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水利工程的意義
所謂的水利工程它的意義會因為工程大小,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各方面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總的來說就是"水"和"利"二字,就是利用「水」來做對我們有「利」的事情。這個展開你可以盡情想像。我不在這里獻丑了。
㈡ 水利工程有何不利影響
使沿岸的植被受到破壞,有時還會使沿岸居民被迫遷移
㈢ 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的作用是興利除害,國家明確提出"水利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可見水利工程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㈣ 水利工程的建設對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產生了哪些影響
影響肯定是會有的,關鍵是要,盡力保持原自然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努力形成良性循環。
㈤ 修建水利工程有何利弊
利:防洪、發電、航運、灌溉、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開發旅遊資源,改造利用自然。
弊:由於科學技術水平有限,人類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方式不一定合理,可能存在許多目前科學技術尚未發現或解釋的潛在危害。比如,人工蓄積大量水體於一處,使得壩址處地層承受超過自然狀態下的荷載,可能對地層運動、地震、地下水等產生影響,而目前我們並沒有研究清楚是什麼影響、影響多大、何時顯現;此外,修建水利工程改變了原來的河流發展進程,甚至改變了河道,對環境的影響到底會如何,什麼時候顯現,這都是不能斷定的。
㈥ 水利工程有 ,,,的作用
水利工程有防洪、除澇、灌溉、發電的作用
㈦ 水利工程的建設對周邊環境會造成哪些方面的影響
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後評價理論與方法初探
2004-11-19
[摘 要] 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後評價指對已建水利工程項目進行回顧評價,它是基本建設程序的最後一個環節。環境影響後評價是工程後評價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對環境影響後評價的涵義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對環境影響後評價的目的和作用進行了分析,對環境後評價的方法、步驟和內容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水利工程、環境影響、後評價
1 前言
水利工程後評價始於1993年,幾年來先後進行了丹江口水利樞紐、高州水庫、韶山灌區、潘家口水利樞紐、陳垓灌區等十幾個工程項目的後評價,部分項目後評價包含有環境影響後評價的內容。為了編制水利水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規范,曾開展了盤錦灌區、三門峽水利樞紐等工程的環境影響專題回顧評價。水利工程環境影響後評價開展的時間不長,進行後評價的項目不多,環境影響後評價的理論支持和依據的規程規范比較缺乏。為了更好地開展環境影響後評價,需要對環境影響後評價的概念、作用、方法和內容等進行研究。
2 環境影響後評價的涵義
水利工程環境影響後評價是指建設項目建成並運行一段時間後,通過對實際發生的環境影響進行調查研究,和環境影響預測評價成果進行對比,復核項目對環境影響實際發生情況和預測評價成果的差異,以檢驗環境影響預測成果和環保設計的合理性,並對工程建成後的環境質量進行評價。簡言之環境影響後評價就是評價項目對環境質量、自然資源利用和生態平衡實際產生的影響。
3 環境影響後評價的目的和作用
3.1 對環境影響預測和環保設計成果進行驗證
環境影響評價和環保設計成果是在工程建設前,在調查研究、分析預測的基礎上提出的。預測方法是否合理,參數選用是否恰當,結論是否正確,需要工程運行實踐進行檢驗。通過環境影響後評價,將實際發生的環境影響與環境影響預測評價成果相對照,可以驗證評價方法的合理性和評價結論的正確性。
3.2 為進一步加強工程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工程項目建成並運行一段時間後,工程項目引起的環境影響逐漸表現出來,環境影響後評價可以通過調查工程建設後環境變化情況,分析環境變化趨勢,找出項目實際存在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因素,提出進一步發揮工程的有利影響和減小不利影響的措施,為進一步加強工程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環境影響回顧評價,系統總結了工程建成三十多年的環境變化,分析研究了環境演變趨勢,提出了主要影響因素,提出了控制污染、保護水源、消滅鼠害以及切實解決好移民遺留問題等的對策措施,並提出了進一步加強科學研究和環境管理的建議。
3.3 為其它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環保設計提供借鑒
水利工程一般規模大,影響范圍廣,影響因子多,環境影響預測評價比較困難。水利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在我國起步較晚,八十年代中期才相繼開展,至今只有十幾年的歷史,環境影響評價的理論和方法還很不完善,環境影響預測評價有的還難以定量。通過環境影響後評價,可以探索環境影響評價的理論和方法,使預測方法更為合理,評價結果更加符合實際。環境影響後評價成果,還可為同類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和環保設計提供借鑒,如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環境影響回顧評價成果為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提供了技術支持,三門峽水溫預測模型和參數,運用於小浪底水庫水溫預測,取得了較好效果。
3.4 檢查工程項目環保設施「三同時」制度執行情況
《環境保護法》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規定,建設項目需要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環保設施竣工驗收,應當與主體工程竣工驗收同時進行。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是環境影響後評價的一種形式,通過竣工驗收可以有效地檢查建設單位是否按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要求建設環境保護設施;檢查施工期間環境保護工作完成情況,一些受到破壞的環境是否已經恢復,檢查施工期間環境監測的開展情況;檢查環境管理機構設置和運行情況。隔河岩水利樞紐工程等通過環保竣工驗收,對工程建設的環保工作進行全面總結,對項目「三同時」執行情況進行了全面的回顧和評價。
3.5 檢查環境監測設施的運行情況,為環境監測斷面和監測項目的調整和優化提供依據
工程項目的環境監測站網設計中,環境監測斷面和監測項目是根據原有的環境條件在預測評價的基礎上進行設置的,與工程運行後的環境狀況可能存在差異,工程投入生產運行後,自然環境條件和社會環境條件也在發生變化,需要根據新的環境狀況對原來的環境監測站網設計進行檢驗。環境影響後評價過程中,對工程投入生產運行後的環境狀況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對污染源的數量和分布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對監測數據進行系統分析,在此基礎上,對環境監測斷面和監測項目進行合理的調整和優化。
4 環境影響後評價的方法和步驟
4.1 環境影響後評價的方法
環境影響後評價的基本方法是有無對比法,即項目建成後實際產生的環境影響和環境質量狀況,與項目建設前環境本底狀況和項目決策過程中環境評價預測成果相比較,通過綜合分析,對工程建成後的環境質量進行評價,確定項目實際存在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因素,提出進一步發揮工程的有利影響和減小不利影響的措施。
4.2 環境影響後評價的步驟
4.2.1 調查收集資料
環境影響後評價需要收集以下五個主要方面的資料。
⑴環境影響評價成果。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環境影響評價成果資料是開展水利工程環境影響後評價的基礎,工程建設前的環境背景,是環境影響後評價分析工程運行後產生環境影響和環境變化趨勢的前提。各環境要素的預測成果也是後評價復核的主要內容。在環境影響後評價時應收集環境影響報告書及環保部門的審批意見,包括環境監測資料、各環境要素(水質、水溫、氣象、土壤、陸生生物、水生生物、人群健康等)的影響預測成果和擬採取的減免不利影響的環境保護措施等資料。
⑵環境保護設計成果。環境保護措施設計和環境監測站網設計成果是環境保護設施實施的重要技術文件,是檢查環境保護設施「三同時」制度執行情況的依據,也是後評價需要驗證的重要內容。後評價時應收集初步設計階段的環境保護設計成果和審查意見。
⑶施工期間環境保護措施實施的有關資料。施工活動對周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如排放廢污水、排放廢氣、產生雜訊、破壞植被等,後評價時應收集施工期間環境保護工作開展情況,施工期間環境監測資料,特別是施工臨時佔地的植被恢復和復墾情況。
⑷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資料。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是水利工程竣工驗收不可缺少的內容,也是水利工程環境管理工作的新內容。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申請報告的內容一般包括前期環保工作及審批情況、應建的環保設施及運行情況、應採取的環保措施及完成情況、環保檔案、環保人員和制度,以及環境監測報告等。後評價時應收集經批準的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報告以及有關資料,作為環境影響後評價的重要基礎資料。
⑸環境監測資料。環境監測數據是環境質量狀況最直接的反映,也是分析評價環境演變趨勢的重要手段;環境監測數據的完整和准確與否,也是後評價成果是否合理正確的關鍵。後評價時應收集各監測站(點)歷年來的監測資料,包括氣象要素、水質、水溫、陸生生物、水生生物等。
4.2.2 編制環境影響後評價工作大綱
通過對收集資料的分析,根據項目特性和環境影響程度,確定後評價的環境因子,制定環境因子評價的技術路線,在此基礎上編寫環境影響後評價工作大綱。
4.2.3 環境影響後評價的實施
根據工作大綱,分因子對工程的環境影響進行評價,在單因子評價的基礎上對工程項目的環境影響進行綜合評價,提出工程環境影響的結論和趨利避害的措施。
4.2.4 編寫環境影響後評價報告
環境影響後評價報告包括工程概況、工程建設前環境狀況、工程環境影響後評價、綜合評價及結論等幾方面的內容。
5 環境影響後評價的主要內容
5.1 對局地氣候影響
水利工程建設使水體面積、體積、形狀等改變,水陸之間水熱條件、空氣動力特徵發生變化,工程建設對水體上空及周邊陸地氣溫、濕度、風、降水、霧等產生影響。環境影響後評價主要是復核工程興建後氣溫、降水、風速、濕度和霧的實際變化,並與環境影響評價預測成果相對照,在此基礎上預測氣候的變化趨勢,並提出對策措施。
氣溫影響主要復核工程影響區年平均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最高月平均氣溫、年極端最高氣溫、年極端最低氣溫的變化。
降水影響主要復核工程影響區年降水量和各季(月)降水量的變化。
風速影響主要復核工程興建後水體上風岸與下風岸年、月平均風速以及瞬時最大風速的變化。濕度和霧主要復核工程影響區年月濕度和霧日數量的變化。
局地氣候影響後評價主要採用統計對比法,將收集的水利工程建設前後氣象要素監測資料進行比較,對比分析建庫前後工程影響區氣候因子的變化趨勢,並與鄰近地區工程建設前後參證站的氣象因子統計值進行比較,確定工程興建對局地氣候的影響范圍和氣象因子的變化趨勢。
5.2 對水溫影響
水體的熱量傳輸機理是經過水和大氣的接觸面輸送,通過水體流動傳遞熱量。天然河道水流湍急,水體表面吸收的熱量通過水體紊動迅速傳向整個過流斷面,故天然河道水溫呈混合型,水溫變化滯後於氣溫,呈周期性變化。水庫蓄水後,水深增大,水體交換速度減緩,從而改變了水氣交界面的熱交換和水體內部的熱傳導過程。典型的水庫水溫效應表現為水體的垂直方向上的熱分層現象。
水溫影響後評價復核內容是:①統計建庫後實測的庫內不同區域各月水溫的垂直分布、橫向分布、縱向分布以及水庫各月下泄水溫、下泄水溫的沿程變化資料,調查下泄水溫對水生生物和農作物生長的影響;②將水溫結構分層和下泄水溫觀測值與預測值進行比較,對環評時採用的經驗公式和預測模型的適用性作出評價。
5.3 水質影響
築壩建庫,庫區水面擴大,水深增加,河水流速變緩,使污染物的擴散能力減弱,庫區水域污染物的濃度、分布都將發生變化。水庫攔蓄營養物質氮、磷、鉀,促進藻類生長,可能導致富營養化。灌區開發也會對水質帶來不利影響。
水質影響後評價,對水庫工程應復核水庫蓄水後污染來源、分布,水庫水質變化,水庫富營養化趨勢,庫底淤積物污染物質的富集情況,出庫水質和下遊河段水質變化;對灌區開發項目,應復核灌溉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灌溉回歸水對河流或承泄區水質的影響。此外後評價時尚應收集工程運行後的水質監測資料,對環評中採用的水質模型和預測成果進行驗證,對工程建設中和運行後水質保護措施的執行情況進行評價,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應進一步採取的水污染控制的對策措施。
5.4 環境地質影響
水庫蓄水後,庫水的附加荷載及水的滲透壓力,可能改變岩體的應力狀態,產生局部的應力集中,誘發水庫地震。水庫蓄水後,庫水對岸坡的淘刷和浸泡,改變了庫岸原有的穩定狀態,可能產生滑坡塌岸,黃土庫岸滑塌的可能性更大。
環境地質影響後評價主要是調查水庫投入運行後水庫誘發地震發生的時間、震級、震中位置,調查庫岸滑塌的范圍、滑塌量和滑塌區的地質條件,分析產生誘發地震和滑坡塌岸的原因,分析評價誘發地震和滑坡塌岸的發展趨勢,提出工程的安全防範措施;根據實際發生的水庫誘發地震和滑坡塌岸情況,對預測成果進行復核。
5.5 土壤環境影響
灌區開發可能導致地下水位上升,會產生土壤潛育化和次生鹽鹼化;在乾旱、半乾旱地區,水利工程興建如水資源分配不當,可能導致局部地區地下水位下降,使土壤發生沙化。工程施工和移民搬遷破壞植被,會引起新的水土流失。
土壤環境影響後評價主要是復核水利工程投入運行後發生沼澤化、潛育化、次生鹽鹼化、沙化的面積和分布及其原因,以及需採取的對策措施;復核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和建設後水土流失的發生和發展趨勢以及需進一步採取的防治措施。
5.6 陸生生物影響
水庫對陸生植物的影響主要是淹沒影響,對野生動物的不利影響主要是棲息地喪失、覓食地轉移、活動范圍受到限制,許多動物在水庫蓄水後被迫遷移。但水庫蓄水後改善了局地氣候,使庫區周圍的植被類型豐富;灌區開發後提供的濕生環境,適宜於一些水禽棲息。
陸生生物影響後評價,主要是復核工程投入運行後對植物、特別是珍稀植物的影響,復核工程投入運行後動物、特別是珍稀動物的影響;復核採取的珍稀動、植物保護措施的實施效果,並提出需進一步採取的保護措施。後評價可採用調查對比的方法。
5.7 水生生物影響
興建水利工程將影響魚類生活的環境條件。建庫後下遊河道天然水文情勢改變,其中水流狀態和漲水過程的變化對魚類影響較大。水庫蓄水後由於水庫水文條件和營養物質的變化,也會對浮游動植物、底棲動物產生影響。
水生生物影響後評價主要是復核工程興建後對浮游動植物、底棲生物、高等水生植物、魚類及其它水生動物的影響,重點復核對珍稀水生生物的影響;復核對魚類產卵場的影響;復核水生生物保護措施的效果,並提出需進一步採取的保護措施,後評價可採用調查對比的方法。
5.8 人群健康影響
水利工程興建將不同程度地引發人群健康問題。由於大面積淹沒、大批人口搬遷以及施工人員集中,為某些疾病的傳播和擴散提供了可能。
人群健康影響後評價應復核水利工程興建後周圍地區疾病的發生及流行情況,包括:①自然疫源性疾病如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肺吸蟲病、流行性出血熱等的流行頻率及強度;②介水傳染病如肝炎、傷寒、痢疾等的疫情發生及發展趨勢;③蟲媒傳染病如瘧疾、乙型腦炎、絲蟲病等的流行頻率及強度;④地方病如地方性甲狀腺腫、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等的流行頻率及強度等。並應與預測評價成果進行比較,分析產生疾病流行的原因,提出應進一步採取的防治措施。
評價可採用統計對比法,對比分析工程建設前、後各種疾病的發生流行趨勢,並與鄰近地區疾病發生流行趨勢進行比較,評價工程興建對人群健康的影響。
5.9 水文情勢及下游影響
水利工程建設因攔蓄、調水等改變工程下游來水來沙過程,下遊河段流速、流量、水位、泥沙運移規律等有所改變,可能影響下游工農業用水,河道沖刷也可能對下游的水利工程和橋涵等產生影響。
水文情勢及下游影響後評價主要是統計分析工程投入運行後實測的下游來水來沙過程,實際的河道沖淤變化資料,調查對水利工程和橋涵存在的影響,提出進一步減免不利影響的措施;根據實際發生的影響,對環境評價預測成果進行復核。
5.10 文物景觀影響
水利工程建設可能使自然景觀和文物受到淹沒、破壞或干擾,水庫的形成也可能增添新的景觀。文物景觀影響後評價主要是調查自然景觀和文物受影響的程度,分析評價保護措施實施的效果,提出進一步開發利用景觀文物的措施。
5.11 環保設施和監測設施運行情況
環境保護設施指為工程服務和減免工程對環境不利影響需採取的環保設施,包括水質(水溫)保護設施、土壤環境保護設施、陸生植物保護設施、陸生動物保護設施、水生生物保護設施、景觀保護及綠化設施、人群健康保護設施和下游影響補償設施。
環境監測設施指工程完建後為掌握環境要素的動態變化需要建設的監測設施,包括地表水水質(水溫)監測設施,局地氣候監測設施,生態監測設施,土壤監測設施,地下水監測設施等。
環境影響後評價主要是復核:①環保設施和監測設施是否按照「三同時」的要求進行建設,環保設施和監測設施是否投入運行,運行情況如何;②是否按環境影響報告書和環境保護設計確定的監測項目、監測斷面、監測因子進行監測,監測數據的准確性和可靠性如何。③監測項目的設置是否能夠反映水利工程投入運行後的環境質量狀況和環境演變趨勢。④在對監測數據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對環保設施和監測設施的運行情況進行評價,根據工程運行後產生的環境變化,提出調整監測斷面、監測項目和增設環境保護設施的建議。
黃河規劃設計 2004-11-19
㈧ 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及其影響
歷代興修的水利工程
(1)戰國:秦國的都江堰、鄭國渠。
(2)秦:開通了秦渠、靈渠和江南運河。
(3)兩漢:農田水利地區特色明顯。
①黃河流域以營建灌溉渠系為主,著名工程有六輔渠、白渠、龍首渠等。
②江淮、江漢之間以修治天然陂池為主,著名工程有六門陂。
③東南以排水築堤、變濕淤之地為良田為主,著名工程有鑒湖等。
④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築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兒井。
(4)三國兩晉南北朝:曹魏興復了芍陂、茹陂等許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處,都要通渠灌溉。
(5)隋唐:開通大運河有利於農田灌溉。唐朝設專官管理水利事業,各地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僅江南興建和修復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過了六朝的總和。
(6)五代十國:興修水利工程,如安豐塘(南唐)、捍海塘(吳越)。
(7)元:開鑿會通河(山東東平到臨清)、通惠河(通州到大都)。
★古代開挖的運河
(1)古江南河——開挖於春秋時期的吳國,溝通蘇州和揚州間的水道,它是中國開挖最早的運河。
(2)邗溝——開挖於春秋時期的吳國,溝通長江與淮河水系。
(3)靈渠——開挖於秦朝,秦始皇伐南越時,由史祿負責興修,溝通了湘水和灕水。這條運河連接了向北流的湘江和向南流的灕江,使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間溝通,以後歷代又曾多次修繕利用。
(4)隋朝大運河——開挖於605年,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全長四五千里,以東都洛陽為中心,東北通到涿郡,東南到餘杭,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5)元——開鑿了從山東東平到臨清的會通河。後來又開鑿了從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這就使原有的運河連接起來。
★古代對黃河的治理
(1)大禹用疏導的方法治理黃河。
(2)西漢武帝、東漢明帝都進行過大規模的黃河治理工程。
(3)元朝政府多次征發農民和兵士,治理黃河。
㈨ 水利工程的危害
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和地質毀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