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說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2260年而不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成功的水利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陝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有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
❷ 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哪些特點有什麼作用至今還有什麼重要價值
岷江發源於四川北部山區,每當春夏山洪暴發之時,江水奔騰而下,由於河道狹窄,古時常常引發洪災,而當洪水退去後,留下沙石千里毀壞了良田。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率領蜀地人民(包括他的兒子)修建了龐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工程利用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利用岷江的水脈水勢,實現了無壩引水、防沙泄洪、多級分流、自流灌溉,不僅消除了水患,而且變害為利,使川西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灌區,成就了著名的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都江堰水利系統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作用。上世紀末,灌溉范圍已達40餘縣,灌溉面積達到66.87萬公頃。
都江堰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這三大主體工程構成,實現了江水自動分流(魚嘴四六分水)、自動排沙(飛沙堰)和自動控制流量(寶瓶口與飛沙堰)。
魚嘴:因形如魚嘴而得名,位於岷江江心,把岷江一分為二,成為內江和外江。外江是岷江主流,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作用是分洪減災、分流灌溉。
飛沙堰:位於內外江之間,其作用首先是自動泄洪,洪水期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上自行溢出,回歸外江。另一作用是「飛沙」,飛沙堰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迴流,旋動的水流將水底的泥沙揚起帶過堰頂流入外江,故名飛沙堰。
寶瓶口:開鑿於玉壘山山脊上,因它形似瓶口而得名。其作用:一是引水。它是內江進水的咽喉;二是限流。由於瓶口口徑限制,過量洪水不能一涌而入,在瓶口前產生壅水,使得洪水只能從飛沙堰上流回外江,而不會流進灌區造成水患;三是排沙。壅水現象使得大部泥沙通過飛沙堰排出,少部分泥沙停留在固定的一段河道內,便於枯水季節集中清除。
都江堰的無壩引水「生態工程」,以不破壞自然資源為前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分洪減災、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以其「歷史跨度大、工程規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區范圍大、社會經濟效益大」的特點享譽中外,成為世界水資源利用的最佳典範。
❸ 都江堰水利工程怎麼樣
去成都旅遊都江堰是必去的景點,非常壯觀宏偉的水利工程,令人感嘆啊。
❹ 討論下水利工程的利弊
水利工程就是利用防止水的災害工程,包括灌溉、防洪、排泄、蓄洪、航運和其它。在人類的四大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中,古埃及文明誕生於尼羅河畔,古巴比倫文明誕生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中國文明誕生於長江流域,古印度文明誕生於恆河流域,可以說,豐富的水力資源不僅茲養了人類最初的農業,而且孕育了世界的文明。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人類的農業史,也可以說是發展農田水利 ,克服旱澇災害的戰天斗地史。
早在7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開始用人工灌溉農田。後來又挖溝掘渠,引尼羅河水灌溉農田,當時有一條長達19公里的水道連接尼羅河和莫瑞斯湖,使莫瑞斯湖能象水庫一樣蓄存尼羅河的季節性洪水。這是人最早的灌溉工程。
古巴倫的繁榮昌盛,也主要得益於人工灌溉,糧食獲得豐收。至今在伊拉克還有一條寬120米、深10米,長達數公里的古馬比倫大型渠道遺址。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250年,西亞的古代巴比倫人、亞述人、波斯人曾修建了多座水利工程,築壩鑿渠,防洪灌溉。
中國在公元前2000多的前後,夏禹治水時就已開掘排灌渠道。到周朝時,與當時的井田制相適應,排灌渠道已相當普遍,在公元前450左右的戰國初年,魏國鄴都守西門豹在今天河北臨漳一帶主持興建了中國最早的大型渠系水利工程——漳水12渠,由於漳水含有較多的泥沙,帶有豐富的有機和無機養分,該工程的興建不僅發展了灌溉,而且改良了土壤、肥沃的農田,使鄴城一時成為魏國重要的糧倉。公元前256年,秦國蜀守李冰在川西灌縣主持修建了舉世聞名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不僅灌溉了2萬多公頃農田,而且防洪、航運均得其利。秦始皇元睥(公元前246年),水利專家鄭國主持興建了關中平原的鄭國渠從某種意義上說,乾渠全長150公里,灌溉面積據稱達26萬余公頃。公元610年前後,隋朝又開鑿了長達2000餘公里的大運河,兼有航運和灌溉之利。其規模之宏大,堪稱世界古代水利工程之最。
在中國西漢時期或更早,新疆哇魯番乾旱地區的少數民族還發明了一種獨特的水利 工程——坎兒井。它是通過地下渠道引取滲入地下的雪水進行灌溉的水利設施,它最長可達20—30公里,可有效地防止輸水途中水分的蒸發。公元7世紀初,波斯人也建造了類似的地下水道。
中國1992年開工建造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兼有防洪、航運、發電和南水北調之功效,是至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如今,在世界上共有人工灌溉的土地近2億公頃,並有數億公頃的土地因水利工程而免受洪水之害。在非洲南部、埃及、以色列和中東其它地區,人工灌溉使昔日乾旱的沙漠和戈壁變成了茂盛的果園。
❺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評價
我是本地人,也是做旅遊這行的,都江堰是生我養我的地方。這里人居環境很好,是成都的後花園。都江堰水利工程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卻還一直發揮著它應有的 左右,灌溉著成都平原,都江堰水裡工程可以說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跡,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無壩引水的工程 。在2000年的時候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成為國家首批5A級景區。一說就激動了,真的值得大家去一看。建議大家去的時候請個講解員,通過講解
❻ 為什麼說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於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時屬都安縣境而名為都安堰,宋元後稱都江堰,被譽為「獨奇千古」的「鎮川之寶」 。建於公元三世紀,是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發揮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傑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是我國科技史上的一座豐碑。
❼ 都江堰水利工程有何意義
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2260年而不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成功的水利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陝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有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人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
李冰主持創建的都江堰,正確處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等主體工程的關系,使其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統工程,聯合發揮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具體地說,利用魚嘴分水堤從眠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動將眠江60%的水引入內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時,又自動將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內江。都江堰建於眠江彎道處,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層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層水流向凸岸,將洪水沖下來的沙石大部分從外江排走。進入內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頭岩的支引、寶瓶口的節制和"離堆"的頂托,將大部分沙石從飛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寶瓶口引水口和灌區幹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寶瓶口引水口控制進水量,既保證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過量洪水湧入內江灌區,造成災害。都江堰能自動調節進入灌區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成為天府糧倉。都江堰是成功運用自然彎道形成的流體引力,自動引水、泄洪、排沙的典範。建堰時,李冰還在江中埋石馬作淘灘標志,立"三石人"觀察水情消長,開創了中國古代水情測量的先例。歷代對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視,逐步完善了管理機構,建立了歲修、防洪等維護制度,積累和總結了"六字訣"、"三字經"、"八字格言"等寶貴的治水經驗,使古堰持續發展,相沿不廢。
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是巧奪天工、造福當代、惠澤未來的水利工程,是區域水利網路化的典範。後來的靈渠、它山堰、漁梁壩、戴村壩一批歷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記。其工程結構主要由渠首工程、附屬工程和灌渠系統工程組成。渠首工程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組成;附屬工程由百丈堤、人字溢洪堰組成;渠系工程主要由內江總乾渠、沙黑總乾渠、金馬河乾渠等組成。建國後,為解決都江堰工程維修期間的城市供水問題,又特別設計增建了工業引水暗渠。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奧妙之處,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大系統,形成無壩限量引水並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況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饉」,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解放後,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經濟內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適應了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
勤勞智慧的川西人民,在發展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事業的過程中,正確處理分水泄洪、引水灌溉、低堰排沙、運行維修等各種矛盾關系,緊緊依託自然條件、充分運用工程技術解決了各種問題,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治水經驗。「深淘灘、低作堰」六字訣,新、舊兩個版本的「三字經」,留下了系統、完整而又非常具體的治水經驗。認真學習研究和推廣都江堰經驗,對治理黃河、解決山東的水問題,加快水利網路化建設,發揮我省乃至全國自然地理優勢,優化生態環境仍然意義重大。
都江堰水利事業工程針對岷江與成都平原的懸江特點與矛盾,充分發揮水體自調、避高就下、彎道環流特性,「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正確處理懸江岷江與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統一在一大工程體系中,變水害為水利。具體講,以三維空間巧妙構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渠首「三大工程」,優化岷江特定區段的硬約束,形成不同流量條件下的主流走勢、環流力度,造成岷江不同流量條件下的內、外江不同的水沙分配比,克服川西自然地理劣勢,優化岷江和成都平原的關系,發展水利網路化,使其最有利於當地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其三維空間的關系是:平面布局是基礎、是前提;立面結構是在平面布局的基礎上歷經千載,反復優化逐步形成的。
兩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這樣偉大的科學成就,世界絕無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稱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1986年,國際灌排委員會秘書長弗朗傑姆,國際河流泥沙學術會的各國專家參觀都江堰後,對都江堰科學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給予高度評價。1 999年3月,聯合國人居中心官員參觀都江堰後,建議都江堰水利工程參評2000年聯合國"最佳水資源利用和處理獎"。
❽ 都江堰水利工程調查研究。 對比三峽水庫,說說兩座水庫的優劣
都江堰歷史更加悠久,是秦朝時期李冰帶領修建的,而三峽水庫是09年完工的,在時間遠遠落後於都江堰,在作用上,都是用於排水,但都江堰不僅是水利工程,更是著名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