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水利工程的演變
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的60餘年,中國水利發展戰略隨著國情和水情條件的變化不斷適應性調整,以適應經濟飛速發展和社會快速變革的需求。深入分析國情和水情的演變,合理劃分水利發展階段,認清不同階段水利發展在歷史中的地位和使命,對於水利發展戰略選擇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本研究著眼於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全局,在百年宏觀國情和水情演變背景下(即1949至2050年),總結新中國建立以來60餘年的水利發展歷程,展望未來40年的水利發展前景,科學劃分百年水利發展的不同階段,為判斷當前中國水利發展所處階段和制定水利發展戰略提供依據。
『貳』 經常說的"百年一遇"或者"十年一遇"的洪水,請問這個十年,百年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1、十年一遇是指某河流在某個過流斷面出現的最大洪水流量的平均概率為每十年一次,但並不是只有每十年才會出現這一流量的洪水,比如去年某地某個河流出現一次洪水其流量和洪峰被定為十年一遇,今年這一河流又出現洪水其流量與去年基本相等也是十年一遇,那麼下次這條河流出現同一流量的洪水的時間可能就會為二十年以後甚至更長。但也可能某個河流連續幾年每年都出現洪水,那麼這幾年過後很可能相當長時間都將會是枯水。
2、越是洪水的流量大其出現的頻率也就會越小,可分為百年一遇大洪水,千年一遇特大洪水,或者是萬年一遇罕見洪水。比如98年的長江全流域大洪水就為百年一遇,下次出現九八年那麼大的洪水可能就會在一百年後,但也可能這幾年連續出現一次五年一遇小洪水和十年一遇或又是百年一遇的洪水了,但今後就可能相當長的時間不出現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了,上推長江前次出現如九八年的洪水是在一九三四年。三峽工程的設計防洪標準是:能夠抵禦九八年那樣的百年一遇洪水,當洪水到來時能夠攔蓄住洪水,而不用啟用下游的分洪區分洪;其大壩設計行洪能力是在千年一遇特大洪水到來時在下游荊江分洪區配合下能夠確保武漢及下游平原土地不被淹:當萬年一遇罕見大洪水到來時確保不潰壩,也就是水利專業上常說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其設計為:千年設防,萬年校荷。再如黃河有二十多年沒有發生洪水,所以出現十年一遇或百年一遇的洪水的機率也越來越大,這也就是人常說的:久旱必大澇
『叄』 水利工程在保質期內,受百年不遇洪水沖毀,施工單位需要承擔維修費用嗎
你的水利工程的抗災害設計等級?這個相當重要
若達到百年一遇的設計等級.抗不住,那就是豆腐渣工程
『肆』 最大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長江是中國最大的河流,幹流全長6300公里,流域集水總面積180萬平方公里,年平均人海量約9600餘億立方米。從流長度和入海水量論,長江均居世界第三位。
三峽水利樞紐壩是位於長江幹流上游的分界處,壩址控制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運流量4510億立方米,是世界上已建和在建水利樞紐中,與葛洲壩工程同屬壩址年逕流量最大的水利樞紐。
一、世界上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是多目標開發的綜合利用工作,其防洪、發電、航運三大主要效益,均居世界同類水利工程前列,無相當的巨型水利樞紐可與之比擬。
1.防洪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三峽水庫總庫容393億立方米並不是世界上庫容最大的水庫,根據有關資料,按水庫總庫容排序,三峽水庫居25位之後。但三峽水庫運行時預留的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水庫調洪可削減的洪峰流量達每秒27000-33000立方米,屬世界水利工程之最。三峽工程將極大地改善長江中下游防洪條件,特別是可使荊江河段防洪標准由現狀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保護荊江南北1500萬人口和2300萬畝耕地,防止在遭遇千年一遇或類似1870年特大洪水時發生大量人口傷亡的毀滅性災害。三峽工程是世界上防洪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
2.世界最大的水電站
三峽水電站是樞紐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水電站將安裝26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846.8億度,將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三峽水電站地處我國腹地,地理位置優越,與我國華北、華中、華南、華東、川東的負荷中心相距均在500-1000公里以內。三峽水電站將以500千伏交流輸電線向華中、川東供電,以600千伏直流向華東送電,並將與華北和華南聯網。
3.航運效益最顯著的樞紐
三峽水庫回水至西南重鎮重慶市,它將改善航遠里程650公里,使重慶至宜昌航道通行的船隊噸位由現狀的3000噸級提高到至萬噸級,年單向通過能力由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稱三峽工程是世界上改善航運條件最顯著的第一樞紐工程是當之無愧的。
二、世界上工程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
三峽工程將是世界上工程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
1.綜合工程規模最大三峽水利樞紐主體(含導流)建築物施工總工程量包括:建築物基礎土石方開挖10,259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築2715萬立方米,土石方填築2933萬立方米,金屬結構安裝28.08萬噸,水電站機電設備安裝26台套、1820萬千瓦。除土石方填築量外,其它各項指標均是世界已建和在建水利樞紐工程中最大的。
2.居世界之最的單項建築物
(1)大壩:三峽水利樞紐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式,擋水前沿總長為234米、最大壩高175米,壩體總混凝土量為1486萬立方米,其大壩總方量居世界第一。
(2)水電站:三峽水電站為壩後式廠房。水電站單機容量、總裝機容量、年發電量均居世界第一(其中單機容量與伊泰普、大古里並列第一)。水電站送出工程包括2回600千伏直流輸電,11回500千伏交流輸電線路,送出工程規模也居世界第一。
(3)雙線五級梯級航閘:三峽工程梯級船閘是世界總水頭最高(113米)、級數最多(五級)的內河船閘、其單級閘室有效尺寸(長280米,寬34米,檻上水深5米)及過船噸位(萬噸級船隊),亦屬世界已建船閘最高等級的內河船閘。船閘最大工作水頭49.5米,最大充泄水量26萬立方米,邊坡開挖最大高度170米,均屬世界最高水平,其工作水平屬超世界水平。
(4)單線一級垂直升船機:三峽水利樞紐升船機承船廂有效尺寸120乘以18乘以3.5米,總重11800噸,最大提升高度113米,過船噸位3000噸,水位寬幅上游30米,下游12米等指標均超世界水平,三峽升船機屬世界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的升船機。
3.居世界之最的金屬結構
三峽工程金屬結構總量包括各類閘門386扇,各種啟閉機139台,引水壓力鋼管26條,總工程量28.08萬噸。其綜合工作量為世界已建和在建工程之首。單項金屬結構中,引水鋼管的內徑(12.4米),永久船閘人字工作門擋高度(37.75米),門高(39.75米),運轉時最大淹沒水深(17-35米)等,均屬世界之最。
4.其它世界之最
(1)壩址年退流量4510億立方米。
(2)設計洪水洪峰流量每秒98800立方米,相應下泄量每秒69800立方米。
(3)校核洪水洪峰流量每秒124300立方米,相應下泄量每秒102500立方米。
(4)樞紐最大泄洪能力每秒116110立方米。
(5)施工導流洪水洪峰流量每秒72300-83700立方米。
(6)截流流量每秒9010立方米。
(7)施工通航運量每秒1550噸。
(8)混凝土澆築總強度每年410萬立方米,每月46萬立方米。
(9)三期碾壓混凝土圍堰施工最大月上升高度23米,澆築強度每月40萬立方米。
(10)水輪發電機組安裝強度每年4台(每年280萬千瓦)。
三、水庫淹沒及移民安置難度為世界之最
三峽水庫淹沒陸地面積632平方公里,據1992年調查,淹沒線以下有耕地(含柑桔地)35.94萬畝,居住人口84.41萬人,規劃最終需搬遷安置的人口可能達113萬人。因此,三峽水庫移民搬遷和安置的規模和難度均屬世界之最。需按開發性移民安置與當地資源開發、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緊密結合,有計劃、分階段地組織實施,才能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
『伍』 有關洪水的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等等是怎麼定義的
1、十年一遇是指某河流在某個過流斷面出現的最大洪水流量的平均概率為每十年一次,但並不是只有每十年才會出現這一流量的洪水,比如去年某地某個河流出現一次洪水其流量和洪峰被定為十年一遇,今年這一河流又出現洪水其流量與去年基本相等也是十年一遇,那麼下次這條河流出現同一流量的洪水的時間可能就會為二十年以後甚至更長。但也可能某個河流連續幾年每年都出現洪水,那麼這幾年過後很可能相當長時間都將會是枯水。
2、越是洪水的流量大其出現的頻率也就會越小,可分為百年一遇大洪水,千年一遇特大洪水,或者是萬年一遇罕見洪水。比如98年的長江全流域大洪水就為百年一遇,下次出現九八年那麼大的洪水可能就會在一百年後,但也可能這幾年連續出現一次五年一遇小洪水和十年一遇或又是百年一遇的洪水了,但今後就可能相當長的時間不出現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了,上推長江前次出現如九八年的洪水是在一九三四年。三峽工程的設計防洪標準是:能夠抵禦九八年那樣的百年一遇洪水,當洪水到來時能夠攔蓄住洪水,而不用啟用下游的分洪區分洪;其大壩設計行洪能力是在千年一遇特大洪水到來時在下游荊江分洪區配合下能夠確保武漢及下游平原土地不被淹:當萬年一遇罕見大洪水到來時確保不潰壩,也就是水利專業上常說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其設計為:千年設防,萬年校荷。再如黃河有二十多年沒有發生洪水,所以出現十年一遇或百年一遇的洪水的機率也越來越大,這也就是人常說的:久旱必大澇。
『陸』 水利工程
我國是文明古國,科學技術在18世紀之前一直處於世界領跑地位,科技創新、發明一直佔世界總量的60%,偉大的水利工程數不勝數。代表作:鄭國渠、都江堰、靈渠、京杭大運河、錢塘江海塘。
鄭國渠
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後期,韓桓惠公看到當時秦國統一六國已是大勢所趨,為了削弱秦國的強大實力,公元前237年,他特派韓國水工鄭國赴秦興修水利,妄圖利用這種浩大工程來消耗秦國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從而達到他預想的「疲秦」目的!?不料事與願違,當時的秦王嬴政(後來的秦始皇)採納了鄭國的建議,命令鄭國在秦國修建鄭國渠。在鄭國的親自指揮和參與下,一條長達1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工程--鄭國渠在關中大地上蜿蜒盤旋,彷彿一條金光閃閃的銀帶鋪在了三秦大地上。它巧妙利用了北仲山南麓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把渠修建在了渭北平原三級階梯的最高線上,灌溉著今禮泉、涇陽、三原、高陵、臨潼、富平、渭南、蒲城、大荔等縣(區)的280多萬畝土地。鄭國渠不但未能起到「疲秦」的初衷,反而極大增強了秦國的國力。這讓本來強大的秦國如虎添翼!更加速了它消滅六國夢想的實現。鄭國渠工程宏偉,規模宏大,稱得上是兩千多年前之壯舉。它用富有肥力的涇河泥水灌溉田地,淤田壓鹼,變沼澤鹽鹼之地為肥美良田,使關中一躍成為全國最富庶的地區。據《史記》記載,此渠修成後,「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這為秦始皇最終統一中國做好了物質上的准備!
鄭國渠首位於今天的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即今王橋鎮的船頭村西。當時,因其進水口水量大、水流流速快的特點,且容易造成渠岸兩壁黃土崩塌的情況,人們於是發明了拱形地下渠道,使渠壁拱卷有力,不易塌陷。這極大地提高了鄭國渠渠首的質量。又為了便於施工和掌握水流方向、深淺,便間隔一段開鑿一井,俗稱「龍眼」或「天窗」,這都是當時人類偉大聰明智慧的結晶。
鄭國渠的作用不僅僅在於它發揮灌溉效益的100餘年,而且還在於首開了引涇灌溉之先河,對後世引涇灌溉發生著深遠的影響。秦以後,歷代繼續在這里完善其水利設施:先後歷經漢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豐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廣惠渠和通濟渠、清代的龍洞渠等歷代渠道。漢代有民謠:「田於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鍤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稱頌的就是引涇工程。
靈 渠
靈渠,建成於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是跨越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運河,位於湘桂走廊中心興安縣境內,與陝西的鄭國渠、四川的都江堰並稱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稱為:「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
靈渠歷史悠久,設計精巧,全長37公里,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將海洋河水三七分流,三分入灕江,七分入湘江,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北方六國之後,又與公元前211年對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地區的百越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征服活動。秦軍在戰場上節節勝利,惟獨在兩廣地區苦戰三年,毫無建樹,原來是因為廣西的地形地貌導致運輸補給供應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證交通補給成了這場戰爭的成敗關鍵。秦始皇運籌帷幄,命令史祿劈山鑿渠。史祿通過精確計算終於在興安開鑿了靈渠,奇跡般的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了起來,使援兵和補給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推動了戰事的發展,最終把嶺南的廣大地區正式地劃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
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而且依舊在灌溉田疇,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
歷史:戰國秦昭王時期,蜀郡守李冰於公元前227年創建的都江堰,是中國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國科技史上的一座豐碑,譽為世界奇觀。2250多年來,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萬畝。
組成: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為都江堰渠首工程,這是都江堰灌溉系統中的關鍵設施。渠首主要由魚嘴分流堤、寶瓶口引流工程和飛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組成。
寶瓶口: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岩的一部分。李冰根據水流及地形特點,在坡度較緩處,鑿開一道底寬17米的楔形口子。峽口枯水季節寬19米,洪水季節寬23米。據《永康軍志》載「春耕之際,需之如金」,號曰「金灌口」。因此寶瓶口古時又名金灌口。寶瓶口是內江進水咽喉,是內江能夠「水旱從人」的關鍵水利設施。由於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
安瀾索橋:安瀾橋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橋,位於都江堰魚嘴分水堤之上,橫跨內外兩江,長500米。索橋在四川西部地區起源較早。安瀾索橋修建具體年代已不從所考,但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能笮」。《水經注.江水》載「涪江有笮橋」,證明至少安瀾橋的修建,不會晚於修築都江堰的年代。「笮」意為竹索,這是川西古代索橋的主要建築材料,故安瀾索橋又被稱為竹橋、繩橋、竹藤橋等。
京杭大運河
--------------------------------------------------------------------------------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的大運河。它南起浙江
杭州,北至北京通縣北關,全長1794公里,貫通六省市,流經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
其開鑿經過了三個歷史階段: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首次在揚州開挖邗溝,溝通了長江和淮河。而至7世紀
的隋煬帝時期和13世紀的元代,又先後兩次大規模地開鑿運河,終於建成了這條溝通我國南北漕運的大動
脈。 從天津到通縣北關、張家灣一段,叫北運河,又稱之路河,全長186公里。從通縣至北京城的一段名通
惠河,該河是元代初年由偉大的水利專家、天文學家郭守敬設計修建的。因北京地勢比通縣高,在通惠河上
修築了五道閘門,控制水位,使南來的大船才可直達北京城內的積水潭。那時積水潭"舳艫蔽水",成為一個
南北漕運的大港口,附近市場繁榮,盛況空前。 京杭大運河暢通了數百年,這對促進大江南北經濟文化的交
流,解決南糧北調等問題,均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自19世紀後,由於南北海運開辟,津浦鐵路通車,加之黃
河改道淤塞運河中段,因此部分河段被斷航,只有江浙一線仍暢通無阻,並成為旅遊熱線。 為適應我國現代
旅遊業迅猛發展的需求,近年來已在北京通縣北運河、溫榆河等四條河流的交匯處,即通州北關、張家灣的
古運河遺址中,興建起大運河旅遊區及紀念館等,廣大中外遊人便可到此一覽昔日京杭大運河的迷人風姿。
錢塘江海塘
錢塘江海塘在唐代以前的修塘費用,已無可考。唐及北宋時期修築北岸海塘,據明代嚴寬在《海寧水利圖志·序》載:「皆以數郡財力,始克有濟。」
南宋嘉定六年(1213),修葺山陰縣潰塘,是由朝廷調撥錢米。後即購買沒收的園、田設庄,按年收租息作為海塘的歲修經費。臨安府龍山一帶海塘的歲修經費,是按戶按年攤派石、草若干。嘉熙年間(1237~1240),將臨安府沿江淤復耕地的稅額撥作修塘經費。咸淳年間(1265~1274),修築海鹽海塘需費較多,除發縣倉米糧外,並有知縣、縣民捐款。
元泰定年間(1324~1327),搶修北岸海塘鹽官州一段,除征工外,還用鈔79.4萬余錠,糧4.63萬余石,系奏報朝廷支撥。南岸修築百瀝海塘,勸民捐輸糧米。
明初,北岸海塘海鹽、平湖一帶興辦大工程,都動用蘇、松等9府財力,及至成化年間(1465~1487),北岸海塘的修築經費,有用杭州竹木稅、各項罰款、贖罪款等。以後專設海鹽海塘歲修款,每年在嘉興府屬7縣攤派銀3500~7000兩,當年如若支用有餘,則結轉至下一年。萬曆年間(1573~1619),海寧、平湖亦按例分別籌集銀300兩與600兩。但萬曆三年風潮毀塘,歷年積儲不敷工用,於是將「藩司兵餉」、「驛傳嬴金」及「他郡贖谷款」等撥充海塘工費。明末由於財政支絀,北岸海塘的修築,竟至預征錢、糧和依靠各級官吏的捐款。南岸海塘的修築工費,多向受益田畝派征,亦有府、縣撥發倉糧。蕭紹海塘還有動用贖罪款、罰金和由知縣、縣民的捐款。嘉靖十五年(1536),興建三江閘時,蕭山縣曾幫工幫費,以後蕭山轄境內西江、北海兩塘的修築,凡需費較多時,山陰、會稽兩縣均予協濟,但承擔份額,各時期不盡相同。此制直到清代亦承襲不改。
清初,修築北岸海塘,除「額編塘工銀」外,還有官、紳捐款,按畝捐米,並將各項罰款、追繳虛報款等作為築塘工費。康熙五十四年(1724),因「存留公銀既廢」,各府協濟的規定亦復取消,經奏准凡士民願意捐款作為海塘工程經費,則允許入國子監為監生,當時簡稱捐監。雍正二年(1724),奉旨動用正項錢糧修海塘。十一年,又准許「捐官」,以其所得為修塘款。十三年十月,高宗弘歷即位,認為捐資得官之法,於吏治無益,錢塘江海塘工程經費由正項錢糧撥支。但在乾隆三十年(1765)以後,北岸海塘的修築經費除由正項錢糧支撥外,還調撥鹽務引費、鹽課公費、各項罰款、查抄款以及鹽商和官員的捐款。其中四十九年為修築范公塘石塘,鹽商一次所捐即達白銀60萬兩。五十一年開始,還先後將海塘經費的餘存款、藩庫借支銀等借與商人生息,以其所得作為海塘歲修經費。道光十六年(1836),浚海鹽白洋河以培土塘、附土的工款,是先向藩庫借支,然後隨額征「地漕等項」時帶征(浚)河費,以6年為期歸還借款。道光時恢復「捐官」制度,按田畝的田賦分年攤征錢塘江塘工銀。同治、光緒、宣統時期(1862~1911),在兵燹之後,國庫空虛,民生凋敝,而修復坍潰各塘,又急不容緩,經多方籌劃,竭力羅致經費,來源有九:一在海寧等縣徵收米捐,專濟海塘工用。二為支撥厘金和在徵收茶捐、絲捐、(鹽)綱捐、繭捐時,各加征塘工附捐。三為調撥鹽課引費。四為調撥江、浙兩關關稅。五為停解閩省軍餉轉撥。六為江蘇省協濟。七為職銜捐納。八為殷富捐輸。九為公帑發商生息。太平軍在浙江時,海寧州海塘坍潰,忠王李秀成要各縣籌集修塘經費,為此各有關縣鄉官曾籌繳白銀8000餘兩。
南岸蕭紹海塘的修築經費,是向受益田畝攤征為主。清初,山陰、會稽兩縣曾有值塘田制,即將近塘的田劃稱江田,專護海塘,不參與縣里的一切徭役;不敷時,始向縣內其他田畝攤征工、銀。乾隆元年(1736),高宗弘歷曾下諭紹興府屬的沿江、沿海堤岸工程,遇有應修工程時,概於公項內動支,停止按畝派錢之例,但未能貫徹始終。三十年以後,蕭紹海塘的修築經費,除上述受益田畝攤征外,還有動支鹽引費、厘金、契牙雜稅專款、西湖景工款等公帑生息款、邑紳和鹽商的捐款等。清代修築百瀝海塘的經費,除無厘金和契牙雜稅專款兩項來源外,均同蕭紹海塘。道光三十年(1850)以後的捐資築塘,以松廈連氏最多。
『柒』 水利工程項目設計圖紙中,總說明中標注為百年一遇,但是等別又是二等,是否矛盾
工程等別是指的工程的等級標准,按工程的《分等分級標准》確定。
百年一遇是指的工程遭遇的洪水標准,可能是設計洪水,也可能是校核洪水。
------兩者是不同的概念,不會產生矛盾。
『捌』 水利工程做好了設計洪水標為十年一遇但因百年一遇大洪水襲擊能賠嗎
這個不清楚,需要責任劃分
培養具有水利工程的勘測、規劃、設計、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能在水利、水電、水保等部門從事規劃、設計、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玖』 中國歷史著名水利工程有哪些
1、鄭國渠
鄭國渠,是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一項偉大工程,屬於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鄭國渠的作用不僅僅在於它發揮灌溉效益的100餘年,而且還在於首開了引涇灌溉之先河,對後世引涇灌溉發生著深遠的影響。
秦以後,歷代繼續在這里完善其水利設施:先後歷經漢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豐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廣惠渠和通濟渠、清代的龍洞渠等歷代渠道。
2、龍首渠
龍首渠位於陝西省,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開發洛河水利的歷史上是首創工程,它是今洛惠渠的前身。
龍首渠大約是在漢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間根據庄熊羆的建議而修建的。這是開發洛河水利的首次工程,征調了1萬多民工,挖通起自征縣(今澄城縣)終到臨晉(今大荔縣)的渠道。據說渠成後,重泉(今蒲城縣東南)以東的1萬多頃鹽鹼地得到灌溉,每畝能收10石糧。
3、大運河
大運河,是中國東部平原上的偉大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在大運河成為漕運的主體水道之後,漕運藉助大運河溝通南北的便捷條件,將漕糧轉運到全國大部分地區,成為王朝調劑物資、制衡社會的有力手段。尤其是在明清兩代,漕運的社會歷史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4、靈渠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靈渠主體工程由鏵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門、堰壩、秦堤、橋梁等部分組成,盡管興建時間先後不同,但它們互相關聯,成為靈渠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灕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王朝統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大批糧草經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供應。公元前214年,即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
5、都江堰水利工程
公元前256年,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眾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側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該大型水利工程現存至今依舊在灌溉田疇,是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不僅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跡,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