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的年譜紀事
1905年,清廷成立京師大學堂農科大學,下設有農學、農藝、森林等門系開啟了我國近代農業水利科學教育的序幕。1938年8月,國立北京大學農學院成立農林工學系,下設林學組和工學組,工學組即農田水利專業,開始了我國農田水利工程科學的專業化教育,田町正譽教授擔任系主任。1941年10月,高月豐一教授繼任系主任。1943年7月,國立北京大學農學院農林工學系工學組獨立設置為農業工學系(農田水利),金子良教授擔任系主任。1946年9月,國立北京大學農學院農業工學系撤銷,師生並入北京大學工學院土木系和北洋大學水利系、采礦系。1948年8月,華北大學農學院成立農業機械繫,首任系主任為王朝傑(此前為金陵大學農學院農具廠廠長),下設農機和農田水利兩組,同年招生。1949年7月4日,華北大學調工學院郭冰至農學院籌建農田水利系。1949年9月~12月,華北大學農學院、北京大學農學院、清華大學農學院三校合並,組建北京農業大學。下設農藝、林學、農業機械等10系,其中農業機械繫下仍設農機和農田水利兩組。並計劃在農田水利組基礎上籌建農田水利系。1950年~1951年05月,根據國家農業建設的需要,北京農業大學在農業機械繫農田水利組基礎上,籌備成立農田水利系。1951年06月,奉教育部令,北京農業大學農業機械繫農田水利專業(組)並入北洋大學水利系(今天津大學水利系,1955年,天津大學水利系農田水利及土壤改良專業又再次並入武漢水利學院);1952年10月25日,北京農業大學農業機械繫、華北農機專科學校、農業部機耕學校合並,組建北京機械化農業學院。1953年7月13日,北京機械化農業學院改名為「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1956年4月,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制定發展規劃,計劃在農業機械化專業基礎上(經過第二次院系調整,此時學院僅存一個專業),開設農業機械設計與製造專業、農業電氣化專業和農田水利專業。1958年1月2日,徐覺非院長召集孫文郁、孫景魯、孫達生三位副院長和農機化系系主任曾德超教授、教育系系主任柳克令教授以及李翰如教授(李翰如1941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水利系,1943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農田水利研究部,我國自主培養的首批水利工程專業研究生之一,導師為水利泰斗沙玉清教授。1947年畢業於美國衣阿華大學農業工程系,獲農業工程碩士學位)、陳立教授召開專業設置會議,決定增設農田水利等專業。 1958年3月,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開始農田水利系籌備工作,並於1958年夏秋提前招生,農田水利專業共招收新生90名。1959年1月16日,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黨委決定,由農業機械化系萬鶴群教授擔任農田水利系籌備負責人,農田水利系正、副主任由農業部農田水利局派員擔任。 1959年03月20日,農業部以[59]農高軒字第25號文批復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成立農田水利系,下設5年制農田水利工程專業。1956年05月,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北院)成立,下設水工、土工、結構、水文、泥沙、水利土壤改良等研究所;1957年12月,中國科學院水工研究室、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合並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利科學研究院」;1958年06月,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利科學研究院、電力工業部水電科學研究院合並,成立「中國科學院水利電力部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1959年03月,中國科學院水利電力部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土壤改良研究所劃分出一半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由粟宗嵩擔任所長;1959年05月23日,農業部以[59]農高軒字第48號文決定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與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農田水利系合並,農田灌溉研究所所長粟宗嵩兼任農田水利系主任,龍影擔任副主任兼黨支部書記。1960年10月,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大學」;1963年11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遷址河南省新鄉市;1970年06月,北京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下放四川省重慶市,先後改名為四川農機學院和重慶農業機械化學院;1973年10月,重慶農業機械化學院遷至河北省邢台市,更名為「華北農業機械化學院」;1979年02月,胡耀邦批示同意華北農業機械化學院由邢台搬回北京原址辦學;1979年05月,國務院15位總理、副總理批示同意華北農業機械化學院由邢台搬回北京原址辦學,恢復「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校名;1979年08月,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農田水利系更名為「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水利與建築工程系」,除農田水利工程本科專業外,增設水力機械、農業建築與環境工程二個本科專業;1981年09月,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水利與建築工程系招收首批碩士研究生;1985年10月,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更名為「北京農業工程大學」;1986年09月,北京農業工程大學水利與建築工程系招收首批博士研究生;1988年09月,北京農業工程大學水利與建築工程系增設工業與民用建築工程本科專業;1994年09月,經農業部、水利部聯合批准,北京農業工程大學水利與建築工程系撤系建院,成立「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由農業部和水利部共建,下設農田水利工程系、流體機械繫、農業建築與能源工程系,開設有農業水利工程、流體機械工程、農業建築與能源環境工程、房屋建築工程、環境工程等本科專業。1995年09月,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合並,成立「中國農業大學」;1999年10月,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農業水利工程系更名為「水利工程系」,下設農業水利工程、水利水電工程2個本科專業。2002年,中國農業大學水利工程系農業水土工程學科成為國家重點學科,水文學及水資源學科成為北京市重點學科。2003年,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成立中國-以色列國際農業培訓中心和中國農業水問題研究中心。2008年10月16日,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在北京舉行建院(系)五十周年院慶,水利部部長陳雷,全國政協民宗委主任鈕茂生、農業部總經濟師楊堅等出席慶典活動。2011年6月,中國農業大學成為水利部與教育部重點共建的8所水利類高校之一,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作為中國農業大學「兩部共建內容「的主體。2011年12月,水利系教授、中國農業水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康紹忠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B. 四川敘永縣海壩暗河水資源開發與利用
魏昌利1,2,劉宗祥2,賴俊池2
(1.成都理工大學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成都 610059;2.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成都 610072)
作者簡介:魏昌利(1971—),男,工程師,主要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研究工作。
摘要:川南地處四川盆地向雲貴高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屬一級沉降帶邊緣褶皺控制分布區,以二疊系、三疊系為主的碳酸鹽岩地層分布廣泛,灰岩與碎屑岩呈條帶相間分布,形成環狀岩溶谷地及嶺、槽相間的隔擋式地貌景觀。岩溶大泉、暗河發育頗多。本文綜合闡述了川東南瀘州市敘永海壩暗河綜合開發與利用的成功工程,針對敘永暗河為岩溶山間河谷類型,從有效合理的綜合開發方案及取得良好效益、自然地質環境條件,總結了暗河水電開發利用、水源開發等綜合開發方式的經驗,為川南褶皺帶及其他岩溶分布區暗河全面有效開發利用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敘永海壩暗河;綜合開發方案;開發效益;開發利用條件
川南地處四川盆地向雲貴高原過渡的斜坡地帶,以中低山為主,山勢陡峭,河谷深切。構造上位於川滇、川黔經向構造帶之間,屬一級沉降帶邊緣褶皺控制分布區,褶皺、斷裂發育。以二疊系、三疊系為主的碳酸鹽岩地層分布廣泛,多為灰岩、白雲質灰岩,地表岩溶發育,石芽、石丘、峰叢、峰林、溶槽、溶溝、漏斗、落水洞、溶洞等形態多樣,灰岩與碎屑岩呈條帶相間分布,形成環狀岩溶谷地及嶺、槽相間的隔擋式地貌景觀。該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降水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800~1300mm。高陡的斜坡地形、廣泛裸露的灰岩石山、強烈發育的褶皺斷裂以及濕熱的氣候條件、充足的降水資源,為岩溶地下水的形成、補充、匯集和排泄提供了有利條件,岩溶大泉、暗河發育頗多。
自古以來,對暗河的開發利用多以灌溉、飲用為主,偶爾作為動力磨米、面,後來也有用於發電,但多屬單一的開發利用。敘永縣的海壩暗河屬山間河谷型暗河,規模大,水量足,水力坡度大,有巨大的水能資源。當地結合地理條件及地區經濟發展需求,在暗河中部管道內的適宜部位築壩蓄水,開鑿水平隧洞將水引至地表供人、畜飲用、灌溉及發電,並形成梯級開發,先後修建了石關、雙龍兩級水電站,使暗河水資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海壩暗河的開發利用探索了一條綜合開發利用地下河的成功經驗,可為川南及其他廣大岩溶地區提供借鑒,對岩溶地區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規劃也具有重要意義。
1 海壩暗河水文地質背景
1.1 暗河流域水文地質環境條件
海壩暗河位於敘永縣南部的後山鎮,距敘永縣城20km左右,暗河出口坐標為東經105°24′4.5″,北緯27°59′33.8″(圖1)。區域位置處於四川盆地與雲貴高原的過渡帶,屬一級沉降帶邊緣褶皺控制區,低、中山深切溝谷地貌。暗河流域為亞熱帶與溫帶過渡性季風氣候區,冬季寒冷,夏季涼爽,四季不甚分明,雨量充沛。據敘永縣及後山氣象站資料,該區多年平均降雨量達1517.6mm,年均水面蒸發量1344mm,年均氣溫14.9℃,年均濕度77%。地表水屬長江流域之永寧河水系。
圖1 海壩暗河分布位置示意圖
海壩暗河系統呈樹枝狀,由一條主流和兩條支流組成,主流長約5.5km,徑流方向由東向西,進口處為一溪流,海拔高程1060m,中下游處又有一地表溪流匯入;兩條支流分別長約0.6km和1.2km,流向由南向北,較短支流入口處為斷頭河,補給量大;暗河出口折向北,高程620m;水力坡度較大,約為8%;暗河流域海拔高程620~1576.6m,流域面積約49km2;靠近出口附近見兩個天窗,出口處為一大溶洞,並形成地表河流。暗河發育於核桃灣短軸不對稱背斜之北西翼,大安梁子向斜西端之南翼。暗河發育、流經及出口地層均在下二疊統棲霞組和茅口組之中厚、厚層狀灰岩夾白雲質灰岩、白雲岩、硅質灰岩地層中,地層產狀18°∠21°,地表岩溶發育,多溶洞、漏斗、落水洞、斷頭河等,兩側出露均為非碳酸鹽岩地層。暗河水主要受溪水和大氣降雨補給,補給量大,動態不穩定,受降雨影響大。
1.2 岩溶地下水資源條件特徵
海壩暗河水流量動態變化較大,枯水期流量可達 142.9L/s,洪季流量最大可達1000L/s以上,平水期流量一般300~700L/s。水流量受降雨影響較大,一般補給區降大雨,約5~10小時出口處流量增大,水便渾濁,雨停後約3~5天水變清澈,一周左右可恢復原樣。取樣分析結果(見下表),暗河水為HCO3-Ca 型水,礦化度為201.1mg/L,pH值7.5,根據地下水水質評價標准(GB/T 14848-1993),屬水質良好類,適宜飲用、灌溉或工業用水。
海壩暗河水質分析成果表
2 海壩暗河綜合開發工程
2.1 水電開發、飲用及灌溉綜合開發利用方案
海壩暗河位於敘永縣南部山區,屬峰叢低—中山地貌,溝谷切深達200~400m,暗河出口位於溝谷底部,直接形成地表河。由於地形坡度陡,地表岩溶發育,降雨及地表溪流大量滲入地下,致使該區域灌溉及飲用水十分困難,一直以來「飲水靠人背,灌溉靠天降」。
為了解決暗河出口兩側斜坡上居住村民的灌溉及人、畜飲用水困難,綜合開發利用暗河水資源,敘永縣政府會同水利、國土、民政等部門制訂了暗河綜合開發方案。利用暗河出口段水力坡度大的特點,在距離暗河出口約1km處洞內的平緩、狹窄段修建攔水壩,利用暗河管道空間儲蓄水量。然後在側面鑿平硐將地下水引至地表,因此比原暗河出口水位抬高近100m,該引水隧洞於1995年建成並投入使用。沿斜坡修水渠引水至下游,利用地勢高差自流供水,解決了該以下近50戶居民、約53hm2耕地用水。根據地勢條件,在距離暗河出口下游約700m處修建了一座小型水電站——石關電站,利用余水進行發電。石關電站於1997年建成發電,水頭差約100m,安裝一台水輪機組,裝機容量240kW,目前年發電量可達120萬kW左右。另外,在石關電站下游約2km處又修建了第二級電站——雙龍電站,其引水渠同樣首先保證村民飲用及灌溉需要,增加灌溉面積約為200hm2,解決居民飲用水問題200餘戶。雙龍電站於1998年建成發電,安裝兩台水輪發電機組,單機容量240kW,目前年發電量約180萬~190萬kW。石關、雙龍兩電站的發電均送地方電網。
2.2 開發暗河帶來的經濟效益
海壩暗河的開發為當地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不僅澆灌了近267hm2耕地、解決了約250戶近1000人的生活用水問題,石關、雙龍兩電站還增加了地方財政收入,解決了約20人就業。兩電站年發電總量約300萬kW,年產值約60萬~70萬元,上繳利稅約5萬元。目前電站以股份制方式經營,股東主要為當地村民。該暗河的聯合開發同時還帶動了修路、採石、燒制及商貿、娛樂等其他產業的發展,改善了地方經濟落後的狀況,推動了地區經濟的蓬勃發展。
3 經驗總結
當地引暗河水用於灌溉,余水發電,先後修建了石關、雙龍兩級水電站,使暗河水資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為岩溶流域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經驗。同時,根據地區經濟發展重點,協調水源引用與水電開發之間矛盾。由於海壩暗河水以飲用和灌溉為主,利用余水發電,因此不能做到滿負荷運轉,五、六月份農耕用水高峰期需電站暫時停產。利用暗河水飲用、發電或灌溉的成功先例有許多,但常出現各方爭水現象,而海壩暗河的開發利用則是將這些功能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綜合開發、和諧利用地下水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參考文獻
劉俊賢,葛文彬等.2002.四川岩溶地下水深循環研究[C].見:工中國地質調查局.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論文集
四川省地質調查院.2003.四川(川南、攀西)岩溶石山地區地下水資源勘查與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報告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岩溶研究組.1979.中國岩溶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
劉民生.2004.四川盆地及盆周地區深部岩溶地下水的循環模式分析[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49~51
四川省地質礦產局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1983.四川省地下水資源評價
四川省遙感中心.2000.四川省生態環境遙感綜合調查
四川省碳酸鹽岩類地區綜合開發研究課題組.1988.四川省碳酸鹽岩類地區現狀調查及開發利用途徑研究報告
四川省地質礦產局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1983.四川大泉(暗河)分布圖及說明書
C. 江南大學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的專業介紹
土木工程專業:土木工程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城市工程防災減災與防護工程。(2)重大工程結構動力災變機理與控制。(3)復雜環境下岩土工程防災減災與控制。土木工程專業本著「寬口徑、強基礎、重能力」的方針,培養學生掌握結構、岩土、橋隧、市政、防災減災與防護工程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培養學生獲得注冊工程師基本訓練並具備從事土木工程的項目規劃、設計、施工管理、技術管理、研究開發能力。主要課程有: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流體力學、土力學、測量學、房屋建築學、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土木工程施工技術、特種結構、建築企業管理與工程經濟等。學生畢業後可到各建築設計研究部門、建築企業、建築管理部門、對外建築工程承包公司、交通工程部門、房地產開發公司等單位,從事房屋建築、橋梁、道路、市政工程等工程領域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投資、開發、研究等工作。
工程管理專業:培養具備管理學、經濟學和土木工程技術的基本知識,掌握現代管理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手段,能在國內外工程建設領域從事項目決策和全過程管理的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主要課程有:管理學、應用統計學、運籌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工程經濟學、市場學、計算機應用、經濟學、工程項目管理、工程估價、合同管理、房地產開發與經營、工程項目融資、土木工程概論、工程力學、工程結構、工程施工等。本專業的畢業生能勝任建築企業及其管理部門、工程項目管理部門、工程項目咨詢公司、房地產開發公司等單位的規劃、管理、投資、開發等工作。
環境工程專業:環境問題是涉及人類生存和發展,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早在1983年,江南大學已通過科研力量優化和重組在國內率先成立了環境生物技術研究室,旨在實現生物學、環境科學、生態學、工程學等學科的相互滲透,致力於利用生物學手段,研究與解決地區性、全國性環境問題。目前,江南大學環境工程學科是江蘇省特色專業,江南大學重點建設學科,其主要研究方向有:(1)水污染控制工程。主要包括新型厭氧和好氧生物處理反應器的研究與開發、廢水生物處理過程微生物學機制的研究、膜生物處理技術、難降解廢水處理的工程技術研究等;(2)有機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技術。主要包括城市污泥、農業生物質以及城市生活固體廢棄物等有機廢棄物無害化和資源化利用新技術;(3)新能源及節能減排技術。主要包括生物能源及有機廢棄物的能源化技術,生物產品過程的清潔生產技術;(4)環境友好材料的生物合成。主要包括環境友好的重要酶制劑的生物合成和生物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技術;(5)水資源保護和生態建設。主要包括湖和河的水資源保護和修復技術,湖岸生態和污染土壤修復技術;(6)典型污染物與稀土的環境生態效應。主要包括典型污染的環境生態效應、稀土生態毒理研究和稀土環境生態效應。
D. 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好進嗎,博士,女生,明年畢業。
建議不要來啊,學院很小,經費很少,機構超臃腫,一個院長,N個副院長。要進的話,必須實力+關系。
E. 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測繪工程研究生導師的信息
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網站——師資隊伍——教授名錄
測繪遙感與數字礦山研究所 教授4名 副教授4名 介紹的不少 對哪個有興趣再去網路 谷歌
F. 東北大學地質工程系
學校隸屬關系:教育部電話:024-23093000 83687693 83687702
學校所在地: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文化路3號巷11號 傳真:024-23906300 83672617
郵政編碼:110004 網址:http://www.neu.e.cn
東北大學始建於1923年,1928年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將軍兼任校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被迫遷移到北平、西安、四川等地。1949年在東北大學工學院、理學院的基礎上成立了沈陽工學院,1950年定名為東北工學院,隸屬於冶金工業部,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1993年復名為東北大學。為1996年首批進入國家重點建設的「211工程」的大學,1998年9月劃轉為教育部直屬高校,2000年被列入「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重點建設學校。2001年,教育部、遼寧省、沈陽市決定重點共建東北大學。
東北大學是以工為主,理工文經法藝體相結合的多學科性國家重點大學,設有15個學院、秦皇島分校、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和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該校是國務院首批批准有權授予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大學,現有本科招生專業49個,博士後流動站9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博士學位授予點29個,碩士學位授予點58個,工程碩士領域學位授予點11個。其中有國家級重點學科7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5個。
一、含地質類專業院系和專業設置
東北大學地質類人才的培養起始於1923年建校時的礦冶系,1950年東北工學院也設有地質系,但是因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等多種原因,經歷了多次停招後又復招本科生的艱難歷程,目前該校地質學科是遼寧省省級重點學科,設有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學位授予點、碩士學位授予點和工程碩士領域學位授予點及勘查技術與工程學士學位授予點。相關學科專業有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測繪工程、土木工程、環境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這些專業的本科生專業和研究生專業的設置和分布詳見表1。
表1 東北大學地質類專業及其相關學科設置及其分布表
續表
二、地質類教師隊伍現狀及隊伍建設
地質工程系現有地質專業教師19人,其中博士生導師3人,教授3人(15.8%),副教授9人(47.4%),講師7人(36.8%)。學歷結構為博士5人(27.3%),碩士12人(67.2%),還有在職博士生7人;年齡結構為≤35歲的3人(15.8%),36~45歲的13人(64.8%),>56歲的3人(15.8%),教授中≤45歲的2人(66.7%),>56歲的1人(33.3%),副教授中35~45歲的為8人(88.9%),>56歲的1人(11.1%)。
金成洙,1942年8月生,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中國黃金地質學會理事,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副會長,中國地質學會前寒武紀地質委員會委員,遼寧省黃金協會常務理事,遼寧省民族科學家協會理事長,《地質與資源》編委,地質工程系主任。長期在礦床成礦地球化學、成礦機理、成礦預測及資源勘查與生態地質地球化學評價領域有深入研究;在成礦物質來源、成礦物質活化遷移與富集規律、成礦預測及找礦模式、開發礦產資源引發的環境地質地球化學與生態效應評價等領域形成了自己的學術體系和特色,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獲得了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次,發表過120餘篇學術論文,培養了26名博士生和40餘名碩士生。
王恩德,1957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是中國黃金地質學會理事,中國冶金地質學會理事,遼寧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黃金地質》編委,現任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院長,是進入遼寧省「百千人才工程計劃」的青年科學家。主要研究方向為「資源探測技術與信息技術」、「礦物材料技術」和「資源環境微生物技術」等,在金屬礦床氧化帶微生物對硫化物的氧化-還原作用及成礦元素的次生富集領域有深入研究,提出了有意義的見解,在弓長嶺鐵礦和山東招遠金礦區深部資源探測研究方面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獲得省部級科學進步獎1次,出版《金屬礦床氧化帶微生物地球化學》等專著2部,發表過40多篇學術論文,培養了20多名博士生和15名碩士研究生。
鞏恩普,1958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是中國冶金地質學會副秘書長,遼寧省地質學會常務理事,教育部工科地質專業教學指導分會委員,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專家組成員,遼寧省化石鑒定委員會委員,現任藝術學院院長,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獲得者,進入遼寧省「百千人才工程計劃」的青年科學家。在古生代生物礁、遼西中生代古生物及沉積學和地史學領域有深入研究。在中國南方石炭紀造礁生物群落演化及礁體生長動力學、遼西中生代鳥類起源與演化等領域提出了有意義的見解,獲省部級科學進步獎2次,出版專著1部,發表30多篇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培養了5名博士生和10多名碩士研究生。
在地質工程系教師中,3人入選遼寧省「百千人才工程計劃」,3人被評選為遼寧省學術帶頭人,1人獲「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資助。全國學會理事以上5人,2名青年教師被列為校級骨幹教師培養計劃所培養的骨幹教師。
三、人才培養
東北大學面向21世紀,堅持把人才培養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不斷完善人才培養體系,調整專業結構,拓寬專業口徑,設置新的課程體系,更新課程內容,大力推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現代化,加強實踐教學,把學生培養成為基礎理論扎實、專業知識面寬廣、動手實踐基本技能強、具有創新精神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
東北大學地質工程系「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每年招本科生25~30名。本專業是1993年對資源勘查工程專業調整後設置的交叉復合型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培養有數學與自然科學基礎、工科技術基礎、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的理論知識扎實,地質科學基礎理論知識扎實,專業知識和技能寬,可從事適應土木、水電、交通、鐵路及礦山、資源勘查等領域的科研、設計、管理、施工及勘查的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近年來畢業生就業率為95%~100%。2003年畢業生供需比為1∶8以上。
地質工程系現有博士研究生43人,碩士研究生19人,工程碩士6人。「九五」以來畢業的博士生13人,碩士生25人。畢業生主要在高校,部分在科學院、研究所、設計院及政府機關工作。
目前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為1.5∶1。
四、辦學優勢與特色
東北大學地礦類專業較齊全,長期以來在教學和科研中,相互密切合作為冶金行業和其他部門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的科研人才和工程人才。
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依託於「礦產普查與勘探」博士點、博士後流動站和「地質工程」省級重點學科,還受「礦業工程」一級博士點、「采礦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和「土木工程」省級重點學科的支撐,師資力量較強,辦學環境優越。
由於歷史原因,本學科曾圍繞著冶金資源和貴金屬資源的勘查和開發形成了「找礦型」的特色,自「九五」起經過大力改造老專業、淡化專業的寬口徑的調整,優化課程體系、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和知識結構,強化外語和計算機知識,加強高新技術應用,逐步地把教學和科研的功能拓展轉化為適應面寬廣的「復合交叉型」,並在教學上實施了「1+2+1」的人才培養方案。
「1」是在第一年加強數學和自然科學基礎課等公共課的同時,適當地安排地球科學普通基礎課,為後續課程學習打好基礎,同時還使學生了解地球科學在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基礎性、先導性支撐和保證作用,將來所學專業知識在科學研究、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學生穩定專業思想和激發學習熱情。
「2」是第二、三學年寬口徑地安排工程基礎課和地質基礎課,為後續專業選修課的學習打好寬厚的基礎。
「1」是第四學年中學生的差異培養,根據學生自願和實際情況,雙向選擇專業選修課和「新知識課群」,再根據就業性質和考研方向自願選擇畢業實習和論文,完成結業學習及就業前的技能訓練。
該方案的實施取得了明顯效果,畢業生普遍提高了綜合素質,就業率達100%,考上地質、石油、環境、海洋、土木、地理信息、計算機技術等的研究生人數佔40%以上,並得到社會認可和歡迎。新生第一志願率達20%以上,錄取分數在600分以上的達50%,畢業生供需比達1∶8以上。
五、學科建設
東北大學地質學科自1962年起招收研究生,於1981年首批被批准為「礦產普查與勘探」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1986年獲准為博士學位授予點,1991年獲准為博士後流動站,2001年批准為遼寧省重點學科。
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奮斗,本學科形成了以冶金資源和黃金資源勘查和綜合評價勘查技術與工程為主要體系,並拓展到礦業環境地質、古生代古生物及古生態等領域的科研和培養多層次人才的特色。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貴金屬礦床成礦規律與深邊部找礦預測、應用地質地球化學、遼西古生代古生物群及古生態、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
今後將在繼續深化發展現有成果的同時,逐步拓展到其他學科交叉領域,使學科的總體水平提高到國內先進水平。
六、實驗室建設
在東北大學的科學園、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省級重點實驗室中,與地質工程系的教學和科研有聯系的有分析科學研究中心、分析測試中心、岩石失穩研究中心、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先進材料制備工程中心等,上述實驗室中備有地球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各種測試、分析的儀器和設備。地質工程系自備有大型顯微鏡實驗室、礦物包裹體實驗室、成岩成礦實驗室、微生物地質實驗室、珠寶實驗室、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研究室、多媒體教學實驗室及課堂實踐教學所需的礦物、岩石、礦床、古生物等實驗室,共有價值500多萬元的儀器設備。
七、「九五」以來科學研究簡況
地質工程系在「九五」以來,先後承擔「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學科點專項基金、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及橫向項目的科研課題20多項,累計科研經費200多萬元,研究成果共獲省部級科研進步獎11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5項,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
具有一定影響和取得經濟效益的成果有:①金屬礦床成礦規律及生產礦山深邊部成礦預測;②森林覆蓋區植物地球化學找礦與利用遙感信息技術提取金礦蝕變信息的理論和方法;③開發金礦引發的環境生態地質地球化學評價理論和方法;④金屬礦床氧化帶微生物地球化學;⑤中國南方古生代生物礁生長動力學。
八、合作與交流
東北大學先後同美、日、英、德、法、俄、韓等20多個國家及中國台灣、香港的81所大學、科研院所建立了學術交流關系,邀請了2000多名科學家和教授來校任教、講學和合作科學研究。地質工程系現與美國馬里蘭大學、阿巴拉契大學的地質系、日本京都大學資源工學教室、韓國漢城大學資源工學教室、朝鮮金策工業綜合大學地質系、台灣大學地質系建立了系際合作關系,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朝鮮、哈薩克、烏茲別克、巴基斯坦等國和中國台灣的學者曾來系講學和進行學術交流,先後接受美、俄、朝、剛果等國家的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共5名。向國外派出訪問學者、進行科技合作及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1人,同朝鮮金策工業綜合大學地質系合作研究了「鴨綠江兩岸前寒武紀地質與礦產對比」,與韓國漢城大學資源工學教室合作研究「遼寧半島與朝鮮半島南部資源對比與開發環境」,與台灣大學地質系合作研究「遼西中生代生物群及古生態」,在「九五」期間該系參加籌備和成功地召開了「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東北亞國土環境管理」、「多種語言信息處理技術」、「東北亞農業生態發展」等國際學術會議。
九、出版機構及出版社
東北大學出版社成立於1985年,至今出版圖書500餘種,其中40餘種獲得冶金部、遼寧省的優秀圖書獎。
東北大學目前主辦《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控制與決策》、《中國工程師》等多種學術期刊。《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被EI等國際著名檢索系統收錄,多次獲得全國優秀科技期刊和教育部、冶金部和遼寧省的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
(撰稿:金成洙)
G. 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的歷史沿革
1923年老東北大學成立,設理工科
1924年改為工科
1926年設立采冶學系
1932年停辦
1946年改稱礦冶工程學系
1949年改為沈陽工學院采礦學系、冶金學系
1950年,沈陽工學院改為東北工學院,焦作工學院采礦系、撫順礦專與鞍山工專的采礦系合並入東北工學院采礦系;
1952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礦山系的礦區開采專業、山東大學采礦系並入東北工學院采礦系;
1960年,礦山機電專業並入采礦系,將采礦系更名為礦山機械化與自動化工程系;
1962年,礦山機電專業分出,恢復采礦系;
1984年,選礦專業從采礦系分出,成立礦物工程系。
1993年東北大學復名,
1995年9月,采礦系和礦物系合並,成立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
1997年沈陽黃金學院並入東北大學,2001年其所屬礦山系、地質系、選冶系的相關專業劃入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
H. 遼寧科技學院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在哪個校區
Groups of asci form fruiting bodies. Ascomycetes
I. 遼寧科技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宿舍怎麼樣
宿舍大家都差不多,不要想這個問題,學校會處理好這個問題的,你要關心的問題是你要怎麼好好學習,去了科大不能丟科大人的臉。作為科大人,必須要謹記「博學明德經世致用」
J. 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是幾本院校
東大的錄取通知書比較怪,錄取院校會寫成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不知道一聽某某學院的還以為是二本或是三本。其實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是東北大學的一個學院,東北大學由若干學院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