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漢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
漕渠,白渠
② 西漢時期,建造了哪些農田水利工程
西漢定都長安,關中是京師官吏、軍隊、百姓等以糧食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主要供給地,為了滿足各方面對糧秣等的需求,在短短的幾十年中,穿鑿了龍首渠、六輔渠、白渠、成國渠等大批農田水利工程。
③ 西漢時期的水利工程是怎樣的
西漢一代,特別是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0~前87),為了滿足各方面對糧秣等的需求,除鑿漕渠,從東方運糧入關外,更主要的是在關中增建灌溉工程,以擴大水澆地面積,增加當地的糧食產量。這就在關中形成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興建水利的高潮,在短短的幾十年中,穿鑿了龍首渠、六輔渠、白渠、成國渠等大批農田水利工程。
④ 中國歷史著名水利工程有哪些
1、鄭國渠
鄭國渠,是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一項偉大工程,屬於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鄭國渠的作用不僅僅在於它發揮灌溉效益的100餘年,而且還在於首開了引涇灌溉之先河,對後世引涇灌溉發生著深遠的影響。
秦以後,歷代繼續在這里完善其水利設施:先後歷經漢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豐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廣惠渠和通濟渠、清代的龍洞渠等歷代渠道。
2、龍首渠
龍首渠位於陝西省,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開發洛河水利的歷史上是首創工程,它是今洛惠渠的前身。
龍首渠大約是在漢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間根據庄熊羆的建議而修建的。這是開發洛河水利的首次工程,征調了1萬多民工,挖通起自征縣(今澄城縣)終到臨晉(今大荔縣)的渠道。據說渠成後,重泉(今蒲城縣東南)以東的1萬多頃鹽鹼地得到灌溉,每畝能收10石糧。
3、大運河
大運河,是中國東部平原上的偉大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在大運河成為漕運的主體水道之後,漕運藉助大運河溝通南北的便捷條件,將漕糧轉運到全國大部分地區,成為王朝調劑物資、制衡社會的有力手段。尤其是在明清兩代,漕運的社會歷史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4、靈渠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靈渠主體工程由鏵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門、堰壩、秦堤、橋梁等部分組成,盡管興建時間先後不同,但它們互相關聯,成為靈渠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灕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王朝統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大批糧草經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供應。公元前214年,即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
5、都江堰水利工程
公元前256年,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眾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側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該大型水利工程現存至今依舊在灌溉田疇,是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不僅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跡,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
⑤ 兩漢時期,主要的水利工程
西漢的水利灌溉事業比戰國時代有了重大的發展。文帝時,蜀郡郡守文翁在李冰興修的灌溉工程的基礎上,又「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頃」。原先,關東漕糧從渭河運至長安,需要6個月的時間。漢武帝採納大司農鄭當時的建議,派水工徐伯主持開鑿漕渠,由長安傍南山通黃河,渠長300餘里,不僅使漕運時間縮短了一半,還使沿渠萬余頃土地得到了灌溉。武帝還接受河東守番系建議,發卒穿渠,引汾水溉皮氏、汾陰下,引河水溉汾陰、蒲板下。後來由於黃河移徙,水渠灌溉效益不大,漢政府把河東渠田交給遷居到那裡去的越人耕種,由少府徵收租稅。臨晉(今陝西大荔東)以西至重泉(今陝西大荔西)一帶,土地瘠薄,當地人民要求引水灌溉。武帝發卒萬餘人開渠,由今陝西澄城西南引洛水至商顏山下。由於沿渠兩岸土地容易崩塌,水工們乃由地面鑿井,深者40餘丈,井下相通行水,這就是有名的井渠法。修渠過程中,因發現了「龍骨」化石,遂名龍首渠。其後,在關中還開鑿了六輔渠、白渠等。六輔渠是鄭國渠的支渠,用以灌溉鄭國渠上游南岸的高地。白渠在鄭國渠之南,因趙中大夫白公奏請穿渠得名。渠引涇水,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溉田四千五百餘頃。當地人民曾編了一首歌謠稱頌它:「田於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臿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及食京師,億萬人口」。除關中以外,其它地區也開鑿了不少灌溉渠道。「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穀溉田」,「汝南、九江引淮,東海引鉅定(澤),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為溉田,各萬余頃。它小渠及陂山通道者,不可勝言也」。元帝時,南陽太守召信臣親自巡視郡中水利資源,「開通溝瀆,起水門提(堤)閼凡數十處,以廣溉灌,歲歲增加,多至三萬頃。民得其利,畜積有餘」。為了防止農民爭水的糾紛,召信臣還刻石立於田畔,作均水約束。
東漢時期修復和擴建了許多已堙廢的陂塘。汝南地區的鴻隙陂,西漢成帝時堙沒,東漢初鄧晨作汝南太守,命都水掾許揚主持加以修復,可以灌溉幾千頃良田。後來鮑昱又加擴建,溉田更多。和帝時太守何敞又在那裡修治銅陽舊渠,開墾良田3萬多頃。杜詩任南陽太守,也注意修治原有陂池,開辟了不少良田。
東漢前期,各地還開鑿了許多灌溉渠道,三輔、河內、山陽、河東、上黨、太原、趙、魏及河西、江南地區,也都「穿渠灌溉」,有的地區還開辟了很多稻田。
黃河的治理,更是當時一項巨大的水利工程。公元1世紀初,黃河在魏郡(河南、河北交界地區)決堤,河道南移,改從千乘(今山東高宛以北)入海。河水橫沖直撞,下游泛濫成災,淹沒了幾十個縣,「百姓怨嘆」。漢明帝時,在著名的水利工程家王景、王吳的主持下,黃河流域的幾十萬勞動人民,先用「堰流法」修作了浚儀渠,並從滎陽至千乘海口千餘里間修渠築堤,從而使河、汴分流,河不侵汴,使汴渠得安流漕運。黃河受南北兩堤的約束,水勢足以沖刷沙土,通流入海。此後800年間,黃河沒有改道,水災也減少了。
(選自晁福林主編:《中國古代史》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4年出版。)
⑥ 我國古代都有哪些水利工程
春秋戰國時期的邗溝,芍陂,都江堰,鄭國渠,秦的靈渠,西漢的白渠,六輔渠,隋朝大運河等
⑦ 戰國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漢朝有和龍首渠。
秦國蜀首李冰建的都江堰漢朝有鄭白渠和龍首渠
⑧ 西漢時期開鑿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有六輔渠、白渠、龍首渠、六門堨、成國渠等。
1、六輔渠
六輔渠,古代關中地區六條人工灌溉渠道的總稱。為了使鄭國渠旁得不到灌溉的田地也能夠得到水澆,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左內史倪寬主持修建了六輔渠。
該渠大概是引鄭國渠以北的冶峪(yù,音遇)、清峪、濁峪等幾條小河為水渠來益鄭國渠傍高仰之田。
倪寬在六輔渠管理方面創造性地制訂了 定水令,以廣溉田 (《漢書·倪寬傳》)的合理用水制度,因而擴大了灌溉面積,這是農田水利管理史的一個重大進步。
2、白渠
白渠建於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因為是趙中大夫白公的建議,因人而名,故名白渠。這是繼鄭國渠之後又一條引涇水的重要工程。
它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注入渭河, 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餘頃 (《漢書·溝恤志》)。該渠在鄭國渠之南,兩渠走向大體相同,白渠經涇陽、三原、高陵等縣至下邽(今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下邽鎮)注入渭水,而鄭國渠的下游注入洛水。
3、龍首渠
龍首渠位於陝西省,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開發洛河水利的歷史上是首創工程,它是今洛惠渠的前身。建於西漢武帝年間。
從今陝西澄城縣狀頭村引洛水灌溉今陝西蒲城、大荔一帶田地。渠道要經過商顏山。這里土質疏鬆,渠岸易於崩毀,不能採用一般的施工方法。漢族勞動人民發明了井渠法,使龍首渠從地下穿過七里寬的商顏山。
4、六門堨
六門堨,又稱六門陂,是漢元帝時南陽太守召信臣於建昭五年(公元前34年)主持修建的。
它位於穰縣(今河南鄧縣)之西,壅遏湍水,設三水門引水灌溉。元始五年(公元5年),又擴建三石門,合為六門,故稱六門堨。
5、成國渠
成國渠是近代渭惠渠的前身。西漢中期始建,渠首位於郿縣(今陝西眉縣東北)東北,引渭水,東北流,下經武功(今陝西眉縣東)、槐里(今陝西興平縣東南),至上林苑(今陝西咸陽及戶縣、周至一帶)入蒙蘢渠。
曹魏青龍元年(233年)向西延伸至陳倉(今陝西寶雞東),並增闢千水作為水源。下游自今興平縣北向東延伸,至今咸陽市東回入渭水。灌溉面積擴展至20平方千米。
西魏大統十三年(547年)曾經整修,建成六門堰蓄水。成國渠與六門堰相聯,唐代俗稱 「渭白渠」 ,灌溉面積增至200餘平方千米。
至明代遂湮廢。1935年李儀祉主持興建渭惠渠,使古渠新生。1971年成為寶雞峽引渭灌區的組成部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成國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六門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龍首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白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六輔渠
⑨ 兩漢時期有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
兩漢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
①黃河流域以營建灌溉渠系為主,著名工程有六輔渠、白渠、龍首 芍陂渠等
②江淮、江漢之間以修治天然陂池為主,著名工程有六門陂。
③東南以排水築堤、變濕淤之地為良田為主,著名工程有鑒湖等。
④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築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兒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