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人知道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是哪幾個
都江堰
鄭國渠
京杭運河
靈渠?白渠?六輔渠?
㈡ 中國的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它們是鄭國渠 ,都江郾,京杭大運河,和浙江海塘。
㈢ 中國古代四大工程是什麼
1、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自秦始皇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
2、都江堰坐落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於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於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岩寺等。
3、靈渠又稱湘桂運河,也稱興安運河。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
靈渠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東北60公里處興安縣境內,是現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與四川都江堰、陝西鄭國渠齊名,並稱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郭沫若先生稱為:「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
4、大運河
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
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建、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3)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擴展閱讀
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系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有的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又起著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著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
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還曾擔負著將兩種經濟、文化緊緊系在一起的重任。
秦漢之時,累計投入的兵民有近千萬之眾。秦始皇在修築長城的同時,即著手加強邊境地區的開發建設,揭開了屯田戍邊、開發邊區的序幕。漢代由於修築長城的時間較長,曾有多人提出移民實邊的建議,這些建議先後被漢政府採納接受並組織實施。
移民和戍守長城的軍人一起,開墾荒地進行農耕,不但加速了邊區的經濟開發,節省了政府的大量軍費開支,而且大大減少了長途運輸之苦,並將華夏文化遠播四方。
㈣ 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
安豐塘位於壽縣縣城南30公里處,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安豐塘、漳河渠、都江堰、鄭國渠),被譽為「神州第一塘」,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塘堤周長25公里,面積34平方公里,蓄水量1億立方。放水涵閘19座,灌溉面積93萬畝。
安豐塘古名芍陂,為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所造」,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是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中最古老的一個。孫叔敖輔佐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與他重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的富民強國政策是分不開的。
安豐塘是我國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選址科學,工程布局合理,水源充沛。它的建造對後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千百年來,安豐塘在灌溉、航運、屯田濟軍等方面起過重大作用。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多次投入資金對安豐塘進行維修,充分發揮古塘效益,灌區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壽縣也被列為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一些國內外專家學者先後到此參觀,對安豐塘水利工程歷史之久長,設計建造之科學而且至今仍發揮著巨大效益評價極高。
㈤ 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哪四個
分別是它山堰、鄭國渠、靈渠、都江堰。
1、它(tuō)山堰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水利工程。屬於在永江支流銀江上建設的儲鹽、儲光引水灌溉樞紐工程。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西南部,依山傍銀江鎮,漳西出口。
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由縣長王元偉創立。與鄭國渠、靈渠、都江堰。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水利工程。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水利工程遺產。
2、鄭國渠是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偉大工程。它屬於關中第一個大型水利工程。位於涇河西北岸,陝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處。西引靜水至羅水,東引羅水,全長300多英里(灌溉面積4萬公頃)。
3、靈渠,原名秦挖渠、零渠、斗河、興安渠、湘桂渠。靈渠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公元前214年開鑿通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由東向西,連接興安縣東部的洋河(湘江源頭,由南向北流)和興安縣西部的大榮河(灕江源頭,由北向南流)。
4、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部。它位於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它建於秦始皇晚期(約公元前256-251年)。這是蜀縣太守李兵父子在前人挖掘別嶺的基礎上組織的一項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引水魚口、飛沙堰、保品口等部分組成。
都江堰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遠離人民和沃土千里的水旱「天國」。截至目前,灌溉面積已達30多個縣市,近千萬畝。它是世界上最長、僅存、仍在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水利樞紐。工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5)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擴展閱讀:
都江堰的創建,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
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
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
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陝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由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㈥ 中國古代的四大水力工程
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為它山堰、鄭國渠、靈渠、都江堰。
它山堰
位於寧波市鄞縣鄞江鎮西南它山旁,建於833年(唐太和七年)。它山堰長134.4米,面寬4.8米,皆用長2至3米、闊0.2至0.35米條石砌築,左右各36石級。堰面全部用條石砌築而成,堰身為木石結構,有逾抱大梅木枕卧堰中,歷干余年不腐,被稱為"它山堰梅梁"。修建它山堰的目的,是為了抵禦潮汐,使海水與江河分流,鹹淡阻隔。江河水經過該堰分流兩道:一支入月湖,另一支入鄞江和奉化江,灌溉千畝良田,化水害為水利。它山堰與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同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千餘年,歷經洪水沖擊,仍基本完好,繼續發揮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1988年12月28日,國務院公布它山堰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國渠
鄭國渠首位於涇陽縣王橋鄉上然村北的仲山西麓,其東有仲山,嵯峨地形特點是西北微高,東南略低。渠首充分利用這一地形,使乾渠沿北山南麓居於最高地帶向東伸展,分支灌溉。
鄭國渠首的兩個渠口相距很近,很可能是為了便於引水分先後期開鑿。鄭國渠是我國戰國時期繼西門豹治鄴建成漳水十二渠、秦蜀郡守李冰建成都江堰之後的又一大型水利工程,它從規劃、設計、施工以及用洪用沙方面都有許多獨到之處,是我國古代水利史上的首創。
靈渠
靈渠,建成於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是跨越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運河,位於湘桂走廊中心興安縣境內,與陝西的鄭國渠、四川的都江堰並稱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郭沫若先生稱為:「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
靈渠歷史悠久,設計精巧,全長37公里,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將海洋河水三七分流,三分入灕江,七分入湘江,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北方六國之後,又與公元前211年對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地區的百越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征服活動。秦軍在戰場上節節勝利,惟獨在兩廣地區苦戰三年,毫無建樹,原來是因為廣西的地形地貌導致運輸補給供應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證交通補給成了這場戰爭的成敗關鍵。秦始皇運籌帷幄,命令史祿劈山鑿渠。史祿通過精確計算終於在興安開鑿了靈渠,奇跡般的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了起來,使援兵和補給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推動了戰事的發展,最終把嶺南的廣大地區正式地劃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
都江堰
位於都江堰市區西1公里,是秦蜀郡守李冰率眾於公元前256年前後創建的一座運用水動力學原理,採用無壩引水建築形式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選擇具有得天獨厚自然條件的岷江出山口與成都扇形平原頂端結合部作堰址,鑿開玉壘山伸同江心的余脈,形成堅固的、水量可控制的寶瓶口引水口;在岷江彎道江心作魚嘴分水堤,分水分沙;在魚嘴分水堤與寶瓶口引水口之間構作飛沙堰泄洪道,自動泄洪排沙。都江堰三在主體工程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巧妙配合,聯合發揮了分水、導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學的完整的調控自如的工程體系。都江堰創建以來,基本實現了水分"四六",外江泄走六成,既保證內江灌區用水需要,又防止災害發生。都江堰水利工程創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水利形式,直接影響了中國廣大地域。這種工程形式展示了古代水利規劃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思想,被國外環境和水利專家譽為"親自然和水利工程"
㈦ 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它山堰與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同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㈧ 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哪四個
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指:它山堰、都江堰、漳河渠和鄭國渠。
鄭國渠是最早在關中建設大型水利工程的,戰國末年秦國穿鑿,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約十年後完工。位於今天的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 300 余里(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
㈨ 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
它們是鄭國渠
,都江郾,京杭大運河,和浙江海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