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闡述自然辯證法的主要科學研究方法
自然辯證法是自然科學與哲學之間的橋梁,它在完善知識結構方面有著不可替代和無可比擬的作用.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的研究者,都需要以此來構建最完善的知識結構.
科學研究過程和方法
一、科學問題的提出
1、科學研究從問題開始
波普爾:觀察始於問題
(1)從理論發展的總過程看,問題是舊理論的終點與新理論的起點。
(2)從科學研究的具體過程看,科學研究是以問題為框架有選擇地去搜集事實資料。
(3)與認識來源於實踐有關聯:「問題說」著眼於科學研究的程序,「觀察說」著眼於認識的來源,二者層次不同,實質統一。
2、科學問題的來源
(1)為尋求事實之間的聯系提出問題;
(2)從理論與事實之間的矛盾中發現問題:
(3)從某一理論內部的矛盾中發現問題
(4)不同學派理論之間的矛盾中產生
(5)社會需要與現有的生產技術手段的差距上發現問題
3、科研選題原則
科研選題是形成、選擇和確定所要研究和解決的課題的過程。是科學研究的具體化。
(1)創新性原則:前人未解決或未完 全解決的問題
(2)科學性原則:科學理論與科學事實為依據
(3)可行性原則:主客觀條件的考慮
(4)需要性原則:社會(實踐)與學科 (理論)發展需要
二、科學事實的獲取—觀察與實驗
1、科學觀察:是指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認識與描述各種自然現象,獲取經驗知識的基本手段。
(1)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2)依賴感官與儀器(3)不改變研究對象,自然發生
2、科學實驗:是指人們根據一定的科學研究目的,藉助於科學儀器,在科學方法指導下,人為控制或模擬自然現象,排除干擾,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條件下獲取科學事實的方法。
科學實驗的特殊作用
(1)簡化研究對象
(2)強化研究對象
(3)經濟實用
(4)降低科學研究的風險
觀察與理論的關系
---傳統的看法:觀察獨立於理論
---波普爾等:觀察滲透理論
---愛因斯坦:「是理論決定我們能夠觀察到的東西。」
◎觀察與觀察者的理論知識背景有關;
◎觀察與觀察者的注意力有關;
觀察的客觀性的保證
◎標准方法、先進的觀測儀器;
◎正確理論的指導、嚴謹的科學態度;
◎與認識與實踐的關系的理解相一致;
◎與真理觀相一致。
觀察實驗中的機遇
機遇是因意外事件導致的科學新發現。
*機遇產生的客觀原因:
自然界中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
如何利用機遇:
世界觀上的認識;開放的思路;廣博的知識背景;敏銳的洞察力
三、科學假說的形成
1、科學假說的構成:背景理論;對現象本質的猜測;推演出的預言與預見
2、假說形成的基本條件:
(1)一致對應性;(2)可解釋性;(3)可預測性;
3、假說的檢驗:
(1)邏輯分析;(2)實踐檢驗;(3)判決性實驗;
四、科學理論的創立
1、創立理論的思維過程
(1)准備階段—問題的提出
(2)醞釀階段—問題的求解
(3)豁朗階段—問題的突破
(4)驗證階段—問題成果的證明和檢驗
2 、科學語言:(1)科學術語(2)科學命題(3)科學符號
3、科學思維方法—演繹方法:(1)演繹推理(2)公理化方法(3)理想實驗
4、科學思維方法—非演繹方法
(1)分析與綜合(2)歸納與概括(3)類比與聯想(4)思想模型
B. 自然辯證法和科學技術有什麼關系
自然辨證法在科學技術的具體學科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原理之間,是處於一種中間的位置。正是由於自然辯證法自身特殊的位置,與其他哲學相比,它和自然科學的關系更值得研究。
自然辨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對象是自然界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人類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自然辨證法的創立與發展同哲學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科學與社會關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總結。
科學技術方法是關於科學技術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適用某些學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適用於各門自然科學或技術科學的一般研究方法即適用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的普遍研究方法。
自然辨證法是研究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論,總體上劃分為自然觀、科學技術觀和科學技術方法論三大部分。
(2)自然辯證法與土木工程技術創新方法擴展閱讀:
自然辯證法研究的內容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自然觀,即對自然界辯證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學觀,即對自然科學辯證法的研究。
1、自然觀
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斷地概括和運用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發展和更新人們關於自然界辯證發展的總圖景和對自然界的總觀點,其中包括物質觀、運動觀、時空觀、信息觀、系統觀、規律觀以及自然發展史和自然界各種運動形態的劃分、聯系、交錯、轉化等等;
要求探討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范疇在自然界各種過程中的豐富多樣的表現及運用 ,使人們對辯證法規律和范疇的理解不斷充實和深化,在許多方面進一步清晰化、准確化和精細化,並增添新的內容。從而,把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提高到同自然科學的新發展、新思想相適應的現代水平。
2、自然科學觀
自然辯證法主要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方法論方面研究自然科學認識過程、認識方法和自然科學認識發展的規律。從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方面研究作為社會現象之一的自然科學在社會中發展和發揮作用的規律。
自然辯證法不但把科學看作是一種獨立的社會現象,探討其在一定社會中發展和發揮作用的規律,而且也把與科學緊密相關的技術作為一種獨立的社會現象來研究。
自然辯證法關於技術論的研究,就是從總體上探討技術的性質和特點、技術發展的條件和規律以及技術和其他各種社會現象的關系等等。這一研究和自然科學論的研究共同為科學技術政策的制定、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劃、科學技術工作的領導和管理提供理論基礎,其重要性日益顯得突出起來。
C. 怎樣看科學技術辯證法與方法論這門學科
這個要由以下幾個方面寫。
一,自然辯證法:
1,自然辯證法是關於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的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學.
2,研究對象:認識對象(自然界);認識成果:認識主題.
3,學科內容:自然觀:人們對自然界的總體看法,自然界存在無限發展的辨證圖景,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科學技術論:對科學技術的總體看法,自然規律越來越變成歷史的規律,自然科學在本質上是革命的;科學技術方法論:對科研方法的哲學概括.自然辯證法具有哲學的學科性質.
二,自然科學研究的一般程序:
1,科研課題的選擇和確定;
2,科學觀察與科學實驗的設計與進行;
3,理論思維方法對科學事實的整理和加工;
4,科學假說的建立和驗證;
5,科學理論的確立和深化.
三,科學問題的概念與一般結構:
科學問題是當時的科學背景下提出的關於科學實踐和認識過程中需要解決而尚未解決的矛盾,
科學問題的結構是由問題的指向,疑項和問題的解的應答域預設三要素構成的.
問題的指向就是問題所指的研究對象;
疑項是表明人們當前能力(當前狀態)與求解理想(目標狀態)的差距;
應答域指得是問題的提法中預先設置了該問題解的存在域限,並在主觀上認定所提問題的解必定存在於這個領域中.
這三個要素圍繞著問題的解發揮著各自的特殊功能,並有機的組成了科學問題的一般結構.
四,科學問題的基本類型:
1,基礎研究課題:此類課題是以認識自然現象,探索自然規律為主要目的,從積累科學知識和認識自然的角度看,它對科技發展有著普遍的深遠的影響,其成果可對廣泛的科學領域產生影響,並對遠期生產力的提高具有指導作用.
2,應用研究課題:此類課題是把基礎研究成果用於專業技術,或是總結專業技術的實踐經驗推動基礎研究.此類課題在科學,技術,生產體系中居承上啟下的地位.其成果是以確定基礎研究成果可能的應用途徑的有關知識,一部分形成技術創新,並提出創新或改進的方法,路線,方案和說明,或在實驗室范圍內研製成功的原理性樣品,流程或樣機.應用研究課題有較強應用目的和綜合性,計劃管理較嚴密,方案途徑一旦確定,一般不宜做大變動.
3,發展研究課題:此類課題是指具有明確,具體,實用目的的研究活動,運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直接解決生產中的實際科技問題的創造性活動,一般創造和研製新產品,新技術,新方法,新流程,新裝置等,或對現有的樣品,樣機進行本質上,原理上的改進.此類課題的研究目的不在於探索新知識,而在於如何應用已知的技術原理開發新技術,實現新產品的生產.發展研究課題針對性強,研究周期較短,易於出成果,直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五,科學問題基本來源:
1,產生於社會生產實踐;
2,產生於科學實踐;
3,產生於科學理論自身的內在矛盾;
4,產生於社會政治等其他方面.
六,選擇科研課題的原則:科研選題是自然科學研究首先的階段,科研選題具有重要的意義.選擇科研課題的基本原則有:
1,需要性原則;必須著眼於社會實踐的需要和科學實踐發展的需要,選擇對經濟發展和科學發展有實際推動作用的課題.
2,科學性原則;決定的課題必須有科學理論和科學事實為依據,課題的科學理論和科學事實越豐富,課題的科學性越強.
3,創造性原則;決定的課題必須是有創造性,要是別人沒提出,沒解決或沒完全解決的課題.它是科研價值的體現.
4,可能性原則:必須根據現實的主,客觀條件來選題,同時必須從實際出發,獲取預期的科研成果.上述多原則對科研選題從不同角度加以制約,同時又相互制約,從而為正確的選擇課題提供指導.
七,科學觀察的定義及基本原則:科學觀察是指在自然發生條件下(即無人為干預,改變自然現象的本來面目),而是按照事物,現象的固有運動,變化狀態有選擇的感知客觀現象,從而獲取科學事實的一種研究方法.
科學研究的三要素是觀察者,觀察對象,觀察工具.
科學觀察的類型:
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與實驗狀態下的觀察;
定性結果的觀察(觀測)與定量結果的觀察(測量);
D. 自然辯證法怎樣為土木工程的發展指明方向
自然辯證法是聯系自然科學與哲學的橋梁,處於自然科學與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中介地位,自然辯證法的創立與發展是同科學技術的進步分不開的。它是人類對幾千年來自然科學技術成就和哲學思想發展的優秀成果的進一步科學概括、合理繼承和發展的結果。
現代土木工程適應各類工程建設高速發展的要求,重大工程項目將陸續興建。人們需要建造大規模、大跨度、高聳、輕型、大型、精密、設備現代化的建築物。既要求高質量和快速施工,又要求高經濟效益。這就向土木工程提出新的課題,並推動土木工程這門學科前進。這以雄辯的科學事實,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辯證發展的性質,各個學科之間是有聯系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聯系的,都有自己產生、發展和變化的歷史。土木工程也是在不斷變化和發展著的。
任何一個系統必須有兩個以上的要素構成;「系統」在於「系」,即系統內部諸要素之間、系統要素與整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從土木建築的一個房屋建築就可以看出,從地基到基礎,從基礎到地下結構,從地下結構到地上結構,再從柱子到梁,到板,到屋頂,每個要素之間,要素和整體之間都是有關系的不是分割的獨立的,所以在土木建築的工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的話有可能就不能進行竣工驗收,所以我們應當遵循這個規律而不能違背,這樣只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自然系統的辯證關系中的結構和功能的辯證關系在房屋建築中的體現為:結構設計的主要目的是要保證所建造的結構安全適用,能夠在規定的期限內滿足各種預期的功能要求,並且要經濟合理。具體說來,應具有以下幾項功能
E. 怎樣培養科技創新意識 自然辯證法
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創新是對既有理論實踐的突破,要創新,就要有批判和發展。辯證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於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於破除落後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於提出新問題,敢於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
F. 自然辯證法中創新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馬克思認為,技術是現實生產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從起源上看,技術是
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勞動過程中所掌握的物質手段、
方法和知識等各種活動
方式的總和。
技術在發展過程中成為人與自然、
人與社會之間進行物質、
能量和
信息變換的「媒介」,是變天然自然為人工自然,以及實現對社會調節、控制的
手段
而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上世紀中期開始
,
一些發達國家就已經意識到
,
綜合國力的競爭已集中技術創新領域
,
以技術
創新成果的轉化以為公認競爭的關鍵
.
各國政府紛紛制定新的創新扶持政策
,
走上創新型發展
之路
.
目前我國在創新方面與世界先進國家相距甚遠
.
技術創新
,
不僅需要開放的思想、
聰明的
智慧、還要有良好的環境
.
。我以一個在校大學生的視角從兩個方面討論中國缺乏技術創新
的原因
.
一、
歷史、文化與社會環境成因
中國古代儒家文化主導了中華
,
儒家文化「大一統」思想
影響了我們的創新思維
.
「大一統」強調國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統一她的積極意義是強
調集體意識
,
但卻抹殺了個人的主體意識和意志
.二教育傳統及現狀
.
「中庸」思想表現在教育層面最突出的現象就是教師對乖巧聽話、循
規蹈矩的學生偏愛有加
,
對言語出格、思維另類的學生極力打壓
,
力求將他們改造成符合規范
的標准部件
.
這樣的規范不知扼殺了多少天才少年,具有創新思維的人才往往異想天開
,
如美
國科學家都被鼓勵以不同於常人的方式去思維
,
並鼓勵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向各種假設提出挑
戰
.
學生創新精神的缺乏也是由我國的現行教育體制所決定的
.
現行教育體制下衡量學校辦學
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標就是升學率
.
領導、教師和學生統統在高考的指揮棒下轉動
,
學校的一切
工作都是為了提高升學率
,
對考試成績的追求已經達到一種瘋狂的境地
,
死記硬背成了奪取高
分的法寶。
.
中小學生創新精神的缺乏從根本上制約了中國科技的創新與發展
.
全球競爭愈加劇烈,
國際合作也更加廣泛,
企業自主競爭也將成為推動全球技術競爭的主要
力量。
中國要加強前言研究,
致力於技術創新。
促進自主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和重大系統集成
創新,
大幅度提升技術創新的源頭供給,
為在全球競爭合作中取得主動地位。
以科學發展觀
指導技術創新,
堅持以人為本,
依靠人的創造力,
為了人的健康富裕幸福。
促進人的全面發
展。
G. 結合自然辯證法寫一篇科技創新的論文!要求1500字!求大神寫一下了!或者提點建議了!
20世紀中期開始,一些發達國家就已經意識到,綜合國力的競爭已集中到創新領域,並以科技創新的成果轉化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化為公認競爭的關鍵。各國政府紛紛制定新的創新扶持政策,走上創新型發展之路。 目前我國在創新方面與世界先進國家相距甚遠。香港《經濟導報》曾刊登學者寒山的文章指出,中國號稱「世界工廠」,製造業經濟總量佔全球的6%,但研發投入只佔全球的0.3%在製造技術領域,中國的專利發明數只有美國、日本的三十分之一和韓國的四十分之一。在學術界我國的科學技術創新也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諾貝爾獎由歐美科學家一統天下,至今沒有一個中國科學家摘取桂冠。 創新,不僅需要開放的思想、聰明的智慧、還要有良好的環境。筆者試圖以一個在校大學生的視角從兩個方面討論中國缺乏創新的原因。 一、 歷史、文化與社會環境成因 1.歷史、文化、政治影響。秦之專制自不必言,漢則開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始。自此,儒家文化主導了中華大地。首先,儒家文化「大一統」思想影響了我們的創新思維。「大一統」強調國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統一她的積極意義是強調集體意識,但卻抹殺了個人的主體意識和意志的由。「大一統」思想對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教育界常常追求現成結論或知識成品,表現出一元化的價值取向同時,儒家文化倡導的「中庸之道」也約束了我們的創新思維。「中庸」以和諧統一為前提,講究無論人還是事物的發展都要適度,並且在適當的限度內發展,沒有「過」與「不及」的毛病。 2.學術傳統。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不注重創新的國家,古之學者即使有所創新也都是採取所謂 「六經注我」的方法,即把本人的創見通過紹述經典的方法表現出來,中國古代的學術著作有多半是採取這種形式,比如《論衡》、《文心雕龍》之類。在「六經注我」之外,更有一種叫「我注六經」的學術著作法,即把本人的見解完全放在對經典著作的注釋上,典型的就是《水經注》。這種學術傳統對文人學者和社會大眾都有著無法估量的影響。嚴復曾說過:「東學以博雅為主,西學以創新為高。大家對錢鍾書先生的喜歡,出發點可能就是博雅,而不是他提出了多少重大的創見。」此種「六經注我」與「我注六經」的著作法綿延不絕之下終於在上世紀下半葉和 80年代前發展到極致 ,那時期的中國學術著作和討論文章,往往並不討論理論本身的對錯 ,也不闡述本人的思想,而比的是誰對馬克思或列寧的思想理解得更准確,或討論到底是馬克思前期的觀點還是後期的觀點更符合馬克思主義此種學風的延續是否多少影響到了中國的學術創新?是否導致了中國學人創造力缺乏、學術能力整體低下呢?我認為肯定是有其內在聯系的。 3.教育傳統及現狀。「中庸」思想表現在教育層面最突出的現象就是教師對乖巧聽話、循規蹈矩的學生偏愛有加,對言語出格、思維另類的學生極力打壓,力求將他們改造成符合規范的標准部件。這樣的規范不知扼殺了多少天才少年?具有創新思維的人才往往異想天開,如美國科學家都被鼓勵以不同於常人的方式去思維,並鼓勵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向各種假設提出挑戰。在小學和中學階段,美國在世界上的排名僅在第 28位或 30位,但在諾貝爾獎的排名上美國是世界第一而且這個第一還將多年保持下去。學生創新精神的缺乏也是由我國的現行教育體制所決定的。現行教育體制下衡量學校辦學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標就是升學率。領導、教師和學生統統在高考的指揮棒下轉動,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提高升學率,對考試成績的追求已經達到一種瘋狂的境地,死記硬背成了奪取高分的法寶。雖然我國中學生在國際奧林匹克競賽中頻頻獲獎,但那也是預做了大量高難度的習題後的結果;事實上選手們的創新思維沒有升華,沒有形成真正的創新精神和創新型思維。中小學生創新精神的缺乏從根本上制約了中國科技的創新與發展。4.科研風氣。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吳佑壽認為:「我們的科技環境中形成了一種『不允許失敗的原則。」科研人員害怕失敗 ,失敗意味著研究員評價、科研經費等諸多方面都會受影響,研究人員也會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創新精神是獲得科學成果的重要前提,不敢創新、不敢嘗試自然就沒有新的想法、新的成果;同時,在科學界還充斥著一股急功近利的風氣 ,不能吃苦、不甘寂寞,不能定下心來好好做學問。這方面與國家政策導向關系密切。 二、我國的創新及環境現狀 1.科研創新水平不高。中國目前依然以廉價勞動力、資源消耗、優惠政策拼得在世界中的競爭優勢,而在原創能力和關鍵技術 自給等方面則相形見絀。有關資料顯示,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在世界49個主要國家中僅居於第 28位 。科研經費嚴重不足 。R&水平與先進國家尚有較大差距,實際投入佔GDP的比重僅為 1.15%,分別是美國和德 國的三分之一 、韓 國的二分之一 ;在科研體制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 目前國內科研經費的請 ,必須要在三五年內就能取得成績,這也是造成國內學術界急功近利之風的主要原 因之一 。 2.企
H. 研究生學習自然辨證法科學技術工程有什麼啟迪
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對象是自然界發展和科學 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 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 中的作用。 自然辯證法的創立與發展同哲學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是馬克 思主義關於科學, 技術及其與社會的關系的已用成果的概括和總結。它既是辯證 唯物主義的自然觀,科學觀,又是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學方法論。 我所學的專業是工程管理, 「工程項目管理」就是以項目為對象的系統管理方 法,通過一個臨時的、專門的柔性組織,對項目進行高效率的計劃、組織、指導 和控制,以對項目進行全過程的動態管理,實現項目的目標。項目本身就是一個 非常復雜的系統,它由許多子項、分項和工程活動構成,項目管理必須包括整個 系統的管理。 自然辯證法中的系統方法就是從系統整體的觀點出發,全面地把握 和控制對象,綜合探索系統中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系統、系統與環境、系統與系 統的相互作用和變化規律, 以達到最佳的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運用系統方法進 行工程項目管理是一種科學的管理理念。 系統方法在工程項目管理中存在著廣泛 的應用空間。並將給工程項目管理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辯證法認為,事物矛盾雙方的比例、事物發展的過程.都是有『度』的,事 物在『度』的范圍內的變化是量變,它能保持事物的穩定狀態,維系事物特定的 質。此時,事物總體上處於協調、穩定、有序的和諧狀態。」協調可以使矛盾的 各個方面居於統一體中,解決它們的界面問題,解決它們之間的不一致和矛盾, 使系統結構均衡,使項目實施和運行過程順利。在整個項目的目標設計、項目定 義、設計和計劃、實施控制中有著各式各樣的協調工作。工程項目由於諸如市場 條件越來越苛刻,項目變得越來越大,行業變化速度加快等原因,越來越需要更 專業、更高級、更系統地進行管理,自然辯證法對項目提供了重要的管理理論基 礎。 運用自然辯證法的觀點和方法,來指導我們工程項目管理及其他學科的學習 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認真學習研究自然辯證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1)有助於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進一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提高對有 關的哲學和社會思潮的辯別能力;有助於進一步掌握和運用唯物辯證法,解放思 想,啟迪思維,促進自然研究工作。 (2)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學說中與科學技術聯系最直接的部分。它為探索 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律性, 為在此基礎上制定和完善正確的科學技術方針政策提供 了理論依據,對我國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具有指導作用。 (3)自然辯證法是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之間的一座橋梁,具有特殊的文化或智 識( intellectual )意義。學習和研究自然辯證法,可以促進對自然科學的人文 理解,有肋於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之間的溝通。 作為當代的我們,學習自然辯證法有著重要的意義:(1)提高哲學修養,進 一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是提供給我們關於自然,自然科學總的看法,總 的觀點,是任何科學無法代替的;(2)能夠使我們獲得科學認識論和科學方法 論的知識;(3)學習自然辯證法可以使我們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拓展思路, 增強科學創新力;(4)有利於理解,貫徹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5)也是堅持 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需要。
I. 自然辯證法的基本研究方法
自然辯證法 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和自然科學觀。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的統一,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F.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Dialectics of Nature)所開創的研究領域。自然界本身的辯證法是通過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日益被揭示出來的,兩個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聯,不可分割。
自然辯證法研究的內容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自然觀,即對自然界辯證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學觀,即對自然科學辯證法的研究。
①自然觀。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斷地概括和運用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發展和更新人們關於自然界辯證發展的總圖景和對自然界的總觀點,其中包括物質觀、運動觀、時空觀、信息觀、系統觀、規律觀以及自然發展史和自然界各種運動形態的劃分、聯系、交錯、轉化等等;要求探討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范疇在自然界各種過程中的豐富多樣的表現及運用 ,使人們對辯證法規律和范疇的理解不斷充實和深化,在許多方面進一步清晰化、准確化和精細化,並增添新的內容。從而,把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提高到同自然科學的新發展、新思想相適應的現代水平。
②自然科學觀。自然辯證法主要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方法論方面研究自然科學認識過程、認識方法和自然科學認識發展的規律。從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方面研究作為社會現象之一的自然科學在社會中發展和發揮作用的規律。
自然辯證法不但把科學看作是一種獨立的社會現象,探討其在一定社會中發展和發揮作用的規律,而且也把與科學緊密相關的技術作為一種獨立的社會現象來研究。自然辯證法關於技術論的研究,就是從總體上探討技術的性質和特點、技術發展的條件和規律以及技術和其他各種社會現象的關系等等。這一研究和自然科學論的研究共同為科學技術政策的制定、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劃、科學技術工作的領導和管理提供理論基礎,其重要性日益顯得突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