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程專業 > 商朝水利工程

商朝水利工程

發布時間:2021-08-17 05:31:02

⑴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是哪啊!

溝通江淮的邗[hán 含]溝
相傳早在商朝末年,我國即已鑿成一條規模可觀的運河,它的名字叫泰
伯瀆,是周太王的長子泰伯將王位繼承權讓給其弟季歷、避地到荊吳(太湖
流域)後穿鑿的。它位於今無錫市東南。
春秋時期,開鑿的運河漸多,有的為陳、蔡兩國所開,在今淮水上游;
有的為楚國所開,在湖北、安徽境內;有些為吳國所開,在太湖流域和長江、
淮河、黃河之間。吳國鑿的這批運河,無論對當時及後代,都有深遠的影響。
吳國首建於商末周初的泰伯,長期默默無聞。到春秋末年,闔閭、夫差
父子相繼為王,由於當時的太湖流域有了初步開發,又有伍子胥、孫武等人
的襄助,國力逐漸強大。它首先對南方地區的兩個鄰國越國、楚國發動戰爭。
為了在戰爭中便於運兵和運糧,公元前6 世紀末至公元前5 世紀初,在太湖
流域,利用自然河道的基礎,陸續鑿成三條運河。一條叫胥浦,北起太湖東
面,南到杭州灣。這是一條從對越戰爭的需要出發而穿鑿的運河。另一條叫
胥溪,位於太湖西面,是溝通太湖、長江間的運河,便於吳船向西進入楚地。
還有一條由吳(江蘇省蘇州市)北上,到今江陰西部與長江會合,便於吳船
經此騷擾長江下游的楚地。吳在大軍代楚以前,對楚採用聲東擊西的「疲楚」
戰術,這一戰術就是利用後兩條運河,或向西擾楚,或向北擾楚,使楚軍防
不勝防,疲於奔命。「疲於奔命」的典故即源於此。這些運河的穿鑿,不僅
促進了區域性的統一,而且還為後來的江南運河奠定了初步基礎。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 年),吳軍大敗楚師於柏舉(湖北麻城縣東
北)。12 年後,即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 年),它又敗越師於夫椒(太
湖西洞庭山)。經此兩戰後,楚國一蹶不振,越國也臣服於吳。吳王夫差認
為自己在長江流域的霸主地位已確立,決定用兵北方,以便強迫晉、齊、魯、
宋等黃河流域的諸侯俯首聽命。築邗城、穿邗溝,都從用兵北方的需要出發
而興建的工程。
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 年),「秋,吳城邗,溝通江淮。」(《左
傳·哀公九年》)邗,就是古揚州,在今揚州市西北郊蜀岡一帶,遺址周長
約九公里。這是揚州建城的開始。吳國築邗城,目的是在長江北岸建立進軍
北方的基地。鑿邗溝旨在便於運送軍隊和糧秣。據《水經注·淮水注》載,
這條邗溝從邗城西南引進江水,經過城東,再向北流,從陸陽、廣武兩湖(兩
湖分別位於今高郵縣東部和西部)中間穿過,北注樊梁湖(今高郵縣北境),
又折向東北,連續穿過博芝、射陽兩湖(兩湖位於興化、寶應間),再折向
西北,到末口(今淮安市東北)入淮。邗溝的線路比較曲折,所以如此,目
的在於利用當地的眾多湖泊,以便減輕施工的負擔。這是我國、也是世界有
確切穿鑿紀年的第一條大型運河,長約150 公里。

⑵ 各朝代農業(技術,工具,水利及工具)手工業(三大行業,各朝代的成就)商業(市,都會)

農業一,農業生產工具:
1,木石器:夏商西周使用木製的耒耜,石刀,蚌鐮等.
2,鐵農具:春秋出現,戰國推廣,西漢普遍使用,秦漢傳到嶺南,西域.
3,犁耕法:春秋出現牛耕,戰國推廣,西漢普遍使用耦犁,出現二牛一人犁耕法,唐發明曲轅犁.
4,灌溉排水工具:三國馬鈞發明翻車;唐朝出現筒車.
▲(東漢杜詩發明水排是手工業工具)
5,播種工具:西漢使用耬車
二,水利:
1,先秦:夏朝已經有原始水利;春秋時已經有邗溝;戰國有都江堰,鄭國渠.2,漢:西漢六輔渠,白渠,文帝,武帝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王景治理黃河.3,三國:魏在淮河流域興修許多水利工程,蜀維護都江堰;
4,五代十國:吳越修築錢塘江海塘;
5,唐朝:在黃河,長江流域開灌渠.
▲(秦的靈渠;隋,元的大運河以航運為主)

三,農作物:
母系氏族:半坡種植粟,菜,麻;河姆渡種植水稻.
商朝:黍,稷,麥,稻,桑,麻;西周包括了後世大部分作物.
秦漢:西域傳入葡萄,苜蓿,核桃,胡蘿卜等.
南朝:小麥種植開始推廣,水稻栽培技術提高.
唐朝:吐蕃種植青稞,小麥,蕎麥,豌豆,蔬菜種子傳入西藏.
北宋:粟,麥,黍,豆從淮北傳到江南,兩廣;越南傳入占城稻從福建推廣到江浙和淮河流域;茶樹在福建和長江中下游廣植
南宋:太湖流域盛產稻米;棉花種植從閩粵擴展到江淮.
明朝:江南雙季稻,嶺南三季稻;玉米,甘薯,馬鈴薯,煙草傳入我國;桑 ,麻,棉廣泛種植,棉布成為人民主要衣料.

四,畜牧業:
母系氏族:半坡:豬,狗,牛,羊,雞;河姆渡:豬,狗,水牛.
商朝:豬,狗,牛,羊,馬
北魏:《齊民要術》介紹禽,畜和魚類飼養.
唐朝:吐蕃飼養氂牛,馬,豬,獨峰駝;靺鞨放牧豬群
五,耕地,糧食,人口
隋唐:大量墾荒,糧食布帛增多,人口增長,唐玄宗時是太宗時的近3倍.
清初100多年裡,耕地增40%以上,人口高速增手工業:①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江浙一帶和四川絲織業生產發達;②棉紡織業於南宋後期迅速興起,浙江出土一條南宋時棉毯,細密厚軟,工藝水平相當高。③制瓷業:定窯、鈞窯、歌窯等久負盛名。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出產的瓷器質地細膩,色澤瑩潤,後來發展為著名的瓷都,直到現在我們還喜歡用景德鎮的瓷器。④宋朝時我國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進的國家。這一時期,我國的造船業多集中在東南沿海,規模宏大,廣州、泉州、明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

⑶ 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戰國、西漢、東漢、隋朝、唐朝 、北宋、南宋、明朝、周 如:夏朝:出現青銅器

商朝:甲骨文發展的高峰期;
西周:禮樂文化確立(傳說由周公制定,作品有「三禮」);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儒家孔子、孟子,作品《孟子》、《春秋》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西漢:儒家獲得獨尊(標志性人物董仲舒,著作《春秋繁露》);
東漢:讖緯神學盛行(作品是與經書相對的緯書);
魏晉南北朝:玄學勃興(何晏、王弼、郭象等代表人物,作品有《莊子注》、《道德經注》);
隋朝:開創科舉制。(隋文帝、隋煬帝隋文帝時期開始用考試來選拔官員,是中國科舉制的最早雛形,隋煬帝時期設進士科標志科舉正式誕生。)
唐朝:詩歌大繁榮(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宋代:理學萌芽並盛行(代表人物有周敦頤、二程、朱熹等人,理學著作有《通書》、《二程全書》、《四書集注》、《伊洛淵源錄》);
明代:心學大行其道(王陽明,著作《傳習錄》,小說風行(三國、西遊、水滸);
清代:朴學興起(代表人物戴震、惠棟、王念孫、閻若璩、顏元等人,著作有《孟子字義疏證》、《廣雅疏證》、《尚書古文疏證》等)。

⑷ 商朝官職

商朝的國家政體是以商王為核心的家族制度,輔之以其他聯盟部族、臣服部族首領等。這個政體的中堅分子是商王的親族。在這個時期,國家事務與商王的私人事務是難以嚴格區分的。商朝的官僚體系大致可以分為所謂的內廷官和外廷官,而這些官員都是中央官員(當然,處理商王私人領地事務的宰也可以視為地方官員)。商朝施行分封制度,地方由諸侯統治,諸侯內部的官吏設置等,目前發現的甲骨文中還沒有這方面的記錄。

商王的內廷官,主要有宰、臣兩類。這些官員主要處理商王的私人事務,包括其私人領地、以及王官內部的管理等。宰的地位非常高,特定的情況下作為商王的代表直接處理政務。《史記·殷本紀》記載,殷高宗武丁,「三年不言,政事決於冢宰」。臣的種類很多,有負責農耕的、有負責內廷供奉的、有負責祭祀的、有負責警衛的、也有管理商王私人軍隊的。臣的級別也很不相同,有些是商王的親族、有些是來自臣服的部族、甚至有些屬於奴隸的身份。不過,作為臣的奴隸很多成為顯赫的大臣,如商湯時的伊尹,武丁時的傅說,都從奴隸晉升為宰相。

外廷官即處理國家事務的官員,以尹為長,另有卜,作冊,亞服等各種名目。尹相當於後世的宰相,其中最著名的是伊尹。伊尹,姓伊名摯,尹是官名。伊摯曾「為有莘氏媵臣(陪嫁的奴隸)」,得到商湯的賞識,「湯舉任以國政」。《史記·殷本紀》記載,商湯死後,繼承王位的外丙、仲壬相繼死去。伊尹立湯的嫡長孫太甲為王。太甲即位後,違背商湯所立的法度,暴虐無道,於是伊尹把他放逐於桐(河南虞城東北),由伊尹代王施政。三年以後,太甲認識了自己的過錯並有所悔改,伊尹才把他迎接回來並「授之政」。伊尹的兒子伊陟,也身居高官,「帝太戊立伊陟為相」。

卜、作冊都是宗教官員,相當於羅馬時代的祭司,但是地位遠不如羅馬祭司來得高。其中卜作為大祭司,權力比較大,作冊的職務與後世的史相當,是負責記錄的官吏。亞服是武官,統帥軍隊,有亞,多亞,大亞之分,但是具體職務與等級區別不詳。商朝的武官還有射(統帥弓箭手)、犬(負責商王的田獵)、戍(要地駐屯軍長官)等其他稱號。

商朝的地方諸侯有侯、伯、男、甸不同的稱號。侯、伯是較大的諸侯,男、甸較小或較遠。與後世不同的是,商朝保留了前代母系社會的一些特點,女性也可以被封為諸侯並統帥軍隊。甲骨文中就有「辛巳卜,貞登婦好三千,登旅萬,呼伐□」說在辛巳這一天卜問,以命令婦好這個人統帥一萬多人的軍隊去討伐某某地方。這里的婦好,就是商王武丁的妻子。

夏商時期

夏商時期國家規模比較小,機構也簡單,沒有明確的職務分工。

在這個時期,國家的君主稱為「後」或「王」。在王以下權力最大的是「史」,也稱為「巫」。他們是上帝與人間的溝通者,上帝的旨意由他們傳達給君主,再由君主來執行。甲骨文中很多都是進行這種行為的紀錄。

夏朝的職官如羲和(主管歷法)、大理(主管訴訟)等都是由巫史擔任的。巫史的職務一般是世襲的。此外,王的親屬子女也經常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但是大都沒有明確的職務名稱。

商朝開始有成型的朝廷和百官,與王一起構成完整的國家政權。商朝的官職大致以宗教官員為主。周啟商制,形成了完整的官職制度。從《周禮》可知有輔佐周王進行統治的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以及位於三公下的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六卿。在周朝,宗教官員的權力和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在六卿之外,設有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官來分理庶務。

商朝和周朝都施行世卿世祿制度(又稱世卿制度),就是說從王開始,諸侯以及各級官吏都是世襲的,這與西方中世紀的情形是一樣的。

這一時期的國君還有一些管理家務的奴僕,稱為臣、宰等。他們本來是一些奴隸,由於得到君主的寵信,有時也參與一些政事。

⑸ 夏朝到清朝的歷史,包括每個皇帝的上位歷史。

二、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
1、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表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通過推舉選出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2、約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時盤庚遷都至殷並使統治穩定下來。
3、商朝製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銅器中的精品。
4、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發兵滅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的分封制中,統治者把新征服的土地和居民分封給功臣、王族和一些舊貴族的後代,建立封國,封國的國君稱為諸侯,國王自稱天子。
三、春秋戰國(東周)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結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是齊國的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使國家日益強大。最後一個霸主是越王勾踐。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有齊、楚、秦、燕、趙、魏、韓,史稱「戰國七雄」(各主要諸侯國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東齊、上中下是趙魏韓)。趙、魏、韓是由春秋時期的晉國分裂而來的。
4、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實行商鞅變法,戰國時,地處最西邊的諸侯是秦國。
5、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形成於西周。最早出現鐵農具的時期是春秋時期
6、戰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變成「水汗從人,不知飢饉」,有「天府之國」美稱。
7、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漢字源於甲骨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稱鍾鼎文。雕塑藝術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於商朝。
8、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經》里;莊子是戰國時道家學派的繼承人物。
9、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詩經》,編訂了《春秋》,其言行記載在《論語》中;戰國時期的孟子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物,他們主張實行「仁政」,認為「民為貴,君為輕」,反對連年不斷的兼並戰爭。
10、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子,他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權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現實需要進行改革,以法治國。
12、孫武是春秋晚期齊國傑出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一書;戰國時傑出的軍事家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13、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對社會變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四、秦漢時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滅亡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割據局面。
2、秦朝規定全國規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圓形方孔錢。秦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寧。
3、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在大澤鄉爆發,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
4、公元前202年,劉邦(漢高祖)建立西漢,定都長安。
5、西漢初年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文帝與景帝兩代,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減輕刑罰,提倡節儉,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發展迅速,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休養生息的政策實行,促進了西漢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6、漢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促成大一統局面的出現。
7、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著名學者是西漢時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定都於洛陽。劉秀在位時,政局漸趨穩定,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國力日益強盛,史稱為「光武中興」。
9、西漢時的播種工具是耬車;東漢時出現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車;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內冶鐵,比歐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領冒頓單於在蒙古草原建立統一的奴隸制軍事政權,第一次實現了對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統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漢時期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12、西漢時期漢元帝把王嬙(王昭君)出塞嫁給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從而密切了漢匈關系。
13、西漢武帝時期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標志,成為當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經營了30年,幫助西域各族擺脫了匈奴的奴役,恢復和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
14、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出發往西,經甘肅的河西走廊及當今的新疆地區,遠達中亞,南亞,西亞,以至地中海東岸各國和南歐、北非等地。開辟絲綢之路功勞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張騫。
15、成書於西漢的《周髀算經》和東漢的《九章算術》是著名的數學著作,對世界古代數學的發展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6、東漢時期著名的醫學家有張仲景和華佗,張仲景寫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被後代奉為醫學經典,張仲景被尊稱為「醫聖」。華佗創制麻醉劑「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術的醫生,被後世尊稱為外科鼻祖,他還編成鍛煉身體的「五禽戲」。
17、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張衡發明了能測量地震的地動儀。
18、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道教是東漢時期興起於我國本土的宗教。
19、西漢傑出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是一部不朽的史學名著,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3000多年歷史,《史記》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0、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是我國古代藝術珍品。秦始皇陵兵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是秦漢時期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
五、三國兩晉南北朝
1、曹操以少勝多為其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戰役是官渡之戰。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同孫權、劉備的聯軍在赤壁決戰,大敗而歸,史稱赤壁之戰,而此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220年,曹丕建立魏國,定都在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國,史稱蜀漢;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熟記三國鼎立形勢圖中魏、蜀、吳三國的位置和都城)
3、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
5、230年,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夷洲和大陸的聯系。
6、265年,司馬炎建立西晉,定都洛陽;280年,西晉統一全國,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局面;316年,匈奴首領劉淵率兵攻入洛陽,西晉滅亡。
7、公元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383年,前秦苻堅率大軍南下進攻東晉,在淝水之戰中,東晉軍隊以少勝多,擊敗前秦軍隊。
8、南朝的四個政權依次是宋、齊、梁、東,都城均在建康。
9、南朝時,揚州、荊州是江南生產絲織品最多的地方,涌現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業城市,番禺(今廣州)成為海外貿易中心,
10、東漢、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南遷,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吳國境內絕大多數山越人從山區遷到平原,和漢族人民一道開發江南。農業有所發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主要的少數民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5個)
11、北朝的五個政權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12、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王朝均建都於洛陽。
13、南朝時期,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祖沖之是世界上最先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數的科學家,比歐洲早1100年。他的著作是《綴術》
14、南北朝時期,我國古代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他著有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內容最完整的農書。
15、北魏時期,我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的酈道元,他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經注》。
16、漢字書法從東漢起逐漸成為一種專門藝術:曹魏時鍾繇創立了楷書;東晉的王羲之,被尊為「書聖」,他的代表作是《蘭亭序》,此書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17、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名人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18、石窟藝術是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南北朝時期石窟藝術中成就最高的是雲崗石窟和龍門石窟。

一、隋唐
1、581年,楊堅(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長安;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隋文帝實行了改革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制。
2、隋朝開鑿的大運河分為三點四段即以洛陽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餘杭,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隋、元兩朝大運河的南北起點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陽為中心,元朝南糧北運比隋朝更有優勢的理由:新開了兩段運河,運河從杭州直達北京(大都),還開辟了暢通的海道。
3、618年,李淵(唐高祖)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隋朝時李春主持修趙州橋,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石拱橋。
4、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出現「貞觀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時,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29年)。
6、曲轅犁和筒車的出現,表明唐朝農業生產工具有了很大改進。史書記載:「水激輪轉,眾筒兜水,次第下傾於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這種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現於唐朝。
7、唐朝疆域,東到大海,西達鹹海,東北至外興安嶺以北和庫頁島,南及南海。
8、唐太宗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擁護被北方各族稱為「天可汗」。
9、回紇是維吾爾族的祖先,六詔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護送文成公主入藏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成親。他們為促進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拉薩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時,把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進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關系。
11、中日交往歷史悠久,早在漢朝時就有往來。唐朝時,中日往來頻繁,日本先後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學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呂;唐朝時期東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響的是鑒真和尚(他6次東渡日本,最後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遊天竺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3、755年,唐朝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叛亂,後來,其部將史思明繼續進行叛亂,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亂,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危害:使北方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14、隋唐時期,最傑出的醫葯學家是孫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對我國的醫葯學發展影響巨大。後人尊稱孫思邈為「葯王」。
15、唐朝最著名的詩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稱為「詩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難》和《望廬山瀑布》等;杜甫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別》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長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有柳公權、顏真卿;著名的畫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閻立本、吳道子,其中的吳道子被後人尊為「畫聖」,代表作為《天王送子圖》
17、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剛經》;在隋唐時期開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藝術的典型代表。
二、五代、遼、宋、夏、金等政權
1、唐朝滅亡後的50多年裡,中原地區先後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總稱五代。
2、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宋太祖)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定都開封。
3、916年,契丹國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在上京稱帝,建立契丹國後,契丹改國號為遼;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我國西北地區由黨項族建立並定都興慶的政權);
4、1115,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定都會寧。1127年,金滅亡北宋;1127年,趙構建立南宋,定都臨安。
5、訂立「澶淵之盟」的雙方是遼與宋
6、南宋的抗金名將有岳飛和韓世忠等,岳飛於1140年在郾城之戰中大敗金兵。
7、北宋時發明了插秧農具「秧馬」;還出現了牛轉翻車;政府把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廣到北方一些地方。南宋時,農業生產技術進步,太湖流域一帶的水稻產量很高,當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8、北宋的開封和南宋的臨安都有夜市、曉市,還出現了娛樂場所「瓦肆(瓦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三、元期
1、1206年,蒙古貴族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政權。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為政治中心、聞名世界的商業中心);
2、我國古代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第一個全國統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個是清朝。
3、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設宣政院管轄吐蕃(西藏地區),使西藏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域。(圖)
4、元朝還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最早將台灣納入其行政管轄范圍,表明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元朝時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中國生活了十多年,並經常巡視各省或出使外國,元朝對外貿易的最大港口是泉州。
6、火葯用於製造武器,始於唐朝末年;司南製成於戰國時期,指南針製成於唐朝,開始用於航海事業。
7、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了我國古代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8、詞是一種新的詩歌形式,興起了晚唐。宋朝時,詞的創作達到高峰,出現了許多著名詞人和詞作。北宋著名詞人蘇軾的名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宋朝著名的女詞人是李清照,南宋詞人辛棄疾,他的代表作是《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
9、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美術史上的傑作;元朝著名的書畫家是趙孟頫,其名畫有《秋郊飲馬圖》等。
四、明朝和清朝
1、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從應天府遷到北京。
2、明朝建立後,明太祖變更統治機構,加強君權,設立了最具特色的廠衛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和西廠。另外,明朝科舉考試內容限於四書五經,文體嚴格限於八股文。
4、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明朝中後期的商品經濟有較大的發展。明朝後期,白銀成為流通的貨幣。
6、1405—1433年,鄭和率船隊先後7次下西洋,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意義: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我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比歐洲航海家哥倫布遠航美洲、達•伽馬遠航印度早半個多世紀,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
7、16世紀中期,倭寇入侵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明朝的戚繼光抗倭功勛卓著;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台灣,他們都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民族英雄。
8、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
9、1684年,清朝設立台灣府,屬福建省管轄。
10、1636年,皇太極(清太宗)在盛京稱帝,把女真族改為滿洲,改國號為清,清軍加緊對明朝的進攻,大軍直抵山海關,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投降清軍,引清軍入關;1644年,清軍入關,佔領北京,順治帝遷都北京,京師(今北京)成為清朝的都城,不久,實現了對全國的統治。
11、康熙帝兩次命令清軍圍攻雅克薩,沉重打擊了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我國領土,《尼布楚條約》是中俄第一個邊界條約。
12、順治帝封達賴五世為「達賴喇嘛」,後來康熙帝封班禪五世為「班禪額爾德尼」,雍正帝設立駐藏大臣;「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駐藏大臣三者地位平等;乾隆時建立金瓶掣簽,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14、清朝前期,我國的疆域西抵蔥嶺和巴爾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唐努鳥梁海地區,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亞,東到太平洋(包括庫頁鳥),南達南沙群島,是亞洲東部最大的國家。
14、清朝雍正皇帝時,設立軍機處,直接聽命於皇帝,負責處理軍國大事,嚴厲壓制反清思想,嚴密控制知識分子,大興文字獄,推行文化專制主義統治。
15、乾隆年間,大、小和卓兄弟發動叛亂,乾隆帝派兵平叛。
16、清明初年對外貿易政策是採取閉關政策。「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時期。
17、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
18、李時珍是明朝傑出的醫葯學家,他用畢生精力,寫成了葯物學巨著《本草綱目》,該著作被西方國家稱為「東方醫學巨典」。
19、宋應星是明末清初傑出的科學家,他編寫了《天工開物》,該書被譯成多國文字,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20、明代三部最優秀的小說是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施耐庵寫的《水滸傳》,吳承恩寫的《西遊記》。
21、清代著名小說有曹雪芹的《紅樓夢》,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中國近、現代史部分 1840年至1949年)
1840年至1919年為舊民主主義時期;1919年至1949年新民主主義時期
1、派林則徐到廣州禁煙的清朝皇帝是道光帝。1839年6月,林則徐下令在虎門銷毀鴉片,這次運動的意義是:虎門銷煙是中國禁煙斗爭的重大勝利,它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氣焰,表明了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尊嚴的決心。
2、鴉片戰爭爆發於1840年,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鴉片戰爭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危害性)。
3、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1856-1860),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860年);割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是俄國;太平軍抗擊了美國人華爾的洋槍隊。
4、1878年,左宗棠收復新疆。清政府設置伊犁將軍,統轄整個新疆的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統治;1884年,清政府設立新疆行省,任命劉錦棠為第一任巡撫。
5、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戰爭中在黃海戰役中犧牲的致遠艦管帶是鄧世昌。使中國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危害性)。
6、1900年,八國聯軍英、俄、日、法、德、美、意、奧侵略中國,於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危害性)
7、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以自強(前期)為目標,創辦軍事企業,著名的有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70年代又以求富(後期)為目標創辦民用企業,著名的有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還有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廠,這些企業具有資產階級性質。
8、洋務派的代表人物:奕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9、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稱戊戌變法,在變法中只有湖南督撫陳寶箴支持變法,揭開維新變法運動序幕的事件是「公車上書」;代表人物有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即戊戌政變),囚禁了光緒帝,這次變法只維持了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10、1894年,孫中山成立革命團體興中會,提出了振興中華口號,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1905年在孫中山、黃興的推動下,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它的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孫中山領導民主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中國同盟會的性質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1912年宋教仁把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1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這一年是農歷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為辛亥革命,領導者孫中山。
12、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春,又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1912年4月,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正式解職,臨時政府遷到北京;1915年,在護國運動中,孫中山在日本發表《討袁宣言》;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舉起護法運動的旗幟,反對段祺瑞。
13、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張鐵路,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的第一條鐵路干線。魏源是鴉片戰爭時期的思想家,他編成《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嚴復是中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他譯述的《天演論》,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興辦的最早國立大學,是今北京大學的前身,1905年,清政府制訂新學制,普遍興辦學校,宣布廢除科舉制。
14、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等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發起了一場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兩大旗幟;李大釗是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
15、由於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於1919年爆發五四運動,地點首先在北京,主力是學生;6月3日,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到上海,運動的主力是無產階級。五四運動要求懲辦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中方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16、1921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一大通過了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專制,實現共產主義的綱領,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大會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黨成立後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會領導工人運動。
17、1924年,中國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確立了新三民主義(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改組後的國民黨成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實現。中共三大制訂了國共合作的方針。
18、1924年,中國國民黨在蘇聯的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建立了黃埔軍校,周恩來任軍校政治部主任。
19、為打倒帝國主義侵華勢力,推翻封建軍閥的統治,把國民革命推向全國。1926年,開始北伐,北伐的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北伐的主要戰場是湖南、湖北,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
問答
1、中英《南京條約》簽定的時間及其附件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危害?時間:1842年;內容: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應交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附件的內容:英國獲得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租地建房,永久居住的特權。危害: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變為了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最主要的矛盾。中國人民開始了既反對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又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斗爭,中國革命進入舊民主主義時期,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3、洋務運動的歷史意義: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創辦了近代企業,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對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它啟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但它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制度,成效不大,沒有使中國富起來。
4、中日《馬關條約》簽訂的時間、內容、危害。時間:1895年。內容: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白銀2億兩;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4個通商口岸;日本人可在通商岸設立工廠。危害: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5、戊戌變法的時間、領導者、性質、意義。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戊戌變法,既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政治變革,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它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它的失敗表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
6、《辛丑條約》簽訂的時間、內容、危害。1901年簽訂;內容:中國向各國賠白銀4.5億兩,拆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不許中國人居住,由各國派兵保護,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危害:使清政府置於列強的控制之下,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7、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不僅推翻了清朝的統治,也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旗幟在中國上空飄揚,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

⑹ 水利工程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試著總結一下,從原始社會末期到兩漢以來的水利工程,並標明時間。

周、秦、兩漢運河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黃河、淮水、長江、珠江等主要大河,都是西東流
向,東西水上交通比較便利。但南北水運困難,這就要求人們穿鑿一些南北
走向的運河。
上述主要江河的幹流,雖然都是西東走向,不過它們也有不少南北流向
的支流。而且不同大河的支流往往相距不遠,如黃河支流與淮水支流,淮水
支流與長江支流,長江支流與珠江支流等。再加上這些大河流的中下游,土
地平坦,湖泊眾多,稍作改造和連綴,便可形成人工河道。因而我國的運河
多以南北走向為主,並且很早便已出現。
1 溝通江淮的邪[讀 含]溝
相傳早在商朝末年,我國即已鑿成一條規模可觀的運河,它的名字叫泰
伯瀆,是周太王的長子泰伯將王位繼承權讓給其弟季歷、避地到荊吳(太湖
流域)後穿鑿的。它位於今無錫市東南。
春秋時期,開鑿的運河漸多,有的為陳、蔡兩國所開,在今淮水上游;
有的為楚國所開,在湖北、安徽境內;有些為吳國所開,在太湖流域和長江、
淮河、黃河之間。吳國鑿的這批運河,無論對當時及後代,都有深遠的影響。
吳國首建於商末周初的泰伯,長期默默無聞。到春秋末年,闔閭、夫差
父子相繼為王,由於當時的太湖流域有了初步開發,又有伍子胥、孫武等人
的襄助,國力逐漸強大。它首先對南方地區的兩個鄰國越國、楚國發動戰爭。
為了在戰爭中便於運兵和運糧,公元前6 世紀末至公元前5 世紀初,在太湖
流域,利用自然河道的基礎,陸續鑿成三條運河。一條叫胥浦,北起太湖東
面,南到杭州灣。這是一條從對越戰爭的需要出發而穿鑿的運河。另一條叫
胥溪,位於太湖西面,是溝通太湖、長江間的運河,便於吳船向西進入楚地。
還有一條由吳(江蘇省蘇州市)北上,到今江陰西部與長江會合,便於吳船
經此騷擾長江下游的楚地。吳在大軍代楚以前,對楚採用聲東擊西的「疲楚」
戰術,這一戰術就是利用後兩條運河,或向西擾楚,或向北擾楚,使楚軍防
不勝防,疲於奔命。「疲於奔命」的典故即源於此。這些運河的穿鑿,不僅
促進了區域性的統一,而且還為後來的江南運河奠定了初步基礎。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 年),吳軍大敗楚師於柏舉(湖北麻城縣東
北)。12 年後,即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 年),它又敗越師於夫椒(太
湖西洞庭山)。經此兩戰後,楚國一蹶不振,越國也臣服於吳。吳王夫差認
為自己在長江流域的霸主地位已確立,決定用兵北方,以便強迫晉、齊、魯、
宋等黃河流域的諸侯俯首聽命。築邗城、穿邗溝,都從用兵北方的需要出發
而興建的工程。
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 年),「秋,吳城邗,溝通江淮。」(《左
傳·哀公九年》)邗,就是古揚州,在今揚州市西北郊蜀岡一帶,遺址周長
約九公里。這是揚州建城的開始。吳國築邗城,目的是在長江北岸建立進軍
北方的基地。鑿邗溝旨在便於運送軍隊和糧秣。據《水經注·淮水注》載,
這條邗溝從邗城西南引進江水,經過城東,再向北流,從陸陽、廣武兩湖(兩
湖分別位於今高郵縣東部和西部)中間穿過,北注樊梁湖(今高郵縣北境),
又折向東北,連續穿過博芝、射陽兩湖(兩湖位於興化、寶應間),再折向
西北,到末口(今淮安市東北)入淮。邗溝的線路比較曲折,所以如此,目
的在於利用當地的眾多湖泊,以便減輕施工的負擔。這是我國、也是世界有
確切穿鑿紀年的第一條大型運河,長約150 公里。
鑿邗溝後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84 年,吳師與齊師大戰於艾陵(今山東
泰安南)。齊師幾乎全軍覆滅,主將國書及其以下五大夫,或者戰死,或者
被俘,損失革車800 乘1。打敗齊師後,吳准備再開一條運河,以便進軍中原,
以軍事力量為後盾,迫使當時北方諸侯首領晉國就範。這條運河就是荷水。
黃、淮之間的東部,有兩條較大的自然河道,一條是濟水,是黃河的汊
道,首起滎陽,向東流經荷澤(今山東定陶東北,已淤)、大野澤(又名巨
野澤,今巨野縣北,已淤),折向東北,注於渤海。一條是泗水,發源於魯
中山地,西南流入淮水。泗、濟兩水相距不遠,只要在它們中間開一條不長
的運河,吳國的軍隊便可以從淮水北溯泗水,再通過運河,循濟水直達中原
腹地。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 年),夫差在泗、濟之間鑿出一條運河,
它東起湖陵(今山東魚台縣北),西到與濟水相連的荷澤。因其水源來自荷
澤,故稱荷水。
當年夏天,夫差率領吳國大軍到達黃池一帶(今河南封丘縣西南),召
集北方諸侯舉行歷史上著名的黃池盟會。晉國自晉文公以後100 多年中,一
直是北方諸侯的首領,不肯輕易放棄這一特殊地位。因此,在這次盟會上,
誰當盟主,執牛耳以盟諸侯①,吳、晉雙方各不相讓。正當兩軍劍拔弩張時,
吳王接到空虛的吳都被越軍攻破的消息,只好向晉讓步,匆忙帶兵南歸。
邗溝和荷水都是夫差從政治、軍事需要出發而穿鑿的,工程比較粗糙,
邗溝的河道也較曲折,航運受到一定影響。但它們畢竟溝通了江、淮、泗、
濟諸水,對加強長江、淮河、黃河三大流域的經濟、政治、文化聯系,都有
重要作用。
2都江堰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鎮,是中國建設於古代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通常認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於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原水運樞紐鴻溝
從公元前475 年到公元前221 年,是我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戰國初,
魏國最早進行變法,魏文侯在位時(公元前445—前396 年)在李悝[讀虧]、
吳起、西門豹等人協助下,對經濟和政治進行改革,軍事力量曾盛極一時。
戰國中期,魏惠王仍然雄心勃勃,力圖稱霸中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先在
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 年),將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東遷大梁
(今河南開封市)。繼而又以大梁為中心,在黃、淮之間,大興水利,形成
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水運樞紐。
鴻溝是溝通黃、淮兩大水系的水運樞紐。這一工程經過兩次大規模施
工,才告完成。它開工於公元前360 年,即遷都大梁的第二年。當時主要的
工程是從黃河的汊道濟水引黃河水南下,注於大梁西面的圃田澤(已淤),
再從圃田澤引水到大梁。當時圃田澤是一個很大的湖泊,周圍300 里,它既
可作為計劃中鴻溝航道的水櫃,以調劑鴻溝的水量;又可使水中的大量泥沙
沉澱於此,以減輕下游運道的淤塞。
又過了20 多年,即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 年),魏國對它又作
大規模的擴展,將原來的大溝向東延伸,經大梁北郭到城東,再折而南下,
至今河南沈丘東北,與淮水重要支流潁水會合。這條人工河道,史稱鴻溝。
鴻溝從大梁南下時,一路上又溝通了淮河的另一批支流,如丹水(汴河上
游)、睢水(已淤)、 [讀豁]水(今澮水)等。
魏國境內,本來可通航的河道較少,黃河多沙,只有部分河段可以行舟,
丹水、睢水、 水、潁水等,流短水少,也很少舟楫之利,內河航運並不發
達。鴻溝鑿成後,引來了豐富的黃河水,不僅鴻溝本身成為航運樞紐,而且
丹水、睢水、 水、潁水等也因為補充了水量,航道比較暢通了,內河航運
有很大的發展。魏襄王七年(公元前312 年),越國對魏國表示友好,贈送
一批魏國需要的物資,其中除500 萬支箭桿外,還有300 艘船隻。贈箭、贈
船,分別反映當時魏國在戰爭和航運兩方面,對這些物資的需要都在增加。
鴻溝水系不僅改善了魏國的水上交通,由於這些水道還可灌溉農田,因而它
也促進了魏國農業的發展。史念海先生在其所著《河山集》中,認為鴻溝和
丹水、睢水、 水、潁水等流域,是戰國後期我國最主要的產糧區之一。
自春秋以來,由於邗溝和荷水兩條運河的穿鑿,江、淮與河、濟之間,
已有水道可通,南北水上交通有所改善。但是對於經濟、政治、文化比較發
達的中原來說,這條水道的位置,畢竟有些偏東,與南方各地交往,未免過
於繞遠。而且因為它是當時南北之間的唯一水道,也不能滿足通航需要。鴻
溝鑿成後,中原地區可以通過鴻溝本身及丹、睢、 、潁等水徑直入淮,與
南方吳、楚等地的水上交通,遠比以前方便了。鴻溝的穿鑿,中原地區對其
他各地的水上交通也有所改進。它可以循濟、丹等水,東通衛、宋和齊、魯;
還可利用黃河,北通趙、燕,西連韓、秦。
穿鑿鴻溝以前,黃河中下游和淮水流域,已經形成一批城市。它們中的
大部分是政治性的都城,如洛邑(東周都城,今河南洛陽)、大梁(魏都)、
陽翟(韓都,今河南禹縣)、帝丘(衛都,今河南濮陽西南)等。商業性城
市較少,宋國的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因為地處荷水、濟水交點,交通方便,
才發展成為「天下之會」的商業中心。鴻溝水利系統形成後,由於河、淮之
間航運和農業的發展,使上述這些都城的商業迅速繁榮起來。如帝丘繁榮到
可與「天下之會」的陶相比,並稱「衛陶」。洛陽和陽翟也成為戰國後期非
常活躍的商業城市,當時著名的大商人白圭和呂不韋,便分別為上述兩地
人。因有鴻溝可資利用,洛陽商人還「東賈齊魯,南賈梁楚。」此外,在鴻
溝運河網中,還興起了一批新的城市,如丹水和泗水會合處的彭城(今江蘇
省徐州市),睢水邊上的睢陽,潁水入淮處的壽春等。
鴻溝到漢朝時稱狼盪渠,魏、晉時的蔡河,也是鴻溝的一部分,它在歷
史上長期發揮重要的作用。
4連接湘漓的靈渠
春秋戰國時,我國運河工程首先興起於長江中下游及黃、淮之間。到秦、
漢時期范圍擴大了,南到五嶺,西至關中,北及幽燕,都鑿有運河。靈渠便
是其中之一。
在古代,我國南方有一個人數很多的越族,他們活躍在江、浙、閩、贛、
粵、桂等廣闊的土地上,其中分布在粵、桂等地的越人叫南越①。戰國時期,
南越與楚國已有一定關系,吳起在楚變法時,即將湘南、粵北、桂東北的蒼
梧並入楚國的領土。秦滅楚後,進一步向南發展,進軍南越腹地。當時由於
五嶺②的阻隔,交通不便,糧秣運輸困難,於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 年),命監御史祿負責穿鑿運河,以解決軍隊的給養問題。
五嶺山脈中的越城嶺和都龐嶺之間,有一個谷地,谷地中有兩條自然河
道,一條是湘江上游的海洋河,另一條為粵江水系中的始安水。如果在兩水
之間鑿一條運河,就可溝通長江和粵江,便可解決秦軍的糧運問題。不過,
在此穿鑿運河,在工程上說,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
海洋河和始安水的距離很近,最近處只有1.5 公里。不利的是海洋河和始安
水間橫亘著高約20—30 米、寬約300—500 米的小山阜;而且整個谷地地
勢的坡度也較大。監御史祿等決定克服困難,興建這條運河。經過幾年的努
力,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年),工程基本建成。這條運河的最早
名稱已經難以考查,後來人們相繼稱它為秦鑿渠、零渠、靈渠、興安運河等。
靈渠由分水工程、南渠、北渠三部分組成。分水工程建在水量比較豐富
的海洋河上,其具體位置在今興安縣東南二公里處的分水村。這里不是離始
安水最近的地方,所以舍近取遠,選址於此,是因為此地的河床較高,大抵
與始安水相當的緣故。分水工程呈「」」形,似木工的曲尺,角尖對著海洋
河的上游。平時,它攔截海洋河水,阻止河水流入原來的河道,將其一分為
二,七分進北渠,三分入南渠。這座曲尺形的分水工程,後人稱為人字堤,
就是今天大、小天平的前身。大、小天平屬滾水壩性質的工程,洪水時,水
可從壩上漫出,流入故道,以減輕天平本身及南、北渠道的壓力。後來,在
大、小天平的頂端前面,又建鏵嘴,以提高分水功能和保護天平。據考證,
鏵嘴是唐朝增建的。
南渠可分上下兩段,上段自小天平向西北走向,到興安縣北,接始安水,
長約4.5 公里。這一段系鑿岩成渠,全部由人工開成,寬度雖較小,約7—
14 米,但工程比較艱巨。下段沿始安水、零水向西,至今溶江鎮附近,接漓
江,長約30 公里,是在始安水和零水的基礎上拓展而成,寬約10—60 米。
南渠全長30 多公里,落差29 米,河床比降很大,渠道上不設輔助工程,不
便舟楫上下。後人推測,為了便於通航,當年可能已在沿渠建有原始陡門。
陡門現稱船閘,平時關閉,隨著舟楫的前進而順序打開,從而可以減少航行
的困難。我國的正式陡門,至遲形成於唐朝,其雛形有人認為可以上溯到修
建靈渠時代。靈渠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閘運河。
北渠從大天平向北,到今洲子上村附近回到湘江故道,長約3.5 公里。
北渠經過的地帶,是個山間小平原,這里的地面雖然較少溝壑,但坡度偏大,
採用直線渠道,與南渠一樣,也會流水過急,不便航行。為了減少這段渠道
的比降,建設者們採用曲線渠道,形如蛇行。巧妙地用伸長渠的長度,以達
到減少比降、利於通舟的目的。
靈渠工程處處閃爍著建設者的聰明睿智。
靈渠全長雖然不到40 公里,是一條小型運河,但因為它溝通了長江、
粵江兩大水系,其地位卻十分重要。它不僅在秦朝,而且在以後2000 多年
中,都是內地和嶺南的主要交通孔道,對促進兩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對加快
嶺南的開發,意義都非常重大。
對靈渠構造上的巧奪天工,航運上的舟行便捷,宋人范成大深有感觸,
曾作詩加以歌頌:
狂瀾既奔傾,中流遇鏵嘴。
分為兩造開,南漓北湘水。
至今舟楫利,楚粵徑萬里。
人謀奪天造,史祿所經始。
(《石湖居士詩集》卷十五)
1936 年和1941 年,粵漢鐵路和湘桂鐵路相繼建成,靈渠才讓位於現代
化交通工具。它在1956 年最後停運,改作農田灌溉和城市供水工程,並成
為桂林地區重要的名勝古跡,供人觀賞。
5 長安、洛陽的漕河
西漢建都長安,到漢武帝時期,由於京都人口不斷增加,官僚機構迅速
膨脹,又要用兵匈奴和經營西域,中央政府的糧食支出非常浩繁,壓力很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西漢政府一方面在關中大修水利,以便發展當地農業,
就近取糧。另一方面是改善水運條件,以便從當時主要產糧區的東部地方,
調運更多的糧食進京。
西漢從函谷關以東運糧入京,本來取道渭水西運。但渭水多沙,水道淺
澀曲折,運輸功能很差。從長安東到黃河,陸路只有300 多里,而曲折的渭
河水道,卻長達900 多里①。又由於封凍和水量不足等原因,一年中,它只
有六個月可以勉強通航。因此,渭河年運輸量很少,西運入京的糧食,只有
幾十萬石。漢武帝時,須從東方調入糧食幾百萬石,急需另覓途徑解決運糧
問題。因此,當大司農(主管全國農業的長官)鄭當時建議在渭南鑿一條徑
直的運糧渠道時,漢武帝立即採納了。歷史上把這條渠道稱為漕渠。
漕渠工程動工於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 年),由齊人水工徐伯負
責勘查、測量、定線,由幾萬軍工負責施工。渠首位於長安城西北,引渭水
為水源,經長安城南向東,與渭水平行,沿途接納泬[讀決]水(皂河)、
滻[讀 產]水、霸水,以增加漕渠的水量。這些水道都發源於南山,含沙量
很少。漕渠穿過霸陵(治所在今西安市東北)、新豐(治所在今臨潼縣東北)、
鄭縣(治所在今華縣)、華陽(治所在今華陽縣東南)等縣,到渭水口附近
與黃河會合,全長300 多里,歷時三年完工。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
年),又在長安西南鑿昆明池,周長40 多里,將灃水、滈[hào 號]水攔蓄池
內。鑿昆明池除了用來操練水兵外①,還可以調濟漕渠水量和供應京師的生
活用水。
漕渠的通航能力很高,它一直是西漢中後期東糧西運的主要渠道,一般
年代,年運輸量在400 萬石左右,最高年份達到600 萬石,約為渭水運量的
10 倍。除航運外,它還有灌溉農田之利,溉田面積約10000 頃上下,比白渠
多一倍以上,約與當時的成國渠相當。西漢亡國後,東糧西運的工作不再繼
續,漕渠因失修而逐漸湮廢。
東漢定都洛陽,漕運工程的重點隨著東移,既鑿了一條名叫陽渠的新水
道,又比較徹底地治理了汴渠。
洛陽雖有洛水可通黃河,但洛水大部分河段河床很淺,不便航運。為了
使糧船可以直達京師,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 年),在河南尹王梁主持
下,著手興建運河。他組織力量,「穿渠引谷水(洛水支流)注洛陽城下,
東寫(瀉)鞏川。」由於谷水水量不足和渠線安排不當,渠雖鑿成了,但不
通水。19 年後,即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 年),大司空張純再度在京師附
近修建運河。他汲取王梁失敗的教訓,一方面增加運河水源,除仍引谷水外,
又引來了洛水幹流;另一方面重新安排渠道線路,西起宜陽東部,向東經過
洛陽城的西面、南面和東面,再向東到郾師附近回注洛水。這條運河名叫陽
渠。第二次工程很成功,東漢從此以後,來自南方、東方、北方等地的糧船,
經邗溝、汴河、黃河等航道,再循洛水、陽渠,可在洛陽城下傍岸了。陽渠
的穿鑿,不僅便於政府通漕,而且也使「百姓得其利」。
不過,東漢最大的運河工程,當數汴河的治理。從西漢後期到王莽統治
時期,鴻溝水運體系,由於黃河的一再決口,已經支離破碎,有些運道完全
斷航,由丹水演變而來的汴河,航道也經常受阻。汴河是京師洛陽的主要糧
道,在全國入京的租賦中,來自豫、兗、徐、揚、荊等州所佔比重很大,多
循此河入京。因此,對汴河的治理,東漢朝廷非常重視,其中最重要的一次,
是永平十二年(公元69 年)由王景、王吳主持的治河、治汴工程。黃河泛
濫是汴河堵塞的根源,治汴必須治河(治河工程詳見本書《九、歷代治河工
程》)。治汴工程主要有改造渠口和築堤、浚渠等。
汴河以黃河水為水源,而黃河主溜在河床中擺動無常,單一引水口不能
穩定地引入河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王景、王吳除修復舊閘外,又建新閘,
實行多口引水。同時,將引水閘由原來的木結構改成石結構,以便更好地控
制進水。黃河洪水流量很大,即便汴口設閘控制,仍然會有過量的洪水進入
汴河,汴河仍然會決堤成災。為了增加汴河的安全系數,二人又在其上游,
即浚儀渠,用「墕流法」將湧入的過量的水,有控制地排出堤外①。從滎陽
到泗水,汴河全長800 里,他們還全面地建築河堤,深挖河床。經過這次治
理,汴河的漕糧能力大大提高。
6連綴河北諸水的五渠
河北平原位於黃河下游北面,太行山之東,燕山以南,東臨渤海。這里
河流縱橫,水道眾多。南部多黃河故道,由西南流向東北;中部之水多為西
東流向,源出大行山;北部諸河為北南流向,發源燕山。它們都流入渤海,
流短水少,不便航運。不過,如能在各河之間鑿渠溝通,將它們連綴起來,
水源得到調劑和集中,航運效益便會大大提高。東漢末年,曹操從政治軍事
的需要出發,為改進這里的水上交通,做了許多工作,先後鑿成白溝、平虜、
泉州、新河、利漕等五條水道。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 年),官渡之戰曹操雖打敗了袁紹,但紹子袁
尚仍盤據鄴城(今河北磁縣東南),負隅頑抗。建安九年(公元204 年),
曹操親領大軍渡河北征。從軍運需要出發,他在河北首先建成了一條名為白
溝的運河。白溝的主要工程之一,是築堰逼淇水北流。古淇水即今淇河,發
源於太行山,東南流向,分兩道注入黃河。因此築有大小二堰。小堰用石材
建成,人稱石堰,主要目的是堵塞小河,將全部淇水集中於正流。大堰叫枋
堰,建於淇水正流入河處不遠,這是一條木、鐵、石參用,以大枋木為主的
攔河大壩。淇水水量欠豐,不能像靈渠在海洋河上那樣建分水工程,只能堵
住全部淇水,使其北流。因此,河船入溝,溝船入河,都必須盤壩,將貨物
從船上卸下,拉空船沿壩的斜坡過壩,再將貨物裝船,繼續航行。另一工程
是在枋堰北面穿渠,引淇水進入另一自然河道白溝。白溝下接黃河故道古清
河,清河北到今天津境,與沱河(滹[hū乎]沱河)會合。這樣,白溝工程雖
有盤壩之勞,但畢竟改善了黃河南北的水運。
袁尚被曹操擊敗後,投奔遼西烏桓首領蹋頓①,圖謀卷土重來。為了根
除後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 年),曹操北伐烏桓。在進軍過程中,他命
令董昭負責組織力量施工,相繼鑿成平虜、泉州、新河三條運糧渠道,開辟
了通向遼西的水路。平虜渠在今天津市靜海縣境內,南起沱水,北到泒[讀
孤]水。泒水下游,大體上就是後來大清河的入海河段。泉州渠是溝通泒水
下游與鮑丘水(潮白河)的渠道,由於它位於泉州縣(治所在今武清縣西南)
境內而得名。新河西起鮑丘水,經過今唐山境內,東接濡[讀如]水。濡水就
是今天的灤河。這三條渠道,特別是後兩條,大概由於軍馬倥傯,而冀東又
多沼澤,施工困難,工程粗糙,實際上並未發揮作用。
如果說上述四渠的穿鑿,主要是由於軍事上需要的話,開利漕渠則不
同,主要是從政治需要出發的。鄴城北控河北平原,南聯中原腹地,地位重
要,本是袁紹、袁尚父子的大本營。曹操消滅袁氏勢力後,將自己的政治中
心由許都(今河南許昌市)北遷於此。因此,他很重視對鄴城的建設。發展
這里的水路交通,興建利漕渠,便是其中一個方面。它鑿於建安十八年(公
元213 年),以漳水為水源,經鄴城,向東到館陶縣西南,與白溝銜接。白
溝是當時河北地區重要的水上交通線,利漕渠鑿成後,鄴城因有白溝之利,
對幽燕中北部的控制,和對黃河以南的聯系,都大大加強。由於漳水水量比
較豐富,還因為增加了水源,使白溝的航道更為通暢。除以上五渠外,曹魏
時又開白馬渠,溝通沱水和漳水。
經過千百年的努力,到兩漢時,我國的運河工程已經取得很大成就,它
東起沿海地區,西到關中,南起湘桂,北到幽燕,都有運道可通。它對促進
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邊疆地區的開發,統一的、多民族
國家的形成和鞏固,都有重大作用。
①春秋時期兵制,一車四馬為一乘,有披甲之士10 人,步卒15 人。
① 春秋時期,諸侯會盟,置牛耳於盤,由主盟者執盤分賞諸侯為誓,以示信守。爭執牛耳,就是爭當諸侯首領。
① 古南越人在歷史上經過長期的演變,其中一部分與漢族融合,另一部分發展成後來的壯族、黎族等。
② 五嶺在湘、贛與桂、粵等省的交界處,是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五嶺的總稱。一說有揭陽嶺而無都龐嶺。
① 這里陸、水行程的單位都是漢里。漢里比今里短,其換算方法,參見書尾所附的換算表。
① 張騫首次通西域(今新疆及新疆以西),見西域有蜀地特產細布等,聽說由商人取道西南,經身[讀捐]毒(印度半島上古國)運往。騫回國上奏此事,遂有漢武帝遣使通西南之舉。後因使臣被昆明夷(在雲南)
所阻,又聞那裡多江湖,漢於是在長安蓄水築湖,訓練水師,准備討伐。
① 浚儀即開封。浚儀渠當指開封附近的汴渠。墕同堰。「墕流法」實際上在這次大修前,他們就在浚儀渠上使用了。
① 烏桓為古代東胡族一支,因烏桓山(今大興安嶺東南端)是其較早的根據地而得名。漢武帝時,它內遷到遼西一帶,受漢管轄。

⑺ 春秋戰國時期的大變革當中包不包括:戰國有了毛筆、戰國秦國的李冰修築了都江堰

兩個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大事件,毛筆的出現改變了中國人的書寫方式和書寫習慣,能算得上變革。但修都江堰算不上變革吧,僅僅是當初修的眾多水利工程中的一個,還不是對當時影響最大的。

⑻ 據史書記載「湯有旱災,……教民糞種,負水澆稼。」可以說明商朝時:( )

A

春秋戰國時期,以鐵器和牛耕的推廣為主要標志,我國的農業生產力在發生了一個飛躍。但當時的鐵農具以小型的钁、鍤、鋤之類為多,鐵犁數量很少,而且形制原始,牛耕的推廣還是很初步的。長期的戰爭又使新的生產力所包含的能量不能充分發揮出來。秦的統一本來給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秦朝的苛玫暴斂,無限度地使用民力,又造成了社會生產的破壞。劉邦結束了楚漢相爭的局面,重新統一了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漢初統治者吸收了亡秦的教訓,實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重視對農業生產的保護和勸導,社會經濟獲得了恢復和發展。到了漢武帝時期,生產力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以「耦犁」的發明和推廣為標志,鐵犁牛耕在黃河流域獲得了普及,並向其他地區推廣開去。春秋戰國以來生產力躍進所蘊涵的能量,至此充分地迸發出來,農業生產獲得全方位的發展,商品經濟也呈現出一片繁榮。農業生產力的這種空前的發展,為農業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經驗和新的基礎。《氾勝之書》正是在這新的基礎上對新的經驗所作的新的總結。
在戰國秦漢農業經濟的發展中,關中地區處於領先的地位。商鞅變法後,秦國長期實行獎勵耕戰的政策,農業經濟發展很快,牛耕也比關東六國有較大程度的推廣,鄭國渠的建成又大大加強了秦國的經濟實力,奠定了秦統一六國的基礎。秦帝國建立後,賦役的重負主要壓在原山東六國的頭上,對原秦國本土的經濟則採取了保護政策,大量的遷民又使秦本土的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獲得補充,因此,在山東六國農業經濟瀕於崩潰的同時,關中地區的經濟卻相對穩定和有所發展;從而在楚漢戰爭中成為支持劉邦取得戰爭勝利的可靠後方。重新統一後的漢帝國,繼續建都關中;關中又成為漢朝政府發展農業生產力的重點地區獲得全國各地人力物力的支持。西漢時期,關中地區興建了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冬麥的種植有了很大發展,趙過總結的「耦犁」和代田法也是首先在關中地區推廣的。關中成了「膏壤沃野千里」的首富之區。據司馬遷的估計,「關中之地 [4],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史記·貨殖列傳》)。氾勝之在這一地區負責勸農工作,使他在機會接觸和了解當時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
我國自戰國以後,黃河流域進入大規模開發的新階段,耕地大為擴展,溝洫農田逐漸廢棄,乾旱又成為農業生產中的主要威脅。在氾勝之從事勸農活動的關中地區,情況更是這樣。這里降水量不多,分布又不均勻,旱澇交替發生,尤以旱的威脅最大。灌溉工程雖有較大發展,但旱地畢竟是大多數,需要盡可能地接納和保持天然的降水,包括每年西北季風送來的冬雪。總之,這是一個典型的旱農區;這種自然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業技術發展的方向。
氾勝之生活的時代,還向農業生產和農業科技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和新的要求。一是人口的迅速增加。據《漢書·地理志》所載,漢平帝年間在籍民戶為一千二百多萬,口數為五千九百多萬,這是漢代人口的最高峰。對糧食的需求量也因此越來越大。二是西漢中期以後,土地兼並日益發展,大量農民喪失土地,社會上出現嚴重的流民問題。成帝時,雖然「天下無兵革之事,號為安樂」(《漢書·食貨志》),但更大的社會危機也在蘊釀之中。漢朝統治者面臨一個如何安置無地或少地農民,穩定和發展農業生產的問題。
《氾勝之書》就是在上述社會背景下出現的,這些背景在《氾勝之書》中都留下了印跡。

與商朝水利工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州假山景觀設計工程 瀏覽:862
哈爾濱工程造價招聘 瀏覽:937
建築工程土建勞務分包 瀏覽:632
道路監理工程師 瀏覽:476
安徽工程大學機電學院在本校嗎 瀏覽:370
河北工程大學保研率多少 瀏覽:287
有學質量工程師的書嗎 瀏覽:479
康樂縣建築工程公司 瀏覽:569
助理工程師二級 瀏覽:872
注冊安全工程師初級考試時間 瀏覽:90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題研究 瀏覽:881
工程造價圖紙建模 瀏覽:888
遼寧恆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瀏覽:93
實行施工總承包的工程項目 瀏覽:737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興趣愛好 瀏覽:316
密歇根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專業 瀏覽:388
廣西交通工程質量監督站 瀏覽:31
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考研參考書目 瀏覽:858
有線電視工程建設管理條例 瀏覽:270
雲南工程監理公司排名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