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最早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 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② 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什麼
最早在關中建設大型水利工程的,是戰國末年秦國穿鑿的鄭國渠。當時所以要興建這一工程,除上面所說的自然條件因素外,另一個因素是政治軍事的需要。
③ 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什麼
都江堰是現存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3)世界上最早的綜合性大型水利工程擴展閱讀
修建背景:
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個水旱災害十分嚴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難》這篇著名的詩歌中「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人或成魚鱉」的感嘆和慘狀,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這種狀況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惡劣」的自然條件造成的。
都江堰的創建,又有其特定的歷史根源。戰國時期,刀兵峰起,戰亂紛呈,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國盡快統一。適巧,經過商鞅變法改革的秦國一時名君賢相輩出,國勢日盛。他們正確認識到巴、蜀在統一中國過程中特殊的戰略地位,「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秦相司馬錯語)。
在這一歷史大背景下,戰國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識地理、隱居岷峨的李冰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後,首先下決心根治岷江水患,發展川西農業,造福成都平原,為秦國統一中國創造經濟基礎。
④ 當今世界第一大水利工程是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導流明渠將於明日截流,這標志著三峽工程總體建設正轉入第三期施工。自一九九四年十二月正式開工以來,三峽工程的建設者們創下了多項世界之最。
世界上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是多目標開發的綜合利用工程,其防洪、發電、航運三大主要效益,均居世界同類水利樞紐前列,無相當的巨型水利樞紐與之比擬。
一、防洪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
三峽水庫總庫容三百九十三億立方米,並不是世界上庫容最大的水庫,根據有關資料,按水庫總庫容排序三峽居二十五位,但三峽運行預留的防洪庫容二百二十一點五億立方米,水庫調洪可削減的洪峰流量達二萬七千至三萬三千立方米每秒。屬世界水利工程之最。
三峽工程將極大地改善長江中下游防洪條件,特別荊江防洪由不足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保護荊江南北一千五百萬人口和二千三百萬畝耕地,防止在遭遇千年一遇或類似一八七零年洪水時大量人口的毀滅性傷亡。三峽工程是世界上防洪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
二、世界最大的水電站
三峽水電站是樞紐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水電站將安裝二十六台單機容量為七十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一千八百二十萬千瓦,年均發電量八百四十七億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
三、航運效益最顯著的樞紐
三峽水庫回水至西南重鎮重慶市,它將改善航運里程六百六十公里,使重慶至宜昌航道通行的船隊噸位由現在的三千噸級提高至萬噸級,年單向通過能力由一千萬噸提高到五千萬噸。稱三峽工程是世界上改善航運條件最顯著的第一樞紐工程是當之無愧的。
世界上工程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
一、綜合工程規模最大
三峽水利樞紐主體建築物施工總工程量包括:建築物基礎土石方開挖一億零二百八十三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築二千七百九十四萬立方米,土石方填築三千一百九十八萬立方米,金屬結構安裝二十五萬六千五百噸,水電站機電設備安裝二十六套、一千八百二十萬千瓦。除土石填築量外其他各項指標均是世界已建和在建水利樞紐工程中最大的。
二、居世界之最的單項建築物
大壩:三峽水利樞紐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擋水前沿總長為二千三百四十五米,最大壩高一百八十一米,壩體總混凝土量為一千四百八十六萬立方米,其大壩總方量居世界第一。
水電站:三峽水電站為壩後式廠房。水電站單機容量、總裝機容量、年發電量均居世界第一(其中單機容量同伊泰普、大古里並列第一)。水電站送出工程包括二回正負五百千伏直流輸電線路,十一回五百千伏交流輸電線路,送出工程規模也居世界第一。
雙線五級梯級船閘:是世界總水頭最高(一百一十三米)、級數最多(五級)的內河船閘、其單級閘室有效尺寸(長二百八十米,寬三十四米,坎上水深五米)及過船噸位(萬噸級船隊),亦屬世界已建船閘中最高等級的內河船閘,船閘最大工作水頭四十九點五米,最大充泄水量二十六萬立方米,邊坡開挖最大高度一百七十米,均屬世界最高水平,其工作水平屬超世界水平。
單線一級垂直升船機:承船廂有效尺寸一百二十米乘十八米乘三點五米,總重一萬一千八百噸,最大提升高度一百一十三米,過船噸位三千噸,水位變幅上游三十米,下游十二米等指標均超世界水平,三峽升船機屬世界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的升船機。
三、居世界之最的金屬結構
金屬結構總量安裝工作量為世界之最,各類閘門三百八十六扇,各種啟閉機一百三十九台,引水壓力鋼管二十六條,總工程量二十五萬六千五百噸。單項金屬結構中,引水鋼管的內徑十二點四米,永久船閘人字工作門擋高度三十七點七五米,門高三十九點七五米,運轉時最大淹沒水深十七米至三十五米,均屬世界之最。
水庫淹沒及移民安置難度世界之最
三峽庫區淹沒陸地面積六百三十二平方公里,據一九九二年調查,淹沒線以下有耕地二十四點五千公頃,居住人口八十四點四一萬人,規劃最終搬遷安置的人口達一百一十三萬人。因此,三峽水庫移民搬遷和安置的規模和難度均屬世界之最。(
⑤ 世界之最 世界最早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⑥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是哪啊!
溝通江淮的邗[hán 含]溝
相傳早在商朝末年,我國即已鑿成一條規模可觀的運河,它的名字叫泰
伯瀆,是周太王的長子泰伯將王位繼承權讓給其弟季歷、避地到荊吳(太湖
流域)後穿鑿的。它位於今無錫市東南。
春秋時期,開鑿的運河漸多,有的為陳、蔡兩國所開,在今淮水上游;
有的為楚國所開,在湖北、安徽境內;有些為吳國所開,在太湖流域和長江、
淮河、黃河之間。吳國鑿的這批運河,無論對當時及後代,都有深遠的影響。
吳國首建於商末周初的泰伯,長期默默無聞。到春秋末年,闔閭、夫差
父子相繼為王,由於當時的太湖流域有了初步開發,又有伍子胥、孫武等人
的襄助,國力逐漸強大。它首先對南方地區的兩個鄰國越國、楚國發動戰爭。
為了在戰爭中便於運兵和運糧,公元前6 世紀末至公元前5 世紀初,在太湖
流域,利用自然河道的基礎,陸續鑿成三條運河。一條叫胥浦,北起太湖東
面,南到杭州灣。這是一條從對越戰爭的需要出發而穿鑿的運河。另一條叫
胥溪,位於太湖西面,是溝通太湖、長江間的運河,便於吳船向西進入楚地。
還有一條由吳(江蘇省蘇州市)北上,到今江陰西部與長江會合,便於吳船
經此騷擾長江下游的楚地。吳在大軍代楚以前,對楚採用聲東擊西的「疲楚」
戰術,這一戰術就是利用後兩條運河,或向西擾楚,或向北擾楚,使楚軍防
不勝防,疲於奔命。「疲於奔命」的典故即源於此。這些運河的穿鑿,不僅
促進了區域性的統一,而且還為後來的江南運河奠定了初步基礎。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 年),吳軍大敗楚師於柏舉(湖北麻城縣東
北)。12 年後,即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 年),它又敗越師於夫椒(太
湖西洞庭山)。經此兩戰後,楚國一蹶不振,越國也臣服於吳。吳王夫差認
為自己在長江流域的霸主地位已確立,決定用兵北方,以便強迫晉、齊、魯、
宋等黃河流域的諸侯俯首聽命。築邗城、穿邗溝,都從用兵北方的需要出發
而興建的工程。
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 年),「秋,吳城邗,溝通江淮。」(《左
傳·哀公九年》)邗,就是古揚州,在今揚州市西北郊蜀岡一帶,遺址周長
約九公里。這是揚州建城的開始。吳國築邗城,目的是在長江北岸建立進軍
北方的基地。鑿邗溝旨在便於運送軍隊和糧秣。據《水經注·淮水注》載,
這條邗溝從邗城西南引進江水,經過城東,再向北流,從陸陽、廣武兩湖(兩
湖分別位於今高郵縣東部和西部)中間穿過,北注樊梁湖(今高郵縣北境),
又折向東北,連續穿過博芝、射陽兩湖(兩湖位於興化、寶應間),再折向
西北,到末口(今淮安市東北)入淮。邗溝的線路比較曲折,所以如此,目
的在於利用當地的眾多湖泊,以便減輕施工的負擔。這是我國、也是世界有
確切穿鑿紀年的第一條大型運河,長約150 公里。
⑦ 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長江是中國最大的河流,幹流全長6300公里,流域集水總面積180萬平方公里,年平均人海量約9600餘億立方米。從流長度和入海水量論,長江均居世界第三位。
三峽水利樞紐壩是位於長江幹流上游的分界處,壩址控制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運流量4510億立方米,是世界上已建和在建水利樞紐中,與葛洲壩工程同屬壩址年逕流量最大的水利樞紐。
一、世界上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是多目標開發的綜合利用工作,其防洪、發電、航運三大主要效益,均居世界同類水利工程前列,無相當的巨型水利樞紐可與之比擬。
1.防洪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三峽水庫總庫容393億立方米並不是世界上庫容最大的水庫,根據有關資料,按水庫總庫容排序,三峽水庫居25位之後。但三峽水庫運行時預留的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水庫調洪可削減的洪峰流量達每秒27000-33000立方米,屬世界水利工程之最。三峽工程將極大地改善長江中下游防洪條件,特別是可使荊江河段防洪標准由現狀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保護荊江南北1500萬人口和2300萬畝耕地,防止在遭遇千年一遇或類似1870年特大洪水時發生大量人口傷亡的毀滅性災害。三峽工程是世界上防洪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
2.世界最大的水電站
三峽水電站是樞紐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水電站將安裝26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846.8億度,將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三峽水電站地處我國腹地,地理位置優越,與我國華北、華中、華南、華東、川東的負荷中心相距均在500?1000公里以內。三峽水電站將以500千伏交流輸電線向華中、川東供電,以600千伏直流向華東送電,並將與華北和華南聯網。
3.航運效益最顯著的樞紐
三峽水庫回水至西南重鎮重慶市,它將改善航遠里程650公里,使重慶至宜昌航道通行的船隊噸位由現狀的3000噸級提高到至萬噸級,年單向通過能力由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稱三峽工程是世界上改善航運條件最顯著的第一樞紐工程是當之無愧的。
⑧ 我國歷史上第1個大型水利工程是。
楚人重視水利建設,位於今河南省固始縣境內的"期思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開水利工程。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邑,《左傳》:「楚期思公復遂為右司馬,」漢侯國,後為縣,南朝梁廢,隋置唐廢,宋改光山曰期思,尋復為光山,即今河南光山縣治。《漢書·地理志》稱:「汝南期思縣蔣鄉,古蔣國,楚滅為期思。」《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光州固始縣雲:「期思城,縣西北七十里,古蔣國。」不同朝代,期思所轄范圍不同。所轄范圍為今河南省固始縣、商城縣、光山縣、淮濱縣等地,今光山縣有期思鎮,淮濱有期思集。
孫叔敖,生卒年不詳,楚國期思縣潘鄉人(今河南固始縣),楚國令尹,以賢能聞名於世。《淮南子·人間訓》:孫叔敖在出任令尹前,「決期思之水(今河南固始縣境的史河),而灌雲雩之野」,即帶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灌溉農作物,這項水利工程,就是我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期思陂」(《大平御覽·地部》:「楚相作期思陂,灌雲雩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