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程管理 > 荊州市四湖工程管理局

荊州市四湖工程管理局

發布時間:2021-06-18 18:14:21

❶ 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的簡介

該局行政設立淵源於民國時期。目前擔負著湖北中南各縣市長江流域2000餘公里堤防工程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和防洪保安重任,這些堤防是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的防洪屏障,保護范圍內國土面積約有2.5萬km2,耕地2200餘萬畝,人口1500萬,防洪地位十分重要。1998年長江發生大水後,黨中央、國務院加大了防洪工程建設的力度。國家先後投資55.77億元對荊州市范圍內長江干堤進行了整險加固。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與對農業水利基礎建設的高度重視,國家對荊江大堤、荊南四河、荊江河勢控制等大型堤防工程進一步加固。在確保防洪安全和加強堤防建設與管理的同時,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始終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恪盡職守,開拓進取,多次被上級授予「全國抗洪搶險先進集體」、「全省水利經濟先進單位」、「全省水利行業文明單位」、「荊州市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❷ 荊門漳河怎麼樣

漳河鎮因漳河水庫而得名,是荊門市西部門戶,距市區17千米,地處漳河風景名勝區。1999年以來先後獲得中央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省小城鎮建設「楚天杯」、省旅遊明星鄉鎮、楚天明星鄉鎮,是省百強鎮和全國1887個重點鎮之一。
漳河鎮轄38個村,3個社區居委會,222個村民小組,有13962戶,43960人,國土面積386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積10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53平方千米。集鎮規劃區14平方千米,建成區4.6平方千米。
2004年,全鎮實現GDP2.4億元,農業總產值1.35億元,工業總產值5.82億元,綜合財政收入918萬元。盛產煤炭、糧油、柑橘、綠茶、銀魚、荸薺、西瓜。迎接青龍茶通過有機食品認證,漳河銀魚通過AA級綠色食品認證,李集島柑橘、藍湖荸薺、雲泉西瓜通過A級綠色食品認證。
位於漳河境內的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漳河水庫景色優美,氣候宜人。亞洲第一大人工土壩李家洲大壩氣勢恢弘,腰斬桀驁不遜的漳河而形成庫容20.35億立方米、水面104平方千米的人工湖。湖面寬闊、煙波浩淼、水天一色,湖水清澈透明、晶瑩如鏡,兩岸青山逶迤、層巒疊翠,景區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山水相融、相映成趣,是旅遊、休閑、度假、療養的絕佳去處。

❸ 湖北荊州的歷史

荊州以三國時期的荊州城而得名。1949年7月成立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治江陵縣荊州鎮。同月,析江陵之沙市建市,屬省轄市。1955年,沙市市劃歸荊州專署管轄。1979年,沙市市復為省轄市。1983年劃出荊門縣改荊門市,為省轄市。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合並設立荊沙市,潛江、仙桃、天門三市劃出為省直管縣。1996年更名為荊州市,將京山縣、鍾祥縣劃出歸荊門市管轄。
荊州市區荊州專區、荊州地區
1949年設荊州專區,專署駐江陵縣(荊州)。京山、鍾祥、公安、松滋、江陵等8縣。 1951年原沔陽專區所屬沔陽(駐仙桃鎮)、監利、石首3縣劃入荊州專區。轄11縣。 1952年由沔陽縣析置洪湖縣,駐洪湖。荊州專區轄12縣。1953年由公安、松滋、石首3縣析置荊江縣,駐斗湖堤。荊州專區轄13縣。
1955年撤銷荊江縣,並入公安縣。公安縣遷駐原荊江縣址陡湖堤,原公安縣城關改名為南平鎮。荊州專區轄12縣。
1958年原由省直轄的沙市市劃歸荊州專署領導,洪湖縣遷駐新堤鎮。
1960年以江陵縣的沙洋鎮設立沙洋市,由荊州專署領導。轄2市、12縣。
1961年撤銷沙洋市,改設為沙洋鎮,劃歸荊門縣領導。荊州專區轄1市、12縣。 1970年荊州專區改稱荊州地區,地區駐江陵縣。轄沙市市及江陵、荊門、鍾祥、京山、監利、石首(駐綉林鎮)、天門、潛江、沔陽(駐仙桃鎮)、洪湖(駐新堤鎮)、公安(駐陡市鎮,即原陡湖堤鎮)、松滋(駐新江口鎮)等12縣。
1979年由荊門縣的城關鎮及附近地區設立荊門市,由荊州地區領導。荊州地區轄1市、12縣。沙市市改由省直轄。
沙市區(原沙市市) 本江陵縣沙市鎮,1949年設沙市市,由省直轄。1958年沙市市交由荊州專署領導。1979年沙市市改由省直轄。合並後為荊州市沙市區
沔陽專區 1949年設沔陽專區,專署駐沔陽縣。轄沔陽(駐仙桃鎮)、漢川、漢陽(駐蔡甸鎮)、嘉魚、蒲圻、監利、石首等7縣及新堤辦事處。
1950年撤銷新堤辦事處,改設新堤鎮,歸沔陽縣領導。
1951年沔陽專署駐沔陽縣新堤鎮。同年,撤銷沔陽專區,將沔陽、監利、石首3縣劃歸荊州專區;漢川、漢陽2縣劃歸孝感專區;嘉魚、蒲圻2縣劃歸大冶專區。(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沿革》(1949-1979)史為樂編)
1986年5月2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石首縣,設立石首市(縣級)。
1987年7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130號)撤銷洪湖縣,設立洪湖市(縣級),以原洪湖縣的行政區域為洪湖市的行政區域。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4]99號):(1)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設立荊沙市(地級),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沙市區北京路。(2)荊沙市新設沙市區、荊州區和江陵區。沙市區轄原沙市市的解放路、崇文路、中山路、勝利路、朝陽路5個街道辦事處和立新、關沮、聯合、羅場4個鄉,區人民政府駐北京路;荊州區轄原江陵縣的荊州、川店、馬山、李埠、彌市5個鎮和紀南、八嶺山2個,區人民政府駐荊州鎮;江陵區轄原江陵縣的郝穴、觀音壋、岑河、資市、灘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9個鎮和馬家寨、秦市2個鄉,區人民政府駐郝穴鎮。(3)荊沙市轄原荊州地區的松滋縣、公安縣、監利縣、京山縣和新設的沙市區、荊州區、江陵區。原荊州地區的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由省直轄。鍾祥市、京山縣劃歸荊門市管轄。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1995年12月29日,民政部批准(民行批[1995]86號)撤銷松滋縣,設立松滋市。
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99號)將荊沙市更名為荊州市。
1996年12月2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111號)將荊州市管轄的京山縣劃歸荊門市管轄和將荊州市代管的鍾祥市劃歸荊門市代管。
1998年7月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市江陵區,設立江陵縣。縣人民政府駐郝穴鎮。

❹ 長湖的歷史

長湖名稱始於明朝,有傳說以其形長而得名,原是古揚水運河的一段,那裡原本沒有湖,自三國時期以後引沮漳河水設障為險,水面不斷擴大,原來的揚水運河被水淹沒,導致以湖代河情形出現。
荊州市四湖工程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長湖的面積和容積,在上世紀1954年和1949年變化不大。2005年與1954年比較,發生巨大變化,長湖水位在33米,面積減少了71.9平方公里。
為什麼長湖面積會銳減?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各級政府大力提倡和鼓勵發展大湖圍網養殖,沿湖村民搶插圍網,形成了長湖水域資源過度開發和利用現狀。

❺ 荊門漳河在那

漳河是個人工水庫`
很大
有個漳河鎮` 就在漳河邊上了 可以在荊門市內坐4路車`
在那還可以參觀漳河水庫的大壩`

❻ 湖北有那些大學

湖北屬全國教育發達地區,其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國家重點院校數目位居全國第四,僅次於北京、上海、江蘇。 軍校及警官院校: 軍事經濟學院:武漢市羅家墩122號 二炮指揮學院 海軍工程大學:武漢市解放大道717號 空軍雷達學院 通信指揮學院:武漢解放公園路45號 湖北警官學院:湖北省武漢市漢口解放大道86號 武漢軍械士官學校 武警武漢學院 重點大學: 武漢大學:武漢市武昌珞珈山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市洪山區珞瑜路1037號 中國地質大學:武昌魯磨路388號 武漢理工大學:武昌珞獅路122號 華中師范大學:武漢市武昌珞瑜路152號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昌區武珞路114號(新校區武昌南湖) 華中農業大學:武漢市洪山區獅子山街1號 湖北大學:武漢市武昌區學院路11號 武漢科技大學:青山區和平大道947號(新校區武漢洪山區黃家湖大學城) 中南民族大學(原中南民族學院):武漢洪山區民院路708號 普通本科院校: 湖北工業大學:武漢市武昌南湖 江漢大學: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學府路8號 武漢工程大學:武漢洪山區雄楚大街693號 武漢體育學院:武昌區珞瑜路461號 武漢科技學院:老校區:武昌魯巷紡織路1號;新校區:江 武漢工業學院:漢口常青花園中環西 湖北經濟學院:武漢市江夏藏龍島 湖北中醫學院:武昌區曇華林(新校區黃家湖) 武漢音樂學院:武昌解放路255號 湖北美術學院:武昌中山路374號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原湖北教育學院):武漢市江夏區流芳街南 三類本科分校(學院)及職業技術學院(高職高專): 武漢大學醫學院職業技術學院:武漢市武昌區紫陽路7號 武漢大學東湖分校:武漢市江夏區紙坊街文華路1號 武漢大學珞珈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高等技術學院:湖北省洪山區珞喻路 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湖北武漢東湖路150號 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武漢市武昌南湖 華中師范大學仙桃學院教學基地:武漢市武昌區珞喻路152號 華中師范大學漢口分校:武漢市卓刀泉路108號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湖北省武漢市雄楚大街636號 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湖北省武漢市航空路15號 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武漢市洪山區珞獅南路壕溝 武漢科技大學職業技術學院:武漢市青山區建設一路 武漢科技大學外語外事職業學院:東湖風景管理區黃家大灣特1號(武漢外語外事職業學院) 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武漢市武昌區和平大道690號 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武漢市武昌江夏大道18號 湖北大學職業技術學院漢口校區:武漢漢口沿江大道238號 湖北大學職業技術學院武昌校區:武漢市雄楚大道488號 湖北大學人民武裝學院: 湖北大學知行學院:武漢市江岸區湛家磯街 湖北大學知行學院洪山校區:武漢市洪山區民院路82號 湖北大學陽邏校區 武漢體育學院體育科技學院:武漢市武昌區珞喻路461號 江漢大學實驗師范學院:湖北省武漢市武珞路389號 江漢大學文理學院: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學府路8號 武漢工程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吳家灣校區:武漢市珞喻路吳家灣特1號 武漢化工學院郵電與信息學院:武漢市洪山區郵科院路88號 鄖陽醫學院葯護學院: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南路25號 武漢科技學院職業技術學院:武漢市武昌洪山區紡織 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武漢市洪山區珞喻路33 湖北工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武漢市武昌南湖 湖北工學院商貿學院:武漢市洪山區雄楚大道63 湖北中醫學院生物醫葯工程學院:武漢市武昌區曇 武漢音樂學院演藝學院:武漢市武昌解放路255號 湖北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武漢市武昌區中山路374號 湖北教育學院信息學院:江夏區流芳街南環路特1號 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月湖街 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湖北省丹江口市師專路1號 武漢航海職業技術學院:武漢市武昌區喻家湖14 武漢商業服務學院: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薛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武漢市關山一路463號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民院路校區:武漢市洪山區民院路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南湖校區:武漢市武昌雄楚大街415號 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武漢市武昌區東湖梨院1號 湖北輕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武漢市武昌石牌嶺東2路5號 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武漢市洪山區雄楚大街455號 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武漢市和平大道1085號 湖北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武漢市洪山區卓刀泉路108號 湖北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武通口校區:武漢市五通口漢施大道82號 湖北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南湖校區:洪山區獅子山街鋼獅咀1號 湖北財稅職業學院 武漢軟體職業學院:武漢市工農兵路87號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武漢市洪山區民院路15號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南湖教育區桃園街109號 武漢時代職業技術學院:武漢東湖風景區湖光路 荊州教育學院:荊州市沙市區江津東路100號 武漢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武漢市青山區建設三路7號 武漢信息傳播職業技術學院:武漢市洪山區雄楚大街508號 黃石教育學院:黃石市西塞山區花園村3號 武漢科技職業學院:武漢市武昌區鐵機村特2號 湖北藝術職業學院:武漢市洪山區武珞路694號 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武昌和平大道1004號(老校區)、武漢市江夏區藏龍大道特1號(新校區) 武漢冶金管理幹部學院: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建設2路 武漢市職業大學:湖北省武漢市解放大道276號 丹江口工程管理局職業大學:湖北省丹江口市丹趙路162號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武漢市武昌區學院路12號 宜昌職業技術學院:湖北省宜昌市體育場路11號 湖北中醫葯高等專科學校:湖北省荊州市環城東路218號 宜昌教育學院:宜昌市宜都陸城長江大道50號 武漢民政職業學院:武漢市洪山區卓刀泉路257號 湖北生物科技職業學院:武漢市洪山區獅子山野芷湖1號 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武漢市江夏區紙坊大街110號 武漢商貿職業學院:武漢市江夏區流芳街南環路88號 湖北財稅職業學院:武漢市武昌區陸家街301號 武漢語言文化職業學院:武漢市江夏區流芳特1號 湖北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武漢市洪山區關山路483號 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武漢市武昌珞獅路306號 武漢工交職業學院:武漢市武昌關鳳路特1號 武漢警官職業學院:東西湖區吳家山杏花街特1號 武漢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武漢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湖北科技職業學院:武漢市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軟體園三路15號 湖北青年職業學院:武漢市武昌雄楚大街415號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武漢市洪山區民院路82號 老河口廣播電視大學:湖北省老河口市老縣城2號 武漢文化藝術職業學院 武漢理工職業學院 武漢工商職業學院 武漢家政科技職業學院

❼ 荊州歷史地理沿革

我來補充:
江陵歷史沿革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置江陵。1994年底,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原沙市市、荊州地區、江陵縣,設立荊沙市和荊州、沙市、江陵三區,1998年7月,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江陵區恢復江陵縣。
公元前9世紀初葉,周夷王年間,楚國君熊渠封長子熊無康為句亶王,句亶國地理位置即後來的郢都一帶。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即位,將國都自丹陽徙郢(今荊州城北五千米外紀南城),至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楚國連續二十代王在此建都400餘年。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分郢置南郡、江陵縣。秦末楚漢相爭,項羽立其部將共敖為臨江王,都於江陵。敖死,其子尉嗣。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使將軍劉賈及太尉盧綰擊殺共尉,臨江國除,復於江陵置南郡,分江陵縣,置郢縣。漢景帝時,先後封其子閼及榮於江陵為臨江王,閼、榮死,國除,復為南郡。王莽改制時,更南郡名南順,江陵縣名江陸縣,郢縣為郢亭,但不久即恢復江陵本稱。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章帝徙其弟鉅鹿王恭為江陵王。元和二年(85年),江陵乃復為南郡。
三國時江陵為吳荊州治所。晉平吳,復於此置南郡、江陵縣,轄屬荊州刺史。東晉元帝南渡(318年),曾在江陵境內設雲中、九原、定襄、宕渠、廣牧、新豐6個僑縣,並設新興郡統轄,這些僑郡、僑縣的位置大致在當時江陵縣東部即現在江陵縣、沙市區岑河鎮及潛江市西部龍灣、張金一帶地區。東晉時荊州刺史治所,初猶遷徙不定,太元十四年(389年),刺史王忱治江陵,從此不復遷徙,江陵城由此又稱荊州城。
南北朝時期,齊中興元年(501年)3月,齊和帝蕭寶融在江陵建都,自立為帝,史稱西齊。552年11月梁元帝蕭繹即帝位於江陵,554年11月西魏發兵入江陵,元帝降而被殺,梁都江陵3年而國除。後梁宣帝大定元年/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正月,蕭?在江陵稱帝,改元大定,史稱後梁,西魏設江陵總管府監督。同年在江陵境內今白鷺湖一帶置華陵縣;後又在華陵縣南置鄀州,同時置雲澤縣屬之。後周時改華陵縣為紫陵縣。隋開皇二年(582年),因與後梁聯姻,罷總管府;開皇七年(588年),並後梁,又置江陵總管,廢新興郡;十一年(592年),省安興縣入廣牧縣。仁壽初復稱安興縣。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將後梁所置鄀州及雲澤縣並入紫陵,又省定襄並入安興。大業十四年(618年),蕭?後裔銑稱梁帝,徙都江陵,是為隋後梁。唐武德四年(621年),蕭銑降唐。
唐、五代、宋屬江陵府。唐初,廢紫陵縣入江陵。貞觀十七年(643年),省安興縣入江陵。至此,東晉以來僑置郡縣及南北朝時析江陵增置州縣均歸入江陵。上元元年(760年)升荊州為江陵府,建為南都。同年析江陵置長寧縣。次年,省枝江並入長寧。大歷六年(771年)省長寧復置枝江縣。五代十國時,江陵為荊南國都(或稱南平國)。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析江陵白洑巡置潛江縣。
元屬中興路。明、清屬荊州府,明朝時,江陵在龍灣市、沙頭市、郝穴、虎渡口設巡檢司。洪武十一年(1378年)建湘王府,建文元年(1399年)除;永樂元年(1403年)遼王府自遼東廣寧(今遼寧北鎮縣)遷於此,隆慶三年(1569年)除;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建惠王府,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據江陵,惠王常潤出逃,王府遂廢。
清朝江陵分為五汛,即捕汛(現荊州區長江以北范圍)、龍汛(潛江市龍灣、徐李、張金一帶)、虎汛(原江陵縣長江以南虎渡河一帶)、鶴汛(現江陵縣馬家寨、熊河以東的地區)、沙汛(即現沙市區及江陵縣西部)。並於丫果驛設置縣丞署,郝穴設主簿署,沙市、龍灣、虎渡口設巡檢司。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於江陵置湖北駐防將軍府,是為全國十三大將軍府之一。
民國元年(1912年),裁荊州府,江陵屬省直轄。1913年,湖北分道,江陵屬荊宜施鶴道。1914年,改為荊南道,江陵屬之。1915年,屬荊宜道。1927年,又屬省轄。1932年,屬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36年,改屬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31年(1942年),日本侵略軍曾扶持建立偽江陵縣政府,駐沙市。至民國34年(1945年)隨日軍投降而瓦解。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縣內均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縣、區、鄉政權。當時,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與江陵縣政府同駐荊州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荊州地區(荊州行政專員公署)。1949年7月15日,沙市劃出建市。1953年將縣屬埠河區劃隸新成立的荊江縣(1955年並入公安縣)。1954年將張金、徐李兩區劃給潛江縣。
1962年11月28日,荊州專署將沙市民主公社全部、和平公社5個大隊、荊江公社1個大隊和機械農場3個分場劃歸江陵縣。
1985年9月10日,江陵縣的1鄉(鑼場鄉)13村(鑼場鄉的8個村、郢東鄉的4個村和岑河鄉的1個村),面積36.7平方千米,人口1.4萬余劃歸沙市。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4]99號):(1)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設立荊沙市(地級)。(2)荊沙市新設沙市區、荊州區和江陵區。江陵區轄原江陵縣的郝穴、觀音壋、岑河、資市、灘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9個鎮和馬家寨、秦市2個鄉,區人民政府駐郝穴鎮。
荊州歷史
荊州,是上古大禹治水時「割地布九州」的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之一,以當時境內荊山得名。春秋戰國時期,荊州是楚國都城「郢」所在地,歷經二十個楚王,達四百一十一年之久。公元前278 年,秦將白起拔郢,置南郡於荊州,同時建江陵縣。公元前206年,項羽建臨江國,都荊州。漢初復置南郡。漢武帝元封五年(公無前106年),將全國分為十三州,設刺史部,荊州刺史部為十三州之一。刺史部始為中央監察機構,常以十月奏事,十二月還監。漢元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 ,刺史改為州牧,地方政權遂演變為州、郡,縣三級制,刺史改變其監察職權,而為地方大吏。荊州地處荊江北岸,上鎮巴蜀之險,下據江湖之會,扼守長江天塹,是連接東西南北水陸交通的樞紐,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荊州古城,又名江陵城,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千百年來,荊州城牆飽勁戰火洗禮,歷盡時代滄桑,幾度平毀,幾度重建,荊楚風骨永存,仍然以其威鎮八方的雄姿,巍然屹立在荊江岸邊。
荊州城牆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現存明清重建城牆東西長3.75公里,南北寬1.2公里,面積4.5平方公里,城牆周長10.28公里,高9米。城牆現有八座城門,2座門樓。荊州古城分為三層,外面是水城,中間是磚城,裡面是土城。水城(護城河)全長10500米,寬30米,水深4米,西通太湖,東連長湖,與古運河相連。明代時期建城時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腳條石縫中澆灌糯米漿,因而城牆特別堅固。荊州城牆設有瓮城、敵樓、戰屋、炮台、藏兵洞、復城門,防禦體系完備,歷來易守難攻,有「鐵打荊州」之說。
荊州古城不乏美妙佳話,傳說當年三國蜀將關雲長鎮守荊州,忽遇九位仙女下凡,傳王母娘娘旨意,說荊州刀兵頻仍,民不聊生,欲收回置於神地,不準凡人爭奪。關公忠於其兄劉備,不讓荊州,於是想出一條妙策,說:「你們在西北,我在東南,各築一城,城周五千步,天黑始,雞鳴止,誰先築好,誰就管理這個地方。」九仙女用衣裙兜土,關公伐蘆葦築城。關公城就,九仙女城差一隅,雞尚未鳴。關公振動雞籠蘆席,公雞啼鳴,九仙女羞愧地上天去了。這就是現在荊州城北門外九女琢的來歷。又傳說張飛也擔土來幫二哥築城,可是來晚了,便將土倒在東門外,現今人們都把這兩座小山似的土堆叫「張飛一擔土」。這些都是神話傳說,然而關公為了防範東吳,在漢代舊城旁築了一座新城,都是有史籍可考的。
周厲王時期。經最新古城垣考古發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牆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根據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荊州城牆的修築情況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三國至西晉時期。《荊州府志?城池》記述:「今城,楚船官地,春秋之渚宮。秦既拔郢,置南郡。漢因之,三國初屬蜀漢舊城,關某所築,某北攻曹仁,呂蒙襲而據之。」又據《水經注》雲:「縣曰江陵。舊城,關羽所築。」又《輿地廣記》述:「故城在縣東南,有渚宮。今郡城晉桓溫所築。」故城應為關羽所築之城,在舊城東南,舊城,應為秦漢舊城,位於城西北。
1997年9月至1998年3月,荊州市及荊州區考古人員在荊州城南垣東端(望江樓西側)坍塌段,為配合維修工程,進行了考古發掘,橫向開挖一條長19.2米、寬5米,深9.5米的進行考古探察的探溝。
通過地層解剖發現:此段暴露在城垣外側的磚垣建於明初。探溝內土垣自南而北11.3米,為宋代及明初城垣。宋代土垣殘高3.75米,明代土垣建在宋代土垣之上,殘高4.5米。在宋代土垣與明初磚垣之間,有寬0.6-0.8米、高7.3 米的宋代碎磚垣遺跡。在探溝中部,宋與明初土城垣之北為五代城垣,其頂部與明初土垣基本取平。五代時期兼有磚、土城垣,五代磚垣下部為保存較好、形體較薄的青磚壘砌,這些青磚規格不一,有繩紋長方形磚,還有楔形磚,顯系墓磚,殘高1.1米,五代磚垣上部為磚、土混合夯築,用磚甚破碎,殘高4.9米。五代磚垣所倚傍的土械垣上部為五代時期,殘高約6米,下部為唐代,殘高約1.9米。在唐代土城垣之下,發現三國時期土城垣。三國時期土城垣深埋在現荊州城土垣表面8.25米,接近城內地面3.05米之下。其建築用土為灰黑色粘土與黃褐色沙土,文化層已發掘的厚度為0.8-1.25米。城垣建築方法具有三國時期特徵:逐層夯築,夯層厚,夯窩呈圓形,直徑7~8厘米,深 0.5厘米。探察同時出土了一批東漢至三國時期的文物典型器物。關羽鎮守荊州達十年之久,「蓋先治其城郭,乃諸侯,郡守之常政。」(《江陵縣志》)。為了東御孫吳,北抗曹操,修築、整治荊州城牆為軍備之首務。
東晉至隋唐時期。《江陵縣志》雲:「晉永和元年(公元345年),桓溫督荊州,鎮夏口,八年還江陵,始大營城櫓」。考古資料證實,在五代城垣之下,疊壓著高1.6- 1.7米,寬6.5米的東晉至隋唐時期的夯土城垣,證實了文獻記載的真實性。桓溫所營築,實際是將舊城與關羽所築之城包括為一,但並不是將關羽之前的舊城與關羽所築之城簡單相連,兩城既呈東、西錯落,桓溫營築時,勢必進行補綴,即史籍所謂在平面上的「增修之」,在立面上的「增修之」,則是加高培厚城垣。桓溫所築之城比故二城的面積略大,更比現荊州城大。兩城相接後,其間城垣並未拆除,因而在城中形成隔牆。晉元興二年(公元403年),桓溫之子桓玄謀據荊州,篡位稱帝,建國號曰楚,改年號曰永始。翌年被誅殺於城西枚回洲。齊永元三年(公元501年),蕭寶融即位於荊州城,是為和帝。梁承聖元年(公元552年),蕭繹於荊州稱帝建都。侯景之亂時,繹嘗於城外鬧回七十里,樹木為柵,掘塹三重而守之。繹在城內建有著名園林「湘東苑」和圖書館「東閣竹殿」。公元555年,西魏劃荊州城為東、西二城,自是利用已有的城中隔牆而分。隋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梁後膏蕭銑稱梁帝,都江陵。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16年),號荊州城為「南都」,並增置永平軍,以加強武備。至唐代,荊州城中隔牆始清除。
五代至北宋末期。《荊州府志》記述:「後梁乾代二年(公元前912年),(南平王)高季興大築重城,復建雄楚樓,望沙樓為扦蔽,執畚鍤者十數萬人,將校賓友皆負土相助。《荊州府志》雲:「郭外五十里冢墓多發掘取磚,以(秋瓦)城。工畢,陰慘之夜,常聞鬼泣及見磷火焉」。高氏取墓磚(秋瓦)城,磚的來源拮據,自然不能建成如後世那樣完整而堅固的磚垣,卻為荊州城用磚之始。荊州城的構築方式至此發生質的飛躍。考古材料方面,?高6米,基寬7.6米。磚城基寬0.9米、高1.1米,在磚牆外側有用兩層磚鋪的寬0.6米的護腳。磚基之上有用碎磚間粘土夯築而成的磚土混合牆,下部與磚基同寬,上部與五代土城垣同高。砌牆所用的磚均為東漢至隋唐時期的墓磚,與文獻記載完全吻合。五代磚牆的發現,使荊州城修建磚牆的歷史提前了四百多年。
南宋至元代末期。據《荊州府志》雲:「宋經靖康之難,雉堞圮毀,隍亦多淤塞。淳熙間,安撫使趙雄奏請築城,始於十二年(公元1185年)九月,越明年七月乃成,為磚城二十一里,營敵樓戰屋一千餘間」。 並為築城燒制「專用城磚」,磚上刻有簡單的責任銘文,淳佑十年(1250年)。權相賈似道檄令竣築城濠。發掘資料展示,宋代磚牆包涵在現存明代磚牆內側,寬0.6-0.8 米,高度略低於明代磚牆,牆面雖破壞嚴重,但牆體基本成形。所用砌磚仍為形體窄短的小磚,不見形體長寬的城牆磚。在宋代磚垣內側如宋代土垣,寬7.5米,高3米,斜壓在五代城垣之上。元世祖十二年(1275年),元軍攻佔荊州城。次年詔令隳毀襄漢荊湖渚城。考古材料證實荊州城垣此時雖未被夷為平地,但確實遭到嚴重破壞。
明初至明代末期。《荊州府志》雲:「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8年),詔隳襄漢荊湖諸城」。明太祖甲辰年(公無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湖廣平章楊景依舊基修築元代被破壞的荊州城牆,城垣周一十八里三百八十一步,高二丈六尺五寸,設六門,城濠寬一丈六尺,深一丈許。明代洪武至萬曆年間,是荊州磚城牆維修建設的高潮時期。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張獻忠陷江陵,未久西進,下令拆城。該次拆城可能僅是某些城垣局部受到破壞。據對三處城垣段面的考古發掘和觀察,未見張獻忠破壞之跡。發掘出土的明代磚牆基確系建在宋代舊基之上,對土垣部分也只是局部加高。明代磚牆寬0.7米,高7.5米,砌磚為長而寬的城牆專用磚。明代磚牆用「打釘」的方法與宋代磚牆相銜接。明代土城垣疊壓在宋代土垣之上,現存寬9.5米,高4.5米。
清代時期。據《江陵縣志》記:「崇楨十六年,流賊張獻忠陷荊州,夷城垣」。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荊南道台李西鳳、鎮守總兵鄭四維依明代舊基重建。「兵民重築,悉如舊址」。 康熙年間,於城中設間牆,東部駐滿洲八旗兵,稱滿城;西部為官衙民舍,稱漢城。清朝時期,荊州城屢被水患,修葺之工頻繁,僅雍正、乾隆兩朝,凡四修,耗銀二十二萬九千六百餘兩。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五十三年(1788年),均對荊州城牆進行過維修.特別是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日,萬城堤決,水從西門入,城垣多處潰圮。清廷自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發帑銀二十萬零六千餘兩,命欽差大學士阿桂等依舊基對城垣進行補修。其時,水津門(城西南隅)、小北門因地勢低窪,退入數十丈,城東南角退入十數丈,從而使現荊州城的規模最後定形。
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荊州城的軍事功能逐漸喪失。但人們對荊州城的維修、保護始終不怠。1987年發掘卸甲山西側城垣時,發現銘文為「丙子年」的城磚,經考為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遺物。城磚說明國民政府也曾對荊州城牆進行過維修。
南紀門,西門稱安瀾門,北門名拱極門,小北門位於東北,名遠安門,小東門位於東南,名公安門(水門)。公安門(水門)以往沒有陸路與外界相通,進出全憑舟楫。其餘城門外均增築曲城,各曲城並不雷同,皆因地就勢,形似半環狀將主城門圍定,曲城前再開一門,與主城門一起形成二重城門。曲城的建造與主城完全不同,曲城內外均為城磚壘砌,兩側都築有城垛。城門洞和城門框均用條石、城磚砌成圓頂。二重城門各設一合木質對開門,木門內還有一道10厘米厚的閘板,既御強敵,又防水患。這樣便形成了雙重城門,四重門防。雙重城門之間稱瓮城。瓮城的巧妙設計體現了我國古代積極防禦的傑出軍事思想。縱觀千古城池攻防,城門實為最薄弱環節,無論外敵強攻或巧設詐術,還是內奸反叛,皆通過城門得手。而瓮城的建造則一舉將薄弱環節變為易守難攻之地。戰時兵馬出城,須經雙重驗關,可澄清疑瀆;如來援軍,可不分真偽,先放進瓮城驗證。瓮城最奧妙之處是可以實施積極防禦,敞開瓮城,誘敵深入,四面圍攻,一舉殲之。
拱極門古稱柳門,明稱拱辰門,俗謂大北門,位於江陵城西北。曲城門洞高5.8米,寬4.6米,深10米;主城門洞高7米,寬4.8米,深15米。內外門相距32米,瓮城略呈半圓形。此門古為北上中原的通衢,為宦者遷官易職,為士者赴京尋官,咸出此門,時車蓋冠冕,各以詩賦為贈,折柳話別,故又謂柳門。蘇軾在《荊州十首》曾寫道:「柳門京國道,驅馬及春陽。野火燒枯草,東風動綠芒。北行連許鄧,南去極衡湘。楚鏡橫天下,懷王信弱王。」即詠此。今城門仍為車行人往和主要通道,保存完好。內券門上方有乾隆荊州府知府張方理立一石匾,橫書"拱極門"三字。
安瀾門俗稱西門,明代稱龍山門。門外即龍山風景區,時人常出此門登謁,因地勢低窪,常遭水患。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長江堤決,水由此門及水津門沖入城,致萬餘人喪生,此門亦潰圮。未幾發帑重建,內縮十餘丈,城門地基抬高。及竣工,官民相慶,並取安定水患之意定名。今城門保存完好。曲城門洞高5.8米,寬4.5米,深10.4米;主城門洞高6.6米,寬4.85米,深15.5米。內外門相距42米,瓮城略呈長方形,內券門上有橫書"安瀾門"三字石匾,系乾隆二十四年所書。
南紀門俗稱南門。此門南臨大江,古時王公貴族、商賈士民皆出此門上巴蜀,下漢口。門外三里許御路口,即為古代藩王登岸系舟的碼頭。曲城門洞高5.5米,寬4.6米,深10.2米。內城門洞高 6.7米,寬4.6米,深24.8米。內外門相距28米。瓮城呈長方形。 內券門上方有"南紀門"三字石匾。字跡斑駁,該城門建築奇特,瓮城左右各設一側門,其門洞高4.7米,寬3.6米,深4.5米。設此側門, 便於襲擊登城之敵。
寅賓門俗謂大東門。寅賓門是迎接朝廷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瓮城也最大。小東門位於古城東南角,因其面朝公安,亦稱公安門,當初劉備迎娶孫夫人於此。此門只有水路相通,故又叫水南門,相傳東吳呂蒙破荊州、殺關羽即從此門水路潛入。
荊州城牆除上述六門外,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日萬城堤決潰城之前,在城西南隅還有一門。名曰水津門,萬城堤決之時,大水正是從水津門和西門湧入,導致城崩。後乾隆命欽差大學士阿桂等再造荊州城時,未再建水津門,僅恢復西門,並將其命名為安瀾門。
改革開放後,古城為適應經濟發展和古城保護,分別增開了新南門和新北門。至此,加上原改造加寬的小東門,古城便有三條機動主車道和五座古城門與外界連通,真正做到了閉而不死,開而不亂,顯著減輕了古城門的交通壓力,保持了文物的完美和持久。
洪武年間稱東門樓為寅賓樓,小東門樓為楚望樓,南門樓為曲江樓,西門樓為九陽樓,大北門樓為朝宗樓,小北門樓為景龍樓。此後無變易。今朝宗樓尚存、寅賓樓已重建,其餘門樓圮毀。城樓前施垛牆,後施宇牆或石欄,地面城磚鋪漫,磚梯分上下兩重,並有馬道。城樓氣勢雄壯。以朝宗樓保存最好,以曲江樓最享盛名。城樓前之箭樓,今俱不存。
曲江樓俗名南門樓。此樓之東,古有一樓,唐右相張九齡貶任荊州長史時,常於樓上,南望大江,置酒賦詩。九齡,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名望冠於一時,人稱曲江公。南宋張栻知江陵府,嘗登樓懷古,仰慕九齡,遂重建斯樓,並更名曲江樓。後樓毀,即以今南門樓名曲江樓。城樓為民國時改建。單檐歇山頂,建築平面長15米,寬10米
朝宗樓俗名大北門樓, 在江陵北城垣西段。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建。城樓脊枋下方書有重建此樓的時間:大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歲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時丁巳時重建。門樓採用穿斗式和抬梁式兩種結構。重檐歇山頂,面闊五間,明間進深二間,次、梢間進深三間。長18米,寬12米。屋面施黑陶筒瓦,脊飾獸件亦為黑陶。柱為杉木,直徑30厘米左右。前後檐施有門窗。整個建築,纖秀樸素。表現出我國古典建築的傳統風格。此樓在日寇入侵期間,曾受到很大破壞。1981年進行全面修繕。今樓巋然,堅固如初。登臨斯樓,東可見玄妙觀殿宇新飾,絢燦宛若天宮,西可見太暉觀綠樹掩映,縹緲如在雲端;遠可見蜿蜒龍山,峰巒隱現,近可見古城街巷,錯落有致。
賓陽樓原名「寅賓樓」, 俗稱東門樓,始建於明代,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重建。1987年8月,由國家文物保護科研所設計修復完善,1987年正式向中外遊客開放。整個樓台高9。5米,東西寬12。65米,南北長34米,採用大木框架結構,氣勢宏偉,造型別致,保持了明代建築的風格,「賓陽樓」三個金色的大字由趙朴初題。賓陽樓的馬道旁專門用木版搭成上城的階梯,拾級而上,賓陽樓里的三國著名人物立即跳入眼簾。劉備、張飛、關羽、諸葛亮、趙子龍的仿銅巨塑或座或立,栩栩如生。賓陽樓外環繞而立的也是馬童周倉等三國武士的模擬彩塑。《三國演義》120回,就有82回與荊州有關,荊州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散發著三國風雲人物的氣息。
仲宣樓、南樓等。
雄楚樓位於北城垣,遠安門之東,由高季昌任荊南節度使時,建於江陵城內城北垣,即現小北門東側城垣上,時為後梁乾化二年(916),取唐杜甫《又作此奉衛(伯 玉)王》詩:「西北樓成雄楚都,遠開山嶽散江湖"之句命名。此樓規模宏大,從台基看,它高出城垣3米左右,長38米,寬30米。此樓所處位置,十分險要,城牆從台基兩側折伸東西,使樓台外突,視野極為開闊。當年登樓遠眺西北,明末孔自來描述道:"西瞻群阜,斗聳爭高,回岫縈紆,眇若畫圖"。惜樓已早圯。清咸豐年間曾經重建雄楚樓,後再度毀於戰火。雄楚樓舊址,應該可算是目前所見荊州城城垣上最大的敵樓台基。
仲宣樓位於城垣東南隅,即公安門西側城牆南折處的城垣上,又名望沙樓。東漢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字仲宣,流寓江陵時,曾登此樓,作《登樓賦》,後人遂名仲宣樓。唐代詩人元稹在遭貶荊州的五年裡(810-815),有《遠望》詩雲:「滿眼傷心冬景和,一山紅樹寺邊多。仲宣無限思鄉淚,漳水東流碧玉波。」另有「解榻招徐稚,登樓引仲宣」等關於仲宣樓詩句。五代十國時,高季昌(後改名高季興)於後梁貞明五年(919)重建此樓時,更名為「望沙樓」,「憑墉結構,列榭參差」,以望沙津。宋代蘇軾《荊州十首》詩雲:朱檻城東角,高王此望沙」即此。其子高從誨宴請陶谷於「望沙樓」,大陳戰艦於樓下,對陶谷說:「吳、蜀兩國與我們長期沒有往來,願修武備,練習水戰。」推斷此事大約發生在940年,高從誨50歲生日時。北宋陳堯咨鎮荊州,復更今名。樓以王粲故,致許多文人雅士,競相登臨。明代首輔張居正,亦曾登此樓,作《題仲宣樓》詩二首,其一曰:「一樓雄此郡,萬里眼全開。孤嶂煙中落,長江天際來。看題尋舊跡,懷古寄新裁。不見操觚者,臨風首重回。」。南宋時期,荊州成為宋元交兵的前沿重地,朝廷再次對荊州城進行了全面加修,以拒元軍。時任荊州知府的李曾伯在《可齋雜錄》中記載:仲宣樓名,改於祥符年,復於紹興年。淳佑十年(1250),丞相賈似道以樞密使改兼京西、湖南北、四川宣撫大使、都提舉兩淮兵甲、湖廣總領、江陵知府,重新修建仲宣樓,後樓圯。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乾隆五十三年為江水淹沒,道光間復建。今樓亦圮,僅存基址。樓基總平面長31米,寬27米,為全城第二大敵樓。
明月樓位於北城垣雄楚樓東。梁元帝蕭繹為湘東五時於子城築的建湘東苑,內有一樓,曰明月樓。梁元帝常與臣下宴飲樓上,詩賦為娛。當時著名詩人顏之推在《古意》詩中曾記述此事:"十五好讀書,二十彈冠仕。楚王賜顏色,出人章華里。作賦凌屈原,記憶誇左史。數從明月宴,或侍朝雲祀。"西魏攻破江陵後,苑毀樓傾,即以此敵樓名之。傳李白寓江陵時,亦曾登臨此樓。今樓不存,惟其遺跡,引人想見當年。樓基總平面長29米,寬20米,為全城第三大敵樓。
南樓位於荊州城南門城樓東首城垣上。唐開元二十五年(737),中書令張九齡受李林甫排擠,被貶為荊州長史,常登此樓賦詩。其有《登郡城南樓》等傳世。宋代荊湖北路安撫使張木式重建此樓,以張九齡為曲江(今廣東曲江縣)人,乃題匾「曲江之樓」。自此廣為流傳。宋文學家朱熹曾於淳熙六年(1197)正月作《曲江樓記》。後樓毀圯,一直未予修復。明初,乃將南門城門樓取名曲江,於是荊州城南門城樓至此便替代了古時張九齡詠吟的南樓。
新中國誕生後,歷經千年滄桑的荊州城牆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及荊州人民的精心呵護。荊州城文物管理處原副主任王新生,20多年來直接參與、組織了幾乎所有的城牆修繕工作,是古城牆當代保護的歷史見證人。據他介紹,1978年至現在,城牆修繕已有32次,其中較大的維修共13次。1988年重建了賓陽樓。荊州城牆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得到了正直荊州人民的珍視和保護。古城的南門、西門的城樓以及雄楚樓、仲宣樓、明月樓的重建項目都在規劃之中。如今的古城城內街道整齊,綠樹成陰,城上門樓飛峙,城牆上松柏蒼翠,荊州古城更展現出其雄關新貌。「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荊州古城作為中國歷代軍事文化名城,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和無窮的文化魅力。古典名著《三國演義》120回,其中有70多回提到荊州。隨著國家旅遊事業的飛速發展,荊州古城已成為四面八方、中外旅客喜愛涉足的地方,並被列為國家三國旅遊線重要名勝,和湖北省定點涉外旅遊景點。荊州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11月20日,荊州城牆作為明、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❽ 荊州亮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荊州亮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設計、生產、營銷和安裝服務於一體的現代化塑料管材企業,創建於2008年,從中國塑管之鄉——湖北省公安縣起步,到九省通衢的武漢市東西湖區迅速發展,2013年受荊州市江陵縣政府之邀,被招商引資整體遷移至江陵縣濱江工業園。公司注冊資本6000萬元,目前佔地面積70000平方米,具備年生產8000萬米各類塑料管材的綜合能力,主要產品有:HDPE硅芯管、多孔梅花管、非開挖頂管、雙壁波紋管、PE子管、塑合金復合通信管、高性能集束微管、MPP電力管、PE給水管、燃氣管等,產品廣泛用於通訊、電力、給排水、農田節水灌溉等領域。 公司全面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ISO14001環境體系認證和GB/T28001-201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現認證。各類准入、合格證件齊全,如:交通部交通工程監理檢測中心頒布的交通工程產品批量生產合格證,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頒布的物資供應商通信管道准入證等。 「亮懷明德,誠至金開」。公司擁有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精英,專心專注塑管生產20年;秉承「以德治企,誠信為本」的企業文化理念,一切為了滿足客戶需求,體現客戶價值,以一流的科技管理能力、完善的售後服務體系和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信念,贏得了廣大客戶的信賴與支持。公司立足湖北荊州,依託華中地區輻射全國,目前產品銷售網路已覆蓋湖南,四川,重慶,福建,甘肅,湖北,河南,河北,深圳,廣東,山西,江西等全國大部分省市地區;並與一大批用戶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如東方通信,湖南移動、湖南省長線局、湖北移動、孝感松達電信工程公司、中交十四局、北京誠達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中交隧道工程局、北京公科飛達、長沙陽光100房地產、宜昌江南水務,湖北福星惠譽、保利地產、湖北黃石東信通信工程有限公司、西北油氣儲運倉庫、江蘇艾環建設有限公司、中鐵五局機械化公司等。 熱忱歡迎海內外各界朋友與亮誠科技真誠交流與合作,共建美好未來!
法定代表人:郝玲
成立時間:2014-07-11
注冊資本:6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21024000016377
企業類型: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江陵縣沿江產業園(鐵牛路)

❾ 荊州市農業局的設置設置

辦公室:協助局領導小組日常工作,協調局機關政務工作;負責有關工作的上傳下達和檢查督辦。
人事科:負責局機關和局屬單位的人事、黨務、思想政治、勞動工資、機構編制工作。
發展計劃與財務科:擬定、組織、管理農業建設項目,指導全市農業小三場管理,監督管理局機關及局屬單位的財務和國有資產。
科教科:擬定全市農業科技、教育發展規劃和對策,承辦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的相關工作。
調研科:調查掌握、研究提出全市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戰略及相關政策,對市委、市政府農村工作的重大部署提出建議,並督促落實。
法規科:負責農業規范性文件的起草、宣傳教育和監督檢查工作,負責本級農業行政案件訴訟的應訴,承擔農業行政復議工作。
市場與經濟信息科(對外合作科):提出農產品和農資市場體系建設建設,促進農產品流通;預測並發布農村經濟信息,推進農業信息化;承辦全市農業涉外事務及農業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事宜。
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辦公室:提出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推進農業標准化,提高農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
種植業科:研究提出全年種植業發展規劃和重大技術措施,引導種植業結構和布局的調整。
經濟作物科(荊州市疏菜辦公室):指導全市經濟作物生產;研究擬定經濟作物生產規劃和生產技術措施。
農業產業化科(荊州市農業產業化辦公室):研究制定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大措施,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產業化。
農村能源辦公室:研究提出農村能源建設的發展的年度計劃和中長規劃,指導全市農村能源產業和服務體系建設。
農業機械監督管理科:組織實施農業機構安全監理工作,擬定農機作業規范、技術標准和農機安全生產政策、法規、安全技術檢驗標准,並監督實施。
農業機械產業發展科:研究提出農機化發展規劃,引導農機機械產品結構調整,負責農機化基本建設項目的申報並實施管理。
農業機械科教質量科:研究提出農業機構化重大技術措施建設和發展規劃,組織農業機械化重點科研項目論證、申報和重大技術的協作攻關。
監察室:負責檢查局機關和局屬行政執法單位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法規、政策和決定,命令情況,管理對違紀行為的控告、檢舉、調查處理及申訴工作等。
離退休幹部工作科:貫徹執行黨和國家關於老幹部工作的方針政策,負責落實離退休幹部的經濟待遇、醫療保健、善後事宜及遺屬照顧工作等。
機關黨委:負責局機關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局機關工會、共青團、婦聯工作,負責局機關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農業系統工會聯合會: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工會工作的方針,負責農業系統(包括局機關)的工會工作,承辦扶貧、幫困、獻血、捐贈等公益性活動。
水產辦:根據國家和省有關漁業發展的方針政策,研究擬定全市漁業發展戰略、中長期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並組織實施。負責全市漁業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全市水域范圍內水生野生動植物和珍稀水生動物保護、繁殖、開發、利用和管理;負責全市水產品植物檢疫、漁船漁港的監督管理、漁業行政執法工作;保護漁業環境,指導全市漁業環境監測工作。引導全市漁業機構的合理調整和漁業資源的有效配置,促進漁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確定全市水產市場建設計劃,對水產品市場進行指導和管理;指導水產品流通。組織實施科教興漁戰略。監督實施漁業技術標准和管理規范,進行漁船設計、修造、苗種生產及引種的行業管理。 荊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
中心是根據市編委《關於成立荊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的批復》(荊編[2006]25號),於2006年7月正式設立的,為財政撥款事業單位。核定事業編制10人。主要負責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工作。
檢測中心現有科技人員7人,其中,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4人,具備較高專業技術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現有檢測實驗室28間,總面積700平方米 。擁有美國安捷倫Agilent6890N氣相色譜儀等先進的檢測儀器設備71台套。2011年5月,檢測中心通過了省技術監督局和省農業廳組織的實驗室「雙認證」復評審,能承擔38個項目的監督檢測任務。分別是:水胺硫磷、喹硫磷、甲基對硫磷、馬拉硫磷、對硫磷、甲拌磷、久效磷、氧化樂果、敵敵畏、樂果、殺螟硫磷、敵百蟲、甲胺磷、倍硫磷、毒死蜱、辛硫磷、乙醯甲胺磷、亞胺硫磷、三唑磷、溴氰菊酯、氰戊菊酯、順式氰戊菊脂、三氟氯氰菊脂、氯氰菊酯、聯苯菊酯、氰氟戊菊酯、甲氰菊酯、氟胺氰菊酯、氯菊酯、六六六、滴滴涕、百菌清、三唑酮、五氯硝基苯、農葯多殘留、萊克多巴胺、己烯雌酚、氯黴素。
地址:荊州市東環路214號
荊州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工作站是隸屬於荊州市農業局的全額拔款全民所有制公益性事業單位,成立於1978年,1998年經市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荊州市肥料監督檢驗站與荊州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定編25人。現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8人,其中高級農藝師2人,農藝師9人。在土肥技術推廣活動中,先後完成了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中低產田改良,配方施肥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國產氯化鉀推廣與應用研究等重大科技項目,獲得部、省豐收、科技進步(推廣)獎10多項,為全市農業增產,農民豐收,農村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主要工作職責:
(1)負責全市土壤肥料技術的推廣應用工作,為市委、市政府指導農業生產當好參謀,組織、協調各縣(市、區)土肥站土壤肥料業務工作;
(2)負責耕地地力建設工作,建立耕地地力監測網點,建設全市耕地地力信息系統,推廣測土 配方施肥技術,提高施肥水平,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產力;
(3)負責全市土壤資源調查與開發利用工作;
(4)參與基本農業田保護工作,主要負責基本農田質量管理工作;
(5)開展肥料監測檢驗工作;
(6)完成國家和地方下達的土壤肥料科研任務。
地址:荊州市東環路244號
荊州市農機安全監理所
監理所組建於1984年,為具有行政執法職能的事業單位,隸屬於荊州市農業局,級別相當於副縣級,人員經費為財政差額撥款。現有在編人員12人,其中本科以上學歷5人,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7人,初級2人。內設四個職能科室:安全科、監理科、財務科、辦公室。
主要工作職責是:
(1)宣傳、貫徹黨和國家關於農機安全生產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執行上級主管部門制定的管理辦法、安全措施;接受上級業務指導和監督;指導、監督轄區內農機安全生產。
(2)分析轄區農機安全生產形勢,制訂轄區內年度安全生產目標、計劃、防範措施;組織安全生產的宣傳教育,開展安全生產競賽與檢查;總結、推廣、表彰農機安全生產的經驗和典型;向上級主管部門和當地政府報告農機安全生產情況。
(3)負責轄區內農機安全監理工作的業務指導;協調相關部門、單位間的關系。
(4)監管轄區內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農業機械注冊登記,號牌的核發、換發、補發;機車技術檢驗、變更、轉移、抵押、注銷登記。
(5)負責農機監理員、農機考試員資格審核、材料申報;申報、領取、發放監理員、考試員標志、證件、胸章。
(6)負責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及其他農業機械牌證、表冊、卡的申報、領取、核發。
(7)負責建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農業機械駕駛、操作人員、監理員、考試員、安全員、農機事故的檔案、台帳。
(8)監督駕駛人員的考試、試卷閱評;負責駕駛人員、安全員資格審核、審批。
(9)負責規劃轄區農機監理技術裝備方案;組織農機監理項目申報、實施、檢查。
(10)制定市區農機事故處理預案;參與轄區內農機事故的調查、處理、通報。
(11)負責查處轄區內違反農業機械安全管理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行為;受理人民群眾的來信來訪。
(12)組織檢查轄區內農機監理收費和財務情況。
(13)負責向上級主管部門報送報表、資料。
(14)完成上級交辦的其它工作。
地址:荊州市荊州區屈原路28號
荊州市農機化研究所(荊州市農機化推廣站)
荊州市農機化研究所與荊州市農機化技術推廣站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現有職工17人,其中高級技術職稱人員5人;中級職稱人員6人;享有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1人,荊州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人。單位成立於73年,先後承擔完成省、部級及市級重點科技攻關項目10項、推廣項目4項、獲國家及省市級科技獎14項、國家專利5項,為荊州市的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本單位多年來堅持「誠信做人,專業做事」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深化改革,開拓創新。圍繞「三農」服務,推廣了一批先進的農機化新技術,受到廣大農民和政府的肯定。先後被農業部授予「全國跨區機收工作先進單位」,省農業廳授予「工作先進單位」、「全省農機科技推廣先進單位」,荊州市農林口黨組織授予「先進組織」等稱號。
主要工作職責是:
1、從事農業機械及相關技術的研究開發。
2、負責本地區農業新機具新技術的引進、改進、試驗、示範和推廣。
3、承擔上級下達的農機化技術推廣項目,組織農機化有關項目有實施,參與制訂農機技術推廣計劃。
4、指導本地區農機化研究推廣服務工作,負責農機化技術轉讓、信息咨詢等技術服務。
5、網路農機化信息,開展技術宣傳、技術培訓、技術轉讓、信息咨詢等技術服務。
6、開展技術咨詢、技術承包、機具租賃、農機作業、農機中介及有關經營服務活動。
地址:荊州市城區屈原路28號
荊州市漁政船檢港監管理處(掛湖北省漁業船舶檢驗局荊州檢驗處、湖北省荊沙江段中華鱘保護站兩塊牌子)
漁政船檢港監管理處設立於1983年,是參照國家公務員制度管理的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機構級別相當副縣級,隸屬市農業局領導。
其主要職責是:
(1)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船舶檢驗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船舶登記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和《湖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辦法》等法律法規,擬訂地方漁業管理規章並監督執行。
(2)負責國家長江禁漁期制度的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
(3)負責全市漁業資源的保護、開發與利用。指導全市漁業水域環境監測、保護漁業水域生態平衡和生態環境,查處重大漁業違法案件、漁業水域污染案件,維持漁業生產秩序,維護漁業生產者、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4)負責全市漁業船舶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登記、檢驗漁業船舶,清理取締「三無」漁業船舶,調查處理漁船水上交通事故。統一規劃全市漁港,指導漁港的監督管理,審批漁港港區內工程及港埠經營。
(5)負責中華鱘等國家珍稀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繁殖、開發、利用。依法查處違法捕捉、宰殺、運輸、銷售、利用中華鱘等珍稀水生野生動物案件。
(6)統一管理全市漁業執法裝備,審批發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域灘塗養殖證》、《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陸水域捕撈許可證》、《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船舶登記證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船舶檢驗證書》;辦理國家珍稀水生野生動物馴養、繁殖、運輸、經營、利用特許證件;審批養殖水面、漁港場地的使用、徵用和劃撥。
地址:荊州市荊東路荊東巷8號
荊州市長湖水產管理處
管理處於一九五七年建處,是受省政府委託,負責長湖水生資源增殖保護和開發利用,以及漁業生產、漁業行政執法管理的事業單位。
(一)主要職能
1、宣傳貫徹執行漁業法規和《長湖湖泊管理章程》。
2、組織領導長湖的水產生產,開發利用長湖的水產資源。
3、管理海子湖漁港;保護增殖長湖的魚類資源;登記、發放、核檢入湖捕撈許可證和漁船牌照及圍欄養殖水系使用證;徵收漁業資源增殖保護費;維護長湖水域生態環境和保護水生動植物;維護長湖漁業生產秩序和查處漁業違規案件及漁業糾紛。
4、調查長湖資源變化情況,為制定長湖水產生產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5、辦好內部經濟實體,為長湖漁業資源的增殖服務,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
(二)處屬單位及基本情況
1、荊州市長湖漁政船檢港監管理站。位於荊州市沙市區關沮口,代表荊州市長湖水產管理處行使漁政、船檢、港監等職能。具體職責:組織宣傳、貫徹執行漁業法規;保護增殖長湖的水生動植物資源;登記、發放、核檢入湖捕撈許可證和漁船牌照及圍欄養殖水系使用證;徵收漁業資源增殖保護費;維護長湖漁業生產秩序和水上安全等。
2、荊州市長湖水產管理處海子湖漁場。精養湖泊面積10300畝,年產鮮魚1000噸,河蟹10噸。距市中心僅5.7km,市內3路、35路公交車直抵湖邊,目前已成為市民觀光、垂釣、水上游樂、度假、餐飲等休閑娛樂的重要去處。休閑漁業、旅遊開發前景廣闊。
3、荊州市長湖水產良種場。位於318國道與宜黃高速公路之間,十號路的延伸線上。佔地面積1000畝,其中精養漁池水面517畝,以生產淡水魚類苗種和開發名特優新水產品苗種為主。年產各類淡水魚苗10億尾,烏仔頭魚種2億尾,5寸以上大規格魚種90噸,名特優新水產品苗種0.2億尾。是全省乃至全國大型淡水魚苗種生產基地,是11個五年計劃規劃的省級青魚良種場,產品享譽全國,遠銷東北、華北、西北10餘個省、市、自治區。
4、荊州市長湖魚種場。位於海子湖北面岸邊,佔地560畝。其中精養漁池水面283畝,主要從事淡水魚苗種、成魚的生產養殖。年產各類烏仔頭魚種0.8億尾,5寸以上大規格魚種80噸,成魚120噸。
5、荊州市長湖冷藏服務中心。位於荊州市荊州區荊東路32號,擁有兩座冷庫(其中一座大冷庫在十號路),日結凍能力80噸,日冷藏量200噸。
6、荊州市長湖塑料經營管理站。位於十號路北頭,距318國道100m,擁有200KVA的變壓器,1500m2的生產車間,主要從事漁業單絲、繩、網布的生產和銷售。
地址:荊州市沙市區十號路北頭,距318國道100m
荊州市畜牧局
荊州市畜牧局是1996年經荊州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的隸屬於市農業局領導的副縣級事業單位,擔負著全市畜牧獸醫事業的發展和管理工作。局機關設4科1室,即辦公室、畜牧科、獸醫科、政工科、財務科,下設有動物防疫監督站、動物檢疫站、畜牧獸醫站、動物血防站、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5個直屬二級單位。
主要工作職能是:
1、主管畜牧生產;
2、負責全市動物防疫、動物檢疫、動物防疫監督工作;
3、負責全市獸葯、獸醫的管理;
4、負責動物血防工作;
5、負責全市飼料管理工作。
地址:荊州區荊東路15號
荊州市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局
荊州市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局歸口市農辦、市農業局管理,是參照公務員管理的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副縣級。按照荊政辦發[1997]6號文件,市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局核定編制10名,其中,局長1名,副局長2名,科級領導職數3名;內設3個科,即秘書科、合同管理科和財務審計科。對外掛市農民負擔監督管理辦公室、市完善農村土地二輪延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化解村級債務工作辦公室、市清理整頓農村合作基金會領導小組辦公室、市新農村建設工作隊辦公室和市新農村建設工作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等六個綜合性辦公室牌子。重點從事農村經濟組織的執法監督、管理協調、經營指導、信息服務等工作。
主要工作職能和任務如下:
1、負責制訂有關農村經濟組織經營管理的政策、規定,並組織貫徹、實施、督辦。
2、根據國家的法律、法規,制訂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示範章程;負責經濟組織的登記管理;指導農村各類經濟組織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
3、貫徹中、省有關減輕農民負擔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監督管理農民承擔的各項費用和投工投勞項目的預決算;審計農民負擔資金和各項涉農收費資金;依法查處農民負擔違法違紀案件。
4、指導依法完善農村土地延包工作;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選擇發包方式;指導各類承包合同的簽訂和履行;指導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歸檔;依法對承包合同和流轉合同進行鑒證;調處和仲裁土地承包糾紛。
5、貫徹和制定各項財務管理制度;指導監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務管理和資產營運;培訓、考核、管理農村財務人員,評定技術職稱;對農村集體資產進行統計和登記;負責化解村級不良債務;管理農村集體資產評估工作。
6、負責農村合作基金會清理整頓後期煞尾工作,維護農村社會穩定。
7、負責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收支和經濟活動進行審計監督;對收取、管理使用農民負擔資金的單位的相關經濟活動審計監督,對政府及有關部門委託項目的審計,查處違規違紀經濟案件。
8、負責對農村合作經濟收益分配情況的預測、統計以及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工作情況的統計。
9、負責組派新農村建設工作隊,對各工作隊駐村工作情況進行綜合協調、宣傳報道、督辦檢查。
10、負責新農村建設工作,具體負責全市新農村建設的規劃編制、綜合協調、工作指導和監督檢查等項工作。
根據上述任務,市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局內設3個科。(一)秘書科。負責局機關的日常行政工作,包括文秘、檔案、後勤管理;農村經管系統的幹部業務培訓,農村經濟統計;綜合性文件和制度的起草等工作。(二)合同管理科。負責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和農村承包合同管理。承擔農民負擔政策和法規的制定與貫徹和監督管理;涉農負擔文件的審議;違規違紀加重農民負擔案件的查處;以及農村承包經營活動的指導;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調解與仲裁等工作。(三)財務審計科。負責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財務管理與審計監督。承擔農村財務工作指導與制度建設;農村集體資產評估;農村財務審計;農民負擔專項審計等工作。
地址:荊州市荊州區荊東路54號(原行署大院內)
荊州市農業執法大隊
為認真履行農業行政執法職能,克服荊州城區農業多層執法體制存在的弊端,切實維護有關農資生產、經營者和農民的合法權益,在荊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荊州市編委於2003 年12月31日行文(荊編[2003]60號)以荊州市種子管理站、植物檢疫站、農葯監督管理站為基礎,將荊州區、沙市區農業執法單位整體上收後,組建成立了荊州市農業執法支隊。支隊對外加掛荊州市種子管理站、荊州市植物檢疫站牌子。
荊州市農業執法支隊隸屬市農業局管理,機構級別相當副縣級。荊州市農業執法支隊人員經費納入市財政全額預算。支隊內設辦公室、財務科、市場監督管理科、品種管理科、檢驗檢疫科(荊州市農資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和荊州、沙市兩個直屬大隊。到目前為止,支隊的改革工作已全部到位,執法人員實行了全員競爭上崗。支隊現有幹部職工78人。支隊領導成員6名,其中:1名支隊長,3名副支隊長,1名紀檢委員,1名工會主席。支隊科級幹部11名。 支隊的主要工作職責是宣傳貫徹農業有關法律、法規和各項方針政策;指導全市農葯、種子、肥料、植物檢疫、農業環保、綠色食品等方面的執法管理工作;負責全市農業執法人員和有關農資生產、經營上崗人員的培訓、考試、考核;負責管理全市農資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範、審(認)定及推廣工作;負責荊州區、沙市區、荊州開發區、各農場管理區境內種子、農葯、肥料生產、經營許可(登記)證的審核、發放和植物檢疫;依法審查有關農資商品廣告;負責荊州市區兩級農業執法工作;調查、調解、處理本行政區域內及跨縣市的較大農資質量糾紛,依法查處農業違法案件;負責全市農資質量監督檢查、檢測、檢驗和委託鑒定工作;負責市區實施檢疫的植物及植物產品的檢疫工作;承辦上級交辦的其它工作。 新組建的荊州市農業執法支隊將在荊州市農業局黨委的統一領導下,按照農業執法「五公開、六規范、十不準」的要求,嚴格執法、文明執法、優質服務,塑造荊州農業執法的新形象。
荊州市農業執法支隊於2004年3月18日舉行掛牌儀式。
內設機構及職能:
辦公室:協助支隊領導處理日常工作,協調支隊政務工作;負責有關工作的上傳下達和檢查督辦;負責文書、信訪、統計、新聞宣傳、法制培訓、後勤服務等工作;負責人事、黨務、工資、職稱、思想政治及精神文明創建等工作。
財務科:負責支隊財務及資產、資金管理;監督財務制度執行;負責支隊項目申報和管理工作。
市場監督管理科:負責有關農資市場的監督與管理;承辦上級交辦、下級上報、橫向移送、跨區域及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案件;負責支隊農業執法案件的審理、案卷的收集、整理與歸檔工作;承辦聽證、復議及應訴案件的具體工作;辦理農業行政許可的相關事宜;依法審查有關農資商品廣告。
品種管理科:負責有關農資新品種引進、試驗、示範、審(認)定、推廣及農產品質量認證標志的管理工作。
檢驗檢疫科:負責有關農資質量監督檢測、檢驗和委託鑒定工作;負責應施檢疫的植物及植物產品的檢疫工作;辦理有關農資質量合格證的審核、發放與公告工作。
荊州大隊:負責小北門農資市場及荊州區范圍內的農業執法工作。
沙市大隊:負責沙市躍進路市場及沙市區范圍內的農業執法工作。
荊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荊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成立於1992年1月,屬正縣級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事業單位,主要職能是擔負全市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引進、試驗、示範推廣和對廣大農民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咨詢等服務工作。中心現有職工50人,其中3人退休,10人離職自謀職業,待崗9人,借調3人,在崗25人。中心全年開支130萬元,每年財政撥款僅20餘萬元,餘下部分主要靠企業創收。為了彌補經費不足,中心先後興辦了科技交流培訓部、農豐種子種苗、壯秧劑廠、廣源種業等企業。其中農豐種子種苗公司於2003年自行注銷;科技交流培訓部於2005年實行資產置換。目前,中心現有機關、廣源種業和壯秧劑廠三個機構和企業,履行部分農業技術推廣職能,主要從事種子,壯秧劑系列產品的生產和經營活動。

❿ 壯腰工程的主要任務

建設區域性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把荊州綜合交通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為荊州振興提供基礎保障。加快鐵路工程建設,「十二五」期間,開通運營漢宜鐵路(荊州段),完成荊沙鐵路電氣化擴能改造,建成荊岳鐵路,並成為國家「北煤南運」鐵路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江漢平原重要的鐵路運輸中轉中心。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優勢,搶抓長江內河高等級航道建設和引江濟漢工程建設機遇,以荊州鹽卡港為主體打造荊州億噸級組合港,形成輻射兩湖平原及周邊地區的大型綜合運輸樞紐型港口群。支持過江通道建設,「十二五」期間建成荊州長江二橋(荊岳鐵路長江公鐵兩用橋),適時開工建設石首長江大橋、洪湖長江大橋、荊州長江三橋(二廣高速大橋)。構建內暢外聯的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網路,實現縣縣通高速目標,形成市域一小時經濟圈。對荊州市境內國省干線改造、國省干線和縣鄉道中橋以上現有危橋改造、縣鄉公路改造、村級公路建設等,在建設計劃和補助政策上給予重點傾斜。支持荊州二級公路、疏港公路、旅遊公路建設,在有條件的地方建設通自然村公路。支持交通站場和物流基地建設,促進各類交通方式實現無縫對接。做好沙市機場遷建的前期工作。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支持荊南四河整治、荊江大堤綜合整治、後三峽影響治理工程等重點項目向國家立項,將四湖流域綜合整治項目作為全省水利改革發展建設重點工程,從堤防加固、排澇抗旱、血防滅螺、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進行綜合整治,對荊江分洪區、洪湖分蓄洪區東分塊工程、中小河流整治、泵站及渠道整治、小農水項目、農村飲水安全、血防綜合治理、新農村建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從根本上改善水利基礎設施條件。支持荊州實施城鄉水環境整治,優化水資源配置,建設生態良好的水環境。 打造江漢平原中心城市。將荊州納入長江中游城市群優先發展的試點城市,組織實施《荊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以荊州中心城區建設為核心,加快推進荊州新區(荊州開發區中心商務區、沙北新區和火車站片區)建設,到規劃期末,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到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到100萬人,遠期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到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到200萬人。積極發展外圍組團,向北建設海子湖生態文化旅遊區,向南建設江南新區,向西建設李埠新區,向東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區。支持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加大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推進「數字荊州」建設,不斷增強城市競爭力和輻射功能。
加快縣市城區和中心鎮建設步伐。大力發展縣市城區和中心鎮,建設沿江城鎮連綿帶,探索具有江漢平原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堅持擴大規模與完善功能並舉,推動縣市城區擴容提質,打造一批中等城市,監利縣城區常住人口達到30萬人以上,石首、松滋、公安、洪湖等縣市城區常住人口達到20萬人以上(遠期達到40萬人),江陵縣城區常住人口達到10萬人以上。努力把縣市城區打造成為引領城鄉產業發展、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主陣地。加強小城鎮建設,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提升小城鎮公共服務水平和完善居住功能,增強產業集聚力,扶持建設一批特色工業鎮、商貿中心鎮和旅遊名鎮。
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繼續推進以仙洪新農村試驗區為重點的新農村建設,全面整合各類項目和資金,推進農村路網、安全飲水、高產農田整理和清潔能源入戶工程建設,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加強農村生產生活垃圾和污水無害化處理,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推動農村產業發展,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探索新農村建設的長效機制,努力使荊州新農村建設走在全省前列。支持荊州開展城鄉一體化試點,形成城鄉一體的空間規劃管制體系,引導城鎮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向農村合理流動,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建立布局合理、配置均衡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口登記制度。加強農村轉移人口的職業培訓,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加快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發展。將荊州市列為全省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行動計劃的重點支持對象,加大教育專項轉移支付力度,在項目建設上給予重點傾斜。支持荊州學前教育發展,切實緩解「入園難」問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對中等職業教育建設給予重點傾斜。將長江大學、荊州職業技術學院、荊州理工職業學院等高校納入省高校對口支持計劃。加大對荊州的血防和城鄉環境衛生整治投入,加強醫療服務體系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探索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把荊州建設成為區域性衛生服務中心。支持荊州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培育壯大文化產業。支持荊州電視台壟上頻道辦出特色,探索依託互聯網開設網路電視旅遊頻道。支持荊州中心城區體育場館及配套設施建設,全力辦好第十四屆省運會。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按照「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次和保障水平。進一步完善城鎮養老保險制度,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健全醫療保險制度,完善被征地農民生活保障機制,推進各類保險制度之間的銜接和改革。加大對荊州養老保險補助資金、就業再就業轉移支付資金、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關閉破產企業退休職工醫療保險補助資金的支持力度。在分配國企改革專項資金和國有資產收益時給予荊州重點支持,促進國企改革遺留問題妥善解決。對保障性住房建設給予重點傾斜,努力讓人民群眾住有所居。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大力推廣沙市區「全國和諧社區示範城區」先進經驗,加強城鄉社區建設。不斷完善實有人口服務管理機制,切實加強流動人口、重點人群管理。堅持培育發展與監督管理並重,加強對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管理。積極探索虛擬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切實增強管理水平和輿論引導能力。努力構建行政調解、人民調解、司法調解相互銜接的「大調解」工作體系,建立多元化動態排查、預防和化解矛盾工作機制,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強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打防管控能力。加強社會管理組織機構和隊伍建設,推進社會綜合治理信息化建設,提高服務管理水平和應急處突能力,全面提升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 不斷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支持荊州創建全國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以長江為主軸、交通干線為依託、產業園區為載體進行布局,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積極承接東部沿海地區和境外產業轉移,在承接中發展,在創新中壯大。加強開發區建設,根據發展需要適時擴大規模,進一步完善投資服務體系,增強投資吸引力。加強與武漢城市圈、宜昌、襄陽及洞庭湖平原城市的經濟協作,形成產業互補、交通便捷、旅遊同鏈的發展格局。努力提高通關服務效率,促進對外貿易。支持優勢產品出口,重點建設化工、機電、輕紡和農產品等四大出口基地。
大力開展先行先試。積極支持荊州納入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創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支持松滋市納入全國第三批資源枯竭型城市。支持和推進各領域改革,鼓勵荊州在經濟社會發展相關領域大膽探索,破解體制機制難題,創新發展模式,不斷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荊州科教優勢,完善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以創新型試點企業為重點,在項目資金上連續滾動支持一批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支持高新技術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術研發和產學研基地。開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專項行動,加大科技型企業培育力度。加大創新人才培養力度,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緊缺人才和高校、科研院所研發人才,支持在荊州設立省自主創新崗位、省博士後創新崗位,營造人才集聚和發展的良好環境。
著力轉變政府職能。切實履行好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強化統籌協調能力,嚴格市場監管。全面落實依法行政責任制,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嚴格公正執法,提升政府公信力。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化審批流程,建設完善電子政務網路,實行電子監察,提高行政效率,切實優化發展環境。大力轉變幹部工作作風,開展治庸問責,打造一支實干、廉潔、高效的高素質幹部隊伍。

與荊州市四湖工程管理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州假山景觀設計工程 瀏覽:862
哈爾濱工程造價招聘 瀏覽:937
建築工程土建勞務分包 瀏覽:632
道路監理工程師 瀏覽:476
安徽工程大學機電學院在本校嗎 瀏覽:370
河北工程大學保研率多少 瀏覽:287
有學質量工程師的書嗎 瀏覽:479
康樂縣建築工程公司 瀏覽:569
助理工程師二級 瀏覽:872
注冊安全工程師初級考試時間 瀏覽:90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題研究 瀏覽:881
工程造價圖紙建模 瀏覽:888
遼寧恆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瀏覽:93
實行施工總承包的工程項目 瀏覽:737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興趣愛好 瀏覽:316
密歇根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專業 瀏覽:388
廣西交通工程質量監督站 瀏覽:31
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考研參考書目 瀏覽:858
有線電視工程建設管理條例 瀏覽:270
雲南工程監理公司排名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