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述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
中國古代建築物特點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2、建築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3、建築造型優美,裝飾豐富多彩,藝術形象突出
4、建築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Ⅱ 武漢市漢陽區正陽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怎麼樣
武漢市漢陽區正陽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是2005-09-13在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武漢市漢陽區羅七北路12號金龍公館綜合樓棟11層。
武漢市漢陽區正陽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20105778178547C,企業法人蔡驚昔,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武漢市漢陽區正陽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根據區國資辦授權,履行授權范圍內國有資產產權;向企業投資或參股;收繳國有資產收益並提供國有資產相關咨詢服務;為漢陽城市基礎建設投資、融資平台;房地產開發;園林綠化工程、房屋建築工程施工;停車服務;物業管理;房屋租賃(依法須經審批的項目,經相關部門審批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湖北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6218385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5000萬以上 規模的企業中,共516家。
通過工程資訊網查看武漢市漢陽區正陽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Ⅲ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如何回答
特點:
歷來中國人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現實生活寄託於理想的現實世界。中國傳統建築考慮「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於「物」本身的自我表現。這種人文主義的創作方法有著其深厚的文化淵源。
例如,在建築材料上,中國傳統建築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恆的思想,是中國文化基礎中非永恆觀決定的。而在西方,那裡是石頭的史詩,追求建築的永久性。在建築體量上,中國建築以人體尺度為原則,要求「大壯」,又要「適形」。
建築高度和空間都控制在適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圍內,具有初級的人體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宮、寺廟也不能造得太大。造型上中國建築講究平和自然的美學原則,平穩,注重水平線條。即使是向上發展的塔也加上了水平線條,與中國的樓閣建築相結合。
在園林中,建築是凝固了的中國繪畫和文學,它以意境為創作核心,使園林建築空間富有詩情畫意。
同時,園林布局的自由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儒、道兩種思想在中國文化領域內的交替互補,也足以說明園林藝術之通過曲折隱晦的方式反映出人們企望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憧憬返樸歸真的意願。我國傳統造園的立意、布局和手法已在國內外現代建築中被廣泛借鑒。
外觀上和其它國家的許多建築一樣,分台基、屋身和屋頂三部分,但中國傳統建築的屋頂尤其大,有時幾乎和屋身同高,且每個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及標准做法。
「天人合一」的建築環境,崇尚自然,喜愛自然自古亘有。先民們早就注意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協調統一。《周易。乾卦》:「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共德,與日月合共明,與四時合共序,與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無為」。天也,自然也。不論是儒家的「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盡心》),還是道家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都把人和天地萬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視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
從而形成一種主觀力量,促使人們去探求自然、親近自然、開發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壯麗,景象萬千,祖國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啟發著人們熱愛自然、謳歌自然的無限激情。
「天人合一」的思想與對自然美的鑒賞融揉成為傳統美學的核心,相應地產生了絢麗的山水文化、山水畫、山水園林,出現了風景名勝區。
在這種美學思潮的影響下,人們處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不是持著與大自然對立的態度,用建築去控制自然環境;相反,乃是持著親和的態度,從而形成了建築和諧於自然的環境態度。
例如東晉大官僚石崇在洛陽近郊修建河陽別業(金谷園):「其制宅邊,卻阻長堤,前臨清渠,柏木幾於萬株,流水周於舍下」(石崇《思歸引·序》);佛教高僧慧遠在廬山經營東林寺:「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壘基,即松栽溝。清泉環階,白雲滿室。
復於寺內別墨禪林,森樹煙凝,石逕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焉」(《高僧傳·慧遠傳》)。諸如此類的描述,文獻記載中屢見不鮮。
從此以後,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風景地帶的佛寺、道觀、別業、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視相地選址,目的不僅為了滿足各自功能的需要,還在於如何發揮建築群體橫向鋪陳的靈活性而因山就勢、臻合於局部的山水地貌、諧調以總體的自然環境。
它們無異於點染大地風景使其凝煉生動、臻於畫境的「風景建築」,這正是中華民族在建築與大自然關系的處理上所體現的獨特的環境意識,雖非完全自覺,但卻十分明顯。歷來的山水「畫論」和堪輿學說,對於這種環境意識都曾作過部分的美學和科學的闡述。
和諧於自然的環境意識,更自覺更深刻地體現在園林建築中。廣義的中國傳統建築應包括園林建築。在園林裡面,建築不必拘泥於一正兩廂。
倫理象徵或多或少地被沖淡甚至完全消失,建築布局獲得最大的自由度。建築與山水、花木等有機地組織為一系列風景畫面,使得園林在總體上達到一個更高層次的建築美與自然美相互融揉的境界。
(3)湖北正陽建築工程有限公司擴展閱讀
建築風格
中國自古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些民族所居住的地域,由於東西南北的自然環境不同與氣候條件的差異,也由於不同地區各自產有不同的建築材料。
所以世代以來,他們便依自然條件與可能提供的材料,按照各自生產和生活的不同需要與習慣,創造了互不相同的建築,並在長期發展中形成各自的建築做法與建築風格。
在北方黃土地區,古代人們利用黃土的特性,或用土坯,或夯土築牆,以此築成房屋,或構築成窯洞作為住居。後來又用黃土燒制磚瓦,用以蓋房既方便又耐久。
在南方,氣候潮濕多雨,人們便以竹木為建築材料構築房屋居住。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地處亞熱帶,常用竹木搭成桿欄式建築。而青藏高原,少雨乾旱,晝夜溫差大,則多砌築厚牆式平頂碉房。
蒙古族地區,依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習慣而搭制帳篷式住房(蒙古包),這種房屋易於拆架遷移。西部伊斯蘭教建築則喜歡採用尖拱形建築。
總之,古代各族人民,因依自然條件與當地可能提供的建築材料,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與需要,各自構築了不同民族風格的建築,共同豐富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內容,共同為發展中華民族的古代建築做出了各自的貢獻。
Ⅳ 三級建築安裝公司注冊資金
政府招商:天津市辛庄創業中心是辛庄鎮政府的招商載體, 凡入駐企業均享受企業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營業稅方面的返稅(退稅)政策,為入駐企業免費提供工商注冊地址、由專人負責辦理三證(工商注冊證、企業代碼證、稅務登記證)不收取手續費用,免費幫助企業申辦一般納稅人 快速走出輔導期 幫助企業申請增版增量。電話=用戶名
Ⅳ 中國特色古建築的介紹,快點,晚上就得用
故宮
故宮坐落於北京城的中心,佔地1087畝,合72萬多平方米,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群。它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建築傳統和獨待風格。
故宮始建於1406年,是明代永樂皇帝由南京遷都北京時所建的宮城。從總體布局上說,它可分為前後兩部分,即所謂的外朝和內庭。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武英殿作為兩翼,為行使朝政的主要場所。內庭由乾清官、交泰殿、坤寧宮和東西六宮構成,為皇室的生活居住區。按四根柱為一間的傳統進行計算,共有近萬間之多,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
宮殿群由紫禁城圍護,城高10米,外又圍以52米寬的護城河。整座城開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南門為午門、北門為玄(神)武門,東門為東華門、西門為西華門。城的四角各建有一座角樓。每座角樓各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結構復雜,式樣奇特,為古建築中罕見的傑作。關於角樓的建造,還流傳有魯班用秫秸編成蟈蟈籠作模型示範的傳說。整個故宮的建築布局嚴謹規則,主次有序,並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使空間豐富多變。
午門是故宮的正門,在城牆墩台上建有一組建築。正中是寬九間的廡殿頂重檐大殿,兩側有聯檐通脊的殿閣伸展而出,四隅各有一個高大的角亭。這一組建築稱五鳳樓,巍峨壯麗、氣勢渾厚。進午門,經過一個大庭院,再過金水橋,入太和門,即是外朝的三大殿,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後,依次建築在一個呈工字形的高大基台上。基台高8.13米,分3層,用漢白玉砌築而成。每層當中都有石雕御路,邊上都裝飾有欄板、望柱和龍頭。據統計,計有透雕欄板1414塊,刻有雲龍翔風圖案的望柱1460根,龍頭1138個。這些石雕裝飾,反映了中國傳統建築獨特風格的裝飾藝術。同時,在結構功能上又起著排水的作用。欄板下,以及望校上伸出的龍頭口中,都刻有小洞口。每當下雨,水由龍頭流出,恰似千龍噴水,蔚為大觀。
太和殿又稱金鸞殿,是皇帝發布政令和舉行大典的場所。殿高35.05米,寬63.96米,深37.20米,是故宮最大的建築,也是現存全國最大的木構建築。它的結構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木構建築的特點。即,先在栓礎上立木柱,柱上架大梁,樑上立小矮柱(瓜柱),再架上一層較短的梁;自大梁而上可以通過小柱重疊幾層梁,逐層加高,每層的梁逐層縮短,形成重檐;在最上層立脊瓜柱,在兩組構架之間橫搭檁枋;在檁上鋪木椽,椽上鋪木板(望板),板上苫灰背瓷瓦;由於梁架逐層加高,小梁逐層縮短,從而形成斜坡式的屋面;屋檐出挑則採用斗拱承接,既可承重,又可增添裝飾效果,是中國傳統建築的又一大特色。太和殿即採用這種結構,用73根大木柱支承梁架形成重檐廡殿式屋頂,上檐斗拱出跳單翹三重昂九踩,下檐為單翹重昂七踩。整座建築庄嚴雄偉,富麗堂皇,起著顯示皇權至尊的效果。
與外朝要求宏偉壯麗、庭院開闊明顯不同,作為帝後生活居住區的內庭呈現庭院深邃的特徵,東西六宮各自成一體,排列井然。又有後苑御花園,幽美恬靜,可供游樂。
整個故宮的布局,以午門至神武門作中軸,呈對稱性排列。中軸線向南延伸至天安門,向北延伸至景山,恰與北京古城的中軸線相重合。登上景山,眺望故宮,飛檐重疊,琉璃連片,壯麗輝煌,氣象萬千,堪稱中國傳統建築之瑰寶。
頤和園
園林融匯了建築美、藝術美和自然美,它是科技和藝術相互滲透、交融的結果。中國的園林建築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世界園藝史中獨樹一幟,成就斐然。幾干年來,在中國的大地上創建有成幹上萬的精美園林。頤和園就是現在保存較為完整的大型皇家園林,在中國的傳統園林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世界的園林建築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頤和園坐落在北京西北部,方圓8公里(十六里),佔地4350畝,規模宏偉,景色秀麗。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的金代,金章宗曾在此建金水院,是當時的西山八院之一。其山稱金山,引玉泉諸水至山下為池,叫金水池。元時,據說有一老人在山上挖得—個刻有花紋的大石瓮,便改金山之名為瓮山。元世祖曾命郭守敬兩次引玉泉諸水至山下,並把金水池疏浚擴展為大水庫,先後易名叫瓮山泊和大泊湖,俗稱西湖或西海子,挖湖之土運上山加高瓮山,從而成為山高水闊的風景勝地。明代又改瓮山為金山,改瓮山泊為金海,在山上建圓靜寺,在湖畔建好山園行官,總稱好山園,俗稱西湖景。1750年,清乾隆皇帝在圓靜寺基礎上,修建大報恩寺,為他的母帝祝壽,並改金山為萬壽山,又對金海進行疏浚,改名昆明湖,整個園林叫清漪園,工程歷時15年建成。自此萬壽山的清漪園,玉泉山的靜明園,香山的靜宜園,以及暢春園、圓明園,合稱「三山五園」,而清漪園獨具特色,有「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之譽。令人氣憤的是,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三山五園同遭厄運,被洗劫後又被縱火焚毀,清漪園除個別建築外均成灰燼。1886年,慈禧挪用海軍經費,歷時10年,進行修建,並改名頤和園。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掠奪和焚毀,1902年,慈禧再次修復。現存的頤和園,既反映了中國古代園林技藝的高超造詣,也把列強的侵華罪行和清末統治者的腐敗誤國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
頤和園繼承了中國古代園林建築的傳統特點和造園手法,並有所發展。全園的布局,大體可分為東宮門和東山、前山、後山、昆明湖等幾個部分。整個園林有如下幾個突出的持點:
1、以水取勝。水域面積佔全園的3/4,設計者依據水面開閡的特點,進行設計布置,主要建築和風景點部面臨昆明湖,或是俯覽湖面。為避免開闊的湖面顯得單調,用長堤把湖面劃分為幾個區域,還在湖中布置了鳳凰墩、治鏡閣、藻鑒堂等島嶼,以象徵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等海上三神山,從而使水域既開闊又富有情趣。
2、湖山結合。湖北岸的萬壽山高58米,好像翠屏峙立。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前山是全園的中心,正中為一組巨大的建築群,自山頂的智慧海而下是佛香閣、檀輝殿、排雲殿、排雲門、雲輝玉宇坊以達湖面。其中,琉璃磚瓦的無梁殿(智慧海)和高41米的佛香閣,氣勢雄偉,為最具特色的建築。這組中軸線的兩旁,布置了許多陪襯的建築物。抱山環湖一帶建有長廓和石欄,把湖與山明顯地區分又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3、對比鮮明。前山建築壯麗,金碧輝煌,後山建築隱蔽,風景幽靜;昆明湖浩盪壯闊,後湖(蘇州河)怡靜精巧,東宮門內建築密集,西堤和堤西區景物琉落有致。強烈的反差,使遊人產生不同的感受,從而更添情趣。
4、景隨步轉。依據不同的地理特點,用樓、台、亭、閣、齋、堂、軒、館、曲檻迴廊以及假山花木等組合成各不相同的景點。各景點之間既有明顯的區別,又有有機的聯系,使人們漫步園內,景色隨處變換,層出不窮。
5、借景手法。設計者不僅考慮了園內景物的相互配合借用,而且充分地利用周圍的景色,使西山的峰巒,西堤的煙柳,玉泉山的塔影等,恍如園中的景物。這種園內、園外均有景色的巧妙手法,給人一種園林范圍更加擴大的感受。
6、園中有園。在萬壽山東麓一處地勢較低,聚水成池的地方,依照無錫惠山園,建造了諧趣園。它以水池為中心,配以堂、軒、亭榭、樓閣、游廊、小橋,自具獨立的格局,成了園中之園。而且它清雅幽靜,與東宮門內密集的宮殿建築群成了鮮明的對比,給人煥然一新之感。
7、集景模寫。園中匯集了全國許多名勝景觀,但又不是生硬仿造,而是別具神韻,如諧趣園仿自惠山園,西堤六橋仿自杭州西湖蘇堤,涵虛堂、景明樓仿自黃鶴樓、岳陽樓,蘇州街仿自蘇州市街等,但又有很大的差異。
頤和園匯集了中國傳統園林建築藝術的精華。它「雖由人造,宛如天成」,是園林建築的一大代表作。
Ⅵ 中國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文化遺產有:
1、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其他的還有: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山西平遙古城,雲岡石窟,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雲南麗江古城,江蘇蘇州古典園林,重慶大足石刻,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甘肅莫高窟,西藏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河南龍門石窟,山東曲阜孔廟 孔林 孔府,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四川青城山-都江堰、安徽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澳門歷史城區,殷墟,開平碉樓與村落 ,福建土樓,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築群,元上都遺址,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新疆天山。
Ⅶ 建築史復習資料
第一講 宮殿建築
宮殿是中國古代帝王居住和辦公的大型建築組群,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建築類型。
故宮是現存古代宮殿規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宮殿建築,
北京故宮的藝術構思:
1、中軸對稱布局(居中為尊思想,整體而有層次)
2、院落運用與空間變化豐富,有音樂節奏感,三個GC,五座金水橋,華表,石獅,天安門,是第一個GC;進端門到雄偉的午門,第二個GC;三大殿雄偉庄嚴,第三個GC
3,建築形體尺寸對比 主次分明,屋頂各不相同
4、富麗的色彩和裝飾;色彩以黃為尊,依次為赤〉綠〉青〉藍〉黑〉灰,宮殿用金,黃、赤色調,富麗堂皇;彩畫題材以龍鳳最貴,其次是錦緞幾何紋樣,花卉風景只可用於次要庭園建築,彩畫等級還可以用金的多少來區分。
5,技術設施;有河道一萬兩千米左右,防衛,防火排水,有完整的溝渠系統。用水:帝王用城外玉泉山之水,另有80口井供水。防火有防火牆水缸。採暖:地下火道,地坑;材料徵集於多地,質量很高。如楠木,皖陶土,蘇磚,南方彩料等。
宮城是皇城的核心,南北960M,東西2500M。矩形平面,四周城牆高10M,每一面各有一座美麗的角樓。城四面辟牆,有東華門(東),西華門(西),神武門(北),午門(南)。城外有護城河。按宗法禮制,有左祖右社,內城外在四方建天壇(南),地壇(北)日壇(東)月壇(西)四壇。天安門前左右兩翼為五府六部衙署。
北京城有一條全長約7.5公里的中軸線貫穿南北,南以安定門為起點,經正陽門、皇城的天安門、端門、紫禁城的午門,穿三大殿、神武門,越景山和地安門,而止於北端的鼓樓、鍾樓,建築群沿軸線設置,體量宏偉壯觀,色彩富麗,與老百姓的青灰建築屋頂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紫禁城採取嚴格對稱的庭院布局,代表了中國古代建築群布局的最高水平,分外朝內廷兩區。外朝有三大殿為主。東有文華殿,西側武英殿。
內廷,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體。東西兩側為東,西六宮。東出景運門為太上皇宮、寧壽宮。西出隆宗門。有慈寧宮等(皇太後居住的地方)。宮城最北部為御花園,宮皇族成員休息娛樂遊玩。
第二講 壇廟建築
現有最著名的壇廟為北京天壇。天壇是祭天之所,皇帝每年冬至祭天,皇帝登基也要祭天地,表示「受命於天」。北京天壇的位置,元代大都時已設置。明初在南京實行天地合祭,建大祭殿。遷都到北京後改革,嘉慶時天地分祭。清乾隆年間改建天壇。祈谷壇改名為祈年殿。一律用青色,更顯莊重。現存的是光緒十六年(1890)重建。
天壇位於北京永定門內大街東側,與先農壇相對,東西1700米,南北1000米。兩重垣,滿植柏樹,北呈圓形南為方形,象徵著天圓地方。天壇內分兩組祭壇,圜丘和祈年殿,各有附屬建築,還有一組齋宮建築,為皇帝在祭天前夕居住持齋處。
祈年殿:平面正圓形,上面是三重檐攢尖頂,外檐12根柱(代表12月)立於三層漢白玉須彌座上,底層直徑90米,殿身38米高,朱紅色柱、枋,青色琉璃瓦,鎏金寶頂,檐下彩繪金碧輝煌,整個色調純凈典雅,南面有祈年門。
祈年殿前庭地面比院外地面高4米,加上三層台基使其高於牆外10米以上,有力的烘托出祭祀上天的神聖氣氛。
第三講 中國古代城市設計
「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在古代城市是政治統治的據點,城市又集中體現了當時時代的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多方面的成就,
《考工記》記錄,春秋到隋唐實行里坊制(里坊制:里正、里卒。漢代、唐代只有列侯與三品大臣才能在街鼓停後像大街開門。唐代江南蘇揚等地已有夜市「十里長街井連」「夜市千燈照碧雲」。宋代出現廂坊或保甲,打破里坊制
《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
六大古都:長安洛陽開封南京北京杭州
第四講 中國古代陵墓建築
秦漢時期堆土為陵;唐朝依山為陵;明清時期在地面建造大量明樓建築。
第五講 中國園林建築
世界的園林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幾何圖案式的園林,一類是追求自然山水之美的園林,中國園林屬於後者,它與其他藝術一樣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採取抒情表意的藝術手段,創造出極富詩意的自然美和藝術美。
園林四大構成因素:水、山、植物、建築
中國園林的發展階段
漢以前以帝王貴族畋獵苑囿為主體的時期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園林發展的轉折時期也是山水園的奠基時期。
這一時期出現評多公共游覽的城效風景點山中建亭台樓閣,文士游覽,成一時之盛事。
佛教僧侶為了尋找清凈修引之所也到山村中創建寺廟,促進了佛寺園林景觀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園林即是一種「以玄對山水」(《說新語》劉義慶)的文化方式,是一種體悟「玄道」的文化方式。
唐代是風景園林全面發展時期
隋唐的統一局面打開了封建社會鼎盛的大門,也促進了園林的全面發展。
兩宋時期造園更世俗化
明清是我國古代園林的最後興盛時期,明清造園活動曾出現兩個GC
①明中晚期北京,南京和江南一帶私園的繁榮。
②清代中葉清帝苑囿和揚州,江南各地私園的興盛。
計成的《園治》是我國古代最系統的園林藝術論著
私家園林規模不大:小的一畝半畝,大的十來畝到幾十畝。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出自然的意境,江南園林形成許多設計原則:
1、把全園劃分成若干景區,每區都有自己的特點,但又連成整體(用牆、漏窗、廊、亭、廳、軒、樓、館、假山、樹木等)層次分明。對景是園林造景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國園林的對景不同於西方的對稱手法,而是根據地勢、因地制宜、步移景異。或從某觀賞點出發,通過門窗、廊等欣賞風景。
2、水面處理手法
「無水不成園」。園林以橋、廊、島等方式分隔水面,營造深遠的空間層次,達到自然的境界,追求「可行」、「可望」、「可游」、「可居」,「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效果。
明代文學家歸有光曾嘆曰:「天下之山、得水而悅,天下之水、得山而止」。
3、假山是園林的重要因素
堆山理水是造園的重要手法。房前房後,臨水疊石,風格雄偉或秀美,一般用土、石或土石結合。
4、建築處理
建築與山水形成統一整體,常見的有以下幾種類型:廳堂、軒、館、樓、台、閣、亭、廊、舫等。
5、花木在私家園林中以單株欣賞為主,較大的空間也成叢林地栽植。
中國園林的審美特徵總結:
1、追求自然美「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2、堆山理水,順應自然,山水景物搭配又一定規律:
另外,園林屬於大自然,造園家都追求天人合一,將自然界的光影、陰晴雨雪變化都納入園中,風花雪月。所謂「相於清風明月際,只在高山流水間」
3、以曲為勝,「曲徑通幽」。因地制宜,巧於因借。尊自然、抑人工、性柔曲、無章法
4、營造意境。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利用分景、借景、隔景、抑景等手法營造意境
5、講究文心畫品。文因景成、景借文傳。
第六講 宗教建築
一、佛教建築
寺院:山門(也叫三門殿,內有哼哈二將)——第一重大殿「天王殿」,供奉彌勒菩薩、韋馱天、四大天王。——正殿大雄寶殿供佛陀像,有坐姿與卧姿等姿勢。佛的左右有迦葉與阿難,
或者供奉三世佛:東方凈琉璃光佛,中間釋迦牟尼,西方阿彌陀佛。
或者為過去佛燃燈、中間現在佛釋迦牟尼,未來佛彌勒佛。
藏傳佛教分布在西藏(布達拉宮)、甘肅(扎什倫布寺)、青海(塔爾寺)及內蒙古一帶,以拉薩、日喀則為中心。
南傳小乘佛教範圍較小,僅限於雲南的西雙版納地區,其佛寺平面與建築風格與中土大相徑庭。
佛塔原是放佛骨的地方,最初是教徒膜拜的對象。後來根據用途又分為經塔、墓塔等。梵文Stupa、巴利文Thūpo的音譯,窣堵坡(婆)或稱塔婆、浮圖(浮屠),簡稱塔。原始的窣堵坡由台座、覆缽、寶匣、和相輪四部分組成。傳入我國後,在印度佛教與健陀羅文化影響基礎上,綜合中國樓閣建築形成塔。可以在內部供佛像,還可登高遠眺。原來的破縮小在塔頂,成為剎(後來代稱佛寺)除了樓閣式塔外、還有密檐式塔、單層塔、喇嘛和金剛寶座塔。
經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刻經文,用以宣揚佛法的紀念性建築、始於唐、宋、遼時有大發展,一般有基座、幢身、幢頂組成。
石窟:中國的石窟源於印度的石窟寺,南北朝時期傳入我國,各地多有興建:敦煌、雲岡、洛陽龍門、天水麥積山、永靖炳靈寺、太原天龍山等,多數都在黃河中游、西北一帶。
二、道教建築
東漢時道教形成,繼承了道家思想,把道神秘化,把老子神話成太上老君,漢代張道陵創五斗米教,以老子為教祖,南北朝時期形成三清的崇拜體系。即:玉清、上清、太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大道君)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道教的布局和形成,大體仍遵循了我國傳統的宮殿、壇廟體制,即建築以殿堂、閣樓為主,依中軸線作對稱式布置,與佛斯相比,規模偏小,且不建塔、經幢和鍾、鼓樓。目前保存較完整的道觀,以建於元代中期的山西永濟縣永樂宮為代表,道教的聖地,最著名的有江西龍虎山、茅山、湖北武當山,山東嶗山、四川青城山、陝西華山等地。
三、伊斯蘭教建築
伊斯蘭教在世界三大宗教中產生最晚的,但影響也很大,其建築風格別具一格。清真寺、陵墓有很強的宗教特色。清真寺在阿拉伯文中叫「麥斯志得」意為「禮拜的地方」,故又稱「禮拜寺」。按教規,穆斯林每天應朝向聖地麥加的克而白禮拜五次。每周五中午,成年男子都必須去清真寺參加公眾禮拜。禮拜前要沐浴凈身,以示贖罪。因此各國伊斯蘭建築布局相近,成為「伊斯蘭風格」主要表現:
(1)封閉院子,中央有一個水池或噴泉。寺內祈禱室中聖龕方向必須朝向麥加的克而白。
(2)每個清真寺有一個或多個「尖塔」它一般建在寺院四角,作為宣禮員登高召喚教徒做禮拜用。後來兼做船舶和沙漠中的迷路者指明方向的燈塔。阿拉伯語中叫「麥納拉」意既燈塔。
(3)每個清真寺的屋頂都有一個或幾個洋蔥頭式的尖形頂。
(4)清真寺的立面一般比較簡潔,牆面多半是沉重的實體。門和廊子多由各種形式的拱圈組成。
(5)內部裝飾豐富多是幾何紋,而不是人像、動物和寫實的植物。後來才允許一些程式化的植物紋。大面積彩繪,喜用藍色。
今伊朗的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為蘇菲王朝時建,穹高54米,正門一對尖塔有41米高。
印度的泰姬—瑪哈爾陵,莫卧兒王朝的沙加干為愛姬修建,意為「宮廷的花冠」請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格達等地巧匠共同設計。陵園寬293米,長576米。分前院、花園、水池、陵墓平台和陵墓等幾部分。陵墓高5.6米白大理石,四周有40米高圓塔。上有穹頂,前方有方形草地,水池,整個陵園秀美聖潔,被譽為「印度的珍珠」。
第七講 古代橋梁
古代橋梁分類:
1梁橋:將石樑架在溝谷兩岸而成。
2懸索橋:
3拱橋:趙州橋。以拱作為橋身主要承重結構。
第八講 民居建築
最早的居住:巢居、穴居。
中國民居分類:
1) 院落式
2) 干欄式:不落夫家「吊腳樓」
3) 窯洞式:靠崖式、地坑式、錮窯。
4) 氈包式:蒙古包、哈薩克等族是弧形頂、圓錐形頂;鄂溫克族是「撮羅子」式。
5) 碉樓式:藏族、羌族。
6) 一顆印:雲南。以昆明為中心,很普遍。最常見的是三間四耳式。
徽派民居建築:高牆小院,雕飾精美。
北京四合院:樸素淡雅。秩序井然。門—影壁—前院—內院主體房屋
蘇州民居建築:高牆,有天井,房屋按照中軸對稱排列,樓房居多。
閩南土樓建築:福建龍岩、上柱、永定一帶,夯土技術高超。有方、圓型、以及五鳳樓。族居形式。
四川山地民居建築:因地制宜敞開式建築。蜀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維吾爾族住宅建築:客廳很重要,有暖爐、向天井開窗。
藏族住房:平頂,石頭建築。樸素協調。裝飾很少。
傣族干欄式建築:西南地區許多少數民族的主要居住形式。
中國古建築結構常識
1 間:中國建築的平面單位。四柱成間,如面積、規模較大的或者帶出廊的可以六柱成間,八柱成間或者十二柱成間。每柱之間的柱距為「面闊」,前後柱子的間距稱為「進深」。一棟建築總的面闊稱「通面闊」,總進深稱為「通進深」。一棟建築通常是三間或者五間,正中稱為明間,兩旁的房間稱為次間,最盡頭的稱為梢間或者盡間。
2 檐柱:從進深的方向看,最外面的檐下的柱子稱為「檐柱」,裡面的稱「金柱」,也稱「老檐柱」。直通脊檁的柱子稱為「中柱」山牆上的中柱稱為「山柱」。位於四角的柱子稱為「角柱」。支撐屋頂的柁梁放在兩間之間的一行柱子上,也就是檁與檁相接搭處,術語稱為「縫」。每縫採用抬梁式做法做成兩坡屋頂。所謂抬梁式,就是在樑上立小短柱,稱為「瓜柱」,再在瓜柱上逐層加短梁,樑上加檁。檁與檁之間的水平距離稱為「步」。檁與檁的垂直距離稱為「舉」。舉的尺寸逐層加大。越高越陡。
3 收分:中國古典建築中的木柱柱徑上端小於下端的稱為「收分」。
4 台基:是保護牆體和木柱的基礎。《禮記•祀器》:有以高為貴者,天子之堂高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我國最早的台基是平直的,六朝時期佛教興盛,須彌座式台基出現。須彌為「佛座」之意。常用於宮殿以及紀念性、裝飾性建築上。
5 牆倒屋不塌:中國建築以柱、梁承重,牆體是圍護結構。
6 屋頂:基本上是兩坡和四坡。兩坡有硬山、懸山;四坡有廡殿頂、攢尖頂等。兩坡和四坡組合成歇山頂,結構復雜。
7 斗拱:是我國古代建築木結構體系的特殊構件。起源很早,可追溯到秦漢時代。開始是由方木塊的「斗」和曲形木塊的「拱」組合而成。斗拱在屋頂以及柱間承擔重量(載荷)和支挑出檐的重要功能。又有很好的裝飾作用。古代有斗拱的建築代表主人的身份地位高。根據其所在位置的不同,分為柱頭科斗拱、角科斗拱、平身科斗拱。
8 外檐枋: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以梁、椽、枋、檁為主,枋子、墊板只是加強穩固作用。還起到美觀作用。檁是直接承擔重量的構件。並將載荷傳導到梁和柱上。在硬山、懸山、廡殿、歇山等大屋頂建築里,檁與梁成90度角搭置。根據位置不同,可以分為「檐檁」、「金檁」、「背檁」。
9彩畫:裝修裝飾的方法。用油漆摻雜顏料彩繪,形成色彩鮮艷的圖案。合稱「彩畫」明清時期將彩畫分為三大類:Σ和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