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程專業 > 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評審專家

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評審專家

發布時間:2021-08-17 07:13:05

㈠ 歐進萍教授有哪些研究領域

歐進萍: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44歲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歐進萍,1959年生,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學習與工作經歷:

1976-1978:湘潭大學零陵分校水電系大學畢業;

1979-1983:武漢工業大學(現武漢理工大學)結構工程專業畢業獲碩士學位(導師:陳敬生教授);

1985-1987:哈爾濱建築大學結構力學專業畢業獲博士學位(導師:王光遠院士);

1987-1990:哈爾濱建築大學力學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後,出站提升教授並留校任教;

1993: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審通過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資格;

1993-2000:哈爾濱建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0-現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5-1996: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美國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訪問教授;

1998-2000:原哈爾濱建築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

1999-2000:哈爾濱建築大學副校長;

現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

2003.11:工程院院士。

學術任職: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成員;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評審委員會委員和工程學科組副組長;

國家高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海洋資源開發技術主題專家組專家(曾任副組長);

國際結構控制學會中國分會主席;

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

國內其它多個二級學會副主任委員和委員;

《國際結構控制與健康監測學報》等多個學術刊物編委和副主任編委。

研究方向:
1.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領域:針對建築結構、橋梁結構和海洋平台結構及其地震、台風、波浪、冰力和爆炸沖擊等具有空間分布、隨機特性和動力效應的災害作用,開展多學科交*和高新技術融合的防災減災工程和防護工程研究。

2.工程力學領域:結構動力作用、振動與控制;結構損傷、可靠性與監測;智能材料與結構系統。

主要論著及科研成果:

[1] 歐進萍,王光遠,《結構隨機振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歐進萍,《結構振動控制--被動耗能減振》,科學出版社,2003
[3] 歐進萍,《結構振動控制--主動、半主動與智能控制》,科學出版社,2003
[4] 歐進萍,段忠東,肖儀清,《海洋平台結構安全評定--理論、方法與應用》,科學出版社,2003
[5] 王光遠,歐進萍,《模糊隨機振動理論》,國家教育委員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992
[6] 歐進萍,吳波,邱法維,李洪泉,牛荻濤等,《鋼筋混凝土結構地震損傷理論與應用》,建設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998
[7] 歐進萍,張興才,員彩芬,肖儀清《海洋平台結構檢測維修、安全評定與實時監測系統》,中國高校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01
[8] 歐進萍,牛世廣,段忠東,肖儀清等,《固定式海洋平台結構的體系可靠度分析與安全評定系統》,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1
[9] 李敏霞,歐進萍,王剛等,《變剛度結構控制系統》,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2001
[10] Wu Bin,歐進萍,《The Pseudo-viscous Frictional Energy Dissipator:A New Device for Mitigating Seismic Effects》,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2003

通訊地址:哈爾濱海河路202號 (郵政編碼:150090)
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電 話: 0451-6282094, 6282209
傳 真: 451-6282094
E-mail : [email protected]
歐進萍教授1959年4月生於湖南省寧遠縣。1978年於湘潭大學畢業;1983年於武漢理工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1987年於原哈爾濱建築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1993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審通過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資格。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成員,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學部院士。44歲的歐進萍是此次當選院士中年齡最小的兩人之一。
okok.org
歐進萍教授在結構動力可靠性與地震損傷方面,建立了結構模糊隨機振動基本理論,發展了結構抗風和抗震的動力可靠性分析方法,提出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地震損傷分析和設計方法。在結構振動控制方面,研製出4種結構耗能減振裝置和3種智能控制系統,建立了結構耗能減振與智能控制的分析和設計方法。在重大工程結構健康監測方面,研製出5種結構局部性態長期監測智能感測器,建立了結構健康監測的試驗與示範系統。okok.org
okok.org
近年來,歐進萍教授主持或執筆國家「十五」有關專項科研規劃和863主題論證;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和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等24項,發表學術論文160篇、出版著作4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兩次分別獲得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研究基金和研究一等獎;獲得實用新型專利4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項;獲得「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和「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培養畢業的博士21人、碩士32人,指導出站的博士後11人。
歐進萍院士的學術和教育成就
1.學術創新成果
歐進萍院士的學術創新成果主要分為四個方面:①結構地震損傷與動力可靠性;②結構振動控制;③重大工程結構健康監測;④海洋平台結構安全保障技術。
1.1 結構地震損傷與動力可靠性
從1980起歐進萍院士開始從事該領域的研究工作,為我國防災減災工程的基礎理論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在鋼筋混凝土結構地震損傷理論與應用方面,他提出了結構的主餘地震動隨機模型、地震損傷定量分析與性能設計方法,率先使結構地震損傷性能設計進入工程應用。在結構體系的動力可靠性分析方法方面,他建立了整體極限狀態下的結構抗風、抗震等效靜力可靠性分析方法,解決了多自由度結構體系的動力可靠性難題。在結構模糊隨機振動的基本理論方面,他建立了與確定性振動和隨機振動平行的模糊振動和模糊隨機振動理論。上述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別於1992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獲獎者:王光遠、歐進萍);1998年獲建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1998年出版著作"結構隨機振動"(高等教育出版社,歐進萍、王光遠),該書成為我國土木工程相關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材。
1.2 結構振動控制
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期,面向學科前沿和工程需要,他系統地發展了結構耗能減振技術,取得了結構振動智能控制的多項成果,為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和應用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結構被動耗能減振技術與設計方法方面,他研製開發出四種新型耗能減振阻尼器,建立了耗能減振結構抗風和抗震設計方法以及地震損傷性態設計方法。在結構振動的智能控制方面,他研製開發磁流變和壓電-摩擦智能阻尼控制系統以及主動質量磁驅動控制系統,創建了結構振動控制系統優化設計的統一理論和方法。他所領導的課題組是國內全面掌握磁流變液制備、測試裝置、智能阻尼器和控制器設計製造,並實現產品定型化的單位。上述研究成果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二);獲得實用新型專利2項、申請國際發明專利1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部分成果已被新修訂的《建築結構抗震設計規范》採納,並正在主持編寫《建築結構消能減振設計與加固規程》;2003年出版著作"結構振動控制--主動、半主動與智能控制"(科學出版社,歐進萍),該書得到國際結構控制學會主席、秘書長和著名教授好評,並應邀翻譯成英文。
歐進萍院士在結構振動控制的基礎隔震、被動耗能減振、智能控制三個領域中的後兩個領域被公認為在我國發揮著帶頭和牽動作用,鑒於他在該領域的突出貢獻,被選為國際結構控制學會中國分會主席和《Journal of tructural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Health Monitoring》(《國際結構控制和智能健康監測學報》)中國大陸唯一編委。
1.3 重大工程結構健康監測
自90年代中期他開始研究重大工程結構的健康監測,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結構智能監測實驗室;2003年與美國、日本和韓國等五所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共同發起成立"智能結構技術亞太協作研究中心"(APNiSST,6成員之一,中國大陸唯一成員);應邀參加"國際結構健康監測工作組"(IWGSHM,中國大陸唯一成員),牽頭申辦、並獲准在中國主辦"第二屆國際結構健康監測與智能結構會議" (SHMII-2,2005)。
在結構監測的智能感測元件方面,他研製開發出光纖光柵系列封裝感測器、壓電薄膜裂紋監測感測器、機敏混凝土和碳纖維筋應變感測器,上述部分感測器已經定型化,並正在產業化。
在結構健康監測智能系統方面,他建立了智能感測監測集成系統、無線感測網路系統和結構實時安全評定方法。
上述研究成果獲實用新型專利2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的資助。歐進萍院士在重大工程結構智能健康監測領域被公認為在國際和國內發揮著帶頭和牽動作用,在許多國際學術組織和學術活動中擔任重要職務。
1.4 海洋平台結構安全保障技術
9 0年代以來,緊密結合海洋油氣資源開發工程的迫切需要,他系統地發展了海洋平台結構安全保障技術。在海洋環境隨機荷載及其組合方面,他提出海洋環境疲勞荷載(風速、波高和冰厚等)譜的統一模型,海冰動力作用隨機過程模型和我國局部海域風和海浪聯合概率分布;在海洋平台結構的安全評定方面,他提出了平台結構損傷的量化處理與演化分析方法,平台結構安全評定與可靠度評定理論與方法以及平台結構實時安全監測技術;在海洋平台結構的冰致振動機理與控制方面,他建立了在平台結構海冰自激振動判據,平台結構自激振動和強迫振動的耦合效應及其動冰力作用的統一模型,平台結構阻尼隔震體系和主動質量磁驅動控制系統。該領域的研究成果於200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2001年獲中國高校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2001年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資助重大項目的24個專題年度考核中連續三年評為第一;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專著《海洋平台結構安全評定--理論、方法和應用》(科學出版社,歐進萍、段忠東、肖儀青)是我國唯一一部關於海洋平台結構安全研究的專著。
2.工程應用成果
歐進萍院士不僅在基礎研究中取得創新性學術成果,還十分重視工程實踐,上述四個領域的學術創新成果均在重大工程中得到應用。目前,完成和正在進行的工程應用項目19項,其中工程總造價超過1億元的項目有10項。
在結構地震損傷與動力可靠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經應用於北京飯店和沈陽市政府大樓等7座建築結構的抗震加固和山東濱州黃河公路大橋斜拉索振動智能控制中,山東濱州黃河公路大橋斜拉索振動智能控制是國產磁流變液阻尼器在我國實際工程中的首次應用,也是我國第一個採用半主動控制系統與方法的工程應用實例,對推動結構振動控制在我國工程中的應用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在重大工程結構智能健康監測和海洋平台結構安全保障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經應用於深圳地王大廈(無線感測器網路系統)、南京三橋和山東濱州黃河公路大橋以及哈爾濱松花江斜拉橋等7座橋梁工程,渤海8號和渤海JZ20-2MUQ等3座海洋平台結構中,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採用歐進萍院士的安全評定方法的研究成果,渤海8號平台延長服役三年,新增石油產量9萬余噸,新增產值和利稅1.68億元。上述成果極大地促進了重大工程結構智能健康監測系統與技術在國內外的發展,提升了我國重大工程結構防災安全水平,對我國躋身該領域世界先進行列作出了重要貢獻。
3.組織和參與國家科技規劃和論證
歐進萍院士積極組織和參與土木工程領域的國家重大科技規劃和論證,對我國土木工程領域的發展方向起著引導和推動作用。其組織和參與的國家重大科技規劃和論證主要有:
在專家充分研討的基礎上,執筆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十五"優先資助領域-"重大工程災害與防治"的論證報告
l 在專家充分研討的基礎上,執筆完成了"中國和美國新世紀地震工程與減輕地震災害合作研究計劃";
l 主持論證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十五"重大研究方向--"重大工程的災變行為與健康監測";
作為項目負責人,牽頭申報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國際合作項目-"重大工程結構智能健康監測系統"並獲批准
l 牽頭組織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十五"重大研究項目--"重大工程災變行為與智能監測";
l 作為主題專家組副組長,協助組織和參與完成了"十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海洋資源開發技術主題和重大專項戰略目標論證報告和研究立項與指南"(總計劃經費3.6億元)';
作為專家,完成了國家863計劃資源與環境技術領域的"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智能安全防護技術"研究基地建設的立項指南
4.組織與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
歐進萍院士因其很深的學術造詣和豐富的研究成果,在國際結構控制和結構智能監測領域贏得了極高的學術地位和聲譽,起著牽頭和推動作用,也使我國該領域在國際學術界佔有重要的地位。
l 2003年,他與美國、日本、韓國和中國香港等五所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共同發起成立"智能結構技術亞太協作研究中心"(APNiSST,6成員之一,中國大陸唯一成員);
l 2003年,他作為中國大陸唯一代表應邀參加美國科學基金會和歐洲科學基金會組織的ESF-NSF WORKSHOP on Advancing Technological Frontiers for Feasibility of Smart Structures,並任觀察員;
l 2003年,他作為中國大陸唯一代表應邀參加"國際結構健康監測工作"(IWGSHM);
l 2003年,他牽頭申辦、並獲准在中國主辦"第二屆國際結構健康監測與智能結構會議" (SHMII-2, 2005);
l 2003年,他牽頭申辦、並獲准在中國主辦"國際結構振動學術會議";
l 2003年,在"第一屆國際結構健康監測與智能結構會議(日本東京)"上,他代表中國大陸作"中國大陸結構健康監測研究與應用發展"學術報告,並代表中國大陸學者在開幕式上發言;
l 2003年,他牽頭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重大工程結構智能健康監測系統",並獲批准;
l 2002年,他參與組織"第一屆中日國際結構健康監測與振動控制學術會議"(2002,上海)和"第二屆中日美國際結構健康監測與振動控制學術會議"(2004,大連);
l 2001年,他執筆完成了'中國和美國新世紀地震工程與減輕地震災害合作研究計劃'。
l 2003年在國內高校首次推出聘請國際一流大學知名教授兼職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第一批簽約35名國際知名教授,並已經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招收博士研究生。
他培養畢業了博士23人、碩士32人,指導出站的博士後13人。其中,培養畢業的博士已有三人提升為教授,並擔任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
哈工大報訊 ( 記者 丹梅) 44歲的歐進萍,是2003年當選的58位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當時一些媒體爭相報道這一消息,人們欽佩他的同時,更想了解這位年輕的科學家。
1959年,歐進萍出生於湖南。1987年獲原哈爾濱建築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90年從博士後流動站出站任教。他雖年輕,但卻在結構動力可靠性與地震損傷、結構振動控制、重大工程結構健康監測和海洋平台結構安全保障技術4個重要領域系統地開展了研究,取得了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
年輕的歐進萍是個迷,這要從他所從事的研究領域說起:
——他在鋼筋混凝土結構地震損傷理論與應用、結構體系的動力可靠性分析方法、結構模糊隨機振動的基本理論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成為我國這一學科的帶頭人。
——他系統地發展了結構耗能減振技術,取得了結構振動智能控制的多項成果,為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和應用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所領導的課題組是國內全面掌握磁流變液制備、測試裝置、智能阻尼器和控制器設計製造,並實現產品定型化的單位。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他開始研究重大工程結構的健康監測,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結構智能監測實驗室。他與美國、日本和韓國等5所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共同發起成立了「智能結構技術亞太協作研究中心」,他應邀參加「國際結構健康監測工作組,在國際和國內這個領域被公認為發揮著帶頭和牽動作用。
——他系統地發展了海洋平台結構安全保障技術,建立了海洋平台結構安全評定與維修決策理論和大型應用軟體系統,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獲多項國家獎勵。他出版的專著《海洋平台結構安全評定——理論、方法和應用》是我國唯一一部關於海洋平台結構安全研究的專著。

㈡ 孔亮的學術任職

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力學學會岩土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與岩土工程分會土的本構關系及強度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及岩土工程分會非飽和土與特殊土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工程建設標准化協會黃土專業委員會委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專家
國家級精品課程評審專家。

㈢ 凌建明的介紹

凌建明教授,男,1966年11月生,浙江湖州人。1993年1月畢業於同濟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副院長、機場工程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兼任中國公路學會青年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公路學會道路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民航總局機場工程研究基地專家委員會委員、 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道路工程委員會委員等。主要研究方向:道路路基設計理論與工程技術、機場工程建設與管理 主要經歷:起止年月 工 作 單 位 職務或職稱1993.01~1994.12 同濟大學道路與交通工程系 博士後1994.12~1999.07 同濟大學道路與交通工程系 副教授2000.07~ 同濟大學道路與機場工程系 教授2001.03~ 同濟大學道路與機場工程系 博士生導師1999.04~2002.12 同濟大學道路工程教研室 主任2002.01~2002.03 日本國土交通省國土交通政策綜合研究所 訪問教授2003.03~2004.3 同濟大學道路與機場工程系 副主任(主持工作)2004.03~ 同濟大學道路與機場工程系 主任 機場工程研究

㈣ 有關上海楊浦大橋的資料

楊浦大橋是上海的一座跨越黃浦江的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雙塔雙索麵迭合梁斜拉橋。楊浦大橋於1991年4月29日動工,1993年9月15日建成,歷時僅2年5個月,並於同年10月23日通車。總長為7654米,主橋長1172米、寬30.35米,共設6車道。602米長的主橋猶如一道橫跨浦江的彩虹,在世界同類型斜拉橋中雄居第一。楊浦大橋挺拔高聳的208米主塔似一把利劍直刺穹蒼,塔的兩側32對鋼索連接主梁,呈扇面展開,如巨型琴弦,正彈奏著巨龍騰飛的奏鳴曲。鄧小平同志親自為大橋題寫了橋名,他以88歲高齡登上楊浦大橋時感慨地說:「喜看今日路,勝讀萬年書」楊浦大橋猶如一道橫跨浦江的彩虹,高達208米的塔柱似利劍刺破青天,無數根排列整齊的斜拉鋼索彷彿一架碩大無比的豎琴迎風彈奏。全橋設計精巧、造型優美、氣勢恢宏,是上海旅遊的著名景觀。楊浦大橋位於上海市楊浦區寧國路地區。橋址離蘇州河5.3km,離吳淞口20.5km,與南浦大橋相距11km。該橋是市區內跨越黃浦江、連接浦西老市區與浦東開發區的重要橋梁,是上海市內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該橋全長8354m(包括主橋、引橋、匝道、引道)。主橋全長1178m,跨經組合為:過渡孔45m+邊孔+主孔602m+邊孔+過渡孔45m。主孔採用跨過江方案,跨徑602m,兩側邊孔243m,中間設置輔助墩。主橋橋面總寬30.35m。
主橋為雙塔空間雙索麵鋼-混凝土結合梁斜拉橋結構,塔墩固結,上部結構為縱向懸浮體系,橫向設置限位和抗震裝置。
鋼筋混凝土柱塔高為200m,塔形呈鑽石狀。主塔基礎採用鋼管樁。輔助墩、錨墩、邊墩均為柱式墩,鋼筋混凝土預制樁基礎。鋼主梁採用箱形斷面,主梁中距25m鋼橫梁間距4.5m,工字形斷面,車道板採用預制鋼筋混凝土板。過渡孔為簡支預應力混凝土T梁。
每座索塔兩側各有32對拉索,全橋共256根。最大索長330m,拉索最大斷面由313根直徑Φ7高強鋼絲組成。浦東引橋長3764m,浦西引橋長3430m,引橋全長7176m。上部結構為簡支橋面連續體系,下部結構為柱式墩,鋼筋混凝土預制樁基礎。該橋將於1993年底建成通車。 主體設計單位:上海市市政工程設計院,合作設計單位:同濟大學、上海城市建設設計院、上海城市建設學院;黃浦江大橋建設指揮部組織施工。
我國著名橋梁設計大師林元培,他是上海市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徐浦大橋和盧浦大橋以及東海大橋的總設計師。林元培,男,福建莆田人。曾任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市政學會副主任。現任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資深總工程師。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7年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他是中共十五大代表。上海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四次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1995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由於他在我國建橋技術方面的傑出貢獻和突出成就,被授予國家設計大師,榮獲1994年度茅以升橋梁大獎。
設計新穎,造型美觀。主橋602米跨度成為當時已建成的疊合梁斜拉橋的世界之最。楊浦大橋的建成使中國斜拉橋的設計和施工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在大橋建設過程中,堅持以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把科研、設計、施工緊密地結合起來,完善並發展了建設南浦大橋時建立的成套技術和質量保證體系,整個建設中採取全過程質量監理和政府監督,主橋單位工程優良率達到100%。並在建設過程中抓好了投資管理,使工程建設費用控制在概算之內。
楊浦大橋是黃浦江上的第二座大橋,是世界最大跨徑雙塔雙索麵斜拉橋, 大橋以其線條流暢、動感強烈的設計造型橫跨浦江,成為上海的一個門戶特徵。
楊浦大橋體現了中國建橋技術在最新橋型方面的世界領先地位。
楊浦大橋於1993年10月竣工通車,她與南浦大橋遙相呼應,是內環線高架連接浦東與浦西的過江樞紐,總長為7654米,跨徑為602米,主橋長1172米,猶如一道橫跨浦江的彩虹在世界同類型斜拉橋中雄居第一。
楊浦大橋的設計日通過能力為4.5萬輛機動車,離浦江水面為48米,橋下可暢通萬噸級以上船舶。
大橋主橋左右側也建有2米的寬的觀光人行道,遊客可以從地面搭乘觀光電梯到達主橋面,憑橋觀賞浦江兩岸風光。
楊浦大橋的建成完工,在上海建橋史上創造了新的奇跡。整個楊浦大橋的施工質量和施工速度創造了一流的水平,這在世界造橋史上是很少見的。它的建成完工引起國內外同行的注目,受到國際橋梁專家的高度贊揚。
楊浦大橋東與浦東新區的羅山路立交橋相接,西與浦西內環線高架道路相貫通,與南浦大橋一起構成內環線上的兩個過江樞紐,對緩解黃浦江越江交通緊張狀況和促進浦東地區的開發,開放具有重要意義。
開放時間:8:30-16:00。
門票:可在浦江兩岸的橋頭堡,乘電梯登橋觀景 ,門票:5元

㈤ 同濟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的名字

尤建新

學 位: 博士(管理學)
導師情況: 博導 研究領域: 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
研究方向: 管理理論與工業工程、科技發展與管理。專長:質量管理。
情況介紹: 江蘇省蘇州市人,漢族
同濟大學教授,管理理論與工業工程專業和科技發展與管理專業博士生導師
同濟大學中國科技管理研究院副院長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入選教育部2004「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教育背景:
1979-1984 同濟大學管理工程專業(機械管理專門化)本科,工學學士
1987-1992 同濟大學管理工程專業研究生,工學碩士
1996-1999 同濟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管理學博士
1989-1990 聯邦德國歐洲商學院進修國際商務專業
研究領域:
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科技管理。
指導研究生專業領域:管理理論與方法,工業工程與質量管理,科技發展與管理。
兼任職務:
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MPA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1999-2005)、教育部高等學校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山東大學兼職關鍵崗位教授、美國UTA商學院合作教授、法國GRENOBLE管理學院科學咨詢委員會委員、上海海事大學兼職教授。
中國質量協會常務理事兼學術與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認證機構國家認可委員會評審專家、中國高教學會高校價值工程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高教學會高等商科教育分會常務理事、中國設備監理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管理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上海市質量協會副會長、上海市經營者資質評審專家、上海市工程設備監理行業協會副會長、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兼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市建設科技委員會委員和浦東新區建設科技委建設經濟委員會主任等職。
專業業績:
長期在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等學科領域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工程院項目、教育部科研項目、上海市科技攻關項目和發展基金項目等20多項科研項目;出版的著作有《質量管理學》(科學出版社2003)、《高級管理學》(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3)、《質量成本管理》(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住宅商品房開發中的CS研究與實踐》(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2)、《顧客抱怨管理》(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現代城市管理學》(科學出版社2003)、《物業管理實務》(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企業管理概論(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公共管理研究》(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6)、《管理學概論(第三版)》(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7)等20多部;發表的科研論文200多篇。
榮譽稱號:
上海高校優秀青年教師(1991首屆、1993二屆、1995三屆)、1994李國豪獎勵金青年教師一等獎、1999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工作者、1998上海市質量先進工作者、2004寶鋼教育獎、2005全國「傑出管理學者獎」、2007上海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等。
企業兼職:
上海鼎立科技、上海棱光股份等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和咨詢顧問。

㈥ 黃雨的學術兼職

(1)中國地質學會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 委員
(2)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專業委員會 委員
(3)IAEG XII Congress Scientific Advisory Committee 委員
(4)上海市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 委員
(5)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岩土力學與工程專業委員會 委員
(6)《上海國土資源》編輯委員會 委員
(7)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學會(IAEG) 會員
(8)國際土力學與岩土工程學會(ISSMGE) 會員
社會服務
(1)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理事
(2)同濟大學青年教師聯誼會副理事長
(3)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同濟大學分會理事
(4)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青年教師聯誼會理事長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教育部、交通運輸部、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上海市等科技項目與成果評審
(6)《Soils and Foundations》、《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Natural Hazards》、《Waste Management & Research》、《岩土工程學報》、《土木工程學報》、《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工程地質學報》、《岩土力學》、《振動與沖擊》等SCI、EI源刊審稿

㈦ 胡昊的參加學術組織

英國皇家特許工程師CEng、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會員MICE;世界華人不動產學會理事;亞洲房地產學會(AsRES)會員;教育部高等學校交通運輸教學指導委員會水路運輸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評審專家;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建築學會建築經濟分會理事;中國建築學會建築經濟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院校房地產學者聯誼會理事;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房產經濟學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建設和交通青年人才協會理事;上海市房地產經紀人協會科教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工程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委。

㈧ 黃茂松的簡介

兼職AS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顧問編委、國際土力學及岩土工程協會TC35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及岩土工程分會常務理事、建設部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力學學會岩土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力學學會計算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及岩土工程分會土工測試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力學學會岩土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與岩土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岩土工程學報》編委、《計算力學學報》編委。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㈨ 趙祖康的人物經歷

趙祖康,字靜侯。出生於江蘇省松江縣城廂鎮。趙祖康2歲時,父因病逝世,母子兩人相依為命。自幼就嗜學好問,喜聽大人讀書聲,並朗朗仿誦,好問中國古代的英雄事跡。岳飛、文天祥等故事,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種下了愛國主義的種子。母親見他好學,5歲就送他去私塾讀書,7歲進了新式松江泖秀小學,8歲轉崇文小學,以成績優異躍升華亭縣立第一高等小學。他在校認真刻苦攻讀,尤擅長作文,老師稱他有文學天才,曾參加全縣徵文比賽,獲得金質獎章。14歲考進江蘇省立第三中學,課余喜讀革命書刊,在書桌上貼一個紙條:「勤於讀書,愛國愛民」以自勉,領悟到讀書和國家民族的關系。18歲畢業後,考進了南洋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前身),1921年,轉入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攻讀土木工程,將「致力工程,為民服務」,作為終生奮斗的目標。
他以交通建設為重點,曾寫了「開邊須築路,救國仗書生」的豪邁詩句。進入南洋大學的第二年,即1919年,全國爆發了「五四」愛國學生運動,趙祖康即投身於熱火朝天的運動之中,義憤填膺,奔走呼號,主編刊物,宣傳反帝愛國思想,提倡新文化、婦女解放。曾編寫話劇「李超群的終身大事」,描述女青年,不應以畢業結婚,養兒育女為終生目的,應當繼續學習,謀求婦女的解放。張家惠主演,由此而與張家惠相熟識,後於1924年結為伉儷。五四運動後,他認為救國必須有真才實學,自勉「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廢讀書」作為座右銘。1922年,以出眾的成績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分校(今西南交通大學)土木系。 畢業後曾在武漢、梧州,蚌埠各地工作。1930年,由鐵道部派去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院,進修道路與排水工程,並在紐約州奧伯奈市州公路處任實習工程師,由此獲得了不少實際經驗。1932年,學成回國,進入全國經濟委員會籌備處,擔任道路股股長,直到1945年。在13年工作生涯中,在中國公路建設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章。他擔任股長時期,只一年光景,就顯示出他的淵博的學識、高超的才能和統籌全局的本領。當時的中國公路總長度不過2萬余公里,且各省各自為政,互不聯系;工程技術缺乏標准;有路面者不多,以致晴通雨阻;橋梁多為木質臨時式的,大江大河多用人工擺渡;經費無固定來源,管理缺少規章制度;汽車無統一的牌照,不能過境行駛,技術水平較低,也無培訓組織。趙祖康目睹中國公路的落後情況和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立志於有所作為成為他青年時期的目標。在以後的歲月里,他的工作機構雖幾經改變,自全國經濟委員會轉到交通部,由道路股擴大到公路處,公路總管理外,直到公路總局。他的職位由股長、副處長、處長到副總局長,但他一貫耿耿於公路事業。為了改變各自分割的局面,他主持省際聯絡公路的籌建和督修,聯絡公路由3省到7省,擴大到10省;制定了築路經費的補助辦法;成立了督察區,監督工程用款、工程質量和進度;頒發了統一的工程技術標准;提倡就地取材修築路面;逐步改善橋渡;統一汽車牌照,建立全國各省市交通互通和公路監理制度;進行交通安全宣傳等。趙祖康在主管公路時期,十分重視公路交通人才的培訓,成立了各種培訓班,選派工程師出國進修實習。他尊重科學,引進先進技術,主張理論聯系實際,「築路帶動試驗,試驗促進施工」,說到做到。他努力鑽研公路選線,提出了精湛的見解。對公路工程學名詞的譯法和確定,下了很大功夫,十分重視修路與地質的關系。截至1937年抗日戰爭前夕,全國公路里程增加了8萬余公里,這都是直接或間接地與趙祖康的辛勤努力分不開的。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組織力量赴前方搶修公路,又加緊籌劃西北和西南國際補干線公路的修築,奮不顧身地奔波在蜀道天險之間和黃土高原之上,督導施工,不遺餘力。曾因勞累致疾,寫下了「久願風塵殉祖國,寧甘葯餌送餘生」的詩句。在當時有功反而受謗,他曾被投閑置散,擔任交通部顧問之職,此時即努力於編寫公路工程規范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到上海擔任工務局局長,想以自己的所學為鄉梓服務,奈以政治腐敗,國窮民凋,難以有所建樹,對上海的改造,只得寄希望於紙上的規劃。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他曾擔任了7天的代理市長,對維持社會的治安,保護人民的財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得到了當時陳毅市長的嘉許,並即委派他擔任上海人民政府工務局局長。就任之初,上海遭到台風暴雨的襲擊,浦東海塘多處決口,市區積潦,損失嚴重,趙祖康在陳毅市長的率領下,親赴海塘指揮堵口,終獲成功。為了貫徹城市為勞動人民服務的方針,在棚戶區,修治道路,埋設溝管,改善環境條件,又感於上海道路網布局不合理,辟通了天目路和長壽橋,以加強東北和西北工業區的聯系,開辟河南南路和西藏北路,打開南北交通。以後曾任上海市規劃建築管理局局長,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副市長,現任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曾任全國人大第一、二、三、四、五、六屆代表,上海市政協第一、二、三、四屆常委、五屆副主席。在學術團體方面:歷任中國公路學會名譽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二、三屆副理事長,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上海市交通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在政治團體中: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民革名譽主席等職。

㈩ 尤建新的兼任職務

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MPA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1999-2005)、教育部高等學校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山東大學兼職關鍵崗位教授、美國UTA商學院合作教授、法國GRENOBLE管理學院科學咨詢委員會委員、上海海事大學兼職教授。
中國質量協會常務理事兼學術與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認證機構國家認可委員會評審專家、中國高教學會高校價值工程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高教學會高等商科教育分會常務理事、中國設備監理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管理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上海市質量協會副會長、上海市經營者資質評審專家、上海市工程設備監理行業協會副會長、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兼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市建設科技委員會委員和浦東新區建設科技委建設經濟委員會主任等職。

與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評審專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州假山景觀設計工程 瀏覽:862
哈爾濱工程造價招聘 瀏覽:937
建築工程土建勞務分包 瀏覽:632
道路監理工程師 瀏覽:476
安徽工程大學機電學院在本校嗎 瀏覽:370
河北工程大學保研率多少 瀏覽:287
有學質量工程師的書嗎 瀏覽:479
康樂縣建築工程公司 瀏覽:569
助理工程師二級 瀏覽:872
注冊安全工程師初級考試時間 瀏覽:90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題研究 瀏覽:881
工程造價圖紙建模 瀏覽:888
遼寧恆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瀏覽:93
實行施工總承包的工程項目 瀏覽:737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興趣愛好 瀏覽:316
密歇根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專業 瀏覽:388
廣西交通工程質量監督站 瀏覽:31
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考研參考書目 瀏覽:858
有線電視工程建設管理條例 瀏覽:270
雲南工程監理公司排名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