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土木工程的發展可分為哪幾個歷史階段
一、古代
對土木工程的發展起關鍵作用的,首先是作為工程物質基礎的土木建築材料,其次是隨之發展起來的設計理論和施工技術。每當出現新的優良的建築材料時,土木工程就會有飛躍式的發展。
人們在早期只能依靠泥土、木料及其它天然材料從事營造活動,後來出現了磚和瓦這種人工建築材料,使人類第一次沖破了天然建築材料的束縛。中國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初期製造出瓦。最早的磚出現於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戰國時的墓室中。磚和瓦具有比土更優越的力學性能,可以就地取材,而又易於加工製作。
磚和瓦的出現使人們開始廣泛地、大量地修建房屋和城防工程等。由此土木工程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直至18~19世紀,在長達兩千多年時間里,磚和瓦一直是土木工程的重要建築材料,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偉大的貢獻,還被廣泛採用。
二、近代
鋼材的大量應用是土木工程的第二次飛躍。 17世紀70年代開始使用生鐵、19世紀初開始使用熟鐵。
從19世紀中葉開始,冶金業冶煉並軋制出抗拉和抗壓強度都很高、延性好、質量均勻的建築鋼材,隨後又生產出高強度鋼絲、鋼索 。於是適應發展需要的鋼結構得到蓬勃發展。除應用原有的梁、拱結構外,新興的桁架、框架、網架結構、懸索結構逐漸推廣,出現了結構形式百花爭艷的局面。
建築物跨徑從磚結構、石結構、木結構的幾米、幾十米發展到鋼結構的百米、幾百米,直到現代的千米以上。於是在大江、海峽上架起大橋,在地面上建造起摩天大樓和高聳鐵塔,甚至在地面下鋪設鐵路,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跡。
為適應鋼結構工程發展的需要,在牛頓力學的基礎上,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工程結構設計理論等就應運而生。施工機械、施工技術和施工組織設計的理論也隨之發展,土木工程從經驗上升成為科學,在工程實踐和基礎理論方面都面貌一新,從而促成了土木工程更迅速的發展。
19世紀20年代,波特蘭水泥製成後,混凝土問世了。混凝土骨料可以就地取材,混凝土構件易於成型,但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很小,用途受到限制。
19世紀中葉以後,鋼鐵產量激增,隨之出現了鋼筋混凝土這種新型的復合建築材料,其中鋼筋承擔拉力,混凝土承擔壓力,發揮了各自的優點。20世紀初以來,鋼筋混凝土廣泛應用於土木工程的各個領域。
從30年代開始,出現了預應力混凝土。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抗裂性能、剛度和承載能力,大大高於鋼筋混凝土結構,因而用途更為廣闊。土木工程進入了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占統治地位的歷史時期。
混凝土的出現給建築物帶來了新的經濟、美觀的工程結構形式,使土木工程產生了新的施工技術和工程結構設計理論。這是土木工程的又一次飛躍發展。
現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土木工程可以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依託進一步發展。最重要的土木材料及建築材料:混凝土和鋼都有較大的發展,強度成倍提高,可靠性,耐久性等其他性能也有了很大改善。
分支
1、工程測量學
工程測量學為一種應用測量學原理,應用在各種工程上,例如道路、隧道、橋梁及住宅等,主要是將原本在工程圖說上的設計圖放樣到現場,以利工程人員依照所放樣的位置製做出。
工程圖紙上的設計圖上的構造物,其放樣的結果的正確性甚為重要,若錯誤可能導致工程甚大損失,工程測量所需成本對工程成本而言甚小,但重要性甚大。
2、材料科學與工程
土木工程的建造過程必須使用各種金屬材料或非金屬材料,因而與材料科學與材料工程密切相關。材料科學本身就是一個跨領域學科,涉及物質的性質及其在各個科學和工程領域的應用。它研究材料的制備或加工工藝、材料的微觀結構與材料宏觀性能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
涉及的理論包括應用物理學、固體物理學及化學等;而在與土木工程的結合上則衍生出土木材料、結構材料、建築材料、機械材料、耐火材料等不同應用。
隨著近年來媒體將注意力大量集中在奈米科學和奈米技術上,材料科學在許多大學被推到了最前沿。它也是工程鑒定和破壞分析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大地工程
大地工程又名土力工程、岩土工程、地工技術,主要研究泥土構成物質的工程特性。大地工程師會研究從工地採集的泥土樣本和岩石樣本中的數據,然後計算工地上的建築所需的格構。地基、地樁、護土牆、水壩、隧道等都是需要大地工程師為工程提供土力意見的建設項目。
大地工程可以細分為土壤力學、基礎工程、工程地質、岩石力學等學科。
4、結構工程
結構工程是分析和設計荷載作用下的建築結構的工程學科。結構工程通常被歸類為土木工程的分支,但也可以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來研究。 結構工程師通常參予房屋建築和其他大型結構的設計,但也能參與到諸如機械、醫療設備、車輛等結構可靠性會影響使用和安全的領域。
結構工程師必須按照國家或行業規范來設計,確保安全性(如:結構不能在毫無徵兆的強況下破壞)、可維護性以及可用性(如:房屋不能有太大的變形,避免使用者不適)。設計出來的建築必須能承受巨大的荷載,以及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
結構工程理論是建立於在不同場地和材料下,結構所表現出來的物理規律和工程經驗之上。結構設計一般用少數幾種簡單的結構構件來組成復雜的結構體系。
5、地震工程
地震工程又名防震工程,是當建築物受到地震影響時對其結構行為的研究,用以減少地震發生時對於建築物的損害,屬於結構設計和土木工程的一環。振動控制技術和基礎隔離是地震工程里最強而有力和最經濟的工具。
6、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是為了控制、利用和保護地表及地下的水資源與環境而修建的各項工程建設的總稱。土木工程中著重於水流體的自然運動與人工輸送及利用的一門分支。
該工程領域與橋梁、水壩、河道、運河以及防洪堤等關於水流、江川及洋海堤道工程的設計與施工有著密切的關聯,亦涉及公共衛生與環境工程等這些和水相關的環境生態及用水范疇。
水利工程主要的工作為各種水工結構物,包括水壩與河海堤防、給水管網與集水管網、生態永續、洪水管理、沉積物運移以及其他的與水土保持工程和大地工程有關的事務。
7、環境工程
環境工程為應用科學與工程之方法來改善環境(包括空氣、水、土地資源),進而為人類之居住以及其他生物體提供對健康有益的水、空氣以及土壤,亦包括污染場址之復育。我們可經由教育大眾、保護環境、訂立規定以及應用良好工程實作來減輕與控制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8、交通工程
交通工程是土木工程學中的一個分支,包括公路交通、鐵路交通、航空交通、航海交通、管道交通五項內容。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土木工程
❷ 那些名人學土木工程
劉克,湖南攸縣人。193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土木工程系。1938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八路軍野政治部、總政治部幹事,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二團政治處副主任,熱遼軍區宣傳部部長、騎兵師政治部主任,東北野戰軍鐵道縱隊工程部部長、支隊長。參加了遼沈、平津等戰役。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師長、中朝聯合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搶修指揮所代司令員、鐵道兵團技術副司令員。回國後,任鐵道兵副司令員兼科學研究部部長。1961年晉為少將。曾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孫偉(女)(1935.11.16 -)土木工程材料專家。出生於山東省膠州市。1958年7月畢業於南京工學院。曾任教授、博導,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主任,《硅酸鹽學報》副主編。現任東南大學纖維與纖維混凝土技術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硅酸鹽學報》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副主任。
孫偉長期從事土木工程材料領域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主要從事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與超高性能纖維增強水泥基復合材料、高效能防護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論、應用技術、結構形成與損傷劣化機理、工業廢渣資源化、復合因素作用下結構混凝土耐久性評價和壽命預測新理論與新方法等方面開展了科學研究。先後承擔了國家級、省部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重大工程項目和國際或境外合作項目40多項。獲國家發明三等獎「鋼纖維混凝土路面性能設計與施工技術」一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高耐久混凝土的評價與失效機理及壽命預測」一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鋼纖維混凝土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一項、省部級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發表論文300多篇,其中SCI、EI收錄126篇次,SCI引用100多篇次。主編國際會議英文論文集《》一部,主要參編《鋼纖維混凝土結構》專著一部。培養博士生30人,碩士生36人。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尹衍梁,1950年出生於台北,祖籍山東省日照市。台灣政治大學博士,目前為北京大學兼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兼任教授,台灣潤泰集團總裁,並兼任建築事業體總工程師和工程師和研發長。自1995年從日本、芬蘭引進預制技術到台灣建築業,長期從事預制建築結構工法技術研發和改進,以工業化、機械化方式,陸續開發各項自動化生產技術,大量生產各式預制混凝土構件。近年來,發展快速廠房建造技術,通過預制建築工法提升高科技廠房建造效率,最快可於100天內完工,大幅提升建築施工水準,以符合高科技產業快速周期循環的特性。尹衍梁先生多年致力於制工法的研究和工程實踐,已發表論文12篇,專著3部,並擁有中國、日本、美國等地專利68項。2004年榮獲中國台灣地區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會土」榮譽,潤泰建築企業承包項目獲得台灣工程界「金質獎」最高榮譽。
1950年8月16日出生,原籍山東省日照市。台灣中國文化學院歷史系、美國國際棉業學校畢業,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 曾任潤泰集團董事長,於1993年辭職。後任潤泰集團總裁,並任潤泰工業公司常務董事兼總經理、潤泰租賃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潤泰建設公司董事長,潤泰染織廠公司、潤泰廣告公司、潤泰營造公司常務監事。是台灣知名的青年企業家、潤泰工業企業集團核心人物。主要事業為潤泰集團,1995年財富凈值分別是175億新台幣,在台灣100家大富豪排名榜上名列第20位。 1989年曾出資成立「光華教育基金」,並任總幹事。與北京大學合辦光華管理學院,任董事。
鄭國忠於1935年1月21日出生在潮陽縣成田鎮上鹽汀村一個農民家庭。1954年考上北京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鄭國忠教授從教40多年來,為土木、水利、環境、建築等系學生及進修班學員講授《測量學》、《GPS衛星測量》、《電磁波測距儀》、《誤差理論與應用》、《攝影測量在古建築中應用》、《遙感技術與城鄉規劃》、《地籍測量》、《測量儀器學》等課程;為研究生開設《精密工程測量》、《城市導線測量》等課程。在教學的同時,鄭國忠教授曾結合科研工作需要進修了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無線電專業的主幹課程。上世紀50年代他研製成功的環路和節點平差電學儀器由我國代表團攜帶出國參加國際會議展覽。60年代,他作為光速測距儀課題組的主要成員,在我國首次研製成功第一代和第二代光速測距儀,通過部級鑒定並上報國家科委,其中第二代光速測距儀移交工廠生產,前後共生產數十台投入作業,成為我國首批生產的光速測距儀,對當時此一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70年代他在精密工程測量方面的工作分別有:率先將蒙特卡洛法在測繪上的應用介紹進我國,並取得若干有新意的研究成果;在精密工程測量儀器和方法上的介紹、分析和歸納,以及有關問題的總結;對我國北京電子對撞機建設中的精密工程測量提供咨詢和建議,由此為基礎在清華大學工程測量研究生培養上增設《精密工程測量》方向。80年代在衛星大地測量方面的工作獲得進展,在人員少、無設備、缺少經費條件下他積極開拓新路,通過辦培訓班、承接或參加GPS工程、技術咨詢、硬軟體應用與開發等等途徑開展工作;倡議的「』92中國GPS會戰」獲得有關部委局的支持,實測成功,建立了我國民用的GPS骨幹控制網。
鄭國忠教授曾先後主持和領導測量隊實施了10多個測量工程項目,其中包括GPS測量工程,城市及工程式控制制測量,地形測量,道路、輸電線、水源、渠道測量等等。
在著述方面,鄭國忠教授也頗有成就。他親自參加六個版次的《測量學》(該書曾獲校性優秀教材一等獎)教材及四本教學參考書的編寫工作;他還先後在《清華大學學報》、《工程建設》、《測繪通報》、《自然雜志》、《建築史論文集》、《測繪科技通訊》等15種期刊及全國性學術會議上發表著(譯)作100篇(冊),約120萬字。另外,他還初、復審教材三部,約170萬字。目前,他兼任全國陸地、海洋衛星定位網協調委員會顧問,特種精密工程測量研究中心理事,以及被委任為國家標准《精密工程測量規范》審查委員會主任等。
丁大鈞 男,1923年4月出生,安徽無為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於安徽大學。曾是紐約科學院會員。現仍擔任美高層建築與都市居住小區理事會第26專業委員會主席等職。兼職於國內外近20個學術組織。1993年在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退休。1981年被國務院首批批准為博士生導師,培養博士31名,碩士70多名。完成一系列砼和砌體試驗及10批共連續23年長期荷載試驗,時間最長6年,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提出的受彎構件剛度裂縫計算被1974年國家設計規范(TJ10-74)採納;合作研究用鋼筋砼井管代替鑄鐵井管,打井深度達830m,建廠生產幾遍全國,節約特多;改進砌體局部受壓圍箍理論,提出與擴散相結合理論,批判國外橫配筋砌體三向受壓理論,創橫筋拉結為豎向裂縫分開的小磚柱免過早失穩而提高強度新理論並提出新盤旋鋼筋,節約鋼材一半以上;研究結構機理創「有限基本構件法」(FFMM)計算板殼等結構;提出多種簡化計算和近似統一地基模式;1967年在國內首次提出考慮壓拉和預應力影響受剪新計算;1967年和1983年在國際上分別首次提出偏心受壓構件側移連續公式和沿保護層裂縫寬度計算;指導研究生完成高層建築抗震自控體系和其它減震研究,3項經限實用;主持4次國際會議,訪問26國和2個地區,被邀擔任10餘國國際會議顧問和學委會委員30次以上;在國外31所大學、4所國家研究院等講課40次,國內30多所大學及多個學會和設計院講課,共計100次近2000小時。出版教材、參考書和專著38本,及一本詩集。在40多種刊物上發表中文論文280多篇;在國際會議論文集中發表英文論文總報告和邀請報告60篇,發表10語種外文論文94篇刊在20國36種國際刊物上,其中近70篇刊在24種國際權威刊物上。
木工程工學博士-馮 鵬 分類:馮姓名人2007.5.17 14:48 作者:worldfengshiweb | 評論:0 | 閱讀:750
講師,土木工程工學博士
出生地:陝西省耀縣
地 址: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 100084
Email:[email protected] or [email protected]
主要經歷
1983.9-1993.1 陝西省耀縣水泥廠職工子弟學校
1993.1-1995.7 陝西省銅川市第一中學
1995.9-2000.7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結51班 建築結構工程專業 獲學士學位
2000.7-2005.1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工程結構研究所 土木工程專業 獲博士學位
2005.2-2005.8 美國裏海大學(Lehigh University)復合材料實驗室 博士後
2005.3- 清華大學 土木工程系 講師
❸ 土木工程的發展可分為哪幾個歷史階段
一)基礎性:
土木工程是一個國家的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與人類的生活、生產乃至生存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二)帶動性:
土木工程對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主要表現在土木工程的資金投入大,帶動行業多,是挖掘和吸納勞動力資源的重要平台之一。
(三)綜合性: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不斷為土木工程技術注入新理念,提供新工具,造就新工藝,提出新要求。
三、土木工程專業學習和未來工作的核心內容: (3分鍾)
各類土木工程的規劃、勘測、設計、施工、管理和維修。
四、土木工程的發展歷史:
分為三個階段:古代、近代和現代
(一)古代(約公元前5000年起至17世紀中葉):
1、古代土木工程的特點:無設計理論,主要依靠經驗;建造材料主要取之於自然;工具簡單,尚無施工機械。
2、東西方古代有歷史意義的宏偉建築和遺址:
西方:埃及的金字塔、墨西哥的奇琴伊扎城、法國的加爾橋、希臘的帕特農神廟、古羅馬的斗獸場、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索菲亞大教堂、衣索比亞拉里貝拉的獨石教堂、羅馬帝國的道路網等
中國:中國古代偉大的磚石結構—萬里長城、四川灌縣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陝西秦皇陵兵馬俑、京杭(北京—杭州)大運河、河北趙縣交河趙州橋(安濟橋)、山西應縣木塔(佛宮寺釋伽塔)、北京故宮、天壇、秦朝全國郡縣間馳道網(咸陽中心)等。
(二)近代(17世紀中葉至1945年二戰結束):
1、近代土木工程的特點:
1)土木工程逐步形成一門獨立學科:牛頓力學三大定律、工程結構設計的容許應力法、極限平衡理論等。
2)人工土木工程材料被發明:波特蘭水泥、鋼筋混凝土應用、轉爐煉鋼法發明。
3)新施工機械和施工方法被提供:打樁機、壓路機、挖土機、掘進機、起重機。
4)基礎設施的社會需求日益廣泛和深入。
2、優秀近代土木工程傑作:
西方: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梁橋於1875年由法國莫尼埃主持建成長16m;第一幢鋼鐵框架承重大樓,現代高層建築開端—美國芝加哥保險公司大樓;法國巴黎的艾菲爾鐵塔;第一條鐵路—北美大陸鐵路;1863年在英國倫敦建成第一條地下鐵道;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美國紐約的帝國大廈;
我國:詹天佑於1909年建成京張鐵路;茅以升主持建造的我國第一條公鐵兩種雙層鋼結構橋—錢塘江大橋;1934年建成的號稱30年代遠東第一樓的上海國際飯店等。
(三)現代(1945年二戰結束至今):
1、現代土木工程特點:
1)功能多樣化
2)建設立體化
3)交通快速化
4)設施大型化
2、現代土木工程代表工程:中國台北國際金融中心;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國家石油雙子星座大廈(雙塔);中國上海金茂大廈;美國芝加哥西爾斯大樓;中國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大廈2期;沈大高速公路;上海磁懸浮鐵路;台灣高速鐵路網;廣深准高速鐵路;巴黎戴高樂機場;芝加哥國際機場;日本明石海峽大橋;丹麥大貝爾特東橋;中國江陰長江大橋;英國恆伯爾橋;香港青馬大橋;英吉利海峽隧道;日本青函海底隧道;紐約世界貿易中心;中國廣州中信廣場大廈;中國深圳地王大廈;美國紐約帝國大廈;中國香港中環廣場大廈;中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加拿大多倫多電視塔;莫斯科電視塔;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我國青海龍羊峽大壩;瑞士大狄克桑壩;俄國薩楊蘇申克壩;
五、「土木工程」的展望與未來:
1、材料向多功能、智能化發展
2、項目趨大、全、新並向太空、海洋、荒漠開拓
3、規劃設計科學化、自動化,施工建造精細化、工廠化
4、可持續發展是必經之路
❹ 如何簡介土木工程施工的發展歷史
土建詞般指土建工程土建工程指切水、土、文化關基礎建設計劃、建造維修現般土建工程項目包括:房屋、道路、水務、渠務、防洪工程及交通等曾經切非軍事用途民用工程項目歸類入本類隨著工程科益廣闊少原屬於土建工程范圍內容都已經獨立科
高等校設土建專業般幾專業:建築、城市規劃、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括弧兩應該都說交通類土木工程謝謝
❺ 什麼叫土木工程專業
土木工程專業是由原來的建築工程、涉外建築工程、飯店工程、城鎮建設、交通土建工程、工業設備安裝工程、土木工程等專業合並而成。我院土木工程專業設建築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築)及交通土建工程(道橋工程)兩個課群方向。學生在基礎課程學習結束後可按課群擇取重點發展方向。
該專業培養的本科學生除具有一定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學、工程經濟管理、環境保護和法律知識外,應熟練掌握工程力學、流體力學、岩土力學、房屋建築及路橋規劃與選型、工程材料、工程制圖與CAD的基礎理論與技能,熟練掌握建設項目施工技術與組織、結構計算與設計方面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掌握有關工程測量、施工機械、電工、工程試驗等方面的基本技術。
畢業生具有良好的計算機制圖、手繪圖、運算、實驗、測繪與測試等技能;具有較強的設計、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較強的工程質量和效益觀念;初步具備從事土木工程設計、建設工程項目管理、建設監理和初步的項目規劃及研究開發的能力,能夠在房屋建築和道路及橋梁的設計、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資、開發及監理等部門從事技術或管理工作。
❻ 土木工程學的歷史發展
土木工程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它所建造的工程設施反映出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面貌,因而土木工程也就成為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之一。 人們就開始修築簡陋的房舍、道路、橋梁和溝澶,以滿足簡單的生活和生產需要。後來,人們為了適應戰爭、生產和生活以及宗教傳播的需要,興建了城池、運河、宮殿、寺廟以及其他各種建築物。
許多著名的工程設施顯示出人類在這個歷史時期的創造力。例如,中國的長城、都江堰、大運河、趙州橋、應縣木塔,埃及的金字塔,希臘的巴台農神廟,羅馬的給水工程、科洛西姆圓形競技場 (羅馬大斗獸場),以及其他許多著名的教堂、宮殿等。 特別是到了20世紀,一方面社會向土木工程提出新的需求;另一方面,社會各個領域為土木工程的前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因而這個時期的土木工程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在世界各地出現了現代化規模宏大的工業廠房、摩天大廈,核電站、高速公路和鐵路、大跨橋梁、大直徑運輸管道長隧道、大運河、大堤壩、大飛機場、大海港以及海洋工程等等。現代土木工程不斷地為人類社會創造嶄新的物質環境,成為人類社會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❼ 鄭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歷史沿革
1958年,為了響應國家「大煉鋼」號召,時為十四所國家高教部直屬綜合大學之一的原鄭州大學在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學院、武漢大學等兄弟院校的支援下增設了土建、機械、水利和電機4個系。此即為鄭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之開端。
1963年鄭州工學院成立,土木建築工程系連同電機系、機械繫、水利系由原鄭州大學整體調整到鄭州工學院,由國家化工部直屬,土木工程專業成為化工部重點學科。
1981年,結構工程獲批成為我國首批碩士學位授權點。
1996年6月鄭州工學院更名為鄭州工業大學。
1997年,土木工程專業通過住建部土木工程專業評估,首次通過評估時間排名全國高校第十二位。
1997年土木建築工程系正式聘請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王光遠教授為我院兼職教授。
1998年6月土木建築工程系更名為土木建築工程學院。
2000年7月,原鄭州工業大學、鄭州大學、河南醫科大學3校合並,翌年1月由原鄭州工業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和原鄭州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建築工程系合並,組建新的鄭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2003年,結構工程獲批成為二級學科博士點。
2006年8月土木工程學院整體遷移到鄭州大學新校區。
2006年,管理科學工程專業獲批成為國家一級學科碩士點。
2007年,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獲批成為國家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學科。
2011年,土木工程專業獲批成為全國二十九個國家一級學科博士點授權單位之一。
2011年,交通工程專業獲批成為國家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2011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土木工程學院成為國家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學院之一。
2012年,土木工程專業通過住建部土木工程專業評估,學院成為全國十八個連續四次(1997年、2002年、2007年、2012年)通過此評估的院系之一。
❽ 誰有土木工程歷史發展的文章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類工程設施的科學技術的統稱。它既指所應用的材料、設備和所進行的勘測、設計、施工、保養維修等技術活動;也指工程建設的對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陸上或水中 ,直接或間接為人類生活、生產、軍事、科研服務的各種工程設施,例如房屋、道路、鐵路、運輸管道、隧道、橋梁、運河、堤壩、港口、電站、飛機場、海洋平台、給水和排水以及防護工程等。
建造工程設施的物質基礎是土地、建築材料、建築設備和施工機具。藉助於這些物質條件,經濟而便捷地建成既能滿足人們使用要求和審美要求,又能安全承受各種荷載的工程設施,是土木工程學科的出發點和歸宿。
土木工程歷史上的三次飛躍
對土木工程的發展起關鍵作用的,首先是作為工程物質基礎的土木建築材料,其次是隨之發展起來的設計理論和施工技術。每當出現新的優良的建築材料時,土木工程就 會有飛躍式的發展。
人們在早期只能依靠泥土、木料及其它天然材料從事營造活動,後來出現了磚和瓦這種人工建築材料,使人類第一次沖破了天然建築材料的束縛。中國在公元前十一世紀 的西周初期製造出瓦。最早的磚出現在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時的墓室中。磚和瓦具有比土更優越的力學性能,可以就地取材,而又易於加工製作。
磚和瓦的出現使人們開始廣泛地、大量地修建房屋和城防工程等。由此土木工程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直至18~19世紀,在長達兩千多年時間里,磚和瓦一直是土木工程的重要建築材料,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甚至在目前還被廣泛採用。
鋼材的大量應用是土木工程的第二次飛躍。 十七世紀70年代開始使用生鐵、十九世紀初開始使用熟鐵建造橋梁和房屋,這是鋼結構出現的前奏。
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冶金業冶煉並軋制出抗拉和抗壓強度都很高、延性好、質量均勻的建築鋼材,隨後又生產出高強度鋼絲、鋼索 。於是適應發展需要的鋼結構得到蓬勃發展。除應用原有的粱、拱結構外,新興的桁架、框架、網架結構、懸索結構逐漸推廣,出現了結構形式百花爭艷的局面。
建築物跨徑從磚結構、石結構、木結構的幾米、幾十米發展到鋼結構的百米、幾百米,直到現代的千米以上。於是在大江、海峽上架起大橋,在地面上建造起摩天大樓和高聳鐵塔,甚至在地面下鋪設鐵路,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跡。
為適應鋼結構工程發展的需要,在牛頓力學的基礎上,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工程結構設計理論等就應運而生。施工機械、施工技術和施工組織設計的理論也隨之發展,土木工程從經驗上升成為科學,在工程實踐和基礎理論方面都面貌一新,從而促成了土木工程更迅速的發展。
十九世紀20年代,波特蘭水泥製成後,混凝土問世了。混凝土骨料可以就地取材,混凝土構件易於成型,但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很小,用途受到限制。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鋼鐵產量激增,隨之出現了鋼筋混凝土這種新型的復合建築材料,其中鋼筋承擔拉力,混凝土承擔壓力,發揮了各自的優點。 二十世紀初以來,鋼筋混凝土廣泛應用於土木工程的各個領域。
從三十年代開始,出現了預應力混凝土。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抗裂性能、剛度和承載能力,大大高於鋼筋混凝土結構,因而用途更為廣闊。土木工程進入了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占統治地位的歷史時期。混凝土的出現給建築物帶來了新的經濟、美觀的工程結構形式,使土木工程產生了新的施工技術和工程結構設計理論。這是土木工程的又一次飛躍發展。
土木工程的特點
建造一項工程設施一般要經過勘察、設計和施工三個階段,需要運用工程地質勘察、水文地質勘察、工程測量、土力學、工程力學、工程設計、建築材料、建築設備、工程機械、建築經濟等學科和施工技術、施工組織等領域的知識 ,以及電子計算機和力學測試等技術。因而土木工程是一門范圍廣闊的綜合性學科。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程實踐的發展,土木工程這個學科也已發展成為內涵廣泛、門類眾多、結構復雜的綜合體系。
土木工程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它所建造的工程設施反映出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面貌,因而土木工程也就成為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之一。
遠古時代,人們就開始修築簡陋的房舍、道路、橋梁和溝澶,以滿足簡單的生活和生產需要。後來,人們為了適應戰爭、生產和生活以及宗教傳播的需要,興建了城池、運河、宮殿、寺廟以及其他各種建築物。
許多著名的工程設施顯示出人類在這個歷史時期的創造力。例如,中國的長城、都江堰、大運河、趙州橋、應縣木塔,埃及的金字塔,希臘的巴台農神廟,羅馬的給水工程、科洛西姆圓形競技場(羅馬大斗獸場),以及其他許多著名的教堂、宮殿等。
產業革命以後,特別是到了20世紀,一方面社會向土木工程提出了新的需求;另一方面,社會各個領域為土木工程的前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因而這個時期的土木工程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在世界各地出現了現代化規模宏大的工業廠房、摩天大廈,核電站、高速公路和鐵路、大跨橋梁、大直徑運輸管道長隧道、大運河、大堤壩、大飛機場、大海港以及海洋工程等等。現代土木工程不斷地為人類社會創造嶄新的物質環境,成為人類社會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土木工程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的學科。在早期,土木工程是通過工程實踐,總結成功的經驗,尤其是吸取失敗的教訓發展起來的。從17世紀開始,以伽利略和牛頓為先導的近代力學同土木工程實踐結合起來,逐漸形成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流體力學、岩體力學,作為土木工程的基礎理論的學科。這樣土木工程才逐漸從經驗發展成為科學。
在土木工程的發展過程中,工程實踐經驗常先行於理論,工程事故常顯示出未能預見的新因素,觸發新理論的研究和發展。至今不少工程問題的處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實踐經驗。
土木工程技術的發展之所以主要憑借工程實踐而不是憑借科學試驗和理論研究,有兩個原因:一是有些客觀情況過於復雜,難以如實地進行室內實驗或現場測試和理論分析。例如,地基基礎、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受力和變形的狀態及其隨時間的變化,至今還需要參考工程經驗進行分析判斷。二是只有進行新的工程實踐,才能揭示新的問題。例如,建造了高層建築、高聳塔桅和大跨橋梁等,工程的抗風和抗震問題突出了,才能發展出這方面的新理論和技術。
在土木工程的長期實踐中,人們不僅對房屋建築藝術給予很大注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對其他工程設施,也通過選用不同的建築材料,例如採用石料、鋼材和鋼筋混凝土,配合自然環境建造了許多在藝術上十分優美、功能上又十分良好的工程。古代中國的萬里長城,現代世界上的許多電視塔和斜張橋,都是這方面的例子。
土木工程的發展趨勢
現代土木工程的特點是:適應各類工程建設高速發展的要求,人們需要建造大規模、大跨度、高聳、輕型、大型、精密、設備現代化的建築物。既要求高質量和快速施工,又要求高經濟效益。這就向土木工程提出新的課題,並推動土木工程這門學科前進。
高強輕質的新材料不斷出現。比鋼輕的鋁合金、鎂合金和玻璃纖維增強塑料(玻璃鋼)已開始應用。對提高鋼材和混凝土的強度和耐久性,已取得顯著成果 ,而且還仍繼續進展。
建設地區的工程地質和地基的構造 ,及其在天然狀態下的應力情況和力學性能,不僅直接決定基礎的設計和施工,還常常關繫到工程設施的選址、結構體系和建築材料的選擇,對於地下工程影響就更大了。工程地質和地基的勘察技術,目前主要仍然是現場鑽探取樣,室內分析試驗,這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為適應現代化大型建築的需要,急待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來創造新的勘察方法。
以往的總體規劃常是憑借工程經驗提出若干方案,從中選優。由於土木工程設施的規模日益擴大,現在已有必要也有可能運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以提高規劃水平。特大的土木工程,例如高大水壩會引起自然環境的改變,影響生態平衡和農業生產等,這類工程的社會效果是有利也有弊。在規劃中,對於趨利避害要作全面的考慮。
隨著土木工程規模的擴大和由此產生的施工工具、設備、機械向多品種、自動化、大型化發展,施工日益走向機械化和自動化。同時組織管理開始應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日益走向科學化;有些工程設施的建設繼續趨向結構和構件標准化和生產工業化。這樣,不僅可以降低造價、縮短工期、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可以解決特殊條件下的施工作業問題,以建造過去難以施工的工程。
❾ 土木工程專業的背景是什麼
土木工程十分特殊而又具有系統性。因為幾乎所有的土木工程師設計和建造的構築物都是不一樣的,絕不可能出現兩個完全相同的建築物。有些建築物雖然看似相同,但是建築的場地條件(地基、風荷載、地震荷載等)都是不同的。
像水壩、橋梁或隧道這樣的大型建築物每一個都完全不同。因此,土木工程師隨時要准備應付新的復雜情況。但是,當前包括同濟、清華、東南等985高校在內的高校,培養方案存在嚴重問題,已經嚴重與實際工作脫節。
隨著土木工程規模的擴大和由此產生的施工工具、設備、機械向多品種、自動化、大型化發展,施工日益走向機械化和自動化。同時組織管理開始應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日益走向科學化;有些工程設施的建設繼續趨向結構和構件標准化和生產工業化。
這樣,不僅可以降低造價、縮短工期、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可以解決特殊條件下的施工作業問題,以建造過去難以施工的工程。土木工程專業是一門運用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信息科學等基礎科學知識,力學、材料等技術科學知識以及相應的工程技術知識來研究、設計和建造工業與民用建築、隧道與地下建築、公路與城市道路以及橋梁等工程設施的學科。
(9)土木工程專業歷史擴展閱讀
土木工程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它所建造的工程設施反映出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面貌,因而土木工程也就成為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之一。遠古時代,人們就開始修築簡陋的房舍、道路、橋梁和溝洫,以滿足簡單的生活和生產需要。
後來,人們為了適應戰爭、生產和生活以及宗教傳播的需要,興建了城池、運河、宮殿、寺廟以及其他各種建築物。許多著名的工程設施顯示出人類在這個歷史時期的創造力。
例如,中國的長城、都江堰、大運河、趙州橋、應縣木塔,埃及的金字塔,希臘的帕特農神廟,羅馬的給水工程、科洛西姆圓形競技場(羅馬大斗獸場),以及其他許多著名的教堂、宮殿等。
❿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的發展歷史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的前身是創立於1912年的中國工程師學會,著名土木工程專家詹天佑任第一任會長,會員以土建工程技術人員為主體(會員487人,其中土建專業會員387人)。1930年以後相繼建立了一些專門工程學會,作為中國工程師學會的團體會員。1936年5月23日,中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在杭州成立,夏光宇任第一任會長,其活動與中國工程師學會聯合進行。新中國成立後,在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1958年改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統一籌組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於1953年9月20日在北京重新建立並恢復活動,茅以升任第一任理事長。
學會歷史沿革概況:
1912年在廣東、上海分別建立中華工程師會、中華工學會和路工同人共濟會等學術團體;
1913年三團體在漢口合並,成立中華工程師會,1915年遷址北平,更名為中華工程師學會;
1918年在美國的中國工程師建立中國工程學會,1923年遷址上海;
1931年中華工程師學會與中國工程學會聯合,於南京成立中國工程師學會;並確認1912年為創始年;
1936年中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在杭州建立,成為中國工程師學會的專門學會並聯合活動;
1953年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在北京重新建立,並加入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
1958年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加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性學會組織體制調整,學會組織實行掛靠制;地方分會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協直接領導;
1958年~1966年學會掛靠建築工程部;
1966年~1972年學會掛靠國家建委,因「文化大革命」,活動停止;
1972年學會掛靠交通部(鐵道交通合署);
1975年~1984年學會掛靠鐵道部,1978年8月恢復活動;
1984年~2002年學會掛靠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及以後成立的建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