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誰幫忙,我想知道清華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課程設置,及參考書籍,或者哪裡可以買到相關資料等等等
樓上的回答太……
我回答吧,哦,對了申明一下我學的是電子的,不是自動化的,我只能就我所知給你解答。
自動化的主打課程:「控制原理」,其實在清華裡面開設這門課有很多老師,他們採用的教材都不盡相同。你可以選擇《控制原理》或者《線性數學原理》等參考書自學吧,盡量選「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或者各大學出版社的。順便說一下,《控制原理》主要從控制、系統方面理解自動化控制過程,而《線性數學原理》主要從線性代數、特別是矩陣方面理解自動化控制,自己選擇合適的看吧。
還有,如果你要做實際應用的話,《電路原理》和《信號與系統》連個方面你也值得看看。「電路原理」書可以選擇帶「電路原理」或者「線性電路分析」等字眼的參考書買就好了,選擇大學的出版社出版的書思路會清晰一點,但是理論性比較強。而《信號與系統》推薦兩本書:《信號與系統》,紫色封面,分上下兩冊,鄭君里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Signal and System》(英文原版或者漢譯版),奧本海姆(這個是音譯)原著。
Ⅱ 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除了英語4級和計算機2級以上的證書,對你就業有一些用處外,其他的證書基本沒有什麼用。因為大學中能夠考的一些技能證書,與工作中需要的證書不同。工作中單位需要你的職稱證書(工程師等)、資格證書(注冊工程師等),業績證書(專利、勞模、科技進步獎等),其他一些社會上發的亂七八糟的證書早就沒有功效了,因為那些證書在招聘時無法證明其真假,也無法證明你在工作中就一定會有這些技能,更不能對單位資質有用處。成熟的人事招聘人員是不看這些的,只有一些小單位沒有搞過人事的招聘人員,才會被這些證書忽悠。
建議:外語4級以上、計算機2級以上,學習各科成績80分以上的證明。其他的專業證書大學生還考不了。如果想當銷售人員,最好有一本駕照。
Ⅲ 長春理工電氣工程及自動化
師資隊伍狀況
為確保本科教學的中心地位,學院非常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建設一支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學緣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通過外引內培,教師的整體業務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涌現出多名講課名師、講課標兵和一大批骨幹教師。
教 師 結 構 表
年齡
人數
教授
副教授
講師
助教
博士
碩士
在讀博士生
在讀碩士生
55歲以上
10
2
5
1
2
35~54歲
59
8
33
15
2
9
38
17
35歲以下
29
12
17
14
12
4
合 計
98
10
38
28
19
9
54
29
4
占教師總數百分比(%)
10
38
29
19
9
55
29
4機電工程學院簡介
學院下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系、機械電子工程系、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系、機械基礎教學部、先進製造技術研究所、機電技術研究所。
現有1個國家一級學科博士點——機械工程,4個國家二級學科博士點,3個碩士點——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電子工程,3個本科專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有1個吉林省重點實驗室——精密與特種加工技術吉林省實驗室,2個省級重點學科——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
現有教職工96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36人。本科生1325人、碩士研究生166人、博士研究生42人。
教學獲獎情況:在「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大賽」中,我院組成10支參賽隊伍參加了校內比賽,其中8個題目被推選參加「吉林省大學生機械創新大賽」,其中 「智能接便器」項目獲吉林省大賽一等獎,其餘項目分獲二、三等獎,「智能接便器」項目代表吉林省參加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大賽」,取得了國家二等獎。《3D工程網路教學系統》獲2006年吉林省高校教育技術成果二等獎,《機械工程基礎》教材獲兵工優秀教材一等獎。
《工程力學》課程成功申報為省優秀課,新建校優秀課《工程材料》、《機械製造技術基礎》。
科研情況:今年我院科研工作有了新的突破,立項增多,人員增加,出現了可喜勢頭。本年度我院共簽訂科研合同額1500餘萬,實際到款突破1000萬,超額完成了學校下達的科研經費指標。本年度我院新增縱向課題3項,橫向課題12項。申報發明專利1項,驗收項目6項。舉辦學術報告會11場,發表學術論文49篇。
學生情況:我院06屆畢業生共有239名,51人考取研究生,考研率為21%,就業率為98.3%
機電工程學院
2007年3月8日
Ⅳ 重慶大學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的院校及簡介
呵呵~剛好我是重大這個學院的~
重慶大學的這個專業歸屬於電氣工程學院,事實上這個學院就這一個專業(到了大三會分專業方向)……但人數眾多,是重大三大學院之一……(這個專業人數大概在420~500之間,看每屆的招生了)
專業很不錯的,在重大這個基本是公認的好專業了……很好就業
專業排名全國第5(貌似網上很有爭議,但是實力是不弱的),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院院士兩名……這些網上都有的,我找來點東西,貼一下……
學院簡介
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創建於1936年,是重慶大學歷史最悠久、實力最雄厚的學院之一。
至2006年,學院共有教職工180餘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外聘院士7名、教授38人(含博士生導師27人)、副教授及高工39人,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教師人數分別佔41%和38%。學院有在校學生3000餘人,其中博士生150餘人、碩士生1300餘人、本科生1800餘人。
至2007年,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學科在全國高校電氣工程專業綜合排名第五。
[編輯本段]學科設置
學院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單位,擁有一級國家重點學科電氣工程,擁有「電工學科」博士後流動站、「電氣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含五個二級學科和一個自主設置招生專業的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六個碩士學位授權點。
下設建築電氣與智能化系、電機與電器系、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系、高電壓與絕緣技術系、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系、電工理論與新技術系等6個系。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原名電機系、電氣工程系)創建於1936年,與土木工程系、采冶系、化學工程系等同屬於重慶大學工學院,院長稅西恆兼任電機系首任主任。稅先生早年畢業於德國柏林大學,曾任重慶自來水廠總工程師。
1937年,我國著名的無線電通訊專家馮簡先生來到重慶小龍坎建設當時遠東功率最大的35千瓦短波廣播電台,同時兼任重慶大學電機系主任。在他的領導下,聘請了許多知名教授來電機系任教,如金錫如、王際強、劉宜倫、毛鶴年、張鍾俊、張煦、吳大榕等。
1940年,電機系分為電機、機械兩系,馮簡任工學院院長,閔啟傑任電機系主任,金錫如任機械繫主任。抗戰勝利後,閔離渝東下,吳大榕、劉宜倫曾先後兼任電機系主任。
1949年初,王際強受馮簡聘請,來重慶大學電機系任教,並接替劉宜倫先生的電機系主任職務。
重慶解放後,學校成立校務委員會,王際強先生任工學院院長。1951年1月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同意王辭去電機系主任兼職,改由江澤佳繼任。
1952年學習蘇聯進行教學改革,電機系設置發電廠、電力網及電力系統和電報電話通信兩專業。
1953年學校決定取消電機系,改設電信系,任命江澤佳為電信系主任。
1955年電信系全體學生和絕大部分專業課教師調往北京,與天津大學無線電系合並組建北京郵電學院。重慶大學又恢復電機系,除發電廠、電力網及電力系統專業外,增設電機及電器專業。江澤佳任電機系主任直至1982年12月。
改革開放以後,電機系先後更名為電氣工程系、電氣工程學院,並增設了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工理論與新技術和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等三個新的專業方向。2000年合校後,電氣工程學院與原重慶建築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電氣工程系合並組建成新的電氣工程學院,新增建築電氣與智能化二級學科。徐國禹(1983年1月)、楊順昌(1986年10月)、曾祥仁(1987年8月)、孫才新(1996年5月)、舒立春(1997年7月)、周雒維(2003年9月)先後任系主任、院長,為電氣工程學院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
[編輯本段]電氣相關人物
稅西恆、馮簡、閔啟傑、吳大榕、劉宜倫、王際強、江澤佳等一大批著名的學者,為電氣工程學院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形成了嚴謹的治學傳統。
畢業於東北大學電機系的王際強先生,曾經與金錫如先生一道,受張學良先生資助赴美國普渡(Pure)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江澤佳先生1943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重慶大學電機系並獲工學學士學位,1949年獲加拿大麥吉爾(McGill)大學電機系工學碩士學位,1981年被批准為國內首批博士生導師。江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電工理論專家,在電氣工程學科領域中享有很高的聲譽,他的教育思想和治學態度以及他嚴於律己、一絲不苟的作風對歷屆電機系的師生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編輯本段]實驗室、研究所
「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科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基地
國家電工電子基礎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高壓輸變電設備安全運行科學與新技術」教育部創新研究團隊
「電路原理」國家精品課程中心
[編輯本段]國家重點實驗室
「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2]
電氣工程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
方向一、輸配電裝備及系統運行安全方向
輸配電裝備及系統運行安全涉及面廣而復雜,不僅要建設強大的電網和採用先進的控制系統,而且要使輸配電設備具備在高海拔、覆冰雪、污穢、雷電等復雜環境中安全運行的能力,同時還要建立輸配電設備及系統運行安全的保障支持系統,包括電網的在線可靠性分析評估、電網的新型安全監測裝備及經濟運行控制系統。實驗室的輸配電裝備及系統運行安全方向主要是從引發電網大面積停電事故的主要源頭之一,即復雜環境導致輸配電設備及系統故障和運行可靠性層面開展基礎理論及關鍵技術研究,是國際、特別是我國電力工業目前及今後大發展所面臨的基礎性、關鍵性和迫切性問題。
該方向涉及的研究單元如下:
(1)輸配電裝備外絕緣運行安全理論及技術
(2)輸配電裝備及系統的過電壓理論及防禦技術
(3)輸配電裝備及系統的可靠性理論及技術
方向二、輸配電裝備狀態監測與安全評估方向
運行中輸配電裝備絕緣缺陷的產生和劣化,以及絕緣在電場、熱、機械力等多種因素作用下的老化都是導致設備故障的主要因素,嚴重影響著輸配電裝備及系統的運行安全。輸配電裝備狀態監測與安全評估理論及技術研究方向包含輸配電裝備的絕緣狀態監測、故障診斷、壽命預測與安全評估、狀態維修理論及技術,涉及輸配電裝備絕緣故障機理、老化機理、絕緣狀態信息及特徵量監測、故障智能化診斷、絕緣老化狀況評估及壽命預測和最優維修策略等。
實驗室的該研究方向是從引發電網大面積停電事故的主要源頭之一,即輸配電裝備內部自身故障層面開展基礎理論及關鍵技術研究,是國際上共同關注尤其是我國電力系統大發展所面臨的基礎性、關鍵性和迫切性問題。
該方向的研究單元如下:
(1)輸配電裝備狀態在線監測理論與技術
(2)輸配電裝備絕緣老化與壽命預測理論及技術
(3)輸配電裝備故障診斷與狀態維修理論及技術
方向三、電工新技術及其在電力安全中的應用方向
電磁理論是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的理論基礎,同時應用和發展電磁基本理論又會創造出層出不盡的電工新理論及新技術,而且這些電工新理論及新技術在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中一旦得到應用,則可為提高輸配電裝備及系統的安全運行水平增添新方法。
該方向主要涉及輸配電裝備安全監測的特種通信、電能質量與電能變換、改變電網結構行為的非同步化同步(柔性)發電、風能、氫能分布式發電及其接入方式等的理論及技術和電磁場效應及其應用。
該方向的研究單元如下:
(1)電能質量與電能變換的理論及技術
(2)新型電源與電網結構安全理論及技術
(3)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監測的特種通信理論及技術
(4)電磁場效應及其應用
[編輯本段]「985工程」創新研究平台
——電力裝備安全與技術研究院
「985工程」創新研究平台——「電力裝備安全與技術研究院」是國家和學校重點建設的創新研究基地,由「輸變電裝備安全科學及技術」、「電力系統安全科學及柔性發電技術」和「電工理論與新技術」三個研究中心組成,以孫才新院士為首席科學家。
定位與目標:
圍繞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以及國家「西電東送、南電北供、全國聯網」和特高壓輸電工程建設的電力發展戰略,主要解決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方面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
構建國內領先,部分國際領先水平的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的基礎理論國家級研究平台;
在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上,成為國內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基地和國內外學術交流的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
特殊環境中輸變電工程安全科學及技術方向
輸變電裝備與系統安全科學及技術方向
新型發電與新能源科學及技術方向
電工新技術及其應用方向
[編輯本段]「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
[4]
「輸變電工程及新技術」是電氣學院承擔的國家「211」工程在「十五」期間的重點建設學科,該項目是在「九五」「211」工程——「輸變電工程與電力技術經濟」重點建設項目的基礎上,主要依託電工理論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學科、高電壓與電工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電氣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電工學科博士後流動站、3個重慶市重點學科和3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工科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共同承擔建設的多學科交叉的重點建設項目。
「211」工程——「輸變電工程及新技術」重點建設項目的特色是瞄準國家能源發展規劃目標,結合西部地區特點,以現有條件和基礎為支撐,開展學科和基地建設。
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
①研究在高海拔、低氣壓、覆冰、覆雪、污穢、濕沉降和紫外線等復雜大氣環境下超高壓交、直流電氣設備外絕緣放電機理和特性,研究高壓電氣設備絕緣在線監測及故障智能診斷技術,並建立以在線監測為基礎的「狀態維修體系」;
②研究現代電力系統規劃和可靠性理論及計算方法、輸電線路故障定位、電力系統微機保護裝置和綜合自動化系統,非同步化發電技術,新型電氣傳動與電力電子裝置及智能控制技術,供配電系統優化配置及其智能化技術等;
③研究現代電路理論及其應用、電磁兼容與電磁環境保護、醫學圖像處理與成像新技術、遠程醫療及通信與電刺激技術等。
該重點學科建設完成後,將對我國中、西部地區輸變電產業的發展,解決我國超高壓遠距離輸電及互聯網路中的重大技術問題和實現「西電東送」戰略產生重大影響,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編輯本段]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高電壓與電工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於2000年由教育部批准建立。實驗室依託於電氣工程一級學科、電工理論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學科、電氣工程博士後流動站,承擔著「輸變電工程及新技術」國家「211」工程和國家「985」工程建設任務。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才新教授任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健超教授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高壓交、直流輸變電理論及應用
特殊大氣環境中的高電壓絕緣技術 高壓交、直流輸電及其電網運行技術 電氣設備試驗及測量技術
2、高壓電力系統信息的監測與管理的理論及應用
電氣設備運行狀態在線智能化監測技術 電氣設備故障診斷技術 高壓電網綜合信息管理技術
3、電工新技術及其應用
電力電子技術及其在高壓輸變電中的應用 電力生態環境保護與電磁兼容技術 電磁場理論及其在高新技術領域中的應用
直至2007年底,實驗室在特殊大氣環境中(覆冰、污穢、酸雨酸霧和高海拔)的高電壓絕緣技術研究方面整體具有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研究設施、設備先進,在國際國內有良好影響;在電氣設備絕緣在線監測和故障智能診斷技術研究上取得了國內領先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在國內有較大影響;在電磁場的生物效應和醫學應用方面也取得了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成果。
[編輯本段]獲獎情況
直至2006年,電氣工程學院獲國家級科研、教學獎7項,獲得省部級科研、教學獎40餘項,獲得專利40餘項,承擔國家級研究項目30餘項,承擔省部級研究項目120餘項,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600餘篇,出版教材、專著50餘本。
Ⅳ 求一篇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英語文章及翻譯 謝謝
Electric Power Systems 電力系統
The modern society depends on the electricity supply more heavily than ever before. 現代社會的電力供應依賴於更多地比以往任何時候。 It can not be imagined what the world should be if the electricity supply were interrupted all over the world. 它無法想像的世界應該是什麼,如果電力供應中斷了世界各地。 Electric power systems (or electric energy systems), providing electricity to the modern society, have become indispensable components of the instrial world. 電力系統(或電力能源系統),提供電力到現代社會,已成為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產業界的。
The first complete electric power system (comprising a generator, cable, fuse, meter, and loads) was built by Thomas Edison – the historic Pearl Street Station in New York City which began operation in September 1882. 第一個完整的電力系統(包括發電機,電纜,熔斷器,計量,並載入)的托馬斯愛迪生所建-站紐約市珍珠街的歷史始於1882年9月運作。 This was a DC system consisting of a steam-engine-driven DC generator supplying power to 59 customers within an area roughly 1.5 km in radius. The load, which consisted entirely of incandescent lamps, was supplied at 110 V through an underground cable system. 這是一個半徑直流系統組成的一個蒸汽發動機驅動的直流發電機面積約1.5公里至59供電范圍內的客戶。負載,其中包括完全的白熾燈,為V提供110通過地下電纜系統。 Within a few years similar systems were in operation in most large cit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tors by Frank Sprague in 1884, motor loads were added to such systems. This was the beginning of what would develop into one of the largest instries in the world. In spite of the initial widespread use of DC systems, they were almost completely superseded by AC systems. By 1886, the limitations of DC systems we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apparent. They could deliver power only a short distance from generators.
在一個類似的系統在大多數大城市在世界各地運行數年。隨著馬達的弗蘭克斯普拉格發展在1884年,電機負載被添加到這些系統。這是什麼開始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之一。在最初的直流系統廣泛使用盡管如此,他們幾乎完全被空調系統所取代。到1886年,直流系統的局限性也日益明顯。他們可以提供功率只有很短的距離從發電機。
To keep transmission power losses ( I 2 R ) and voltage drops to acceptable levels, voltage levels had to be high for long-distance power transmission. Such high voltages were not acceptable for generation and consumption of power; therefore, a convenient means for voltage transformation became a necessity. 為了保持發射功率損失(我2 R)和電壓下降到可接受的水平,電壓等級,必須長途輸電高。如此高的電壓不發電和電力消耗可以接受的,因此,電壓轉換成為一個方便的手段的必要性。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former and AC transmission by L. Gaulard and JD Gibbs of Paris, France, led to AC electric power systems. 在發展的變壓器,法國和交流輸電由L.巴黎戈拉爾和JD吉布斯導致交流電力系統。
In 1889, the first AC transmission line in North America was put into operation in Oregon between Willamette Falls and Portland. 1889年,第一次在北美交流傳輸線將在俄勒岡州波特蘭之間威拉梅特大瀑布和實施。
It was a single-phase line transmitting power at 4,000 V over a distance of 21 k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lyphase systems by Nikola Tesla, the AC system became even more attractive. By 1888, Tesla held several patents on AC motors, generators, transformers, and transmission systems. Westinghouse bought the patents to these early inventions, and they formed the basis of the present-day AC systems.這是一個單相線路傳輸功率為4,000公里,超過21 V系統的距離。隨著交流的發展多相系統由尼古拉特斯拉,成為更具吸引力的。通過1888年,特斯拉舉行交流多項專利電動機,發電機,變壓器和輸電系統。西屋公司購買了這些早期的發明專利,並形成了系統的基礎,現在的交流。
In the 1890s, there was considerable controversy over whether the electric utility instry should be standardized on DC or AC. By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he AC system had won out over the DC system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在19世紀90年代,有很大的爭議或交流電力行業是否應該統一於直流。到了世紀之交的,在交流系統贏得了原因出在下面的直流系統為:
(1)Voltage levels can be easily transformed in AC systems, thus providing the flexibility for use of different voltages fo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and consumption. (1)電壓水平可以很容易地改變了空調系統,從而提供了傳輸的靈活性,發電用不同的電壓和消費。
(2)AC generators are much simpler than DC generators. (2)交流發電機簡單得多比直流發電機。
(3)AC motors are much simpler and cheaper than DC motors. (三)交流電機和電機便宜簡單得多,比直流。
The first three-phase line in North America went into operation in 1893——a 2,300 V, 12 km line in southern California. 前三個階段的美國北線投產於1893年- 1 2300五,南加州12公里路線研究。 In the early period of AC power transmission, frequency was not standardized. 在電力傳輸初期交流,頻率不規范。 Many different frequencies were in use: 25, 50, 60, 125, and 133 Hz. 有許多不同頻率的使用:25,50,60,125,和133赫茲。 This poses a problem for interconnection. Eventually 60 Hz was adopted as standard in North America, although 50 Hz was used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這對互連的問題。最後60赫茲標准獲得通過,成為美國在北美,雖然是50赫茲在許多其他國家使用。
The increasing need for transmitting large amounts of power over longer distance created an incentive to use progressively high voltage levels. To avoid the proliferation of an unlimited number of voltages, the instry has standardized voltage levels. In USA, the standards are 115, 138, 161, and 230 kV for the high voltage (HV) class, and 345, 500 and 765 kV for the extra-high voltage (EHV) class. In China, the voltage levels in use are 10, 35, 110 for HV class, and 220, 330 (only in Northwest China) and 500 kV for EHV class . 較長的距離越來越需要大量的電力傳輸多激勵他們逐步使用高壓的水平。為了避免電壓增殖數量無限,業界標准電壓水平。在美國,標準是115,138, 161,和230千伏的高電壓(高壓)類,345,500和765千伏級的特高電壓(超高壓)。在中國,各級使用電壓為10,35,110級高壓, 220,中國330(僅在西北)和500千伏超高壓類。
The first 750 kVtransmission line will be built in the near future in Northwest China. 第一個750 kVtransmission線將建在不久的將來在中國西北地區。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DC converting equipment, high voltage DC (HVDC) transmission systems have become more attractive and economical in special situations. 隨著交流的發展/直流轉換設備,高壓直流高壓直流(HVDC)傳輸系統已經成為更具吸引力的經濟和情況特殊。 The HVDC transmission can be used for transmission of large blocks of power over long distance, and providing an asynchronous link between systems where AC interconnection would be impractical because of system stability consideration or because nominal frequencies of the systems are different. 在高壓直流輸電可用於輸電塊以上的大長途電話,並提供不同系統間的非同步連接在AC聯網系統將是不切實際的,因為穩定考慮,或因標稱頻率的系統。
The basic requirement to a power system is to provide an uninterrupted energy supply to customers with acceptable voltages and frequency. 基本要求到電源系統是提供一個不間斷的能源供應,以客戶可接受的電壓和頻率。 Because electricity can not be massively stored under a simple and economic way, the pro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electricity must be done simultaneously. A fault or misoperation in any stages of a power system may possibly result in interruption of electricity supply to the customers. 由於電力無法大量儲存在一個簡單的方法和經濟,電力的生產和消費必須同時進行。系統的故障或誤操作的權力在任何階段可能導致電力供應中斷給客戶。 Therefore, a normal continuous operation of the power system to provide a reliable power supply to the customers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因此,一個正常的電力系統連續運行的,提供可靠的電力供應給客戶的重要性是至關重要的。
Power system stability may be broadly defined as the property of a power system that enables it to remain in a state of operating equilibrium under 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and to regain an acceptable state of equilibrium after being subjected to a disturbance. 電力系統穩定,可廣泛定義為干擾財產的權力系統,可繼續經營的狀態下正常運行的平衡條件和後向遭受恢復一個可以接受的平衡狀態。
Instability in a power system may be manifested in many different ways depending on the system configuration and operating mode. 在電力系統的不穩定可能會表現在經營方式和多種不同的方式取決於系統配置。
Traditionally, the stability problem has been one of maintaining synchronous operation. Since power systems rely on synchronous machines for generation of electrical power,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atisfactory system operation is that all synchronous machines remain in synchronism or, colloquially "in step". This aspect of stability is influenced by the dynamics of generator rotor angles and power-angle relationships, and then referred to " rotor angle stability ". 傳統上,穩定性問題一直是一個保持同步運行。由於電力系統的發電電力,一個令人滿意的系統運行的必要條件是,依靠同步電機同步電機都留在同步或通俗的「步驟」。這一方面是受穩定的發電機轉子的動態角度和功角的關系,然後提到「轉子角穩定」。
Ⅵ 有發電機公司要我嗎 我學的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對電機有瘋狂的感情,並且有提高發電機功率的專利!
支持自主創新,堅持走科技強國之路!
Ⅶ 鄭州大學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怎麼樣
鄭州大學(Zhengzhou University),簡稱「鄭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1] ,國家「雙一流」、「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入選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也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和「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入選高校。
鄭州大學創建於1956年,1961年,鄭州師范學院並入,1991年,黃河大學並入,1992年,河南體育專科學校並入;鄭州工業大學創建於1963年,初名鄭州工學院,1973年,河南農業大學糧油工業系並入,1996年4月,更名為鄭州工業大學;河南醫科大學源於1928年的國立第五中山大學醫科,1952年10月,更名為河南醫學院,1962年7月,洛陽醫學院一部分師生並入,1984年,定名為河南醫科大學;2000年7月由原鄭州大學、鄭州工業大學、河南醫科大學於合並組建為新的鄭州大學。
截至2015年12月,鄭州大學佔地面積5700餘畝,校本部包括主校區、南校區、北校區、東校區4個校區;共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5.6萬餘人、研究生1.5萬餘人、留學生1600餘人,教職工6000餘人;下設46個院(系),9個附屬醫院,開設有104個本科專業;擁有5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 2017年9月,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名單。[3] 2017年11月,榮獲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稱號。
Ⅷ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應學好什麼
那麼多.真不怕累著.
簡單的說.
自動化工程師——從事自動化系統的維護、優化等工作;
自動化設計師——從事自動化系統的設計和開發;
軟體工程師——處理自動化系統中相關的軟體的設計和開發
看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個人推薦:自動化設計師.
整個自己的小東西,還能鬧個專利.
Ⅸ 中國礦業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開設的課程有哪些
上我們學校網站上看吧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這個是個大類專業 會分專業 有電氣 自動化 信息工程 自動化 電子科技與技術 開的課程不一樣的 底下是我們學院網站上的 可以看出一些主要的課程吧 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國礦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是中國礦業大學主要工科學院之一。學院前身是1951年創建的礦山電機工程系,1953年更名為礦山機電系,1981年更名為自動化工程系,1995年建立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學院目前擁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1個江蘇省重點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電工電子教學實驗中心)、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電氣信息類基礎教學團隊),1個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電力傳動與自動控制)、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電氣工程與自動化、信息工程)、1個江蘇省品牌專業(電氣工程與自動化)、1個江蘇省特色專業(信息工程)、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4個博士點(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8個碩士點(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電機與電器、電路與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3個工程領域碩士點(電氣工程、控制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3個高校教師碩士點(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和3個本科專業(電氣工程與自動化、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涵蓋電氣工程、信息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和電子科學與技術四大一級學科。
學院現有教職工173人,其中教授34人(博士生導師19人),副教授(含高級工程師、高級實驗師)63人。1人獲「全國高校首屆百名教學名師」稱號,1人入選國家級「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 3人獲得「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基金」,2人獲得孫越崎青年科技獎,1人獲得全國煤炭青年科技獎,6人入選江蘇省「333人才培養工程」計劃,4人獲得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項目資助。
學院一直致力於電氣工程、信息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和電子科學與技術等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三年來,學院獲得科研經費共計8914萬元,其中橫向科研經費7614萬元,縱向科研經費1300萬元;先後承擔各類科研項目200餘項,其中國家級科技項目20餘項,包括「863」項目6項、「973」項目2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項等;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國家精品課程1門,省部級科技與教學獎勵40餘項;出版專著與教材20部,發表論文1143篇,其中SCI、EI收錄103篇,授權專利39項。
學院現有學生3634人,其中本科生2517人,博士研究生147人,碩士研究生730人,工程碩士、高教碩士研究生240人。學院以重點學科為依託,充分發揮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教學科研平台優勢,注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學生素質高、能力強,在歷次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數模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各類機器人大賽等一系列賽事中屢創佳績。學院還積極推行國際化教育,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同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澳大利亞阿德雷德大學、美國肯塔基大學等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和合作關系,先後共同培養本科學生近300人、碩士研究生100餘人、博士研究生20餘人,成功舉辦了多次國際全國學術會議,學術交流日益活躍。
面向未來,學院將發揚「團結拼搏、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勇攀高峰」的信電精神,把學院建設成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水平位於國內前列,2-3個學科領域在國內同行業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