徑無縫機組生產線成套設備、7m頂裝焦爐、6.25m搗固焦 爐、BGL熔渣氣化爐、1.5~5MW風力發電設備、「神舟」號系列載人飛船發射塔架、奧運會開閉幕式舞台設備等為公司標志性產品。軋機用油膜軸承,橋、 門式起重機,減速機產品被評為「中國名牌」,「TZ」牌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
高端裝備製造業覆蓋范圍包括鐵路設備、輸變電設備、通訊傳輸設備、重型機械、冶金采礦設備、建築機械
㈢ 2017全球工程機械50強是哪些企業
共有九家中國企業上榜。
排名 公司 總部所在地 工程機械銷售額 市場份額
1.卡特彼勒(Caterpillar) 美國 213.38億美元 16.5%
2.小松(Komatsu) 日本 140.53億美元 10.9%
3.日立建機(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日本 65.85億美元 5.1%
4.利勃海爾(Liebherr) 德國 61.80億美元 4.8%
5.沃爾沃建築設備(Volvo Construction Equipment) 瑞典 59.47億美元 4.6%
6.斗山工程機械(Doosan Infracore) 韓國 49.28億美元 3.8%
7.迪爾(John Deere) 美國 49.00億美元 3.8%
8.徐工集團(XCMG) 中國 47.71億美元 3.7%
9.特雷克斯(Terex) 美國 44.43億美元 3.4%
10.山特維克礦山與岩石技術(Sandvik Mining and Rock Technology) 瑞典 36.45億美元 2.8%
11.三一重工(Sany) 中國 35.42億美元 2.7%
12.傑西博(JCB) 英國 34.80億美元 2.7%
13.神鋼建機(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日本 32.02億美元 2.5%
14.中聯重科(Zoomlion) 中國 30.29億美元 2.3%
15.豪士科-捷爾傑(Oshkosh Access Equipment (JLG)) 美國 30.12億美元 2.3%
16.維特根(Wirtgen Group) 德國 27.95億美元 2.2%
17.美卓(Metso) 芬蘭 25.86億美元 2.0%
18.CNH工業(CNH Instrial) 義大利 23.04億美元 1.8%
19.現代重工(Hyundai Heavy Instries) 韓國 18.75億美元 1.4%
20.多田野(Tadano) 日本 17.26億美元 1.3%
21.住友重機械(Sumitomo Heavy Instries) 日本 17.26億美元 1.3%
22.久保田(Kubota) 日本 17.01億美元 1.3%
23.馬尼托瓦克(Manitowoc Cranes) 美國 16.13億美元 1.2%
24.威克諾森(Wacker Neuson) 德國 15.03億美元 1.2%
25.曼尼通(Manitou) 法國 14.71億美元 1.1%
26.阿特拉斯科普柯築路設備(Atlas Copco Construction Technique) 瑞典 13.83億美元 1.1%
27.帕爾菲格(Palfinger) 奧地利 13.57億美元 1.0%
28.法亞集團(Fayat Group) 法國 11.81億美元 0.9%
29.Astec Instries 美國 11.47億美元 0.9%
30.希爾博(Hiab) 芬蘭 11.45億美元 0.9%
31.柳工(Liugong) 中國 10.25億美元 0.8%
32.安邁(Ammann) 瑞士 8.78億美元 0.7%
33.龍工控股(Lonking) 中國 8.36億美元 0.6%
34.竹內(Takeuchi) 日本 7.68億美元 0.6%
35.Skyjack 加拿大 7.59億美元 0.6%
36.Bauer 德國 7.18億美元 0.6%
37.加藤(Kato Works) 日本 7.10億美元 0.5%
38.山推(Shantui) 中國 6.15億美元 0.5%
39.愛知(Aichi) 日本 5.55億美元 0.4%
40.洋馬(Yanmar) 日本 5.12億美元 0.4%
41.歐歷勝(Haulotte Group) 法國 5.06億美元 0.4%
42.廈工(XGMA) 中國 4.93億美元 0.4%
43.古河(Furukawa) 日本 4.77億美元 0.4%
44.森尼伯根(Sennebogen) 德國 3.60億美元 0.3%
45.默羅(Merlo) 義大利 3.60億美元 0.3%
46.Hidromek 土耳其 3.38億美元 0.3%
47.山河智能(Sunward) 中國 2.99億美元 0.2%
48.福田雷沃(Foton Lovol) 中國 2.71億美元 0.2%
49.Bell Equipment 南非 2.36億美元 0.2%
50.貝姆勒(BEML) 印度 2.17億美元 0.2%
拓展資料:
核心觀點
1 機械行業與國民經濟密切相關,屬於周期性行業。同時,行業屬於資本,技術及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工程機械行業處於成熟期,增長速度較低。
2 機械行業內部子行業眾多,產品覆蓋范圍廣泛,行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除少數先進生產製造技術行業外,大部分行業不具備壟斷性。同時,行業內部競爭激烈,生產集中度低,生產力水平低下,科研水平趕不上創新需要,整體來看,行業投資機會較少。
3 由於地區環境的影響,機械行業區地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在投入、產出及效益方面均占絕對優勢,中西部地區基本處於弱勢。由於國家持續加大對西部地區的開發力度,這一形勢在逐漸改變,東部地區絕對量雖繼續大幅增長,但比重呈下降趨勢。
4 從機械行業銷售產值分布情況看,機械產品市場主要是內需拉動型。機械產品出口增長速度很快,但是總的生產發展更快,出口產品所佔份額比例仍然有限,基本維持在15% 20%左右。
5 石化通用機械、農業機械、儀器儀表、機械基礎件四個子行業的工業總產值位於機械行業前四名,工業總產值ਛ超過了1000 億元,合計共占機械行業總產值的69%, 在行業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㈣ 工程機械生產廠家哪家強
去鐵甲二手機網看看吧
㈤ 中國最大的機械設備製造廠在哪
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廠是徐工 最大的泵車製造商是三一 最大的柴油機製造廠是濰柴 裝載機產量銷量最大的是山推
㈥ 中國生產重型工程機械的公司有哪些
三一重工主要是混凝土輸送泵為主,世界第一,今年工程機械國內排名第一,世界排名前50位,也是今年的世界500強,
中聯中科主要是塔吊為主,
徐工機械以起重機,路面機械為主。
柳工機械只要挖機還好些
㈦ 全國機械行業有名的公司有哪些
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上海三菱電梯有限公司、上海易初通用機器有限公司等。獲"全國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稱號的機械企業有: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哈爾濱東安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三菱電梯有限公司、上海易初通用機器有限公司、寶勝集團有限公司、遠東電纜廠、浙江萬豐奧特集團、廈工集團三明重型機器有限公司、湖北洪城通用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陝西建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陝西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TCL王牌電器(惠州)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廣州日立電梯有限公司等。
㈧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20強
2009中國工程機械20強排行榜揭曉
摘要: 中國製造業500強暨工程機械20強銷售額為1620.59億美元,比上年僅增長2.84%,增幅下降20.15個百分點。至此,20強企業連續三年的創紀錄高速增長戛然而止。從整個產業史維度審視,種種波折,無一不促成了企業的修正與升級,推動產業步入新一輪上升。
關鍵字:中國製造業500強 中國工程機械製造行業TOP20
換擋繼進
一場產業行走速度與進化路徑的切換,在經濟變天下應勢而起。
這是一段艱難的時勢。
經歷多年持續增長後,工程機械行業在增速上開起了倒車。以北美、歐洲、日本等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其原本還算穩定的需求,在動盪中難御一擊。雖然還有以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等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或藉助剛性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或憑借政府的經濟刺激「重拳」,為世界輸送著需求;但與越來越廣且越滲越深的危機相比,新興引擎輸出的動力依然式微。
這種形勢帶來的直接後果是,新一屆中國工業經濟研究院、世界企業競爭力實驗室,世界製造商協會、全球製造評論中文版聯合主辦的2008年(第五屆)「中國工程機械20強」排行榜中,原本傲人的規模、利潤指標,陷入一個低谷。受此感染,在對未來進行預判時,企業普遍融入一種保守、甚至悲觀的情緒。
但無論如何,對於已然歷經多次動盪的企業而言,危機和痛苦的意義絕非如此簡單。從整個產業史維度審視,種種波折,無一不促成了企業的修正與升級,推動產業步入新一輪上升。
在2008年這輪震盪中,中國製造業500強工程機械20強的行進完善軌跡或可記錄為:
——使力調整
全球范圍的金融危機,給工程機械行業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需求的蕭條和業務規模的縮水。為了緩解從銷售端襲來的壓力,2008年,中國製造業500強工程機械20強企業集體性地拉開了一場廣泛而深遠的內部調整行動。從降低成本、支出,到優化整體運營流程,再到整合企業系統資源、放大資源效益等,各種舉措不一而足。
這場發端於企業內部的調整,或許不能遏制住整個行業增長趨緩的現實,但卻足以讓企業在當下低勢中,收獲良好的運營質量。
最具說服力的一個事實是,憑借2006年起步、2008年行至高點的「機構手術」,全球排名第二的小松公司,其營業利潤絕對值,歷史性地首次超越位居第一的卡特彼勒。
類似的例子也出現在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企業—徐工集團身上。經過多年調整,徐工集團在組織機構、企業治理、業務板塊等方面經歷了一個由重到輕,由繁入簡的過程。2008年,徐工集團積釀已久的治理與完善,終於以利潤飆升的形式爆發:雖然在以凈銷售額計算的20強榜單上,徐工集團的位次沒有出現變化,但在營業利潤增幅—這個最能折射企業運營質量的指標上,徐工集團赫然位列中國製造業500強工程機械20強第一。
——就利全球化
從規模增長、業務擴張,整體運營等方面看,2008年無疑是中國製造業500強中國工程機械20強「收縮」的一年。但是,從全球化角度看,2008年卻是全球工程機械企業大步邁進,並取得頗多實質性進展的一年。
經過多年的融合與發展,對任何行業、任何領域的任何企業而言,全球化已不僅僅意味著跨區域的銷售、采購,不再是簡單的資源組合與調配,而是成為企業熨平波動、參與深層次競爭的基本要件。
出於此,2008年,中國製造業500強工程機械20強企業在全球拉開了一場深廣錨定。從最基本的網路延伸拓展,到營銷服務中心建設,再到海外製造、研發基地破土等,行動囊括了產業鏈構架的各個層面。特別是在以印度、中國、俄羅斯、巴西等為代表的新興市場,2008年全球巨頭們展開了一場「撒芝麻」式的拓展;一時間,上述各個地區新建、擴建的製造基地、研發中心、服務網路、物流節點等,層出不窮。除了數量上的攀升外,巨頭們在這些地區的布設也更趨「核心化」。最直接的證明就是,2008年,卡特彼勒在中國建立了其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研發基地—卡特彼勒無錫技術研發中心。
與國外巨頭們競食新興市場不同,2008年中國企業國際化的亮點,當屬在歐美發達市場的賣力生長。無論是在歐洲工程機械產業腹地—德國,還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市場—北美,都不難見到中國企業拓展網路、建立工廠,甚至收購企業的身影。種種不同手法的國際化疾行,無疑隱含了中國企業對全球工程機械產業強烈的企圖心與行動力。
——競爭力變道
中國製造業500強工程機械20強排行榜中,以銷售業績為衡量標准製作的榜單,與用其他指標,如盈利能力(營業利潤、營業利潤增幅、營業利潤率)等製作的榜單之間的差異,從未像現在這樣大。
除了卡特彼勒和小松的營業利潤絕對值遙遙領先之外,排行榜上的其他企業,營業利潤與規模之間本應存在的正相關被嚴重打亂。規模效應與企業效益、實力之間,不再是一成不變的等號。那些擁有強大產業鏈掌控力,在營銷、服務等環節塑造了良好盈利體質,對純粹規模擴張有著堅忍克制力的企業,正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競爭力。
——價值遞進
適逢經濟低谷,市場需求下滑,以銷售為支點的前市場業務,給企業發展帶來的拉動作用顯出疲態。為了在有限的需求中贏得更多用戶,穩定整體運營,最大程度的實現開源,2008年企業紛紛在價值創造上,進行遞進式的自我強化和升級。其中焦點,無疑是後市場業務。2008年全球工程機械企業進一步提升後市場在整個業務體系中的地位;收購相關資源、實現內生性拓展,強化在全球市場的服務體系及服務能力;以用戶價值鏈為考量標准,延展自身後市場業務范圍。多樣且深入的行動之下,效果也顯而易見。全年,中國製造業500強工程機械20強企業後市場業務,無論在絕對規模,還是在總銷售額中所佔的比例,都有了明顯提升。
除了後市場外,企業在產品上也萃聚了更多精力,以更優化的成本,更靈活的營銷手段,更好的性能、性價比等,拉升自身與用戶的價值空間。
——路徑切換下的中國升起
2008年,中國製造業500強中國工程機械20強排行榜,全部以凈銷售額計量中國企業排名。在這個衡量標准下,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群體在中國製造業500強工程機械20強榜單上的位次並未出現大幅邁進。但這並不能理解為中國本土企業成長的後繼乏力。事實上,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前進」的表達方式甚是廣泛。與規模增長同樣重要的,還有行進路徑、發展模式、運營質量的更迭和質變。
在完成初期積累後,中國本土企業,無論從主觀、客觀而言,都不願再扮演固守低端的角色;在進一步激發「規模效應」的同時,他們開始涉足高技術、高附加值領域,並嘗試以「資源整合與轉化」的方式,縱深拓展。
在確保規模優勢,實現對高附加值領域掘進的同時,2008年中國企業更在盈利水平上煥發出勃勃生機。最好的證明就是,在本屆中國製造業500強工程機械20強排行榜營業利潤增幅分榜中,中國企業一舉攬括了10強中的前7席。當現在成為歷史,再回望2008時,我們或許可以發現,正是以此為起點,中國本土企業開始了一場向「利潤導向型企業」的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