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程專業 > 南川福壽鎮修自來水利工程

南川福壽鎮修自來水利工程

發布時間:2021-08-15 01:21:57

㈠ 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主持者的相關材料有哪些

相關材料:

1、李冰,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郊斜村人,是戰國時期的水利家,對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年)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縣)岷江出山口處主持興建了中國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來。

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設石人水尺,這是中國早期的水位觀測設施。他還在今宜賓、樂山境開鑿灘險,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慶縣西河)、白木江(今邛崍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綿水(今綿遠河)等灌溉和航運工程,以及修索橋,開鹽井等。老百姓懷念他的功績,建造廟宇加以紀念。北宋以後還流傳著李冰之子李二郎協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2、都江堰建於公元前256年,是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發揮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傑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

成都平原能夠如此富饒,被人們稱為「天府」樂土,從根本上說,是李冰創建都江堰的結果。所以《史記》說:「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3、2000多年來,李冰父子鑿離堆,開堰建渠為天府之國帶來的福澤一直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廟從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歷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間的祭典活動和祭祀活動。形成了以李冰父子為主題人物的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為中心的廟會活動。

一、都江堰

1、簡介: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地理位置: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3、自然氣候:

當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春早、夏熱、秋涼、冬暖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16攝氏度,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成都氣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多雲霧,日照時間短。民間諺語中的「蜀犬吠日」正是這一氣候特徵的形象描述。

成都氣候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空氣潮濕,因此,夏天雖然氣溫不高(最高溫度一般不超過35攝氏度),卻顯得悶熱;冬天氣溫平均在5攝氏度以上,但由於陰天多,空氣潮,卻顯得很陰冷。成都的雨水集中在7、8兩個月,冬春兩季乾旱少雨,極少冰雪。

4、修建背景:

都江堰的創建,又有其特定的歷史根源。戰國時期,刀兵峰起,戰亂紛呈,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國盡快統一。適巧,經過商鞅變法改革的秦國一時名君賢相輩出,國勢日盛。他們正確認識到巴、蜀在統一中國中特殊的戰略地位,「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秦相司馬錯語)。

在這一歷史大背景下,戰國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識地理、隱居岷峨的李冰為蜀國郡守。李冰上任後,首先下決心根治岷江水患,發展川西農業,造福成都平原,為秦國統一中國創造經濟基礎。

㈡ 公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開工時間是

都江堰是我國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它以歷史悠久、布局合理、效益顯著、經久不衰而聞名於世。

都江堰是蜀郡守李冰於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時期率領川西人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竹、木、卵石等材料修建的。它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饉」,被譽為「天府之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灌區得到迅速發展,四十五年來,分期對渠首和灌區工程進行了大規模維修,改造和擴建。並健全了管理機構,強化用水調度,古堰與日增輝。灌區范圍從成都平原擴大到川中丘陵區共六個市三十四個縣(市、區),灌溉面積由一九四九年280餘萬畝發展到1993年的1003萬畝。

都江堰灌區是四川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四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

「物華天寶,低傑人靈」,歷史上有「天府之國」的美譽。灌區內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都市華彩及城鎮風光,異彩紛呈,美不勝收,灌區水利,星羅棋布,各展風韻,各具特色,令人賞心悅目,「人民渠、東風渠、三合堰、通濟堰、碧水盪波;黑龍灘、三岔湖、魯班水庫、湖光瀲灧;龍泉洞穿,天工開物,靈水泉涌」。全灌區呈現出「長龍地上走,銀河天際流;彩虹起深谷,高峽出平湖」的壯麗圖景。都江堰用她的乳汁,哺育西蜀大地,創造了「天、地、人、水」和諧共榮的光輝典範。在人類向21世紀跨越的偉大進程中,都江堰將顯示出她更加輝煌的新姿。
參考文獻:

㈢ 聽說我國有四大水利工程,不知道是哪四個,分別是哪個朝代的

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它山堰、鄭國渠、靈渠、都江堰。都江堰、建於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靈渠,建成於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它山堰、建於833年(唐太和七年)。鄭國渠、是最早在關中建設大型水利工程的,戰國末年秦國穿鑿,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約十年後完工。位於今天的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 300 余里(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

㈣ 投資5700萬水利工程三年沒通電,牆里是塑料泡沫,到底該誰為此負責

該工程應該由施工方來負責

奇葩!投資5700萬水利工程三年沒通電,牆里是塑料泡沫

據當地農民介紹,2019年,一個工程隊來到村裡建造了這批白色背景紅色棚子的水利設施,說是智能灌溉系統。施工結束後,刷卡才能放水。大家都很期待這個新東西。然而,工程師們忙了一會兒,然後就退出了。然而,這個小盒子從未通電,成了田野的裝飾品。

有村民說,由於他們的土地離家太遠,從家裡拉電線不方便,於是他花了2000多元買了發電機和潛水泵,成為村裡第一個用柴油發電機抽水灌溉的人。他感慨地說,每隔三五年,村裡就會有灌溉工程,但是十幾年了,大的灌溉方式都沒有根本改變,有的村民連電卡都沒見過。

那麼這些灌溉工程到底是什麼呢?根據鹿邑縣人民政府官網《關於印發鹿邑縣2018-2019年度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項目總投資5700萬元。投資了5000多萬,卻如同打水漂。你認為是誰的責任呢?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所要分享的內容了。

㈤ 我國因水資源問題而興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南水北調、引灤入津、引黃濟津、引黃濟衛。網上搜索「引 濟」,很多,這些跨流域調水的工程大多是因為水資源問題而興建的。

南水北調是緩解中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戰略性工程。我國南澇北旱,南水北調工程通過跨流域的水資源合理配置,大大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促進南北方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分東線、中線、西線三條調水線。西線工程在最高一級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個西北和華北,因長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為黃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區和華北部分地區補水;中線工程從第三階梯西側通過,從長江中游及其支流漢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給黃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區;東線工程位於第三階梯東部,因地勢低需抽水北送。

引灤入津
天津由於經濟迅速發展,人口劇增,用水量急劇加大,而主水源海河上游卻由於修水庫、灌溉農田等,流到天津的水量大幅度減少,造成天津供水嚴重不足,曾從北京密雲水庫調水。1981年8月,為了保障北京用水,密雲水庫不能再向天津調水,天津面臨水源斷絕,不得不準備分批停產,甚至緊急疏散人口。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實施引灤入津工程,把灤河水引到天津。灤河在距天津幾百里外的河北省遷西和遵化地區,"引灤入津"就是把灤河上游的潘家口和大黑汀兩個水庫的水引進天津市。引水渠道長234公里,中間還要在灤河和薊運河的分水嶺處開鑿一條12公里長的穿山隧洞,需治理河道100多公里,開挖64公里的專用水渠,修建爾王莊水庫,全部工程開鑿出的岩石達140萬立方米。為了確保引灤入津工程如期完成,中共中央、國務院委託當時任副總理的萬里親臨天津坐鎮,李瑞環擔任總指揮,調集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日夜苦戰,終於在1983年9月11日,提前兩年完成任務。這一天,天津舉城歡騰,許多人流下了激動的眼淚。從此,根本上解決了天津的城市用水。天津市在三岔河口樹立了引灤入津紀念碑。

引黃濟衛
1952年4月12日,河南省建成人民勝利渠,並開閘引黃濟衛,設計引水量50m3/s。1960年又建成共產主義渠,擴大引黃濟衛的流量。但因高水位長時間引水,引起兩岸土地的次生鹽鹼化,而在1968年停止引黃。

引黃濟津
引黃濟津調水主要是利用現有渠道和河道,從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的黃河位山閘引水,經位山三乾渠到臨清市引黃穿衛樞紐,進入河北省境內的臨清渠、清涼江、清南連渠,在泊鎮市附近入南運河,在九宣閘進入天津市境內。

㈥ 靈渠修建在現今的廣西興安縣,在當時很偏遠,為什麼要在這里修水利工程

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為了改變嶺南戰局的困境,秦始皇下令在今廣西全州興安縣境內開鑿靈渠。也有考證認為是在更早的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即戰爭開始前一年。無論哪一個時間更准確,開鑿靈渠這么個大事不是拍個腦袋就能乾的,必然需要前期大量的調查研究,可以理解為勘測、設計階段從公元前219年起,施工階段從公元前217年起。

靈河有一條支流名為始安水,要流經興安縣境內的鐵爐村而注入靈河。秦人經過勘測,發現鐵爐村一帶距離湘江上游的海洋河僅僅三里,水位高差也不大(今天的勘測精度為僅僅6米),兩地之間的分水嶺高差不大,具備開鑿運河的可行性。

㈦ 寧夏有哪些古代修建的水利工程

艾山渠(北魏後稱薄骨律渠,疑似吳忠-秦渠);漢渠、胡渠、御史渠、百家渠、光祿渠、尚書渠、七級渠、特進渠;唐徠渠、漢延渠;李王渠(大約是艾山渠的重建);鐵渠、新渠、紅花渠、良田渠、滿答喇渠(都是唐徠渠支渠)、石空渠、白渠、棗園渠、中渠、夾河渠 (以上在今衛)、羚羊角渠、通濟渠、七星渠、貼渠、羚羊店渠、柳青渠、勝水渠(以上在今中寧);大清渠;惠農渠、昌潤渠等。 詳細說明: 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創始於西漢元狩年間(公元前122-前117)的引黃灌區。當年曾實行大規模屯田,「皆引河及川穀(水)以溉田」。東漢 也在這一帶發展水利屯田。大型灌區的興建《魏書.刁雍傳》載:在富平(今吳忠縣西南)西南三十里有艾山,舊渠自山南引水,灌溉河西農田。 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薄骨律鎮將刁雍在舊渠口下游,利用河中沙洲築壩,並開渠四十里,下合舊渠,灌田四萬余頃,史稱艾山渠。《水經注》記載,黃河自青銅峽以下還可東分水,灌溉農田。唐代寧夏引黃灌區有薄骨律渠、漢渠、胡渠、御史渠、百家渠、光 祿渠、尚書渠、七級渠、特進渠等。北宋前期寧夏一度為西夏政權所在地。《宋史.夏國傳》載:今銀川、靈武一帶有唐徠渠、漢延渠,無旱澇之憂。1032年至1048年還曾修建長三百里的李王渠,大約是艾山渠的重建。元代至元元年(1264)郭守敬曾修復寧夏灌區。明清以來灌區的發展明代除利用舊渠外,有鐵渠、新渠、紅花渠、良田渠、滿答喇渠(都是唐徠渠支渠)、石空渠、白渠、棗園渠、中渠、夾河渠 (以上在今衛)、羚羊角渠、通濟渠、七星渠、貼渠、羚羊店渠、柳青渠、勝水渠(以上在今中寧)等渠名出現。清代康熙四十七年(1708)開大清渠,灌溉唐徠、漢延二渠之間高地。 雍正四年(1726)開惠農渠,取水口在漢延渠口下游,灌溉漢延渠以東地區。同年又開昌潤渠,灌溉惠農渠以東至黃河間的灘地。以上三渠和唐徠渠、漢延渠合稱河西五大渠。民國年間,寧夏灌 區分為河東區、河西區和青銅峽上游的中衛、中寧區。據1936年資料,共有支渠近三千條,乾渠總長二千六百多里,共灌田一萬八千頃左右。

㈧ 關於人民公社,集體修建水利工程,現在征拆權利歸那級單位合理合法。

應該給賠償,但是是給村委會,然後由村民代表大會表決具體使用用途。而不能由村民要,或直接給村民。

與南川福壽鎮修自來水利工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州假山景觀設計工程 瀏覽:862
哈爾濱工程造價招聘 瀏覽:937
建築工程土建勞務分包 瀏覽:632
道路監理工程師 瀏覽:476
安徽工程大學機電學院在本校嗎 瀏覽:370
河北工程大學保研率多少 瀏覽:287
有學質量工程師的書嗎 瀏覽:479
康樂縣建築工程公司 瀏覽:569
助理工程師二級 瀏覽:872
注冊安全工程師初級考試時間 瀏覽:90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題研究 瀏覽:881
工程造價圖紙建模 瀏覽:888
遼寧恆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瀏覽:93
實行施工總承包的工程項目 瀏覽:737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興趣愛好 瀏覽:316
密歇根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專業 瀏覽:388
廣西交通工程質量監督站 瀏覽:31
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考研參考書目 瀏覽:858
有線電視工程建設管理條例 瀏覽:270
雲南工程監理公司排名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