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幫助,求一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習心得 2000字左右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習心得體會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我們大學生一門重要的政治必修課。在學習的過程中,雖然少不了枯燥與乏味,但是卻的確讓我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
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對我們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們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立場和方法;幫助我們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我們的政治理論素質和思維水平,為我們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確立社會主義信念自覺堅持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打下堅實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根據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的實踐需要,在總結當時的自然科學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歷史上一切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基礎上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一切舊哲學相比,具有科學性、階級性、實踐性三個本質特徵。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使哲學的對象、內容和作用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成為哲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成為真正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第一,在內容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克服了舊哲學中唯物論和辯證法、自然觀與歷史觀的分離,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自然觀與歷史觀的有機統一,特別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建立,使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成為徹底的唯物論,使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成為徹底的辯證法。第二,在對象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克服了舊哲學企圖構造包羅萬象的知識體系和建立「科學之科學」的幻想,實現了哲學研究對象的科學化,正確解決了哲學與具體科學之間的關系,把哲學對象規定為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第三,在作用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克服了舊哲學的局限性,強調哲學不僅要解釋世界,更重要的在於改變世界,從而實現了哲學作用的科學化和革命化,成為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作為一種自然觀,辨證唯物主義是指自然具有自在性、規律性、聯系運動的矛盾辨證性;作為一種認識論和實踐論,辨證唯物主義是指正確認識最終來源於感官的感覺和主體的物質實踐活動,認識和實踐在認識、實踐、認識、實踐的辨證運動中相互促進發展。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對社會生活的總看法和根本觀點。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社會的本職和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它以社會的本質和發展的一般規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這種一般規律,半空中一切社會形態中都存在和起作用的規律,也包括在某些社會形態中長期存在和起作用的規律。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
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是以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為主體、以在全世界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理想目標、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價值取向、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新價值觀。它的顯著特點是:1.高度的科學性。它是根據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而確定的;2.徹底的革命性。它是為了徹底改造舊社會,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新社會;3.強烈的人民性。它是全心全意為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謀利益的;4.廣泛的包容性。它在堅持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前提下,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結合起來。
在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處理事情的時候。就有助於我們確立社會主義信念,把馬克思主義哲學運用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項事業中去,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建設存在的矛盾,及時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發展相結合的表現。
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是變與不變的統一。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含義,關鍵在於區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運用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體問題得出的具體結論。要做到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必須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使我們更加了解中國及國際現狀,而且為我們生活學習工作上提供更好的方針和思想。
㈡ 始終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作文2000字
我所了解得馬克思
大家早上好!非常高興今天能有幾分鍾的時間站在講台上向大家闡述我的觀點,希望大家能夠仔細地聆聽,不足之處還請各位多多諒解,作文 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九十三年前,一位偉大的中國人真正意義上的敲開了沉睡千年的雄獅大門,隨著五四運動激情的不斷高漲,反帝反封建的意識不斷地堅定,從此以後在中國乃至世界人的心裡,馬克思主義學說開始實現它的價值.
五四運動的爆發,徹底地激起了中國人的愛國熱情,近百年的民族怨氣如火山般爆發,資本主義制度在中國雖然才實行幾年時間,但它的弊端已毫無保留地暴露在國人面前.為了救國,為了實現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願望,仁人志士們再次開始了救國圖存,尋求改革的道路.俄國的十月革命為這個瀕近滅亡的國家帶來希望,南陳北李開始堅定信念,到處宣揚馬克思主義學說,企圖用馬克思主義拯救中國.就這樣,李大釗先生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如約在《新青年》上見面,它的出現,如星星之火般成燎原之勢,激勵著無數的中國人信仰馬克思主義,從而走上了共產主義道路.如果說林則徐是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中國人,那麼,毫無疑問,李大釗是使中國走上馬克思主義道路的先行導師.
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的組織形式是看它所確立的是什麼政體,它的階級屬性是什麼,代表的是那些人的利益.我們不可否認,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有著一定的優越性,但是對於本國的國情來說,卻是弊大於利,毫無利用價值,因為它所代表的僅僅是中興資產階級,而不是無產階級,高中三年級作文《作文 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什麼是無產階級?是工人、農民、千千萬萬受壓迫的勞動人民,而不是那些所謂的地主、資本家.偌大的中國有13億人民,近乎10億是工人、農民,如果不能代表他們的利益,試問這個國家如何有新生,又如何有發展.馬克思有句話說得非常到位:什麼是天?工人二字結合起來就是天,工人頭頂著天,腳踩著地,俗話說天是萬物之主,那麼理應如此,工農大眾方才是國家的主人.
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俄國革命成功傳入中國,先進的中國人開始著長達幾十年的奮斗,他們的奮斗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在中國實行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產主義.中共一大,13位代表正式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雖然他們代表的僅僅是全國50多個黨員,但是他們深信,日後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無產者共同信仰馬克思主義,並為之努力奮斗.李大釗一句簡短而又鏗鏘有力的話語終於在中國成為了現實:環眼中國,必將是赤旗的天下!今天,當我們站在五星紅旗下,方才深知守常先生話語之真諦.二十二年的武裝斗爭,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踐不斷結合,充滿了生機活力.在此期間,我們抗日成功,打敗了反動派的專制統治,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百年來得第一次獨立,那一刻,馬克思主義真正成為了中國走上繁榮富強的指路明燈.
㈢ 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後的體會, 2000字左右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在中國革命、改革和建設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和發展,並賦予鮮明的中國民族形式。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進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實踐突出了下列幾方面。 一、理論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被廣泛地應用於中國革命、改革和建設的各個領域。民主革命時期,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哲學運用於對中國社會性質、各階級狀況和時代特點的分析,提出了以農村包圍城市,建設人民軍隊和依靠人民群眾進行人民戰爭等戰略思想和理論。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運用於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的分析,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和發展戰略等理論。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原理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運用於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提出了「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重要思想,這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重要表現。 二、方法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把科學的世界觀轉化為實際工作中的思想方法、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一種突出表現。同時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原理化為實際工作中的正確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鮮明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和實踐性的統一,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同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實踐活動的日益緊密的結合。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實踐的觀點和群眾的觀點結合起來並運用於指導實際工作,形成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和「集中起來,堅持下去」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可以說,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普遍原理化為實際工作中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所形成的許多方法論的基本原則,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偉大貢獻。 三、群眾化 馬克思指出:「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廣大勞動群眾爭取徹底解放的思想武器,然而要使馬克思主義哲學高度抽象的理論真正為廣大群眾所掌握,變為他們的思想武器,需要解決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的通俗化和群眾化問題。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和群眾化的大師。他善於運用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的優秀成果去表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理,用生動朴實的語言去通俗地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深刻道理,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濃郁的中國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東西。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他不但身體力行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還大力培育了我們黨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從而大大加強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群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重要內容和重要表現形式。 四、實踐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其最終目的是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變為現實。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是世界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徹底解放的銳利思想武器。從民主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建設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一直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思想和行動的指南。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變為現實,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根本要求和最高表現形式。 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必須大力倡導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加強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哲學思想的研究,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引導人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推進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文化的健康發展。 0| 評論2010-12-25 19:46王雨D | 一級在校園的中愜意、浪漫了幾年的我們,終究會走出象牙塔,跌進這個復雜、快節奏的社會,每天在這個充滿金錢、利益的「江湖」中面對各種矛盾、處理各種關系。工作、學習、生活的各種問題接踵而至,疲於應付的大腦如果不能將它們完全搞定,就會引發更多的問題出現,於是,惡性循環產生了。此時,我們是多麼希望有一雙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過虛假的外在現象直見本質,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劍,一切困難迎刃而解。 其實,我們最最需要的那雙慧眼、那柄利劍就在我們身邊——那就是哲學——確切的說就是我們一直認為最沒實際應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下面我就將自己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體會的幾個知識點在生活中的應用作以簡單論述: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思維方式: 有人說哲學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還是向右拐的時候,告訴你左有左的好處、右有右好處、左有左的壞處、右有右的壞處。是的,哲學並沒有為我們指明向哪個方向拐,卻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權衡得失,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思維方式。在你選擇了任意一個方向後,如果特別順利,你就應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陽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窪窪;如果道路比較泥濘,就要相信條條大路通羅馬,而且自己得到的鍛煉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邊的風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沒有哲學的全面分析,我們這些急功近利的年輕人很可能會在遇到挫折後就匆匆折回,如果順利也罷,如果前途還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這些或多或少的反復磨去了不少;而且,我們在選擇了一條路後,往往會懷著「這山望著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們繞過的坑窪、磚頭絆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響了我們前進的速度。 同樣一件事情,你可以從消極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從積極的方面去看,關鍵是怎樣調整心態:例如,我們這些年輕人剛參加工作,不管主動的還是被動的都會多做一些工作,許多人便只是被動的抱怨,消極怠工;而另一些人則把它看作是一些學習的機會,主動積極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對單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試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機會去做一些驚天動地的大事哪,你的才華和能力恰恰是在這些小事中體現出來的。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無處不在,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辨證法的分析對象、辯證思維方法應用對象。成語中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 !」(像個硬幣,暗指什麼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都是這個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辯證的去看,這個道理誰都能理解,關鍵是自己身在其中時要清醒:順境時要冷靜、別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積極的等待(也就是一邊充電一邊等待),而且要從積極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㈣ 我眼中的馬克思主義論文1500字
表明自己的感想,即自己的觀點。圍繞觀點寫出能支撐觀點的事實,展開聯想。一篇簡單的論文就完成了。正文:
對於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觸。因為人的有機體需要能量輸入,所以人要吃飯。要吃飯,那是「必然」的;吃什麼飯,什麼時候吃,吃多少則是偶然的。同樣,因為人是有機體生命,而有機體生命總會經歷生長、成熟、衰弱、死亡這樣的過程(自然法則),所以人總是要死的。
人要死是必然的,什麼時候死,以什麼方式死則是偶然的。今天起來發現路面是濕的,我們推測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澆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場大雨,我們會用肯定的語氣說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濕的。
我們習慣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找到最終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種對事情窮根究底的求知慾望,古希臘人面對紛繁蕪雜的世界想找出這個世界的最終解釋,從泰勒斯的世界起源於水到柏拉圖的理念,人們不滿足於對事件的經驗解釋,希望找到一個最終的必然的並經得起理性考驗的解釋。
辨證法大師黑格爾對偶然和必然及其關系的演繹達到了辯證邏輯的頂峰「偶然的東西正因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種依據,而且正因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沒有依據;偶然的東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規定自己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這種偶然性又寧可說是絕對的必然性。
」馬克思主義繼承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成為自身哲學的方法論基礎。對偶然和必然的認識自然也有了更加純熟的解釋。但是有一點不足之處是,在歷史觀領域,經濟決定論的思想也時常為世人所詬病。
經濟決定論的思想,給人一種宿命論的歷史主義印象。經濟無疑是強有力的推動歷史前進的物質基礎,但是歷史事件的發生充滿了不以物質多寡為條件的變數,心理的,外在因素的,傳統習俗的',偉大人物的個人作為都是相當不可忽視的因素。歷史必然性的說法往往會引起人們的厭惡之感,因為必然性漠視了個體的作為,個體的意義。
人類社會正在走向全球化,這是後現代的一種趨勢。人類開始從狹小的個人空間中走向一種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頻繁的信息化時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說教越來越得不到認同。
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時代,人們談理想,談人生意義,所指向的是一個永恆的必然領域:真理的,價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
現在的人還相信這樣的永恆世界恐怕不多了,那麼人生到底怎樣才有意義呢?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實的偶然中,並用自己的全身心去體驗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個世界的樣子。
沒有必要去相信這個世界必然要發生什麼——因為那是虛假不可信的——,也沒有必要去追求一種所謂永恆不變的真理——因為根本沒有不變的、永恆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實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來而已,並沒有什麼大不了。
明天對我意味著什麼,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麼樣會發生什麼。但是我確信的是,明天對於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於今日和昨日;對於別人也一樣。馬克思說的好:解釋世界的不如改變世界的。
㈤ 急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相關的論文 2000到3000字
關鍵字:哲學 趨勢 方法論 全球化 馬克思
摘要: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恩格斯適應時代和實踐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而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的大廈的根基,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全球化毫無疑問是當代世界的一個基本特徵,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它不想偏離人類文明發展的大道,就必然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參與全球化進程。如何認識當今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是決定我們怎樣判斷全球化和怎樣參與全球化的出發點。馬克思曾經對全球化的發生和發展以「世界歷史」的理論形態作了概括和分析,掌握馬克思關於全球化或者說「世界歷史」分析的方法論,對於我們今天正確認識全球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資料:《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一、當代馬克思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我慢慢地了解到:馬克思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它不應只建立在我們感性理解的基礎上。通過系統的學習,我們必須把它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基礎角度,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發展及其矛盾運動,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客觀條件,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對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出了現實需求,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時代和實踐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前人的成果,發現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
馬克思主義哲學為認識歷史和時代問題提供了一種嶄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原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運行機制和發展規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和它被社會主義必然代替的歷史命運。這些都是科學的理論!人的認識是從實踐產生,為實踐服務,隨實踐發展,並受實踐檢驗的。認識依賴於實踐,離開實踐的認識是根本不可能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創造歷史的兩種基本活動。堅持認識與實踐的統一,歸根結底是要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結合起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是辨證統一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所揭示的人類認識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的學說,為人類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現實的道路,為工人階級及其政黨奠定了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
二、馬克思全球化
什麼是全球化?全球化概念在國際文化學上的應用,是與關於「世界文化」的理論緊密相關的。國際文化學者認為全球化是指在世界范圍內起作用的文化的生長與加速發展的復雜的整體過程,特別是世界整體意識的形成過程。他們認為世界各國的民族文化不斷地受到全球交流技術和媒介網路的沖擊,它逐漸通過並在這種沖擊中進行跨國綜合或全球綜合。可以看到,全球化概念的產生和發展是經濟學、政治學、文化學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結果,它從各個不同方面揭示20世紀末世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特徵,因此,它是一個描述時代性的概念。
全球化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它以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產生為開端,至今歷經100多年。從100多年來世界經濟發展進程看,全球化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自19世紀後半期到20世紀初,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和資本、勞動力的大規模的國際性流動成為這個時期的重要特徵;第二階段是經過「一戰」、「二戰」之後,於50、60年代得到進一步發展,這個階段以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體制的形成以及跨國公司的大量出現為特徵;第三階段濫觴於70年代,到80、90年代形成一股強勁的浪潮,它是在新的科技革命、特別是信息革命的背景下,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及擴散、資本在全球范圍大規模流動和企業經營活動的國際化等為重要特徵,這股浪潮方興未艾,其影響空前廣泛而深刻。
全球化第三階段與前兩個階段相比有質的區別,它不僅是全球依存度的增加,一體化速度的加快,而且是時代的根本轉變——從以戰爭與革命為主題的時代轉向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這種根本性的轉變是全球化而首先是經濟全球化的結果。恩格斯指出:「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近二三十年來,由於通訊、交通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革命,造成了資本、商品、信息以及人的全球范圍的空前流動,經濟全球化趨勢凸現:一是貿易自由化。盡管貿易保護主義在某些國家某些時候有所回潮,但各國間開放度越來越高,進一步消除貿易障礙的趨勢不可逆轉。二是資本國際化。「失去祖國」的跨國公司的全球經營驅使金融資本為追逐最大利潤到處流動,貨幣及有價證券的國際貿易晝夜不停地循環於世界的東方和西方,極大地改變著全球資源配置的形式和格局。三是生產經營的世界化。對世界經濟舉足輕重的跨國公司為了最大限度地佔有市場,攫取高額利潤,把分支生產經營機構分布到世界每個角落,形成超脫於任何民族國家之外的生產、消費、投資體系。四是知識產業化,戰後第四次科技革命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的重大變化,即從以物質資源的佔有和消耗為特徵的工業經濟逐步向以知識、資源的佔有、配置、生產、分配、使用作為決定因素為特徵的經濟的轉型。
二、馬克思關於全球化的基本方法論
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馬克思主義,始終以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總體過程、時代特徵、一般規律為自己的神聖使命,盡管馬克思沒有看到像今天這樣的全球性問題,也沒有系統的全球化理論,但他從全球視野闡發的「世界歷史」的重要思想,確實為我們研究當代全球化問題奠定了科學的方法論基礎。馬克思對全球化,或者說對「世界歷史」的研究可分前後期,在前期,他對「世界歷史」的研究是同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探討聯系在一起的。在後期,他對「世界歷史」的研究主要同對東方社會發展規律的研究聯系在一起的。總體來看,馬克思關於「世界歷史」亦即全球化的觀點有三個方面:
1.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過程。在馬克思看來,世界歷史的形成和發展並不是黑格爾所說的人類歷史之外的什麼「世界精神」「漫遊」的產物,而是以工業技術革命為代表的生產力自身運動的結果。大工業的出現必然引起廣泛的社會分工,這種分工又引起商品交換的擴大,而商品交換擴展到世界范圍則形成了世界市場,世界市場使各個國家、民族連為一體,形成世界歷史。他指出:「由於機器和蒸氣的應用,分工的規模已使脫離了本國基地的大工業完全依賴於世界市場、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它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於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國的孤立狀態。」
2.全球化是一種新的文明形成的過程。「世界歷史」的形成不僅是經濟活動世界化的過程,而且也是精神活動世界化的過程,它標志著社會生活的全面變革和新的文明形態的創立。在世界歷史條件下,資產階級「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使鄉村服從於城市,農業民族服從於工業民族,「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於文明的國家」。為了追逐利潤,資產階級奔走於世界各地,到處開辟市場,到處安家落戶,把生產和消費日甚一日地變成全球化的。由於生產與消費的全球化,農業社會的狹隘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地域藩籬被打破了,一切固定的古老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來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瓦解了,一切國家人民之間的民族分隔和仇外心理在日益消失。由於生產與消費的全球化,文化也日益打破其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文化。「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由許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
3.全球化是人的發展過程。現實的個人是馬克思歷史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世界歷史」的發展就是現實的個人的發展。「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個體的歷史,而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這點。」而「每一個單個人的解放的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一致的。」馬克思認為,以生產力普遍發展為基礎的人們之間的普遍交往是個人及其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普遍交往,一方面在一切民族中同時產生沒有財產的群眾這一現象(普遍競爭),使得每一民族同其他民族的變革都有依存關系,而最後,狹義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性的、真正普遍的個人所代替。」只有實現普遍交往,「單個人才能擺脫種種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也同精神的生產發生實際聯系,才能獲得利用全球的這種全面的生產(人們的創造)的能力。」然而,「歷史向世界轉變的過程」既為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又作為一種盲目的、自發的和異化的過程和力量與人相對立。「單個人隨著自己的活動擴大為世界歷史性的活動,越來越受到對他們來說是異己的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擴大的、歸根結底表現為世界市場的力量的支配。」「世界歷史」就在這種普遍性的生產、交往與普遍性的個人的互動中,在人的主體化和異化的互動中不斷從低級向高級邁進。
馬克思對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全球化一般過程的闡述是博大精深的,不僅作了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的分析,而且作了哲學、人類學、文化學的分析,不僅揭示了這個歷史過程的本質,而且描述了這個過程的生動的現象,不僅是歷史的,而且是邏輯的。透過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豐富的內容,我們可以找出貫穿在這個理論的基本方法論,這些基本方法論構成了他的全球化理論的活的靈魂。
1.歷史觀和價值觀相統一的方法。歷史尺度,就是社會客觀規律的尺度,馬克思把人類社會看作是一個基於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不斷運動變化的自然歷史過程。一切社會關系、社會制度、社會文化的合理與否、作用大小都視其是否適應、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標準是衡量社會進步的客觀的基本的標准。這一點把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與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觀從根本上區分開來。馬克思又認為,歷史是由有目的有意志有激情的人自覺創造的,歷史發展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有機統一,人是歷史的主體,也是歷史的最終目的,因此,價值尺度,就是反映人需要、人的價值、人的發展的尺度,是判斷社會進步的最高尺度。這一點把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與其他形而上學的庸俗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從根本上區分開來。在促進生產交換和消費的普遍化,促進交往關系和精神生產的普遍化的意義上,馬克思充分肯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偉大的劃時代的貢獻,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發展物質生產力並且創造同這種生產力相適應的世界市場的歷史手段。」資本主義彷彿魔術般地把無盡的財富從地下召喚出來,它在100多年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人類世世代代所創造的總和還要多,還要大,然而,由於資本主義自身所固有的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根本矛盾不可克服並日益擴大,使它在推動社會生產力日益社會化普遍化的同時暴露了它的有限性和暫時性;它在消滅民族的狹隘性的同時又把一切文明資本主義化,威脅著世界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它在促進人的普遍流動和發展人的能力的同時又使人成為市場體系的附屬物,市場價值決定著人的知識、尊嚴、良心的價值,交往、文化的世界化反面造成了「單向度的人」,貿易和交換自由反而剝奪了人的人格自由。馬克思在這里不僅用歷史尺度對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歷史」作了無情地批判,而且運用價值尺度對這個「世界歷史」形成的野蠻的、血淋淋的一面作憤怒的揭露,徹底抹去了罩在資本主義文明上的靈光。
2.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的方法。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不但承認人類歷史發展是由普遍性的規律所支配,而且承認這種普遍規律是通過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歷史主體的特殊的實踐活動發生作用的。歷史辯證法的使命就在於從歷史 的特殊性中探索出歷史的普遍性,又以這種普遍性的認識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歷史的特殊性,唯物史觀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原理,正是馬克思把歷史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辯證分析考察「世界歷史」形成和發展的邏輯結果。首先,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生成闡明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必然性。從《神聖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宣言》到《資本論》,馬克思從手工業作坊生產方式向社會化大工業轉變,自然分工向國際分工轉變,地域性的交換形式向世界市場轉變,自然聯系的人向世界普遍交往的人的轉變,充分論證了人類從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必然性,論證了資本主義社會出現是「世界歷史」的開端,標志了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和人類文明的一次飛躍。其次,從剖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中揭示「世界歷史」的一般過程。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由於把個人、民族的特殊的形態,亦即狹隘的、封閉的、自在的形式轉變為普遍的形式,也就是世界性的生產、交換和消費以及自主性的人的狀態,取得對封建制度的徹底的勝利,取得了統治的地位。馬克思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種特殊形態中抽象出普遍的生產、交換、消費和交往關系,普遍的人,並把這種普遍性的產生、發展看作是「世界歷史」的本質特徵和必然要求,「世界歷史」的發展,就是普遍性不斷超越特殊性的過程。以資本主義的細胞——商品的性質和產生為起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結構及其內在矛盾作了科學的分析,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由於其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特性,必然容納不了在其自身生長起的社會化的生產力和普遍發展的人,這就必然要打破資本主義這種特殊形態,這是「世界歷史」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共產主義,由於它適應生產力和人的世界性普遍性的發展,從而取代資本主義成為人類社會的未來。共產主義的合理性,馬克思明確指出就是個人的存在直接同世界歷史相聯系。「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業——共產主義一般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共產主義以交往的普遍發展為前提,否則,共產主義就只能作為一種地域性的現象存在,處於一種「落後的、家庭式的籠罩著神秘氣氛」的狀態,這種共產主義必定隨著交往的擴大而瓦解。在馬克思看來,隨著「世界歷史」發展,共產主義必然戰勝資本主義,然而共產主義也不是終極狀態,相對於「世界歷史」的無限發展,它也只不過是「世界歷史」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狀態,一個環節。「它是人的解放和復原的一個現實的、對下一段歷史發展說來是必然的環節。」歷史的普遍性對歷史特殊性的超越,造成了歷史的不斷進步。然而,歷史普遍性並不能脫離特殊性。歷史普遍性的日益擴展必然導致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正如它導致資本主義一樣,但是由於各民族、各國的具體實際不一樣,歷史普遍規律的實現方式,實現途徑也會不一樣。馬克思晚年十分注重研究東方民族的特殊性,指出東方民族在走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道路上存在著特殊性和多樣性。可見,由於把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地結合起來,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具有巨大的歷史感和令人信服的邏輯力量。
3.批判性與建構性的相統一的方法。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歷史哲學的優秀內核——辯證法,運用對「世界歷史」的理論思考,他認為辯證法的本質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因此,他對「世界歷史」的源起和過程、本質和規律的揭示無不是建立在「批判」的基礎上。首先是批判地指出「世界歷史」是資產階級的發家史。資產階級對利潤的貪欲,驅動著他們不斷奔跑於世界開拓國際市場,不斷改進生產手段降低成本,不斷驅趕農民離開家園以獲得更多的廉價的工業勞動力。盡管資本是天生的國際派,但資本的積累和發展從頭到腳都充滿了殘暴和血淚。其次是批判地指出「世界歷史」是充滿矛盾曲折發展的歷史。資產階級在建立統一的市場,統一的生產、消費體系的同時,也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擴展到世界各地,生產的無限膨脹以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發作為代價,人的普遍發展以勞動階級的片面發展為代價,社會的前進運動以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後發展民族的貧困為代價。再次是批判地指出「世界歷史」是資本主義文明世界化的歷史。資產階級把文明傳播到全球每個角落,但實質上是按自己的價值觀改造世界。「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裡推行所謂文明制度,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資本主義文明的世界化過程是不同階級、不同民族價值觀沖突的過程。馬克思對資產階級開創的「世界歷史」的批判僅僅是他理論地把握「世界歷史」的一個環節,一個手段,而不是目的,他認為真正的哲學批判不能夠滿足於抽象地否定舊世界,而應該通過批判「建立一個新世界」。
因此,馬克思的歷史方法不僅是批判性的,而且是建構性的。根據「世界歷史」發展的客觀趨勢,他在否定資產階級作為全人類利益代表的同時找到了與社會化大生產相一致的歷史主體——無產階級,指明了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的偉大歷史使命;他在否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永遠合理神話的同時揭示了世界經濟體系的產生和發展的整體規律,指出了社會主義經濟形態代替資本主義經濟形態的歷史趨勢和基本要求;他在抨擊資本主義文明的虛偽性狹隘性的同時提出了實現人的全面自由這一「世界歷史」發展的最高目標,指出代替那階級對立、主客體對立狀態的將是「個人的自由的聯合體」,這樣的聯合體的根本特徵是「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前提」,而實現「個人自由發展」必須在「世界歷史」的充滿矛盾的發展歷程中獲得必要的經濟條件、政治條件和文化條件
㈥ 急需一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論文(2000字)
加強政黨建設的重要意義
經過了半學期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概論的學習,使我了解到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執政黨,加強對執政黨的建設對我過的經濟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就同外國侵略者,和中國的封建勢力進行了長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太平天國農民戰爭,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以及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都不能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歷史雄辯的證明,中國工人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主義知識分子建黨實踐活動的必然結果;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正是反映了這種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
鴉片戰爭,打破了長期封建的中國社會,使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但是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和國內封建勢力的壓迫,中國沒有走上獨立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而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這就決定了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而,要完成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反動統治的任務,就不能不經過一個長期的艱苦奮斗過程。
從鴉片戰爭到1919年的餓五四運動前夕,中國人民進行了近80年的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其中包括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戊戌維新等,這些斗爭不同程度的打擊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統治,但最終都失敗了。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君主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但辛亥革命沒有把反帝反封建的斗爭進行到底,最終以同舊勢力妥協而告終。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餓失敗,給人們以重要的啟示:在反殖民地反封建的中國,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都不能領導革命取得最終勝利,要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反動統治,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任務,必須有新的階級領導和新的思想指導。
十月革命一聲跑響,個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迅速接受可馬克思列寧主義,從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轉化為公產主義者,開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來考察中國社會的歷史和現狀。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和工人運動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兩者走相結合的初步實踐表明建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和思想基礎已經具備,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她與以往任何政黨不同,一開始便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是中國工人階級利益的代表,也是中國廣大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利益的代表。她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在長期斗爭的實踐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勝利的道路,並且把被外國列強視為「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團結在一起,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毛澤東說:「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渙然一新了。」由此可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人民選擇了共產黨的領導。走上了社會主義的道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唯一執政黨,在我過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桑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這種由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治體制,不同於西方的多黨制或兩黨制,也有別與某些國家的一黨制。這一制度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和建設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政黨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在特定的生產關系基礎上形成的社會利益結構;各種不同的階級力量和政治力量的餓發展成熟程度;不同的國家政體;選擇制度的差異,等等。除此之外,影響政黨制度的因素還有歷史歷史文化傳統,民族結構,地域因素等。
政黨政治在社會發展中所起的特定作用在於:首先,整合本階級的政治意識,表達本階級的利益要求。任何階級都有自己特定的政治意識和利益要求,但是不可能每個成員都能直接傳達到國家政權系統中,而只能通過一定的中介加以轉換。政黨以自己的理論綱領和方針政策使使本階級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識理論化,政治化,在現代政治生活中充當了中介和橋梁,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表達本階級的利益要求。其次,結合和發展本階級政治力量奪取政權或維持並完善政治運作。個政黨都力爭成為執政的黨,利用國家的政權貫徹本黨的綱領和政策,使本黨所代表的階級意志成為國家意志。可是,階級利益的實現並非僅靠政黨自身可以完成。因此,任何政黨都必須最大限度的壯大自己的政治力量,以便於奪取或維持自己的政權。再次,主導或影響社會政治進程。政黨政治與國家政權機關的形成,運轉都息息相關,政治政黨在處理各種政治黨派,政治勢力,社會團體和公民的關系中,也起到重要的協調作用,主導或影響著社會政治進程。
初作為階級的政黨所發揮的作用外,政黨政治還在客觀上促進或延緩了社會現代化進程。在政黨政治的深入發展過程中,政黨通過影響公民的政治心理,政治態度等,按照自己的意志,對國家,對政治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它的制度化過程對於公民個體的主體意識曾強,社會生活的日益法制化都有著重要作用,而這些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變革,從而影響社會的現代化發展。
在當代,隨著世界對極化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聯系,交往與合作將會更加頻繁和緊密。作為國家關系重要組成部分的黨際關系,仍在繼續發揮一般的政府交往無法替代的獨特作用。新世紀的世界各國政黨將更活躍,各國政黨在社會階級基礎,思想理論綱領,內外政策主張以及組織結構,政治功能,運行機制等諸多方面面臨新的情況和問題。特別是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媒體的影響日益增大,經濟,和社會問題成為民眾關心重心的形式下,各國政黨都在強化自身的適應能力與應變能力,都在根據新形式,新任務,利用新的手段倆擴大自己的社會基礎,提升自己的政治作用和影響,以便在更高的起點上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近年來,各國政黨的國際合作與交往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彩,作用和影響日益擴大。
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應努力實現黨的宗旨,繼承和發揚黨的優秀傳統和作風,在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中建功立業。
㈦ 需一篇馬克思論文,2000字!可以網上摘抄,但是需要一個主題思想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我慢慢地了解到:馬克思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它不應只建立在我們感性理解的基礎上。通過系統的學習,我們必須把它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基礎角度。
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恩格斯適應時代和實踐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而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的大廈的根基,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一、 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實踐和對人類文明成果的繼承與創新
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發展及其矛盾運動,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客觀條件,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對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出了現實需求,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時代和實踐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前人的成果,發現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馬克思主義哲學為認識歷史和時代問題提供了一種嶄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原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運行機制和發展規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和它被社會主義必然代替的歷史命運。這些都是科學的理論!
第二、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理性指導原則
人的認識是從實踐產生,為實踐服務,隨實踐發展,並受實踐檢驗的。認識依賴於實踐,離開實踐的認識是根本不可能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創造歷史的兩種基本活動。堅持認識與實踐的統一,歸根結底是要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結合起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是辨證統一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所揭示的人類認識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的學說,為人類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現實的道路,為工人階級及其政黨奠定了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
第三、 馬克思主義提高了我們認識人類社會以及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正確認識這一問題是解決其他社會歷史觀問題的基礎和前提。而馬克思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地解決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創立了唯物史觀。同時,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這些規律決定了社會形態的更替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而馬克思主義運用這些規律提出的階級分析法,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等等都為人們認識人類社會提供了理論指導。
第四、 馬克思主義為我們分析當今世界兩大社會類型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不僅發現了剩餘價值產生的秘密,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被社會主義社會所代替的歷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經濟發展和社會化產生的一般規律。所有這些,對我們認識資本主義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社會主義的發展,既有輝煌的成就,也有嚴重的挫折;既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又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學習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並以此為指導,總結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對於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具有重要的意義。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作為當今世界兩大社會類型,馬克思主義對人們研究它們提供了條件。
第五、 馬克思主義為人類進入文明社會規劃了理想化方向
在展望未來社會的問題上,是否堅持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能否正確預見未來的基本前提,也是馬克思主義與空想社會主義的根本區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站在科學的立場上,提出並自覺運用了預見未來社會的科學方法。共產主義社會無疑是非常美好的,但是按照馬克思預見未來的一貫立場、觀點和方法,共產主義社會本身也不會是一種沒有任何矛盾的社會,不會是一種不需要也不能夠進一步改善和發展的靜止狀態。我們深信,共產主義社會將是一個在更高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前進的社會。所以,共產主義社會不是人類歷史的終結,而是人類自由自覺歷史的開端。
我想,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具有上述五種其他哲學並不包含或不全麵包含的真理性認識,才使我們越來越重視這門科學。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擔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不能僅僅為了考試而學習它,我們要在理論與實際結合中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實踐,爭取最大限度的領悟馬克思主義的真諦。
理論不僅僅應該是理論,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把馬克思主義運用到無限的社會實踐中去,這就是我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最深體會。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23 13:42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學習心得 本學期我們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通過學習,我不僅掌握了基本的哲學知識,同時,也為構造自己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找到了正確的方向,讓我開始運用哲學的兩面性的觀點去分析生活中的問題和解決問題,找出共性和個性,處理好共性和個性,從而讓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長起來,並迅速成熟有將近百年奮斗歷史的中國共產黨,在開創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的30年中,形成了這樣一套在社會主義基礎上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使社會主義能夠充滿活力從而不斷增強綜合國力,並經長期奮斗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道路和理論體系。這實在是黨之大幸,國家之大幸,人民之大幸,中華民族之大幸。這又一次有力地表明,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關節點上,仍然能夠以自己的奮斗來代表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前途,並且能夠凝聚越來越多的人共同奮斗來代表這個偉大前途。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踐獲得的偉大成就,說明其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包括兩個層次的含義。第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鄧小平同志多次講過:老祖宗不能丟。丟了,就不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而是不要馬克思主義了;第二,要解放思想,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新的形勢、新的問題,得出新的結論。不這樣,馬克思主義就變成僵死的教條,變成不解決任何實際問題的空洞的詞句。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意味著這兩方面都堅定不移,毫不含糊。在中國共產黨人看來,馬克思主義只有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才能成功,才能勝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只有賦予其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徵,才能成功,才能勝利;離開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來談馬克思主義,沒有前途,沒有意義;離開中國實際和我們已經取得偉大成功的道路和理論體系,而去另外尋求和依傍別的什麼主義和模式,沒有前途,沒有意義。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23 13:43 在進入21世紀的時候,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為了勝利完成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們黨保持先進性、始終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領導核心的根本保證。「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回顧國際共產主義運動150多年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自己,這是馬克思主義永遠保持旺盛生機和充滿活力的源泉。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哲學發展史上的偉大變革,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徹底的唯物主義哲學。學習這門課程對於學習其他課程是一個從宏觀角度理解的基礎,如果這門課程學習好了,其他課程也就可以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我覺得學習這門課程對我最大的益處,不僅在於學習到了理論知識,更多的是讓我自己的思想覺悟提高許多,分析和解決生活學習問題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認為開設這門思想政治理論課 ,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當代大學生的頭腦。《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課程主要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 ,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 方法論觀察和分析問題 ,為學生確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 ,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 ,奠定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學習理論,最重要的是讓我們青年學生能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信仰、增強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對黨和政府的信任等。由此我認為 這門課程在整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23 13:44 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則 ,學習的目地全在於運用。所以 ,我們大學生必須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的指南。理論聯系實際 ,關鍵是:一要聯系社會實際 ,二要聯系我們學生的生活實際。我們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 ,這樣的時代與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已經具有將近 160年的歷程 ,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經過了 90多年的發展 ,和平、 發展、 合作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 ,經濟全球化深入展 ,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同時 ,國際環境復雜多變 ,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 ,世界發展不平衡狀況加劇。所以 ,我們要聯系國際、 國內的實際情況來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有些同學認為這門課程深奧難懂 ,覺得雖然從初中政治就開始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了 ,但卻一直認為它只是一門離現實比較遙遠的科目 ,而且認為很少能在實際生活中得以運用。但是我在學習這門課程時 ,發現在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能體現出其中的原理。比如辯證法的三大規律 ,在我們學生的現實生活中時時可以用到 ,在生活中運用這些原理來解決問題 ,是一種生活的智慧。 大學生不僅是處在一個思想比較成熟的階段,而且也是處在一個思想可塑的階段,開設這門課程無疑是給學生一次意義非凡的頭腦風暴。
㈧ 跪求一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習心得 2000字左右
你好,給我一個郵箱,我給你發送一篇了,這篇文章是我去年寫的,一門課叫「青年馬克思主義」的結題論文,如果你要交作業的話可以作為參考,但是請不要發到網上去,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網路知道 舉手之勞團隊
欽慕趙雲
㈨ 寫篇小論文,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大概2000字左右就可以
近代中國為何選擇馬克思主義 了解歷史我們可以發現,資產階級的確有發展甚至成功的機會,但由於主客觀原因,他們最終沒能把握住。而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卻能在相同的歷史舞台上脫穎而出,這就能說明中共所主張的馬克思主義最大程度上適應和迎合了當時中國的需要。 許多歷史的發生由於其條件,過程的特殊性甚至是某些巧合性,往往容易使人對成功的合理性產生懷疑。對於這種懷疑我想用「存在即合理」來解釋,歷史的偶然只有得歷史的必然?符合特殊條件的規律,的允許才可能發生。 歷史的選擇應是一種自發性選擇,它不是幾個偉人、幾起事件所能左右的,從根本上說他都在遵循著經濟原則,尋求最優結果。無論這樣的選擇最終會將民族帶往何方,但在當時它都是最能解決社會迫切問題,滿足社會強勢需要的方案(我們要求制度具有靈活性就是反對將一定時期內的解決方案在長遠的發展過程中固定僵化,因此「與時俱進」的理論雖然質朴簡單,確是針對包括改造上層建築等問題的最為明智的指導思想)。 制度理論包括蘊涵的政治原則,社會結構等等,就如一個社會游戲的規則,規則的名稱並不是改革或革命所關心的,什麼樣的規則能更好的滿足進行游戲(生產、生活)的需要才是人們做出選擇的依據。工業化、民主法治、自由平等這些普遍原則並不是為資本主義所獨有,只是首先在資本主義社會有所體現,人們對西化的追求其實是對社會發展現代化的追求。這種追求實際上是對本質的渴望,而人們卻常將其理解為對內容的需要。社會主義作為一種脫胎於資本主義的社會理論,既能秉承他們的優秀思想,又能對缺點矛盾進行批判既而提出更加科學完善的構想。照一些學者的話說,馬克思主義的優越性在於「目標美好、道路清晰、策略清楚」,具備這些特點的學說對於苦悶的中國人來說,向其靠攏實在是很正常的事。 以上種種只是對疑問的粗略思考,接下來我想通過對中國鴉片戰爭後的社會進程具體的進行一番梳理,以期從中看出近代歷史的基本脈絡和發展趨勢。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後,國門洞開,近代史的序幕也開始緩緩拉開。此後的一百餘年影響和制約中國社會變化的因素可以主要概括為民族危機、鄉村危機和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危機。面對發展存亡問題,各階級依自身不同的成熟程度而先後做出了不同的反應。 兩千年的封建制度使農民和地主成為當時中國最主要的兩大階級,它們也幾乎同時做出了行動。然而落後的生產狀況和落後的階級狀況容易導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動。面對前所未有的新情況,農民階級的表現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國起義,而後是19世紀末盲目排外、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會的背景下,他們都不能算是成功的達到改朝換代,重新分配社會資源的周期性農民大起義。更何況此時的中國已開始被無可抗拒地捲入資本主義佔主導的新世界中,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這些農民運動彷彿成為一種無以為繼的歷史的倒退。當然從積極的角度出發,他們反抗侵略、打擊封建統治(這里是指對以後格局的影響)仍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地主階級的開明分子在19世紀中葉也開始了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但作為制度的組成部分,他們不可能認識到制度本身才是最大的罪孽,因此洋務運動的結果也一如其重要的領導人李鴻章一樣,僅僅成為大清一時的裱糊匠,勉強維持局面,但在愈演愈烈的歐風美雨面前最終難脫轟然倒塌的命運。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定,既是清政府徹底淪為列強工具的開始,也標志著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徹底征服。 制度可以被征服而民族卻不能任人宰割,差不多與底層歇斯底里發作的同時,上層也首次意識到了救亡圖存的緊迫性,「維新變法」迫不及待的展開了。然而這次運動就像一名早產兒,不存在成功的基礎。 維新派的主張搖擺於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妥協也沒能取得封建統治階級的支持;依靠力量無從談起,僅是寄希望於毫無實權的封建偶像?皇帝身上,這種想法正如運動本身的理想一樣虛妄。這樣的救亡,難免夭折,結果只是證明希望封建政權本身通過改革順應潮流向資產階級政權轉化是不現實的,根本在於中國欠缺維新改良、君主立憲的土壤,這種缺乏不是戊戌六君子的鮮血所能灌溉滋養的。 這里因著維新派就順便提到立憲派,他們代表的是上層資產階級,並且是剛由或正由地主階級轉化而來的那部分上層資產階級,是地主和資產階級一身二任的,這種特性決定了他們特別害怕「秩序一破,不可回復」,從眼前利益來說,他們一般是不太歡迎以武裝暴動形式發動的推翻清政府的革命的。這個問題在下文中還會有詳細論述。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不同於典型意義的資產階級革命,辛亥革命的領導人並不是資本家,而只是具有資產階級思想和政治經濟取向的革命者,其政黨也不過是有些鬆散的同志聯盟。革命憑借幾分幸運的天時地利人和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接著清政府統治便在全國范圍內土崩瓦解,順利程度甚至遠超出了革命者的期望。這種現象既可以說明人們對於腐朽統治的反抗情緒壓抑良久,一觸即發,也可以看出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即使是表面的貌似平靜,只要不至於危及生存他們也不願加以破壞,從而損害眼前利益;而一旦有成功的希望,也能熱情的支持以期獲取更大的利益,畢竟只有資產階級政權才能最大保障和發展資產階級的利益。 革命的結果是不盡如人意的,風暴過後,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仍舊是中國發展最大的障礙。可以說辛亥革命只是砍倒了一棵封建主義與帝國主義合抱的大樹,它們的枝葉在革命後仍糾纏散落在中國大地上,它們的根仍深埋在中國社會的土壤之中(各路封建軍閥就是代表),雖然少了參天大樹的遮蔽,但是新生命依然難以盡情成長。 「實業救國」「政黨內閣」是民初的兩大政治思潮,但是兩者卻都難以完全付諸現實,更別說產生什麼良好的效果;對外承認不平等條約繼續有效,驅除韃虜不過是排滿而已。原先人們以為革命一旦勝利那麼各項如關乎民族、民權甚至民生問題的工作都能順利進行可大家發現事實上周圍仍是一片黑暗,看不到盡頭,看不到出路。 但是一個全國性政權的瓦解畢竟還是能給不同的政治力量以更為自由的試驗實踐的空間,讓他們證明自己的道路能否帶領中國走向成功。 首先要介紹的是官僚壟斷資本主義,它們產生於半殖半封的社會,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的國家資本形態,由於沒有私人資本發展作為基礎,近代中國的國家資本始終在限制、利用、打擊、吞並私人資本,通過將社會生產力控制在手中以達到維護他們封建半封建統治地位的目的。,應該注意的是這種形式的國家資本其形成有主要來自依靠發行公債和銀行墊款的政府財政撥款,而這些負擔最終都會通過稅收和通貨膨脹轉嫁到人民身上。官僚壟斷資本主義在抗戰結束後的國民黨統治時期發展到了畸形膨脹的地步,他的結果是使普通的勞動人民和資產階級都處於崩潰的邊緣。 其次是位於中上層的民族資本主義,它的基礎是地主、官僚、舊式商人和一些買辦轉化而來的民族資產階級,這些人始終希望通過統治階級自身的改革使政權資產階級化,支持民族資本的發展。他們在土地制度上主張不觸動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維護他們所由出生和依賴的地主階級的利益;在對外態度上,雖反對帝國主義卻並不堅決,因為天然的「軟骨性」和先天不足,在資本積累和開拓市場方面都必須依賴外國資本曲折地突破封建制度、軍閥統治和自然經濟的制約。這樣的態度既難以在政治贏得廣泛的支持,在經濟上也會使國內市場狹小,兩極分化嚴重,影響力量的壯大。 接下來看看以資產階級中下層和農民階級為基礎的,實際上是由孫中山為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它們的主張常被概括為「三民主義」,即實行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發展又節制私人資本,平均地權。可以看出這種模式是以上幾種中最符合中國國情的,但是由於還存在許多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和不切實際的空想因素(如平均地權時要「漲價歸公」「照價購買」,節制資本時要利用「發達國家資本」,要「不失國家主權」的借用外資,這些主張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都是不現實的或者至少說是缺乏可操作性的),使它難有推廣實行的機會。 1914?1918年正是辛亥革命勝利不久,中國人民熱切地渴望全面學習西方的時候。可是一戰爆發了,它把資本主義世界固有的內在矛盾以最尖銳的形式暴露出來,生產力缺乏,民生困窘,原先在中國人心目中近乎完美的資本主義制度頓時失去了原來耀眼的光輝,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質疑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必須性。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了社會主義「一種似乎更為科學的政治學說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並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彷徨的不斷探索著的中國人當然有理由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實驗。 在思考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了兩個近幾年很有影響的學派:「新啟蒙」與「新儒家」,其中的「新儒家」試圖通過中西社會文化本質差異性來分析近代歷史的發展,這種研究綱領對我還是很有啟發的,因此我也試著先從文化層面上探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兼容性。 我始終認為革命黨人的「民智未開則以革命開之」這句話頗有值得商榷之處,他們顯然過分相信革命的作用了。革命的確迫在眉睫,但是觀念作為一種心理承襲,其養成是幾十年的耳濡目染,幾十代的薪火相傳,希望一夕之間,天翻地覆是不現實的,對於傳統只有最大程度的接近它,然後才談的上慢慢的改造它,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尤其需要如此。 西方強調個人本位,自由意志,這顯然與傳統文化有很大抵觸的,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卻有天然的一致性,類同的道德價值取向、積極進去精神、哲學基礎、社會理想都使它最容易為中國人民和社會發展所認可和接受:一,集體主義觀念提倡的是社會本位主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二,相似的社會理想,對未來目標有一定的趨同性,天下大同與共產主義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按需分配,消滅剝削與農民起義時提出的「等貴賤,軍貧富」口號也有相似之處,可以說光是這一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農村的號召力便是其他學說主張難以望其項背的,因為農民階級恰恰是歷種主張運動所從來沒有真正重視和發動過的----這種現象竟然發生在一個農村人口占壓倒性比例的國家實在是一件另人難以想像的事。 當然除卻文化上的相融性,在現實方面馬克思主義也體現出了巨大的對具體國情的針對性。馬克思主義最大的不同在於它的徹底「砸爛這個舊世界」的精神始終貫穿於三個理論組成部分。封建壓迫,列強侵略,面對奄奄一息的中國,任何看似四平八穩的葯方都不能起死回生,只有痛下虎狼之葯,以死求生才有一線生機。義無返顧地將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勢力連根拔起,這種推倒一切的勇氣和力量是其它階級觀念所不具備的。其次,任何階級都要求有理論為本階級服務,馬克思主義正是日漸壯大成熟的無產階級期盼以久的代言人,正遭受封建主義、帝國主義雙重壓迫的工人階級有著強烈的反抗意識,而無產的特性又使得他們的革命性最為堅定。這里不能不提到五四運動,正是這場轟轟烈烈的席捲全國的愛國運動使全國人民看到了民眾的力量,無產階級和馬克思主義開始真正登上政治舞台了。 後記:這篇文章的寫作歷經數星期,其間充滿了痛苦,對於近代史中的種種問題愈是深入思考了解便愈陷入自我懷疑的境地,有時會像發現新大陸一般的有了新的思路,但很快又會被自己所推翻,始終都難以自圓其說。我常常覺得自己的思維是否從最初入手之時即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而之後的種種論述始終都是以此為基礎進行闡發,這種想法往往使我大為恐懼,直到文章劃上句號,疑問猶盤旋於腦中。從來認為如此未必便是對的,我感到自己的觀點仍沒有躍出以前的思維模式,其中細微處有自己的理解但大處並無新意且有失片面。另外,關於維新變法,三民主義以及無產階級等問題的討論由於知識儲備的欠缺都顯得十分膚淺。
㈩ 馬克思主義原理論文2000字
馬克思主義原理論文 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程的學習,我感受到了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我們大學生成長和長遠發展的客觀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現實意義。從中我學到了很多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擴大了自己的視野,加深了思想認識的深度。在老師的教導下,正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處理生活實踐中的問題。在看待各種現象和問題時,學著去理性思考,並通過現象看到本質,讓我了解到事物客觀真實的一面。同時,我也認 識了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性。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就是圍繞著以實際問題為中心開展的。以實際問題為中心,理論聯系實際,是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只有以實際問題,才能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實質,不斷創新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並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思考提高自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創新思維的能力。所以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實際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 只有以實際問題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是科學,從根本上說,就在於以實踐為基礎,深刻地把握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以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規律,從而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及其客觀依據。因此,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也只有緊密結合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以實際問題為中心,才能加以深刻理解。 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著的科學。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就在於它是時代精神的反映。所謂時代精神也就是對一定時代的本質、主題和基本特徵等方面的概括。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發展趨向方面的主題、任務及其精神需求,它滲透在這個時代的經濟、政治、文化、科學等各個方面。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指引著無產階級時代前進,推動文明進步,根本原因就在於它自覺地植根於社會實踐的豐厚土壤,不斷地從現實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隨著時代主題的轉換檢驗、豐富和發展自己,科學地回答了時代在不同階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問題。 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它是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的科學。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的觀點,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性。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馬克思主義重要的理論品質。 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實際問題要求我們正確處理前進和發展中的工作,把馬克思主義落實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推進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一.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的前進方向,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馬克思原理在中國運用的體現我們要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中,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就必須立足中國國情,堅持與時俱進,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 一是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善於對最鮮活的實踐經驗作出理論概括,善於用創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科學,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首要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從誕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動力就只存在於實踐之中。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華民族實現富強、走向復興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們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源泉。這一偉大實踐中不斷涌現的各種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蘊涵著豐富的思想養分。我們要善於從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從火熱的社會生活中、從人民群眾的創造中汲取營養,善於把基層黨組織和人民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升華為理論成果,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科學理論的內涵。正確的理論不僅來自於實踐,而且接受實踐檢驗並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我們既要從實踐發展的需要出發,對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進行准確的把握和運用,又要結合新的實踐,在回答和解決實際問題中推進理論創新。要堅持把理論學習和研究同推動社會重大現實問題的解決結合起來,同解決關系國計民生的現實矛盾結合起來,同指導實際工作結合起來,努力使理論成果更好地轉化為治國理政的方針政策,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二是堅持立足中國國情,注意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養分,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民族特色。馬克思主義是對世界歷史發展規律和趨勢的科學把握,具有普遍指導意義。但這一理論只有同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發揮應有的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就必須充分考慮現實國情需要與文化的特殊性,使之體現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國情結合起來,著眼於解決中國建設和改革中面臨的具體問題,通過總結中國人民在實踐中積累的獨創性經驗,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科學理論指導。要注意從中國優秀文化傳統中汲取營養,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質、思維模式、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結合起來,使之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創造出體現時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價值追求和價值遵循。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民族特色,決不意味著要置身於世界進步潮流之外,相反必須密切關注世界文明的發展趨勢,重視從世界與中國的雙重維度去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善於吸收不同文明中科學、進步的合理成分。 三是堅持與時俱進,深入研究回答改革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時代特色。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時代在變化,實踐在前進。對變化了的時代和實踐作出科學准確的判斷和分析,使理論符合實際情況,並指導新的實踐,是時代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使命和重任。每個時代都有屬於它自己的問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時代特色,就體現為對時代課題的回應和對時代精神的把握,並不斷推動社會前進。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一系列新的實踐課題需要我們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實踐經驗需要我們概括提煉,幹部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需要我們解疑釋惑。必須把時代要求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把馬克思主義同時代發展、時代特徵結合起來,在正確認識和把握當今社會發展歷史進程的基礎上解決時代課題,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廣闊空間。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來就是一個由經濟、政治、文化等子系統組成的大系統。以馬克思主義系統觀為指導,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必須始終著眼於整體與全局,立足整體、總攬全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解決實踐中的問題。要堅持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使得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 和諧社會系統觀還體現在社會的各個方面也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著,互為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城鄉協調、區域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都是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我們要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努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同時促進東中西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協調發展;還要下大力氣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這些都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要求,是正確的思想觀和方法論。在馬克思主義對實踐工作地知道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然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