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程專業 > 灌江水利工程

灌江水利工程

發布時間:2021-06-17 07:02:27

Ⅰ 遵義湘江河

湘江,長江中游南岸重要支流。又稱湘水。主源海洋河,源出廣西臨桂縣海洋坪的龍門界,於全州附近,匯灌江和羅江,北流入湖南省,經17縣市,在湘陰濠河口分為東西兩支,至蘆林潭又匯合注入洞庭湖。幹流全長856千米,流域面積9.46萬平方千米,沿途接納大小支流1300多條,主要支流有瀟水、舂陵水、耒水、洣水、蒸水、漣水等。多年平均入湖水量713億立方米。湘江支流眾多,部分支流水土流失較重。零陵以上為上游,流經山區,谷窄、流短、水急,雨期多暴雨,枯水期地下水補給佔25%左右。零陵至衡陽為中游,沿岸丘陵起伏,紅層盆地錯落其間,河寬25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噸~200噸駁輪。衡陽以下進入下游,河寬50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噸~300噸駁輪,沿河泥沙淤積,多邊灘、心灘、沙洲。長沙以下為河口段,常年可通航50噸~500噸駁輪,多汊道和河成湖泊。河口沖積平原與資、沅、澧水的河口平原連成寬廣的濱湖平原。湘江流域資源豐富,礦產以煤、鐵、錳、鉛、鋅、銅、銻等為主,湘潭是中國著名的錳礦區。水利和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總蘊藏量470多萬千瓦。流域內建有歐陽海、千金廟、雙牌等大型水庫和20世紀80年代初期興建的東江水電站(裝機容量50萬千瓦)。此外,還有大中型水利工程145處,設計灌溉面積64萬公頃,其中韶山灌區7萬公頃。農副產品以稻、薯、煙、茶、大豆為大宗。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Ⅱ 求湘江水文資料,包括發源,長度,最大,小流量等等各種有用資料,越多越齊全為好

湘江,長江中游南岸重要支流。又稱湘水。主源海洋河,源出廣西臨桂縣海洋坪的龍門界,於全州附近,匯灌江和羅江,北流入湖南省,經17縣市,在湘陰濠河口分為東西兩支,至蘆林潭又匯合注入洞庭湖。幹流全長856千米,流域面積9.46萬平方千米,沿途接納大小支流1300多條,主要支流有瀟水、舂陵水、耒水、洣水、蒸水、漣水等。多年平均入湖水量713億立方米。湘江支流眾多,部分支流水土流失較重。零陵以上為上游,流經山區,谷窄、流短、水急,雨期多暴雨,枯水期地下水補給佔25%左右。零陵至衡陽為中游,沿岸丘陵起伏,紅層盆地錯落其間,河寬25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噸~200噸駁輪。衡陽以下進入下游,河寬50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噸~300噸駁輪,沿河泥沙淤積,多邊灘、心灘、沙洲。長沙以下為河口段,常年可通航50噸~500噸駁輪,多汊道和河成湖泊。河口沖積平原與資、沅、澧水的河口平原連成寬廣的濱湖平原。湘江流域資源豐富,礦產以煤、鐵、錳、鉛、鋅、銅、銻等為主,湘潭是中國著名的錳礦區。水利和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總蘊藏量470多萬千瓦。流域內建有歐陽海、千金廟、雙牌等大型水庫和20世紀80年代初期興建的東江水電站(裝機容量50萬千瓦)。此外,還有大中型水利工程145處,設計灌溉面積64萬公頃,其中韶山灌區7萬公頃。農副產品以稻、薯、煙、茶、大豆為大宗。

Ⅲ 通過重要經濟魚種研究進展的介紹,你對漁業生態學研究及其發展方向有哪些認識和好

漁業研究所於2001年4月按照水利部直屬科研機構科技體制改革方案成建制並入長江委以來,在水利部、國科司的關心支持下,我所圍繞水利部治水新思路,深入探討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理清了思路,重點凝煉了科技發展目標,調整了學科研究方向,加強了科研支撐體系建設,改革了科研運行機制,強化內部管理,使科研、開發及管理工作得到較大發展。2002年和2003年,我所科研項目合同經費年均增長約50 %,職工收入年均增長約20%以上,被湖北省委企業工委授予2002~2003年度文明單位稱號,並榮獲長江委2003年度績效考核先進單位。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深化改革,實事求是地確立發展目標

我所並入長江委時汪部長曾批示:「水庫所並入長江委不是簡單的單位歸並,而應是真正意義上的改革,要通過改革使水庫漁業研究所獲得新生,充滿活力」。蔡主任也指示:「水庫所要按照汪部長指示精神,加快科技產業化,加強科研工作,創造條件,力爭重新躋身於公益性科研單位」。根據汪部長的批示精神和蔡主任的要求,我所圍繞改革發展的主題,經認真討論,形成了「科研、開發並重,科技目標創新,學科方向調整,參與市場競爭,立足發展,爭取新生」的改革思路,重點開展了如下工作。

1、調整學科方向。即根據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和水利部治水新思路,將原來的以水庫漁業為主的學科方向調整為開展水生態、水環境研究。

2、調整機構設置。根據調整後新的學科方向,精簡了管理機構,增設了生態、環境類專業機構。設置有水生態研究室、水環境研究室、漁業生物技術研究室、水庫資源研究室、水工程生態實驗室、水生態與生物資源研究試驗基地。

3、確立發展目標。我所制訂的初步發展目標是:經過5—10年的努力,將我所建設成為學科優勢明顯、人員結構合理、以水工程生態和水環境治理公益研究為主,擁有較強科研開發能力的,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綜合科研機構,並力爭全所科研合同經費和職工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

4、改革運行機制。強調「體制創新、一所兩制,主輔分離、分類管理」。對全所人員按科研、開發、後勤實行分類管理,獨立核算。對科學研究和行政管理仍保留全民所有制,實行「開放、流動、聯合、競爭」運行機制,對產業開發和後勤服務採取混合所有制,按公司形式運作,實現了主輔分離。

5、擬更改單位名稱。按照調整後的學科方向申請將原「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庫漁業研究所」更名為「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

二、與時俱進,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要求調整學科方向

我所於1987年原水利電力部批准成立時,下達的主要任務是開展興建大型水利工程及其它水利設施對漁業資源的影響、保護、增殖、開發利用研究。這個以水庫漁業為主的學科方向在當時是符合國家需求的,我所也較好地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各項任務,起到了科技支撐的作用。後來幾年我所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國家需求發生變化之後,我所未能與時俱進地將學科方向進行調整。體制改革並入長江委後,我所通過多次分析討論,及時調整了學科方向,把水生態水環境研究作為我所科研的主攻方向,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關於調整學科方向的依據和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在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層面上,由於近十幾年來,全球人口增長和經濟活動的加劇,水環境不斷惡化和水質性缺水已成為威脅人類的世界性難題,成為影響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限制因子。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保護水環境已成為維護我國人民生存環境的頭等大事,治理和保護水生態環境是國家的迫切需求。

在水利部治水新思路發展層面上,近幾年汪部長在闡述治水新思路的重要講話中多次強調要對水環境惡化進行治理。乾旱缺水、洪澇災害、水環境惡化三大水問題對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全局性影響。水污染已成為不亞於洪災、旱災甚至更為嚴重的災害,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水環境保護和治理問題已成為限制水利事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目標,水利部及時調整了治水思路也發生了重大轉變,維系水生態環境安全、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已成為水利行業必須完成的重要任務之一。我所理應調整科研方向,為國家水工程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在長江委治江事業層面上,我所歸並長江委後,應對長江開發治理有所貢獻。長江委是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和長江口治理等一批重要水利工程的設計、科研、水行政管理的總成和牽頭單位,這為我所提供了廣闊的用武空間。長江流域有水庫4萬余座,佔全國水庫的50%。長江干支流及其淺水湖泊和水庫群交織相連,形成巨大的江河湖庫復合生態系統,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對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科研活動順應了地域和時代的需求,其研究成果對全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特色為實現學科方向調整和發展目標奠定了重要基礎。

在水庫所發展層面上,豐厚的科研積累是實現學科方向調整的重要基礎。建所以來,我所先後開展了包括三峽工程論證在內的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對水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對我國1000多座水庫進行了資源及生態性能調查評價;承擔了國家和湖北省「七五」、「八五」、「九五」攻關項目;以保護水域環境為中心,開展了水庫富營養化機理與水質保護、水庫生態系統管理的研究;共發表論文500餘篇(其中20餘篇被SCI和EI收錄),取得科技成果100多項(其中取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4項)。我所現有職工94人,科研人員74人,其中高級研究人員32人,中級研究人員33人,其他科研人員9人,形成了一支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水工程生態科研隊伍,具有較豐厚的水生態環境方面科研儲備。學科方向調整後,一定會對水生態環境研究作出應有的貢獻。

三、凝煉目標,確定學科研究領域

1、科技目標凝煉

我所的科技目標是:根據國家需求及水利事業發展的要求,針對水生態退化、水環境惡化和水資源缺乏日益加劇這一嚴重影響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世界性難題,圍繞水工程的生態環境、資源利用及工程管理,開展水工程生態、水環境、生物技術和水資源利用研究,並通過這些研究及其在基礎、應用基礎與應用三個研究層次上的有機結合,在不同層面上揭示水工程生態環境的變化規律,創造性地解決我國水工程環境保護模式和水工程生態系統可持續利用的關鍵性理論與實際問題,尋求水工程生態系統調控和水環境保護的生態對策,達到水工程生態環境、水庫生態系統及人類社會活動之間的協調與和諧。同時立足長江流域,面向全國水利系統,承擔國家和長江委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科技任務,為我國水工程生態環境建設做出貢獻。

2、確定學科方向

科技目標凝煉後,我們確定了水生態、水環境、漁業生物技術和水庫資源幾個主要學科方向。

在水生態研究方向下設水庫生態學、水工生態學、流域生態學3個學科組。重點是研究水庫、河流、湖泊和濕地復合生態系統的空間結構、時間結構和營養結構,研究水生生物多樣性和進化生物學,探討長時間和大空間尺度上重要生物類群的演替規律,水體生物及其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物質循環、能量流動與信息傳遞的變化及其規律,建立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水體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理論及相應技術;結合水工程、水動力學研究水體主要生源要素的營養動力學及水體富營養化的過程、機理與防治對策,分析水生生物群落結構特點和演替規律,探討水庫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功能與維持機制,水工程生態系統退化的關鍵因子及地域特點,建立退化水工程生態系統的恢復理論和應用技術,生態系統的健康管理;研究工程對環境要素和生物資源的影響效應與作用機制,生態敏感水域漁業資源動態監測、評價與長期生態學效應研究;探討工程對生物資源不利影響的補償途徑,提出工程生態影響對策措施。

這方面的在研項目主要有:

1.大型水利工程對重要生物資源長期生態效應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課題)

2.南水北調對長江口水沙和生物的影響(科技部公益項目)

3.灌江納苗對血吸蟲病擴散的潛在影響與對策研究 (世界自然基金項目)

4.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漢江魚類資源影響及其對策研究(南水北調辦公室項目)

5.西藏獅泉河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及對策研究(國家電力總公司成都勘測設計院項目)

6.白龍江紫藍壩工程漁業資源監測與保護對策(國家電力總公司成都勘測設計院委託項目)

7.西藏拉薩河直孔電站對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及對策研究(國家電力總公司成都勘測設計院項目)

8.水庫水動力對浮游生物群落演替的影響(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在水環境研究方向下設環境生物學、環境化學、凈化與恢復生態學3個學科組,重點領域是,水環境和水生物監測與評價,研究水體污染物對水生態系統群落結構、功能的整體生態效應,水生態系統受損程度的判斷,圍繞水生物指標進行水環境評價,水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及預測模型,水環境容量與污染物總量控制,建立水質管理調控機制;水體富營養化生物控制技術研究水體氮、磷等營養鹽類與藍藻水華形成的規律,探討污染水域氮、磷收支平衡及污染物的變化規律,動、植物的去污機理和效能;生物操縱技術治理污染水體富營養化的理論與技術,通過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網),重構水體水生動、植物的種群結構,提高水體生物凈化能力;濕地生態恢復與維護技術,開展水域濕地凈化機理與效能、濕地退化及逆轉的過程與機理、退化濕地生態恢復技術的研究,開展人工濕地污水凈化機理、效能及工藝的研究,並結合污水處理工程進行示範,為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點源污染治理提供基本理論和技術支撐。

這方面的在研項目主要有:

1.巢湖微囊藻水華的生物控制技術研究(水利部「十五」科技創新項目)。

2.利用生物操縱技術治理茜坑水庫水污染研究與示範(水利部科技創新重點項目)

3.水庫水污染治理的生物操縱技術(水利部「948」項目)

4.退化水庫濕地生態恢復與維護技術(水利部科技創新青年基金項目)

5.集約化水產養殖與廢水處理技術(中科院知識創新項目)

6.生物凈化劑對養殖水體水質及餌料生物影響的研究(上海巨科國際生物有限公司委託項目)。

7.水庫漁業水體負載力評價導則(水利部行業標准項目)。

漁業生物技術研究方面下設魚類保護生物學、漁業生態學和健康養殖學3個學科組。重點領域是研究珍稀、特有和重要水生經濟動物的功能生物學、保護生物學及其增殖保護技術,並為其提供保護與利用理論基礎和對策;研究魚類種質資源庫種質保護技術,人工馴養、人工繁殖和人工放流保護技術,人工放流效果評價技術等,包括名特優水產苗種選育與繁育,漁業健康養殖技術和模式(休閑漁業、網箱養殖、壩下流水和微流水養殖、工廠化養殖等)和漁業配套技術研究(病害生態防治、魚類營養飼料、水產品保鮮加工等);開展漁業發展的功能區劃、漁業資源保護和利用研究;水庫環境容量、漁產潛力;水庫魚類引種移植的生態安全效應研究;水產品質量檢測與安全保障體系建設。

這方面的在研項目主要有:

1.大型多功能水庫漁業利用優化模式研究(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2.生物控螺滅螺技術研究(長委血防辦項目)

3.水庫名優魚類網箱健康養殖技術研究與示範(遼寧葫蘆島市項目)

4.水庫漁業術語標准(水利部行業標准項目)

5.水庫趕攔魚技術規程(水利部行業標准項目)

調整科研方向後,近幾年我所開展一系列水生態、水環境研究項目,占我所科研項目總數的8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開端和較好的效果。

四、打造基礎平台,提高科研創新能力

我所將試驗基地和實驗室建設作為科研創新基礎平台的首要任務來抓。

實驗室建設 2003年,在水利部和長江委規計局的支持下,我所實驗室建設已經啟動,首批經費200萬元已到位,招標購置的 11台(套)儀器設備將於今年3月底陸續抵達。實驗室將建成具有一定學科特色的全國水工程生態與生物資源實驗研究中心和水利行業有影響力的水生態試驗、檢測機構。主要開展國家、省部級及有關部門委託的科研項目的微尺度生態學實驗;研究新的檢測技術和方法,參與國家及行業標准和規范的制定、修訂、試驗驗證工作;承擔所科研項目的分析檢測任務。除極少數指標外,這些儀器基本能滿足水生物(從細菌、浮游生物、水草到魚類的組成和功能等)、水化學(氮、磷、硫、鎂等生命營養元素和有機物質)、水環境(鎘、汞、鉛等重金屬離子和有機污染物)等水工程生態相關研究(包括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和漁業水質標准)的測試工作,將大大提高我所科研創新能力。

試驗基地 項目建議書已通過專家評審,建設用地已獲武漢經濟開發區入區許可,初步設計報告基本編制完成,待報水利部審查。基地的建成將大幅度提升我所的綜合實力,為我所承擔國家水生態基礎性研究項目,加快科技產業化發展,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

基地的總體目標 集科學試驗、科技開發和科普教育於一體;擁有水庫生態學和水環境研究相關的動態試驗模型、監測分析實驗室和1000餘種水生生物的種質資源庫;成為水利行業一流的水庫生態與生物資源研究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

基地的主要功能是圍繞我國今後一段時間內水資源開發與水生態健康必須解決的水生態系統保護等重大問題,結合我所學科方向的調整與科技目標的凝練,應用現代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和多學科結合的技術方法,重點開展水庫生態學、水污染防治和生物資源保護的應用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通過系列的理論研究、技術開發與工程示範,形成我國水庫生態學研究的自主創新體系,以及水環境保護、水污染控制核心技術的研究基地。同時基地可為科研成果轉化提供平台,提高研究所的經濟實力。

根據基地的總體目標、主要功能和我所的學科方向,基地設計了4個功能區,即濕地生態模擬研究區,水質凈化研究區,種質資源保護研究區及產品研發區,相應建設濕地生態模擬,水質凈化,種質資源保護,科研配套,科教展示,產品研發6個系統。有些系統內又包括不同的子系統。

1.濕地生態模擬系統

基地內建設濕地生態模擬區,通過模擬湖泊、水庫等典型淡水濕地生態系統,研究水庫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開展退化水庫濕地生態恢復與維護技術研究,為退化水庫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與維護積累基礎性科學依據、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為實施生態環境治理、改善水生態環境、減輕水體污染提供濕地恢復的新思路和相關對策。該系統擬開展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水庫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2)水庫淹沒和浸沒對水生態的影響;

(3)不同水質水體的環境承載力研究;

(4)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的關鍵技術;

(5)物種與生物多樣性的恢復與維持技術;

(6)環境規劃與景觀生態規劃技術;

(7)典型退化生態系統恢復的優化模式試驗示範與推廣。

濕地生態模擬區主要由全系列濕地系統、不同組合的半系列生態系統和淺水濕地系統組成。

2.水質凈化系統

水質凈化系統由網狀人工河流模型和一個組合凈化池組成。建設不同類型凈化子系統,按照「各類基質、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菌藻協同凈化,將污水中的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通過細菌、藻類、水生高等植物的吸收利用,並隨食物鏈(網)遷移、轉換和循環,再輔以放養動物的濾食與利用,使水質獲得凈化」的水質凈化思路,研究各類基質、水生植物、水生動物和微生物對水質凈化的機理和功能,獲得以生物操縱為主體的治理水污染的科學方法。該系統擬開展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不同干擾條件下水生態系統的受損過程及其響應機制;

(2)水污染、生境消失和棲息地片斷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3)不同水質水體的環境承載力研究;

(4)水生生物對污染物的轉化與降解機制。

(5)污水治理的生態工程設計與實施技術;

(6)水資源重復利用技術;

(7)水污染治理中微生物制劑的研究與開發

(8)水域生態修復中水生動植物的選擇、種養和移植技術。

根據凈化系統的組成結構可分為河流和池塘兩個子系統。

3.種質資源保護系統

該系統主要用於保藏一些名特優水產動物親本和原種,為放流、水產養殖提供新的養殖品種和優質種苗;同時,對物種進行馴化、苗種繁育、品種選育和提純復壯。該系統擬開展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水生生物物種致危機制及其保護生物學;

(2)外來物種的引入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3)物種與生物多樣性的恢復與維持技術;

(4)重要經濟水生動物品種的選育與提純復壯技術;

(5)珍稀水生經濟動物人工繁育放流保護技術及效果評價;

(6)珍稀水生經濟動物的營養需求和特色水產飼料的研製;

(7)水生經濟動植物種質資源異地池塘保護技術;

(8)水生經濟動植物種質資源開發。

4.科研配套系統

科研配套系統由實驗室、辦公室及相關儀器設備組成。

5.科教展示系統

建設集資源保護、研究、科普教育與觀賞性於一體的生物多樣性展示體系,包括水族、標本館,含聲、光、電系統的展示報告廳。

6.產品研發系統

基地內建設產品研發中心,根據自身的專業特點,開展水污染治理微生物制劑、特色飼料、名優水生物苗種與產品的研究、生產及開發。

五、改革和發展的其他新舉措

以上介紹的是我所並入長江委後在學科調整、機構改革等方面的一些情況。與此同時,我所在觀念上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還採取了如下改革舉措。

1、堅持「以人為本」,實施人才工程

過去,由於論資排輩、幹部終身制、平均主義等思想影響,既難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又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為此,我們實施了人才工程:一是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採用公開、公平的全員競爭上崗制,選拔了一批政治素質好、學歷高、業務強的年輕幹部走上領導崗位,打破了論資排輩;幹部任期目標制,通過業績考核,能上能下,打破幹部終身制;三元工資制,即以基本工資保障基本生活水平、以崗位工資體現責任、以績效工資體現效益的分配方式,打破了平均主義。二是著力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人才。篩選有潛力的培養對象,有計劃的選送參加深造和繼續教育,攻讀學位,兩年來各類培訓、深造人數達27人。三是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提升我所科研學術水平,為人才成長創造更多的機會,兩年來參加學術交流人數達18人。四是創造條件吸收人才,目前我所尚不具備引進高水平學科帶頭人的條件,只能適度引進急需人才。下一步在不斷提高我所資金、技術、科研整體實力的基礎上,再引進國內外學科帶頭人一級的領銜人才。

2、堅持科研、開發並舉,主業、輔業並重

汪部長2001年視察我所時提出「科研單位要兩條腿走路,科研是立所之本,開發是強所之路」。過去我所重科研,輕開發。為了落實汪部長「科研與開發並舉」的指示精神,我所在加強科研的同時,勇敢地邁出了開發的步子,組織輔業人員成立物業公司,實現主輔分離,將適合從事技術開發和科技推廣的人員從研究群體中分離出來,組建技術開發公司,推進科技產業化,科學研究和科研開發雙輪驅動,協調發展,既精幹了科研隊伍,又增強了我所的整體實力。

3、多渠道爭取資金,為發展創造條件

由於我所是差額撥款單位,每年的資金缺口較大。因此,我所爭取資金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尋求上級支持,二是面向市場。基礎設施投資以爭取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為主,日常運行資金和科研項目資金,以面向市場為主。目前我所的科技產業開發和後勤服務已納入市場化軌道。

4、調整理財思路,鼓勵創收,促進發展

由於計劃經濟時代傳統理財觀念的影響,對國家市場經濟改革的總體形勢認識過於低調,對本所發展信心不足,理財思路是 「節約導向型」和「積累導向型」,理財的目的只是為了吃飯、養老,理財成了守財。

針對這種情況,領導班子及時地調整理財思路,以發展和創收為導向,按照「發展導向型」的理財思路,我們制定了一系列具體的制度,鼓勵發展,鼓勵創收,同時,也規范了科研資金的使用。新思路運行兩年來,我所的創收已達300多萬元。

5、加強和中科院和委內單位的交流與合作

加強和中科院相關單位的交流與合作,學習他們創新工程的先進技術和理念。加強和委內相關單位的交流與合作,爭取早日融入長江委的治江事業中去,為實現部的治水新思路多作貢獻。

我所在水利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重大問題建議方面主要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希望部領導多多指導、大力支持。

1)水利工程生態安全保障體系研究

2)長江流域重要水體防污減災生態對策與水污染濕地生態治理技術

3)跨流域調水對輸水沿線魚類區系組成的影響與對策研究

4)長江上游生物多樣性保護利用區域規劃的研究

兩年過去了,回顧汪部長的指示,對比我所改革前後的情況,還是在這片土地上,還是這些人員,我所已完成了由一個水利漁業研究所向水利工程生態研究所轉變的基礎工作,我所的研究方向,機構設置,運行機制,人員觀念和競爭能力今非昔比,可以說是面目一新。

國家戰略的發展需求,水利部治水新思路,長江委治江事業客觀上對水工程生態領域的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請部領導放心,我所有信心有能力按照汪部長指示精神和長江委領導的要求,順應國家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在水工程生態研究方面出成果、出人才,躋入國內先進行列,積極創造條件,爭取早日進入公益科研單位行列,進入部創新行列。懇請部領導一如既往地給予支持。

Ⅳ 四川都江堰歷史上曾發生多少次洪水

自都江堰修建成功後沒有發生過特大的洪水災害,修建鎮水神獸是古人的習慣,

他們把鎮水神獸作為圖騰來使用。望採納!謝謝,不懂可以再問。

Ⅳ 都江堰實現水沙分離運用的具體原理是怎樣的

都江堰是一個防洪、灌溉、航運綜合水利工程.李冰採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峽內用石塊砌成石埂,叫都江魚嘴,也叫分水魚嘴.魚嘴是一個分水的建築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為二.東邊的叫內江,供灌溉渠用水;

飛沙堰採用竹籠裝卵石的辦法堆築,堰頂做到比較合適的高度,起一種調節水量的作用.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使得進入寶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內江灌溉區免遭水災;同時,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產生了游渦,由於離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會被拋過飛沙堰,因此還可以有效地減少泥沙在寶瓶口周圍的沉積.

Ⅵ 二郎神和李冰是什麼關系

二郎神的原型之一是李冰,是戰國時的水利家。秦昭王時擔任蜀郡守,在當地興辦水利工程,其中最有名的是都江堰。當地人為他建廟,叫李冰廟。宋代的時候,附近出現了灌口二郎廟,有人管李冰廟叫二郎廟,於是李冰就成了二郎神。但李冰這個名字和二郎一點也不像。所以也有人認為二郎是李冰的二兒子。

李冰,戰國時代秦國蜀郡的太守,著名的水利專家。秦昭襄王年間,太守李冰帶領蜀地的百姓,在川西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造了舉世矚目的都江堰。都江堰建成之後,川西平原的千里良田,有了水源灌溉的保障,漸漸地,整個川西平原也就變成了一方沃土。

所謂「民以食為天」,而糧食則以土地為根基,土地又以水源為保障,所以,李冰所修建的都江堰,簡直就是百姓們的「救命大神」。李冰的功德如此之大,百姓們自然就會感恩戴德,進而立廟祭祀。

我們知道,中國民間所供奉的神仙,大多都來源於道教,而在道教的「神仙譜系」上,有許許多多的神靈,就是那些曾經為社會、為百姓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實實在在的歷史人物,李冰當然就是一個。

從「大安王」,到「應聖靈王」,從「廣濟王」,再到「通佑顯英王」,如此等等,無論是九五之尊的皇帝,還是普通的老百姓,對李冰這位由「人」而變成「神」的神,從來都是崇拜有加的。最終,李冰就被神化為了「二郎神」,二郎神屬於「水神」,這正好與水利工程都江堰相合。

當然,也有不少人認為,二郎神其實並不是李冰,而是李冰的兒子,准確來說,是李冰的次子,這也正應了「二郎神」的這個「二」字。但不管怎麼說,不管二郎神的原型是李冰,或者是跟隨李冰一起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的兒子,只要你真正的能夠為老百姓造福,老百姓都會將你捧為「神」的。

Ⅶ 湘江為什麼叫湘江!湘字是什麼含義1

湖南素有「湘」之稱,「湘」之說有三種:

一說,因湘水發源於廣西桂林的興安縣,有靈渠與灕水連接,稱之「灕湘」;湘水東北流至永州北蘋口在瀟水匯合,稱「瀟湘」;再東北流經衡陽北,又與蒸水匯合,稱「蒸湘」。因而合稱「三湘」。由於桂林的人文地理、語言風俗與永州相同,古代屬零陵郡,習慣上被歸入三湘范疇。

一說,是瀟湘、資湘、沅湘的合稱。因灕水南流入珠江,不屬湘江水系;蒸水則太短小,所以去掉漓、蒸二名。而湘水北流至湘陰北之臨資口匯入資水,叫資湘;北流至岳陽縣西中洲,匯入沅江主洪道稱沅湘。資水、沅水為湖南四大水系,流經地域佔全省的2/3,故用「三湘」泛指湖南全境。

也有以湘鄉、湘潭、湘陰為三湘者,原因是在清代同(治)光(緒)年間,三縣曾有曾國藩、左宗棠等為首的眾多湘軍名將名宦。但這些近代人物的歷史並不可與湖南歷史同俾,更何況也不能代表湖南的全境之概念。

盡管「三湘」之說不盡相通相同,但都是以湖南為主而言。但湖南又為什麼簡稱「湘」,其意義又何在?專家告訴我們,「湘」並不是由「三湘」而來。

據宋代柳開《湘漓二水說》:「二水本一水也,……蓋者人以二水相離故名之曰相、曰離,後人又加水雲。」這就是說,湘水和灕水因同一發源的水,南北分流,就被命名相、離,後在相、離兩字旁加上水,就成為今天的湘、漓。湘江流域是湖南省影響最廣泛、人煙最稠密、開發最早的地區,因而湘成為湖南省的代稱,湖南省由此也簡稱「湘」。

然而,經過許多的歷史、地理專家的實地考察發現證實,湘、漓二水並非同源。湘水發源於廣西靈川縣東海洋鄉的岐嶺南,灕水古名桂江,發源於興安縣西北與資源縣接界的苗兒山。因而,「以二水相離故名之曰相、曰離」之說無真實考據,不可從。

其實,湘水地名的來源十分古老。「湘」字最早出現在《楚辭》中,《史記》里更是有「食湘波之魚」、「浩浩沅湘兮」的語句。湘字最初是從相字發展而來,是較有考有據的。相即看管幫助之意,各種訓詁學和辭義學多作此解釋。商代武丁有子封於相,北魏於此建相州,即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周時戰亂,相人一部分南逃至河南、湖南等地,所以在河南上蔡、湖南都出現了湘水,從而也為湖南帶來了湘學的地名——湘君和湖山——周代追稱的名號。相人後來融入土家族,並轉稱為姓向了。

正因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於今長沙市設湘縣,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臨湘縣,因瀕臨湘水故名。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八月,又設湘州於此。從此,成省相當於一級的道府,一直到今日,湘州所在地的長沙,仍是湖南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且瀕臨的湘江,是全省第一條大河,流域面積占列全省的1/3。所以,湖南歷來被簡稱為「湘」了。

Ⅷ 坎兒井與都江堰兩種水利工程是如何因地制宜發揮作用的

坎兒,意 井穴,為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普遍於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吐魯番盆地的地下水資源是比較豐富的。加上地面坡度特大等情況,從而構成了開挖坎兒井在自然條件上的可能性。坎兒井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四部份組成。首先在地面由高至底打下井口,將地下水匯聚。然後,在井底修通暗渠,將地下水引到目的地,才把水引到地面。這樣保證了地下水不會因炎熱及狂風而被蒸發或污染。澇壩將水蓄起以供人使用。整個都江堰樞紐可分為堰首和灌溉水網兩大系統,其中堰首包括魚嘴(分水工程)、飛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寶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體工程,此外還有內外金剛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屬建築。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運、城市供水等綜合效用。「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位於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外江位在西,又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行洪;內江位在東,是人工引水總乾渠,主要用於灌溉,又稱「灌江」。魚嘴決定了內外江的分流比例,是整個都江堰工程的關鍵。內江取水口寬150米,外江取水口寬130米,利用地形、地勢使江水在魚嘴處按比例分流。春季水量小時,四成流入外江,六成流入內江以保證春耕用水;春夏洪水季節時,水位抬高漫過魚嘴,六成水流直奔外江,四成流入內江,使灌區免受水淹。這就是所謂「分四六,平潦旱」。此外,在古代還使用榪槎來人工改變內外兩江的分流比例。榪槎是一種以數根圓木為骨架,外覆竹席,內灌泥沙的截流物體。當需要時,只要在一側的江面放置若干座榪槎,便能減少該側的水量。一般在春季來水較少時使用這種方法截流外江,增大內江的水流供給,待春耕結束水位上漲後,再砍去榪槎,使水流恢復正常。1974年以後,在外江口建造了永久性水閘,從而取代了榪槎來實現圍堰和泄洪。寶瓶口同飛沙堰配合具有節制水流大小的功用,是控制內江進水量的關鍵。內江水流經過寶瓶口流入,灌溉成都平原的大片農田;在洪水期間,內江水位提升高過飛沙堰,洪水就進入外江流走,再加上寶瓶口對水流的約束,達到了防洪的作用。內江水流進寶瓶口後,順應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斷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上一千餘萬畝農田。飛沙堰起到溢洪排沙的作用,原名「侍郎堰」,唐高宗龍朔年間(661年—663年)築成,是內江的溢洪排沙通道,故名。飛沙堰是金剛堤下段710米處的一個缺口,位於虎頭岩對岸,寬240米,堰頂高過河床2米。飛沙堰將超過灌區需要的江水自行排到外江,使成都平原免受洪澇;又能將水中裹挾的大量砂石利用離心力從這里湃到外江,避免淤塞內江、寶瓶口和灌區。飛沙堰遵循「低作堰」的原則,即堤頂低作與對岸標准台頂等高,使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的內江水漫過堰頂流入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堰體會自行潰堤,讓江水回歸岷江正流。內江水位達到水則十四劃時,流量為385立方米每秒,即夠灌區春耕用水。若飛沙堰堰頂高度與此水位相齊,則內江水超出十四則時,多餘的江水即可從飛沙堰溢去外江。此外,飛沙堰下游不遠的寶瓶口有很好的控水作用,即便內江的流量高達3000 立方米每秒,寶瓶口的進水量也在700立方米每秒左右。沿金剛堤而下的急流受寶瓶口限流所阻,在口外形成一個洄水沱,即伏龍潭。加上飛沙堰對面突入內江的虎頭岩對水流,砂石的導引作用,洪水便連同大量泥沙翻過飛沙堰,排往外江。據當代實測,岷江內江流量超過1000立方米每秒時,便有40%的洪水和98%泥沙從飛沙堰排出。飛沙堰頂高的調節,加上寶瓶口的限流、虎頭岩的導引,即可保證引水區既有足量清水,又無洪澇威脅。

與灌江水利工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州假山景觀設計工程 瀏覽:862
哈爾濱工程造價招聘 瀏覽:937
建築工程土建勞務分包 瀏覽:632
道路監理工程師 瀏覽:476
安徽工程大學機電學院在本校嗎 瀏覽:370
河北工程大學保研率多少 瀏覽:287
有學質量工程師的書嗎 瀏覽:479
康樂縣建築工程公司 瀏覽:569
助理工程師二級 瀏覽:872
注冊安全工程師初級考試時間 瀏覽:90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題研究 瀏覽:881
工程造價圖紙建模 瀏覽:888
遼寧恆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瀏覽:93
實行施工總承包的工程項目 瀏覽:737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興趣愛好 瀏覽:316
密歇根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專業 瀏覽:388
廣西交通工程質量監督站 瀏覽:31
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考研參考書目 瀏覽:858
有線電視工程建設管理條例 瀏覽:270
雲南工程監理公司排名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