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故宮用了多少人力才建成的
據了解,北京故宮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設計者為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
佔地72萬平方米(長961米,寬753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用100萬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間半,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Ⅱ 故宮的建築面積是多少
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
簡介:
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我國現存最完善的宮殿建築群,藏有許多藝術珍品,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宮殿。舊稱紫禁城,在北京市中心。
明永樂四年始建,永樂十八年基本建成。至今560多年中歷經24個皇帝。雖經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和擴建,仍保留原來布局。佔地72萬平方米,屋宇9000餘間,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周圍宮牆長約3公里,四角屹立風格的瑰麗富饒腳樓,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形成壁壘森嚴的城堡。故宮建築布局有「外朝」、「內廷」之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兩殿為兩翼,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召見群臣,行使權利的主要場所。明、清兩代統治者的重大典禮都舉行於此。主殿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殿高28米,是故宮最高大堂皇的殿堂。當年帝王升座時,殿前鼎燃香煙繚繞,殿廊金鼓齊鳴,文武百官緬拜行、禮同呼萬歲,一派威嚴氣氛,使人望而生畏。中和、保和殿分別為古代帝王閱覽奏章和科舉殿試的場所。內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東西六宮等,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皇妃們居住、遊玩及奉神的地方。故宮南面為南北狹長的前庭,有天安門和端門,形成宮門前面建築的前奏。
正門即午門,北門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內廷與外朝的建築氣氛迥然不同。故宮建築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故宮還保存大量珍貴文物,是歷史和歷史藝術的重要資料,是中國古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故宮已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參考文獻:http://www.tourernet.com/jmlxs/lyjd/lyjd1.htm
Ⅲ 故宮的佔地面積是多少
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
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
(3)故宮的工程量擴展閱讀:
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故宮累計接待觀眾達到1億人次。2019年起,故宮將試行分時段售票 。 2018年9月3日,故宮養心殿正式進入古建築研究性保護修繕工作的實施階段。 2019年3月4日,故宮公布了2019年下半年展覽計劃。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極少數同時具備藝術博物館、建築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宮廷文化博物館等特色,並且符合國際公認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基本原則的博物館和文化遺產。
Ⅳ 故宮的體積
(1)故宮佔地(675000)m²,合(67.5)公頃.
900*750
(2)故宮的城牆約長(3300)m.
(900+750)*2
(3)太和殿近似於長方體,它的體積約是(60000)m³.
2400*25
Ⅳ 故宮的規模如何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周圍還環繞著高十多米的城牆和寬52米的護城河。城的四角各聳立著一座平面呈十字曲尺形、結構復雜(有72條屋脊)、造型優美的角樓。
Ⅵ 故宮各個建築的詳細介紹
故宮有五個建築,分別為以下:
1、故宮四門,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為午門,其平面為凹形。午門後有五座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角樓,高27.5米,十字屋脊。
午門是故宮的正門。俗稱五鳳樓。東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有1組建築。正中有重樓,是9間面寬的大殿,重檐廡殿頂,在左右伸出兩闕城牆上,建有聯檐通脊的樓閣四座,明廊相連,兩翼各有13間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輔翼著正殿。這組城上的建築,是故宮宮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門是皇帝下詔書、下令出征的地方。它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後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文武大臣進出東側門,宗室王公出入西側門。
神武門在明朝時為「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間因避諱改稱「神武門」。神武門也是一座城門樓形式,用的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屋頂,但它的大殿只有五開間加圍廊,沒有左右向前伸展的兩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門低一個等級。神武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門禁。現神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
東華門與西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門內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橋1座,橋北為三座門。東華門與西華門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台,白玉須彌座,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城台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
2、
外廷建築
Ⅶ 故宮的面積多少平方公里
故宮的面積約為0.72平方公里。
Ⅷ 北京故宮的實際面積有多大
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8)故宮的工程量擴展閱讀
故宮作用價值
1、遺產價值
1987年,北京故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組織對故宮的評價是:「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極少數同時具備藝術博物館、建築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宮廷文化博物館等特色,並且符合國際公認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基本原則的博物館和文化遺產。
2、學術價值
故宮學是故宮博物院於2003年提出的,它是以北京故宮及其豐富收藏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科學。故宮學研究主要包括紫禁城宮殿建築群、文物典藏、宮廷歷史文化遺存、明清檔案、清宮典籍及故宮博物院的歷史六個方面,有著豐富深邃的學科內涵。
故宮文化是以皇帝、皇權、皇宮為核心的皇家文化。故宮學的提出並確立將使其研究進入自覺階段,從整體上提高故宮學研究的水平。
Ⅸ 北京故宮的建築面積是多少
北京故宮面積約72萬平方米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又稱紫禁城,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北京故宮四周圍有10米高的城牆,牆外還有52米寬的護城河壞繞,城之四角各有一座華麗奇特的角樓。北京故宮全城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60米,佔地72萬平方米,北京故宮有一條貫穿宮城南北的中軸線,在這條中軸線上,按照「前朝後寢」的古制,布置著帝王發號施令、象徵政權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後居住的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在其內廷部分(乾清門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條以太上皇居住的宮殿--寧壽宮,和以太宮太妃居住的宮殿--慈寧宮為中心的次要軸線,這兩條次要軸線又和外朝以太和門為中心,與左邊的文華殿,右邊的武英殿相呼應。兩條次要軸線和中央軸線之間,有齋宮及養殿,其後即為嬪妃居住的東西六宮。出於防禦的需要,北京故宮的這些宮殿築的外圍築有高達10米的宮牆,四角有角樓,外有護城河。
故宮也叫故宮博物院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
公交車線路:
北京市區乘坐1路、2路、52路、59路、82路、99路、120路、126路、觀光1線、夜17路、夜1路、夜2路、專2路在「天安門東」站下車然後步行約900米到達午門。或,乘坐1路、5路、52路、99路、觀光1線、夜1路、專2路公共汽車在「天安門西」下車,然後步行約1000米從午門進入。
地鐵線路:
乘坐地鐵1號線在「天安門東」站下車,步行約900米,即可從午門進入故宮。
Ⅹ 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紫禁城當年是如何建成的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築群,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所在,也是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 它始建於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明朝14代皇帝,清朝10代皇帝,先後生活在這里。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共有殿宇9999.5間。故宮四周有高10餘米的長方形宮牆,城四角均有精巧玲瓏的角樓,所謂“九梁十八柱”,城外環繞著寬52米的護城河。故宮是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
◆明末衰落時期
從萬曆朝到明亡,經嘉(靖)、隆(慶)、萬(歷),盛世而衰的跡象越加明顯。明政府仍然進行無窮盡的橫征暴斂,卻已無力再進行大規模的興建了。萬曆二十五年(1597)三殿又發生了一次火災,萬曆四十三年(1615)才開始興建,直到天啟七年(1627)才完成。萬曆、天啟重建的三大殿體量較永樂初建時似偏低,與三台高度有不協調之感,從現存的明初舊構太廟殿與三台的比例一望可知,這或是萬曆、天啟時人力、物力不濟所致。巨大木材不易得是其關鍵,可能是清代康熙初年興建太和殿,營建成現在的體量,從此更是每況愈下,只能進行小規模的維修了。像主要建築——瓊華島上的廣寒殿,在萬曆七年倒坍之後,再也無力重建了(現在的白塔是清順治朝所建)。嘉靖所建的西宮也已荒蕪,有的殿堂倒坍後只余房基。又如西宮的大光明殿和南內的延禧宮燒毀後也再沒有重建,甚至南內飛虹橋石欄已壞,雖經補刻也終不及原來之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