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程專業 > 土木工程抗震專業博士後點

土木工程抗震專業博士後點

發布時間:2021-08-15 08:55:43

土木工程抗震減震方向就業與建築工程專業比較

建築工程專業就業范圍很廣,可以看看到處都是的工地,到處都有的建築公司地產公司就知道了。
減震抗震類的公司不多,畢業生也不多,所以很難說就業容不容易。
個人覺得如果減震抗震方向,考研進研究院也是個不錯的方向。

❷ 請問中文北大核心有哪些支持研究生為第一作者,而且錄用概論高呢我的專業是建築與土木工程,抗震方向的

你可以報考GCT,是在職讀的,也符合你的專業要求,不需要脫產學習,你上邊查的是全日制的在職研,如果你已經工作了,建議你可以報考在職研,這樣就不會耽誤工作了

❸ 土木工程專業要學哪些軟體

畫圖方面:基礎是autocad。如果是設計圖的話有天正建築。

施工方面的有pkpm,是國內最全面的工程軟體,包含cad,造價,設備等等。

研究力學方面的有ansys,通過輸入的結構模型與參數就可以求得彎矩與受力,ansys本身並不是針對土木工程的,要真正將其運用到實際工程的運算中還是需要有很強的編程能力和彈性力學基礎的。

(3)土木工程抗震專業博士後點擴展閱讀:

土木工程專業主幹學科:力學、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價

土木工程專業主要課程:高層建築設計、建築結構抗震設計、房屋建築學、建築制圖、結構力學、混凝土結構設計、鋼結構設計、建築工程CAD、材料力學、施工組織與管理、工程項目管理、土力學與地基基礎、工程造價與計價原理、建築設備、水力學。

木工程專業以培養優秀「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著力為國內外名校的更高層次教育和國家的基本建設輸送優秀畢業生。該專業現有:工程結構、土木工程材料、土工、工程測量等4個專業實驗室,具有結構工程碩士點,建築與土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招生資格。

在專業培養中,強調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寬廣的知識面,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的畢業生已在國家的建設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其中部分學生已成長為設計院院長,企業總工程師,部門經理或技術骨幹;部分學生進入國內外著名高校深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土木工程專業

❹ 土木工程最強的10大高校,到底都是哪些呢

今天介紹的是土木專業在國內牛位置最高的10所重點大學。其中同濟大學是第一位。清華大學又是第幾名?

同濟大學

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從1903年的湖南省垣實業學堂的礦、路科起,到1953年的中南土木建築學院,歷經晚清、民國,如今已經走過了110多年的光輝歷程,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30000多名土木英才。學院堅持傳承和創新優秀文化教育傳統,綜合實力始終處於中國土木工程高等教育領域的第一方陣。土木工程學科是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在2012年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位列全國第6位;2017年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評估結果為A-。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國內土木工程水平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❺ 大家覺得中國土木工程專業前十位有那些

土木排名
同濟大學
清華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浙江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東南大學
中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河海大學
湖南大學
天津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原北方交通大學)
重慶大學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冶金部建築研究總院
福州大學
廣州大學
東北大學
廣西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河北工程大學 (原河北建築科技學院)
貴州工業大學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❻ 土木工程二級學科:防震減災與防護工程,

現在抗震防災方向確實比較冷,一般研究生招的人也不多,但設計單位、科研院所需求量蠻大。我有個本科同學本來簽的是鐵路局「卓越工程師」,可讀的是鐵道系的防災減災方向,到了研二就直接想違約鐵路局的培養,可以想像就業前途很好。其實結構這一部分以後減災防護是個好方向,包括未來老房屋的結構檢測、加固都有大市場,畢竟以前國家標准較低,執行情況更差,時間長了質量問題越發突出。大三好好准備吧,這是一個長時間堅持的事情,好好復習吧。普通的結構設計就不要去碰了,現在市場真的不好,等這次市場調節以後,社會需要高素質和高專業水平的人才(說得不好聽的,現在建築市場什麼阿貓阿狗都有)。珍重!

❼ 土木工程專業包括哪些專業

土木工程專業主要包括:學習工程力學、岩土工程、結構工程、市政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和水利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受到工程制圖、工程測量、計算機應用、專業實驗、結構設計及施工實踐等方面的基本訓練,以及具備從事建築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港口工程、海岸工程和給水排水: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及相關研究工作的能力。
土木工程專業學課程:
主幹學科:力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
主要課程:工程力學、流體力學、岩石力學、地基與基礎、工程地質學、工程水文學、工程制圖、計算機應用、建築材料、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工程結構、給水排水工程、施工技術與管理。
土木專業畢業生應掌握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和外語語言綜合能力
2.掌握工程力學、流體力學、岩土力學、工程地質學和工程制圖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
3.掌握建築材料、結構計算、構件設計、地基處理、給水排水工程和計算機應用方面的基本知識、原理、方法與技能,初步具有從事土建結構工程的設計與研究工作的能力
4.掌握建築機械、電工學、工程測量、施工技術與施工組織、工程監測、工程概預算以及工程招標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從事工程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能力
5.熟悉各類土木工程的建設方針、政策和法規
6.了解土木工程各主幹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7.掌握文獻檢索和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❽ 土木工程專業主要學什麼

按照教育部的學科劃分,土木工程分為岩土工程、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市政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等,但實際上通常而言的土木工程指的是前四者,或者再加上道路和鐵道工程。具體選擇,可以在學習一段時間之後做出判斷。

如果非要說點什麼的話,注意打通各門課程之間的聯系,比如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其實基本就是材料力學的具體應用。

❾ 土木工程的主要課程是什麼

主要課程:

高層建築設計、建築結構抗震設計、房屋建築學、建築制圖、結構力學、混凝土結構設計、鋼結構設計、建築工程CAD、材料力學、施工組織與管理、工程項目管理、土力學與地基基礎、工程造價與計價原理、建築設備、水力學

主幹學科:力學、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價,土木工程專業,是大學的一種工程學科。專門培養掌握各類土木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能在房屋建築、地下建築、道路、隧道、橋梁建築、水電站、港口及近海結構與設施。

(9)土木工程抗震專業博士後點擴展閱讀

土木工程的專業特色:

土木工程專業以培養優秀「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著力為國內外名校的更高層次教育和國家的基本建設輸送優秀畢業生。

該專業現有:工程結構、土木工程材料、土工、工程測量等4個專業實驗室,具有結構工程碩士點,建築與土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招生資格。

在專業培養中,強調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寬廣的知識面,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的畢業生已在國家的建設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

❿ 土木工程中哪些院士知名度比較高

丁大鈞 (1923—),安徽無為人,1948年安徽大學畢業,教授,首批博導,培養博士31名、碩士70多名。國內外兼職20種,93年退休。完成砼和砌體系列試驗含10批計23年長期荷載試驗。提出砼構件剛度裂縫計算納入國家設計規范TJ10-74。合作開發砼深井管代替鑄鐵管,打井深達830M。改進砌體局壓理論,創橫配筋新理論。創有限基本構件法 FFMM和近似統一地基模式,指出國內外規程中關於箱基和上部框架共同作用的「疊板法」理論錯誤,提出「組合深梁」法使配筋合理,一般可節約鋼筋,「反盆式」沉降法從理論上解決箱基漏水問題。指導研究生完成抗震自控及減震研究,3項已實用。出版書38本,執筆1100萬字,中文論文近300篇,國際會議英文論文60篇,25國11語種論文110篇刊於40種國際學報,25種為核心刊物,20多篇摘要刊於EI和SCI。在國內43所大學(含港澳台12所)等講課100次,國外31所大學等講課40次。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10多次,含2002年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

呂志濤 1937年11月生,浙江省新昌縣人。1961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土木系,1965年6月結構工程研究生畢業後留校。1986年6月審批為博士生導師,同年7月升為教授。1997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東南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
四十多年來,為我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完善了混凝土結構計算理論和設計方法,如提出了兩類斜裂縫理論、抗剪設計方法和雙向偏心受拉計算公式等;發展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體系、計算理論和設計方法;開拓了預應力技術應用的新領域;為我國不少重大工程(珠海海關、北京西站及南京電視塔等工程)的設計和建造解決關鍵問題,承擔了設計、研究和計算工作。
已發表學術論文140多篇,出版著作7本。曾榮獲國家級和部、省級科技進步獎共20項。已招收和培養博士生48名,碩士生61名,國內訪問學者13名。曾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86)、「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1990)、「何梁何利基金科技獎」(1999)、「全國模範教師」2001等榮譽。
宋啟根,1932年生,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第一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材料與工程科學部評審組成員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通訊評議專家組成員。現任江蘇省力學學會常務理事。獲江蘇省勞動模範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從事結構非線性分析及新型高層建築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教委高校博士學科點基金等項目。研究成果「圓筒煤倉設計技術」及「鋼筋混凝土板殼的非線性分析及相關問題」、「EDSS工程設計系列軟體」分別獲煤炭工業部科技進步獎及江蘇省科技進步獎。對南京市體育館的網架屋蓋作了試驗研究和理論分析。在《中國科學》(英文版),美國ASCE學報等權威刊物及重要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百餘篇。發表了《鋼筋混凝土計算力學》等著作。指導博士後、博士研究生(含外國留學生)、碩士研究生及國內外訪問學者共69名。主講多門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課程。
程文 ,1936年3月出生在浙江省平湖市,1957年在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土木系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畢業後留校。1988年評為教授,1992年由國務院批准為博士生導師,現任東南大學建築工程抗震與減震研究中心主任。
程文 教授一直在教學、實踐和研究的第一線工作,是「九五」、「十五」、國家級重點教材《混凝土結構》的第一主編,中美合作研究項目「南京電視塔風振控制的研究」中方負責人。現在主要從事多高層建築抗震理論及應用技術;工程結構隔震、減震與振動控制;混凝土結構的基本理論及其在多高層建築中的應用等方向的研究。曾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經指導已獲得碩士學位的有56人,獲得博士學位的有17人。1994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研究生導師。
蔣永生,1937年10月生,江蘇無錫人,1961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土木工程系工民建專業並留校至今。長期從事結構工程和地下結構工程的教學及科研工作,1990年晉升為教授,1995年為博士生導師。1986—1997年任土木系副主任、全國土木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土木工程學報編委,南京市九屆政協委員、江蘇省八屆人大代表。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89年度全國優秀教師,2002年度江蘇省高校道德建設先進個人。
長期主講土木工程概論、混凝土結構學、地下結構等課程,編寫和參與編寫教材、參考書11部。「建立激勵機制,加強能力培養」獲江蘇省優秀教學質量一等獎、國家級二等獎;「土建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級二等獎。
在科學研究方面,主要研究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結構、組合結構及地下結構工程。獲部省級一等獎的有「高強混凝土結構變形及設計方法的研究」、「樁承載力自平衡測試方法的研究」等2項;二等獎的有「鋼筋混凝土構件裂縫力學分析的新方法」、「預應力鋼骨高強混凝土大跨度疊層空腹桁架轉換層結構體系應用研究」等3項;另有三至四等獎7項。發表論文近百篇,其中EI收錄7篇。在指導和培養的研究生獲碩士學位的有38名、博士學位的13名。
藍宗建,1938年4月生,福建省龍海市人。1961年6月畢業於南京工學院土木工程系,從事高等教育40餘年,現任東南大學工程結構體系與新技術研究所所長,全國混凝土結構標准技術委員會委員,曾為全國建築學會建築結構學術委員會委員。藍宗建教授一直從事結構工程學科的科研、教學和設計工作,並長期參加國家標准《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的編制工作,具有豐富的科研、教學和設計工作經驗,淵博的專業知識和扎實的理論基礎。幾十年來在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構件的裂縫、變形和承載力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在多層和高層建築抗震設計和振動控制以及混凝土砌塊建築等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編著《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等書籍10餘本,發表論文100餘篇,獲國家教委、建設部和江蘇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和優秀教材獎等近十項,獲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各一項。1993年被評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趙惠麟,1937年1月生,1965年於南京工學院土木工程系結構力學方向研究生畢業,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大跨度空間結構科研及指導研究生的教學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大跨度空間結構體系。現為國際空間結構及薄殼結構學會(IASS)會員。
趙惠麟教授於1972年參加了「江蘇省萬人體育館網架屋蓋的研究」;1978—1982年參加了「網架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的編制工作;從80年代起從事適合中國國情的「輕質、高強」結構體系研究工作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已反映到國際空間結構規程的相關內容中去,目前正處於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形成產業化的過程,已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矚目。為此,自1987年來曾連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多項部、省級項目資助。自80年代以來共獲部、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通過部、省級鑒定3項;獲國家創造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主要論著有:《穹頂網殼分析、設計與施工》、《懸索屋蓋》;國內、外核心刊物及國際學術會議交流論文80餘篇。
汪鳳泉,1940年11月生,安徽宿州市人,現任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5年批准為南京市勞動模範,1994年由國家人事部批准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長期以來一直從事振動理論與應用和動態測試計量技術與儀器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曾先後參加過工程力學、機械學、儀器科學與工程等學科或博士點的建設工作。
先後為研究生講授過「振動理論」、「振動控制」、「機構故障診斷」、「試驗振動分析」、「模態分析與參數識別」、「波動反演理論」以及力學有關基礎課程。近年來指導博士生10多名、碩士生30多名。先後主持完成「123工程配套研究」、「高頻振動校準技術與標准裝置」、「軍用電子設備振動與沖擊標准」、「基礎結構動態診斷」、「工程結構振動控制」、「振動與超聲凝固」等國家與省部委科技進步獎10多項,光華科技二等獎1項。發表有關論文100多篇,其中EI、SCI收錄20多篇。發表專著有《振動分析》、《試驗振動分析》、《機械故障診斷》、《基礎結構動態診斷》、《工程師機械振動》、《電子設備振動與沖擊手冊》等10多種。
單建,1946年6月生於江蘇泰州。1964年至1970年、1978年至1981年先後就讀於清華大學土木系,獲碩士學位。1981年起在東南大學土木系任教。1987年至1990年赴英國留學,在Warwick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建築工程系副主任;教育部高校力學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非力學類專業力學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梁及結構工程分會空間結構委員會委員。
單建教授長期從事結構力學和結構工程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其主要成果包括:就讀清華期間參與分區混合變分原理及分區混合有限元法的研究,對有限元理論的發展和應用及斷裂力學作出貢獻;在英留學期間,將分區混合變分原理成功地應用於索網與蒙皮共同工作的力學分析,為解決該類問題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將荷載緩和體系引入國內並對其進行理論和實驗研究,取得了國際水平的成果;首次提出自平衡單元的概念並獲得相關研究成果。單建教授參與空間結構的研究和設計,包括主持了泰州師范體育館索網屋蓋及其支撐體系、東台熱電廠供熱管道懸索橋結構的分析和設計等。先後主持或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目前主持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
郭正興1956年8月生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東南大學工民建專業本科學習;1885年9月至1987年3月在東南大學結構工程碩士研究生畢業;1987年6月至1988年12月在日本愛知工業大學研修。
郭正興教授為國內為數不多的施工技術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導師,近年來,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獲國家專利4項;在《建築技術》和《施工技術》等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多篇學術研究論文,出版了施工方面的書籍4本。現為中國建築學會施工學術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土建學會施工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郭正興教授近年來直接參與了多項重大工程的建設,主要有:南京國際展覽中心工程、南京世紀塔工程、南京長江二橋工程、南京文化藝術中心工程、上海新浦東國際博覽中心工程、山東威海體育中心工程、哈爾濱國際體育展覽中心工程、江蘇潤揚橋工程、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等,現為南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工程施工顧問、南京賽虹橋立交施工顧問。
李兆霞教授、博導,東大力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力學學會理事。主要學術經歷:1988年河海大學水工結構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1991年至1992年在波蘭科學院基礎科學和技術研究所(IPPT)從事博士後研究;1993年至1995年東南大學土木、水利博士後流動站第二期博士後。1998年至2000年在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系作為訪問研究員從事結構損傷識別和分析評估理論及其在結構工程中的應用研究。曾獲電力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獲獎項目:混凝土損傷力學)和江蘇省「333」工程首批項目資助。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出版和發表學術論著七十多篇,其中SCI和EI收錄論文三十多篇次。主要學術領域:損傷力學及其在結構工程的應用、大型工程結構基於結構健康監測的狀態反演、損傷識別和評估、大型復雜結構有限元建模及其計算、結構疲勞損傷評估和材料損傷本構理論等。在上述學術領域內,目前正主持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並參與國內重大工程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
李愛群,1962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教育部跨世紀人才,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東南大學C&PC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學科評議專家組成員、中國建築學會抗震防災分會常務理事、中國振動工程學會結構控制及健康監測分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和南京市土建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土建學會建築結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江蘇分會主任委員。主要從事土木工程結構抗震抗風、工程結構隔震減振與振動控制、工程結構新體系、結構安全性評價與健康監測等方向的研究。完成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國家級中美合作項目1項,國際合作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8項等科研項目。已培養和正指導博士研究生20餘人和碩士研究生20餘人。獲國家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科技獎項、江蘇省青年科技獎和江蘇省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稱號。編著書籍5本,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八十餘篇。

與土木工程抗震專業博士後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州假山景觀設計工程 瀏覽:862
哈爾濱工程造價招聘 瀏覽:937
建築工程土建勞務分包 瀏覽:632
道路監理工程師 瀏覽:476
安徽工程大學機電學院在本校嗎 瀏覽:370
河北工程大學保研率多少 瀏覽:287
有學質量工程師的書嗎 瀏覽:479
康樂縣建築工程公司 瀏覽:569
助理工程師二級 瀏覽:872
注冊安全工程師初級考試時間 瀏覽:90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題研究 瀏覽:881
工程造價圖紙建模 瀏覽:888
遼寧恆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瀏覽:93
實行施工總承包的工程項目 瀏覽:737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興趣愛好 瀏覽:316
密歇根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專業 瀏覽:388
廣西交通工程質量監督站 瀏覽:31
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考研參考書目 瀏覽:858
有線電視工程建設管理條例 瀏覽:270
雲南工程監理公司排名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