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鶴山的經濟
2014年鶴山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30.76億元,增長6.9%,增速在江門地區排名第4;三次產業比例為三產比7.3:55:37.7。分行業看,第一產業增長3.9%,第二產業增長9.6%,第三產業增長3.2%,其中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77.2%,是拉動GDP增長的主要動力。 建國前,鶴山基本上是一個單一農業經濟縣,商品經濟不發達,境內交通不便,工業是家庭作坊式的小手工業,商業基本屬內向經營型。自然、地域培育了紅煙、茶葉這些鶴山著名特產,一業興,百業旺,煙、茶種植促進了煙、茶收購、加工、運銷業的發展,並逐步發展成為鶴山的支柱產業。據民國24年(1935年)《鶴山煙茶產銷狀況調查報告》(廣東省農林局)記載,在鶴山茶鼎盛時期的清道光年間,全縣茶園面積達8萬畝,年出口茶葉6萬擔,幾佔全省輸出總量的八九成。紅煙在清末民初時,每年出口值逾百萬金(白銀),銷往廣州約40萬元(毫銀)。抗日戰爭爆發後,鶴山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戰前萌芽的一點近代工業也於戰亂中被扼殺。但華南失陷,鶴山沒有成為敵占區,敵我邊緣地帶的獨特地理位置,使鶴山成了西南腹地與敵占區之間的交通孔道。廣州、中山、順德等地一些政府機關、金融機構、學校遷入縣境,國民政府機關、官員和四方商賈匯集於沙坪發國難財。沙坪一帶成了戰時貨物中轉站,一時間,酒樓、食肆、運館應運而生,僅沙坪,商鋪就增至1000餘家,地攤數千,在商業上出現了短暫的「興旺」。戰後,商業上這種畸形的「繁榮」便迅速衰退。到1949年,全縣工商戶減至1300戶,從業人員3000人,僅及戰前一半。工農業生產雖有過短暫的恢復,後又因國民政府忙於發動內戰,人民得不到休養生息,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工商企業倒閉,農業失收,社會經濟幾陷崩潰。1949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3622萬元(1980年不變價),人均112元,其中工業產值僅574萬元,占總產值不足16%,人均國民收入只100餘元。
新中國成立後,改革了生產關系,開展了大規模經濟建設,1950 - 1985年35年間,盡管經歷了曲折,出現過失誤,全縣經濟仍取得長足的發展。其發展過程,大體可分為4個時期。
1.經濟恢復和「一五」時期(1950 - 1957)。建國後,經3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期,全縣完成了土地改革,逐步建立起國營經濟,實現財政統一,解決了遺留的通貨膨脹問題,穩定了金融、物價,國民經濟迅速恢復、發展。1953年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展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5年間全縣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以全民所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5531萬元(1980年不變價,下同),比1949年增長52.7%,「一五」時期平均每年遞增8.8%,其中工業產值占總產值的20%,比1949年提高近5個百分點,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130萬元,比1949年增加1.2倍。
2.「大躍進」和國民經濟調整時期(1958 - 1965)。1958年貫徹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掀起「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高潮,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興建了一批水利骨幹工程,為農業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全民辦工業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鶴山縣地方工業建設。1960年工業產值比1957年翻了2翻。但由於不斷的「反右傾」,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和平均主義再度泛濫。據省有關部門在高鶴等12個縣調查統計,各級刮「共產風」的現金及實物折款,每個社平均66萬元,每戶平均72元,每人平均18.8元。「共產風」動搖了以隊為基礎的三級所有制,動搖了等價交換、按勞分配的原則,搞亂了一系列經濟政策,使經濟工作出現了一系列失誤。如1958年,全縣掀起的全民大煉鋼鐵高潮、大兵團深翻改土和大辦工業等,投入了巨大的人力,消耗了巨大的財力,造成了巨大的浪費,嚴重挫傷了群眾積極性,給縣經濟建設造成嚴重的惡果,出現了後來三年經濟困難。1961年起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落實農村各項經濟政策,農村體制下放,實行「三級所有制、隊為基礎」,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工業恢復計劃管理,實行按勞分配,恢復農村集市貿易,搞好市場購銷。經過3年調整,工農業生產取得了協調發展。1965年,工農業總產值7656萬元,比1957年增長38.4%。其中工業產值比1957年增長101%;糧食總產達9.11萬噸,比1957年增加34.2%;財政收入1377萬元,比1957年增長6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261萬元,比1957年增加53%。
3.「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 - 1977)。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在全國全面展開,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經濟建設。學生「停課鬧革命」、工人「停產鬧革命」,領導機構癱瘓,工業生產一度受到沖擊,出現連續4年下降,1970年比1966年下降3%。在農村,由於廣大農民和農村幹部對「左」傾思想抵制,堅守生產崗位,加之調整時期為發展農業生產打下較好基礎,全縣農業生產仍能保持增長。1970年農業產值比1966年增長25.8%。「四五」時期,經濟管理機構相繼恢復、健全,工農業生產緩慢恢復、回升。1977年工農業生產總值1.44億元,比1970年增長42%。其中工業生產值5656萬元,農業產值8720萬元,分別比1970年增長82.2%和24.3%,社會商品零售總額7064萬元,比1970年增長48.7%。
建國後至1978年近30年間,全縣經濟雖有一定發展,但由於長期以來受到「左」的思想影響,政策、體制多變,加之經濟底子薄,經濟發展仍相當緩慢,工農業總產值年平遞增5.1%。工業仍跳不出「五小」工業(小農機、小紡織、小化工、小水電、小五金)圈子,農業一直未能擺脫自給半自給的自然經濟困境,農村生產率低,農產品商品率低,農民收入低,1978年社會生產總值1.52億元,人均國民收入406元。
4.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新時期(1978 - 1985)。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後,隨即在全縣開展撥亂反正,落實幹部政策、知識分子政策、僑務政策、平反冤假錯案工作。1978年開展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又開展批判「兩個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的錯誤思想,解決了部分幹部思想僵化、半僵化的問題。把被「四人幫」顛倒、歪曲、篡改了的方針、政策、理論糾正過來,恢復、發揚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和群眾路線的工作作風,實現了工作重點的轉變。在經濟工作中實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方針,全面推行經濟體制改革。 鶴山市氣候宜人,土地肥沃,耕作條件優越,歷來是廣東省商品糧基地。鶴山市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三高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使傳統農業向商品化、基地化、現代化方向發展。初步建成優質糧、蔬菜、西瓜、粉葛、水果、生豬、三鳥、水產、花卉苗木、木薯十大農產品基地。
建國前由於受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水利設施落後,加上境內交通不便,農業長期處於封閉式的自供自給的小農經濟中,農業生產水平低下,歷史上就是一個缺糧縣。水稻、紅煙、茶和桑仔為本縣傳統大宗農產品,1949年糧食總產44716噸,農業總產值1567萬元(當年價),農民人均產值僅92元。
建國後,變革生產關系,大力興修水利,推行科學種田,發展農業機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不斷發展,傳統的以糧為一的單一農業逐步向多元的開發性農業發展。1985年,農業總產值9905萬元(1980年不變價),農民人均產值374.5元,按可比價比1949年分別增加2.5倍和3.1倍。農村經濟總收入1.9億余元,農村人均收入484元,分別比1978年增加3.25倍和2.67倍。
2010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產值224686 萬元,比上年增長(可比價)4.70 %。其中,農業產值81361萬元,比上年增長4.20 %,林業產值9723萬元,比上年增長43.00 %,牧業產值96051萬元,比上年增長3.60 %,漁業產值34911萬元,比上年增長1.70%,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640萬元,比上年增長1.10%。
「十一五」落實各項強農惠農資金9962萬元。種養產值比重由2005年的56︰44調整為36︰64,獲得「生豬調出大縣」稱號。「十一五」期間,共改造低產農田1.7萬畝,低產魚塘6060畝。新增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1家、江門市級6家,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5家,農業產業化組織共帶動農戶1.97萬戶,戶均增收7602元。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企業23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0個,綠色食品認證2個。編制完成了《鶴山市現代農業總體規劃》、《雙合現代農業示範園總體規劃》。完成了一批省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和省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沙坪聯圍泵站更新改造工程順利推進。 鶴山的工業,在建國前僅有一些以農副產品加工和修理業為主的小手工業,產品以茶葉、煙絲、醬油、工藝獅頭等較為著名。民國12年(1923年)出現了印刷、土法造紙等行業。民國14年,沙坪興辦光明電燈公司,協隆米機,開始了鶴山近代工業。但自30年代起,連年戰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工業發展緩慢。到1949年,全縣僅有54家規模小、設備簡陋、生產水平低的輕工業和手工業小廠(場),職工770人,全年工業總產值僅有771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下同),占當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21.3%,主要產品是一些鐵木農具、傢具、竹器製品、煙絲、茶葉、醬油、面豉等手工業產品。
建國後,人民政府積極發展地方工業。1953年國家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建設。1956年完成對私營工商業改造,全縣24個私營工業企業轉為公私合營,660個手工業個體勞動者先後組成48個生產合作社(組)。這一時期,全縣興辦起棉織、制磚、印刷、農機、煙絲、木器加工等13家地方國營工業企業。1958年貫徹「全民辦工業」方針,縣地方工業有了較大的發展,但自後20年間,受「左」的路線干擾,工業發展曲折、緩慢,到1978年,全縣工業企業共有138家,職工人數5470人,全年工業總產值581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2.6%,20年間,平均每年僅增長5%。
改革開放,給鶴山工業帶來新的轉機。貫徹「依靠科技,實行工業興縣」方針,調整工業結構,加大投資力度,大力發展以紡織業為主的現代工業。1980 -1985年,全縣獨立核算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462萬元,是過去30年總投資的1.36倍。到1984年共引進價值696萬美元的先進設備和先進技術,推動了工業技術進步,加速了產品更新換代,為全縣工業發展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已實現了由傳統手工業向機械化、半機械化生產的現代工業的轉變。全縣工業初具規模,擁有紡織、服裝、建材、五金、造紙、磷肥、化工、水泥、掛車、機械、電子、電機、燈飾、煙絲、塑料、印刷、製鞋、釀酒、食品等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工業企業2300家,職工1萬多人。主要工業產品50多種,名優產品30多個。其中國優產品1個,省優產品8個,棉布、毛巾、羊毛衫、毛毯、服裝等7個產品被列為省優等出口產品。工業出口產品佔全縣出口量的82%。1985年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2578萬元,占當年工農業總產值的69.5%,比1949年增加38倍。其中紡織工業總產值超過1億元,占當年工業總產值的49.8%。「六·五」期間,工業每年平均以25%速度增長,高於全省的15.5%,1985年實現利稅3364萬元,為同期投資總額的129%,比1980年增長2.1倍,出口創匯摺合人民幣452萬元。
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保持較高增長速度。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66.59億元,增長15.1%。增幅居江門四市三區首位。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15.31億元,同比增長26.6%;其中:輕工業產值178.46億元,增長14.8%;重工業產值136.85億元,增長19.1%。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0.91億元,增長6.5%;股份制企業125.88億元,增長21.7%;外商及港澳台企業產值179.31億元,增長12.6%,其他經濟類型9.2億元,增長32.2%。工業銷售產值293.79億元,增長10.5%%,工業產銷率為93.18%,下降1.91%。我市規模以上重大行業中,紡織業完成產值19.32億元,下降0.28%;金屬製品業完成產值39.82億元,增長9.2%%,占總產值比重為12.63%;電氣機械與器材製造業完成產值37.47億元,增長15.9%;印刷業完成產值28.67億元,增長12.5%;皮具及其製品完成產值22.47億元,增長13.9%;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產值11.24億元,增長46.7%,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產值37.79億元,增長30.2%,占總產值比重為12%;規模以上產值增幅超過25%的鎮有雙合、鶴城、桃源、龍口四個鎮。年產值超過1億元以上,而且增長速度超過30%企業有21家。億元產值的工業企業67家,比上年增加4家。全市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96家,凈增加58家。工業用電量達到14.76億千瓦時,增長2.7%。
2009年末全市私營企業2514戶,注冊資金38.77億元,分別增長9.1%和25.6%;個體工商戶16606戶,注冊資金4.05億元,分別微降0.5%和增長9.6%。全市民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5家,產值132.49億元,增長26.6%,增加值25.66億元,增長24%。全年新上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10家,產值2.94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8.78%。 2009年實際利用外資1.77億美元,增長15.4%。新批企業數11間,增資企業數18間。合同利用外資金額0.25億美元,下降89.3%。
美雅集團公司成為世界最大的毛毯生產企業,銀雨燈飾有限公司為世界較大的燈飾生產企業,雅圖仕印刷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印刷企業之一。美雅拉舍爾毛毯、華山泉礦泉水、比力奇電熱水器、鶴山電機、明可達台燈、東古醬油、勝利廚具及鞋類、燈飾、制傘、時裝等一大批優質產品飲譽中外市場,近200個產品榮獲省以上名優新產品稱號。
2009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66.59億元,增長15.1%,增幅居江門四市三區首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15.31億元,增長16.6%。主導產業穩步發展,工業生產值超億元企業共67家,比上年增加4家。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比例演進為8.2:56.1:35.7。內外源經濟協調發展。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民營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32.49億元,增長26.6%。 全年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21個,實現建築業增加值2.73億元,增長13.1%。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48.58萬平方米,增長9.5%。房屋竣工面積91.92萬平方米,下降2.1%。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房地產投資大幅增長,09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34億元,增長20.3%。按投資結構分,其中基本建設投資20.52億元,增長2.65倍,更新改造投資15.05億元,增長12%;其他投資10.82億元,下降21.3%,房地產投資21.94億元,下降8.7%。
按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0.13億元, 下降52.3%;第二產業投資22.32億元, 下降6.2%;,第三產業投資45.89億元,增長40%%。
全年完成房地產投資21.94億元,下降8.7%。商品房施工面積190.2萬平方米,增長35.9%,商品房竣工面積58.42萬平方米,增長1.28倍,商品房銷售面積79.03萬平方米,增長96.2%%,商品房銷售額35.58億元,增長1.3倍,商品房空置面積5.7萬平方米,增長18.75%。 第三產業成為鶴山發展的新亮點。通訊、電子、汽車、住房等高檔、大額商品銷售暢旺,新的消費熱點加快形成。交通運輸、旅遊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金融證券、保險、信息、中介、社區服務等新興行業發展迅速。
2009年,全市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37.3%。消費市場需求暢旺,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實現增加值22.6億元,直接拉動GDP增長2.1個百分點。房地產業完成投資21.94億元。商品房銷售面積79萬平方米,增長96.2%,商品房銷售金額35.58億元,增長1.3倍。啟動市現代物流中心建設,完成《鶴山物流園鐵路貨場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開展廣珠鐵路鶴山站場擴大的申報工作。
2010年房地產、金融、旅遊、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繼續發展壯大。2010年服務業增加值達58.12億元,五年年均增長10.7%。房地產業成為服務業的重要支撐,「十一五」時期全市房地產固定資產投資83.58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7.5%,商品房銷售面積238萬平方米,銷售金額113億元。金融運行平穩,對經濟增長支持力度加大,2010年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達114.41億元,比2005年增長2.6倍。郵政儲蓄銀行鶴山支行、交通銀行鶴山支行、國民小額貸款公司開業營運,保險證券機構大幅增加,獲「廣東省金融穩定獎」。2010年旅遊總收入13.59億元,比「十五」期末增長1.63倍。市現代物流中心成功納入省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重點工程和省現代產業500強項目,被認定為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貳』 中國鶴山沙坪新村街的歷史(以前是什麼來的;如何發展的)
朋友我只能找到這些了;
鶴山市位於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與南海、順德隔江相望,325國道、江鶴和佛開高速公路、江肇公路縱橫貫穿全市,水陸交通便利。鶴山於公元l732年(雍正十年)建縣,因市內有山形似仙鶴而得名。建國後曾與高明縣合稱高鶴縣,1982年恢復鶴山縣建制。1993年11月撤縣設市,下轄11個鎮,2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12個村民委員會,l0個三峽庫區移民村。市人民政府駐沙坪鎮,規劃控制面積81.4平方公里,現建成面積15.7平方公里。
鶴山地理位置,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北緯22.29度--22.52度,東經l12.28度--ll3.25度),屬南亞熱帶季風區,境內具有海洋氣候特徵,溫、光、熱、雨量充足,四季宜種。年平均日照l789時,年日照率達40.1%日照時數,帶來太陽幅射熱量大,年平均幅射量l04.08千卡/厘米。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2.8℃,年平均降雨量l700公釐左右,夏秋多台風暴雨,無霜期為365天,冬春有冷空氣侵襲和偶有奇寒,無霜期長。鶴山緊靠西江,境內河流眾多,主要河流有7條,全長共187.8公里,流域面積1003.28平方公里,除沙坪河屬西江交流外,其餘均屬潭江水系。
鶴山總面積ll08.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6萬人,男女性別比100:100.1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21人。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常住人口有45.56萬人,全市人口以漢族為主,有壯族、瑤族、回族等29個少數民族。
鶴山有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36.2萬,分布於51個國家和地區,是全國著名僑鄉之一。
鶴山市屬珠三角經濟圈發展中城市之一。鶴山市委、市政府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科學規劃,集約發展,科學創新,生態優先」的方針,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深化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山水園林城市,努力建設富強鶴山、文明鶴山、生態鶴山、和諧鶴山。2005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7.7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8.34億元,第二產業47.41億元,第三產業31.9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4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85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44元。2006年上半年實現生產總值49.2億元,增速高於全省和江門市平均水平。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93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2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2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353元。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科技、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鶴山市先後跨入全國80個小康縣(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等先進行列,國家火炬計劃新材料產業基地、榮獲全國體育先進縣(市)、全國「愛心獻功臣」先進市、全國綠化百佳縣(市)、省衛生城市、省雙擁模範市、省教育「兩基」先進縣(市)稱號。
鶴山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化城市。在工業發展方面,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近幾年,鶴山市著力構築工業發展平台。加快工業園區建設,使園區經濟成為主要經濟增長點,以國家火炬計劃新材料基地為「點」,江沙工業走廊(江肇公路)和325國道為「線」,各鎮工業園區為「面」,拓寬工業發展新載體。重點發展好國家火炬計劃新材料基地鶴山園區這個品牌,創新開發模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建設好鶴城-共和園區,規劃好龍口-桃源園區,使之成為外資、民資投資的新熱點,爭取在「十一五」期間將其建設成初具規模的產業園,成為鶴山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主平台。以國家火炬計劃新材料產業基地為龍頭,帶動以紡織,製鞋、印刷、機電、五金、食品、建材、造紙、電子、廚具、燈飾、制傘等產業加快發展。以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和效益為核心,按照投資密度、產業鏈延伸度、財稅貢獻率、資源消耗率、就業按置率和對環境影響等六條標准,嚴把項目質量關,提高產業素質和競爭力,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2005年鶴山市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9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45.5億元,全社會工業增加值45.1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5.5億元,工業銷售產值142.8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11家。2005年全市新上、增資項目272個,計劃總投資41億元,其中投資規模超1000萬元的項目111個,超5000萬元的項目18個,超億元的項目4個。企業自主創新能逐步增強,有7個企業創建了9個省著名商標品牌。2006年上半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6.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88.1億元,全市新上和增資各類投資項目153個,計劃投資總額超52.53億元。目前,全市工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31家,其中雅圖仕印刷有限公司超10億元,銀雨燈飾有限公司、美雅股份有限公司超5億元。民營經濟發展較快。2005年末全市私企業1435戶,個體工商戶12989戶,規模以上民營工業產值53億元。
鶴山市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將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作為重點,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堅持科技興農,提高土地產出水平,大力發展精細農業、集約農業、訂單農業和特色農業,促使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轉變,努力將我市打造成為港澳及珠三角大城市群提供綠色、環保及無公害鮮活農產品的基地。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建立農業標准化體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促進農業生產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提高競爭力和綜合效益。近幾年來,鶴山市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三高」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使傳統農業向商品化、基地化、現代化方向發展。發展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新格局,積極探索」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現已建成生豬、三鳥、水產、蔬菜、西瓜、優質水果、鴕鳥、珍禽等產品生產基地,大批農副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全市實現造林綠化達標工作,森林覆蓋率達47.6%。西江大堤五期加固整治工程以及沙坪水閘除險加固達標工程己告竣工。2005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15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55.3億元。2006年上半年全市農業總產值6.8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58.37億元。
外貿、金融、財政以及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有所。2005年外貿出口總額6.54億美元,其中一般貿易出口2.37億美元,加工貿易出口4.1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7738萬美元,合同外資金額1.64億元美元;稅收總收入9.51億元,其中國稅國內稅收收入5.35億元,地稅收入3.35億元;實現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85億元;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12.31億元。2006年上半年全市外貿出口總額3.57億美元,其中一般貿易出口1.52億美元,加工貿易出口2.0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754萬美元,合同外資金額9917萬美元;2006年上半年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29億元,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19.2億元。 第三產業中房地產業發展較快,2005年鶴山碧桂園完成投資3.5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44元;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69609人、失業保險51419人、醫療保險32738人、工傷保險57730人、生育保險52300人。
鶴山市著力優化投資環境,加強交通、通訊、能源、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2005年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億元;「十五」期間全市累計固定資產投資115億元。2005年,全市公路建設投資2.2億元,實現公路網路化、硬底化,現有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885.8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達到79.95公里,鶴山港是國家一類口岸,市內每天有高速豪華客輪與香港對開,港口可停泊3000噸級貨輪,年吞吐量160萬噸;郵電通訊實現城鄉電話交換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固定電話裝機總容量超14.9萬門,電話普及率為111.7℅,手機用戶25.3萬戶,互聯網用戶1.72萬戶,建立了政府電子政務專網平台;2005年全市電網建設及改造投入1.15億元,完成鶴山主變電工程、古勞擴建主變電工程、35項農網改造工程和15配網工程等。
教育、科技、衛生、文化、旅遊等各項事業得到較快發展。創建省一級學校5所、江門市一級學校5所、鶴山市一級學校6所。教育質量穩步提高,高考成績穩居全省前列。2005年我市被列入國家星火計劃項目1項、省科技計劃項目4項、江門市科技計劃項目13項、獲得江門市科技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全年專利申請量210項。全市農村合作醫療參保覆蓋率達77.9%,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18.92萬人,參保率排在江門市前列。文化活動蓬勃開展,承辦了省第七屆龍獅大賽、舉辦了「冼星海誕辰100周年暨抗戰勝利60周年文藝活動」、「市慈善表彰文藝晚會」等大型文化活動。鶴山市充分利用旅遊資源,加快發展旅遊事業,旅遊設施不斷完善,服務質量不斷提高,建起四星級的雁山酒店等一批高標準的賓館,開發了大雁山風景區、馬山、仙鶴湖、古勞水鄉等旅遊景點和東坡亭、鐵夫畫閣等旅遊度假勝地和人文景觀。近年來,鎮級還增加了共和高爾夫球場、鶴城祥興休閑農庄、色色會所等生態旅遊、農業觀光旅遊項目,吸引了中外眾多遊客前來旅遊觀光。
『叄』 民國以前城市人如何養老
鶴山市位於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與南海、順德隔江相望,325國道、江鶴和佛開高速公路、江肇公路縱橫貫穿全市,水陸交通便利。鶴山於公元l732年(雍正十年)建縣,因市內有山形似仙鶴而得名。建國後曾與高明縣合稱高鶴縣,1982年恢復鶴山縣建制。1993年11月撤縣設市,下轄11個鎮,2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12個村民委員會,l0個三峽庫區移民村。市人民政府駐沙坪鎮,規劃控制面積81.4平方公里,現建成面積15.7平方公里。
鶴山地理位置,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北緯22.29度--22.52度,東經l12.28度--ll3.25度),屬南亞熱帶季風區,境內具有海洋氣候特徵,溫、光、熱、雨量充足,四季宜種。年平均日照l789時,年日照率達40.1%日照時數,帶來太陽幅射熱量大,年平均幅射量l04.08千卡/厘米。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2.8℃,年平均降雨量l700公釐左右,夏秋多台風暴雨,無霜期為365天,冬春有冷空氣侵襲和偶有奇寒,無霜期長。鶴山緊靠西江,境內河流眾多,主要河流有7條,全長共187.8公里,流域面積1003.28平方公里,除沙坪河屬西江交流外,其餘均屬潭江水系。
鶴山總面積ll08.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6萬人,男女性別比100:100.1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21人。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常住人口有45.56萬人,全市人口以漢族為主,有壯族、瑤族、回族等29個少數民族。
鶴山有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36.2萬,分布於51個國家和地區,是全國著名僑鄉之一。
鶴山市屬珠三角經濟圈發展中城市之一。鶴山市委、市政府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科學規劃,集約發展,科學創新,生態優先」的方針,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深化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山水園林城市,努力建設富強鶴山、文明鶴山、生態鶴山、和諧鶴山。2005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7.7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8.34億元,第二產業47.41億元,第三產業31.9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4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85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44元。2006年上半年實現生產總值49.2億元,增速高於全省和江門市平均水平。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93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2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2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353元。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科技、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鶴山市先後跨入全國80個小康縣(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等先進行列,國家火炬計劃新材料產業基地、榮獲全國體育先進縣(市)、全國「愛心獻功臣」先進市、全國綠化百佳縣(市)、省衛生城市、省雙擁模範市、省教育「兩基」先進縣(市)稱號。
鶴山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化城市。在工業發展方面,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近幾年,鶴山市著力構築工業發展平台。加快工業園區建設,使園區經濟成為主要經濟增長點,以國家火炬計劃新材料基地為「點」,江沙工業走廊(江肇公路)和325國道為「線」,各鎮工業園區為「面」,拓寬工業發展新載體。重點發展好國家火炬計劃新材料基地鶴山園區這個品牌,創新開發模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建設好鶴城-共和園區,規劃好龍口-桃源園區,使之成為外資、民資投資的新熱點,爭取在「十一五」期間將其建設成初具規模的產業園,成為鶴山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主平台。以國家火炬計劃新材料產業基地為龍頭,帶動以紡織,製鞋、印刷、機電、五金、食品、建材、造紙、電子、廚具、燈飾、制傘等產業加快發展。以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和效益為核心,按照投資密度、產業鏈延伸度、財稅貢獻率、資源消耗率、就業按置率和對環境影響等六條標准,嚴把項目質量關,提高產業素質和競爭力,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2005年鶴山市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9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45.5億元,全社會工業增加值45.1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5.5億元,工業銷售產值142.8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11家。2005年全市新上、增資項目272個,計劃總投資41億元,其中投資規模超1000萬元的項目111個,超5000萬元的項目18個,超億元的項目4個。企業自主創新能逐步增強,有7個企業創建了9個省著名商標品牌。2006年上半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6.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88.1億元,全市新上和增資各類投資項目153個,計劃投資總額超52.53億元。目前,全市工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31家,其中雅圖仕印刷有限公司超10億元,銀雨燈飾有限公司、美雅股份有限公司超5億元。民營經濟發展較快。2005年末全市私企業1435戶,個體工商戶12989戶,規模以上民營工業產值53億元。
鶴山市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將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作為重點,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堅持科技興農,提高土地產出水平,大力發展精細農業、集約農業、訂單農業和特色農業,促使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轉變,努力將我市打造成為港澳及珠三角大城市群提供綠色、環保及無公害鮮活農產品的基地。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建立農業標准化體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促進農業生產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提高競爭力和綜合效益。近幾年來,鶴山市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三高」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使傳統農業向商品化、基地化、現代化方向發展。發展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新格局,積極探索」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現已建成生豬、三鳥、水產、蔬菜、西瓜、優質水果、鴕鳥、珍禽等產品生產基地,大批農副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全市實現造林綠化達標工作,森林覆蓋率達47.6%。西江大堤五期加固整治工程以及沙坪水閘除險加固達標工程己告竣工。2005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15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55.3億元。2006年上半年全市農業總產值6.8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58.37億元。
外貿、金融、財政以及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有所。2005年外貿出口總額6.54億美元,其中一般貿易出口2.37億美元,加工貿易出口4.1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7738萬美元,合同外資金額1.64億元美元;稅收總收入9.51億元,其中國稅國內稅收收入5.35億元,地稅收入3.35億元;實現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85億元;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12.31億元。2006年上半年全市外貿出口總額3.57億美元,其中一般貿易出口1.52億美元,加工貿易出口2.0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754萬美元,合同外資金額9917萬美元;2006年上半年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29億元,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19.2億元。 第三產業中房地產業發展較快,2005年鶴山碧桂園完成投資3.5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44元;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69609人、失業保險51419人、醫療保險32738人、工傷保險57730人、生育保險52300人。
鶴山市著力優化投資環境,加強交通、通訊、能源、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2005年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億元;「十五」期間全市累計固定資產投資115億元。2005年,全市公路建設投資2.2億元,實現公路網路化、硬底化,現有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885.8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達到79.95公里,鶴山港是國家一類口岸,市內每天有高速豪華客輪與香港對開,港口可停泊3000噸級貨輪,年吞吐量160萬噸;郵電通訊實現城鄉電話交換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固定電話裝機總容量超14.9萬門,電話普及率為111.7℅,手機用戶25.3萬戶,互聯網用戶1.72萬戶,建立了政府電子政務專網平台;2005年全市電網建設及改造投入1.15億元,完成鶴山主變電工程、古勞擴建主變電工程、35項農網改造工程和15配網工程等。
教育、科技、衛生、文化、旅遊等各項事業得到較快發展。創建省一級學校5所、江門市一級學校5所、鶴山市一級學校6所。教育質量穩步提高,高考成績穩居全省前列。2005年我市被列入國家星火計劃項目1項、省科技計劃項目4項、江門市科技計劃項目13項、獲得江門市科技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全年專利申請量210項。全市農村合作醫療參保覆蓋率達77.9%,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18.92萬人,參保率排在江門市前列。文化活動蓬勃開展,承辦了省第七屆龍獅大賽、舉辦了「冼星海誕辰100周年暨抗戰勝利60周年文藝活動」、「市慈善表彰文藝晚會」等大型文化活動。鶴山市充分利用旅遊資源,加快發展旅遊事業,旅遊設施不斷完善,服務質量不斷提高,建起四星級的雁山酒店等一批高標準的賓館,開發了大雁山風景區、馬山、仙鶴湖、古勞水鄉等旅遊景點和東坡亭、鐵夫畫閣等旅遊度假勝地和人文景觀。近年來,鎮級還增加了共和高爾夫球場、鶴城祥興休閑農庄、色色會所等生態旅遊、農業觀光旅遊項目,吸引了中外眾多遊客前來旅遊觀光。
『肆』 江門鶴山桃源鎮的歷史
桃源鎮-歷史沿革
桃源鎮位於鶴山市區西南5千米處。清屬古勞都,1912-1953年為鶴山縣一區,1954年改屬二區,1957年稱桃源鄉,1958年稱桃源人民公社,1959年並入龍口公社,1961年復置桃源公社,1983年稱桃源區,1986年稱現名。鎮區(桃源圩)始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因圩南一古廟四周廣植桃樹而得桃源之名。
[編輯本段]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桃源鎮
基本概況
鶴山市位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西緣。總面積1108平方千米。總人口36萬人(2003年)。鶴山市轄1個街道,10個鎮:沙坪街道、龍口鎮、雅瑤鎮、古勞鎮、桃源鎮、鶴城鎮、共和鎮、址山鎮、宅梧鎮、雲鄉鎮、雙合鎮。市人民政府駐沙坪街道,郵編:529711。代碼:440784。區號:0750。拼音:Heshan Shi。 桃源鎮位於珠三角腹地,距鶴山市城區3公里,325國道橫貫全境,佛開高速公路、興建中的江肇高速公路、廣珠鐵路越過境內。全鎮總面積54平方公里,轄11個村委會和2個社區,常住人口2.2萬人,旅外華僑、港澳台同胞1.8萬人,外來人口1萬多人。2007年及2008年,桃源鎮連續兩年被評為江門市招商引資先進單位、江門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先進單位。 2008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28億元,比2007年(下同)增長15%;社會總產出41.1億元,增長20.5%;其中第一產業產值1.61億元,增長22%;第二產業產值31.47億元,增長20.5%;第三產業產值8.02億元,增長20%;地方財政收入4860.7萬元,增長32.43%;農村經濟總收入21.6億元,增長11.2%;農村人均純收入6992元,增長4.5%。
經濟概況
2004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5.28億元,比2003年增長10%;社會總產出25.72億元,增長18.5%,其中,工業總產值20.05億元,增長20.4%,農業總產值1.02億元,增長5.2%;新上、增資擴建項目20個,實際到位資金合共3.13億元,其中外資1886萬美元。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桃源鎮已形成了三業齊飛的發展勢頭。農業方面,桃源鎮擁有了一批生產規模較大的「三高」農業生產基地,包括年上市雞苗500萬羽的國榮雞苗孵化場,年上市肉豬1萬頭的美德洲農場和開發山地5300畝、被列為國家財政部農業科技推廣示範基地的桃源「三高農業品牌」——甘棠花木基地。工業方面,外資企業與民營企業已漸成氣候,其中外資企業有30多家,民營企業有180家,構成了以電子電器、新型材料、紡織制衣、五金制傘等產業為主導的工業體系,並涌現出北豐、聯塑、法羅力·比力奇、安柏、康佰、制傘等工業品牌。第三產業方面,君威酒店的落成開業,桃花源商住區和桃源影劇院的相繼落戶,以及色色會所,馬山風景區和金峽水庫度假村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進一步鞏固了第三產業在桃源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工業經濟長足進步 工業方面,桃源鎮擁有較大規模的外資、民營企業共300多家,形成了以電子電器、五金制傘、紡織制衣、新型材料等為主要產業的工業體系,並成功打造了北豐家用紡織、聯塑管道、法羅力比力奇水暖設備、桃源彩傘等四大龍頭工業。其中,制傘業是桃源鎮的特色傳統產業。目前,該鎮已成為華南地區配套齊全的傘具生產基地、出口集散地和行業信息交流中心,並於2007年強勢啟動「桃源彩傘」區域品牌。此外,桃源鎮著力完善工業配套設施,以新325國道為軸線,高起點、高標准規劃開發了富民、建桃、德勝等三個工業園,各園的路網、電網、供水等工業配套已全面完善。 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 三農工作方面,桃源按照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要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進農業產業提升,深化農業保障機制,以整治農村環境衛生作為切入點,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特色產業方面,甘棠花木基地被列為國家財政部農業科技推廣示範基地,種植面積突破6000畝;茶科所「金馬牌」桔普茶被評為江門市20個優秀旅遊商品和「2007江門市五邑八寶(特產)」之一;年上市雞苗500萬羽的國榮雞苗孵化場和總種植面積達500畝的無公害蔬菜示範基地等也屬較具規模的「三高農業品牌」。 第三產業全面發展 第三產業方面,桃源文化廣場、桃源影劇院已相繼建成,三星級君威酒店是全市為數不多的星級酒店之一,鎮區三大高品質商住樓盤建設如火如荼,投資近億元、佔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全市第一家經營日本料理的綜合性特色酒店----椰林酒店正式開業。桃源墟鎮逐漸形成以富源大道為主幹道的新興文化商貿區。同時,積極配合市委、市政府城區發展規劃,大力推進「桃源組團」的落實和「服務江門、輻射珠三角、面向粵西和大西南」的現代物流中心建設,以進一步增強桃源鎮的綜合競爭力。
歷史沿革
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置鶴山縣。因縣內有山如鶴而得名。 1993年11月8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3]208號)撤銷鶴山縣,設立鶴山市。 2000年,鶴山市轄12個鎮:古勞鎮、雙合鎮、沙坪鎮、雅瑤鎮、龍口鎮、宅梧鎮、共和鎮、址山鎮、雲鄉鎮、鶴城鎮、桃源鎮、合成鎮。總人口405779人,各鎮人口: 沙坪鎮 143888 龍口鎮 35888 雅瑤鎮 35236 古勞鎮 32148 桃源鎮 24333 鶴城鎮 29649 共和鎮 23929 址山鎮 26541 宅梧鎮 32354 雲鄉鎮 4315 雙合鎮 9798 合成鎮 7700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鶴山市轄11個鎮(沙坪、雅瑤、共和、桃源、址山、雲鄉、鶴城、宅梧、雙合、龍口、古勞)。截至2005年12月31日,鶴山市轄11個鎮(沙坪、雅瑤、共和、桃源、址山、雲鄉、鶴城、宅梧、雙合、龍口、古勞)。2007年,撤銷沙坪鎮,設立沙坪街道。4月19日,沙坪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成立。
文化與名人
王老吉涼茶 「老老實實王老吉」,這是家喻戶曉的廣東王老吉涼茶廣告語。但這也是王老吉始創人的寫照,王老吉始創人為桃源鎮錢塘人王澤邦,又名王阿吉。清道光年間,王阿吉為草葯醫生,與其子不斷探索,以崗梅根、金櫻根等10餘種山草葯,配製成獨家涼茶,在桃源圩以大碗茶形式擺檔。因卓有功效,故極受歡迎,生意興隆,且馳名遠近。清道光8年(1828),王阿吉全家遷廣州,在十三行靖遠街開設「王老吉」涼茶店,經營方式照舊。由於療效優異,適用面廣,價格低廉,飲用方便,不久風靡羊城。1840年,始出售袋裝涼茶。至其第三代時,「王老吉涼茶」已行銷全球華人地區,其孫王裕恆1870至港,在文武廟設店,市道興旺。隨社會發展,「王老吉涼茶」劑型也不斷推陳出新,20世紀60年代中期,製成涼茶精,1988年又濃縮成沖劑,飲用更為方便。 竹朗金龍 鶴山市最負盛名的舞龍要數桃源鎮竹朗的金龍。竹朗的舞龍習俗相傳已有200多年。竹朗的金龍以龍頭到龍尾都用金黃色飾物,故稱「金龍」。金龍全長102米,龍頭龍尾各重五六十斤。每次出動要動員70多人,表演時舞龍與舞獅同台演出,還配上龍珠、鰲魚、鯉魚等行當,表演「翻龍肚」、「金龍追獅」、「獅子洗龍須」、「魚鰲游龍門」、「鯉魚跳龍門」等套路,場面壯觀,氣勢魁宏,充分體現我市民間文化藝術之精華。每年中秋節或喜慶,舞龍是竹朗人最喜愛的活動,青壯年男子幾乎全部出動,老人、婦女結隊觀看,附近順德、南海、高明的客人及親友都來捧場。其時,鑼鼓鞭炮喝彩鼓掌響成一片,呈現出熱烈、歡樂、祥和的氣氛。雅瑤鎮陳山村每年農歷8月底都要舉行一連三晚別開生面的舞龍活動,他們的龍不點燈燭,而是在龍身上插滿點燃的香火,在夜間看去宛如一條繁星萬點的銀河,叫做香火龍,遠看尤為壯觀。陳山分有幾個里,各個里都有門樓,龍經門樓側身而過,村裡人在門樓等候,給龍灌酒,灌龍酒時,大家都一飲而盡。鶴山民間舞龍活動相當普遍,歷代相傳,形成習俗,可說是源遠流長。 古今名人--李錦泉 大學教授。桃源鎮宿坳村人。小學畢業於沙坪鎮小,在鶴山一中念初中,高中就讀於華師附中,1960年8月畢業於中山大學物理系,分配到上海交通大學,後遷西安交通大學任教。1984年至1993年,任西安交通大學物理系副主任。1987年獲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教育榮譽證書,1993年10月獲政府特殊津貼,多年來發表論文20多篇,其教學改革成果和教材編寫曾獲陝西省和國家教委獎勵。 古今名人--施義鎏 總工程師,科技工作者。桃源鎮竹朗人。1959年在鶴山一中高中畢業,考入暨南大學化學系,就讀5年後留校任教,並從事化工儀表,化工工程及化工機械設計等方面的研究。1982年至1986年間,連續獲省、市科技成果獎6項,並將研製成功的系列熱分析儀、聯檢儀,在暨大儀器廠投入生產,推向市場。1987年調進暨南大學科技服務公司,為科研項目主持人,肩負對外科技開發、科技咨詢及科技轉讓服務。1991年以其膠粘劑新技術成果作價150萬,與珠海東區房地產公司合作,由珠海方面直接注資150萬,創辦廣州天河萬大科技實業公司(生產系列膠粘劑),並兼任總工程師工作。 古今名人--李國榮 桃源甘棠犁逕嘴人。全國勞動模範。李國榮雞苗孵化場創辦人。一向居家務農,1982年始,為創業致富,鑽研孵化技術,並向銀行貸款2萬元,辦起了簡陋雞場,因經營得法,到1995年規模逐漸壯大,評為鶴山農業種養大戶。到1999年底該場擴展佔地2.2公頃,建築欄舍總面積15000平方米,有19台電腦自動孵化機,年孵化量480萬羽,父母代種雞5萬羽,產值600萬元,純利200萬元,種雞暢銷全國各地。他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向家鄉農民傳授技術,使當地雞苗場雞苗成活率達99%以上;為本村道路硬底化捐資12萬元;多次資助甘棠小學改善辦學條件,極受大家贊譽。
旅遊景點
色色會所 色色會所位於群山環抱、環境幽雅、空氣清新的鶴山市桃源鎮甘棠鄉,總佔地面積12萬M2。內設食肆、賓館、游泳池、釣魚台、快艇園、燒烤場、足球場、籃球場、網球場等娛樂、運動設施依次掩映在青山碧水之中。這里沒有都市的灰濛蒙的天空、川流不息的車流、腳步匆匆的路人。拋開忙碌工作、煩心的瑣事,甩開城市繁囂,與藍天白雲對話,與輕風擁抱。攜妻帶子、呼朋喚友,在山水田園之中,自由自在享天倫之樂。投身碧波盪漾的游泳池暢游,細細品嘗美味的佳餚,全身的每一寸肌膚都完全放鬆,與家人、朋友共享美好時光。色色會所設有酒樓、卡拉OK廳、圖書室、高貴客房、天台花園等,設施一流。在美麗、靜謐的色色桃源之夜,與最愛、最親的人圍坐天台花園,一起欣賞清月輝星,聆聽松濤聲韻、蛙唱鳥鳴,置身其中,彷彿回到了遠古時代的桃花源。 馬山疊翠-鶴山八景之一 指距城區14公里處的馬山風景游覽區。面積15000畝,由數十個低山崗組成,綿延起伏,構成綠色海洋般的丘陵自然景觀。325國道縱觀其間。最高的崗頂建有鶴林亭,因樹林長高所掩,遂於其上加蓋三層的六角亭,名為亭為亭,登亭可俯覽馬山全貌。四周山頭層林盡染,山花吐艷、山中的疊翠湖可供盪舟、垂釣,周邊崗頭上有造型各異的涼亭。射擊場、游泳池、網球場、卡拉OK歌舞廳等掩映綠蔭中。1992年落成的「駿馬苑」設有賓館、餐廳、會議室等。疊翠湖邊新建的桃花源假日俱樂部,別墅群錯落其間。專業研究、生產、銷售鶴山名茶「單叢茶」的鶴山市茶葉科學研究所就坐落於此,1987年茶科所首次從廣東省饒平縣引進單叢茶,種植了8畝示範田,獲得一次引種成功。所研製的成品單叢茶具有色澤油潤,湯色橙黃明亮、回甘力特強,具有天然花密味等特點。一九九二年,鶴山單叢茶榮獲國家對外經濟貿易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一九九三年,榮獲廣東省茶葉學會頒發的銀杯獎。該產品質量優良,價格適中,深受廣大顧客歡迎。 金峽水庫 金峽水庫位於桃源境內的桃源河上游,距鎮府所在地4公里。水庫於一九五七年動工興建,一九五八年建成,集雨面積22.35KM2,設計正常水位22.75M(珠基,下同)相應庫容461萬M3,校核洪水位(P=0.2%)25.60M,相應庫容884萬M3,是一座小(一)型水庫,設計灌溉面積6078畝,壩後電站裝機容量160KW。一九九八年一月二十一日經廣東省水利廳批准,將水庫擴建為中型水庫,擴建後正常水位24.25M,相應庫容665萬M3,校核洪水位(P=2%)26.35米,相應庫容1160萬M3,設計水(P=0.1%)位26.9M,相應庫容1160萬M3,灌溉面積擴大到10968畝,擴建工程於二000年十月動工,二00一年十二月竣工,工程建設內容:土壩增厚加固,溢洪道改建。 鶴山市林業科學研究所 鶴山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於1982年建立,屬鶴山市林業局管轄的事業單位,差額撥款、自主經營,位於鶴山市中部,廣湛公路從旁經過,距沙坪鎮13公里,廣州市80公里,交通方便。現有職工11人,土地總面積2000畝,其中有林地1700畝,育苗地100畝,魚塘50畝。建設面積共1500平方米,包括辦公樓、職工宿舍、試驗室、展覽室、招待所和飯堂等,84年與華南植物研究所合作成立「中國科學院鶴山丘陵綜合試驗站」,97年成為中國科學院十大重點開放台站之一,中科院鶴山試驗站現有研究員2人,副研究員6人,具有一群總體知識水平較高,知識結構合理的青年群體,承擔和主持國家、中科院和廣東省的重大研究項目15項,具有較強的科研力量。本研究所肩負著鶴山市造林綠化、林業良種選育、新品種示範推廣、生態公益林營造、森林病蟲害防治等任務,優化的針闊葉混交林已推廣23萬畝,成為廣東省連片面積最大的人工混交林,「林-果-草-魚」優化生態模式被廣泛推廣應用,成為窪地的支柱產業,建立了綠化苗園場和鄉土樹種繁育基地,成功地繁育了二十多個鄉土樹種,其中有觀光木、格木、伯樂樹等國家二級保護樹種,建立了2000畝江門市林業高新技術示範園。本研究所與華南植物研究所、廣東省林科院、華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參與了「熱帶亞熱帶退化生態系統重建與恢復」重要科研項目,承擔省森林病蟲害松爽圓蚧監測任務,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江門市科技進步三等獎、鶴山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在進行科學研究的同時,加強同國內外同行的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已有英、美、德、奧、台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160人次來本研究所考察和指導工作,並給予了肯定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