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談談你對水利工程的認識
一、實習目的與要求
1、目的
水工建築物認識實習是水利相關專業的學生在開始進行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學習之前,對本專業所從事工作的性質和內容的一次實地考察和認識。通過實地參觀,使學生獲得水利水電建設方面的感性認識,大致了解水利樞紐的組成與作用,為後續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水利水電工程建築專業,培養學生熱愛專業,增加學習和從事本專業的自信心,樹立獻身於祖國水利水電建設事業的志向。
2、要求
(1)教學要求
通過認識實習,應使學生初步建立以下及各方面的基本概念:
①水利資源的綜合利用及水利水電建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②水利樞紐的組成與總體布置,各種水工建築物的作用;
③水電站的典型布置方式、組成建築物及其作用;
④水利工程的勘測、規劃、設計、施工及運行管理的大致過程;
⑤已學課程在水利工程實踐中的應用。
(2)紀律及安全要求
①學習了解並遵守實習基地的各項安全規程規定;
②根據指導教師的安排,有秩序地進入工程現場;
③未經許可不準亂動工程的管理、觀測和運行設備;
④對工程管理人員要文明禮貌,不要影響管理作業;
⑤守紀律,集體活動准時集合;
⑥有事離開需向負責老師請假;
⑦注意安全,無論是在旅途、還是在駐地;
⑧認真聽指導教師和工程相關人員的講解,要認真作好筆記。
二、實習項目內容和時間安排
1.實習項目內容
(1)參觀頭屯河水庫樞紐工程,了解當地材料壩水利樞紐的布置、組成和作用;
(2)參觀三屯河水庫樞紐工程,了解人工材料壩水利樞紐的布置、組成和作用;
(3)參觀青年渠首工程,了解人工彎道式引水樞紐的布置和作用、組成;
(4)參觀渡槽,認識渡槽的組成和作用;
(5)參觀鋼閘門等金屬結構,了解水工鋼結構的型式和功能;
(6)了解水利工程的設計、施工、運行管理和工作條件等情況。
2.實習時間安排
水工認識實習宜安排在大學二年級期末,這時學生已基本修完基礎課程,將要開始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的學習,在這一時段安排認識實習,將有助於學生們對水工建築物的理解和認識。因此,水工認識實習的時間安排在每年的6~7月,一般2~3天,具體時間安排需與工程管理單位聯系後確定。
三、實習報告(作業)要求
(1)實習結束後,學生每人填寫「新疆農業大學學生實習情況登記表」(見附件2),交實習指導教師及實習指導小組簽署意見後,交學院歸檔。
(2)實習結束後,學生每人填寫「新疆農業大學學生實習報告」表,並按「水工認識實習指導書」要求編寫「水工認識實習報告」,要求不少於3000字。
四、實習考核與成績評定
1、指導教師要根據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各方面的表現評定成績。其中:
(1)綜合表現(思想表現,實習態度,團結互助,以及遵守紀律等)佔20%。
(2)實習登記表和實習報告內容等佔80%。
2、實習成績按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級評分制評定,並填寫在「新疆農業大學學生實習成績登記表」中。
3、實習結束後一周內將 「學生實習情況登記表」、「學生實習報告」、「實習成績考核登記表」和「教學實習指導記錄表」送學院教學辦存檔。
五、參考書與資料
② 中國人民憑著聰明與勤勞,興建了很多著名的水利工程,你知道有哪些嗎
三峽水庫啊,高峽出平湖,毛主席的願望實現了
③ 中國有哪些水利工程
那可多了,你所見到的水庫、河道、河堤、灌區等等都屬水利工程,最著名如三峽水電站,黃河小浪底
④ 水利工程
Duiiang Yan
都江堰(Dujiang Weir) 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內岷江進入成都平原的起始段,引岷江水,灌溉成都平原的大型水利工程。晉代稱都安大堰、湔堰,唐代又名楗尾堰,宋代始稱都江堰。都江堰相沿2000多年,是現存世界上歷史最長的無壩引水工程。
渠首樞紐的演變 都江堰創建於秦昭王末年(公元前256年~前251年),秦蜀郡守李冰主持興建。早期的都江堰記載甚略,《史記·河渠書》只記李冰「穿二江成都之中」。後人有許多推測,歸結起來主要有2種:一為李冰開鑿了進水口及修建引水渠道,將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一為根據現代地質調查,認為岷江原有1條支流,自都江堰市分出,流經成都平原,至新津歸回岷江,李冰利用這里的地形條件鑿寬進口,整治河道,增加進水量,這個進口即為都江堰永久性進水口,因形如瓶狀而名「寶瓶口」。《華陽國志》記載李冰還在白沙郵(渠道上游約lkm處,今為鎮)作三石人,立於水中「與江神要(約定),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對水位流量關系有一定的認識,提出了利於下游用水的大致水位標准。據《史記·河渠書》的記載,早期的都江堰以航運為主,兼有灌溉效益,後來逐步演變成為以灌溉為主的水利工程。至遲在魏晉時,已具備分水、溢洪、引水三大主要工程設施的雛形。修築在江心洲的湔堰(又稱堋、金堤)將岷江一分為二,左側河水經寶瓶口進入灌區,以湔堰的高度及寶瓶口的大小控制引水流量;汛期,堰有沖決,水流經決口歸入岷江正流,又可作進一步的調節。唐代都江堰已經基本完善,成為由分水導流工程楗尾堰、溢流工程侍郎堰、引水工程寶瓶口三大工程為主體的無壩引水樞紐。宋元時稱分水工程為象鼻,明清迄今又稱魚嘴,均因形似而得名。魚嘴建在岷江江心洲灘脊頂端,長30m~50m,高8m~12m,低水位時分流人渠。清道光以後侍郎堰又有飛沙堰之名。飛沙堰為側向溢流堰,高2m左右,寬150m~200m,低水位時壅水入寶瓶口,汛期堰頂溢流,特大洪水時允許沖決堰體,溢流量增大。都江堰各工程在布置上有較大的靈活性,總的來說,要順應江心洲地形地勢和河道沖淤的變化,但在具體布置時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根據灌區用水需要,盡可能合理選擇分水魚嘴位置、溢流堰位置和高度,並通過工程維修、河道疏浚等臨時性工程措施加以穩定。現代的都江堰保持著清代以來的基本面貌,由分水工程魚嘴,導流工程百丈堤、金剛堤,溢流堰工程飛沙堰、人字堤及引水工程寶瓶口組成(圖1)。
最早記載都江堰工程結構的文獻見於晉代,當時系用卵石堆築。至遲在唐代都江堰工程結構已以竹籠工為主,木樁工用作建築物加固和抗沖消能輔助工程。這類竹、木、石建築材料一直延用到20世紀50年代。據清代史料記載,每年歲修需換竹籠1.3萬余條,年需竹料170多萬斤,其中以魚嘴、飛沙堰用竹籠最多。竹籠易朽,需年年更換,加上每年巨大的河道疏浚量,工料、勞動力的徵集成為歷代當地老百姓的一大負擔。古代都江堰多次工程結構的改造,在魚嘴下功夫最多。元至元元年(1335年)僉四川廉訪司事吉當普主持大修,改用石料修砌魚嘴,又用鐵1.6萬斤鑄鐵龜,置於頂端,以鐵柱固定於灘地上。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水利按察司僉事施千祥修砌石魚嘴,頂端用鐵6.7萬斤鑄成鐵牛,「首合尾分,如人字形」,以保護魚嘴。由於基礎淘刷,這些工程運用時間不長。清光緒三年(1877年)四川總督丁寶楨主持大修,主要工程均改用石砌。魚嘴前端仍採用竹籠、木樁,以保護基礎不受淘刷。次年汛期,除魚嘴外,其他工程均毀於洪水。新魚嘴運用了13年,後人稱作「新工魚嘴」。1936年冬大修,總結了以往砌石魚嘴成敗經驗,注意前端消能抗沖的基礎改造。前端以羊圈、木樁、竹籠組成三重抗沖刷防護圈,基礎鋪以竹籠、枕木作為剛性結構與砂卵石地基間的過渡層。魚嘴長31.4m,全高8.85m,其中過渡層厚3m。這個魚嘴一直運用到1979年外江建閘,該砌石魚嘴成為今魚嘴的基礎。20世紀60年代以來,都江堰的其他工程也逐漸改為漿砌石、鋼筋混凝土等結構,大大減少了歲修工程量。
渠首及灌區的管理 出土文物漢代李冰石像表明,都江堰至遲在漢代已設官專門從事管 理。晉代蜀郡設有蜀渠都水行事、蜀渠平水、水部都督等官(從事灌溉管理的專官)。明代 設水利僉事,清朝設水利同知,均是從事渠首管理的行政官員,在灌縣有官署;灌區各縣亦有相應官吏。古代稱渠首為官堰,有國家管理機構,維修經費亦主要由國家撥發;灌區干支級渠道為民堰,由受益各縣管理,經費在民間攤派。歷史上都江堰因為戰亂,管理廢弛,工程失修,多次完全失去作用。但是,社會稍有平定,國家立即恢復對它的管理。
工程管理是都江堰管理的重要內容,其中又以歲修為主。歲修一般歷時近半年,農歷冬十月初斷流開工,春三月底完工供水。清道光以前只限於內江一側,道光時內外江均歸入歲修范圍。歲修的主要工作是更換各工程設施的竹籠、木樁,疏浚河道、渠道。渠首歲修范圍一般自魚嘴分水處至灌縣境內各乾渠進口段。《宋史·河渠志》記載當時寶瓶口段有水則作為施工和供水的標准。水則共10則,1則為宋尺1尺(約合今0.02cm),刻於寶瓶口右側離堆石壁上,要求侍郎堰底以4則為度,堰頂高以6則為准。水則則數既用來控制侍郎堰的修築高度,又作為河道疏浚的標准,從而達到調節控制寶瓶口進水量的目的。明清以來仍以水則作為寶瓶口的水位計,又在飛沙堰對岸三道崖下設置標准台,上置銅標,與飛沙堰堰頂齊,台下河道中埋鐵柱,鐵柱所在的高程為疏浚後寶瓶口段的河底高程,控制標准較前嚴密。在工程管理方面歷代許多經驗被編成口訣流傳至今,如:「遇彎截角,逢正抽心」,是河道整治方面的技術要領;「深淘灘、低作堰」,是對渠首或乾渠級河道進口段河道整治、溢流堰修築的技術要求。清同治、光緒時灌縣知縣胡圻把前人積累的經驗編成「三字訣」,刻於都江堰左岸二王廟內,以示後人:「深淘灘,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鑒。挖河沙,堆堤岸。砌魚嘴,安羊圈。立湃闕,留漏罐。籠編密,石裝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畫符,鐵樁見。歲勤修,預防患。遵舊制,毋擅變。」概括了都江堰分水、溢流等工程設施和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技術,列出了渠首必設的水畫符(水則)、鐵樁、漏罐(涵洞)等水位觀測、河道整治標准以及暗渠引水等工程設施。除歲修以外,還有搶修和大修。因為都江堰工程設施為臨時性結構,搶修和大修只在特定情況下進行。搶修只限灌區水稻用水期間,溢流堰沖潰,直接影響寶瓶口進水時進行。大修多是渠首工程基本被毀,河道多年未認真疏灘,河道阻塞,供水不暢的情況下進行。近代有過3次大修:道光七年(1827年),由水利同知強望泰主持;光緒三年(1877年),由四川總督丁寶楨主持;1936年,由四川省水利局主持。
灌區的擴展 都江堰地處成都平原沖積扇的頂端,具有自流灌溉的良好條件,它的創建為後來成都平原水利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西漢景帝末年(約公元前141年)蜀郡守文翁「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百頃」。繁縣為今新繁鎮。渠首在岷江支流湔水的出山口,下分若干支,東面幾支人綿水、洛水(今沱江),西面幾支尾水人都江堰北乾渠——蒲陽河,以後各代都有經營,稱湔江堰,是都江堰灌區最早向東北擴展的一部分。東漢時開望川源,渠長20里,引水灌溉廣都(今雙流)一帶,向西南丘陵一帶擴展。唐代,成都地區水利工程興建較多。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在今雙流、溫江開渠,「通漕西山竹木」。玄宗天寶時(742年~755年)成都北郊重開萬歲池,「築堤積水溉田」。唐宣宗時(847年~859年)劍南西川節度使白敏中「以成都錦江為池,江之支緯城中,乃開金水河」。僖宗乾符時(874年~879年)西川節度使高駢修建成都西北郊的縻棗堰(今屬都江堰東風渠灌區)。這些工程的興建使成都北部淺丘地區灌溉,城市供排水、通航條件都有較大的改善。唐代都江堰灌區的范圍與今都江堰內江灌區范圍基本相同。以後歷代都有擴展,但只限成都平原邊緣地帶。清乾隆六年(1741年)將在岷江右岸引水的沙溝堰、黑石堰並人都江堰管理,至此都江堰始分為內江和外江2個灌區,外江系岷江正流,內江指魚嘴分出的左支。據1938年統計,內外江兩大灌區總灌溉面積約300萬畝,控制灌溉成都平原大部分耕地。除灌溉效益外,灌區水道兼有竹木筏運輸、客貨船運輸等水運之利。此外,還具有城鎮供排水、園林用水、防洪、水力利用等方面的功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都江堰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自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末,渠首工程完成了由臨時性工程結構向永久性工程結構的過渡;1974年在都江魚嘴以右,岷江幹流上修建外江閘。外江閘為開敞式攔河節制閘,全長104.4m,共分8孔,每孔凈寬12m,當岷江為100年一遇洪峰流量7700m3/s時,泄洪量可達4130m3/s。這些工程的實施提高了都江堰控制調節能力,減少了渠首歲修工程量,為灌區的擴展創造了條件。
歷史上都江堰灌區干支渠系進水口設施基本與渠首格局類似,即採用魚嘴分水,湃闕(側向溢流堰)溢洪的工程布置形式。20世紀50年代以來干支渠進水口相繼建閘,同時對平原地區的渠道工程實施了全面改造,通過裁彎取直,整理各級渠系等措施,形成了水量調配比較合理的渠系工程,灌區的發展更加迅速。1952年開工興建人民渠,在彭州市境內內江干河的蒲陽河上引水,乾渠沿著成都平原邊緣向川東北方向延伸;1956年修建東風乾渠,在郫縣境內內江干河的毗河和府河上引水,乾渠為東南走向;1954年在外江干河沙溝河以西擴並外江水系九處民間小堰,新堰名三合堰,以沙溝河和岷江支流文井江為主要水源。此外,在成都平原南部新修了牧馬山乾渠,其中人民渠、東風渠分期實施。至60年代末成都平原自流灌溉面積達45.2萬hm2。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民渠、東風渠分別穿過龍泉山北段和南段,向沱扛、涪江流域的川東北、川東南丘陵地帶延伸,在這些地區修建了一批大中型水庫,用以囤蓄汛期都江堰余水,攔截當地徑流,成為川東北和川東南丘陵地區渠庫串聯、引蓄結合的新灌區。
⑤ 水利工程
這要問關於水利工程的問題嗎?水利工程對於我國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程的
⑥ 你所見過的城市水利工程有哪些
渠道、涵洞、水閘、泵站等
⑦ 水利工程包括哪些項目
水利工程包括這幾類:
1、城鎮供水工程:最早的城鎮供水工程約在公元前2900年已在埃及出現。以後不斷發展。羅馬城於公元前4世紀~前3世紀先後建立了11條向城內供水的輸水道。公元前 312年建成阿匹亞輸水道,水源為泉水,從水源到城市配水點為長約16km的地下暗渠。
2、海塗圍墾工程:在沿海灘塗築堤擋潮、變海為陸,以發展生產的工程。中國的海塗資源豐富,土壤肥沃,圍墾潛力很大。
3、水利漁業工程:水利漁業是指利用水利工程蓄水後形成的水域發展漁業的生產活動。是水利設施的多種效益之一。主要工程和技術措施包括:河道和水庫庫底的清理,魚苗基地和攔魚。
4、水利發電工程:由建築物來集中天然水流的落差,形成水頭,並以水庫匯集、調節天然水流的流量;基本設備是水輪發電機組。當水流通過水輪機時,水輪機受水流推動而轉動,水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機械能轉換為電能,再經過變電和輸配電設備將電力送到用戶。
5、港口工程:是興建港口所需的各項工程設施的工程技術,包括港址選擇、工程規劃設計及各項設施(如各種建築物、裝卸設備、系船浮筒、航標等)的修建。
能從水庫安全可靠地放泄多餘或需要水量的建築物。歷史上曾有不少土石壩,因洪水超過水庫容量而漫頂造成潰壩。為保證土石壩的安全,必須在水利樞紐中設河岸溢洪道,一旦水庫水位超過規定水位,多餘水量將經由溢洪道泄出。
混凝土壩有較強的抗沖刷能力,可利用壩體過水泄洪,稱溢流壩。 修建泄水建築物,關鍵是要解決好消能和防蝕、抗磨問題。泄出的水流一般具有較大的動能和沖刷力,為保證下游安全,常利用水流內部的撞擊和摩擦消除能量,如水躍或挑流消能等。
當流速大於每秒10~15米時,泄水建築物中行水部分的某些不規則地段可能出現所謂空蝕破壞,即由高速水流在臨近邊壁處出現的真空穴所造成的破壞。
防止空蝕的主要方法是盡量採用流線形體形,提高壓力或降低流速,採用高強材料以及向局部地區通氣等。多泥沙河流或當水中夾帶有石渣時,還必須解決抵抗磨損的問題。
⑧ 什麼是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是用於控制和調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達到除害興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也稱為水工程。水是人類生產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寶貴資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狀態並不完全符合人類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澇災害,並進行水量的調節和分配,以滿足人民生活和生產對水資源的需要。水利工程需要修建壩、堤、溢洪道、水閘、進水口、渠道、渡漕、筏道、魚道等不同類型的水工建築物,以實現其目標。
⑨ 介紹我國有哪些水利工程,寫出它們的名字,並簡要介紹
三峽工程:三峽工程全稱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整個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壩,泄水閘,一座堤後式水電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閘和一架升船機。三峽工程建築由大壩、水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築物三大部分組成。大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高185米,水電站左岸設14台,左岸12台,共表機26台,前排容量為70萬千瓦的小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1820千瓦時,年發電量847億千瓦時。通航建築物位於左岸,永久通航建築物為雙線五包連續級船閘及早線一級垂直升船機。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位於西陵峽末段,是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完工前我國最大的一座水電工程。該工程1974年動工,1988年完成。
葛洲壩工程主要由電站、船閘、泄水閘、沖沙閘等組成。大壩全長2595米,壩頂高70米,寬30米。控制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千米,總庫容量15.8萬立方米。電站裝機21台,年均發電量141億度。建船閘3座,可通過萬噸級大型船隊。27孔泄水閘和15孔沖沙閘全部開啟後的最大泄洪量,為每秒11萬立方米。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我國萬里長江上建設的第一個大壩,是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偉大的工程,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數的巨大水利樞紐工程之一。水利樞紐的設計水平和施工技術,都體現了我國當前水電建設的最新成就,是我國水電建設史上的里程碑。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湖北省宜昌市三峽出口南津關下游約3公里處。長江出三峽峽谷後,水流由東急轉向南,江面由390米突然擴寬到壩址處的2200米。由於泥沙沉積,在河面上形成葛洲壩、西壩兩島,把長江分為大江、二江和三江。大江為長江的主河道,二江和三江在枯水季節斷流。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橫跨大江、葛洲壩、二江、西壩和三江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於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它處於岷江從山區瀉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泛濫成災。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為「天府之國」,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發揮著作用,被稱為「活的水利博物館」。
都江堰工程包括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魚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築的分水堤壩,形似大魚卧伏江中,它把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用於灌溉,外江用於排洪。飛沙堰是在分水堤壩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僅泄洪水,還利用水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地減少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後的淤積。寶瓶口是內江的進水口,形似瓶頸。除了引水,還有控制進水流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