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近代水利工程有哪些
1、河南銅瓦廂黃河大堤決口修補 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
2、西峽縣鸛河蓮花寺崗水電站(1929年)
3、「關中八惠」農田水利灌溉工程(1933—1935年)關中地區涇、洛、渭、梅、灃、黑、泔、澇(一說為涇、洛、渭、灃、耀、灞、 )八個灌區的統稱。
4、佛子嶺水庫大壩(1954年竣工,中國第一座鋼筋混凝土連拱壩)
5、三門峽水庫(1957年竣工)
6、新安江水庫(1959年竣工)
B. 安徽省境內有哪些大型的水利工程 急求!謝謝!!
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白蓮崖水庫工程
C. 安徽十年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興建的水利工程是什麼
最著名的是佛子嶺水庫了
D. 佛子嶺水庫的設計建設
1950年3至6月,淮河水利工程總局組織淠河查勘,提出了淠河東、西兩源上游可興建佛子嶺和長竹園(即響洪甸)兩座水庫。1950年7月大水後,治淮委員會會同有關單位,根據「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於1950年11月進行復勘。1951年4月,第二次治淮會議決議的《治淮方略》和1952年度工程要點中,規劃確定修建佛子嶺水庫。此後即進行地質調查及壩址、庫區的測量和水文測驗。當時國內缺乏建造連拱壩的資料,以汪胡楨為代表的水利專家們,以科學的態度,刻苦鑽研的精神,解決了連拱壩設計與施工中一個個難題,僅以三年的時間便完成了當時亞洲第一座鋼筋混凝土連拱壩建築任務,水庫的建設培養了一大批水利水電建設的人才。
佛子嶺水庫由治淮委員會組建佛子嶺水庫工程指揮部負責施工。1951年10月10日指揮部成立,陸續從各方面調集人員。1952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水利第一師參加水庫建設。從江蘇、上海等地招聘技術工人。民工來自霍山縣和阜陽縣。最多時參加施工的人數達18900人。1951年10月底,修通了六安到佛子嶺的公路。水庫大壩從1952年7月1日開始澆築壩身混凝土,至1954年9月16日壩身澆築完成,歷時僅27個月時間。 水庫工程採用原河床導流分兩期施工,先東岸導流,西岸築圍壩。第二期在西部河灘山腳部分開挖上下引河。河水經8、9、10號拱下泄,東部築圍壩。1952年1月9日佛子嶺大壩清基。3月1日第一期鋼板樁土石圍壩工程動工,6月底結束。在清基開挖中發現西岸岩層有破碎帶,將壩軸線下移12米,清基工作延遲到1953年3月完成。第二期清基工作因圍壩滲水及洪水沖擊潰決。至1953年10月初才全面開展,是年底全部完成。混凝土澆築自1952年7月初開始,分兩期進行。整個工程採取自營方式,以機械為主,人力為輔。施工中遭遇1953年春寒低溫,一度影響混凝土質量和澆築進度。混凝土拌和、輸送、澆築隨著澆築高度和部位不同,採取分散、移動和固定,機械和人力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對質量的控制和要求均較嚴格。1952年7月下旬開始,對施工管理和勞動組合進行改革。施工單位建立「區域生產管理制」,推行「平行流水作業法」,效率提高,比原計劃提前一個月完成第一期混凝土澆築任務。第二期混凝土的澆築,克服了多次漲水、圍壩毀而又築的困難,於1954年6月6日全部澆築到127.46米高程,順利地攔蓄了1954年7月的洪水。是年10月底,連拱壩工程全部完工。計清基94.7萬立方米,澆築混凝土19.5萬立方米;耗用水泥5.3萬噸,鋼材6400噸,木材2.05萬立方米,砂石34萬立方米,應用各種機械設備545部。
1965年大壩進行第一次加固。9月28日開始放空水庫,修築圍壩。12月中旬完成裂縫修補,12月16日關閘蓄水,並進行13~16號拱的加強拱澆築、裂縫灌漿及帷幕和固結灌漿等施工,1966年9月底基本完成。1968年10月對壩身加固、鋼管加固和溢洪道處理等組織全面驗收,施工符合質量要求。
1969年洪水漫壩後,從1970年初到6月底完成了兩岸壩後基岩、21號垛等重點部位護砌和固結灌漿,以及壩面滲水裂縫的修補等。1975年8月洪水後,於1982年初開始進行大壩加固加高工程。這次加固是在兼顧運行的情況下進行的,工程零星分散。大壩加高的施工質量要求高,新混凝土要控制好溫度,老混凝土表面鑿毛、鑿槽,又是高空作業。部分壩基帷幕補強要求在水下操作,施工條件差。由於設計、施工、科研和生產單位相互配合和支持,施工進展順利,於1984年全部完工。 輸水鋼管有泄洪鋼管、灌溉和發電輸水鋼管共11道,均埋設在垛內,與大壩一道分兩期施工。施工也屬自營,安裝工作系簽約委託代辦。第一期工程於1953年3月開始,第二期於1953年12月下旬開始,至1954年2月8日全部完成。施工過程中成立檢查督促小組,檢查進度與標准,使整個安裝工程進度快,質量好。
運行中發現鋼管振動劇烈,遂於1955年汛前,在鋼管支座位置加設防振箍帶,但效果不顯著。1964年,對剩下的13~15垛內3條鋼管進行檢查,發現鋼管氣蝕、振動嚴重。1965年8月與當時大壩加固工程同時交叉進行。接長進口段,安裝事故閘門,修理、補焊鋼管的氣蝕區;13、14垛內鋼管基礎的混凝土澆築,7~10號和15號垛內5道鋼管外包鋼筋混凝土工程及7~10號垛鋼管進口攔污柵等,於1968年10月基本結束。 電站廠房與大壩施工同時進行。第一期從1952年6月開始澆築19號拱廠房基礎,至1954年9月,19號拱廠房工程建成。第一台1000千瓦機組安裝,11月1日開始運行送電。11月24日,第二台1000千瓦機組安裝完成投入運行。第二期3台3000千瓦的廠房擴建工程於1957年初完成。19號拱廠房內安裝的3000千瓦和18號拱廠房的2台3000千瓦機組,全部於9月30日發電。
位於7~10垛壩後的擴建廠房,於1959年3月開工,1960年底停工。1966年2月復工,因施工力量不足於年底才基本完成。為了爭取早日發電,採取邊土建、邊安裝的辦法施工。第一台10000千瓦機組於1967年7月投入運行;第二台10000千瓦機組於1973年7月1日正式並網發電。
E. 淠河的水利工程
淠河流域兩河口以上為山區,流域呈扇形分布;兩河口至六安縣馬頭集之間為丘陵地區,流域為長條形;馬頭集以下進入平原窪地,河道彎曲,堤距700~1500米不等,平槽泄量不足500立方米每秒,洪水靠灘地漫流。據清同治《六安州志》記載,乾隆初年(約1736年),霍山縣耆民廣嘉祚在淠河上游的東淠河上修建縣城防洪堤防,築保黎橋頭西岸石堤。乾隆五年(1740年),霍山知縣陳常又修太平橋河堤。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知縣張掄甲於縣城東北龔家巷口建堤十五丈,續舊堤五丈。道光三十年(1850年),監生項潤生建捍水堤壩長三百八十四丈,名曰萬鰲山,又在壩上遍植柳竹;是年秋冬兩季,又沿河築長堤至東龍頭石,並於堤外側做石牮挑水導流,束水歸槽。同治初年(1862年),霍山知縣彭廣鍾又繼續修築。同治十三年(1874年),前首事劉俊仁等於鰲山壩上游自迎駕廠至黃家畈渡口築長堤二里余,名曰永安壩,闊丈許,高六、七尺許;又在俞家畈柳林河兩岸修築東岳壩。為防止淮河和淠河水侵入正南窪地,民國初年,開始修築淠堤。民國10年(1921年)建成竹絲三合堤和東孟家灣堤,長度分別為30里和25里。民國22年至民國28年,新建肖嚴淠堤第一段(自迎河集經北橫壩至鮑家溝),將東孟家灣堤擴建為肖嚴淠堤。1945年後,築泥炭湖下壩至正陽關之間的正新堤,長7公里;又堵塞新淠河,使淠水全部歸入老淠河,同時修正陽東湖橫堤,杜絕淮水倒灌;還把分散的堤圈並為兩段,五里鋪至北橫壩的一段稱正南淮堤,北橫壩至左家崗一段稱迎北圈堤(又稱肖嚴淠堤)。
建國後,上述兩段堤防在北橫壩連接,沿淠、沿淮堤防統稱正南淮堤,全長31.93公里。從1951年至1969年先後五次加固正南淮堤。堤線從左家崗向南延伸至迎河閘與張馬淠堤相接,堤線全長達到34.4公里。1962年起,用10餘年時間,加做了長13.1公里的塊石護坡。1977年、1978年,又連續兩次對堤身加培,重點險段放大斷面或內坡加做戧台。1966年起做減壓井458眼,其中完成配套約360眼,後保留約400眼。至1988年底,正南淮堤重點加戧長20公里,內坡填塘長14.5公里。1951年至1988年,正南淮堤累計完成土方1045.5萬立方米,砌石116.6萬立方米,國家投資1055.3萬元。在著手治理洪水入侵的同時,也開始了正南窪地內澇治理工程。1951年至1952年開挖了長9.95公里的正南排水渠,在五里鋪建正陽涵,排水流量60立方米每秒,可排泄14萬畝的窪地積水。為分片排水,自1956年起又先後圈成迎北、肖嚴、建設、劉帝、枸杞和正陽農場等6個圩,耕地12萬畝。1966年7月,建五里排澇站,裝機7台,共560千瓦,流量3.5立方米每秒,用於排正陽農場的2.5萬畝內澇。1966年8月建成建設電力排澇站,裝機10台,共1550千瓦,凈揚程7.4米,設計流量12.1立方米每秒,可排枸杞、建設兩圩5.3萬畝的內澇。
1967年6月建成大店電力排澇站,裝機5台,共1650千瓦,凈揚程7.9米,設計流量14.4立方米每秒,可排肖嚴和迎北兩圩的4.6萬畝農田的內澇。1970年9月至1971年5月,又在正陽涵東側建5孔拱式新涵,每孔凈寬4米,高5.2米,設計流量122立方米每秒,同時堵塞老正陽涵。1969年、1975年又分別建迎河涵和左家崗涵。
民國12年,開始在淠河左岸築西隱賢堤、民生圩,在淠河右岸築張馬淠堤。西隱賢堤又名劉李圈堤,上自六安縣吳祠,下至霍邱縣郭崗,全長13.3公里,面積16平方公里,耕地1.6萬畝。1952年春重新修築,1954年和1969年兩次潰決,後經培修,堤頂高程達30.0米至29.2米,頂寬3米,內坡1:3,外坡1:2.5。1963年建胡台排水涵(胡台閘),塊石圬工結構,為單孔閘,寬3米,高3.5米,設計流量16立方米每秒,改善了堤內的排水系統。
民生圩南起馮集,北至小店崗,面積39.5平方公里,耕地4.5萬畝,沿淠河築有民生堤,民國35年在圩區排水口建民生閘。至民國36年,霍邱縣境內淠河左岸馮集至民生閘之間堤防已達19.3公里,堤頂高程25.0米。1951年冬進行培修,堤頂高程達到26.46~25.82米,頂寬3米,迎流段頂寬4米,並在內坡加做平台。1955年春和1956年汛後兩次進行培修,對險段進行退建,堤線總長減至18.7公里,堤頂高程加高到28.37~27.4米,頂寬達到4.8米。1969年和1970年,對汛期翻沙鼓水堤段,加做208眼減壓井,後由於加做其他工程,減壓井尚存62眼。1970年至1981年,對5處重點險段做塊石護坡,總長2592米。1951年重建民生閘,將原來的寬、高各為1米的單孔石拱涵擴建為寬3米、高3.5米的單孔拱式涵,涵底高程18.3米,設計流量16立方米每秒;1957年又將民生閘擴建為2孔,設計流量也增大一倍。1975年在圩內建臨時機械排水站,1980年機房倒塌,1981年重建排水站,裝機6台共480馬力,流量2.4立方米每秒;1984年又將其中3台改建為3台電力排水泵,容量300千瓦,揚程6米,流量3.18立方米每秒,總流量達到4.38立方米每秒。
張馬淠堤是六安縣馬頭集至壽縣迎河集間平原窪地的防洪屏障。先在上自隱賢,下至迎河集南2.5公里張家老墳處,築堤長12.5公里,民國28年改稱張隱淠堤。民國34年以後,堤線調整,堤上端改接六安縣的馬北淠堤。1952年復堤時,將馬北、張隱兩堤聯成整體,統稱張馬淠堤,總長31.4公里,堤頂高出1950年洪水位1米。1954年洪水中堤防潰決,1955年5月復堤,堤頂高程達29.5~26.5米,頂寬超過2米。1969年至1978年,又對堤防進行加固和培修,堤線從張家老墳下延至迎河泄洪閘,與正南淮堤相接。至此,張馬淠堤全長達到32.3公里,堤頂高程也加至32.1~29.5米,頂寬增至3~5米,並在隱賢集加做長360米的塊石護坡,在馬嘴子、聶大檯子、幸福涵等處做拋石護岸總長900米,在花龍口做長300米的粘土防滲鋪蓋。1950年至1988年,張馬淠堤共做土方345.9萬立方米,砌石2284立方米,國家投資109.4萬元。張馬淠堤保護面積達到246.3平方公里,耕地12.3萬畝。為防止淠水倒灌,1954年1月在迎河集南2.5公里處建成幸福涵。幸福涵為鋼筋混凝土箱式結構,共3孔,每孔寬3米,高2.5米,涵底高程19.5米,設計排水流量50立方米每秒,同時堵塞減河原入淠口。1975年梁家湖排水渠挖成後,於1976年在原幸福涵右側增建新幸福涵,共3孔,每孔寬2.7米,高3米。涵底為倒拱,底高19.5米,設計排水流量73立方米每秒。至此,新、老幸福涵的總排水能力達123立方米每秒。1958年至1976年,在張馬淠堤上共建小型涵閘19座,總排水流量達89.2立方米每秒,可排泄幸福涵控制區以外的4.36萬畝農田的內澇,還可承泄淠東乾渠灌區17條支斗渠的退水。1973年建時淠圩機械排澇站,1985年改建成電力排澇站,裝機25台套,共1875千瓦,抽排流量10立方米每秒。
民國22年,霍山縣城國民黨住軍獨立第五旅旅長鄭廷珍主持,軍民合作,對永安壩進行維修加固,並自黃家畈口東沿直下,經鰲山壩向東沿伸,名鄭公堤。民國35年前後,又曾對鄭公堤進行部分加固。至此,淠河自迎駕廠至霍山縣城關的防洪工程體系基本形成。1969年7月淠河發生大洪水,霍山縣城防洪堤被沖壞多處。是年9月,霍山縣成立水毀工程修復指揮部,培修加固和建成淠河堤防17公里,並開辟了淠堤內從縣醫院至小河口的排水干溝;在城南興建了排澇涵閘和排澇站,使外洪和內澇都得到了治理。淠河兩河口以下,兩岸地勢較低,建國前,僅有少量的矮小堤防。1950年汛後至1951年,建成淠河東岸六安至馬頭集和西岸的興隆集至張灣兩段河堤,河堤總長72公里,保護耕地14萬畝。1952~1953年,又於六安上游築成東岸的金杯塘至姚灣和西岸的林家灣至西峰寺兩處河堤,計長33.5公里,保護耕地10萬畝。1953年在西淠河左岸又增築郝集至兩河口堤長6公里,保護耕地0.8萬畝。1954年,淠西堤六安以下砦家河埂至鮑家灣大埂堤防進行退建,長11.5公里。堤頂高程在郝集為52.0米,林家灣和蘇家埠為43.0米,六安為39.0米,張灣為37.0米。1955年至1984年,作護岸工程14處,總長2公里余。1951年至1985年,建成小型排澇涵10處,主要集中在六安以下的堤段。1983年至1984年,共做砌石1.02萬立方米,混凝土116立方米,國家投資24.37萬元。 1954年至1958年,在淠河上游支流上建成佛子嶺、響洪甸、磨子潭3座大型水庫,均有防洪、灌溉、發電和航運等綜合利用功能。3座水庫的建成,調節攔蓄了淠河大量的洪水,不僅大大提高了淠河中下游的防洪標准,而且還起到了輔助淮河幹流蓄洪的作用。隨著淠河上游大中型水庫工程的建成,淠河流域的灌溉事業也得到迅速發展,建成了小淠河灌區、淠河灌區、淠源渠灌區等一批灌溉工程。小淠河灌區,位於小淠河兩側,灌區內耕地3.65萬畝,其中六安縣境內0.13萬畝,霍邱縣為3.52萬畝。灌區工程1956年冬動工,1957年冬基本完成。主要工程有渠首進水閘、渠末端溢流壩、乾渠、支渠進水涵和支渠等。1964年於溢流壩上游左岸增建排洪閘一座,用以解決六安縣境內的洪水出路。1977年冬對溢流壩進行改建,中段17.4米長改為開敞式節制閘,以控制泄水。乾渠系利用小淠河上段整修加固而成,長6.4公里,設計流量5.23立方米每秒,直接灌溉農田3500畝。支渠分東西兩條,渠首分別位於溢流堰上游左右兩側,進水口各建管涵1孔,直徑為1米。經1983年和1984年的兩次整修,東支渠長達12.9公里,流量1.02立方米每秒,灌田2萬畝;西支渠長8.17公里,流量0.94立方米每秒,直接灌田1.3萬畝。淠河灌區,是以淠河上游三大水庫為水源興建的大型引水、提水灌區。灌區跨六安、肥西、肥東、霍邱、壽縣、長豐、合肥、舒城等8個縣市,設計灌溉面積為660萬畝,近期為616萬畝,是淠史杭灌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灌區內自流灌溉431萬畝;提水灌溉229萬畝。1958年8月動工興建,1972年骨幹工程建成。主體工程包括:橫排頭渠首樞紐、淠河總乾渠、乾渠及配套工程等。淠源渠灌區,位於霍山縣淠河右岸縣城東西兩側的丘陵地區,總面積90平方公里。灌區水源為佛子嶺水庫棄水,設計灌溉面積6.9萬畝,其中自流灌溉3.1萬畝,提水灌溉3.8萬畝,乾渠總長50公里。工程於1958年開始由霍山縣水電局設計,1959年11月9日開工。由於經濟困難,1960年4月停工,至1970年復工。1971年建成渠首樞紐工程,包括攔河壩、進水閘和導堤。至1982年春乾渠全線通水,至1985年春主要工程全部完工。
F. 佛子嶺水庫的主要工程
佛子嶺大壩由20個壩垛,21個拱和兩端重力壩組成。壩頂軸線長510米;壩垛為空腹,由兩片垛牆以橫隔牆和上下面板相連而成。壩垛兩側外緣寬6.5米,上游面坡度1∶0.9,下游面坡度1∶0.36;內徑為13.5米的半圓拱支承在垛的上游面。東岸重力壩長30.1米,西岸重力壩長66.4米,其中在高程117.56米處上部,改為平板壩長45米。壩垛內埋設泄洪鋼管8道,管徑1.975米,出口段設1.75米方形閘門及擴散挑流段。發電鋼管2道,鋼管尾部裝有直徑1.25米的的空注閥,鋼管中段接叉管分別引入到拱內廠房。灌溉放水鋼管1道,其尾部也用1.25米空注閥控制。
佛子嶺大壩是建國後第一個自行設計、施工的鋼筋混凝土連拱壩。整個設計過程在邊勘探、邊施工的情況下進行,既無經驗又無規范可循。汪胡楨等水利專家帶領一批中青年技術幹部邊學邊做,在設計中克服了橫向地震時應力分析、壩垛穩定和壩基灌漿等重大技術難題。
大壩於1954年9月建成後,經受了高水位、地震、低溫等考驗,壩體發生裂縫,壩垛內鋼管發生氣蝕和震動。1965年放空水庫,查清拱筒、垛頭、垛身各種裂縫情況和原因,採取了鑿槽補縫和塗防滲材料,做加強拱,灌漿和壩基加固等處理措施。1969年大水,水庫漫壩,汛後作了全面檢查,僅大壩兩岸山坡、壩後基岩沖刷嚴重,大壩其他部位沒有發現異常,說明大壩的設計是成功的。1970年汛前,對山坡進行混凝土護砌,壩腳沖刷坑用混凝土回填加固。1975年河南暴雨後,按水電部要求,佛子嶺水庫加固加高先達到千年一遇校核;在提高防洪能力的同時,考慮解決大壩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提高壩的穩定安全度、改善壩體應力結合起來;要盡可能少影響灌溉和發電。經比較選定大壩戴帽加高1.5米;在13~20號垛內回填混凝土;壩體裂縫分別不同情況進行環氧灌漿。加高時在原壩頂老混凝土面打毛、鑿槽、加錨筋等措施,使新老混凝土結合成整體。對大壩右岸基礎進行帷幕灌漿補強;兩岸增補排水孔、增設觀測孔;在河床部分幾個垛基下的斷層破碎帶和層間錯動面進行水泥固結灌漿。經對大壩抗震按8度進行復核是安全的。
加固加高後的大壩直線長為513米。其中連拱壩413.5米,東端重力壩長31.6米,西端長67.9米。最大壩高75.9米。 佛子嶺水電站是淮河流域第一座水電站。初為安徽省工業廳設計,裝機容量4000千瓦(1台2000千瓦和2台1000千瓦)。1954年大水後,改由上海水力發電設計院設計,擴建了3台每台3000千瓦機組,總容量為2台1000千瓦和3台3000千瓦共11000千瓦。廠房在19、18號拱內。1958年又進行擴建,增加2台每台10000千瓦,由安徽省水利電力廳設計院設計,在7~10號垛的壩後建新廠房。利用7~10號垛內的泄洪鋼管,並拆除12、19號垛內鋼管用以接長7~10號垛鋼管。擴建後的總裝機容量為31000千瓦,計劃年發電量1.24億千瓦時。
G. 安徽佛子嶺水利水電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安徽佛子嶺水利水電工程有限公司是2002-08-22注冊成立的其他有限責任公司,注冊地址位於安徽省霍山縣。
安徽佛子嶺水利水電工程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415257430547475,企業法人嚴永堂,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安徽佛子嶺水利水電工程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水利水電機電設備安裝專業三級。
通過工程資訊網查看安徽佛子嶺水利水電工程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H. 寫一篇關於佛子嶺水庫的作文
位於皖西大別山區霍山縣佛子嶺打魚沖口的佛子嶺水庫是新中
國成立後的第一座大型水庫,也是淮河流域第一座混凝土連拱壩大
型水利樞紐工程。
佛子嶺水庫是中國淮河流域的大型山谷水庫,在安徽省西部霍
山縣南17公里的淠河上游。淠河發源於大別山區,是淮河的主要
支流之一。山區降水豐沛,夏秋山洪不易宣拽,常常泛濫,山水涌
到下游正陽關入淮,淮河幹流受到極大威脅。於是,政府決定,從
1952年1月開始修建水庫來緩解水災情況,1954年完工。
原來上游最大洪水為每秒5000立方米,經水庫調節可減至每秒
600立方米,至少可使淠河兩岸46000多公頃的農田免遭水
患;在旱季則可以及時灌溉,灌溉面積可達33萬公頃。淠河上游
航運條件改善後,大別山區的茶,麻,竹,木等山貨已可以源源不
斷的運出。
水庫的構造在當時也是極為精巧的。水庫的攔河壩長為510
公尺,高70多公尺,是混凝土連拱壩,可防較強烈地震。壩有拽
水閘門8道,灌溉閘門兩道,並設有水力發電站,裝機容量達31
000千瓦,年發電量達9350萬度,主要輸送到六安合肥等城
市。
作為新中國的第一座大壩,自然擁有不同凡響的歷史。比如說
在1969年2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中,大壩安然無恙;198
3年,大壩加高1.5米,最大壩高為75.9米,總庫容4.9
6億立方米。為配合佛子嶺水梯級開發1956-1958年於其
上右鍵磨子潭水庫……
佛子嶺水庫流域呈扇形,跨霍山縣南部,岳西縣北部和金寨縣
一角。橫亘於大別山北麓,如一條玉帶,連接了四方水土。流域內
多為高山峻嶺,峰巒疊嶂,溝壑縱橫。地形向南向北傾斜,南高北
低,中部偏南山勢最高,南部最高峰為白馬尖,平均海拔為一千米
。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安徽人,不可否認的說,當今的佛子嶺水
庫不僅是我們一方水土的護衛軍,更是我們心中最美的霍山一景,
是我們霍山人民的驕
I. 安豐塘水利工程的資料
壽縣安豐塘水利工程是我國歷史上很早的水利工程,始建於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壽縣安豐塘(芍陂)古水利工程位處安徽省壽縣城南約35公里處,於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由楚令尹孫叔敖領導組織修建。
距今已2600餘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與都江堰、漳河渠、鄭國渠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比都江堰還早三百多年。《水經注》記載,「淝水流經白芍亭,積水成湖,故名芍陂」。後因隋朝在此地設置安豐縣,又稱芍陂為安豐塘。
(9)佛子嶺水利工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級人民政府高度重視芍陂這份珍貴的古代水利遺產。1950年,灌區成立了安豐塘水利委員會,先就原貌檢修加固,1954年大水後培堤修閘,將環塘斗門28座合並為24座,加固眾興滾水壩,疏通淠源河,1958年安豐塘納入淠史杭工程總體規劃。
壽縣組織勞力15萬人苦戰四個冬春,開挖乾渠和大型支渠39條,斗、農、毛渠7000多條,相應建成大小建築物1萬多座,與此同時,還溝通了淠河總乾渠,引來了大別山區佛子嶺、磨子潭、響洪甸三大水庫之水,使安豐塘成為淠史杭灌區一座中型反調節水庫。
目前的安豐塘(芍陂),是淠史杭灌區的一座中型反調節水庫,塘面積為34平方公里,蓄水可達8400萬立方米,塘四周設有22座進放水閘口,灌區配套建有乾渠2條、分乾渠3條、支渠54條、斗渠151條、農渠298條,設計灌溉面積67.3萬畝。
J. 六安佛子嶺水庫的組成部分
樞紐工程由攔河壩、溢洪道、輸水鋼管和發電廠四個部分組成。攔河列為鋼筋混凝土連拱壩,東岸端為重力壩,西岸端為平板壩,全長半5窪拱壩段長 413. 5米,有20個垛和21個拱組成。1983年大壩加高1.5米,並加做防浪牆高1.1米後,壩頂高程由原來128.46米增至129.96米;防浪牆頂高程由原來129.56米增至131.06米;最大壩高由原來74.4米,增至75.9米。溢洪道位於東岸山凹,開敞式,1984年由原來5孔擴建為6孔,堰頂凈寬63.6米,孔寬10.6米,最大泄量7540立方米/秒。泄洪鋼管3道,管徑l.975米,分別布設在13,14,15號垛內,最大泄量225立方米/秒。發電引水鋼管6道,供新老兩座電。廠輸水發電,合計發電流量98.25立方米/秒。
水庫工程是在既無經驗、條件又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參加施工隊伍來自四面八方,幹部和工程技術人員來自治淮委員會、六安幹部學校和大專院校應屆畢業生;軋鋼、灌漿、起重、運輸等技術工人來自上海、蚌埠、合肥;民工來自六安、阜陽兩專區農民,中國人民解放軍改編的第一水利師咱始至終參與最艱苦的工程,工地最多上工人數達一萬餘人。工程耗用鋼材8010噸,水泥 6.3萬噸,共做土方99萬立方米,石方82萬立方米,混凝土23.9萬立方米。水庫大壩垛拱澆築到頂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