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建築工程 > 中國建築工程防災舉例

中國建築工程防災舉例

發布時間:2021-08-15 21:36:54

⑴ 中國建築學會抗震防災分會的出版刊物

分會於1979年創辦《地震工程動態》雜志,於1985年更名為《工程抗震》,已出版發行95期,是地震工程和工程抗震專業性期刊。其宗旨是宣傳我國抗震防災的方針政策;介紹有關工程抗震的標准、規范、規程及其相關背景材料;刊登最新工程抗震、減災的科研成果;報道國內外地震工程動態和抗震設計、加固改造先進經驗。《工程抗震》的發行對象為從事工程抗震和城鎮抗震防災工作的科研、設計、施工和管理人員以及有關大專院校的師生。該刊的特點是:經常發表有關抗震防災方針政策性文章,同時配合全國性工程抗震方面重大活動和會議安排,積極組織一系列專題性報道;多年來注意介紹、學習和應用抗震規范方面的文章;經常有震害調查報告文章;著重推薦有一定經濟效益的抗震設計、抗震加固經驗方面的文章。該刊的欄目有:(1)抗震設計、研究與加固;(2)震害預測與城市防災;(3)標准、規范、規程;(4)隔震、減震技術;(5)震害調查;(6)其他。

⑵ 中國古代建築的小獸都代表了什麼

中國古建的檐角屋脊上常常排列著一些數目不等的小動物作為裝飾,這些美麗的裝飾品是中國建築裝飾的一大特點
這些小動物一般叫做屋脊走獸、檐角走獸、仙人走獸、垂脊吻等,古建行內部也稱為小跑或「走投無路」。它們已經「走」到了檐角的最前端,再向前一步就會掉下去,真的是走投無路的。
中國古建大都為土木結構,屋脊是由木材上覆蓋瓦片構成的。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因處於最前沿的位置,要承受上端整條垂脊的瓦片向下的一個「推力」;同時,如毫無保護措施也易被大風吹落。因此,人們用瓦釘來固定住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在對釘帽的美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各種動物形象,在實用功能之外進一步被賦予了裝飾和標示等級的作用。
唐宋時,還只有一枚獸頭,以後逐漸增加了數目不等的蹲獸,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見的「仙人騎鳳」領頭的小動物隊列形態。
一種傳說他是姜子牙的小舅子,想利用姜子牙的關系往上爬。姜子牙看出小舅子的居心,但深知道他才能有限,因此對他說:「你的官已升到頂了,如果再往上爬就會摔下來。」古代的建築師們根據這個傳說,把他放在了檐角的最前端,如果再往上爬一步就會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另一種傳說他是齊泯王,在位期間不務正業,昏庸無道,所以遭到群眾的憎恨,珍禽異獸窮追猛打,把他追到走投無路的地步,再往前邁一步,就會掉下來摔得粉身碎骨。
在小仙人之後,坐姿排列著一隊小動物,根據建築規模和等級不同而數目有所不同,多為一、三、五、七、九等單數。北京故宮的太和殿用到了十個,除了象徵著皇權的至高無上外,大概也意味著只有皇帝才配享受到「十全十美」的待遇。在不同的建築物上小動物的數目不等,用九個來舉例,它們依次是:鴟吻(龍的九子之一)、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故宮太和殿在最後增加了一個行什。數目越多,表示級別越高。拿故宮來說,太和殿用了十個,天下無二;皇帝居住和處理日常政務的乾清宮,地位僅次於太和殿,用九個;坤寧宮原是皇後的寢宮,用七個;妃嬪居住的東西六宮,用五個;某些配殿,用三個甚至一個。這些小獸代表的意義分別為:
1.鴟吻,喜歡四處眺望,因此在檐角的前面。
2.鳳,象徵尊貴、有聖德之人。據《史記·日者列傳》:「鳳凰不與燕雀為群。」鳳是吉瑞的象徵,亦是皇後的代稱。
3.獅子,代表勇猛、威嚴。《傳燈錄》記載:「獅子吼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獅子作吼,群獸懾伏。」
4.天馬、海馬,象徵著威德通天入海,暢達四方。
5.狻猊,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的猛獸,也有說為龍的九子之一。傳說能食虎豹,有率從百獸之意。
6.狎魚,是海中異獸,傳說和狻猊都是興雲作雨、滅火防災的神。
7.獬豸,古代傳說中的猛獸,與獅子類同。《異物志》中說「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傳說能辨別是非曲直,獨角,又有神羊之稱,是勇猛、公正的象徵。
8.鬥牛,傳說中是一種虯龍,據《宸垣識略》載:「西內海子中有鬥牛……遇陰雨作雲霧,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鰲玉棟坊之上。」傳說是一種興雲作雨、鎮火防災的吉祥物。
9.行什,一種帶翅膀猴面孔的人像。
古代的宮殿多為木質結構,易燃,因此檐角上使用了傳說能避火的小動物。這些美觀實用的小獸端坐檐角,為古建築增添了美感,使古建築更加雄偉壯觀,富麗堂皇,充滿藝術魅力。梁思成評價道:「使本來極無趣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整個建築物美麗的冠冕」。

⑶ 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的經典工程

中央電視台新台址
本項目佔地總面積19.7公頃,由中央電視台(CCTV)主樓、服務樓、電視文化中心(TVCC)及室外工程組成。其中主樓高234米,地上52層、地下3層,設10層裙樓,建築面積49.49萬平方米。主樓的兩座塔樓雙向內傾斜6度,在163米以上由「L」型懸臂結構聯為一體,建築外表面的玻璃幕牆(10萬平方米,共27400餘塊)採用強烈的不規則幾何圖案組成。鋼結構總用鋼量高達12萬噸,混凝土總用量達35.75萬立方米。該工程造型獨特、結構新穎、高新技術含量大,在國內外均屬「高、難、精、尖」的特大型項目。
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國家游泳中心工程位於北京市奧林匹克公園B區,建築面積62828平方米,工程造價66060萬元,是2008年奧運會游泳、跳水、花樣游泳比賽用館。奧運會期間,承擔游泳、跳水、花樣游泳等比賽,賽後將成為一個多功能的大型水上運動中心,既可舉辦大型國際賽事,又能為公眾提供水上娛樂、運動、休閑、健身等服務。
國家游泳中心工程採取多種技術方案和措施,解決了施工中的大量技術難題,工程施工質量滿足了設計要求,實現了工程建設質量、安全和工期目標。其中,「新型多面體鋼架結構」造型復雜、構件數量大,施工中構件的製作、安裝、管理難度高,並實現了「三維空間快速測量定位」、「單桿+單球地面拼裝高空組裝」、「首次大量採用Q420C級國產高強鋼材」、「群頂同步卸載」四個方面的自主創新,項目施工綜合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並多次受到胡錦濤總書記等國家領導的高度稱贊。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大廈是一幢以辦公為主,集商貿、賓館、觀光、展覽及其他公共設施於一體的大型城市立體花園,該工程地塊面積30,000平方米,建築佔地面積14,4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81,600平方米。該項目的投資總額為83億人民幣,建造總承包價約為52億元人民幣。該大廈地下3層,地上101層,凈高492米,該大廈已經被國際高層建築與城市人居委員會認定為:人可到達高度和屋頂高度兩項世界第一。該大廈位於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中心區Z4-1街區,與金茂大廈相距僅40米。 該項目由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牽頭,聯合地方建築公司實施的工程總承包。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大廈已經於2008年中建成並投入運營。因該大廈採用了大量的新技術、新設備和新材料使得其安全性、舒適性、便捷性、人性化等指標均占據了全球超高層建築的首位,已被國際高層建築與城市人居委員會評定為「2008年全球最佳高層建築」已成為世界級的城市地標建築。
上海浦東國際金融大廈
上海浦東國際金融大廈(上海中銀大廈)座落於上海浦東陸家嘴銀城中路200號,在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南側,與上海的標志性建築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和金茂大廈遙相呼應,成鼎立之勢。
工程獨特的造型設計,創意來自於水晶及中國古錢幣的形狀,象徵財富、純潔、堅毅的高貴形象,充滿活力和欣欣向榮的立體動感,成為浦東乃至上海的又一跨世紀的標志性建築。屋頂配自直升飛機停機坪。是一座超高層現代化的智能建築。
首層大堂作為大廈的點睛部位,挑高26M,弧形玻璃慕牆跨越四個樓層的巨大室內空間,使整個大堂氣度非凡。鋼結構安裝工程是一亮點。工程量9200t,焊縫總長度8.5千米, 高強螺栓26萬棵。變截面、節點復雜。施工中採用了雙機抬吊,先吊梁後吊柱的逆向作業法,一鉤多吊法,移動式操作平台等施工技術。焊縫採用UT探傷檢驗100%合格,一級焊縫佔98.2%;高強螺栓連接中,一個節點螺栓群達320棵螺栓,實現一次穿孔成功。幕牆安裝是工程的另一亮點,幕牆總面積3.7萬M2變形面多,包括斜截面、橄欖形、結構復雜。斜面與橄欖形曲線交接處採用球鉸柔性連接,以適應直面與斜面在荷載作用下發生的各個方向的變形,很好地解決了復雜節點的防滲漏問題。

⑷ 中國減災工程有哪些

1、防洪抗旱工程(長江三峽、淮河太湖治理工程、黃河小浪底工程等)
2、防震抗震(加固震區中的鐵路和公路、加固水庫等工程都是)
3、滑坡泥石流及地裂縫防治工程(目前正在對長江三峽鏈子崖危岩體5處滑坡進行處理)
4、防沙治沙、森林火災和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三北」防護林、種植人工林)
5、農牧林業病蟲害防治工程(全國已經建立了縣級以上的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機構2400多個)

⑸ 急...求一篇有關土木工程防災的論文5000字左右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建議
我國地域遼闊,天氣變化萬千,洪水、颶風、龍卷風、地震等不可抗性災難頻發,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的傷害。近50年來,我國每年由地震、地質、旱澇、海洋、疫病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自然災害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我國防災減災的綜合能力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

我國目前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廣為覆蓋的氣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地面監測和觀測網,建立了氣象衛星、海洋衛星、陸地衛星系列,並正在建設減災小衛星星座系統。在氣象監測預報方面,建成了較先進的由地面氣象觀測站、太空站、各類天氣雷達及氣象衛星組成的大氣探測系統,建立了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現代化的氣象通信系統和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全國已形成了由國家、區域、省、地、縣五級分工合理、有機結合、逐級指導的基本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體系。為了監測江河洪水,國家組建了由數目眾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組成的水文監測網,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區洪澇災害易發區警戒水域遙感資料庫,將遙感技術在「八五」期間應用於洪災監測。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有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另外,利用現代科技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如農區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這些技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防災減災發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地震監測和抗震方面,組建了400多個地震觀測台站,「十五」期間進行了數字化改造,由48個國家級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國家數字測震台網和由300多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20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網以及若干個流動數字測震台網、數字強震台網構成了中國數字測震系統,建立了大震警報系統和地震前兆觀測系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監測預報系統,編制了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和震害預測圖,確定了52個城市作為國家重點防震城市,對全國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區的工程建築,實施綜合性震害防禦,對城市和大中型工礦企業的新建工程進行了抗震設防,完成了多條鐵路干線、主要輸油管線和多座骨幹電廠、大型煉油廠,一批重點骨幹鋼鐵企業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庫的抗震加固。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加強了對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質災害的勘查防治工作,採取了包括工程防禦體系、生物水保防禦體系、管理防護體系,社會管理體系和預測及報警體系在內的綜合防禦體系,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把生態建設與防災減災相結合,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田還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極大地防止和減輕了地質災害的危害和損失。全國已建立了25片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實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萬多條水土流失嚴重的小流域,開展了山水田林綜合治理。先後確立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平原農田防護林、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珠江流域防護林、遼河流域防護林、黃河中游防護林和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業生態工程。此外,還發射了「資源一號」、「資源二號」衛星,廣泛應用於資源勘查、防災減災、地質災害監測和科學試驗等領域。

二、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管理缺乏綜合協調

長期以來,我國的災害管理體制基本是以單一災種為主、分部門管理的模式,各涉災管理部門自成系統,各自為戰。由於沒有常設的綜合管理機構,各災種之間缺乏統一協調,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聯動,造成了許多弊端,如缺乏綜合系統的法規、技術體系政策與全局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規劃;缺少系統的、連續的防災減災思想指導,不利於部門之間協調;缺少綜合性的防災減災應急處置技術系統;缺少專門為災害救援的綜合型救援專家、技術型隊伍;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防災減災科學技術體系;信息公開和交流渠道不順暢;資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學決策評估支持系統與財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響防災減災實效。

2.投入不足 資金渠道單一

全國每年投入到防災減災科技研發和應用的經費十分有限,在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科研設備購置、防災工程建設、防災減災基礎研究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為我國防災減災科研基本依賴於財政撥款,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由於防災減災科研具有的社會效益遠遠大於近期經濟效益,很難吸引企業資金和社會資金主動投入,造成防災減災科技發展和技術推廣滯後。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廣的中間環節與適合防災減災工作規律的運行機制,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低,一些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率不足10%,嚴重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深入進行,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 科技資源尚待優化配置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氣象、地震、地質、環保等領域,由於缺乏宏觀協調管理及傳統的條塊分割現狀,一方面各領域主要關注本領域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研發工作主要局限於解決本領域存在的技術問題,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開發與應用水平發展很不平衡,在基礎地理信息、救災設備和隊伍建設方面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另一方面,儀器、設備、資料、數據等都由部門、單位甚至個人所有,不能實現資源共享共用,資源條件不能系統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無法形成合力和整體創新優勢。

4.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緩慢

一是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發展與應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災種的應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別較大,低水平重復研究較多;三是技術手段和裝備落後,監測能力不強,短期預測預報能力還較低;四是缺乏各類災害的科學評估模型和方法,災害信息共享應用和評估的技術急需完善;五是對一些重大災害的認識與防治技術,長期徘徊不前;六是現有科研結合國情實際不夠密切,科技整體支撐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災減災高水平科技人才匱乏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專業管理部門和科研機構中,基層防災減災機構普遍缺少技術應用人才,與我國防災減災工作重點結合不密切,特別缺乏防災減災領域的高層次、高水平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工程技術應用人才。另外,研究經費、待遇等方面條件較差,影響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隊伍的穩定與發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夠

缺乏統一的防災減災科普規劃,沒有固定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經常性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使防災減災科普缺乏系統性、連續性,致使我國社會公眾防災減災知識、防災減災意識的科普教育水平較低,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差,最終影響我三、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支撐的對策建議

1.建立統一綜合的防災減災組織保障體系

設置統一的具有危機管理性質的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機構,負責對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大政方針做出決策,逐步實現從部門為主的單一災種管理體制向政府和部門聯動、條塊結合的綜合應急管理體制轉變。

加強科技主管部門與涉災管理部門的協同,形成跨部門、跨地區、跨學科、多層次、分布式的協同管理職能和機制。

成立集合各災種、各專業及相關管理部門專家的顧問團體;建立防災減災決策的專家咨詢系統,為政府防災減災決策提供智力支撐。

2. 完善防災減災科技進步政策與創新機制

制定科技支撐防災減災辦法與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科技人才培養選拔等方面給予支持;將防災減災科普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和工作計劃,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級學校教育中適當引入防災減災課程及讀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災減災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機制、科技投入機制、成果轉化機制、政策激勵機制與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開展關鍵技術、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災減災領域的推廣應用。

3. 多渠道增加對防災減災的科技投入

將防災減災發展所需投入納入每年科技經費預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開發工作、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技術裝備、參加國際交流等。並使防災減災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不低於科技經費增長的總體水平。

建立社會防災減災基金,吸收企業、社會團體、公民及海外人士對防災減災的捐贈,按比例將部分基金用於科技投入。

用給予引導資金的方式,促進地方政府增加防災減災科技投入,引導技術開發機構與企業投資防災減災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4. 促進防災減災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的建設

藉助全國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建設,通過制定統一的標准和規范,整合全國各災害管理部門的分類災害信息資源,全天候運轉監測網;以網路技術為紐帶,積極推廣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控系統(R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技術,建設覆蓋至全國各鄉村的主要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充分應用數字化技術及網路技術,綜合集成防災減災各單位上報的災情信息,構建包括災害應急響應、災害信息分析、災害救援決策、救援信息反饋等在內的防災減災技術及信息資源平台。

5.加強防災減災科技能力與科技隊伍建設

通過科研體制改革和現代院所制度建設,進行課題制、首席專家負責制和科研經費預算等防災減災科技機構科研管理制度建設;鼓勵科研與地方防災減災需要緊密結合,開展自然災害綜合研究和治理;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研發防災減災技術和裝備,實現產業化;與管理部門合作,嘗試推廣先進的防災減災技術和管理方法,探索區域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模式;參與重點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試驗示範區建設。

在培養選拔高層次人才的基礎上,大力培訓一線工作的防災減災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改善基層技術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通過科研項目、激勵措施、分配製度、考核選拔等吸引和穩定人才隊伍,培育有競爭力的研究群體,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培養防災減災後備人才,逐步在我國高校中開辦防災減災專業教育。

6. 加強國內外防災減災科技交流與合作

鼓勵防災減災科研機構、管理部門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獲得先進的應用技術及管理經驗,追蹤最新技術。在跨國、跨區域的防災減災工程建設中,政府應積極協調,為項目實施提供幫助和保障。

⑹ 舉例說明中國防災減災的主要成就

汶川地震,四川地震,

⑺ 中國建築學會抗震防災分會的介紹

中國建築學會抗震防災分會成立於1978年5月,當時名為地震工程學術委員會,後改名為抗震防災分會。主要是舉行了多次學術交流活動、出版相關刊物,為中國的抗震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⑻ 中國的結構大師都有那些

1、容柏生(1930.8.27--)建築結構專家。廣東省珠海市人。1953年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總工程師。建築結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設計大師。

1983年在國內首創出新型的「超級構架」結構體系。1985年成功地在花崗岩殘積土層上用天然地基建成18層高建築。

1989年採用多項新技術及措施設計並建成63層高大廈,為當時國內最高的鋼筋混凝土高層房屋,其中無粘結部分預應力樓蓋的應用屬國際先進水平,設計和施工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江歡成,1938年1月生於廣東梅州市。工程結構專家,中國勘察設計大師。1957年梅州中學畢業,1963年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

主要業績有:上海東方明珠塔的設計總負責人,該塔以其完美的造型,獨特的結構,贏得國內外高度贊譽,成為上海市公認的城市標志;印尼雅加達塔(558米高)設計總負責人,在和世界一流建築師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上海金茂大廈業主的設計顧問組組長;作為主要設計者,第一次將30米直徑天線衛星地面站成功地設計在軟土地基上,獲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獎。

3、沈祖炎,曾任同濟大學副校長、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所長、國家土木工程防災重點實驗室主任、全國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及評估委員會主任、美國結構穩定研究委員會委員、國際橋梁與結構協會鋼木結構委員會委員等。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4、沈世釗,沈世釗教授致力於大跨空間結構新興領域的開拓,在「懸索結構體系及其解析理論」、「網殼結構非線性穩定」、「大跨柔性屋蓋風振動力響應」和「網殼結構在強震下的失效機理和動力穩定性」等前沿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他密切聯系工程實踐,結合重大工程創造性地設計了多項具有典型意義的大型空間結構。1990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5、張維岳,中國著名工程結構專家,長期從事板殼結構、高層建築結構、大跨度懸索及斜拉索空間結構,地下與防暴結構及抗震防災等方面的研究,成就和貢獻突出。曾任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結構研究所副所長、副院長,,現為中國建築科學院顧問總工程師,博士生導師。

⑼ 我國歷史上最成功的防災減災工程有哪些

都江堰之類的吧~~
如果是作文的話就寫中國長江防洪體系嘛、主寫三峽大壩~~再歌頌一下我黨的豐功偉業就ok了

與中國建築工程防災舉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州假山景觀設計工程 瀏覽:862
哈爾濱工程造價招聘 瀏覽:937
建築工程土建勞務分包 瀏覽:632
道路監理工程師 瀏覽:476
安徽工程大學機電學院在本校嗎 瀏覽:370
河北工程大學保研率多少 瀏覽:287
有學質量工程師的書嗎 瀏覽:479
康樂縣建築工程公司 瀏覽:569
助理工程師二級 瀏覽:872
注冊安全工程師初級考試時間 瀏覽:90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題研究 瀏覽:881
工程造價圖紙建模 瀏覽:888
遼寧恆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瀏覽:93
實行施工總承包的工程項目 瀏覽:737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興趣愛好 瀏覽:316
密歇根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專業 瀏覽:388
廣西交通工程質量監督站 瀏覽:31
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考研參考書目 瀏覽:858
有線電視工程建設管理條例 瀏覽:270
雲南工程監理公司排名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