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興水利,除水害,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主持修建的我國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灌溉工程是
安豐塘古稱芍陂(音quèbēi),又稱期思陂,是中國淮河流域古今重要的水利工程,位於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中部地區。史載由春秋時期楚國丞相孫叔敖建於楚莊王十七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7—公元前591年),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它的建造對後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古時候被譽為「天下第一塘」。
與後來的都江堰、漳河渠、鄭國渠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隋唐以後設置安豐縣。因此被稱為安豐塘。安豐塘是我國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選址科學,工程布局合理,水源充沛.它的建造對後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安豐塘是我國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素「淮河流域水利之冠」、「江北第一水利」之稱。千百年來,在灌溉、航運、屯田、濟軍等方面,起過重大作用。古人的《芍陂》詩曾描繪了安豐塘灌區的昇平景象,「因川成利費經營,遙望江南盡稻粳,支渠派引千畦潤,隴畝村連百寶盈。流澤於今還未艾,試聽放閘鼓歌聲」。
(1)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擴展閱讀:
芍陂(安豐塘),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灌溉蓄水工程,它比都江堰、鄭國渠還早300多年,她聞名於世並非只在當今。《水經注》記載:「淝水流經白芍亭,積水成湖,所以叫作芍陂。」隋朝在此設置安豐縣,芍陂又稱安豐塘。2600多年前,孫叔敖選擇該地比較低窪的地方,築堤攔蓄源自江淮分水嶺北側的山源河水,興建起「陂周百十許里」的芍陂(安豐塘),下控1300多平方公里的淠東平原,其工程及治水理念和治水水平之超前,民間用「芍陂歸來不看塘」贊譽。
清嘉慶年間的《芍陂紀事》,系統地記述了芍陂工程及其文化歷史。2600多年來,芍陂(安豐塘)一直支撐著區域農業、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工程水利為核心,形成了包括區域水系、農業生態、田園觀光、水神祭祀、灌溉管理等內涵豐富的陂塘文化。
安豐塘作為中國著名古代水利工程之一,世界著名平原水庫,其作用及在水利工程史上的思維和影響,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曾先後由聯合國大壩委員會名譽主席托蘭以及美國、德國、羅馬尼亞等一些國內外專家學者到此參觀。他們對安豐塘水利工程歷史之長久,設計建設之科學而且至今仍發揮巨大效益深為推崇,評價極高。
著名文物古建專家單士元、羅哲文等參觀後還揮筆題辭:楚相千秋績,芍陂富萬家。豐功同大禹,偉業冠中華。安豐塘選址科學,工程布局合理。《芍陂紀事》說,「芍陂之源,出自六安龍穴山,首受淠水。西自騶石,東自龍池,其水胥注入陂中」。安豐塘水源充沛,塘身居高臨下,銜控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的淠東平原。
三國時,開小陂五十來處,蓄納分吐,與安豐塘形成了一個科學的水利調節網路。隋代時設計閘門36座,使塘水蓄放轉調更加方便自如,灌溉關系考慮十分周密。安豐塘的創造,對後世的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❷ 我國最早的水利工程
最早的自然是安豐塘
安豐塘古名芍陂,位於壽縣城南30公里處,為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主持興修,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
我國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京杭大運河.
它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的大運河。它南起浙江 杭州,北至北京通縣北關,全長1794公里,貫通六省市,流經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
❸ 中國歷史著名水利工程有哪些
1、鄭國渠
鄭國渠,是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一項偉大工程,屬於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鄭國渠的作用不僅僅在於它發揮灌溉效益的100餘年,而且還在於首開了引涇灌溉之先河,對後世引涇灌溉發生著深遠的影響。
秦以後,歷代繼續在這里完善其水利設施:先後歷經漢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豐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廣惠渠和通濟渠、清代的龍洞渠等歷代渠道。
2、龍首渠
龍首渠位於陝西省,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開發洛河水利的歷史上是首創工程,它是今洛惠渠的前身。
龍首渠大約是在漢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間根據庄熊羆的建議而修建的。這是開發洛河水利的首次工程,征調了1萬多民工,挖通起自征縣(今澄城縣)終到臨晉(今大荔縣)的渠道。據說渠成後,重泉(今蒲城縣東南)以東的1萬多頃鹽鹼地得到灌溉,每畝能收10石糧。
3、大運河
大運河,是中國東部平原上的偉大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在大運河成為漕運的主體水道之後,漕運藉助大運河溝通南北的便捷條件,將漕糧轉運到全國大部分地區,成為王朝調劑物資、制衡社會的有力手段。尤其是在明清兩代,漕運的社會歷史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4、靈渠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靈渠主體工程由鏵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門、堰壩、秦堤、橋梁等部分組成,盡管興建時間先後不同,但它們互相關聯,成為靈渠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灕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王朝統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大批糧草經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供應。公元前214年,即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
5、都江堰水利工程
公元前256年,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眾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側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該大型水利工程現存至今依舊在灌溉田疇,是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不僅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跡,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
❹ 世界最早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 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❺ 急急急 我國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什麼
都江堰
❻ 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什麼
都江堰是現存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6)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擴展閱讀
修建背景:
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個水旱災害十分嚴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難》這篇著名的詩歌中「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人或成魚鱉」的感嘆和慘狀,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這種狀況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惡劣」的自然條件造成的。
都江堰的創建,又有其特定的歷史根源。戰國時期,刀兵峰起,戰亂紛呈,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國盡快統一。適巧,經過商鞅變法改革的秦國一時名君賢相輩出,國勢日盛。他們正確認識到巴、蜀在統一中國過程中特殊的戰略地位,「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秦相司馬錯語)。
在這一歷史大背景下,戰國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識地理、隱居岷峨的李冰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後,首先下決心根治岷江水患,發展川西農業,造福成都平原,為秦國統一中國創造經濟基礎。
❼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是哪啊!
溝通江淮的邗[hán 含]溝
相傳早在商朝末年,我國即已鑿成一條規模可觀的運河,它的名字叫泰
伯瀆,是周太王的長子泰伯將王位繼承權讓給其弟季歷、避地到荊吳(太湖
流域)後穿鑿的。它位於今無錫市東南。
春秋時期,開鑿的運河漸多,有的為陳、蔡兩國所開,在今淮水上游;
有的為楚國所開,在湖北、安徽境內;有些為吳國所開,在太湖流域和長江、
淮河、黃河之間。吳國鑿的這批運河,無論對當時及後代,都有深遠的影響。
吳國首建於商末周初的泰伯,長期默默無聞。到春秋末年,闔閭、夫差
父子相繼為王,由於當時的太湖流域有了初步開發,又有伍子胥、孫武等人
的襄助,國力逐漸強大。它首先對南方地區的兩個鄰國越國、楚國發動戰爭。
為了在戰爭中便於運兵和運糧,公元前6 世紀末至公元前5 世紀初,在太湖
流域,利用自然河道的基礎,陸續鑿成三條運河。一條叫胥浦,北起太湖東
面,南到杭州灣。這是一條從對越戰爭的需要出發而穿鑿的運河。另一條叫
胥溪,位於太湖西面,是溝通太湖、長江間的運河,便於吳船向西進入楚地。
還有一條由吳(江蘇省蘇州市)北上,到今江陰西部與長江會合,便於吳船
經此騷擾長江下游的楚地。吳在大軍代楚以前,對楚採用聲東擊西的「疲楚」
戰術,這一戰術就是利用後兩條運河,或向西擾楚,或向北擾楚,使楚軍防
不勝防,疲於奔命。「疲於奔命」的典故即源於此。這些運河的穿鑿,不僅
促進了區域性的統一,而且還為後來的江南運河奠定了初步基礎。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 年),吳軍大敗楚師於柏舉(湖北麻城縣東
北)。12 年後,即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 年),它又敗越師於夫椒(太
湖西洞庭山)。經此兩戰後,楚國一蹶不振,越國也臣服於吳。吳王夫差認
為自己在長江流域的霸主地位已確立,決定用兵北方,以便強迫晉、齊、魯、
宋等黃河流域的諸侯俯首聽命。築邗城、穿邗溝,都從用兵北方的需要出發
而興建的工程。
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 年),「秋,吳城邗,溝通江淮。」(《左
傳·哀公九年》)邗,就是古揚州,在今揚州市西北郊蜀岡一帶,遺址周長
約九公里。這是揚州建城的開始。吳國築邗城,目的是在長江北岸建立進軍
北方的基地。鑿邗溝旨在便於運送軍隊和糧秣。據《水經注·淮水注》載,
這條邗溝從邗城西南引進江水,經過城東,再向北流,從陸陽、廣武兩湖(兩
湖分別位於今高郵縣東部和西部)中間穿過,北注樊梁湖(今高郵縣北境),
又折向東北,連續穿過博芝、射陽兩湖(兩湖位於興化、寶應間),再折向
西北,到末口(今淮安市東北)入淮。邗溝的線路比較曲折,所以如此,目
的在於利用當地的眾多湖泊,以便減輕施工的負擔。這是我國、也是世界有
確切穿鑿紀年的第一條大型運河,長約150 公里。
❽ 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是哪幾個
四大水利工程是:它山堰、鄭國渠、靈渠、都江堰。
一、它山堰
它(tuō)山堰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水利工程。屬於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樞紐工程。
位於浙江寧波市海曙區鄞江鎮它山旁,樟溪出口處。位於浙江省寧波市西南,唐代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由縣令王元瑋創建。
它與國內的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二、鄭國渠
鄭國渠,是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一項偉大工程,屬於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 300 余里(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
鄭國渠在戰國末年由秦國穿鑿。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約十年後完工。
三、靈渠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於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
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灕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
四、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
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四大水利工程的歷史意義:
一、鄭國渠
鄭國渠修成後,大大改變了關中的農業生產面貌, 用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較大的涇水進行灌溉,增加土質肥力,農業,迅速發達起來,雨量稀少,土地貧瘠的關中,變得富庶甲天下 (《史記·河渠書》)。
二、它山堰
如今堰身大部分埋在沙土下,已無引灌作用。它山廟經重新修築後,增設了「它山堰水利陳列館」且在每年的農歷三月三和十月十(傳說王元偉築堰那年正好33歲,十月十日為他的生辰)恢復古廟會。
2015年10月13日凌晨,當地時間12日晚,在法國蒙彼利埃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6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公布了2015年入選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
三、靈渠
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灕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王朝統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大批糧草經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供應。
公元前214年,即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
四、都江堰
都江堰的創建,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
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
❾ 中國現存最早水利工程叫什麼名字什麼名字拼音
是良渚古城水利工程,距今約5000年,甚至比大禹治水都遭1000年。
位於杭州餘杭區瓶窯鎮境內的良渚水利系統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
良渚拼音:
[liáng zhǔ]
❿ 我國古代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
安豐塘
安豐塘古名芍陂,位於壽縣城南30公里處,為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主持興修,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而都江堰才22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