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
比較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都江堰、京杭大運河、南水北調、三峽水電站、胡佛大壩等等。
都江堰都江堰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我國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修建於戰國時期,由當時的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而成的。它坐落於四川成都平原的岷江上,至今還在造福當地的百姓。
胡佛大壩胡佛大壩位於美國內華達州,是世界最高重力壩之一,壩體高度為221.4米。大壩所蓄水總庫容為352億立米。胡佛大壩於1931年正式動工修建,1936年正式建成進行蓄水發電,其被評為美國現代土木工程七大奇跡之一。
Ⅱ 象中國這樣南水北調,引灤入津等大型引水工程,在國外有嗎
利比亞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就是!
Ⅲ 中國現存最早水利工程叫什麼名字什麼名字拼音
是良渚古城水利工程,距今約5000年,甚至比大禹治水都遭1000年。
位於杭州餘杭區瓶窯鎮境內的良渚水利系統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
良渚拼音:
[liáng zhǔ]
Ⅳ 有哪些著名的古代農田水利工程
1、歷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芍 陂
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又名安豐塘。位於安徽省壽縣南。春秋楚莊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前591)由孫叔敖創建(一說為戰國時楚子思所建)。迄今2500多年一直發揮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芍陂始 見《漢書.地理志》,西漢設陂官專管灌溉維修。東漢建初八年(公元83),王景修芍陂稻田。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曾在安豐塘越水壩地方,發掘出一座漢代水利工程(草土堰)遺址,伴隨出土的有漢代都水官鐵錘等文物。
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芍陂灌區面積,在4-13世紀常見記載,有灌田萬頃、灌田五千餘頃等說法。《水經.肥水注》詳述芍陂源流,工程規模,並指出陂有五門(水口),吐納川流。發展到隋代,經整修增闢為36門 。延續到宋代。這36水口仍可起到按照水量出入增減、調節灌溉用水先後次序的作用。明嘉靖《壽州志》詳記當時36門的具體名稱及其經流地點,灌渠總長達783里。清代芍陂水門迭有興廢增減,乾隆至光緒間均為28門。
關於芍陂工程的人為破壞,三國、南北朝時曾多次受到戰爭波及,唐宋以來,則多為地主土豪占墾和盜決。以芍陂陂區為例,到明代,被占塘面約長50里, 變塘為田達56967畝多。芍陂設置減水閘,明成化十九年(1483)始見記載。系因地主土豪占陂為田,蓄水面積縮小,雨季汛漲時,地主為避免私田被淹,便盜決陂堤泄水,涸出塘底,續行占墾。為防止盜決和占墾,故設置 減水閘進行控制。清乾隆二年(1737)始在眾興集以南,建築滾水石壩。到民國年間,芍陂灌溉效益越來越低,1949年實灌面積僅8萬多畝。現為淠史杭灌區的一個反調節水庫。
2、歷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邗溝
聯系長江和淮河的古運河,中國最早見於明確記載的運河。又名渠水、韓 江、中瀆水、淮揚運河、里運河。邗溝南起揚州以南的長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春秋末年,吳王夫差北上爭霸,於公元前486年築邗城(今揚州市),開通邗溝。最初南端自長江引水北流,向北繞經一系列湖泊,以較短的人工渠道相連接,航道彎曲,到末口入淮河。東晉南北朝時,由於自然條件的變化,江水已不能引入運河,於上游開支河從今儀徵引江水通航,並在運河口建堰埭、水門節水,河上亦建有多處堰埭。
隋代兩次重開此河,成為南北大運河中的重要一段。唐代,長江中的沙洲擴大,並與北岸相邊。開元二十二年(734),在揚子鎮以南接開伊婁河,經瓜洲入江。從此,瓜洲運口與征運口並用。北宋,在邗溝上建有數十處閘、壩、涵、達等建築物並且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閘-復閘。元代開京杭運河,邗溝成為其中的一段,南口在瓜洲和儀征,北口仍在淮安北。
3、歷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引漳十二渠
中國戰國初期以漳水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區在漳河以南(今河南 省安陽市北)。《史記》等古籍記為戰國魏文候時鄴(治今臨西南四十里的鄴鎮)令西門豹創建(公元前422年)。第一渠首在鄴西18里,相延12里內有攔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開引水口,設引水閘,共成12條渠道。灌區不到10萬畝。漳水渾濁多泥沙,可以落淤肥田,提高產量,鄴地因富庶起來,東漢末年曹操以鄴為根據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堰稱為十二登,改名開井堰。
《呂氏春秋.樂成》記渠為魏襄王時鄴令史起創建,在西門豹後約100多年,並批評西門豹不知引漳灌田。《漢書.溝洫志》採用這一說法,和《史 記》有矛盾。後人調和兩說,說是西門豹先開渠,史起又開。東魏天平二年(535)改建為天平渠,並成單一渠首,灌區擴大,後變稱萬金渠。渠首在今安陽市北40餘里,漳河南岸。隋唐以後這一帶形成以漳水、洹水(今陽河)為源的灌區。唐代復修天平渠,並開分支,灌田十萬畝以上。清代、民國還有時修復利用。1959年動工在漳河上修建岳城水庫。兩岸分引庫水,灌田數百萬畝,代替了古灌渠。
Ⅳ 夢見即將修建大型引水工程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說明你要干大活了,夢見水是財,
Ⅵ 我國古代都有哪些水利工程
春秋戰國時期的邗溝,芍陂,都江堰,鄭國渠,秦的靈渠,西漢的白渠,六輔渠,隋朝大運河等
Ⅶ 戰國時期修建的四大水利工程
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四川都江堰 ,新疆坎兒井,京杭大運河,興安靈渠。
1.四川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這項工程主要有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目前灌溉面積已達40餘縣,超過一千萬畝。
2.新疆坎兒井
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近千條,全長約500O公里。坎兒井的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並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
3.京杭大運河
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里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千米。
4.興安靈渠
靈渠位於桂林東北66公里處的興安縣境內,是現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與四川都江堰、鄭國渠齊名,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 至今有二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其設計之精巧,令人贊嘆。靈渠由鏵嘴、大小大平、泄水天平、陡門、南北渠、秦堤等主要工程組成。靈渠設計科學靈巧,工藝十分完美,與都江堰、鄭國渠被譽為「秦代三個偉大水利工程」,有「世界奇觀」之稱。靈渠的建成,保證秦軍南征糧食和物資供應,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增設了桂林、象郡、南海3郡,擴大了版圖,促進了中原和嶺南經濟文化的交流以及民族的融合。即使到了今天,對航運、農田灌溉,仍然起著重要作用。
Ⅷ 重點十大水利工程分別是哪十個
靈渠,中國溝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運河,又名湘桂運河、陡河、興安運河,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靈渠是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全長37公里,建成於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靈渠設計科學,建造精巧。鏵嘴將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灕江,七分水向北匯入湘江。
中國著名十大水利工程
二,京杭運河,從北京至杭州的運河,全長1790km以上,是中國著名水利工程。京杭運河春秋時開始開鑿,元代最後開通。京杭運河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把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連系成一個統一的水運網,是古代南北交通的主動脈。
中國著名十大水利工程
三,都江堰,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內,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樞紐工程,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也是現有世界上歷史最長的無壩引水工程。都江堰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秦蜀守李冰主持興建。都江堰始名於宋代,宋以前稱都安堰、湔堰或犍尾堰。都江堰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水運、城市供水等多種效益。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國」美稱。
中國著名十大水利工程
四,三峽工程全稱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幹工程。它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是減輕荊湖地區洪澇災害的重要工程,
中國著名十大水利工程
五,南水北調工程,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工程涉及7省直轄市的44座地級以上城市,受水區為京、津、冀、魯、豫、蘇的39座地級及其以上城市、245座縣級市(區、縣城)和17個工業園區。南水北調工程分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建成後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聯接,將構成我國水資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總體格局。
中國著名十大水利工程
六,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我國萬里長江上建設的第一個大壩,是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偉大的工程,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數的巨大水利樞紐工程之一。水利樞紐的設計水平和施工技術,都體現了我國當前水電建設的最新成就,是我國水電建設史上的里程碑。
中國著名十大水利工程
七,飛來峽水利樞紐工程,是廣東省最大的水利工程,用於縱向圍堰防沖固堰,位於廣東省北江幹流中游清遠市飛來峽管理區內,壩址控制流域面積3.41萬k㎡,佔北江流域面積的73%,水庫總庫容19.04億立方米,防洪庫容13.3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年發電量5.54億kw/h。飛來峽水利樞紐工程的開發目標以防洪為主,兼顧航運、發電、養殖、供水、旅遊和改善生態環境。
中國著名十大水利工程
八,江埡水庫,是根治澧水洪災的一個關鍵性工程項目,被列為水利部和湖南省的重點工程。工程以防洪為主,兼有發電、灌溉、航運、供水、旅遊等綜合效益。水庫總庫容17.4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7.4億立方米,水電裝機容量30萬千瓦,灌溉農田8.5萬畝,改善航道124千米,提供5萬餘人的生活用水。
中國著名十大水利工程
九,百色水利樞紐位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的鬱江上游右江河段上,壩址在百色市上游22公里處,是一座以防洪為主,兼有發電、灌溉、航運、供水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是珠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中治理和開發鬱江的一座大型骨幹水利工程,該項目已列入我國「十五計劃」,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標志性工程之一。
中國著名十大水利工程
十,王甫洲水利樞紐,是一個以發電為主,結合航運,兼有灌溉、養殖、旅遊等綜合效益的大(2)型水利工程。位於湖北省老河口市漢江幹流上,上距丹江口水利樞紐30km,老河口市市區下游約3km處。
Ⅸ 我國因水資源問題而興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南水北調、引灤入津、引黃濟津、引黃濟衛。網上搜索「引 濟」,很多,這些跨流域調水的工程大多是因為水資源問題而興建的。
南水北調是緩解中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戰略性工程。我國南澇北旱,南水北調工程通過跨流域的水資源合理配置,大大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促進南北方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分東線、中線、西線三條調水線。西線工程在最高一級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個西北和華北,因長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為黃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區和華北部分地區補水;中線工程從第三階梯西側通過,從長江中游及其支流漢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給黃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區;東線工程位於第三階梯東部,因地勢低需抽水北送。
引灤入津
天津由於經濟迅速發展,人口劇增,用水量急劇加大,而主水源海河上游卻由於修水庫、灌溉農田等,流到天津的水量大幅度減少,造成天津供水嚴重不足,曾從北京密雲水庫調水。1981年8月,為了保障北京用水,密雲水庫不能再向天津調水,天津面臨水源斷絕,不得不準備分批停產,甚至緊急疏散人口。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實施引灤入津工程,把灤河水引到天津。灤河在距天津幾百里外的河北省遷西和遵化地區,"引灤入津"就是把灤河上游的潘家口和大黑汀兩個水庫的水引進天津市。引水渠道長234公里,中間還要在灤河和薊運河的分水嶺處開鑿一條12公里長的穿山隧洞,需治理河道100多公里,開挖64公里的專用水渠,修建爾王莊水庫,全部工程開鑿出的岩石達140萬立方米。為了確保引灤入津工程如期完成,中共中央、國務院委託當時任副總理的萬里親臨天津坐鎮,李瑞環擔任總指揮,調集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日夜苦戰,終於在1983年9月11日,提前兩年完成任務。這一天,天津舉城歡騰,許多人流下了激動的眼淚。從此,根本上解決了天津的城市用水。天津市在三岔河口樹立了引灤入津紀念碑。
引黃濟衛
1952年4月12日,河南省建成人民勝利渠,並開閘引黃濟衛,設計引水量50m3/s。1960年又建成共產主義渠,擴大引黃濟衛的流量。但因高水位長時間引水,引起兩岸土地的次生鹽鹼化,而在1968年停止引黃。
引黃濟津
引黃濟津調水主要是利用現有渠道和河道,從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的黃河位山閘引水,經位山三乾渠到臨清市引黃穿衛樞紐,進入河北省境內的臨清渠、清涼江、清南連渠,在泊鎮市附近入南運河,在九宣閘進入天津市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