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峽水利工程誰提出修建的
孫中山先生當時就有這個想法(詳見:他的《建國方略》)
1953年初,毛澤東視察三峽時,重提三峽工程
1982年11月,鄧小平副總理在聽取興建三峽工程的匯報時果斷表態:「看準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
1993年1月3日,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成立,它是三峽工程的最高決策機構。
2. 三峽水利工程的建設者創造了什麼多項世界之最
三峽工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
世界防洪效益最為顯著的水利工程。
世界最大的電站。
航運效益最顯著的樞紐
世界建築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世界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
世界施工難度最大的水利工程。
世界級數最多、總水頭最高的內河船閘。
世界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的升船機。
世界上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閘。
世界水利工程施工期流量最大
世界上歷時最長的水利工程。
世界航運效益最為顯著的水利工程。
3. 三峽建設是誰提出來的
最早提出三峽工程設想的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先生。1918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改良現存水路及運河"一節中提出:"自宜昌而上入峽行,……急流與灘石沿流皆是,改良此上流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其灘石應行爆開除去,於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漢口,上達重慶,可得而致。"1924年8月,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國立高等師范學校禮堂作《民生主義》演講時又講道:"像揚子江上游夔峽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至萬縣一帶的水力,可以發生三千餘萬匹馬力的電力,像這樣大的電力,比現在各國所發生的電力都要大得多……"? 這是我國最早提出梯級開發三峽、改善川江航道、結合水力發電的設想。盡管這一設想僅限於長江的興利方面,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孫中山先生能夠以現代科學的觀點提出變革三峽、強我中華的宏圖方略,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三峽工程建設從1993年開始施工准備,1994年12月14日正式開工;到1997年11月8日實現大江截流,2002年11月6日樞紐工程導流明渠成功截流,2003年6月三峽工程下閘蓄水、永久船閘試通航,2003年8月首批機組正式並網發電,已歷經十個春秋。十年風雨,十年奮戰,三峽工程建設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成果。它符合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符合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體現廣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現代化建設風貌。三峽工程建設,無論在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必將載入中國和世界發展的史冊。 三峽工程不但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有利於加快長江中上游水電資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有利於三峽庫區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首先,三峽工程是解決長江中下游嚴重洪水威脅的關鍵性工程。三峽工程全部建成後,將形成庫容為393億立方米的大水庫,可攔蓄洪水、調節洪峰,使長江荊江河段的防洪標准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其次,三峽工程是國家調整能源布局和促進全國電網聯網的重要措施。三峽工程建成後,水電站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年發電量847億千瓦時,可以緩解華中、華東和華南等地區能源緊張局面。而且,隨著三峽電站、長江上游電站以及輸變電工程的相繼建成,將使我國華北、西北、華中、華東、華南和川渝地區實現聯網,進而實現全國聯網。第三,三峽工程是長江流域水能資源和水資源滾動開發的基礎。長江上游幹流金沙江段可規劃10個左右梯級電站,總裝機容量可達6000多萬千瓦,是未來「西電東送」重要基地之一。三峽工程建成後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和資金能力,為梯級開發上游幹流水能資源提供了物質保證。此外,三峽水庫的形成,為南水北調提供了可靠的水源,必將進一步促進全國水資源的合理配置。第四,三峽工程可以改善長江中上游通航條件。三峽水庫蓄水後,萬噸級船隊可從上海直達重慶,運輸成本可降低1/3,使長江真正發揮「低成本、大通量」黃金水道的作用。
4. 三峽水利工程經歷了多少年修建
三峽水利工程建設工期:
三峽工程分三期,總工期17年。
一期工程5年(1993--1997年),除准備工程外,主要進行一期圍堰填築,導流明渠開挖等。
二期工程6年(1997---2003年),工程主要任務是修築二期圍堰,左岸大壩的電站設施建設及機組安裝等。導流明渠截流是二期工程轉向三期工程建設的重要標志。
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本期進行的右岸大壩和電站的施工,並繼續完成全部機組安裝。屆時,三峽水庫將是一座長達600公里,最寬處達2000米,面積達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靜的峽谷型水庫。
5. 三峽工程是哪一年開始修建的
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六月一日下午開始蓄水發電,於2009年全部完工。 三峽水電站,即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又稱三峽工程。
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以1767票贊成,177票反對,664票棄權,25人未按表決器通過《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決定將興建三峽工程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由國務院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國家財力、物力的可能,選擇適當時機組織實施。
三峽工程採取「一次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的建設方式,水庫淹沒涉及湖北省、重慶市的20個區縣、270多個鄉鎮、1500多家企業,以及3400多萬平方米的房屋,從開始實施移民工程的1993年到2005年,每年平均移民近10萬人左右,累計有110多萬移民告別故土。
1993年7月26日,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查批准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報告(樞紐工程),標志著三峽工程建設進入正式施工准備階段。1994年12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在宜昌三斗坪舉行的三峽工程開工典禮上宣布;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5)三峽水利工程是誰建造擴展閱讀;
2000年1月24日,三峽工程左岸電站廠房首台機組基礎環在一號機安裝就位,標志著三峽左岸電站廠房施工由土建施工為主轉入土建與機組埋件安裝並舉階段。2002年3月17日,三峽工程首台發電機組轉輪吊裝成功。轉輪的順利安裝為三峽工程在2003年實現首批機組發電創造了條件。
2004年8月24日,三峽工程左岸電站8號機組於正式並網發電。至此,三峽工程已有10台機組投產發電,投產總裝機容量達700萬千瓦,實際裝機容量已位居世界發電廠第3位,發電能力位居全國第一。
三峽水電站大壩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庫長2335米,總投資954.6億元人民幣,安裝32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三峽電站最後一台水電機組,2012年7月4日投產,2012年7月4日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目前,三峽工程已經連續8年實現175米試驗性蓄水目標,防洪,航運,發電,補水等巨大綜合效益顯著發揮,在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對保障流域防洪安全,航運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以及我國能源安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6. 三峽大壩 是誰提出建的
是孫中山提出建的。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孫中山便希望利用西方戰時的工業設備和科學技術發展中國實業。這一年,他在上海用英文撰寫了《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補助世界戰後整頓實業之方法》,意在引起國際實業界的響應。
孫中山開發三峽水電資源的論著發表後,國民政府工商部曾於1930年初,擬在長江上游籌設水電廠,並著手收集有關資料和圖表,但對壩區的勘察工作始終未能進行。兩年後,即1932年,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主持組成長江上游水力發電勘測隊。
(6)三峽水利工程是誰建造擴展閱讀:
建設意義
三峽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綜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在發揮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運效益。三峽大壩建成後,形成長達600公里的水庫,採取分期蓄水,成為世界罕見的新景觀。
工程竣工後,水庫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總庫容達393億立方米,可充分發揮其長江中下游防洪體系中的關鍵性骨幹作用。
並將顯著改善長江宜昌至重慶660公里的航道,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港,將發揮防洪、發電、航運、養殖、旅遊、南水北調、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電站無法比擬的。
7. 中國的三峽水利工程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三峽工程分三期,從1994年開工,到2009年竣工,總工期17年。
一期
工程5年(1994一1997年),主要工程除准備工程外,主要進行一期圍堰填築,導流明渠開挖。修築混凝土縱向圍堰,以及修建左岸臨時船閘(120米高),並開始修建左岸永久船閘、升船機及左岸部分石壩段的施工。
二期
工程6年(1998-2003年),工程主要任務是修築二期圍堰,左岸大壩的電站設施建設及機組安裝,同時繼續進行升船機的施工,並完成永久五級船閘的施工。
三期
工程6年(2003一2009年),本期進行的右岸大壩和電站的施工,並繼續完成全部機組安裝。已然,三峽水庫成為了一座長600公里,最寬處達2000米,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靜的峽谷型水庫。
8. 三峽水利工程是誰拿標
1 施工單位
1.1 葛洲壩集團三峽指揮部
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三峽工程施工指揮部是葛洲壩集團公司負責三峽工程合同履約和施工管理的直屬項目部,指揮部現任指揮長邢德勇,黨委書記朱忠華。2003年底在冊職工4827人,所屬二級單位24個,其中直管項目部5個。各類施工設備1532台套,設備原值5.03億元。截至2003年底,指揮部已累計簽訂三峽工程合同274項,合同總金額117億元,其中三期工程中標17億元。
所承建的主要施工項目有: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右岸一期工程,升船機及臨時船閘一、二期工程,古樹嶺人工碎石加工系統工程,三峽大江截流及二期土石圍堰工程,茅坪溪防護大壩一、二期工程,三峽大壩和電站廠房二期土建與金結機電安裝(泄洪壩段)工程,右岸地下電站進水口開挖工程,永久船閘金結機電安裝與調試工程,三峽右岸導流明渠截流與三期土石圍堰工程,三期RCC圍堰工程,右岸大壩工程B標段,右岸電站廠房工程B標段,偏岩子碼頭工程,三峽左岸水廠工程等。
1.2 湖北宜昌三峽工程建設三七八聯營總公司
宜昌三峽工程建設三七八聯營總公司(以下簡稱三七八聯總)是由中國水利水電第三、第七、第八工程局以緊密聯營方式組建的聯營企業,注冊資金1.23億元。中國水利水電第八工程局為聯營體責任方。三七八聯總各成員單位中七局、八局為國家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企業,三局為國家工程施工總承包壹級企業,已全部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三七八聯總推行ISO9000質量管理。
三七八聯總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左岸下設―、二、三3個工區和砂石、拌和項目部;進入右岸三期工程以後,公司實行緊密聯營管理,下設十個作業工段,機關設8個職能部門,實行二級管理,一級核算。現任董事長林修建,總經理兼黨工委書記朱素華。
三七八聯總現有員工5600餘人,其中高級職稱54人,中級職稱242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00人,擁有各類大型施工設備156台套,中小型設備2000餘套,是三峽工程建設主力軍之―。三七八聯總自1993年10月25日成立至今,通過投標競爭,已先後在三峽工程中標承建的有:左岸廠房一期、二期開挖工程,左岸電站廠房土建與金結埋件安裝工程,永久船閘三、四、五、六閘首、閘室土建與金結安裝工程,下岸溪人工砂石系統建設與運行管理,左岸高程98.7米、高程82米混凝土拌和系統建安與管理,楊家灣粉煤灰系統建設,高程215米高位水池(20000噸)工程,江峽大道進廠段及長堤路公路工程,長江護岸工程,右岸24號~26號廠壩基礎開挖及場地平整工程,右岸高程84米混凝土拌和系統建安工程,通航建築物隔流堤等。
十年來,三七八聯總緊緊圍繞創建一流三峽工程的總目標,憑借公司雄厚的技術、經濟實力,和艱苦創業、團結務實的工作作風,堅持以創建一流的工程質量為基礎,以確保形象進度、安全文明施工和全面完成施工生產任務為重點,以加強工程成本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生產經營方針,工程質量滿足合同要求,履約狀況良好。
1.3 青雲水利水電聯營公司
1997年8月18日,以中國水利水電第四工程局為責任方、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四工程局為協作方共同組建的緊密性聯營體――青雲水利水電聯營公司,以15.8億元的合理標價中得三峽二期工程左岸廠房壩段主體工程施工任務,成為三峽工程主力施工集團之一。
責任方水電四局是承建過我國百萬千瓦以上級別大型水電站數量最多的水電施工企業,以建混凝土高壩、多年連續獨立承建國家重點大型水電站、人均裝機容量最高而名冠同行業;協作方水電十四局是以建壩數量最多並創造「魯布革沖擊波」而享譽整個建築業的水電勁旅。
目前,青雲公司共有員工1983人,教授級高工2人,高級職稱技術人員24人,中級職稱技術人員71人,初級職稱技術人員258人,技師19人,平均年齡33.26歲。
青雲公司在三峽工程建設中使用了MD2200型頂帶機、CC200―24胎帶機、國內唯一的擺塔式纜機、MQ6000型門機、MQ2000型門機等先進的特大型機械設備,擁有製冷混凝土拌合系統、VBH75EH振搗台車、斯堪尼亞P113EL牽引車及組合式平板拖車組、HWGY型液壓蓄能卧罐、WA470-3輪式裝載機、SKG-3D1型數控式切割機等設備18台(套)設備,具有年生產、澆築混凝土110萬方,金屬結構制安15000噸,接縫灌漿56000平方米,帷幕灌漿22000米,固結灌漿15000米的施工能力。
青雲公司以「重信譽、守 合同、保質量、爭效益」為宗旨,積極實踐科學、規范的項目法施工。在全體員工的不懈努力下,連續5年圓滿完成了年度施工任務,工程形象均能達到業主要求。在2003年5月份以前,承建項目工程形象全部達到蓄水至135米的要求,工程質量全部符合相關技術標准。並連續實現質量、安全「雙零」目標,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稱贊,其中右岸地下電站進
9. 主張建造三峽大壩的是誰
第一個主張建造三峽大壩的是孫中山。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孫中山便希望利用西方戰時的工業設備和科學技術發展中國實業。這一年,他在上海用英文撰寫了《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補助世界戰後整頓實業之方法》,意在引起國際實業界的響應。
孫中山開發三峽水電資源的論著發表後,國民政府工商部曾於1930年初,擬在長江上游籌設水電廠,並著手收集有關資料和圖表,但對壩區的勘察工作始終未能進行。兩年後,即1932年,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主持組成長江上游水力發電勘測隊。
該隊查勘後提出《揚子江上游水力發電測勘報告》,計劃在西陵峽內黃陵廟和葛洲壩修建兩座總裝機容量分別為32萬千瓦、50萬千瓦的低水頭電站,總預算1.665億美元。但這一計劃也僅僅是紙上談兵。
(9)三峽水利工程是誰建造擴展閱讀:
孫中山在《實業計劃》提出「三峽建壩」的設想:「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國人建設三峽大壩之夢自此肇始。關於三峽建壩,國民政府曾多有嘗試。1932年和1944年都提出過建議和計劃,當時囿於歷史條件,這一計劃淪為紙上談兵。
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勘測、科研與計劃工作全面開展。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開工。2006年5月20日,隨著最後一方混凝土的澆築完畢,「更立西江石壁,高峽出平湖」,三峽大壩全線建成。
2008年5月4日,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訪問三峽大壩,感慨孫中山的夢想已實現。而今,三峽大壩已成一座豐碑,吸引大量遊客。今年「中秋」小長假期間,三峽大壩景區接待遊客1.38萬人次,今年參觀遊客則已突破百萬人次。
辛亥革命是兩岸人民的共同記憶,是兩岸人民共同為之奮斗過的歷史,是兩岸人民共享的文化遺產。回望百年,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兩岸同胞致力於中華民族振興的努力從未改變。
改革開放後,1979年中美建交,國際社會形成普遍承認一個中國的局面,在此情況下,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構想,一系列新的對台方針政策推出,兩岸隔絕數十年的狀態終於被打破,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迅速發展起來。
特別是,按照「一國兩制」的構想,先後實現了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兩大重要任務。
10. 三峽大壩是中國官方高層誰力主修建的
為孫中山。
孫中山開發三峽水電資源的論著發表後,國民政府工商部曾於1930年初,擬在長江上游籌設水電廠,並著手收集有關資料和圖表,但對壩區的勘察工作始終未能進行。兩年後,即1932年,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主持組成長江上游水力發電勘測隊。
抗戰後期,美國政府推行「金元外交」政策,企圖獨佔中國的經濟利益。美國派戰時生產局局長納爾遜擔任中國政府的高級經濟顧問。納爾遜到重慶後便與蔣介石密商設立中國戰時生產局。
(10)三峽水利工程是誰建造擴展閱讀:
三峽大壩的相關情況:
1、自20世紀50年代,從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到江澤民、李鵬、朱鎔基等時任中央領導人,無一不專程深入三峽視察。
2、1956年2月,三峽工程規劃設計和長江流域規劃工作正在全面開展時,毛澤東在武漢暢游長江並乘興寫成《水調歌頭·游泳》,使「更立西江石壁,高峽出平湖」成為人們對三峽工程的美好嚮往。
3、1970年12月,中共中央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環境下,根據武漢軍區和湖北省的報告批准興建葛洲壩工程。由於工程倉促上馬,採取「邊設計,邊准備,邊施工」的辦法,開工後暴露不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