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急求:目前我國提倡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談一談土木工程如何實現和諧發展
中南大學組建11周年前夕,原屬土木建築學院的建築學與城市規劃系與藝術學院合並成立建築與藝術學院,慶典大會上,土木工程學院黨委書記黃建陵代表學院黨政致以美好的祝願並送上30萬元「嫁妝」,用於新學院的發展建設。
「我們是『嫁女』」。黃建陵坦言:「建築學和城規是隨著土建院的發展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凝聚著幾代人的心血,為了學校的資源優化和學科互補,我們應以大局為先」。
幾句話,盡顯中南土木人的特質風范:質朴、平實而大氣。
土木建築學院正式更名土木工程學院。
前去采訪,走廊間,遇一幹事正抱著大摞《2010年土建院年鑒》各辦公室挨個發放,很是好奇:二級學院自己編輯年鑒,在校內並不多見。索一本瀏覽,紙墨尤香,真有模有樣。
年鑒匯輯了學院上年度各方面的發展進程、建設成就及最新辦學指標。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位院士;56名博導;165名正副教授;6個本科專業;3500師生;11個博士點;18個碩士點;1800名博士、碩士研究生; 12個教學單位;當年進校科研經費1.16億元;1372名黨員;41個支部;湖南省高校創建學習型黨組織示範點;連續6年學生工作先進集體……
這個從上世紀初湖南高等實業學堂半個「路科」一路走來的辦學實體,披閱世紀風雨,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壯大,越辦越強,躋身於國內高校同類院系先進行列。
「學院能有今天,首先歸功於院黨委這個堅強的政治核心」。提起學院黨委,中南大學無黨派人士聯合會會長、學院院長余志武教授連連豎起大拇指:「這是一個想幹事,能幹事,還能幹成事的班子」。
凝心聚力謀大事
院黨委書記黃建陵認為:二級學院黨組織的首要職責就是充分發揮其先進性和凝聚力,團結和帶領全院師生,統一意志,集中精力,促進學院又好又快地科學發展,黨委首先要善於謀大事、抓大事,干大事。
學院黨委高度重視戰略頂層設計,先後牽頭制定了十一五發展規劃和十二五發展規劃,將學院發展與國家重大需求緊密結合,與學校建設高水平大學的總體目標緊密結合,明確目標,找準定位,弘揚特色,建立了科學合理,系統性、穩定性較強的研究型大學土木類二級學院發展模式。
學科發展水平和國家級創新平台建設是學院整體實力的集中體現,是學院發展的重中之重。十五、十一五期間,學院通過凝練方向,整合資源,優化結構,促進交叉等一系列重點建設措施,有效提升了學科的發展水平,土木工程學科和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共建)成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在全院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龍頭」作用。
2006年,我國將高速鐵路列入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部署。學院黨委敏銳地意識到:國家工程實驗室是解決行業共性關鍵技術問題,滿足國家重大工程需求的重要平台,也是學院躋身高鐵領域一流行列的必由之路,必須搶抓機遇。黨委行政迅速作出決策,引導全院師生深化認識,形成合力,通過認真分析,反復論證,積極爭取,高速鐵路建造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成功申報,今年6月將接受國家驗收。2010年,「重載鐵路結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又獲准建設。至此,我國鐵路行業「高速」和「重載」兩個重點突破方向的國家級創新平台均落戶該院,為學院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高素質人才培養,對二級學院黨委來說,無疑更是責無旁貸的根本大事。院黨委副書記郭峰介紹:黨委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天職和使命,黨政聯席會議多次專題研究土木類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理念和途徑,結合學院的辦學傳統和新形勢下人才規格、素質的需求,確立了「懂管理的科技人才和有科技知識的管理人才」這一人才特色,並積極實踐,探索寬口徑拔尖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和長效機制。
2006年以來,學院創辦的採用因材施教,動態管理模式的「以升班」、「天佑班」,培養效果顯著,連續多年,實現了入黨率100%;英語四級通過率100%;保研率100%;發表學術論文率100%,對推動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和學風建設,產生了良好的示範作用。近五年來,土木工程學院學生參加國際、國家、省部級各類學科競賽獲獎800餘項,保送清華、北大、浙大、同濟等國內名校研究生160餘人。
殫精竭慮解難事
在黨委委員,主管人事的副院長謝友均看來,如何建立科學合理的機制,最大限度的激發教師科研人員的潛能,既是學院發展的大事,更是難事。
「學院發展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最核心的競爭力還是人,人的關系理順了,積極性、創造性激發出來了,什麼都好辦」。謝友均補充道:「這方面,學院黨委可以說是殫精竭慮」。
從事橋梁和高層建築抗風研究的黃東梅,2009年底從同濟大學博士畢業後來到學院,她和其他40多位青年教師一樣,每月除工資外,還享受一筆學術資助基金。
這是學院黨委出台的一項旨在激勵青年教師鑽研學術的政策:凡35歲以下,獲得博士學位,但尚未晉升副教授的青年教師,每人每月可獲得500元學術資助,要求是每人每年至少向SCI、EI刊源期刊投稿2篇以上。
「這錢可不白給,你必須出示文章錄用通知或投稿回執」。黃東梅解釋說。
黃東梅來校一年半,潛心非線性振動及參數識別研究,撰寫了一系列學術論文,發表11篇,其中EI刊源4篇。
「我不算多的。象盧朝暉、國巍他們,比我厲害多了。我覺得這個政策還是挺有引導激勵作用的」。
2009年,學院黨政為匯聚優秀人才,增強學院整體創新能力,實施了更大手筆的科技創新團隊建設項目:從學院發展基金中拿出500萬,著力培育10支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科技創新團隊。
一年半後,學院對10個團隊建設情況進行中期檢查,成效初顯:車線橋時變振動控制團隊以突出的原始創新,正申報國家科技獎勵;隧道工程團隊出版了5種專著或教材;道路工程團隊獲得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工程結構團隊獲得主持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多項,團隊青年教師入選學校獵英、育英計劃;先進材料團隊研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水泥乳化瀝青砂漿理論體系和成套應用技術,廣泛用於全國高鐵主要干線無砟軌道結構。
謝友均說:「這些著眼長遠,需要大投入的難事,沒有黨委的高度重視與強力推進,是不容易解決的」。
真情誠意辦實事
2008年7月,36歲的青年教師熊軍,因病住院,經檢查,須進行肝移植,高達40多萬元的手術費用使他一籌莫展。學院黨委聞訊後,立即召開黨政聯席會議,專門研究如何救助。會議決定:設立「職工重大疾病救助制度」,並立即啟動,以幫助象熊軍這樣遇到重大困難的教職工度過難關。熊軍肝移植術後,學院首期職工重大疾病救助基金2萬元,加上發動全院教職工捐款募集的3.3萬元,由學院黨委負責人親自送到他的手中。
在此之前,學院黨委曾就鄧惠芳等同學,因家庭突遭重大變故,陷入困境的情況,多次發起「生命不容等待」等愛心捐助活動;針對本院貧困生「基數大,范圍廣」,以及受物價上漲影響,生活負擔加重等客觀現實,設立了「貧困生資助基金」,每年資助100名需要幫助的貧困大學生。
據院長助理、院工會副主席李忠介紹:學院黨政每年都要為師生辦幾件實事,包括教職工生日慰問制度:「只要是學院的教職工,不論你是博導,還是普通工人,生日當天,肯定會收到學院黨政、工會聯名送出的生日祝福」。
為提高教師的課時費,學院每年要自籌資金補貼100多萬元;為落實教工支委待遇,每支部每年補助6000元;為改善教學科研骨乾的工作環境,給每位教授配備的專門的工作用房;學院創辦的「職工小家」2006年通過湖南省「模範職工小家」驗收……
老師們說:「這些實事,件件都辦在群眾身上,暖在心裡」。
院黨委書記黃建陵總結:「謀大事要有擔當和智慧,解難事要有勇氣和決斷,辦實事則要有真誠和用心,而這些,都是我們促和諧,求發展所必須的」。
2009年9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群眾對學院黨政領導班子進行滿意度測評,滿意率為90.3%,較滿意率為7.3%,基本滿意率為2.4%,不滿意率為0。
⑵ 結合可持續發展理論,論述土木工程對環境的影響有哪些
這個的話 可以寫成論文 論述的東西太多
⑶ 土木工程的可持續性有哪些含義
高新技術的可持續性
資源再利用的可持續性
人力資源的可持續性
生態建材的可持續性
⑷ 有人了解土木工程怎樣可持續發展嗎
作為一個土木專業的學長
建議你學橋隧
這個方向比較前沿
隨著城市鐵路交通的不斷發展
將來橋隧的人才大有可為
不要選工民建
國家政策有變
膨脹了幾年的房地產已經開始縮水了
⑸ 口述對土木工程可持續發展的看法
根據逆向思維原理,我們用了多少木料,我們就要栽多少樹,在若干年後長成大樹它所出的木料,至少要與我們用過的木料相等,這就實現了對於自然界的可持續發展。
⑹ 土木工程師可以在那些方面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可以搭理發展綠色建築和節能環保的建築。。。。在建築外牆面做保溫,這樣可以節省能源。。。採用低碳量的建築材料新型材料。。。。
⑺ 阻礙土木工程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根據當前社會的需要,建築土木工程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結合在一起,高效結合成了相關研究人員的一大目標。群眾的觀念在不停地提升,可持續發展變成了社會進步的主要目標,建築土木工程作為環境工程的主要內容之一,怎樣將其與可持續發展觀念相融合,文章為此給出了一些意見。整體來說,有效合理使用當前的資源,且沒有出現損害生態平衡的情況下,也是可持續發展,足夠發展社會經濟的需要,保證當前經濟的合理、健康有續發展。
關鍵詞:土木工程;建築;對策;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生態平衡遭受到嚴重傷害,建築土木工程行業在快速進步,阻礙了生態平衡的可持續發展。相關研究人員為應對這種現象,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制定高效,相應的對策有效整合。增加對建築材料的節約,有助於可持續發展,減少對當前存有資源的濫用,使得生態資源得到保護,加深解析和應用可持續發展策略,促進建築土木工程的高效成果,有效融合建築土木工程和可持續發展。
1、建築土木工程和可持續發展有效整合的含義
在群眾生活中,建築土木工程占據基本工程的關鍵部分,在發展社會經濟與群眾生活上有很大的作用。利用高效的方法使得生態環境不遭受損壞的情況下,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從而使得長時間的利用,這里包括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就是可持續與發展。建築土木工程和可持續發展可以相互融合的情況下,可以降低對生態平衡的損害,保障環境的整體性與平穩性,改善人們的生存條件,可以幫助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後代生存也有向上作用。在融合的過程中可以合理有效的利用現代先進技術,經濟快速發展,使得現代技術不斷提高,將其運用到建築土木工程中有利於提高工程的質量,減少建築土木工程的成本,使相關工作人員安危得到保護,進而促進可持續發展。建築土木工程和可持續發展的融合,可以使得建築工程的壽命得到加長,減少返工次數。
2、建築土木工程的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與特點
在建築工程土木工程和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要遵守以下幾條基礎條件:
(1)使土地得到有效、整體的應用;
(2)人文環境和建築工程的可持續發展;
(3)生態平衡和建築工程的可持續發展;
(4)能源與資源和建築工程的可持續發展。要想使建築工程與可持續發展融合成果可以表現明顯,加長建築土木工程的利用時間,降低對生態的損害,建築結構得到改進,遵守以上條件非常重要。建特築土木工程的可持續發展還有很多因素要注意,例如:天然因素、資源因素和人文因素,還要尋找合理適宜的策略促使建築工程和生態平衡有序發展,突出建築土木工程的特點,如:環保性、綠色性等,促進建築土木工程和可持續發展的高效融合。
⑻ 如何實現土木工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土木結構建築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土木的前景可以簡單概括為更高更強更大跨,具體說來包括:
1、超高層摩天大樓—>一座樓一座城;
2、超大跨空間結構—>巨型體育館,聚落遮蔽;
3、超大跨橋梁—>突破懸索橋3000到5000米的極限;
4、極端氣候地理環境結構—>火星及月球永久居住點;
5、超大體量港口海岸或水利工程;
6、極限荷載下結構表現—>地震海嘯中的結構物
是的,作為工程師,我們仍然關注具體的問題,某種程度上,「問題只有在存在答案的時候才是個問題」,上述問題的解決並不依賴於土木工程本身的進展,工程學科只是對現有知識和能力的整理和綜合,以上土木工程的突破大部分來自於其他學科的進步,更好的材料,更准確的數值分析方法,甚至更強大的計算機;從這個角度來看,從土木領域觸發或結合的問題有:
1、固體/流體交互作用(包括固體斷裂疲勞)—>洪水沖擊橋墩,海嘯沖擊建築物,船撞橋墩、海上鑽井平台石油管道等復雜力學問題,涉及新的力學理論以及數值分析方法,包括高性能計算機;
2、統籌優化可靠度分析—>交通(車流分析,機場等交通樞紐流量控制),勞動效率管理,多尺度多參數下結構物可靠度分析
3、信息化—>BIM,簡單地說就是對於建築全壽命數字化;計算機輔助設計
4、新材料—>高強度混凝土,金屬,形態記憶金屬等等
作為土木工程本身而言,真正屬於學科內的知識大概也只有結構設計了,撇開工程管理、土木工程材料、交通規劃等依託其他學科的領域而言;大尺度結構體系設計算是土木的核心;這方面我只知道結構拓撲優化算是個新的方向,但是就目前來看,或者應用尺度太小,或者優化結果能用成熟的結構理論模擬;
匆忙之中寫了我對這個學科前沿的一點看法,必然錯漏百出,而且我寫兩個字,基本背後就是幾十年幾代人汗牛充棟的研究內容;
不過單純回到土木本身(工民建橋梁等等),所謂Civil Engineering,那跟國家的建設熱點和速度還是息息相關,中國還算土木的好時候,等到二三十年後路網基本到位,城市發展穩定,彼時土木行業必然會衰落下來,但行業本身內容不太會改變。
⑼ 怎麼理解土木工程可持續發展
長遠規劃越合理,可持續發展就越好,但是像現在,上屆官員建設,下屆官員拆了重建,都是「與開發商合作」為了為自己撈錢,還有什麼可持續發展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