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程專業 > 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的作用是什麼

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的作用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8-16 01:10:14

⑴ 都江堰的作用是什麼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運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將岷江水一分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壘山的東側,讓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擾。

公元前256年,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眾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側的岷江上,該大型水利工程現存至今依舊在灌溉田疇,是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

其以年代久、無壩引水為特徵,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這項工程主要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

(1)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的作用是什麼擴展閱讀

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

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

兩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這樣偉大的科學成就,世界絕無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稱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

⑵ 都江堰水利工程有什麼特點

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魚嘴分水堤

「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位於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飛沙堰

「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組成部分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 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

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 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 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自動泄洪,使多餘的內江的水排入外江正流使內江不受洪災。

寶瓶口

寶瓶口起「節制閘」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

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岩的一部分。由於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

(2)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的作用是什麼擴展閱讀

地理

都江堰渠首三大主體工程修建在岷江出山口處。這里群山環抱,大江中流,氣勢恢宏,景色絕佳。堰功人物,代代相濟;文人墨客,多會與此。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靈岩寺,翠月湖,紫坪鋪等。

重點工程

都江堰不僅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跡,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

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傑作。

⑶ 都江堰的作用和意義是什麼

都江堰是我國最早的水利工程,位於岷江上、玉壘山下,都江堰市城西,古時屬都安縣境而名為都安堰,宋元後稱都江堰。都江堰被譽為「獨奇千古」的「鎮川之寶」,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仍發揮著巨大的效益。

在都江堰建立之前,巴蜀地區一直遭受岷江的水患。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條較大的支流。每當春夏山洪暴發時,江水奔騰而下,進入成都平原,由於河道狹窄,常常引起洪災。再加上岷江東岸的玉壘山阻礙了江水東流,所以造成東旱西澇,令蜀中的百姓苦不堪言。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秦國滅掉西周王朝後,巴蜀地區歸入秦國的版圖。公元前300年,秦王委任李冰為蜀地的郡守,開始興修都江堰。李冰父子經過多年的努力,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

都江堰樞紐工程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部分組成,互相制約、互相調節,結構科學巧妙。歷史上魚嘴的位置一直在變動,最早位於白沙河口下游不遠處。現在位於白沙河口下游2050米處,這一位置是1936年大修時確定的。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於岷江江心,將洶涌的江水導入內、外兩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湘」,是經都江堰、樂山至宜賓入長江的岷江正流,全長700多千米,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為人工渠道,在寶瓶口的節制下,流入成都平原,主要用於灌溉。魚嘴的設置極為巧妙,決定了內外江的分流比例,是整個都江堰工程的關鍵。內江取水口寬150米,外江取水口寬130米,魚嘴利用地形、地勢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務,而且在洪、枯水季節不同水位條件下,起著自動調節水量的作用。春天,岷江水流量小,為保證灌溉用水,岷江主流直人內江,水量約佔六成,外江約佔四成;洪水季節,二者比例則顛倒過來,內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區不受水潦災害。這就是治水《三字經》中說的「分四六,平潦旱」。此外,在古代還使用榪槎來人工改變內外兩江的分流比例。榪槎是一種以數根圓木為骨架,外覆竹席,內灌泥沙的截流物體。一般在春季水量較少時使用這種方法截流外江,增大內江的水流供給,待春耕結束水位上漲後,再砍去榪槎,使水流恢復正常。

1974年,在魚嘴西岸的外江河口建成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電動制閘,代替過去臨時榪槎工程,截流排洪,更加靈活可靠。在魚嘴上游東岸有百丈堤,全長1950米,將洪水與泥沙逼向外江,並起到護岸的作用。魚嘴堤壩向下游延伸,則形成金剛堤,再往下,分別是飛沙堰和人字堤。

飛沙堰在內江右岸、金剛堤的下端,長約300米,原名「侍郎堰」,建於唐高宗龍朔年間(661~663),是內江中段的泄洪排沙通道,故名,飛沙堰遵循「低作堰」的原則,即堤頂低作與對岸標准台頂等高,使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的內江水漫過堰頂流入外江,讓成都平原免受洪澇。為了觀測和控制內江水量,李冰又讓人雕刻了三個巨大的石人像,立於水中,作為「自動水位計」,規定「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還鑿制石馬置於江心,以此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淘灘的標准。如果遇到特大洪水。飛沙堰將自行潰決,使進入內江的洪水泄入外江,以確保內江灌區的安全。飛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從萬山叢中急馳而來,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上游帶來的泥沙、卵石等到了這里,都能被拋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離心力作用),有效地減少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後的淤積,確保內江通暢。而到了晚秋時節,飛沙堰卻顯得格外的寧靜,內江溢出的江水在堰中大小的鵝卵石上汩汩流淌,石滑水清,遊人可徒步涉水而過。據當代實測,岷江內江流量超過1000立方米每秒時,便有40%的洪水和98%泥沙從飛沙堰排出。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寶瓶口緊靠灌縣西門,是控製成都平原自流灌溉的門戶,具有引水和控制進水的作用。據《永康軍志》載「春耕之際,需之如金,號目『金灌口』」,因此寶瓶口古時又名金灌口。寶瓶口開鑿於都江堰創建時,當時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協助-下,邀集有治水經驗的農民,對岷水東流的地形和水情做了實地勘察,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他帶領眾人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鑿出了一個寬20米,高40米,長80米的山口。因其形似瓶口,取名「寶瓶口」,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則叫「離堆」。寶瓶口寬度和底高都有極嚴格的控制,底寬14.3米,頂寬28.9米,口內即內江流入的進水口寬70米,口外出水口寬40~50米。古人在岩壁上刻了幾十條分劃,取名「水則」,是我國最早的水位標尺。寶瓶口同飛沙堰配合具有節制水流大小的功用,是控制內江進水量的關鍵。內江水流進寶瓶口後,通過乾渠經仰天窩節制閘,把江水一分為二。再經蒲柏、走江閘二分為四,順應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傾斜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斷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上一千餘萬畝農田。寶瓶口左岸山崖上刻有幾十條分劃,每劃間距為一尺,名為「水則」,用以觀測水位漲落。宋朝時水則僅有十劃,清朝時以十六則為大洪水,現在崖上石刻水則已經達到二十四劃。寶瓶口岩基,干百年為飛流急湍的江水沖擊,出現了極大的懸空洞穴。為了加固岩基,1970年冬,灌區人民堵口截流,抽干深潭,從兩岸基礎起,共澆注混凝土8100多立萬術,縉禺堆、寶瓶口築起了銅牆鐵壁,使這個自動控制內江水量的瓶口,更加堅實可靠。

都江堰公園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等。伏龍觀位於寶瓶口側離堆之上,是祭祀李冰的專祠,又稱老王廟。傳說李冰治水時曾在這里降服惡龍,鎖在離堆下的伏龍潭中,後世便立廟祭祀此舉。該觀始建於晉代,北宋初期改名為伏龍觀。現存的三重殿宇,均為清代重修,前殿正中立有東漢時期(25~220)所雕的李冰石像,高約3米,儀態從容。殿內還有東漢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時的遺物——飛龍鼎。二王廟迄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背倚玉壘山,面臨岷江,規模宏大。廟里供奉著李冰父子的神像,李冰身著袍服,正襟危坐,右手持半裹的絹圖,其子李二郎穿著草鞋便服,手持工具。走廊門柱上懸刻的匾額和楹聯均是歌頌他們父子承繼大禹,「利濟斯民」、「利濟全川」的頑強毅力與獻身精神。安瀾橋又稱夫妻橋,位於都江堰魚嘴之上,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此橋古名「珠浦橋」、「平事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毀於戰火。清嘉慶年間,一名叫何先德的塾師見行人過河艱難,便發起在原橋基礎上重建新索橋的號召。橋尚未完工,何先德就去世了,其妻繼承遺志,在群眾支持下,終於把橋修成。新索橋建成後,任憑風急浪高,人們都可安渡狂瀾,故名「安瀾橋」。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現在的橋,下移100多米,將竹改為鋼,承托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

都江堰可謂是千古受益的偉大工程,也是中華民族改造自然的奇跡之一。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2000年11月,都江堰與青城山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⑷ 都江堰這項水利工程在我國古代起到什麼作用

兩千多年來,都江堰這項水利工程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消除水害等自然隱患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都江堰的主體工程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達到了引水灌田、變害為利。另外一條則匯入長江。

⑸ 古都江堰水利工程到底是怎麼回事起什麼作用

兩千多年來,它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現在已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都江堰的由來 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條較大的支流,發源於四川北部高山地區。每當春夏山洪暴發的時候,江水奔騰而下,進入成都平原,由於河道狹窄,古時常常引起洪災,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縣岷江東岸的玉壘山又阻礙江水東流,造成東旱西澇。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李冰任蜀郡太守,他為民造福,排除洪災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主體工程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達到了引水灌田、變害為利。另外一條則匯入長江。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為都江堰渠首工程,這是都江堰灌溉系統中最關鍵、最重要的設施。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魚嘴分流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引流工程三大部分組成。它科學地解決了江水的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三者首尾相接、互相照應、渾然天成、巧奪天工。

⑹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是什麼(最好是論文一樣的)

效用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運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將岷江水一分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壘山的東側,讓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擾,而北半壁又免於乾旱之苦。幾千年來,岷江在這里變害為利,造福農桑,將成都平原變成「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的「天府之國」,並進而促進了整個四川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續擴建和改造都江堰,將灌溉區域擴大到1000多萬畝,范圍擴展到龍泉山以東,使之成為目前世界上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同時,也重新規劃了灌溉溝渠,用混凝土加固河岸,並興建了多座節制閘和外江樞紐閘,還在岷江上游建設了紫坪鋪等多座大型水電站控制來水。目前都江堰的運行方式與兩千年前相比,已有著不小的差別。

⑺ 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哪些特點有什麼作用至今還有什麼重要價值

岷江發源於四川北部山區,每當春夏山洪暴發之時,江水奔騰而下,由於河道狹窄,古時常常引發洪災,而當洪水退去後,留下沙石千里毀壞了良田。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率領蜀地人民(包括他的兒子)修建了龐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工程利用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利用岷江的水脈水勢,實現了無壩引水、防沙泄洪、多級分流、自流灌溉,不僅消除了水患,而且變害為利,使川西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灌區,成就了著名的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都江堰水利系統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作用。上世紀末,灌溉范圍已達40餘縣,灌溉面積達到66.87萬公頃。
都江堰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這三大主體工程構成,實現了江水自動分流(魚嘴四六分水)、自動排沙(飛沙堰)和自動控制流量(寶瓶口與飛沙堰)。
魚嘴:因形如魚嘴而得名,位於岷江江心,把岷江一分為二,成為內江和外江。外江是岷江主流,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作用是分洪減災、分流灌溉。
飛沙堰:位於內外江之間,其作用首先是自動泄洪,洪水期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上自行溢出,回歸外江。另一作用是「飛沙」,飛沙堰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迴流,旋動的水流將水底的泥沙揚起帶過堰頂流入外江,故名飛沙堰。
寶瓶口:開鑿於玉壘山山脊上,因它形似瓶口而得名。其作用:一是引水。它是內江進水的咽喉;二是限流。由於瓶口口徑限制,過量洪水不能一涌而入,在瓶口前產生壅水,使得洪水只能從飛沙堰上流回外江,而不會流進灌區造成水患;三是排沙。壅水現象使得大部泥沙通過飛沙堰排出,少部分泥沙停留在固定的一段河道內,便於枯水季節集中清除。
都江堰的無壩引水「生態工程」,以不破壞自然資源為前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分洪減災、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以其「歷史跨度大、工程規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區范圍大、社會經濟效益大」的特點享譽中外,成為世界水資源利用的最佳典範。

⑻ 都江堰水利工程有何意義

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2260年而不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成功的水利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陝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有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人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
李冰主持創建的都江堰,正確處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等主體工程的關系,使其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統工程,聯合發揮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具體地說,利用魚嘴分水堤從眠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動將眠江60%的水引入內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時,又自動將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內江。都江堰建於眠江彎道處,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層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層水流向凸岸,將洪水沖下來的沙石大部分從外江排走。進入內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頭岩的支引、寶瓶口的節制和"離堆"的頂托,將大部分沙石從飛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寶瓶口引水口和灌區幹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寶瓶口引水口控制進水量,既保證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過量洪水湧入內江灌區,造成災害。都江堰能自動調節進入灌區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成為天府糧倉。都江堰是成功運用自然彎道形成的流體引力,自動引水、泄洪、排沙的典範。建堰時,李冰還在江中埋石馬作淘灘標志,立"三石人"觀察水情消長,開創了中國古代水情測量的先例。歷代對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視,逐步完善了管理機構,建立了歲修、防洪等維護制度,積累和總結了"六字訣"、"三字經"、"八字格言"等寶貴的治水經驗,使古堰持續發展,相沿不廢。
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是巧奪天工、造福當代、惠澤未來的水利工程,是區域水利網路化的典範。後來的靈渠、它山堰、漁梁壩、戴村壩一批歷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記。其工程結構主要由渠首工程、附屬工程和灌渠系統工程組成。渠首工程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組成;附屬工程由百丈堤、人字溢洪堰組成;渠系工程主要由內江總乾渠、沙黑總乾渠、金馬河乾渠等組成。建國後,為解決都江堰工程維修期間的城市供水問題,又特別設計增建了工業引水暗渠。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奧妙之處,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大系統,形成無壩限量引水並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況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饉」,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解放後,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經濟內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適應了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
勤勞智慧的川西人民,在發展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事業的過程中,正確處理分水泄洪、引水灌溉、低堰排沙、運行維修等各種矛盾關系,緊緊依託自然條件、充分運用工程技術解決了各種問題,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治水經驗。「深淘灘、低作堰」六字訣,新、舊兩個版本的「三字經」,留下了系統、完整而又非常具體的治水經驗。認真學習研究和推廣都江堰經驗,對治理黃河、解決山東的水問題,加快水利網路化建設,發揮我省乃至全國自然地理優勢,優化生態環境仍然意義重大。
都江堰水利事業工程針對岷江與成都平原的懸江特點與矛盾,充分發揮水體自調、避高就下、彎道環流特性,「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正確處理懸江岷江與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統一在一大工程體系中,變水害為水利。具體講,以三維空間巧妙構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渠首「三大工程」,優化岷江特定區段的硬約束,形成不同流量條件下的主流走勢、環流力度,造成岷江不同流量條件下的內、外江不同的水沙分配比,克服川西自然地理劣勢,優化岷江和成都平原的關系,發展水利網路化,使其最有利於當地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其三維空間的關系是:平面布局是基礎、是前提;立面結構是在平面布局的基礎上歷經千載,反復優化逐步形成的。

兩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這樣偉大的科學成就,世界絕無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稱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1986年,國際灌排委員會秘書長弗朗傑姆,國際河流泥沙學術會的各國專家參觀都江堰後,對都江堰科學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給予高度評價。1 999年3月,聯合國人居中心官員參觀都江堰後,建議都江堰水利工程參評2000年聯合國"最佳水資源利用和處理獎"。



⑼ 都江堰水利工程有何意義

都江堰的水利工程走過兩千年的歷史

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2260年而不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成功的水利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陝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有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人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
李冰主持創建的都江堰,正確處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等主體工程的關系,使其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統工程,聯合發揮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具體地說,利用魚嘴分水堤從眠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動將眠江60%的水引入內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時,又自動將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內江。都江堰建於眠江彎道處,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層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層水流向凸岸,將洪水沖下來的沙石大部分從外江排走。進入內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頭岩的支引、寶瓶口的節制和"離堆"的頂托,將大部分沙石從飛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寶瓶口引水口和灌區幹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寶瓶口引水口控制進水量,既保證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過量洪水湧入內江灌區,造成災害。都江堰能自動調節進入灌區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成為天府糧倉。都江堰是成功運用自然彎道形成的流體引力,自動引水、泄洪、排沙的典範。建堰時,李冰還在江中埋石馬作淘灘標志,立"三石人"觀察水情消長,開創了中國古代水情測量的先例。歷代對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視,逐步完善了管理機構,建立了歲修、防洪等維護制度,積累和總結了"六字訣"、"三字經"、"八字格言"等寶貴的治水經驗,使古堰持續發展,相沿不廢。
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是巧奪天工、造福當代、惠澤未來的水利工程,是區域水利網路化的典範。後來的靈渠、它山堰、漁梁壩、戴村壩一批歷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記。其工程結構主要由渠首工程、附屬工程和灌渠系統工程組成。渠首工程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組成;附屬工程由百丈堤、人字溢洪堰組成;渠系工程主要由內江總乾渠、沙黑總乾渠、金馬河乾渠等組成。建國後,為解決都江堰工程維修期間的城市供水問題,又特別設計增建了工業引水暗渠。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奧妙之處,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大系統,形成無壩限量引水並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況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饉」,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解放後,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經濟內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適應了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
勤勞智慧的川西人民,在發展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事業的過程中,正確處理分水泄洪、引水灌溉、低堰排沙、運行維修等各種矛盾關系,緊緊依託自然條件、充分運用工程技術解決了各種問題,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治水經驗。「深淘灘、低作堰」六字訣,新、舊兩個版本的「三字經」,留下了系統、完整而又非常具體的治水經驗。認真學習研究和推廣都江堰經驗,對治理黃河、解決山東的水問題,加快水利網路化建設,發揮我省乃至全國自然地理優勢,優化生態環境仍然意義重大。
都江堰水利事業工程針對岷江與成都平原的懸江特點與矛盾,充分發揮水體自調、避高就下、彎道環流特性,「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正確處理懸江岷江與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統一在一大工程體系中,變水害為水利。具體講,以三維空間巧妙構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渠首「三大工程」,優化岷江特定區段的硬約束,形成不同流量條件下的主流走勢、環流力度,造成岷江不同流量條件下的內、外江不同的水沙分配比,克服川西自然地理劣勢,優化岷江和成都平原的關系,發展水利網路化,使其最有利於當地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其三維空間的關系是:平面布局是基礎、是前提;立面結構是在平面布局的基礎上歷經千載,反復優化逐步形成的。

兩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這樣偉大的科學成就,世界絕無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稱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1986年,國際灌排委員會秘書長弗朗傑姆,國際河流泥沙學術會的各國專家參觀都江堰後,對都江堰科學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給予高度評價。1 999年3月,聯合國人居中心官員參觀都江堰後,建議都江堰水利工程參評2000年聯合國"最佳水資源利用和處理獎"。

與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的作用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州假山景觀設計工程 瀏覽:862
哈爾濱工程造價招聘 瀏覽:937
建築工程土建勞務分包 瀏覽:632
道路監理工程師 瀏覽:476
安徽工程大學機電學院在本校嗎 瀏覽:370
河北工程大學保研率多少 瀏覽:287
有學質量工程師的書嗎 瀏覽:479
康樂縣建築工程公司 瀏覽:569
助理工程師二級 瀏覽:872
注冊安全工程師初級考試時間 瀏覽:90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題研究 瀏覽:881
工程造價圖紙建模 瀏覽:888
遼寧恆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瀏覽:93
實行施工總承包的工程項目 瀏覽:737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興趣愛好 瀏覽:316
密歇根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專業 瀏覽:388
廣西交通工程質量監督站 瀏覽:31
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考研參考書目 瀏覽:858
有線電視工程建設管理條例 瀏覽:270
雲南工程監理公司排名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