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浙江省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由浙江省人民政府舉辦,浙江省人民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共建的正廳級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其行政主管部門為浙江省水利廳
⑵ 現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是哪個
靈渠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興安縣境內,是現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與四川都江堰、陝西鄭國渠齊名,並稱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對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地區的百越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征服活動。秦軍在戰場上節節勝利,惟獨在兩廣地區苦戰三年,毫無建樹,原來是因為廣西的地形地貌導致運輸補給供應不上。因此,為盡速征服嶺南,秦始皇命令史祿開鑿靈渠。
歷經3年艱辛,這條體現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科學技術偉大成就的人工運河,終於鑿成通航,奇跡般地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了起來。
靈渠全長37公里,又稱湘桂運河或興安陡河,於公元前208年鑿成通航。靈渠工程主體包括鏵堤、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門和秦堤,完整精巧,設計巧妙,通三江、貫五嶺,溝通南北水路運輸,與長城南北呼應,同為世界奇觀。
靈渠聯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構成了遍布華東華南的水運網。自秦以來,對鞏固國家的統一,加強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來,都起到了積極作用。靈渠距今已2200多年了,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據史料記載,歷史上靈渠是多事之渠,南渠和北渠沿岸農民為爭用渠水而引發的大規模械鬥之事曾不斷發生。其中尤以宋元寶年間和明隆慶年間發生的兩次械鬥規模最大,雙方共聚集數千人在渠邊斗毆,人員傷亡巨大,地方官吏因制止不力而被撤職查辦的不少。到了清乾隆年間,由於連年久旱,從海陽河流到靈渠的水日益減少,眼見水爭又起,縣令魏榮急忙籌謀解決。他先後到南北二渠沿途進行調查,發現古人修建南北二渠分水並不科學,且南北渠之間界限不分明,水量也不穩定。由此,他得出結論:由於分水不均,人們之間的爭水事件才會一直頻發。
針對上述弊病,魏榮試行了一種新的分水方案,即「派水」。他分別在南北二渠渠口上一丈許的地方,「鑄鐵柱十一根,分為十洞,南三北七」,則渠面「廣狹有準矣」。鐵柱上下「橫貫鐵梁,使鐵柱相連為一」。同時對鏵嘴擋水石牆加高加固,使流入分水塘內之水彼此順流,不至於水勢陡斷,升降鐵柵欄高低「令水下如建瓴,(水)則緩急疾徐亦可調矣」。魏榮的派水方案,使得分水塘內之水無論多少,都能讓大家親眼看見均勻地分配,方案實施之後,南北二渠再也沒有發生過因爭水而引起的糾紛了。
⑶ 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是哪幾個
四大水利工程是:它山堰、鄭國渠、靈渠、都江堰。
一、它山堰
它(tuō)山堰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水利工程。屬於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樞紐工程。
位於浙江寧波市海曙區鄞江鎮它山旁,樟溪出口處。位於浙江省寧波市西南,唐代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由縣令王元瑋創建。
它與國內的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二、鄭國渠
鄭國渠,是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一項偉大工程,屬於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 300 余里(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
鄭國渠在戰國末年由秦國穿鑿。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約十年後完工。
三、靈渠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於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
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灕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
四、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
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四大水利工程的歷史意義:
一、鄭國渠
鄭國渠修成後,大大改變了關中的農業生產面貌, 用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較大的涇水進行灌溉,增加土質肥力,農業,迅速發達起來,雨量稀少,土地貧瘠的關中,變得富庶甲天下 (《史記·河渠書》)。
二、它山堰
如今堰身大部分埋在沙土下,已無引灌作用。它山廟經重新修築後,增設了「它山堰水利陳列館」且在每年的農歷三月三和十月十(傳說王元偉築堰那年正好33歲,十月十日為他的生辰)恢復古廟會。
2015年10月13日凌晨,當地時間12日晚,在法國蒙彼利埃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6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公布了2015年入選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
三、靈渠
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灕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王朝統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大批糧草經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供應。
公元前214年,即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
四、都江堰
都江堰的創建,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
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
⑷ 浙江的歷史
浙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素稱"文物之邦".歷史悠久,積儲深厚.從考古資料看,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在今天的浙江西部山區一帶活動.到了距今六,七千年至四,五千年間,浙江境內人類活動的范圍已相當廣泛,先民們在這里勞動生息,開辟草萊,改造自然.全省境內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達百處以上,分別屬於河姆文化(距今6000-7000年),馬家浜文化(距今5000-6000年)和良渚文化(距今4000-5000年).在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種類齊全的骨,石,陶,木製成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大量保存完好的古代稻穀,榫卯結構清楚的木構件,以及色彩鮮艷的漆碗,依然能吹出動聽音響的原始骨哨等.表明了中華民族的祖先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已經創造出了令人驚嘆的史前文明,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在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浙江分屬吳,越兩國.以會稽(今紹興)為都城的越國,在越王勾踐時期曾經相當富強.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在浙江設置了會稽郡.三國時期(公元220- 280年),浙江富陽人孫權建立了吳國.公元十世紀初,浙江臨安人錢liu建立吳越國,以今杭州為都城.南寧王朝(公元1127-1279年)建都臨安(今杭州)150餘年.元代(公元1206-1368年)浙江屬江浙行中書省.明朝時(公元368-1644年)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轄杭,嘉,湖,寧,紹,台,金,嚴,溫,處11府,1州(安吉州),75縣,省界區域基本定型.清朝(公元1616-1911年)初期地方行政承襲明朝,康熙(公元1661-1722年在位)初年始為省,浙江省的建置至此大體確定.
浙江經濟開發較早.早在東漢時期(公元25-184年),浙江就已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水利工程,煮鹽業,制瓷業也已達到相當的水平.公元三世紀以後,浙江經濟獲得進一步發展,商業也日漸繁榮.到了隋唐時期(公元581-907年),浙江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農業產量大有提高,杭州,嘉興地區成了中國江南重要的糧食產地.絲織,瓷囂,造紙等手工業生產發達,商品貨幣經濟活躍,明州(今寧波)成為當時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貿易港口.公元十世紀以後,浙江進入封建經濟的繁榮時期,成為當時中國的富庶地區之一.農業生產不僅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而且經濟作物的種類和種植面積有所擴大.絲織,制瓷,造紙,印刷和造船業等已居當時中國的領先地位.商業性集鎮紛紛興起.海外貿易不斷擴大.絲綢,茶葉,瓷囂是當時輸出的主要商品.現在的寧波,溫州,是當時中國東南部進行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埠,海上航運可達日本,朝鮮和東南亞諸國.
十九世紀中葉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海港日益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發展滯緩.直至1949年5月,浙江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迎來了新生,進入了社會主義的新時期.
⑸ 我古代有哪些著名水利工程
1、鄭國渠
鄭國渠,是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一項偉大工程,屬於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 300 余里(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鄭國渠在戰國末年由秦國穿鑿。公元前246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約十年後完工。
2016年11月8日,在泰國清邁召開的第二屆世界灌溉論壇暨67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傳來喜訊,鄭國渠申遺成功,成為陝西省第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2、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3、靈渠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於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
4、白渠
白渠建於漢武帝太始二年,因為是趙中大夫白公的建議,因人而名,故名白渠。這是繼鄭國渠之後又一條引涇水的重要工程。它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注入渭河, 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餘頃 。該渠在鄭國渠之南,兩渠走向大體相同,白渠經涇陽、三原、高陵等縣至下邽注入渭水,而鄭國渠的下游注入洛水。
5、隋唐大運河
從先秦時期到南北朝,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開鑿了大量運河,其分布地區幾乎遍及大半個中國。西到關中,南達廣東,北到華北大平原,都有人工運河。這些人工運河與天然河流連接起來可以由河道通達中國的大部分地區。
例如從現在的北京不遠的通縣起,即可乘船順潞水由泉州渠到溝河口入海,經過一段短短的海程,再進入泒河,經過平虜渠,入漳水,經過利漕渠和白溝而入黃河,進入汴渠上游,沿蒗盪渠而下,由潁水入汝水。
再由汝水的支流舞水入泚水,入淯水,入漢水,入楊口渠,入長江,入洞庭湖,入湘水,入灕水,入西江,沿西江可達番禺城;或由江陵溯長江達巴蜀,以通西南。這四通八達的水道為後世開隋唐大運河奠定了基礎。大業元年至六年,隋煬帝動用百餘萬百姓,疏浚之前眾多王朝開鑿留下的河道,修隋唐大運河。
⑹ 中國歷史著名水利工程有哪些
1、鄭國渠
鄭國渠,是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一項偉大工程,屬於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鄭國渠的作用不僅僅在於它發揮灌溉效益的100餘年,而且還在於首開了引涇灌溉之先河,對後世引涇灌溉發生著深遠的影響。
秦以後,歷代繼續在這里完善其水利設施:先後歷經漢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豐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廣惠渠和通濟渠、清代的龍洞渠等歷代渠道。
2、龍首渠
龍首渠位於陝西省,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開發洛河水利的歷史上是首創工程,它是今洛惠渠的前身。
龍首渠大約是在漢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間根據庄熊羆的建議而修建的。這是開發洛河水利的首次工程,征調了1萬多民工,挖通起自征縣(今澄城縣)終到臨晉(今大荔縣)的渠道。據說渠成後,重泉(今蒲城縣東南)以東的1萬多頃鹽鹼地得到灌溉,每畝能收10石糧。
3、大運河
大運河,是中國東部平原上的偉大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在大運河成為漕運的主體水道之後,漕運藉助大運河溝通南北的便捷條件,將漕糧轉運到全國大部分地區,成為王朝調劑物資、制衡社會的有力手段。尤其是在明清兩代,漕運的社會歷史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4、靈渠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靈渠主體工程由鏵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門、堰壩、秦堤、橋梁等部分組成,盡管興建時間先後不同,但它們互相關聯,成為靈渠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灕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王朝統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大批糧草經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供應。公元前214年,即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
5、都江堰水利工程
公元前256年,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眾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側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該大型水利工程現存至今依舊在灌溉田疇,是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不僅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跡,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
⑺ 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哪四個
分別是它山堰、鄭國渠、靈渠、都江堰。
1、它(tuō)山堰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水利工程。屬於在永江支流銀江上建設的儲鹽、儲光引水灌溉樞紐工程。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西南部,依山傍銀江鎮,漳西出口。
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由縣長王元偉創立。與鄭國渠、靈渠、都江堰。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水利工程。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水利工程遺產。
2、鄭國渠是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偉大工程。它屬於關中第一個大型水利工程。位於涇河西北岸,陝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處。西引靜水至羅水,東引羅水,全長300多英里(灌溉面積4萬公頃)。
3、靈渠,原名秦挖渠、零渠、斗河、興安渠、湘桂渠。靈渠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公元前214年開鑿通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由東向西,連接興安縣東部的洋河(湘江源頭,由南向北流)和興安縣西部的大榮河(灕江源頭,由北向南流)。
4、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部。它位於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它建於秦始皇晚期(約公元前256-251年)。這是蜀縣太守李兵父子在前人挖掘別嶺的基礎上組織的一項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引水魚口、飛沙堰、保品口等部分組成。
都江堰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遠離人民和沃土千里的水旱「天國」。截至目前,灌溉面積已達30多個縣市,近千萬畝。它是世界上最長、僅存、仍在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水利樞紐。工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7)浙江歷史上的水利工程擴展閱讀:
都江堰的創建,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
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
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
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陝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由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⑻ 中國古代水利發展的歷史
戰國
戰國末期,秦國國力殷實,重視水利,及至統一中國,生產力更有較大發展。四川的都江堰、關中的鄭國渠(見鄭白渠)和溝通長江與珠江水系的靈渠,被譽為秦王朝三大傑出水利工程。國家的昌盛,使秦漢時期出現了興修水利的高潮。
漢武帝瓠子堵口,東漢王景治河等都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甘肅的河西走廊和寧夏、內蒙古的黃河河套,也都興建了引水灌溉工程。
隋唐
隋唐北宋五百餘年間,是中國水利的鼎盛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水利建設遍及全國各地,技術水平也有提高。隋朝投入巨大人力,建成了溝通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大運河,把全國廣大地區通過水運聯系起來,對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唐代除了大力維護運河的暢通,保證糧食的北運外,還在北方和南方大興農田水利,包括關中的三白渠、浙江的它山堰等較大的工程共250多處。唐末以後,北方屢遭戰亂,人口大量南移,使南方的農田水利迅速發展。水利法規、技術規范已經出現,如唐《水部式》、宋《河防通議》等。
元明
從元明到清中期,中國水利又經歷了六百年的發展。元代建都北京,開通了京杭運河。黃河自南宋時期奪淮改道以來,河患頻繁。明代大力治黃,採用"束水攻沙",固定黃河流路,修建高家堰,形成洪澤湖水庫,"蓄清御黃"保證漕運。
這些措施對明清的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但也為淮河水系留下嚴重的後患。在長江中游,強化荊江大堤,並發展洞庭湖的圩垸,促進了兩湖地區的農業生產。珠江流域及東南沿海的水利建設也有很大發展。但從整體而論,自16世紀下半葉起,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已趨緩慢。
清朝
清末民國時期,內憂外患頻繁,國家無力興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區萎縮、京杭運河中斷,水利處於衰落時期。但是海禁漸開,西方的一些科學技術傳入中國,成立了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等水利院校,培養水利技術人才。
在這一期間也修建了一些工程,如1912年在雲南建成了石龍壩水電站,20年代修建了珠江的蘆苞閘,30年代修建了永定河屈家店閘、蘇北運河船閘和陝西的關中八惠灌溉工程等。但在全國范圍內,水旱災害日益嚴重,整治江河、興修水利,已成為廣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8)浙江歷史上的水利工程擴展閱讀:
「治國必先治水」。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把水利建設放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地位。毛澤東主席先後號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一定要根治海河」,華夏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設熱潮。
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水利擺到了國民經濟基礎設施的首位,標志著我國水利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堤壩設防標准大幅提高,逐步完善的防汛抗洪減災體系,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屏障。
⑼ 浙江歷史上重要水利工程資料
新安江水庫,工程資料在網路是沒法查到的,屬於政府機密。
⑽ 請說出紹興古代歷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和治水英雄人物各一個。
鑒湖位於中國浙江省紹興市南,經緯度N29°58ˊ, E120°14ˊ,是我國長江以南著名的水利工程,古鑒湖淹廢後的殘留部分。俗稱長湖、大湖、慶湖,雅名鏡湖、賀鑒湖。東漢永和五年(140),會稽太守馬臻納山陰、會稽兩縣36源之水為湖,總面積曾達200多平方千米。湖在唐中葉之後逐漸淤積。北宋時,豪家在湖上建築堤堰,築湖墾田,湖面積大大減少。今湖塘、容山湖、屓石湖、白洋均為其遺跡。湖長約15千米,面積3平方千米。鑒湖水質極佳,馳名中外的紹興酒就用鑒湖水釀制。湖濱有馬臻墓、陸游故里、三山、快閣遺址等古跡。
治水英雄則是大禹、馬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