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李冰要修築都江堰
我們成都平原能夠如此富饒,被人們稱為「天府」樂土,從根 本上說,是李冰創建都江堰的結果。所以《史記》說:「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懂,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太史公司馬遷在他《史記·河渠書》中記下這位創建都江堰 豐功偉跡的水利專家和地方官,但他只寫了「蜀守冰」,沒有寫他 姓什麼。這位水利專家的姓,是後來班固的《漢書》才補上的。班 固寫上李冰的名字不錯,因為我們在1974年在外江出土的東漢石刻李冰,衣襟上清晰刻有李冰的名字。
史書記載的李冰創建都江堰,「鑿離堆」就是在前山腳開一 個口子,就是寶瓶口和它下面那條內江河道。「壅江作柵」就是修 築金剛堤分水,開鑿那條引水河道。「穿二江於成都江之中」,就是開今天蒲柏橋靠太平街那條柏條河和走馬河。魚嘴引水經寶 瓶口,流入二江,以利漂送木竹、灌溉航運。這就是《史記》說的「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百姓食其利。」此外,李冰還在岷江右岸。都江堰渠首附近,又開了一條人工河道羊摩江,灌溉岷江河西廣大地區。此河經今玉堂鎮、中興鎮、民興鄉、徐渡鄉境內 進入崇慶縣,全長約60公里,故道大體在今天的沙黑河。
古書上沒有記載李冰生平,那是因為秦始皇搞坑儒焚書和 秦漢時戰爭的毀壞,檔案文書損壞太多的緣故。關於都江堰建造 時間古今歷史上雖有許多爭論,但大多數學者一致認為是在公元 前256年。
李冰是—個愛民的地方官,也是一個傑出的科技專家。他在四川任職期中,不僅創建了造福萬世的都江堰,還建了許多有益於民的工程。除了修建都江堰外,他還在成都市建了七座橋,修石犀溪,在祟慶縣修建文井江,在廣部鑿鹽井,在樂山三江江流處治理河道,在宜賓治理水道,在什邡縣疏通洛水河道,引水灌溉。他的功績,可以說是「澤被千秋」,萬古不朽,其科學價值和巨大的經濟效益,在人類史上至今仍是屈指可數的。
當然李冰治水功不只在他一人。除了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外,還有他的兒子李二郎。關於李二郎的歷史記載甚少,並 且眾說紛雲,有的講確有其人,有的講屬子虛烏有。《灌縣志》說「李二郎史佚其事,名字無證,性喜獵」,是認為確有其人其事的。宋代很有名的理學家朱熹在《朱子語》中說「溜口二郎乃是李冰 第二個兒子」,因此,宋貞宗「御刺李二郎神碑」。這樣一來他也 就正式成了李冰家族中的一員,成為輔佐其父成就大業的元勛 之一,干百年來也受到廣大人民的推祟、敬仰和頂禮膜拜。
中國有句名言:創業難,守業更難。創建都江堰的偉績豐功當屬李冰,但要永遠保持也確非一件易事。歷史上連降暴雨,發生特大洪災,決堤泛濫,淹沒農田,白浪滔天,沃野平原汪洋一片 的事常有發生。因此,歷代都把維修都江堰作為當時的一件大 事。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漢文帝時蜀郡守文翁,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唐貞觀年間孟州長史高儉,武則天時彭州長史劉易從,唐玄宗時章仇兼瓊,唐末四川節度使高駢,宋代趙不白,元朝的李秉彝、吉當普,明代的盧立羽、施千祥,清朝的王來通、強望泰、丁寶禎,民國時期的張沅等都為都江堰修固完善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成為都江堰的有功之臣而載入史冊名垂千古。
Ⅱ 為什麼要修建都江堰
為了防洪灌溉。都江堰是一個防洪、灌溉、航運綜合水利工程。李冰採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峽內用石塊砌成石埂,叫都江魚嘴,也叫分水魚嘴。魚嘴是一個分水的建築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為二。東邊的叫內江,供灌溉渠用水;西邊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在灌縣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築了離碓(同堆),離碓就是開鑿岩石後被隔開的石堆,夾在內外江之間。離碓的東側是內江的水口,稱寶瓶口,具有節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漲,都江魚嘴淹沒了,離碓就成為第二道分水處。
內江自寶瓶口以下進入密布於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統, 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 ,保證了大約300萬畝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 天府之國。都江堰的規劃、設計和施工都具有比較好的科學性和創造性。工程規劃相當完善,分水魚嘴和寶瓶口聯合運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Ⅲ 李冰為什麼要修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在今天的四川省灌縣附近,是一個把灌溉與防洪結合起來的綜合性大型水利工程。坐落在美麗富饒的成都平原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這一古老工程的設計者和興建的組織者,是我國戰國時期傑出的水利工程家李冰。
岷江發源於成都平原北部的岷山,沿江兩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縣附近,岷江進入一馬平川,水勢浩大,往往沖決堤岸,泛濫成災。從上游挾帶來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積在這里,抬高河床,加劇水患。特別是在灌縣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每年夏秋洪水季節,西邊往往江水泛濫,東邊卻常常發生旱災。因此,征服岷江,變水害為水利,便成為當時人們的迫切願望。
李冰大約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被任命為蜀守,他親眼看到水旱災害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聽到人民的強烈呼聲,感到要使國家富強,就必須解決人民的苦難,發展生產。為此,李冰決定治理岷江。到任不久,他就開始著手進行大規模的治水工作。
首先,李冰帶著他的兒子二郎,還請了幾位有經驗的老農,沿岷江兩岸考察,摸清了水情、地質等情況,聽取了群眾意見,制訂了治理岷江的規劃方案,吸收了前人治理岷江的經驗,決定在玉壘山開個大口子,引一股江水到東邊去,這樣可以西邊分洪、東邊澆地。然後採取中流築堰的辦法,在寶瓶口上游的岷江中心築一道分水堰,使江水流到這里便分成兩股,達到分洪的目的。
Ⅳ 都江堰水利工程有何意義
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2260年而不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成功的水利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陝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有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人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
李冰主持創建的都江堰,正確處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等主體工程的關系,使其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統工程,聯合發揮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具體地說,利用魚嘴分水堤從眠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動將眠江60%的水引入內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時,又自動將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內江。都江堰建於眠江彎道處,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層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層水流向凸岸,將洪水沖下來的沙石大部分從外江排走。進入內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頭岩的支引、寶瓶口的節制和"離堆"的頂托,將大部分沙石從飛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寶瓶口引水口和灌區幹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寶瓶口引水口控制進水量,既保證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過量洪水湧入內江灌區,造成災害。都江堰能自動調節進入灌區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成為天府糧倉。都江堰是成功運用自然彎道形成的流體引力,自動引水、泄洪、排沙的典範。建堰時,李冰還在江中埋石馬作淘灘標志,立"三石人"觀察水情消長,開創了中國古代水情測量的先例。歷代對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視,逐步完善了管理機構,建立了歲修、防洪等維護制度,積累和總結了"六字訣"、"三字經"、"八字格言"等寶貴的治水經驗,使古堰持續發展,相沿不廢。
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是巧奪天工、造福當代、惠澤未來的水利工程,是區域水利網路化的典範。後來的靈渠、它山堰、漁梁壩、戴村壩一批歷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記。其工程結構主要由渠首工程、附屬工程和灌渠系統工程組成。渠首工程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組成;附屬工程由百丈堤、人字溢洪堰組成;渠系工程主要由內江總乾渠、沙黑總乾渠、金馬河乾渠等組成。建國後,為解決都江堰工程維修期間的城市供水問題,又特別設計增建了工業引水暗渠。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奧妙之處,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大系統,形成無壩限量引水並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況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饉」,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解放後,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經濟內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適應了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
勤勞智慧的川西人民,在發展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事業的過程中,正確處理分水泄洪、引水灌溉、低堰排沙、運行維修等各種矛盾關系,緊緊依託自然條件、充分運用工程技術解決了各種問題,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治水經驗。「深淘灘、低作堰」六字訣,新、舊兩個版本的「三字經」,留下了系統、完整而又非常具體的治水經驗。認真學習研究和推廣都江堰經驗,對治理黃河、解決山東的水問題,加快水利網路化建設,發揮我省乃至全國自然地理優勢,優化生態環境仍然意義重大。
都江堰水利事業工程針對岷江與成都平原的懸江特點與矛盾,充分發揮水體自調、避高就下、彎道環流特性,「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正確處理懸江岷江與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統一在一大工程體系中,變水害為水利。具體講,以三維空間巧妙構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渠首「三大工程」,優化岷江特定區段的硬約束,形成不同流量條件下的主流走勢、環流力度,造成岷江不同流量條件下的內、外江不同的水沙分配比,克服川西自然地理劣勢,優化岷江和成都平原的關系,發展水利網路化,使其最有利於當地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其三維空間的關系是:平面布局是基礎、是前提;立面結構是在平面布局的基礎上歷經千載,反復優化逐步形成的。
兩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這樣偉大的科學成就,世界絕無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稱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1986年,國際灌排委員會秘書長弗朗傑姆,國際河流泥沙學術會的各國專家參觀都江堰後,對都江堰科學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給予高度評價。1 999年3月,聯合國人居中心官員參觀都江堰後,建議都江堰水利工程參評2000年聯合國"最佳水資源利用和處理獎"。
Ⅳ 都江堰水利工程有何意義
都江堰的水利工程走過兩千年的歷史
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2260年而不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成功的水利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陝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有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人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
李冰主持創建的都江堰,正確處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等主體工程的關系,使其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統工程,聯合發揮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具體地說,利用魚嘴分水堤從眠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動將眠江60%的水引入內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時,又自動將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內江。都江堰建於眠江彎道處,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層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層水流向凸岸,將洪水沖下來的沙石大部分從外江排走。進入內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頭岩的支引、寶瓶口的節制和"離堆"的頂托,將大部分沙石從飛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寶瓶口引水口和灌區幹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寶瓶口引水口控制進水量,既保證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過量洪水湧入內江灌區,造成災害。都江堰能自動調節進入灌區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成為天府糧倉。都江堰是成功運用自然彎道形成的流體引力,自動引水、泄洪、排沙的典範。建堰時,李冰還在江中埋石馬作淘灘標志,立"三石人"觀察水情消長,開創了中國古代水情測量的先例。歷代對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視,逐步完善了管理機構,建立了歲修、防洪等維護制度,積累和總結了"六字訣"、"三字經"、"八字格言"等寶貴的治水經驗,使古堰持續發展,相沿不廢。
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是巧奪天工、造福當代、惠澤未來的水利工程,是區域水利網路化的典範。後來的靈渠、它山堰、漁梁壩、戴村壩一批歷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記。其工程結構主要由渠首工程、附屬工程和灌渠系統工程組成。渠首工程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組成;附屬工程由百丈堤、人字溢洪堰組成;渠系工程主要由內江總乾渠、沙黑總乾渠、金馬河乾渠等組成。建國後,為解決都江堰工程維修期間的城市供水問題,又特別設計增建了工業引水暗渠。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奧妙之處,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大系統,形成無壩限量引水並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況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饉」,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解放後,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經濟內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適應了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
勤勞智慧的川西人民,在發展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事業的過程中,正確處理分水泄洪、引水灌溉、低堰排沙、運行維修等各種矛盾關系,緊緊依託自然條件、充分運用工程技術解決了各種問題,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治水經驗。「深淘灘、低作堰」六字訣,新、舊兩個版本的「三字經」,留下了系統、完整而又非常具體的治水經驗。認真學習研究和推廣都江堰經驗,對治理黃河、解決山東的水問題,加快水利網路化建設,發揮我省乃至全國自然地理優勢,優化生態環境仍然意義重大。
都江堰水利事業工程針對岷江與成都平原的懸江特點與矛盾,充分發揮水體自調、避高就下、彎道環流特性,「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正確處理懸江岷江與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統一在一大工程體系中,變水害為水利。具體講,以三維空間巧妙構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渠首「三大工程」,優化岷江特定區段的硬約束,形成不同流量條件下的主流走勢、環流力度,造成岷江不同流量條件下的內、外江不同的水沙分配比,克服川西自然地理劣勢,優化岷江和成都平原的關系,發展水利網路化,使其最有利於當地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其三維空間的關系是:平面布局是基礎、是前提;立面結構是在平面布局的基礎上歷經千載,反復優化逐步形成的。
兩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這樣偉大的科學成就,世界絕無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稱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1986年,國際灌排委員會秘書長弗朗傑姆,國際河流泥沙學術會的各國專家參觀都江堰後,對都江堰科學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給予高度評價。1 999年3月,聯合國人居中心官員參觀都江堰後,建議都江堰水利工程參評2000年聯合國"最佳水資源利用和處理獎"。
Ⅵ 都江堰聞名於世是因為都江堰水利工程,為什麼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為富饒的天府之國
你好樓主,我樂意為解答此題:因為:沙堰溢洪道又稱「泄洪道\」,具有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飛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 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Ⅶ 為什麼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四川都江堰古稱"湔堋"、"湔堰"、"金堤"、"都安大堰",到宋代才稱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岷江中游灌縣境內,岷江從上游高山峽谷進入平原,流速減慢,攜帶的大量沙石,隨即沉積下來,淤塞河道,時常泛濫成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