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述三峽工程的工程概況
三峽水電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而由它所引發的移民搬遷、環境等諸多問題,使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巨大的爭議相伴。
三峽水電站的功能有十多種,航運、發電、種植等等。三峽水電站1992年獲得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建設,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六月一日下午開始蓄水發電,於2009年全部完工。
機組設備主要由德國伏伊特(VOITH)公司、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德國西門子(SIEMENS)公司組成的VGS聯營體和法國阿爾斯通(ALSTOM)公司、瑞士ABB公司組成的ALSTOM聯營體提供。
三峽水電站大壩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庫長2335米,靜態投資1352.66億元人民幣,安裝32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
三峽電站最後一台水電機組,2012年7月4日投產,這意味著,裝機容量達到2240萬千瓦的三峽水電站,2012年7月4日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2018年12月21日8時25分21秒,三峽工程在充分發揮防洪、航運、水資源利用等巨大綜合效益前提下,三峽電站累計生產1000億千瓦時綠色電能。
(1)三峽工程環境管理機構擴展閱讀:
三峽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發電和航運,其中防洪被認為是三峽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防洪:歷史上,長江上遊河段及其多條支流頻繁發生洪水,每次特大洪水時,宜昌以下的長江荊州河段(荊江)都要採取分洪措施,淹沒鄉村和農田,以保障武漢的安全。
在三峽工程建成後,其巨大庫容所提供的調蓄能力將能使下游荊江地區抵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於洞庭湖的治理和荊江堤防的全面修補。
發電:三峽工程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發電。該工程是中國西電東送工程中線的巨型電源點,所發的電力將主要售予華中電網的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華東電網的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南方電網的廣東省,可緩解我國的電力供應緊張局面。
截至2012年底,三峽電站歷年累計發電量達到6291.4億千瓦時,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4.96億噸,減排二氧化硫595萬噸,為節能減排做出了積極貢獻。
2018年12月21日8時25分21秒,三峽工程在充分發揮防洪、航運、水資源利用等巨大綜合效益前提下,三峽電站累計生產1000億千瓦時綠色電能。
據統計,1000億千瓦時綠色電能,相當於節約標煤0.319億噸,減排二氧化碳0.858億噸。如果按照每千瓦時電量產生12元GDP計算,1000億千瓦時電量可以支撐我國1.2萬億元GDP。
航運:三峽蓄水前,川江單向年運輸量只有1000萬噸,萬噸級船舶根本無法到達重慶。三峽工程結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歷史,三峽幾次蓄水使川江通航條件日益改善。
2009年,通過三峽大壩的貨運量有7000萬噸左右。自2003年三峽船閘通航以來,累計過壩貨運量突破3億噸,超過蓄水前22年的貨運量總和。
Ⅱ 三峽地區目前最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及採取的主要措施
來自中國農業部、水利部、三峽總公司以及雲南、上海等10個沿長江省市的代表,16日在上海參加「長江生物資源養護論壇」時表示,中國政府一直在採取放流等積極措施,開展各項科學研究,消除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
重慶市副市長馬正其說:「近二十年來,長江上游因水電工程的建設變成為相對獨立的河段,特別是隨著三峽大壩建成蓄水,庫區水流趨緩、水體變深、水面加寬,對魚類種群結構、數量和生殖繁衍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曹廣晶表示,水力發電是公認的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但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事實上,早在1980年,有關方面就提出了三峽工程正常蓄水位200米方案的環境影響報告。1994年12月,三峽工程開工後,三峽總公司編制的《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實施規劃》《長江三峽工程環境保護補償項目實施計劃》等相繼出台。
中國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庄會柏說,從三峽工程開工起,中國就同時啟動了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中科院特有魚類實驗站對三峽工程影響的40餘種特有魚類開展工作,其中黑尾近紅??、厚頜魴、岩原鯉、華鯪和中華倒刺??取得實驗室繁殖成功。
根據規劃,三峽工程開工後,中國已在長江上興建了長江上游合江至屏山江段珍稀魚類自然保護區等5個自然保護區,以及長江上游達氏鱘人工繁殖放流站等3個魚類人工繁殖放流站。
其中,長期放流大量中華鱘,就是中國積極保護長江生物資源的一個縮影。從三峽工程立項以來到2007年5月底,中國葛洲壩中華鱘研究所已經在長江中放流470餘萬尾中華鱘。
為消除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相關方面除了積極開展各項工作,還提出了許多設想和建議。
重慶市提出,要在庫區條件適宜的地方建立長江上游瀕危、特有魚類基因庫,加大投入提高庫區漁業行政執法管理水平。
湖北省認為,當務之急是制訂《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法》,推進長江環境保護與開發利用法制化;制訂長江保護與開發利用總體規劃;建立流域性綜合管理機構,打破「條塊分割」的現狀。
Ⅲ 三峽大壩到底對國家的環境影響有多大
三峽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效益,可以使荊江河段的防洪標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使遇到類似1870年的特大洪水,也可避免發生毀滅性災害。這樣就可以有效地減免洪水災害對長江中游富庶的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區的生態與環境的嚴重破壞。最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人口的大量傷亡,避免京廣、漢丹鐵路干線中斷或不能正常運行而造成的生活和生產環境的惡化,避免疾病流行、傳染病蔓延,避免洪災帶來的飢荒、救災賑濟和災民安置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可減免洪災對人們心理上造成的威脅;有利於中、下游血吸蟲病的防治;減緩洞庭湖淤積速度,延長湖泊壽命;還可改善中下游枯水期的水質。
三峽水電站每年發電847×108kWH千瓦時,與火電相比,少燃燒5000×104t原煤,可以有效地減少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具有巨大的環境效益。每年可少排放1000×104t二氧化碳,100×104t二氧化硫,1×104t一氧化碳,37×104t氨氧化合物,以及大量的廢水、廢渣;可減輕因有害氣體的排放而引起的酸雨的危害。
三峽工程還可使長江中下游枯水季節的流量顯著增大,有利於珍稀動物白暨豚及其它漁類安全越冬,減免因水淺而發生的意外死亡事故;還有利於減少長江口鹽水上溯長度和人侵時間,減少上海市區人民吃「鹹水」的時間。
總之,三峽工程的生態環境效益是巨大的,但還應加強三峽工程對生態與環境影響的研究和監測,對不利影響採取妥善對策和措施加以減免。
1 對三峽庫區的陸生植物的影響
三峽工程建庫後,直接受淹沒影響的陸生植物物種有120科、358屬、560種。其中絕大部分在未受淹沒影響的地區廣為分布。因此,不致於造成物種的滅絕。其中有三種珍稀植物必須妥為保護。
1)荷葉鐵線蕨:我國近年來在重慶市中部發現的珍稀草本植物。它既是我國二級保護植物,又是庫區特產植物。斷續分布在東起萬州區、西至石柱縣西沱區沿江近100km長,向兩岸縱深3000~5000m的狹長地帶內,海拔高程局限於80~430m之間,但在海拔170~250m之間較為集中。本變種是荷葉鐵線蔗科最原始類型,在亞洲大陸僅存Z此#�?與大西洋亞速爾群島產的腎葉鐵線蕨同屬一個種群。因此,它在研究植物區系、地理分布及親緣關系等方面有重大價值;全草還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葯用價值;植株形態別致,可供觀賞。 萬州新鄉、小論山和杉樹坪一帶是荷葉鐵線蕨分布集中區域,面積約25km2。擬在萬州新鄉三道河村建立一個2km2的物種保護點。保護點內禁止採挖,同時採用分枝或孢子繁殖,進行人工栽培。
2)疏花水柏枝:是三峽峽谷地帶特有植物,種源數量極少,分布狹窄,是我國的稀有種,已列入國家級保護對象。對該屬植物區系、分類及地理分布有科學研究價值。樹形美觀,有潛在觀賞價值;幼嫩枝葉可供火葯。疏花水柏枝僅分布在秭歸、巴東、巫山縣的長江兩岸,海拔高程在200米上下幅度內。保護點選在秭歸縣一集中200多株樹木的產地。保護點內禁止採挖,研究採用多種繁殖手段擴大種源數量。
3)川明參:是我國特有植物,僅此一種,多年生草本,根供葯用,為名貴葯材。在四川溫江、達縣地區雖已大量栽培,但夷陵區蓮沱是野生種原產地,分布在海拔高程 140米上下的頁岩風化石縫中,野生種已極稀少。該地區位於三峽水庫下游,雖不受淹沒影響,但在修建對外公路或其它設施時有可能遭受毀滅,所以保護點就設在夷陵區蓮沱,以加強對該種原產地的保護。保護點內禁止採挖,盡量恢復川明參野生產地的原來面貌。
以上三種珍稀植物,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已在湖北省秭歸縣泗溪珍稀植物繁育基地成功繁殖和栽培。
2 對水生珍稀動物白鰭豚的影響
白鰭豚屬鯨類淡水豚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為我國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有「水中熊貓」之稱,已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名錄中。白鰭豚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幹流的湖北枝城至長江口約 1600km的江段內,以魚為食,喜結群活動小群約2~3頭,大群約9~16頭。
白鰭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動物,每次呼吸時,頭頂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著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鰭,出水呼吸時間約l~2秒鍾,潛水時間每次約20秒,長潛時可達200秒。成熟個體最大體長,雌性2.5米,雄性2.3m,體重100~150kg,有恆定體溫,總是在36攝氏度左右。胎生,每胎一仔,每年春季生育仔豚,初生仔豚體長約80厘米。
20世紀80年代中期調查,長江中的白鰭豚總頭數已下降到200頭以下,其中50%分布在湖北省石首縣至武漢市上游江段,主要棲息在彎曲河段或彎曲分漢河段的大回水區中。
1997年「長江中下游調查白鰭豚行動計劃」,經過觀測表明,白鰭豚現存數量不容樂觀,已不到100頭。分布范圍也大大縮小,枝城以上江段、南京以下江段、洞庭湖和鄱陽湖內,已難以見到白鰭豚的身影。專家們分析,使白鰭豚銳減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長江水體污染日趨嚴重,魚類資源迅速減少,使白鰭豚賴以生存的食物資源愈來愈匱乏。
三峽水庫蓄水後,枯水季節長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增大,對白鰭豚越冬極為有利,擱淺死亡可望避免;加強管理,漁業活動引起的意外死亡可大大減少;但由於長江中上游航運事業的發展,中游江段白鰭豚被輪船螺旋槳擊斃事件將會有所增加,應抓緊研究白鰭豚追逐輪船螺旋槳的原因,並採取切實可行的對策。長江新螺江段白鰭豚自然保護區已由農業部批准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灘口江段,全長135km,該區江面開闊,河道曲折,水深約25m,流速約每秒 0.3~0.8m,淺灘、江心洲星羅棋布,是目前白鰭豚分布最密集的水域也是白鰭豚的理想生存環境。
3 對我國特有的水生珍稀動物中華鱘的影響
中華鱘屬鱘形目鱘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一種大型洄遊魚類,是1.4億年前和恐龍同時代的生物,素有「活化石」之稱。中華鱘是一種生在長江、長在大海的特殊魚類,令人稱奇的是,當幼小的中華鱘游出長江口進入大海邀游十多年之後,雖然長成了具有生育能力的大魚,但還能牢牢地記住長江口,再游回長江「生兒育女」。水生生物學家正在研究中華鱘特有的記憶功能的奧秘。中華鱘性成熟晚但體重和身長生長迅速,雄性成熟為9齡,雌性成熟為14齡;一般身長2m左右,最長達4m;一般體重200kg左右,最大達500kg以上。成魚在海區攝食底棲魚類,也食蝦、蟹等底棲生物。中華鱘在東海里「戀愛」後,成雙成對地進入長江口,一般不再攝食,一直上溯到金沙江下游,性腺也已發育到期,則「結婚」交尾繁殖。葛洲壩工程1981年1月大江截流後,阻斷了中華鱘自長江口至金沙江的洄遊路線。國家為了保護中華鱘物種,除明令禁止商業性捕撈外,還在宜昌建立了中華鱘人工繁殖研究所,1983年人工繁殖成功,並將幼中華鱘放流入長江中。1985年又研究成功採用人工合成激素代替雄中華鱘腦垂體給雌中華鱘催產。自1984年至2001年底,共放流入長江的幼中華鱘已達400萬尾。自1982年秋末始,每年都觀察到中華鱘在葛洲壩工程下游15km江段范圍內自然繁殖。另據觀測,長江口崇明島地區的中華鱘幼魚資源,1986年已經接近或達現葛洲壩建壩前水平。
三峽工程位於葛洲壩上游,不再存在阻隔中華鱘洄遊路線問題。但三峽工程在每年10月份開始蓄水,將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減少,這就有可能幹擾中華鱘在葛洲壩工程下游的棲息和產卵活動。
4 水庫蓄水後對庫區周圍地區氣候的影響
三峽水庫蓄水後,由於是一典型的河道型水庫,雖然對周圍地區氣候有一定調節作用,但影響范圍不大。對溫度、濕度、風速、霧日的影響范圍,兩岸水平方向最大不超過2千米,垂直方向不超過400m。
年平均氣溫變化不超過2℃,冬春季月平均氣溫可增高0.3~1℃。夏季月平均氣溫可降低0.9~l.2℃;極端最高氣溫可降低4℃左右,極端最低氣溫可增高3℃左右。冬溫升高,對喜溫經濟作物如柑桔、油桐的生長和越冬有利;夏季氣溫降低,使河谷的高溫危害減輕。
年平均水汽壓增加200~100Pa,冬季水汽壓增加較少,僅增加2 0~30Pa;夏季水汽壓增加較多,增加120~180Pa;春秋季介於兩者之間。建庫後年降水量增加約3mm,影響涉及庫周幾千米至十幾千米,因地形而異;仍應警惕伏旱對農業的影響。平均風速將增加15%~40%,因建庫前庫區平均風速僅2m/s左右,故建庫後風速仍不大。
霧一般形成於氣溫較低、濕度較大的條件下,因此,江上冬霧多於夏霧。但在建庫後,冬季氣溫增高、濕度減小,對冬霧的形成不利,所以冬霧將有所減少。但在秋季尤其是深秋時節,霧日將略有增加,年平均少於2天,對長江航運不會造成較大影響。
5 水庫蓄水後對生態與環境的不利影響?
三峽工程論證期間,生態與環境專家對三峽水庫蓄水運行後,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進行了慎重、細致而又充分的論證。得出的結論是:三峽水庫蓄水運行後,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主要在庫區。對庫區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第一,會加劇庫區原已比較尖銳的人多地少的矛盾。三峽水庫正常蓄水位175m時,淹沒耕地和園地36萬畝;移民安置區內的城市、縣城、集鎮、農村居民點、工礦企業遷建,公路等專業項目復建,還要佔用近7萬畝耕園地。這就加劇了三峽庫區原已比較尖銳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如果沒有恰當而有力的措施,只堅持就近後靠,只在擴大耕園地上下功夫,勢必造成大面積毀林開荒、陡坡種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進一步使生存環境惡化,農村移民不但無法致富,還給庫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造成困難。尤其是在國家規定25度以上坡地必須退耕還林、還草,既度以下坡地必須改造成梯地之後,三峽庫區農村移民安置的環境容量進一步縮小。如何做到既要使農村移民「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又要保護好庫區的生態環境,促使庫區的生態環境向良性循環轉化,成為消除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不利影響的第一項重要任務。
第二,會使三峽庫區局部江段的水質污染進一步加重。三峽工程建成之前,庫區局部江段的水質污染就已十分嚴重,但由於長江水流的流量大、流速快,使其自凈能力強,後果還不嚴重。三峽水庫蓄水後,尤其是在冬季,上游來水量減少,使水庫內的水體流速減緩,復氧和擴散能力下降,如不及時對各種污染源進行治理,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仍然排人長江,局部江段水質污染必將進一步加重,甚至威脅城鎮生活用水的水源地。因此,遵照國家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對三峽庫區的工業廢水及固體廢棄物必須限期治理;對生活污水和垃圾也必須限期治理,成為消除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不利影響的第二項重要任務。
第三,三峽水庫蓄水後,將會使一些不穩定的崩塌體、滑坡體滑入長江,有的將會威脅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如何在三峽水庫蓄水前,就將一些已經預測到的不穩定的崩塌體、滑坡體加以治理(有的可採取工程治理,有的可採取搬遷避讓),成為消除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不利影響的第三項重要任務。
第四,三峽水庫蓄水後,將使西陵峽上半段以及一些支流上低山形成的峽谷的近景景觀受到一定影響;還將使淹沒區內的地面文物和地下文物被淹沒。因此,做好三峽庫區景觀保護和開發規劃,並認真加以實施;遵照國家有關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對地面和地下文物進行搶救性保護和發掘,成為消除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不利影響的第四項重要任務。
(全部內容轉引自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 官方網站http://www.ctgpc.com.cn)
Ⅳ 三峽大壩是怎麼建立起來的
在開始的時候,在河道的中間攔截,分為南北兩段,把中間的水抽干,修建一條河道,接下來在左右兩邊建起大壩,之後就往裡面倒大量的石頭。
直到石頭能覆蓋在江面上把水堵住,長江的水就會繞道從另外一邊的通道往下流,把水抽干就可以修大壩了,修建完成後接下來繼續在另一邊修建,直到兩邊都修建完成,很多大壩都是採用這樣的方法修建的。
樞紐布置
樞紐主要建築物由大壩、水電站、通航建築物等3大部分組成。主要建築物的型式及總體布置,經對各種可行性方案的多年比較和研究,並通過水力學、結構材料和泥沙等模型試驗研究驗證,均已確定。選定的樞紐總體布置方案為:
泄洪壩段位於河床中部,即原主河槽部位,長483米,在泄洪壩段底部,均勻分布有22孔導流底孔弧形門,底坎高度為56米(或57米),弧門寬6米,高8.5米,22孔弧門分別由22台液壓啟閉機啟閉,兩側為電站壩段和非溢流壩段。
水電站廠房位於兩側電站壩段後,另在右岸留有後期擴機的地下廠房位置。永久通航建築物均布置於左岸。
Ⅳ 介紹一下三峽工程
1994年12月14日,當今世界第一大的水電工程--三峽大壩工程正式動工,它位於西陵峽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里。三峽大壩工程包括主體建築物工程及導流工程兩部分,工程總投資為954.6億元人民幣(按1993年5月末價格計算),其中樞紐工程500.9億元;113萬移民的安置費300.7億元;輸變電工程153億元。工程施工總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期進行,到2009年工程全部完工。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頂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能夠抵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配有26台發電機的兩個電站年均發電量849億度。航運能力將從現有的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同時運輸成本也將降低35%。
三峽大壩建成後,將會形成長達600公里的巨型水庫,成為世界罕見的新景觀。三峽大壩採取分期蓄水。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後,水位提高到10-75米,三峽一切景觀不受影響;2003年6月,第二期工程結束後,水位提高到135米,三峽旅遊景區除張飛廟被淹將搬遷外,其餘景區基本保存;2006年,長江水位提高到156米,僅屈原祠的山門被淹而將重建;2009年整個三峽工程竣工後,水位提高到175米,屆時將有少數石刻將搬遷,石寶寨的山門將被淹1.5米,目前正計劃修築堤壩圍護,那時石寶寨所在的玉印山將成為一座四面環水的孤峰,更別致傳奇。而其它各景點的雄姿依然不變。隨著沿江山脈間人造湖泊的形成和通航條件的改善,原本分散在三峽周圍的許多景點將更容易到達,如小三峽、神農溪等千姿百態的仙境畫廊。
另外,三峽大壩和葛洲壩這兩座現代奇觀也將成為長江三峽的新景點,為其添姿增色。集自然美景、古代遺址和現代奇跡於一身的未來長江三峽將一如既往地吸引和陶醉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遊客。
新華網武漢10月11日電(記者高欣、施唐戴)「不懼一時丑,化解千年
憂。」組織三峽工程建設的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常年堅持舉辦「質量警
示展」,將歷次主要缺陷和改進措施動態公布,極大地觸動了兩萬多名建設者,
使「創一流無止境」的質量意識深深紮根第一線。
如今,三峽工程17年工期已經過半,舉世矚目的三峽大壩初現雄姿。尤為
可喜的是,三峽建設者不僅創造了水電建設史上的多項世界記錄,而且把住了質
量關,已竣工的單元項目質量評定全部合格。
三峽工程最大壩高175米,水庫總庫容達393億立方米,按照設計,三
峽大壩必須抵擋萬年一遇的洪水。因此,工程質量的優劣不僅關繫到防洪、發電
、航運作用的發揮,而且關繫到下游千百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在工程施工中
,各參建單位本著對國家、對人民、對子孫萬代高度負責的態度,把質量當成工
程的生命。他們採取一系列措施,強化質量管理,創新制定高於當今國內行業規
范的《三峽工程質量標准》,並對建設者進行多層次技術培訓,有效地防止了工
程質量中的「常見病」。記者在三峽工地采訪,處處感受到「視精品為合格」的
強烈氛圍,「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負責精神深入人心,工程質量和管理水平
不斷提高。據今年元至8月的質量評定,已完成的11387個單元工程全部合
格,其中優良率達85.8%,比過去提高5個百分點。
三峽工程強調工期進度的計劃性,但一旦與質量發生矛盾,施工組織者毫不
猶豫地寧慢一步而不搶一秒,確保工程質量。去年7月,葛洲壩集團原定混凝土
月澆築21萬立方米,後經調查發現「施工面狹窄使質量保證難度加大」,立即
將澆築量調低到19萬立方米,最終通過優質評定。8年多來,近千名監理人員
始終跟蹤施工項目,進入攻堅階段更是24小時盯守,隨時捕捉質量問題。總公
司還嚴格質量考核,今年拿出兩億元設立「質量特別獎」,硬指標即一次合格率
,截至6月底已兌現6000萬元。
從今年起,總公司又自我加壓,提出「零質量事故、零安全事故」的管理目
標,激發了建設者爭創一流工程的自覺性。一家轉戰南北的大施工單位,在永久
船閘澆築中一度跑模1至2公分,這在其它工地往往被忽略不計的問題,在三峽
卻被定為質量事故,必須「小題大作」,及時補救。總公司還下設安全總監辦公
室,聘請外國專家把關,建立由點及面的連鎖督查制度,實現全員安全持證上崗
,有力地促進了工程質量管理。
為根除質量隱患,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派出質量檢查專家組,對工程
質量進行嚴格檢查。錢正英、張光斗等水利水電專家不顧年邁,每年兩次現場考
察,有時甚至爬上100多米高的大壩「挑毛病」,使參建單位如臨大考。他們
對提高施工監理人員素質、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和明確質量缺陷劃分標准等提出了
多項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一位施工單位負責人感慨:「在質量意識上,老專
家的身體力行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目前,三峽工程基本攻克重大技術質量
難題,順利向2003年首期蓄水、發電和通航的目標邁進。
[轉]
Ⅵ 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的具體職能
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兼掛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三峽工程稽察辦公室,一套人員、兩塊牌子),為三峽建委的辦事機構,具體負責三峽建委的日常工作。
(一) 組織提出三峽工程(樞紐工程、輸變電工程、移民工作)的有關政策建議,起草有關法規草案,就三峽工程重大問題與有關省、直轄市和中央有關部門進行協調;研究制定三峽工程移民工作管理辦法;負責三峽建委全體會議以及辦公會議的准備工作,督促、檢查會議決定事項的落實。
(二) 控制三峽工程投資總量,監督三峽工程靜態投資計劃執行情況;提出三峽工程年度投資規模,協調落實資金籌措,負責計劃、資金和工程進度的相互協調、綜合平衡,審查年度投資價格指數和價差;安排移民搬遷年度大類計劃;審核需報三峽建委審批的預備費項目和投資結余使用項目計劃;申報、審核由於政策調整增加的工程投資。
(三) 管理三峽庫區移民搬遷安置工作,監督移民搬遷安置規劃的實施;協調並推動三峽工程移民外遷、對口支援、經濟技術協作、生態建設、泥沙研究等方面工作;負責三峽樞紐工程概算中安排的壩區以外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科技攻關工作;管理三峽工程移民科研、移民工程建設及監理、三峽工程淹沒區及遷建區文物保護以及移民概算資金中安排的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組織、指導三峽工程移民培訓工作。
(四) 組織協調三峽工程中重大方案性問題、爭議較大的技術問題以及國際招標中重大方針政策問題;審查初步設計的重大變更;研究提出三峽工程重大裝備的技術裝備政策,協調三峽工程重大裝備的技術攻關和自主化(國產化)工作。
(五) 研究協調三峽樞紐工程運行管理體制和三峽工程綜合調度方案的有關工作;研究三峽水庫管理的有關制度,協調三峽工程建設期三峽水庫的管理工作;提出三峽水庫水、土(含消落區)、岸線資源管理和移民後期扶持的政策建議。
(六) 負責三峽工程(樞紐工程、輸變電工程和移民工程)稽察工作;組織三峽工程驗收工作;組織協調湖北省、重慶市以及安置外遷移民的省、直轄市紀檢監察部門對移民資金進行監督檢查;負責機關及相關單位黨風廉政建設工作。
(七) 負責組織三峽工程重大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發布,提出三峽工程對內對外宣傳口徑,組織協調有關重大宣傳活動。
(八) 組織協調三峽工程與外國政府機構、組織間的合作與交流,管理機關及相關單位外事工作。
(九) 承辦國務院和三峽建委交辦的其他事項。
Ⅶ 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的內設機構
根據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三峽工程稽察辦公室)主要職責,辦公室下設9個職能司(局):
(一)綜合司(信訪辦公室)
組織起草三峽工程建設有關法規草案和會議文件;
負責政策研究、會議組織、文電管理、秘書事務、保密及檔案管理等機關政務工作;
提出三峽工程對內對外宣傳口徑,對外發布三峽工程重要信息,協調三峽工程重大宣傳活動;
負責機關政務信息化建設;管理機關和直屬單位幹部人事工作;
負責人民來信來訪接待處理工作;
組織協調三峽工程與外國政府機構、組織間的合作與交流,管理機關和相關單位外事工作。
(二)資金計劃司
監督三峽工程投資概算的總量控制,組織實施投資控制風險分析;
審核需報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審批的預備費項目和投資結余使用項目計劃以及年度投資價差;
協調、平衡三峽工程投資計劃和進度;安排移民年度大類計劃並對執行情況進行監督;
研究提出三峽工程資金籌集政策、方案並協調落實;
負責三峽庫區移民資金財務管理和移民統計工作;
參與協調三峽工程建設管理體制的有關工作。
(三)移民安置規劃司
管理三峽庫區移民搬遷安置工作;
監督三峽庫區移民搬遷安置規劃的實施和調整,促進三峽庫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管理三峽移民工程建設及監理、移民科研、淹沒區及遷建區文物保護、移民概算資金中安排的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治理等工作,參與協調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四)技術與裝備司
組織協調三峽樞紐工程初步設計方案的重大修改和爭議較大的技術問題;
聯系三峽樞紐工程建設質量、設備質量、施工安全監督管理工作,聯系三峽樞紐工程質量檢查組的有關工作;
協調三峽工程高新技術和重大裝備的科技攻關、自主化(國產化)以及國際招標等工作;
研究協調三峽樞紐運行管理體制有關問題和三峽工程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調度方案。
(五)經濟技術合作司
研究提出全國有關省、市、自治區和中央有關部門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的政策建議和具體措施,組織、協調和推動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移民工作;
推進三峽庫區高效生態農業發展,促進庫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研究提出三峽庫區工礦企業遷建工作管理辦法及年度計劃資金安排意見,協助有關部門做好三峽庫區搬遷工礦企業結構調整工作;
協助有關方面為三峽庫區引進國內外資金和技術。
(六)外遷協調司
研究提出三峽工程外遷移民安置工作的政策建議及相關管理辦法;
協調外遷移民安置規劃工作,編制外遷移民安置年度計劃並對執行情況進行指導和監督;
協調處理移民外遷工作中的有關問題。
(七)水庫管理司
研究提出三峽水庫管理的有關制度,協調三峽工程建設期三峽水庫的管理工作;
研究提出三峽水庫水、土(含消落區)、岸線資源管理和移民後期扶持的政策建議;
參與協調三峽庫區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泥沙研究工作,具體組織三峽工程生態環境監測和三峽樞紐概算中安排的壩區以外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科技攻關工作;
參與三峽工程斷航礙航期翻壩方案和補償方案的研究工作。
(八)稽察司
負責三峽樞紐工程、輸變電工程和移民工程稽察的組織工作,提出稽察報告,督促檢查稽察整改意見落實情況;負責三峽工程階段性驗收的組織協調工作。
(九)監察局
組織協調湖北省、重慶市和安置外遷移民的省、直轄市對三峽工程移民資金的使用管理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負責機關及相關單位黨風廉政建設工作。
負責組織機關和直屬單位財務的內部審計工作。
機關黨委 負責機關和在京直屬單位的黨群工作。
Ⅷ 三峽工程
三峽水電站,即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又稱三峽工程。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長江西陵峽段與下游的葛洲壩水電站構成梯級電站。
三峽水電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而由它所引發的移民搬遷、環境等諸多問題,使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巨大的爭議相伴。三峽水電站的功能有十多種,航運、發電、種植等等。三峽水電站1992年獲得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建設,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六月一日下午開始蓄水發電,於2009年全部完工。
Ⅸ 三峽庫區的環境問題
三峽工程是治理開發長江的骨幹工程,也是有利於優化生態環境的生態工程。三峽工程蓄水後防洪作用大大發揮,生態效益日益顯現,尤其是通過控制洪水流量、減少洞庭湖淤積和枯水期補水增加下泄流量,對改善長江中遊河道及航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三峽工程26台發電機組全部投產後,與燃煤火力發電相比,每年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1億噸。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三峽地區的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多級環境監測網的監測結果表明:三峽工程施工區和移民安置區環境質量總體良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三峽庫區長江幹流水質總體穩定,以優於Ⅲ類水質為主;上游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庫區泥沙來量下降,水庫泥沙淤積量少於預期值;水庫誘發地震維持低強度水平,對大壩安全不構成影響;三峽水生和陸生珍稀動物、植物得到有效保護。庫區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總體進展順利,地質環境未見異常。三峽工程建設開工以來國家投入了大量防治專項資金,進行地質災害專項治理,有效避免和減少了地質災害。156米蓄水以來三峽庫區沒有發生重大地質災害和因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事件。
黨中央、國務院對三峽工程的環境影響研究和評價工作,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作出了部署和安排。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專家們提出了一批有關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利弊影響的研究成果和評價報告。隨著我國環保法規的完善和生態環境科學的發展,三峽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不斷深入。1984年,國家把三峽工程的生態與環境影響列為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進行研究;1986年至1988年,國務院組織了55位包括生態環境學、社會經濟學、移民、水利、泥沙、醫學、電力、氣象、航運、文物、地質等方面的專家,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集中研究。在三峽工程提交全國人大審議前的1991年,中國科學院環境評價部和長江水資源保護科研所聯合編制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次年2月國家環保局對報告書組織了審議。《報告書》針對興建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利弊作出了科學結論,「主要有利影響在長江中游,主要不利影響採取恰當的對策和措施後可以大大減免,生態環境問題不影響工程的可行性,總的來說,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利大於弊,同時還提出了一批減免負面影響的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項目,並列入工程概算」。反復論證,為199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表決批准三峽工程提供了詳實的科學依據。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黨中央、國務院及有關方面十分重視論證過程中的不同意見,並在許多關鍵問題上採納了不同意見。因此,三峽工程的反復論證過程是國家民主決策的典範。
三峽工程開工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三峽工程的生態與環境保護十分重視,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動了三峽庫區和壩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一是加強了三峽庫區及其上游的水污染治理。2001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實施了《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規劃》,從2001年起到2010年,國家共安排392.2億元國債資金用於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污水處理廠與垃圾處理場建設,以及工業點源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工程、基礎能力建設和船舶污染治理等。目前,三峽庫區城鎮已建成58座污水處理廠和41個垃圾處理場。為確保三峽庫區污水處理廠能夠正常運行,國家採取了「以補促提」的措施,安排專項資金進行補助,逐步實現污水處理市場化運營。同時,大力發展沼氣建設,實施測土施肥,控制面源污染。還開展了三峽庫區船舶防污染及治理工作,建立了三峽庫區船舶防污染應急反應機制。
二是加強了庫區地質災害治理工作。2002年1月,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實施了《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總體規劃》。目前三峽地區二期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已全部完成,三期地質災害應急治理項目中的涉水項目已基本完成,並建立了庫區地質災害防治與預警體系,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庫區人民生命財產和水庫安全。
三是實行政策調整,減輕庫區生態環境壓力。黨中央、國務院為減輕三峽庫區承載空間的生態環境壓力,對三峽庫區部分移民實行了外遷安置,對高耗能、高污染的工礦企業實行了關、停。先後外遷移民19萬多人(安置在沿江沿海等發達省、市),關停搬遷企業1500多家,發展環保型企業,有效減輕了庫區人地矛盾和工業污染。
四是開展了三峽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建設。根據三峽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和初步設計的安排,三峽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建設主要分為兩大類,即陸生植物保護和水生生物保護。十幾年來,國務院三峽建委辦公室相繼組織實施了湖北宜昌大老嶺植物保護區建設、湖北興山龍門河常綠闊葉林自然保護工程、古大樹木保護工程、疏花水柏枝和荷葉鐵線蕨搶救性保護等陸生植物保護工程建設項目;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工程和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工程。長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魚類救護中心也已完成論證,即將啟動實施。
五是組織實施了三峽工程珍稀魚類增殖放流。開展增殖放流是對魚類資源保護的重要措施之一。三峽工程樞紐初步設計報告專門安排了珍稀魚類放流項目和資金。2005年初,農業部組織編制了三峽工程珍稀魚類增殖放流實施方案,組織各有關單位和沿江各省市開展了珍稀魚類和經濟魚類放流。據統計,2005年和2006年兩年,共放流珍稀魚類51萬多尾,其中中華鱘約20萬尾,胭脂魚近30萬尾;放流重要經濟魚類約二億七千萬尾。並加強了放流跟蹤監督監測、效果分析評價等工作。
六是加強了科學研究和生態建設試點。三峽生態環境十分復雜,論證階段有些問題尚不清楚,需要在監測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及時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十幾年來,在水污染控制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生態建設研究和環境監測與管理研究四個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同時,大力開展生態治理試點、試驗,探索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有效途徑。
七是開展了施工區環境保護工作。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按照《三峽工程施工區環境保護實施規劃》要求,嚴格了施工區環境保護,在施工區建成了生產廢水處理設施,對竣工的施工現場及時進行了綠化,對垃圾進行了集中處理,確保了壩區群眾生活用水質量,保護了良好的施工區環境。
八是建立並完善了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1995年,在國務院三峽辦的組織協調下,由國家十幾個部委和相關部門組建了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對三峽工程可能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全過程跟蹤監測。該系統的監測內容涵蓋了水文水質、污染源、魚類及水生生物、陸生動植物、局地氣候、農業生態環境、河口生態環境、人群健康、庫區社會經濟環境等諸多方面;監測范圍以庫區為重點,延及長江中下游乃至河口相關地區;監測方式採取了遙感監測與地面監測站網相結合,實現了「點線面」相結合的時空監測體系。2002年啟動了三峽工程生態環境信息系統建設工程,在提供信息服務、信息共享、信息發布、信息綜合分析和動態信息集中管理服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自1997年起,國家環保總局每年向國內外發布《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公報》。該公報現已成為我國目前跨地區、跨部門、多學科的生態環境監測重要資訊期刊。媒體只要認真注意,都能及時了解三峽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及有關數據。
此外,中國水利、農業、林業、環保、交通、建設和衛生等相關部門和行業根據職責分工,也都在積極開展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工作,並取得了良好成效。三峽水庫在每一期蓄水前,都進行了徹底的庫底清理工作,並建立了干支流水面飄浮物打撈機制。三峽水庫管理立法工作正在穩步推進,水庫可持續綜合利用規劃也在抓緊制定;庫周綠化帶工程和示範區建設已初具規模;蓄水後泥沙沖淤有關科研課題已納入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總之,三峽庫區的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工作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Ⅹ 三峽大壩對環境的破壞。要權威點的
1、對水體的污染
三峽兩岸城鎮和遊客的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經處理直接排入長江。在蓄水後,由於水流靜態化,污染物不能及時下瀉而蓄積在水庫中。
因此已經造成了水質惡化和垃圾漂浮,並可能引發傳染病,部分城鎮已在其他水源採集生活用水,同時大批移民開墾荒地,也加劇了水體污染,並產生水土流失的現象。
2、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三峽工程將會對周邊生態造成沖擊,因為有大壩阻隔,魚類無法正常通過三峽,它們的生活習性和遺傳等會發生變異。
三峽完全蓄水後將淹沒560多種陸生珍稀植物,但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在淹沒線以上也有分布,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葉鐵線蕨兩種完全在淹沒線以下,現均已遷植。
3、地質災難
三峽庫區是一個狹長的河道型水庫岸線長5972km(長不足10km的支流未計),由於長期地殼運動活躍、頻繁,加之河床與地下水沖刷、切割的侵蝕,庫區地質條件破壞強烈。
經詳細地質調查平均線變形破壞密度為0.19個/公里,平均線變形破壞模數為120萬立方米/公里。庫區干支流庫岸穩定性較差或穩定性差的有140多段,約403公里,占整個庫岸線的6.8%。
泥石流易發處8條15處;全壩區已調查到的2490處滑坡體,方量約139.5億立方米,單體可達數百萬立方米。三峽庫區地質為災害多發區,有些地質災害歷史上多次發生或復活。
(10)三峽工程環境管理機構擴展閱讀:
三峽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發電和航運,其中防洪被認為是三峽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1、防洪
歷史上,長江上遊河段及其多條支流頻繁發生洪水,每次特大洪水時,宜昌以下的長江荊州河段(荊江)都要採取分洪措施,淹沒鄉村和農田,以保障武漢的安全。
在三峽工程建成後,其巨大庫容所提供的調蓄能力將能使下游荊江地區抵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於洞庭湖的治理和荊江堤防的全面修補。
2、發電
三峽工程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發電。該工程是中國西電東送工程中線的巨型電源點,所發的電力將主要售予華中電網的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華東電網的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南方電網的廣東省,可緩解我國的電力供應緊張局面。
截至2012年底,三峽電站歷年累計發電量達到6291.4億千瓦時,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4.96億噸,減排二氧化硫595萬噸,為節能減排做出了積極貢獻。
2018年12月21日8時25分21秒,三峽工程在充分發揮防洪、航運、水資源利用等巨大綜合效益前提下,三峽電站累計生產1000億千瓦時綠色電能。
據統計,1000億千瓦時綠色電能,相當於節約標煤0.319億噸,減排二氧化碳0.858億噸。如果按照每千瓦時電量產生12元GDP計算,1000億千瓦時電量可以支撐我國1.2萬億元GDP[27]。
3、航運
三峽蓄水前,川江單向年運輸量只有1000萬噸,萬噸級船舶根本無法到達重慶。三峽工程結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歷史,三峽幾次蓄水使川江通航條件日益改善。
2009年,通過三峽大壩的貨運量有7000萬噸左右。自2003年三峽船閘通航以來,累計過壩貨運量突破3億噸,超過蓄水前22年的貨運量總和。