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有哪五大水利工程
世界最大水利工程
國務院近期批準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再次對工程總體布局進行了深入研究論證,提出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規劃分三期實施。 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聯通,逐步形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優化配置格局,到2050年調水總規模為448億立方米。
東線工程
利用江蘇省已有的江水北調工程,逐步擴大調水規模並延長輸水線路。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江都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並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出東平湖後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經隧洞穿過黃河;另一路向東,通過膠東地區輸水干線經濟南輸水到煙台、威海。規劃分三期實施。第一期工程已經開工,工期5年。
中線工程
從加壩擴容後的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沿規劃線路開挖渠道輸水,沿唐白河流域西側過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後,經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在鄭州以西孤柏嘴處穿過黃河,繼續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規劃分兩期實施。第一期工程2003年開工,工期8年。
西線工程
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築壩建庫,開鑿穿過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巴顏喀拉山的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西線工程的供水目標主要是解決涉及青、甘、寧、內蒙古、陝、晉等6省(自治區)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渭河關中平原的缺水問題。結合興建黃河幹流上的骨幹水利樞紐工程,還可以向鄰近黃河流域的甘肅河西走廊地區供水,必要時也可向黃河下游補水。
都江堰水利工程--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豐碑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然連續使用,仍發揮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傑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有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目前灌溉面積已達40餘縣,1998年超過一千萬畝。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岩寺等。
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條較大的支流,發源於四川北部高山地區。每當春夏山洪暴發之時,江水奔騰而下,從灌縣進入成都平原,由於河道狹窄,古時常常引起洪災,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灌縣岷江東岸的玉壘山又阻礙江水東流,造成東旱西澇。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當於現在的專員,或大於專員,小於省長),他為民造福,排除洪災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體工程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達到了引水灌田、變害為利。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協助下,邀集有治水經驗的農民,對岷水東流的地形和水
情作了實地勘察,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在無火葯(火葯發明於東漢時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間)不能爆破的情況下,他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熱漲冷縮的原理),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終於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李冰父子率眾又在離玉壘山不遠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築分水堰,用裝滿卵石的大竹籠放在江心堆成一個狹長的小島,形如魚嘴,岷江流經魚嘴,被分為內外兩江。外江仍循原流,內江經人工造渠,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為了進一步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在分水堰與離堆之間,又修建了一條長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 為了觀測和控制內江水量,又雕刻了三個石樁人像,放於水中,讓人們知道「枯水(低水位)不淹足,洪水(高水位)不過肩」。還鑿制石馬置於江心,以此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淘灘的標准。
運用了迴旋流的理論 都江堰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國遊人,其中有些是水利專家。有的水利專有他細觀看了整個工程的設計後,都對它的高度的科學水平驚嘆不止。比如飛沙堰的設計就是很好地運用了迴旋流的理論。
世界著名水利工程
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
伊泰普大壩建在流經巴西和巴拉圭兩國之間的巴拉那河上。兩國聯合建壩,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直到1982年才竣工,其耗資200億美元。大壩有60層高,壩後的水庫沿河延伸達161千米。
自1990年改進以後,伊泰普大壩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18台水輪機組發電量達1.26萬兆瓦。它的發電量比僅次於它的對手―委內瑞拉的古里大壩,要高出20%以上。
伊泰普水電站生產的電能由巴西與巴拉圭兩國分享。但是,巴拉圭只使用了發電量中極小的一部分。所以,巴拉圭將其份額中的大部分賣給了巴西。
世界高重力壩之一--胡佛大壩
工程建於1931年4月,1936年3月竣工。水庫名米德湖,總庫容352億立米。水電裝機1134.5萬kW,兩個泄洪隧洞引水明渠長約198米,泄量為11340立米/秒。4個進水塔每個底部直徑25米,最大壩高222.5米。該壩於1955年被評為美國現代土木工程七大奇跡之一。該工程建成後,在防洪、灌溉、城市及工業供水、水力發電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開發和建設美國西部各州作出了貢獻。
世界最高壩--羅貢壩
世界最高的土石壩,也是世界最高壩。工程於1975年開工,1989年完工。位於塔吉克國和國阿姆河支流瓦赫什河上。工程主要任務是灌溉與發電。最大壩高335米,壩頂長660米,壩頂寬20米,底寬1500米。壩體體積7550萬立米。水庫庫容133億立米。水電裝機360萬kW。
埃及尼羅河上的大型水利工程--阿斯旺高壩
阿斯旺高壩位於開羅以南約700Km。工程於1961年開工,1970年竣工。大壩採用粘土心牆堆石壩,高111米,頂寬40米,底寬980米,壩頂長3830米。阿斯旺大壩在粘土心牆內布置灌漿和廊道是大膽創新,廊道凈寬3.5米,高5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水庫總庫容為1689億立米。樞紐建築物包括大壩、引水工程和電站。電站裝機容量為210萬Kw。阿斯旺水庫具有灌溉、水力發電和防洪等作用。
4 Oroville壩位於美國California州Feather河,高234.7米,1968年建成。
5 Dworshak壩位於美國Idaho州N. Fork Clearwater河,高218.5米,1973年建成。
6 Glen Canyon壩位於美國Arizona州Colorado河,高216.4米,1964年建成。
7 Shasta壩位於美國California州Sacramento河,高183.5米,1945年建成。
8 Grand Coulee電站,位於美國Washington州Columbia河,裝機6180MW。
9 Chief Joseph電站,位於美國Washington州Columbia河,裝機2457MW。
10 Robert Moses - Niagara電站,位於美國New York州Niagara河,裝機1950MW。
2. 太湖流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太湖溇港水利系統始建於春秋時期,源於太湖灘塗上縱港橫塘的開鑿,北宋時形成完整體系,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類型,距今有兩千多年歷史。它集水利、經濟、生態、文化於一體,具有排澇、灌溉、通航等綜合效益,在世界農田灌溉與排水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太湖流域中,湖州的溇港體系發端最早,保存最為完整,主要由太湖堤防體系,溇港漾塘體系,溇港圩田體系和古橋、古廟、祭祀活動等其他遺產體系四部分組成。溇港水利系統的發展完善成為歷史上湖州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繁榮的前提條件。
相關鏈接:太湖溇港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距今2000年
浙江溇港入選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3.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1.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2.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位於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3.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組成部分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 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
4.寶瓶口起節制閘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
(3)灘水利工程擴展閱讀:
整個都江堰樞紐可分為堰首和灌溉水網兩大系統,其中堰首包括魚嘴(分水工程)、飛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寶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體工程,此外還有內外金剛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屬建築。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運、城市供水等綜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聞名天下的「天府之國」。
除了水運之利,都江堰於農業灌溉的效益隨著灌溉渠系的發展愈加為世人所倚重。岷江左岸水源流出寶瓶口至玉壘山東側之後,沿李冰開鑿的兩條乾渠流向成都。西漢時,蜀郡太守文翁新開一條乾渠將岷江水引至成都平原東部。東漢時,「望川原」上「鑿石二十里」,使灌渠延伸過現在雙流的牧馬山高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續擴建和改造都江堰的灌溉系統。1960年代末,灌溉面積達到678萬畝;到1980年代初,灌區擴展到龍泉山以東地區並建成水庫近300座,灌溉面積擴大到858萬畝;此後進一步的灌區改造將灌溉區域擴大到1000多萬畝,總引水量達100億立方米,使之成為目前世界上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
4. 都江堰水利工程有什麼特點
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魚嘴分水堤
「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位於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飛沙堰
「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組成部分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 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
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 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 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自動泄洪,使多餘的內江的水排入外江正流使內江不受洪災。
寶瓶口
寶瓶口起「節制閘」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
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岩的一部分。由於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
地理
都江堰渠首三大主體工程修建在岷江出山口處。這里群山環抱,大江中流,氣勢恢宏,景色絕佳。堰功人物,代代相濟;文人墨客,多會與此。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靈岩寺,翠月湖,紫坪鋪等。
重點工程
都江堰不僅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跡,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
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傑作。
5. 都江堰水利工程有何意義
都江堰的水利工程走過兩千年的歷史
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2260年而不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成功的水利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陝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有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人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
李冰主持創建的都江堰,正確處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等主體工程的關系,使其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統工程,聯合發揮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具體地說,利用魚嘴分水堤從眠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動將眠江60%的水引入內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時,又自動將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內江。都江堰建於眠江彎道處,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層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層水流向凸岸,將洪水沖下來的沙石大部分從外江排走。進入內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頭岩的支引、寶瓶口的節制和"離堆"的頂托,將大部分沙石從飛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寶瓶口引水口和灌區幹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寶瓶口引水口控制進水量,既保證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過量洪水湧入內江灌區,造成災害。都江堰能自動調節進入灌區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成為天府糧倉。都江堰是成功運用自然彎道形成的流體引力,自動引水、泄洪、排沙的典範。建堰時,李冰還在江中埋石馬作淘灘標志,立"三石人"觀察水情消長,開創了中國古代水情測量的先例。歷代對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視,逐步完善了管理機構,建立了歲修、防洪等維護制度,積累和總結了"六字訣"、"三字經"、"八字格言"等寶貴的治水經驗,使古堰持續發展,相沿不廢。
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是巧奪天工、造福當代、惠澤未來的水利工程,是區域水利網路化的典範。後來的靈渠、它山堰、漁梁壩、戴村壩一批歷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記。其工程結構主要由渠首工程、附屬工程和灌渠系統工程組成。渠首工程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組成;附屬工程由百丈堤、人字溢洪堰組成;渠系工程主要由內江總乾渠、沙黑總乾渠、金馬河乾渠等組成。建國後,為解決都江堰工程維修期間的城市供水問題,又特別設計增建了工業引水暗渠。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奧妙之處,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大系統,形成無壩限量引水並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況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饉」,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解放後,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經濟內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適應了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
勤勞智慧的川西人民,在發展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事業的過程中,正確處理分水泄洪、引水灌溉、低堰排沙、運行維修等各種矛盾關系,緊緊依託自然條件、充分運用工程技術解決了各種問題,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治水經驗。「深淘灘、低作堰」六字訣,新、舊兩個版本的「三字經」,留下了系統、完整而又非常具體的治水經驗。認真學習研究和推廣都江堰經驗,對治理黃河、解決山東的水問題,加快水利網路化建設,發揮我省乃至全國自然地理優勢,優化生態環境仍然意義重大。
都江堰水利事業工程針對岷江與成都平原的懸江特點與矛盾,充分發揮水體自調、避高就下、彎道環流特性,「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正確處理懸江岷江與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統一在一大工程體系中,變水害為水利。具體講,以三維空間巧妙構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渠首「三大工程」,優化岷江特定區段的硬約束,形成不同流量條件下的主流走勢、環流力度,造成岷江不同流量條件下的內、外江不同的水沙分配比,克服川西自然地理劣勢,優化岷江和成都平原的關系,發展水利網路化,使其最有利於當地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其三維空間的關系是:平面布局是基礎、是前提;立面結構是在平面布局的基礎上歷經千載,反復優化逐步形成的。
兩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這樣偉大的科學成就,世界絕無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稱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1986年,國際灌排委員會秘書長弗朗傑姆,國際河流泥沙學術會的各國專家參觀都江堰後,對都江堰科學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給予高度評價。1 999年3月,聯合國人居中心官員參觀都江堰後,建議都江堰水利工程參評2000年聯合國"最佳水資源利用和處理獎"。
6. 水利工程包括哪些項目
水利工程包括這幾類:
1、城鎮供水工程:最早的城鎮供水工程約在公元前2900年已在埃及出現。以後不斷發展。羅馬城於公元前4世紀~前3世紀先後建立了11條向城內供水的輸水道。公元前 312年建成阿匹亞輸水道,水源為泉水,從水源到城市配水點為長約16km的地下暗渠。
2、海塗圍墾工程:在沿海灘塗築堤擋潮、變海為陸,以發展生產的工程。中國的海塗資源豐富,土壤肥沃,圍墾潛力很大。
3、水利漁業工程:水利漁業是指利用水利工程蓄水後形成的水域發展漁業的生產活動。是水利設施的多種效益之一。主要工程和技術措施包括:河道和水庫庫底的清理,魚苗基地和攔魚。
4、水利發電工程:由建築物來集中天然水流的落差,形成水頭,並以水庫匯集、調節天然水流的流量;基本設備是水輪發電機組。當水流通過水輪機時,水輪機受水流推動而轉動,水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機械能轉換為電能,再經過變電和輸配電設備將電力送到用戶。
5、港口工程:是興建港口所需的各項工程設施的工程技術,包括港址選擇、工程規劃設計及各項設施(如各種建築物、裝卸設備、系船浮筒、航標等)的修建。
能從水庫安全可靠地放泄多餘或需要水量的建築物。歷史上曾有不少土石壩,因洪水超過水庫容量而漫頂造成潰壩。為保證土石壩的安全,必須在水利樞紐中設河岸溢洪道,一旦水庫水位超過規定水位,多餘水量將經由溢洪道泄出。
混凝土壩有較強的抗沖刷能力,可利用壩體過水泄洪,稱溢流壩。 修建泄水建築物,關鍵是要解決好消能和防蝕、抗磨問題。泄出的水流一般具有較大的動能和沖刷力,為保證下游安全,常利用水流內部的撞擊和摩擦消除能量,如水躍或挑流消能等。
當流速大於每秒10~15米時,泄水建築物中行水部分的某些不規則地段可能出現所謂空蝕破壞,即由高速水流在臨近邊壁處出現的真空穴所造成的破壞。
防止空蝕的主要方法是盡量採用流線形體形,提高壓力或降低流速,採用高強材料以及向局部地區通氣等。多泥沙河流或當水中夾帶有石渣時,還必須解決抵抗磨損的問題。
7. 都江堰水利工程有何意義
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2260年而不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成功的水利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陝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有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人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
李冰主持創建的都江堰,正確處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等主體工程的關系,使其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統工程,聯合發揮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具體地說,利用魚嘴分水堤從眠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動將眠江60%的水引入內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時,又自動將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內江。都江堰建於眠江彎道處,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層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層水流向凸岸,將洪水沖下來的沙石大部分從外江排走。進入內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頭岩的支引、寶瓶口的節制和"離堆"的頂托,將大部分沙石從飛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寶瓶口引水口和灌區幹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寶瓶口引水口控制進水量,既保證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過量洪水湧入內江灌區,造成災害。都江堰能自動調節進入灌區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成為天府糧倉。都江堰是成功運用自然彎道形成的流體引力,自動引水、泄洪、排沙的典範。建堰時,李冰還在江中埋石馬作淘灘標志,立"三石人"觀察水情消長,開創了中國古代水情測量的先例。歷代對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視,逐步完善了管理機構,建立了歲修、防洪等維護制度,積累和總結了"六字訣"、"三字經"、"八字格言"等寶貴的治水經驗,使古堰持續發展,相沿不廢。
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是巧奪天工、造福當代、惠澤未來的水利工程,是區域水利網路化的典範。後來的靈渠、它山堰、漁梁壩、戴村壩一批歷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記。其工程結構主要由渠首工程、附屬工程和灌渠系統工程組成。渠首工程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組成;附屬工程由百丈堤、人字溢洪堰組成;渠系工程主要由內江總乾渠、沙黑總乾渠、金馬河乾渠等組成。建國後,為解決都江堰工程維修期間的城市供水問題,又特別設計增建了工業引水暗渠。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奧妙之處,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大系統,形成無壩限量引水並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況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饉」,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解放後,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經濟內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適應了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
勤勞智慧的川西人民,在發展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事業的過程中,正確處理分水泄洪、引水灌溉、低堰排沙、運行維修等各種矛盾關系,緊緊依託自然條件、充分運用工程技術解決了各種問題,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治水經驗。「深淘灘、低作堰」六字訣,新、舊兩個版本的「三字經」,留下了系統、完整而又非常具體的治水經驗。認真學習研究和推廣都江堰經驗,對治理黃河、解決山東的水問題,加快水利網路化建設,發揮我省乃至全國自然地理優勢,優化生態環境仍然意義重大。
都江堰水利事業工程針對岷江與成都平原的懸江特點與矛盾,充分發揮水體自調、避高就下、彎道環流特性,「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正確處理懸江岷江與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統一在一大工程體系中,變水害為水利。具體講,以三維空間巧妙構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渠首「三大工程」,優化岷江特定區段的硬約束,形成不同流量條件下的主流走勢、環流力度,造成岷江不同流量條件下的內、外江不同的水沙分配比,克服川西自然地理劣勢,優化岷江和成都平原的關系,發展水利網路化,使其最有利於當地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其三維空間的關系是:平面布局是基礎、是前提;立面結構是在平面布局的基礎上歷經千載,反復優化逐步形成的。
兩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這樣偉大的科學成就,世界絕無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稱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1986年,國際灌排委員會秘書長弗朗傑姆,國際河流泥沙學術會的各國專家參觀都江堰後,對都江堰科學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給予高度評價。1 999年3月,聯合國人居中心官員參觀都江堰後,建議都江堰水利工程參評2000年聯合國"最佳水資源利用和處理獎"。
8. 水利工程包括哪些
水利工程臨時工程的組成部分包括:
1、施工導流工程包括
①.導流明渠工程
②.導流洞工程
③.土石圍堰工程
④.混凝土圍堰工程
⑤.蓄水期下游供水工程
⑥.金屬結構設備及安裝工程
2、施工交通工程包括:
(1).公路
(2).鐵路
(3).橋梁
(4).碼頭
(5).施工支洞
(6).架空索道
(7).施工通航建築
(8).施工過木
(9).通航整治及轉運站等工程。
3、施工供電工程包括:
(1)是指從現有電網向施工現場供電的高壓輸電線路(樞紐工程:35kv及以上等級;引水工程及河道工程:10kv及以上等級)
(2)施工變(配)電設施(場內除外)
工程。
4、施工房屋建築工程包括:
(1)施工倉庫
(2)辦公生活及文化福利建築(包括監理單位)及設計代表所用。
5、其他施工臨時工程包括:
(1)施工供水(大型泵房及干管)
(2)砂石料系統
(3)混凝土拌和澆築系統
(4)大型機械安裝拆卸
(5)防汛、防冰、施工排水
(6)施工通信
(7)施工臨時支護設施(含隧洞臨時鋼支撐)等工程。
9. 水利工程都包括那幾類具體的項目
水利工程除了水庫除險加固和農田水利還有
一、擋水建築物
阻擋或攔束水流、擁高或調節上游水位的建築物,一般橫跨河道者稱為壩,沿水流方向在河道兩側修築者稱為堤。例如葛洲壩工程。
二、泄水建築物
能從水庫安全可靠地放泄多餘或需要水量的建築物。歷史上曾有不少土石壩,因洪水超過水庫容量而漫頂造成潰壩。例如溢流壩。
三、專門水工建築物
為某一專門目的或為完成某一特定任務所設的建築物。渠道是輸水建築物,多數用於灌溉和引水工程。例如前蘇聯英古里壩。
(9)灘水利工程擴展閱讀:
水利工程的特點
1、有很強的系統性和綜合性
單項水利工程是同一流域,同一地區內各項水利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些工程既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單項水利工程自身往往是綜合性的,各服務目標之間既緊密聯系,又相互矛盾。
2、對環境有很大影響
水利工程不僅通過其建設任務對所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生影響,而且對江河、湖泊以及附近地區的自然面貌、生態環境、自然景觀,甚至對區域氣候,都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3、工作條件復雜
水利工程中各種水工建築物都是在難以確切把握的氣象、水文、地質等自然條件下進行施工和運行的,它們又多承受水的推力、浮力、滲透力、沖刷力等的作用,工作條件較其他建築物更為復雜。
4、效益具有隨機性
根據每年水文狀況不同而效益不同,農田水利工程還與氣象條件的變化有密切聯系。影響面廣。
5、一般規模大
水利工程技術復雜,工期較長,投資多,興建時必須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和有關標准進行。
10. 小浪底水利工程在哪
小浪底工程的介紹
黃河的特點是水少沙多,水沙運行過程不協調。黃河65%的水量來自蘭州以上,而90%的泥沙來自中游黃土高原,但二者在時間上常不相適應,當中游來沙多,上游來水少時,就造成河道的嚴重淤積,洪水位不斷抬高,威脅堤防安全。目前,上游興建了一系列梯級電站及控制性水庫,減少了汛期輸沙水量,使水沙運行過程更加不協調,泥沙更容易淤積,沿黃兩岸工農業用水的大量增加,也使輸沙水量相應減少,影響下遊河勢的惡化。
四十年來,加固加高了兩岸大堤(大堤按1958年實測花園口站22000m3/s設防);建成了三門峽、陸洋(伊河上游)、故縣(洛河上游)和東平湖等水庫;興修了北金堤、北展、南展分滯洪區及沿河護岸護灘工程,初步形成了「上攔、下排、中間分滯」的防洪體系。但是,河底不斷加高,大堤質量不均,潛在危險很大;三門峽、東平湖水庫因淤積影響和庫區移民等原因,蓄洪運用受到限制;北金堤滯洪區(在北金堤與臨黃河大堤之間)內有人口150萬,耕地16.7萬公頃和中原油田85%以上油區,使用時也很困難。因此,黃河的防洪問題仍十分嚴重。
黃河的治理,近期主要是加強和改善現有防洪體系,充分發揮現有工程的作用。加速鄭州鐵橋一高村間寬淺游盪性河段的治理,通過控導主流、穩定河勢的工程措施,變游盪性河道為流路固定的彎曲河道,是防止產生橫河、斜河,確保大堤安全的必要措施。
修建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小浪底位於三門峽以下130千米處,是黃河幹流上最後一個峽谷水庫,興建小浪底工程可以緩解三門峽攔蓄洪水的壓力,控制三門峽與小浪底間洪水,小浪底可控制流域面積65萬平方千米,按設計計算,小浪底工程可攔沙100億噸,相應減少下遊河道淤積77億噸(相當於20年的總淤積量),可長期保持有效庫容50億立方米。此外,小浪底工程還可以擔負20億立方米的防凌任務。可基本解除下游凌汛威脅。每年可增加40億立方米的供水量。水電站總裝機156萬千瓦,保證電力24—30萬千瓦。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以防洪(包括防凌)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發電、蓄清排渾、綜台利用為開發目標的大型水利工程,可減輕大堤和三門峽水庫的壓力,增加下游防洪的安全程度,並減少滯洪區的運用。
通過多種途徑減緩黃河下遊河床的淤積,逐步變地上河為地下河,是治黃的長遠目標。水土保持是治理黃河的基本措施,再加以水庫攔沙、蓄水調節水沙運行過程及增水沖沙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使黃河下遊河床變淤為沖,從而實現根治的目標。
相繼興建小浪底、龍門、磧口三個庫容在100億立方米以上的水庫,估計可使黃河下遊河床40—50年內不增加淤積。配合溫孟灘、龍門至潼關間的灘地積淤,減淤年限還可延長。
在研究黃河治理對策方面,有的學者認為應在黃河下游進行人工改道,另闢新河。這種方案並不能控制洪水,也不能減少河道泥沙淤積,塑造新河初期很難確保安全,20年後又變為一條地上河,而且該方案影響人口250—300萬,難以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